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1619U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51619U
CN220751619U CN202320892663.3U CN202320892663U CN220751619U CN 220751619 U CN220751619 U CN 220751619U CN 202320892663 U CN202320892663 U CN 202320892663U CN 220751619 U CN220751619 U CN 220751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air
connecting rod
new energy
energy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9266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森
许梦杉
夏家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anshan Pinshe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anshan Pinshe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anshan Pinshe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anshan Pinshe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9266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516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51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516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包括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顶端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第一底座在靠近第二底座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一对第一连接杆,第二底座在靠近第一底座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一对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顶端开设有凹槽,凹槽的一侧贯穿至第一连接杆靠近第二连接杆的一侧,且第二连接杆的外壁尺寸小于凹槽的内壁尺寸,凹槽内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对限位槽。本装置能够与不同尺寸的新能源汽车车厢匹配使用,消除了现有检测支架的使用局限性,同时将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的距离缩至最小,能够减小检测支架的体积,便于收纳。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车厢进行多项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检测支架对新能源汽车的车厢进行支撑和转移,然而目前使用的检测支架通常为一体化焊接而成,难以与不同尺寸的新能源汽车车厢匹配使用,造成了检测支架的使用局限性。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以期达到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包括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顶端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底座在靠近第二底座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一对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底座在靠近第一底座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一对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一侧贯穿至所述第一连接杆靠近第二连接杆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壁尺寸小于凹槽的内壁尺寸,所述凹槽内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对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对限位块,且一对所述限位块分别与一对所述限位槽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侧贯穿开设有若干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侧在靠近第二连接杆的位置设有限位螺栓,且所述第二连接杆通过限位孔和限位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的上下两端和侧面均活动安装有滚轮,且所述滚轮与限位槽的内侧相互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外侧安装有一对安装杆,且一对所述安装杆的顶端之间连接有扶手。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端外侧固定安装有一对限位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底端两侧均安装有脚轮,且所述脚轮为万向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通过限位槽、限位块和滚轮的配合使用,便于实现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的连接,使第二连接杆能够在第一连接杆上的凹槽内滑动,从而调节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的距离,进而能够与不同尺寸的新能源汽车车厢匹配使用,消除了现有检测支架的使用局限性,同时将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的距离缩至最小,能够减小检测支架的体积,便于收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展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收缩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第一底座;101、第一支撑架;102、安装杆;103、扶手;104、脚轮;2、第二底座;201、第二支撑架;202、限位杆;3、第一连接杆;301、凹槽;302、限位槽;303、限位螺栓;4、第二连接杆;401、限位块;402、滚轮;403、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和附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包括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顶端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201,第一底座1在靠近第二底座2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一对第一连接杆3,第二底座2在靠近第一底座1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一对第二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3的顶端开设有凹槽301,凹槽301的一侧贯穿至第一连接杆3靠近第二连接杆4的一侧,且第二连接杆4的外壁尺寸小于凹槽301的内壁尺寸,凹槽301内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对限位槽302,第二连接杆4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对限位块401,且一对限位块401分别与一对限位槽302滑动连接。
