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45634U - 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45634U
CN220745634U CN202322421607.4U CN202322421607U CN220745634U CN 220745634 U CN220745634 U CN 220745634U CN 202322421607 U CN202322421607 U CN 202322421607U CN 220745634 U CN220745634 U CN 2207456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tank body
dosing
water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216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可
公秀英
付丽霞
李洪瑞
韩敏
杨虹
谢丽清
冉韵竹
李瑞贤
田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ENDAR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ENDAR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ENDAR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NORENDAR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216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456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456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456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包括设有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的支架、进水组件、第一加药组件、第二加药组件、第三加药组件、污泥回流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除氟剂、液碱、助凝剂都能够通过控制系统的控制进行定量输入、同时污泥回流系统受控于控制系统能够向进水组件定量回流污泥,因此能够基于对污泥循环率的精准控制而维持絮凝反应所需的污泥浓度,提高除氟效果;通过对各个加药组件的定量控制能够避免加药过量,从而节约运行成本;通过将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集成安装在支架上形成模块化设备,能够根据处理水量的增减而即使调整设备数量,从而提高工程应用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
背景技术
混凝沉淀法是含氟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常用技术,在含氟污水中投加适量除氟剂,除氟剂溶于水时,会迅速水解,生成的不溶沉淀物将氟离子吸附,形成共同沉淀从而去除水中的氟离子。传统的混凝沉淀池应用在含氟污水处理工程上,一般是按照除氟剂、液碱、助凝剂三种药剂的投加顺序分别设计三个反应池,污水在各反应池分别停留一定时间待反应完成后,再进入后续的固液分离单元进行泥水分离,通过排泥系统将污水中的氟化物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
传统的混凝沉淀池用于除氟工段时,为了保证除氟效果极容易造成药剂过量投加的现象,不利于节约运行成本。由于传统的混凝沉淀池为钢砼池体,占地面积较大,一旦因进水量增大而需要提升处理能力时,需要再进行土建施工,建设周期较长,难以及时投入使用,灵活性差,容易影响工程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旨在节约混凝沉淀除氟成本,提升处理能力的调整灵活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包括:
支架,支架上设有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其中,第一罐体的底部设有折流混合区,折流混合区的上方形成絮凝反应区,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搅拌装置;第二罐体的底部设有污泥沉降区,污泥沉降区的上方形成竖流沉淀区,竖流沉淀区的底部与第一罐体的顶部连通,竖流沉淀区的顶部设有出水围堰,第二罐体的内壁与出水围堰之间形成集水槽;
进水组件,与第一罐体的底壁连接,用于向折流混合区定量输入污水;
第一加药组件,与进水组件连接并向进水组件内定量输入除氟剂;
第二加药组件,设于第一罐体上并向折流混合区内定量输入液碱;
第三加药组件,设于第一罐体上,用于向折流混合区上方的搅拌区域内定量输入助凝剂;
污泥回流系统,设于支架上,具有与污泥沉降区的底部连通的吸泥管,以及与进水组件连通的回流管,污泥回流系统用于向进水组件内定量回流污泥沉降区的污泥;
控制系统,与搅拌装置、进水组件、第一加药组件、第二加药组件、第三加药组件及污泥回流系统分别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水组件包括:
