CN220209762U - 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9762U
CN220209762U CN202321535512.9U CN202321535512U CN220209762U CN 220209762 U CN220209762 U CN 220209762U CN 202321535512 U CN202321535512 U CN 202321535512U CN 220209762 U CN220209762 U CN 2202097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lectrical cabinet
duct
reactor
lo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3551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辉
黄彭发
魏世民
汪晓刚
李振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3551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97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97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97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包括第一装载仓室和第二装载仓室,其中,第一装载仓室内设置有外循环风道和位于外循环风道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一电气设备,外循环风道通过第一循环风机与电气机柜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第二装载仓室内设置有内循环风道和位于内循环风道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二电气设备,内循环风道通过第二循环风机在第二装载仓室内进行气流自循环,且内循环风道通过换热器与第二装载仓室的外侧环境换热,并且外循环风道与内循环风道流路互不相通。该电气机柜,能够以较低的配置成本实现电气机柜兼顾散热需求和防护等级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柜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在苛刻环境下的应用逐渐增多。在产品设计端,高防护的机柜开发日益紧迫。以变流器功率柜为例,其作为风力发电的核心设备,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体的正常运行。随着近年来风电在戈壁、沙漠、深海等场景的应用增多。变流器功率柜的防护要求也日益严苛。对于应用最为广泛的风冷型变流器,目前多采用直通换热形式,又叫直接连通换热,即风扇直接从柜外吸入冷空气,给发热源进行散热,再将升温后的热空气排到柜外,以此来完成发热器件的散热需求。但若在户外应用场景下或机柜外环境相对恶劣的场景下,因机柜内部装载的器件对环境的耐受强度不同,当机柜内装载有防护等级要求相对较高的器件时,该种直通换热的方式显然无法兼顾散热及防护等级需求。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机柜无法兼顾散热及防护等级需求的问题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以解决机柜无法兼顾散热及防护等级需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气机柜,包括:
第一装载仓室,其内设置有外循环风道和位于所述外循环风道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一电气设备,所述外循环风道通过第一循环风机与电气机柜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
第二装载仓室,其内设置有内循环风道和位于所述内循环风道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二电气设备,所述内循环风道通过第二循环风机在所述第二装载仓室内进行气流循环流通,且所述内循环风道通过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装载仓室的外侧环境换热;
其中,所述外循环风道与所述内循环风道流路互不相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装载仓室和所述第二装载仓室在所述电气机柜内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配置为所述电气机柜的前后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配置为所述电气机柜的左右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配置为所述电气机柜的上下方向。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装载仓室配置为电抗器主仓,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装载仓室配置为电抗器辅仓;
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装载仓室配置为模组主仓,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装载仓室配置为模组辅仓。
可选地,所述电抗器主仓内所设置的第一电气设备包括电抗器;所述电抗器主仓内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包括进风道、出风道和连通于所述进风道与所述出风道之间的主风道,所述电抗器位于所述主风道的流经路径上;所述电抗器主仓内所配置的第一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进风道、所述主风道和所述出风道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
可选地,所述电抗器辅仓与所述电抗器主仓相邻布置且二者密封隔断。
可选地,所述模组主仓包括进风腔、出风腔和模组散热器,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分别与所述电气机柜的外界环境连通,所述模组散热器的散热通道连通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出风腔之间。
可选地,所述模组散热器包括基板和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通过与所述基板相对布置的侧支撑板配合形成所述模组散热器的散热通道,所述基板背离所述散热翅片的一面设置有功率模组。
可选地,所述功率模组包括多个在所述基板上呈阵列排布的模组模块,所述模组模块的阵列方向与所述模组散热器的散热通道的气流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模组辅仓内所设置的第二电气设备包括辅助控制组件和与所述功率模组电连接的电容组件。
