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21194U - 车架前部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架前部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21194U
CN220721194U CN202322334500.6U CN202322334500U CN220721194U CN 220721194 U CN220721194 U CN 220721194U CN 202322334500 U CN202322334500 U CN 202322334500U CN 220721194 U CN220721194 U CN 2207211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ounting
leaf spring
installa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3450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腾
齐晓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f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f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3450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211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211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211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架前部结构及车辆,车架前部结构包括分别设于车架左右两侧的前伸梁和板簧耳座,以及设于两侧板簧耳座之间的连接梁;各侧前伸梁均连接在同侧车架纵梁的外侧,前伸梁向车架纵梁的前方凸出;各侧板簧耳座均连接同侧的前伸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使得前伸梁连接在同侧车架纵梁的外侧,在不改变左右两侧车架纵梁宽度的前提下,仅通过改变前伸梁的形状,即可满足更大规格冷却模块在两个前伸梁上的安装需求,并通过在两侧板簧耳座之间设置连接梁,利于提高两侧板簧耳座的连接强度,使得两侧板簧耳座不易于晃动而具有较好的使用稳定性,从而提升车架前端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车架前部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架前部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有该车架前部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架作为车辆的承载主体,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的使用效果。随着重型车辆的发展应用,人们对发动机的功率需求也越来越高,如此使得冷却模块的规格越来越大。
现有技术中,在车架前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前伸梁。前伸梁的后端与同侧的车架纵梁相连,冷却模块的底部安装在两个前伸梁的顶部。由于前伸梁与车架纵梁之间的结构和布置关系并不合理,导致大规格的冷却模块无法在两侧前伸梁上进行安装。
另外,车架前端多个部件的安装通常需要使用支架,再通过支架安装在车架纵梁上。例如,板簧悬架的安装需要设置板簧耳座,板簧耳座在安装在车架左右两侧时,由于连接强度低,连接的牢固性差,导致板簧耳座容易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晃动,进而影响板簧悬架和车架前端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架前部结构,以在无需改变车架纵梁的前提下,仅通过改变前伸梁即可满足更大冷却模块的安装需求,且利于板簧耳座的设置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架前部结构,包括分别设于车架左右两侧的前伸梁和板簧耳座,以及设于两侧所述板簧耳座之间的连接梁;各侧所述前伸梁均连接在同侧车架纵梁的外侧,且所述前伸梁向所述车架纵梁的前方凸出;
各侧所述板簧耳座均连接同侧的所述前伸梁。
进一步的,所述板簧耳座包括连接在所述车架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伸梁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延伸至所述车架纵梁下方的安装部分,所述连接梁连接在两侧所述板簧耳座的所述安装部分之间;
所述安装部分上设有用于安装板簧悬架的板簧悬架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防护梁的防护梁安装部,和/或用于安装油缸支架的油缸支架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分的内侧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以及沿整车上下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二板体;
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车架纵梁的底部相连,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连接梁相连;和/或,
所述安装部分的前端具有向车外一侧延伸的延伸板,所述防护梁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延伸板上的防护梁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前伸梁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单元,所述第一安装单元的安装方向为整车上下方向,且所述第一安装单元包括前横梁安装部、前悬限位支架安装部及冷却模块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
所述前伸梁的前端设有第二安装单元,所述第二安装单元的安装方向为整车前后方向,且所述第二安装单元包括灯支架安装部和/或牵引装置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前伸梁的侧部设有第三安装单元,所述第三安装单元的安装方向为整车左右方向,且所述第三安装单元包括设有减震器支架安装部、转向支架安装部、前悬翻转支架安装部、液压机构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
所述前伸梁上设有过孔,所述过孔对应于所述车架纵梁的线束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前伸梁与所述板簧耳座均一体铸造成型;和/或,
所述连接梁呈向车架下方拱出的拱形。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两侧所述前伸梁前端之间的前横梁;和/或,
所述前伸梁与所述车架纵梁可拆卸相连,所述板簧耳座与所述前伸梁和所述车架纵梁均可拆卸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的横截面呈矩形,并包括相连接的前横梁主体和堵板;
所述前横梁主体具有槽口朝后的槽体,所述堵板设于所述槽体的槽口处,所述前横梁通过所述前横梁主体与所述前伸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前伸梁包括与所述车架纵梁连接的后部部分,与所述前横梁连接的前部部分,以及设于所述后部部分与所述前部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
沿远离所述后部部分的方向,所述中间部分的内侧面向车外一侧倾斜,且所述板簧耳座连接在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车架纵梁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使得前伸梁连接在同侧车架纵梁的外侧,在不改变车架纵梁的前提下,仅通过改变前伸梁的形状,即可满足更大规格冷却模块在两个前伸梁上的安装需求,并通过在两侧板簧耳座之间设置连接梁,利于提高两侧板簧耳座的连接强度,使得两侧板簧耳座不易于晃动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从而提升车架前端的使用效果。