文丘里喷射器,自下向上喷射,文丘里喷射器的顶端与第一罐体的底壁连接并与折流混合区连通;
进水管,与文丘里喷射器的底端连通,进水管上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进水流量计和进水电动阀;
其中,第一加药组件和回流管均与文丘里喷射器的中间渐缩段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药组件包括与进水组件连接的除氟剂加药管,以及设于除氟剂加药管上的除氟剂流量计和除氟剂电动阀;除氟剂流量计和除氟剂电动阀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示例性的,第二加药组件包括:
液碱加药管,连接于第一罐体上,并与折流混合区的入水区域连通,液碱加药管上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液碱流量计和液碱电动阀;
PH探头,连接于第一罐体上,且检测端朝向折流混合区的出水区域,PH探头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举例说明,第三加药组件包括连接于第一罐体上的助凝剂加药管,助凝剂加药管与折流混合区的出水区域连通,助凝剂加药管上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助凝剂流量计和助凝剂电动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污泥回流系统包括:
污泥泵,设于支架上,污泥泵上设有吸泥管和回流管;
回流污泥流量计,设于回流管上,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回流污泥电动阀,设于回流管上,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污泥泵上还连接有剩余污泥管,剩余污泥管与回流管通过三通接头与污泥泵连接;剩余污泥管上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剩余污泥电动阀和剩余污泥流量计。
示例性的,第一罐体的底部上下间隔分布有多个折流板,折流板的一端与第一罐体的内壁间隔以形成折流通道,且相邻的折流板与第一罐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隔位置水平交错;其中,各个折流通道共同形成折流混合区。
举例说明,第二罐体的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中心筒,中心筒与第一罐体的顶部通过漫水管连通,漫水管位于出水围堰的上方,中心筒的下端与污泥沉降区之间设有反射板。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罐体上设有与集水槽连通的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除氟剂、液碱、助凝剂都能够通过控制系统的控制进行定量输入、同时污泥回流系统受控于控制系统能够向进水组件定量回流污泥,因此能够基于对污泥循环率的精准控制而维持絮凝反应所需的污泥浓度,提高除氟效果;通过对各个加药组件的定量控制能够避免加药过量,从而节约运行成本;通过将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集成安装在支架上形成模块化设备,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能够根据处理水量的增减而即使调整设备数量,从而提高工程应用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的控制原理框图。
图中:10、支架;20、第一罐体;21、折流混合区;211、折流板;212、折流通道;22、絮凝反应区;23、搅拌装置;30、第二罐体;31、污泥沉降区;32、竖流沉淀区;321、出水围堰;322、集水槽;33、中心筒;34、漫水管;35、反射板;36、出水管;37、污泥斗;40、进水组件;41、文丘里喷射器;42、进水管;421、进水流量计;422、进水电动阀;50、第一加药组件;51、除氟剂加药管;52、除氟剂流量计;53、除氟剂电动阀;60、第二加药组件;61、液碱加药管;62、液碱流量计;63、液碱电动阀;64、PH探头;70、第三加药组件;71、助凝剂加药管;72、助凝剂流量计;73、助凝剂电动阀;80、污泥回流系统;801、吸泥管;802、回流管;81、污泥泵;82、回流污泥流量计;83、回流污泥电动阀;84、剩余污泥管;841、剩余污泥电动阀;842、剩余污泥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进行说明。所述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包括设有第一罐体20和第二罐体30的支架10、进水组件40、第一加药组件50、第二加药组件60、第三加药组件70、污泥回流系统80,以及控制系统。
其中,第一罐体20的底部设有折流混合区21,折流混合区21的上方形成絮凝反应区22,絮凝反应区22内设有搅拌装置23;第二罐体30的底部设有污泥沉降区31,污泥沉降区31的上方形成竖流沉淀区32,竖流沉淀区32的底部与第一罐体20的顶部连通,竖流沉淀区32的顶部设有出水围堰321,第二罐体30的内壁与出水围堰321之间形成集水槽322;
进水组件40与第一罐体20的底壁连接,用于向折流混合区21定量输入污水;第一加药组件50与进水组件40连接并向进水组件40内定量输入除氟剂;第二加药组件60设于第一罐体20上并向折流混合区21内定量输入液碱;第三加药组件70设于第一罐体20上,用于向折流混合区21上方的搅拌区域内定量输入助凝剂;