可选地,所述辅助控制组件与所述电容组件呈自上而下布置,且二者之间通过支撑构件实现功能隔离。
可选地,所述模组辅仓所配置的换热器为空气换热器,所述空气换热器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电气机柜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所述第二换热腔与所述第二装载仓室内的内循环风道循环流通。
可选地,所述空气换热器为微通道空气换热器。
相比于背景技术介绍内容,上述电气机柜,包括第一装载仓室和第二装载仓室,其中,第一装载仓室内设置有外循环风道和位于外循环风道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一电气设备,外循环风道通过第一循环风机与电气机柜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第二装载仓室内设置有内循环风道和位于内循环风道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二电气设备,内循环风道通过第二循环风机在第二装载仓室内进行气流循环流通,且内循环风道通过换热器与第二装载仓室的外侧环境换热,并且外循环风道与内循环风道流路互不相通。该电气机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第一电气设备位于外循环风道的气流路径上,电气机柜的外界环境气流能够在第一循环风机的作用下直接进入外循环风道,继而进入的气流与第一电气设备直接换热,换热完成后再由外循环风道排至电气机柜的外界环境中,完成直通换热;由于第二电气设备位于内循环风道的气流路径上,因此,在第二循环风机的作用下,第二装载仓室内气流能够实现仓内循环流通,同时在换热器的作用下,内循环风道能够完成与第二装载仓室的外侧环境换热,另外由于外循环风道与内循环风道流路互不相通,因此,第二电气设备能够免受电气机柜的外界环境相对恶劣的场景影响,比如尘沙较多等恶劣环境,可以根据器件的耐受强度,采用分仓布置,将耐受程度较高的器件布置在第一装载仓室,将耐受程度较低的器件布置在第二装载仓室,能够以较低的配置成本实现电气机柜兼顾散热需求和防护等级需求。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气机柜工作组,包括至少两个上述方案所描述的电气机柜,相邻两个所述电气机柜以并联的方式拼装。由于上述电气机柜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电气机柜的电气机柜工作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气机柜在侧面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气机柜在正面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组主仓内设置模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气机柜在俯视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气机柜在侧面视角下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空气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气机柜在正面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气机柜在一个侧面视角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气机柜在另一侧面视角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气机柜在另一侧面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主仓在侧面视角下的第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主仓在侧面视角下的第二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主仓在侧面视角下的第三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主仓在侧面视角下的第四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主仓在正面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组主仓的外部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组主仓的进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组模块在模组主仓的外侧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组主仓内模组散热器及外部电气件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气机柜工作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气机柜工作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21中:
第一装载仓室1、外循环风道11、第一电气设备12、功率模组121、模组模块1211、电抗器122、第一循环风机13、电抗器主仓101、电抗器主仓进风口1010、进风道1011、出风道1012、主风道1013、导风板1014、电抗器主仓出风口1015、围板风腔1016、模组主仓102、模组主仓进风口1020、进风腔1021、出风腔1022、模组散热器1023、侧支撑板1024、模组主仓出风口1025、基板10231、散热翅片10232;
第二装载仓室2、内循环风道21、第二电气设备22、电容组件221、辅助控制组件222、符合母线223、支撑构件224、第二循环风机23、电抗器辅仓201;
换热器3、第一微通路31、第二微通路32、第一换热腔33、第二换热腔34、传热板35、内循环风机36、外循环风机37;
隔仓板5;
电气机柜6;
并柜构件7;
绝缘挡板8。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以解决机柜无法兼顾散热及防护等级需求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了一种电气机柜,包括第一装载仓室1和第二装载仓室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装载仓室1和第二装载仓室2均用于安装电气机柜6的电气元件,第一装载仓室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同理,第二装载仓室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在此不做更具体的限定。
