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4271U - 零飞弧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零飞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4271U
CN220774271U CN202320203996.0U CN202320203996U CN220774271U CN 220774271 U CN220774271 U CN 220774271U CN 202320203996 U CN202320203996 U CN 202320203996U CN 220774271 U CN220774271 U CN 2207742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ero
group
arcing device
flashover
zero a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0399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晓龙
叶晨康
洪诗长
江爱明
万海丰
徐永富
韦尚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0399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42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42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42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飞弧装置,其包括零飞弧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零飞弧壳体内的二次灭弧栅片组、吸收挡板组、消游离网组;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包括多块并排设置的灭弧栅片,吸收挡板组包括至少一块吸收挡板,吸收挡板设有多个小孔,消游离网组包括至少一块消游离网;所述零飞弧壳体两端分别设置零飞弧装置入口和零飞弧装置主出口,二次灭弧栅片组、吸收挡板组和消游离网组,沿零飞弧装置入口至零飞弧装置主出口的方向,依次布置;所述零飞弧装置,其熄弧能力好。

Description

零飞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飞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零飞弧装置,结构简单,仅依靠灭弧栅片或吸收挡板进行灭弧,灭弧能力有限,安装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零飞弧装置,其熄弧能力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零飞弧装置,所述零飞弧装置包括零飞弧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零飞弧壳体内的二次灭弧栅片组、吸收挡板组、消游离网组;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包括多块并排设置的灭弧栅片,吸收挡板组包括至少一块吸收挡板,吸收挡板设有多个小孔,消游离网组包括至少一块消游离网;所述零飞弧壳体两端分别设置零飞弧装置入口和零飞弧装置主出口,二次灭弧栅片组、吸收挡板组和消游离网组,沿零飞弧装置入口至零飞弧装置主出口的方向,依次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零飞弧壳体包括设置在其中的T型装配腔,T型装配腔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一端与第一腔体中部连通且另一端与零飞弧装置主出口连通;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体内,吸收挡板组和消游离网组均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零飞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零飞弧装置副出口,零飞弧装置副出口设置在第一腔体的侧壁上而用于连通第一腔体和外部环境,零飞弧装置副出口内设有副吸收挡板,附吸收挡板设有多个小孔。
进一步的,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分栅片组,每组分栅片组均包括多块并排间隔设置的零飞弧栅片,两组分栅片组之间形成漏斗型通道,漏斗型通道的大口端与零飞弧装置入口相对,漏斗型通道的小口端与吸收挡板组相对。
进一步的,两组所述分栅片组互为对称结构,零飞弧栅片为V型结构且包括折弯相连的零飞弧栅片下板和零飞弧栅片上板,各零飞弧栅片的零飞弧栅片下板靠近吸收挡板组设置且彼此平行,两组分栅片组的零飞弧栅片的零飞弧栅片上板靠近零飞弧装置入口设置且分别向漏斗型通道两侧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挡板组包括至少两块吸收挡板,各吸收挡板并排间隔设置在二次灭弧栅片组和消游离网组之间。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吸收挡板的小孔错位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消游离网组包括至少两块叠置在一起的消游离网,各吸收挡板和消游离网组等间距并排布置。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消游离网的网孔错位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零飞弧壳体包括相对扣合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扣合方向,与二次灭弧栅片组、吸收挡板组和消游离网组的并排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零飞弧装置中,二次灭弧栅片组、吸收挡板组和消游离网组组合使用,充分吸收和阻挡带电粒子,实现零飞弧。
此外,所述吸收挡板组中,相邻吸收挡板的销孔错位设置,提高了吸收挡板组对大颗粒带电粒子的吸收和阻挡能力。
此外,所述零飞弧装置设置零飞弧装置副出口,避免零飞弧装置内气压过高,炸裂零飞弧壳体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零飞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零飞弧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壳体、零飞弧装置、接线端子、下壳体和相间隔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壳体、零飞弧装置、接线端子、下壳体和相间隔板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操作机构;C接触系统;32静触头;34灭弧室;35动触头机构;311动触头;5热磁脱扣机构;6中壳体;601-606零飞弧壳体;601第一半壳;602消游离网组;603吸收挡板组;604二次灭弧栅片组;605副吸收挡板;606第二半壳;7下壳体;701相间隔板;703第二排气窗;706零飞弧装置;707第一排气窗;8上壳体;9面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断路器优选为一种插入式断路器,具体为一种插入式的塑壳断路器。