污泥回流系统80设于支架10上,具有与污泥沉降区31的底部连通的吸泥管801,以及与进水组件40连通的回流管802,污泥回流系统80用于向进水组件40内定量回流污泥沉降区31的污泥;
控制系统与搅拌装置23、进水组件40、第一加药组件50、第二加药组件60、第三加药组件70及污泥回流系统80分别电连接。
应当解释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定量”是指基于控制系统所确定的量,其并非一成不变的量,而是基于控制系统的调节而变化的量。具体的,进水组件40的进水量是基于实际水处理量的需求而定,是一个随时可能出现波动的量;第一加药组件50的除氟剂输入量与进水组件40的进水量联动控制,两者等比例变化;第二加药组件60的液碱输入量与折流混合区21的PH值对应,具体可以是利用设置在折流混合区21的出水区域的PH探头64实时检测并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PH值调整第二加药组件60的液碱输入量;第三加药组件70的助凝剂输入量与进水组件40的进水量联动控制,两者等比例变化;此外,搅拌装置23具体可以是变频电机驱动的螺旋搅拌桨结构,其搅拌转速与进水组件40的进水量联动控制,进水量大则提高转速,反之降低转速,以适应进水流量的波动;污泥回流系统80的污泥回流量同样与进水组件40的进水量联动控制,两者等比例变化,从而实现随进水流量的波动而精准控制污泥循环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除氟剂、液碱、助凝剂都能够通过控制系统的控制进行定量输入、同时污泥回流系统80受控于控制系统能够向进水组件40定量回流污泥,因此能够基于对污泥循环率的精准控制而维持絮凝反应所需的污泥浓度,提高除氟效果;通过对各个加药组件的定量控制能够避免加药过量,从而节约运行成本;通过将第一罐体20和第二罐体30集成安装在支架10上形成模块化设备,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能够根据处理水量的增减而即使调整设备数量,从而提高工程应用的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进水组件40包括文丘里喷射器41和进水管42;文丘里喷射器41自下向上喷射,文丘里喷射器41的顶端与第一罐体20的底壁连接并与折流混合区21连通;进水管42与文丘里喷射器41的底端连通,进水管42上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进水流量计421和进水电动阀422;其中,第一加药组件50和回流管802均与文丘里喷射器41的中间渐缩段连通。
采用文丘里喷射器41一方面能够利用其中间渐缩段内部负压产生抽吸力而使除氟剂和污泥快速进入,同时在进入渐缩段上方的扩散段的过程中使除氟剂和污泥与含氟污水混合均匀后进入折流混合区21,在折流混合区21与液碱再进行混合;通过进水流量计421实时检测除氟剂的输入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还可以控制进水电动阀422的开度以调节进水流量,从而作为第一加药组件50、第三加药组件70及污泥回流系统80的调节依据,实现对加药量和污泥循环率的精准控制,从而避免药剂浪费,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提升污水除氟效果。
作为上述第一加药组件5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第一加药组件50包括与进水组件40连接的除氟剂加药管51,以及设于除氟剂加药管51上的除氟剂流量计52和除氟剂电动阀53;除氟剂流量计52和除氟剂电动阀53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通过除氟剂流量计52实时检测除氟剂加药管51的流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从而使控制系统根据除氟剂流量和进水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调节除氟剂电动阀53的开度,从而实现除氟剂输入量的精准控制。
作为上述第二加药组件6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第二加药组件60包括液碱加药管61和PH探头64;其中,液碱加药管61连接于第一罐体20上,并与折流混合区21的入水区域连通,液碱加药管61上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液碱流量计62和液碱电动阀63;PH探头64连接于第一罐体20上,且检测端朝向折流混合区21的出水区域,PH探头64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由于含氟污水在混合除氟剂后PH值下降变为酸性,而进行絮凝反应需要将PH值调节至中性,因此在折流混合区21通过液碱加药管61向污水内添加液碱进行酸碱度调整,液碱与污水混合后通过PH探头64实时检测混合水的PH值并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检测的PH值调节液碱电动阀63的开度,从而使混合水的酸碱度稳定在PH7.5左右进入絮凝反应区2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三加药组件70的可选结构为,请参阅图1及图2,第三加药组件70包括连接于第一罐体20上的助凝剂加药管71,助凝剂加药管71与折流混合区21的出水区域连通,助凝剂加药管71上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助凝剂流量计72和助凝剂电动阀73。