其中,第一装载仓室1内设置有外循环风道11和位于外循环风道11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一电气设备12,外循环风道11具体可以通过第一循环风机13与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第二装载仓室2内设置有内循环风道21和位于内循环风道21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二电气设备22,内循环风道21具体可以通过第二循环风机23在第二装载仓室2内进行气流循环流通,且内循环风道21通过换热器3与第二装载仓室2的外侧环境换热,此处的第二装载仓室2的外侧环境具体可以是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也可以是电气机柜6的内侧环境但位于第二装载仓室2的外侧;并且外循环风道11与内循环风道21流路互不相通。
该电气机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第一电气设备12位于外循环风道11的气流路径上,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气流能够在第一循环风机13的作用下直接进入外循环风道11,继而进入的气流与第一电气设备12直接换热,换热完成后再由外循环风道11排至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中,完成直通换热;由于第二电气设备22位于内循环风道21的气流路径上,因此,在第二循环风机23的作用下,第二装载仓室2内气流能够实现自循环,同时在换热器3的作用下,内循环风道21能够完成与第二装载仓室2的外侧环境换热,另外由于外循环风道11与内循环风道21流路互不相通,因此,第二电气设备22能够免受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相对恶劣的场景的影响,比如尘沙较多等恶劣环境,可以根据器件的耐受强度,采用分仓布置,将耐受程度较高的器件布置在第一装载仓室1,将耐受程度较低的器件布置在第二装载仓室2,能够以较低的配置成本实现电气机柜6兼顾散热需求和防护等级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护等级,外循环风道11的进风口和/或外循环风道11的出风口可以设置有第一过滤罩;和/或,内循环风道21的进风口和/或内循环风道21的出风口可以设置有第二过滤罩。其中,第一过滤罩和第二过滤罩的具体结构可以但不限于采用钢丝网的结构形式。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上述第一装载仓室1和第二装载仓室2在电气机柜6内具体可以设计成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比如,第一方向配置为电气机柜6的前后方向;又比如,第一方向配置为电气机柜6的左右方向;再比如,第一方向配置为电气机柜6的上下方向。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对应的电气元件的散热及防护等级需求选择配置,在此不做更具体的限定。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装载仓室1和第二装载仓室2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布置成其他布置方式,比如对角布置,第二装载仓室2布置于第一装载仓室1内等方式,在此不做更具体的限定。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19所示,电气机柜6中所布置的第一装载仓室1和第二装载仓室2的配置方式,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一装载仓室1配置为电抗器主仓101,和/或,至少一个第二装载仓室2配置为电抗器辅仓201;也可以是至少一个第一装载仓室1配置为模组主仓102,和/或,至少一个第二装载仓室2配置为模组辅仓。其中,电抗器主仓101、电抗器辅仓201、模组主仓102和模组辅仓,可以在电气机柜6内同时布置,也可以选择其中至少一个布置。
具体地,参照图1、图5和图7-图15所示,当至少一个第一装载仓室1配置为电抗器主仓101时,电抗器主仓101内所设置的第一电气设备12具体可以包括电抗器122,当然除了电抗器122之外,电抗器主仓101内所设置的第一电气设备12还可以是电阻等发热量比较大的器件。因为电抗器122的环境耐受强度相对较高,因此电抗器主仓101设计成第一装载仓室1的形式,通过外循环风道11直接与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换热,即可满足其散热需求,有助于简化电抗器122的散热结构。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1-图14所示,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11具体可以包括进风道1011、出风道1012和连通于进风道1011与出风道1012之间的主风道1013,电抗器122位于主风道1013的流经路径上,该主风道1013具体的可以是电抗器122与电抗器主仓101的仓内结构相结合形成,比如电抗器122的结构相对比较紧凑的应用场景下,也可以是电抗器122的结构本身形成该主风道1013,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配置,在此不做更具体的限定。通过将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11设计成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1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布置位置更加灵活,比如可以采用电抗器主仓101的底部进风,电抗器主仓101的侧部出风的方式,该种布置方式下,由于进风口位于电抗器主仓101的底部,能够尽可能的避免雨水等水体的倾淋;当然也可以采用电抗器主仓101的一侧进风,一侧出风的方式;另外,进风道1011和出风道1012能够起到缓冲气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气流循环过程中气流密度分布的均匀性,继而提升换热的均匀性。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1-图14所示,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第一循环风机13可以设置于进风道1011,也可以设置于主风道1013,还可以设置于出风道1012。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在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第一循环风机13。
比如,当第一循环风机13设置于进风道1011或主风道1013时,第一循环风机13可以设置于进风道1011与主风道1013的连通口处,具体的参照图12所示,第一循环风机13设置于主风道1013内且位于进风道1011的出口处,此时第一循环风机13具体可以采用轴流风机。
参照图14所示,第一循环风机13的进风端位于进风道1011内,第一循环风机13的出风端位于主风道1013内,此时第一循环风机13具体可以采用横流风机,其目的在降低电抗器主仓101的高度的前提下,降低了整机的重心高度,一般该种结构更适用于振动较为苛刻的场景中。