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断路器壳体内的操作机构1和至少一相断路极,断路极包括导电装置,导电装置包括接触系统C,操作机构1与接触系统C驱动相连以驱动其闭合或分断,也即是使断路器合闸或分闸。进一步的,所述断路极还包括与接触系统C配合的灭弧室34,灭弧室34的电弧入口与接触系统C相对,用于熄灭接触系统C分断产生的电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断路器包括至少两相断路极,各向断路极沿断路器壳体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各相断路极的接触系统C均与操作机构1驱动相连。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各所述断路极的导电装置并排的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宽度方向;图2的纸面内外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宽度方向。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为三相断路器,其包括三相在断路器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断路极。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三相所述断路极的导电装置为依次布置的A相导电装置2、B相导电装置3和C向导电装置4。
如图1-2所示,所述断路极还包括用于与灭弧室34配合使用的零飞弧装置706,零飞弧装置706的进口与灭弧室34的排气口相对;所述操作机构1、接触系统C、灭弧室34和零飞弧装置706沿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本实施例断路器的上述布局方式,一则为断路极中灭弧室34提供了更大的安装空间,使灭弧室34可以配置更多灭弧栅片,以提高灭弧能力和效率;二来,接触系统C产生的电弧首先进入灭弧室34,然后灭弧室34排出的气体进入零飞弧装置706,显著提高了灭弧效果,实现了真正的零飞弧,实现小体积大开断,保证零飞弧,而且能够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进一步的,所述零飞弧装置706的出口与进口相对设置,分别位于零飞弧装置706的两端,也即是零飞弧装置706的进口和出口朝向相反的两个方向,零飞弧装置706的出口位置远离操作机构1,一则避免带电粒子对操作机构1造成损坏,二来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产品的绝缘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断路器中,由操作机构1到断路极的零飞弧装置706的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也即是,图2的上下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
如图2所示,所述断路极还包括接线端子704,接线端子704为桥式接线端子,作为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的接线端子704,在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位于零飞弧装置706的两侧,进线端子、零飞弧装置706和出线端子并排设置在灭弧室34远离操作机构1的同一侧,断路极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设置在断路器的同一端,实现了进线和出现的同步插接,为操作机构1提供了更多安装空间,而且接线端子远离操作机构1,有利于提高断路器的绝缘性能和操作安全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断路器中,接线端子704和零飞弧装置706的并排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也即是,图2的左右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
如图2所示,所述断路极还包括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在断路器的长度方向上从灭弧室34两侧经过,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一端分别与零飞弧装置706两侧的接线端子704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接触系统C的动触头311和静触头32相连。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极还包括用于在断路极所在电路发生过载或短路故障时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的热磁脱扣机构5,在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热磁脱扣机构5位于操作机构1和接触系统C一侧。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包括用于在断路极所在电路(也即是热磁脱扣机构5所在电路)发生过载故障时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的热脱扣结构以及用于在断路极所在电路(也即是热磁脱扣机构5所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的磁脱扣结构。
如图1、5-6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还包括相间隔板701,相间隔板701一端与断路器壳体高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隔开相邻断路极的接线口,提高相邻断路极之间的绝缘性。
如图1-2所示,所述断路器壳体包括沿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的上壳体8、中壳体6和下壳体7;所述操作机构1以及断路极的导电装置、热磁脱扣机构5均布置在上壳体8和中壳体6围成的第一空间内;所述零飞弧装置706、断路极的接线端子704均布置在中壳体6和下壳体7围成的第二空间内;所述断路极的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均从第一空间延伸至第二空间内。进一步的,所述断路器壳体还包括面盖9,面盖9和中壳体6在断路器的高度方向上位于上壳体8两侧,面盖9和上壳体8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附件的第三空间,附件通过热磁脱扣机构5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进一步的,所述附件为分励脱扣器。具体的,如图1-2所示方向,所述面盖9、上壳体8、中壳体6和下壳体7由上而下依次布置。
进一步的,如图2、5-6所示,所述断路器壳体设有第一排气窗707,第一排气窗707设置在第一空间的侧壁上,在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每个零飞弧装置706两侧各设置一个第一排气窗707;所述断路器壳体还设有第二排气窗703,第二排气窗703设置在第二空间的侧壁上,在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每相断路极的两组接线端子704两侧各设置一个第二排气窗703。