进行絮凝反应需要添加助凝剂,在此通过助凝剂加药管71向折流混合区21的出水区域即絮凝反应区22的底部输入助凝剂,在搅拌装置23的搅拌作用下生成密实矾花;由于絮凝反应的质量与助凝剂和污水的比例相关,因此通过设置助凝剂流量计72实时检测助凝剂输入流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助凝剂输入流量与进水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而精准调节助凝剂电动阀73的开度,能够根据污水的进水流量波动而自动调节助凝剂的输入流量,从而提高助凝剂输入量的精准度。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污泥回流系统80包括污泥泵81、回流污泥流量计82,以及回流污泥电动阀83;其中,污泥泵81设于支架10上,污泥泵81上设有吸泥管801和回流管802;回流污泥流量计82设于回流管802上,与控制系统电连接;回流污泥电动阀83设于回流管802上,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通过污泥泵81向进水组件40内抽取污泥,利用回流污泥流量计82实时检测污泥流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污泥流量与进水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调节回流污泥电动阀83的开度,从而使回流至进水组件40的污泥流量与进水流量保持稳定的比例关系,实现对污泥循环率的精准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污泥泵81上还连接有剩余污泥管84,剩余污泥管84与回流管802通过三通接头与污泥泵81连接;剩余污泥管84上设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剩余污泥电动阀841和剩余污泥流量计842。通过设置剩余污泥管84能够在污泥沉降区31的污泥量大而污泥回流量较小时向外排放污泥,剩余污泥管84可以是连续运行排泥,也可以是间歇运行排泥,具体的,连续运行排泥时通过剩余污泥流量计842实时检测排泥流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排泥流量与进水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控制剩余污泥电动阀841的开度,从而适应进水流量的波动变化,提高剩余污泥的排泥流量的控制精准度。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折流混合区21的结构为:第一罐体20的底部上下间隔分布有多个折流板211,折流板211的一端与第一罐体20的内壁间隔以形成折流通道212,且相邻的折流板211与第一罐体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隔位置水平交错;其中,各个折流通道212共同形成折流混合区21。
通过设置上下间隔并水平交错的折流板211,能够使酸性污水沿各个折流通道212成S型向上流动,使酸性污水流动过程中与输入的液碱均匀混合而中和至中性;具体的,液碱加药管61与最下方的折流通道212的入口连通,PH探头64设置在最上方的折流通道212的出口。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罐体30的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中心筒33,中心筒33与第一罐体20的顶部通过漫水管34连通,漫水管34位于出水围堰321的上方,中心筒33的下端与污泥沉降区31之间设有反射板35。絮凝反应区22的污水经漫水管34进入中心筒33而到达竖流沉淀区32的底部排出,排出的污水经反射板35的隔挡反射而向四周均匀分散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二罐体30上设有与集水槽322连通的出水管36。在竖流沉淀区32液面逐渐上升,悬浮污泥逐渐沉降进入污泥沉降区31,清水上升至漫过出水围堰321后进入集水槽322内,集水槽322内的清水通过出水管36排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参见图1及图2:
含氟污水通过进水管42进入文丘里喷射器41,进水管42上设置进水电动阀422和进水流量计421,可以检测和调节进水流量。含氟污水向上流进文丘里喷射器41的中间渐缩段,同时除氟剂通过除氟剂加药管51、回流污泥通过回流管802也进入文丘里喷射器41的中间渐缩段,含氟污水、除氟剂、回流污泥在文丘里喷射器41内部充分混合均匀,然后经文丘里喷射器41的扩散段流出。
除氟剂加药管51上设置除氟剂流量计52和除氟剂电动阀53,与进水流量计421联动控制,根据含氟污水的进水流量波动而自动调整除氟剂电动阀53的开度,实现含氟污水进水流量和除氟剂输入流量的等比例变化,以精准控制除氟剂加药量。
含氟污水在投加除氟剂后pH转变为酸性,从文丘里喷射器41扩散段流出后进入折流混合区21;液碱加药管61向折流混合区21的进水区域输入液碱,利用折流混合区21内的折流板211,使含氟污水与液碱通过水力搅拌作用而实现中和反应,从而将含氟污水的pH值调节至中性。液碱加药管61上设置的液碱流量计62和液碱电动阀63,与设置在折流混合区21的出水区域的pH探头联动,使控制系统根据折流混合区21的出水pH值自动调整液碱电动阀63的开度,直至折流混合区21出水稳定在pH7.5左右。