又比如,当第一循环风机13设置于出风道1012时,第一循环风机13可以设置于出风道1012与主风道1013的连通口处,此时第一循环风机13具体可以采用离心风机,也可以设置在出风道1012的出口处,此时对应的第一循环风机13可采用轴流风机。通过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的好处在于,第一循环风机13的安装及布置更加方便。
在另外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2-图14所示,上述出风道1012内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向出风道1012的出风口导流的导风板1014。通过设计该导风板1014,能够提升气流循环效果,尽可能避免出风道1012内出现气流死角。
需要说明的是,电抗器主仓101内所设置的第一电气设备12所包括的电抗器12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并且当电抗器122的数量为多个时,其具体可以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布,各个电抗器122均位于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11的流经路径上,从而保证各个电抗器122的散热需求。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4和图11-图14所示,当至少一个第二装载仓室2配置为电抗器辅仓201时,电抗器辅仓201与电抗器主仓101相邻布置且二者密封隔断,比如通过隔仓板5实现密封隔断,以使电抗器辅仓201内流体与电抗器主仓101内流体无质量交换。通过设计该电抗器辅仓201,使得与电抗器122相关联且防护等级需求较高的器件(比如对热、电磁等较敏感的器件)能够安装于电抗器辅仓201内,并且由于电抗器辅仓201与电抗器主仓101相邻布置且二者通过隔仓板5密封隔断,这里的密封隔断是指的密封隔断,但二者之间对应的电器件的电气连接并未隔断,因此保证防护等级需求的前提,能够尽可能缩短关联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距离。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4所示,电抗器辅仓201所配置的换热器3包括设置于电抗器辅仓201内的第一换热部和设置于电抗器主仓101的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呈换热布置。通过第一换热部吸收电抗器辅仓201内的循环气流的热量,然后通过第二换热部传输至电抗器主仓101,再通过电抗器主仓101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11排至电气机柜6的外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该种换热器3的结构形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该过程中,还可以设计成其他换热器的结构及布置形式,比如,换热器3的具体结构形式,还可以采用铝箔式换热器、相变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等;另外,电抗器辅仓201还可以布置成通过换热器3与电气机柜6的外部环境换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5,结合图7-图10所示,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11具体可以包括围板风腔1016,电抗器122设置于围板风腔1016内,电气机柜6的第一柜壁上设置有与围板风腔1016的进风腔口对应布置的电抗器主仓进风口1010,电气机柜6的第二柜壁上设置有与围板风腔1016的出风腔口对应布置的电抗器主仓出风口1015。通过将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11设计成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电抗器主仓101的布置更加方便,使得电抗器122集成于外循环风道11内,更加方便管理及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5,结合图7-图10所示,上述第一柜壁与第二柜壁优选设计为电气机柜6上的两个相对布置的柜壁。通过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使得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11能够形成横向风道,也即一侧的柜壁进风,另一侧的柜壁出风,直通气流更加顺畅,降低外循环风机13的风阻,有助于提高换热效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第一循环风机13可以设置于围板风腔1016的出风腔口,也可以设置于围板风腔1016的进风腔口,还可以是围板风腔1016的出风腔口及出风腔口均安装。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本实用新型优选将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第一循环风机13布置于围板风腔1016的进风腔口,因为该种方式更加利于气流引入。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3、图5和图16-图19所示,当至少一个第一装载仓室1配置为模组主仓102时,模组主仓102具体可以包括进风腔1021、出风腔1022和模组散热器1023,进风腔1021和出风腔1022分别与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连通,模组散热器1023的散热通道连通于进风腔1021与出风腔1022之间。通过将模组主仓102设计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模组主仓102所对应的外循环风道1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布置位置更加灵活,比如参照图8和图9,模组主仓进风口1020和模组主仓出风口1025分别布置于电气机柜6的两个相对的柜壁上;另外,进风腔1021和出风腔1022能够起到缓冲气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气流循环过程中气流密度分布的均匀性,继而提升换热的均匀性。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3、图5和图16-图19,上述模组散热器1023具体可以包括基板10231和设置于基板10231的散热翅片10232,散热翅片10232可以通过与基板10231相对布置的侧支撑板1024配合形成模组散热器1023的散热通道,基板10231背离散热翅片10232的一面设置有功率模组121,当然为了保证模组散热器1023与功率模组121之间的绝缘性,二者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绝缘挡板8。