如图2-4所示,所述导电装置包括导电装置壳体以及设置在导电装置壳体内的接触系统C和灭弧室34,接触系统C包括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32,动触头机构包括绕中心线枢转设置的支持结构以及设置在支持结构上的动触头311,动触头311与静触头32配合使用,动触头311和静触头32分断后形成的分断间隙与灭弧室34的电弧入口相对。所述导电装置D具有独立壳体,有利于提高各断路极之间的绝缘性,降低相间短路的概率。
如图2所示,所述灭弧室34包括灭弧室壳体以及设置在灭弧室壳体内的栅片组,栅片组包括多块沿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灭弧栅片;所述灭弧室壳体设有灭弧室的电弧入口和灭弧室的排气口,灭弧室的电弧入口和排气口分别位于栅片组两侧,灭弧室壳体还包括缓冲板,缓冲板位于栅片组和排气口之间且将灭弧室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两部分,缓冲板在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气道,用以连通缓冲板两侧的空间;在所述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灭弧室的电弧入口、缓冲板和灭弧室的排气口依次设置。所述缓冲板可以延长电弧气体在栅片组内的滞留时间,而且增大了电弧气体在灭弧室304内的流动距离,提高了灭弧室34的灭弧能力和效率。
如图2所示,所述导电装置壳体设有导电装置排气口,导电装置排气口与灭弧室34的排气口相对设置,导电装置排气口内设有第一消游离网。进一步的,所述导电装置排气口还与零飞弧装置706的进口相对配合,从而使灭弧室34排出的气体经由导电装置排气口进入零飞弧装置706,从而实现真正的零飞出,避免飞弧对断路器造成伤害。
如图3-4所示,为所述零飞弧装置706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零飞弧装置706包括零飞弧壳体601-606以及分别设置在零飞弧壳体601-606内的用于熄灭进入零飞弧装置706的电弧的二次灭弧栅片组604、用于阻挡和吸收大颗粒带电粒子的吸收挡板组603、用于阻挡和吸收穿过吸收挡板组603的带电游离粒子的消游离网组602;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包括多块并排设置的灭弧栅片,各灭弧栅片之间的间隙一端朝向灭弧室34,另一端朝向吸收挡板组603,有利于对由灭弧室34喷出的电弧进行二次分割,吸收挡板组603包括至少一块吸收挡板,吸收挡板设有多个挡板小孔,消游离网组602包括至少一块消游离网;所述零飞弧壳体601-606两端分别设置零飞弧装置入口和零飞弧装置主出口,零飞弧装置入口用于与灭弧室34的排气口相对配合,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吸收挡板组603和消游离网组602沿零飞弧装置入口至零飞弧装置主出口的方向依次布置,也即是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吸收挡板组603和消游离网组602沿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零飞弧装置706,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吸收挡板组603和消游离网组602组合使用,充分吸收和阻挡带电粒子,实现零飞弧。进一步的,所述零飞弧装置入口和零飞出装置主出口为设置在零飞弧壳体601-606两端的开口。
如图3-4所示,所述零飞弧壳体601-606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T型装配腔,T型装配腔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一端与第一腔体中部连通且另一端与零飞弧装置主出口连通;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60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体内,也即是说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可以全部位于第一腔体内,也可以如图2所示,一部分位于第一腔体内,另一部分位于第二腔体内;所述吸收挡板组603和消游离网组602均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进一步的,如图3-4所示,所述零飞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零飞弧装置副出口,零飞弧装置副出口设置在第一腔体的侧壁上而用于连通第一腔体和外部环境,零飞弧装置副出口内设有副吸收挡板605,副吸收挡板605设有多个小孔;所述零飞弧装置副出口能在零飞弧装置异常(例如气压过大)时,起到紧急泄压的作用,避免零飞弧装置内气压过大,炸裂零飞弧壳体的情况发生,而且零飞弧装置副出口还起到散热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零飞弧装置包括四个侧壁,分别为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相对,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以围成第一腔体;四个所述零飞弧装置副出口和四个侧壁依次交替设置。
如图2、3-5所示,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604的零飞弧栅片沿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并排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分栅片组,每组分栅片组均包括多块并排间隔设置的零飞弧栅片,两组分栅片组之间形成漏斗型通道,漏斗型通道的大口端与零飞弧装置入口相对,漏斗型通道的小口端与吸收挡板组603相对;所述漏斗型通道能聚集气流、提升气流速度和引导电弧气体流动方向。
进一步的,两组所述分栅片组互为对称结构,零飞弧栅片为V型结构且包括折弯相连的零飞弧栅片下板和零飞弧栅片上板,各零飞弧栅片的零飞弧栅片下板靠近吸收挡板组603设置且彼此平行,两组分栅片组的零飞弧栅片的零飞弧栅片上板靠近零飞弧装置入口设置且分别向漏斗型通道两侧倾斜。
如图2、4-5所示,所述吸收挡板组603包括至少两块吸收挡板,各吸收挡板并排间隔设置在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和消游离网组602之间。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吸收挡板的小孔错位设置,从而提高吸收挡板组603对于大颗粒带电粒子的吸收和阻挡能力。
如图2、4-5所示,所述消游离网组602包括至少两块叠置在一起的消游离网,相邻消游离网的网孔错位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吸收挡板组603的各吸收挡板和消游离网组等间距并排布置。
如图3-4所示,所述零飞弧壳体601-606包括相对扣合的第一半壳601和第二半壳606,第一半壳601和第二半壳606的扣合方向,与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吸收挡板组603和消游离网组602的并排方向垂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半壳601和第二半壳606沿断路器壳体的宽度方向扣合在一起。