其中,第二连接杆4的两侧贯穿开设有若干限位孔403,第一连接杆3的两侧在靠近第二连接杆4的位置设有限位螺栓303,且第二连接杆4通过限位孔403和限位螺栓303与第一连接杆3固定连接,通过限位孔403和限位螺栓303的配合使用,便于实现第二连接杆4和第一连接杆3的固定。
其中,限位块401的上下两端和侧面均活动安装有滚轮402,且滚轮402与限位槽302的内侧相互贴合,通过滚轮402的设置,便于实现限位块401在限位槽302内的滑动。
其中,第一支撑架101的外侧安装有一对安装杆102,且一对安装杆102的顶端之间连接有扶手103,通过扶手103的设置,便于实现检测支架的移动。
其中,第二支撑架201的顶端外侧固定安装有一对限位杆202,通过限位杆202的设置,实现新能源汽车车厢的限位,防止车厢从检测支架上掉落。
其中,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的底端两侧均安装有脚轮104,且脚轮104为万向轮,通过脚轮104的设置,便于实现检测支架的移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首先根据新能源汽车车厢的尺寸大小,通过推拉第二底座2,使一对第二连接杆4利用限位块401和滑轮在凹槽301内的限位槽302中滑动,从而快速调节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201之间的距离,使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201能够匹配新能源汽车车厢使用,再通过限位螺栓303贯穿限位孔403,使第二连接杆4与第一连接杆3固定,最后通过扶手103和脚轮104的配合使用,使检测支架能够带动新能源汽车车厢进行移动和检测,消除了现有检测支架的使用局限性,当使用完成后,再通过限位槽302、限位块401和滚轮402的配合使用,使第二连接杆4在第一连接杆3上的凹槽301内滑动,直至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201之间的距离缩到最小,从而降低检测支架的体积,便于收纳。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6)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包括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顶端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201),所述第一底座(1)在靠近第二底座(2)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一对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二底座(2)在靠近第一底座(1)的一侧固定焊接有一对第二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顶端开设有凹槽(301),所述凹槽(301)的一侧贯穿至所述第一连接杆(3)靠近第二连接杆(4)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杆(4)的外壁尺寸小于凹槽(301)的内壁尺寸,所述凹槽(301)内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对限位槽(302),所述第二连接杆(4)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对限位块(401),且一对所述限位块(401)分别与一对所述限位槽(302)滑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4)的两侧贯穿开设有若干限位孔(403),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两侧在靠近第二连接杆(4)的位置设有限位螺栓(303),且所述第二连接杆(4)通过限位孔(403)和限位螺栓(303)与所述第一连接杆(3)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401)的上下两端和侧面均活动安装有滚轮(402),且所述滚轮(402)与限位槽(302)的内侧相互贴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01)的外侧安装有一对安装杆(102),且一对所述安装杆(102)的顶端之间连接有扶手(10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01)的顶端外侧固定安装有一对限位杆(20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的底端两侧均安装有脚轮(104),且所述脚轮(104)为万向轮。
CN202320892663.3U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 Active CN2207516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92663.3U CN220751619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92663.3U CN220751619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51619U true CN220751619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69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92663.3U Active CN220751619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516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98621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维修用升降定位装置
CN22075161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厢检测支架
CN114162751B (zh) 一种用于汽车车胎托举设备的重力消除间隙结构以及汽车车胎托举设备
CN111811832A (zh) 一种汽车底盘异响检测装置
WO2022252256A1 (zh) 一种电动汽车换电定位举升机构
CN215498595U (zh) 一种重型部件的安装结构及研磨机
CN114803927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检测用辅助装置
CN112327120B (zh) 一种电容器耐击穿检测系统
CN221017466U (zh) 一种板簧检测设备
CN208577413U (zh) 一种紧凑型精定位随行顶升机构
CN220983407U (zh) 一种电容器生产用检测动力装置
CN218158263U (zh) 电动车循环测试设备
CN215660221U (zh) 一种可移动式车下作业支撑平台
CN219475223U (zh) 一种电动车轮毂抗压性检测装置
CN220647513U (zh) 一种龙门架及其汽车生产线检测架体
CN213274867U (zh) 一种限位控制的机动车制动检测装置
CN214667993U (zh) 一种汽车尾气取样探头自动插入装置
CN219484094U (zh) 一种转向器支架旋铆及检测装置
CN217231505U (zh) 一种桥墩纠偏施工安全防护装置
CN220542610U (zh) 一种卧式挤压机
CN220184107U (zh) 一种桩基水平承载力检测装置
CN219362384U (zh) 一种稳定性好的全自动翻转装置
CN220692290U (zh) 电池注液及气密性检测机构
CN218029327U (zh) 一种横移台车锁紧装置
CN216996415U (zh) 一种高效动力电池软包vda长模组自动翻转检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