通过将模组散热器1023设计成上述结构形式,能够大大提升模组散热器1023的散热能力。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模组散热器1023的结构形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设计成其他结构形式,比如传热板的结构形式,只不过相比于散热翅片10232的结构形式而言,换热效率会降低。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3、图5和图16-图19,上述功率模组121具体可以包括多个在基板10231上呈阵列排布的模组模块1211,模组模块1211的阵列方向与模组散热器1023的散热通道的气流方向垂直。该种布置方式,有助于提升模组模块1211散热的一致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5、图18和图19,当至少一个第二装载仓室2配置为模组辅仓时,模组辅仓内所设置的第二电气设备22具体包括辅助控制组件222和与功率模组121电连接的电容组件221。由于电容组件221及辅助控制组件222对于环境的耐受强度较低,因此将这些电气部件安装于第二装载仓室2内能够保证其散热需求,同时能够满足这些电气部件的防护等级需求。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5、图18和图19,为了降低电容组件221与模组模块1211之间电连接的复杂程度,上述电容组件221优选按照模组模块1211的阵列方向排布,并通过复合母线223与对应的模组模块1211电连接,比如,模组模块1211之间采用并联排布,电容组件221优选按照模组模块1211的并联排布方向布置,降低了复合母线223的复杂程度,减少了复合母线223所产生的杂散电感,提升了电容组件221及模组模块1211所构成的模组的电气性能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辅助控制组件222与电容组件221具体可以在电气机柜6对应的第二装载仓室2(也即模组辅仓)内呈自上而下布置,且二者之间具体可以通过支撑构件224实现功能隔离,从而使得两者功能上隔离,安装布置更加便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功能隔离是指电气功能隔离,结构上二者应当保持循环流路互通。需要说明的是,该种结构形式主要用于缩减电气机柜6的跨度空间,当需要降低电气机柜6的高度尺寸时,辅助控制组件222与电容组件221也可以选择布置成前后布置,或者左右布置。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和图5所示,上述模组辅仓所配置的换热器3具体可以为空气换热器,空气换热器具体可以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换热腔33和第二换热腔34,第一换热腔33与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具体地,第一换热腔33内可以设置有外循环风机37,在外循环风机37的作用下,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气流能够循环流经第一换热腔33,第二换热腔34与第二装载仓室2内的内循环风道21循环流通,具体地,可以在第二换热腔34或其对应连通的第二装载仓室2内设置内循环风机36,在该内循环风机36的作用下,电容组件221及辅助控制组件222所在的第二装载仓室2所配置的内循环风道21能够实现仓内自循环。采用该种空气换热器的结构形式,相比于液体换热器而言,能够有效避免漏液带来的短路风险。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采用空气换热器的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电容组件221及辅助控制组件222所在的第二装载仓室2所配置的换热器3的结构形式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计成其他结构形式的换热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换热腔33与第二换热腔34具体可以通过传热板35进行换热,该传热板35具有可以相变传热板,也可以是导热金属板,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配置。
在另外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上述空气换热器具体可以为微通道空气换热器,微通道空气换热器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微通道31和第二微通道32,第一微通道31配置为第一换热腔33的流经路径,第二微通道32配置为第二换热腔34的流经路径。通过将第一换热腔33的流经路径设计成第一微通道31,第二换热腔34的流经路径设计成第二微通道32,能够大大提升第一换热腔33与第二换热腔34的换热面积,从后有助于提升换热效率。
另外,参照图20和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气机柜工作组,包括至少两个上述方案所描述的电气机柜6,相邻两个电气机柜6以并联的方式拼装。由于上述电气机柜6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电气机柜6的电气机柜工作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20和图21所示,相邻两个电气机柜6之间具体可以通过并柜构件7连接。通过设计成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相邻两个电气机柜6之间组合拼装更加便捷,可以通过多个电气机柜6并联的形式来实现不同总功率的输出,提高产品的适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装载仓室(1),其内设置有外循环风道(11)和位于所述外循环风道(11)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一电气设备(12),所述外循环风道(11)通过第一循环风机(13)与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
第二装载仓室(2),其内设置有内循环风道(21)和位于所述内循环风道(21)的气流路径上的第二电气设备(22),所述内循环风道(21)通过第二循环风机(23)在所述第二装载仓室(2)内进行气流循环流通,且所述内循环风道(21)通过换热器(3)与所述第二装载仓室(2)的外侧环境换热;
其中,所述外循环风道(11)与所述内循环风道(21)流路互不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载仓室(1)和所述第二装载仓室(2)在所述电气机柜(6)内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配置为所述电气机柜(6)的前后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配置为所述电气机柜(6)的左右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配置为所述电气机柜(6)的上下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装载仓室(1)配置为电抗器主仓(101),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装载仓室(2)配置为电抗器辅仓(201);