所述断路器壳体设有壳体排气口,零飞弧装置706的零飞弧壳体设有零飞弧装置主出口的一端设置在壳体排气口内,相间隔板701将各相断路极的零飞弧装置706的零飞弧装置主出口隔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零飞弧装置包括零飞弧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零飞弧壳体内的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吸收挡板组(603)、消游离网组(602);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包括多块并排设置的灭弧栅片,吸收挡板组(603)包括至少一块吸收挡板,吸收挡板设有多个小孔,消游离网组(602)包括至少一块消游离网;所述零飞弧壳体两端分别设置零飞弧装置入口和零飞弧装置主出口,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吸收挡板组(603)和消游离网组(602),沿零飞弧装置入口至零飞弧装置主出口的方向,依次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零飞弧壳体包括设置在其中的T型装配腔,T型装配腔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一端与第一腔体中部连通且另一端与零飞弧装置主出口连通;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60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体内,吸收挡板组(603)和消游离网组(602)均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零飞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零飞弧装置副出口,零飞弧装置副出口设置在第一腔体的侧壁上而用于连通第一腔体和外部环境,零飞弧装置副出口内设有副吸收挡板(605),附吸收挡板(605)设有多个小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分栅片组,每组分栅片组均包括多块并排间隔设置的零飞弧栅片,两组分栅片组之间形成漏斗型通道,漏斗型通道的大口端与零飞弧装置入口相对,漏斗型通道的小口端与吸收挡板组(603)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分栅片组互为对称结构,零飞弧栅片为V型结构且包括折弯相连的零飞弧栅片下板和零飞弧栅片上板,各零飞弧栅片的零飞弧栅片下板靠近吸收挡板组(603)设置且彼此平行,两组分栅片组的零飞弧栅片的零飞弧栅片上板靠近零飞弧装置入口设置且分别向漏斗型通道两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挡板组(603)包括至少两块吸收挡板,各吸收挡板并排间隔设置在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和消游离网组(60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吸收挡板的小孔错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游离网组(602)包括至少两块叠置在一起的消游离网,各吸收挡板和消游离网组(602)等间距并排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消游离网的网孔错位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飞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零飞弧壳体包括相对扣合的第一半壳(601)和第二半壳(606),第一半壳(601)和第二半壳(606)的扣合方向,与二次灭弧栅片组(604)、吸收挡板组(603)和消游离网组(602)的并排方向垂直。
CN202320203996.0U 2023-02-13 2023-02-13 零飞弧装置 Active CN2207742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3996.0U CN220774271U (zh) 2023-02-13 2023-02-13 零飞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3996.0U CN220774271U (zh) 2023-02-13 2023-02-13 零飞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4271U true CN220774271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9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03996.0U Active CN220774271U (zh) 2023-02-13 2023-02-13 零飞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42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24721B2 (en) Gas segregator barrier for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CN213184182U (zh) 开关电器
CN220774271U (zh) 零飞弧装置
WO2024007845A1 (zh) 灭弧机构
JP4549879B2 (ja) 複数の単極遮断ユニットを備えた多極回路遮断器
CN220710229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13184178U (zh) 触头机构和开关电器
CN220774269U (zh) 动触头机构
CN221057351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6250611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内部气体分流结构
CN216161617U (zh) 一种电的开关
CN115881494B (zh) 万能式断路器
CN217280666U (zh) 断路器
CN220021026U (zh) 一种灭弧机构及断路器
CN220710228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20895430U (zh) 一种重合闸断路器
CN214378279U (zh) 一种零飞弧塑壳断路器
CN220341142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断路器
CN220171959U (zh) 灭弧系统
CN219203078U (zh) 一种用于塑壳断路器的零飞弧罩
CN219800739U (zh) 一种灭弧系统及电路保护装置
CN216435718U (zh) 一种灭弧室防错装的断路器
CN112992614B (zh) 一种断路器
CN220710227U (zh) 灭弧组件及断路器
CN220106414U (zh) 一种断路器灭弧室布局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