含氟污水自折流混合区21流入絮凝反应区22,在絮凝反应区22的底部即进水端通过助凝剂加药管71输入助凝剂,含氟污水在投加助凝剂之后,助凝剂促使进入的小絮体通过吸附、电性中和和相互间的架桥作用而形成更大的絮体,在搅拌装置23的搅拌作用下,助凝剂和絮体充分混合且不破坏已形成的大絮体,使生成的矾花密实且密度较大。通过助凝剂加药管71上的助凝剂流量计72和助凝剂电动阀73与进水流量计421联动控制,根据含氟污水进水流量的波动变化而自动调整助凝剂电动阀73的开度,实现含氟污水进水流量和投加助凝剂流量等比例变化,以精准控制助凝剂加药量。
搅拌装置23的驱动源为变频型,与进水流量计421联动控制,根据含氟污水进水流量波动而自动调整驱动源的频率,从而控制搅拌装置23的转速,保证絮凝效果良好。含氟污水絮凝反应结束后通过漫水管34从絮凝反应区22进入竖流沉淀区32的中心筒33;含氟污水通过中心筒33自上而下流动,经过反射板35的阻挡后向四周均匀分布,沿竖流沉淀区32的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池底为锥形的污泥斗37,清水从第二罐体30顶部四周的出水围堰321流出,并由集水槽322收集汇总后经出水管36排出设备。
池底锥形的污泥斗37倾斜角度为60°,压缩沉淀后的污泥集中在污泥斗37底部,吸泥管801伸入污泥斗37的底部且呈现为口部朝下的喇叭口型,污泥泵81通过吸泥管801抽取污泥并将污泥从回流管802排入文丘里喷射器41的渐缩段,回流污泥与含氟污水、除氟剂混合均匀。其中,回流管802上设置的回流污泥流量计82和回流污泥电动阀83与进水流量计421联动控制,根据含氟污水进水流量波动而自动调整回流污泥电动阀83的开度,实现含氟污水进水流量和回流污泥流量等比例变化,以精准控制泥渣循环率,污泥回流系统80为连续运行。
污泥泵81出口通过三通阀还连接了剩余污泥管84,剩余污泥管84上配置的剩余污泥电动阀841和剩余污泥流量计842与进水流量计421联动控制,根据含氟污水进水流量波动自动调整剩余污泥电动阀841开度,使含氟污水进水流量和剩余污泥流量等比例变化,以精准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量,通过支架10将第一罐体20和第二罐体30集成安装形成整体,可以根据处理污水量的变化及时增减设备数量,实现模块化应用,提升工程应用的灵活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其中,所述第一罐体的底部设有折流混合区,所述折流混合区的上方形成絮凝反应区,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搅拌装置;所述第二罐体的底部设有污泥沉降区,所述污泥沉降区的上方形成竖流沉淀区,所述竖流沉淀区的底部与所述第一罐体的顶部连通,所述竖流沉淀区的顶部设有出水围堰,所述第二罐体的内壁与所述出水围堰之间形成集水槽;
进水组件,与所述第一罐体的底壁连接,用于向所述折流混合区定量输入污水;
第一加药组件,与所述进水组件连接并向所述进水组件内定量输入除氟剂;
第二加药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罐体上并向所述折流混合区内定量输入液碱;
第三加药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罐体上,用于向所述折流混合区上方的搅拌区域内定量输入助凝剂;
污泥回流系统,设于所述支架上,具有与所述污泥沉降区的底部连通的吸泥管,以及与所述进水组件连通的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系统用于向所述进水组件内定量回流所述污泥沉降区的污泥;
控制系统,与所述搅拌装置、所述进水组件、所述第一加药组件、所述第二加药组件、所述第三加药组件及所述污泥回流系统分别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组件包括:
文丘里喷射器,自下向上喷射,所述文丘里喷射器的顶端与所述第一罐体的底壁连接并与所述折流混合区连通;
进水管,与所述文丘里喷射器的底端连通,所述进水管上设有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的进水流量计和进水电动阀;
其中,所述第一加药组件和所述回流管均与所述文丘里喷射器的中间渐缩段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药组件包括与所述进水组件连接的除氟剂加药管,以及设于所述除氟剂加药管上的除氟剂流量计和除氟剂电动阀;所述除氟剂流量计和所述除氟剂电动阀均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药组件包括:
液碱加药管,连接于所述第一罐体上,并与所述折流混合区的入水区域连通,所述液碱加药管上设有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液碱流量计和液碱电动阀;
PH探头,连接于所述第一罐体上,且检测端朝向所述折流混合区的出水区域,所述PH探头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药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罐体上的助凝剂加药管,所述助凝剂加药管与所述折流混合区的出水区域连通,所述助凝剂加药管上设有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助凝剂流量计和助凝剂电动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系统包括:
污泥泵,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污泥泵上设有所述吸泥管和所述回流管;
回流污泥流量计,设于所述回流管上,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回流污泥电动阀,设于所述回流管上,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泵上还连接有剩余污泥管,所述剩余污泥管与所述回流管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污泥泵连接;所述剩余污泥管上设有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剩余污泥电动阀和剩余污泥流量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罐体的底部上下间隔分布有多个折流板,所述折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罐体的内壁间隔以形成折流通道,且相邻的所述折流板与所述第一罐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隔位置水平交错;其中,各个所述折流通道共同形成所述折流混合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罐体的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中心筒,所述中心筒与所述第一罐体的顶部通过漫水管连通,所述漫水管位于所述出水围堰的上方,所述中心筒的下端与所述污泥沉降区之间设有反射板。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罐体上设有与所述集水槽连通的出水管。
CN202322421607.4U 2023-09-06 2023-09-06 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 Active CN2207456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1607.4U CN220745634U (zh) 2023-09-06 2023-09-06 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1607.4U CN220745634U (zh) 2023-09-06 2023-09-06 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45634U true CN220745634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62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21607.4U Active CN220745634U (zh) 2023-09-06 2023-09-06 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456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48414A (zh) 一种污水厂尾水强化絮凝与斜板沉淀耦合处理系统及工艺方法
CN217025454U (zh) 一种机械搅拌澄清池循环泥浆监视装置
CN203355383U (zh) 一种混凝沉淀池
CN220745634U (zh) 自动混凝沉淀除氟设备
CN211170214U (zh) 一种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CN209906413U (zh) 混凝沉淀除氟反应设备
CN216236207U (zh) 一种适用于垃圾渗滤液预处理的多级絮凝沉淀系统
CN217459182U (zh) 污泥处理用加药系统
CN206203967U (zh) 一种污水厂尾水强化絮凝与斜板沉淀耦合处理系统
CN110697827A (zh) 一种气浮式分离设备及搭载其的极限除磷系统
CN216687877U (zh) 一种清淤泥浆加药絮凝反应系统
CN212102313U (zh) 一种用于公路施工的一体化高效污水处理设备
CN202705198U (zh) 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
CN214693763U (zh) 一种电泳废水处理设备
CN211141582U (zh) 一种气浮式分离设备及搭载其的极限除磷系统
CN114314901A (zh) 一种铁路隧道用的自动加药智能化污水处理站
CN210795878U (zh) 机械沉淀净水装置
CN211847501U (zh) 一种改进型深度除氟自控系统
CN211688594U (zh)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沉淀池
CN217745871U (zh) 沉淀池底部沉淀物抽排装置
CN215288330U (zh) 污水软化澄清撬装装置
CN220467687U (zh) 一种加炭高效一体化沉淀池
CN217757116U (zh) 一种化学沉淀药剂控制系统
CN216191314U (zh) 一种改进型污水处理的沉淀设备
CN213327031U (zh) 一种实验室酸碱及重金属污水的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