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装载仓室(1)配置为模组主仓(102),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装载仓室(2)配置为模组辅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抗器主仓(101)内所设置的第一电气设备(12)包括电抗器(122);所述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外循环风道(11)包括进风道(1011)、出风道(1012)和连通于所述进风道(1011)与所述出风道(1012)之间的主风道(1013),所述电抗器(122)位于所述主风道(1013)的流经路径上;所述电抗器主仓(101)内所配置的第一循环风机(13)设置于所述进风道(1011)、所述主风道(1013)和所述出风道(1012)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抗器辅仓(201)与所述电抗器主仓(101)相邻布置且二者密封隔断。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主仓(102)包括进风腔(1021)、出风腔(1022)和模组散热器(1023),所述进风腔(1021)和所述出风腔(1022)分别与所述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连通,所述模组散热器(1023)的散热通道连通于所述进风腔(1021)与所述出风腔(1022)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散热器(1023)包括基板(10231)和设置于所述基板(10231)的散热翅片(10232),所述散热翅片(10232)通过与所述基板(10231)相对布置的侧支撑板(1024)配合形成所述模组散热器(1023)的散热通道,所述基板(10231)背离所述散热翅片(10232)的一面设置有功率模组(12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组(121)包括多个在所述基板(10231)上呈阵列排布的模组模块(1211),所述模组模块(1211)的阵列方向与所述模组散热器(1023)的散热通道的气流方向垂直。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辅仓内所设置的第二电气设备(22)包括辅助控制组件(222)和与所述功率模组(121)电连接的电容组件(221)。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辅仓所配置的换热器(3)为空气换热器,所述空气换热器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换热腔(33)和第二换热腔(34),所述第一换热腔(33)与所述电气机柜(6)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所述第二换热腔(34)与所述模组辅仓内的内循环风道(21)循环流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换热器为微通道空气换热器。
13.一种电气机柜工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机柜(6),相邻两个所述电气机柜(6)以并联的方式拼装。
CN202321535512.9U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Active CN2202097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5512.9U CN220209762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5512.9U CN220209762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9762U true CN220209762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38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35512.9U Active CN220209762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97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13579B2 (en) Cabinet with modules having a thermosiphon cooler arrangement
TW201914091A (zh) 具有換熱功能的電池包殼體和電池包
KR101558594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용 쿨링시스템
KR20240010008A (ko) 전기 차량 및 그 열관리기
CN218218136U (zh) 一种液冷式充电桩
CN104600960A (zh) 紧凑型电源柜主单元柜及其组装方法及柜内组件排布方法
CN110996635A (zh) 机箱散热结构
TWM574763U (zh) 具有換熱功能的電池包殼體和電池包
CN209822749U (zh) 一种机车用风冷软包动力电池箱
CN220209762U (zh) 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CN210075867U (zh) 液冷变频器系统
CN220775017U (zh) 一种电气机柜、工作组及塔筒
CN216852851U (zh) 散热结构以及电控柜
CN212875645U (zh) 储能变流器和储能系统
CN210889229U (zh) 用于风力发电机的冷却散热装置
US20230314094A1 (en) Electric arrangement, panel and heat exchanger
CN115303098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
CN115315147A (zh) 散热结构和电动汽车
CN209786149U (zh) 一种方形电芯模组导风结构
CN112449555A (zh) 一种大功率逆变器用主动热虹吸散热系统
CN112398311A (zh) 一种多模块串并联功率变换器装置
CN217427969U (zh) 一种大容量水冷变频器
CN220544034U (zh) 电池簇和储能设备
CN218414749U (zh) 散热结构、电源设备及电动汽车
CN218634592U (zh) 一种服务器散热柜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