此外,通过在板簧耳座的安装部分设置板簧悬架安装部、防护梁安装部和/或油缸支架安装部,使得板簧耳座具有较高的集成度,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从而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设置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利于板簧耳座与车架纵梁底部相连,而提升连接牢固性,还通过设置沿整车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板体利于板簧耳座与连接梁相连,能够提高板簧耳座与连接梁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车架前端的结构强度和模态;通过设置向车外一侧延伸的延伸板,以及设于延伸板上的防护梁安装孔,便于防护梁的安装,且延伸板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其次,前伸梁顶部的第一安装单元沿整车上下方向,便于对前横梁、前悬限位支架及冷却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在前伸梁上的安装,前伸梁前端的第二安装单元沿整车前后方向,利于灯支架和/或牵引装置在前伸梁上的安装,进一步提升前伸梁的结构集成度,而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安装单元设于前伸梁的侧部,且沿整车左右方向,能够提高前伸梁侧部安装空间的利用率,便于对周边部件中减震器支架、转向支架、前悬翻转支架、液压机构中至少一个的安装,进一步提高前伸梁的集成度;还通过在前伸梁上设置过孔,利于线束的布置。
另外,前伸梁与板簧耳座均一体铸造成型,利于满足结构造型的需求,且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连接梁呈向车架下方拱出的拱形,能够利用拱形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特点,提升车架前端的结构稳定性。在两个前伸梁前端之间设置前横梁,利于进一步提升车架前端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前伸梁与车架纵梁可拆卸相连,板簧耳座与前伸梁和车架纵梁均可拆卸相连,利于根据车型使用需求对前伸梁和板簧耳座进行更换,以具有较好的使用灵活性。前横梁包括前横梁主体与堵板,易于加工成型,且具有较好使用效果。使得前伸梁中间部分的内侧面向车外一侧倾斜,可进一步加大两个前伸梁之间的间距,利于更大规格冷却模块在两个前伸梁之间的安装。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与上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不带车架的车架前部结构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不带车架的车架前部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伸梁和板簧耳座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伸梁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伸梁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簧耳座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簧耳座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架纵梁;2、前伸梁;3、板簧耳座;4、连接梁;5、前横梁;
201、灯支架安装孔;202、牵引装置安装孔;203、横梁安装孔;204、前悬限位支架安装孔;205、冷却模块安装孔;206、减震器支架安装孔;207、转向器支架安装孔;208、第二外配合孔;209、液压机构安装孔;210、减重孔;211、加强筋;212、过孔;213、第一连接孔;214、前悬翻转支架安装孔;215、定位凹槽;
301、延伸板;3011、防护梁安装孔;302、连接板;3021、第一板体;3022、第二板体;3023、第四连接孔;3024、第三连接孔;3025、第二连接孔;3026、连接翻边;3027、板簧悬架安装孔;
501、前横梁主体;502、堵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架前部结构,以在无需改变车架纵梁1的前提下,仅通过改变前伸梁2即可满足更大冷却模块的安装需求,且利于板簧耳座3的设置稳定性。
如图1至图3中所示,该车架前部结构包括分别设于车架左右两侧的前伸梁2和板簧耳座3,以及设于两侧板簧耳座3之间的连接梁4。其中,各侧前伸梁2均连接在同侧车架纵梁1的外侧,且前伸梁2向车架纵梁1的前方凸出。各侧板簧耳座3均连接同侧的前伸梁2。
以上结构中,使得前伸梁2连接在同侧车架纵梁1的外侧,在不改变左右两侧车架纵梁1宽度的前提下,仅通过改变前伸梁2的形状,即可满足更大规格冷却模块在两个前伸梁2上的安装需求。并通过在两侧板簧耳座3之间设置连接梁4,利于提高两侧板簧耳座3的连接强度,使得两侧板簧耳座3不易于晃动而具有较好的使用稳定性,从而提升车架前端的使用效果。
以下先对前伸梁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前伸梁2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而整体呈长方形。作为优选的,前伸梁2包括与车架纵梁1连接的后部部分,与前横梁5连接的前部部分,以及设于后部部分与前部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此处,长方形的前横梁5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前伸梁2与车架纵梁1可拆卸相连,板簧耳座3与前伸梁2和车架纵梁1均可拆卸相连。具体结构上,在后部部分的后端设有上下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连接孔213,多个第一连接孔213均沿整车左右方向贯通设置,前伸梁2通过穿经多个第一连接孔213和车架纵梁1的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实现后部部分与车架纵梁1之间的连接。为提升连接强度,在后部部分上设有多个向车架纵梁1凸出的凸台,第一连接孔213分别贯通设于各凸台上。
此处前伸梁2的后部部分与车架纵梁1之间的连接方式简单,且连接效果好。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连接孔213的数量可为图6和图7中所示的五个,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的增减。第一连接孔213的位置和布置方式也可基于使用需求进行调节。
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板簧耳座3包括连接在车架纵梁1的前端与前伸梁2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延伸至车架纵梁1下方的安装部分,连接梁4连接在两侧板簧耳座3的安装部分之间。安装部分上设有用于安装板簧悬架的板簧悬架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防护梁的防护梁安装部,和/或用于安装油缸支架的油缸支架安装部。
本实施中,通过板簧耳座3的安装部分设置板簧悬架安装部、防护梁安装部和/或油缸支架安装部,使得板簧耳座3集成板簧悬架、防护梁和/或油缸支架的安装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多个支架进行安装的方案,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从而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板簧耳座3的连接部分上设有沿整车左右方向贯通的多个第二连接孔3025,在前伸梁2设有与多个第二连接孔3025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外配合孔208,在车架纵梁1上设有与多个第二连接孔3025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内配合孔。其中,板簧耳座3经由穿经部分第二连接孔3025和对应的第二内配合孔的螺栓与螺母的配合而相连。另一部分的第二连接孔3025和其余的第二内配合孔及第二外配合孔208,经由穿经三者的螺栓和螺母的配合而将三者相连。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连接孔3025的数量可为图中所示的六个,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的增减。第二连接孔3025的位置和布置方式也可基于使用需求进行调节。
此处板簧耳座3与车架纵梁1单独相连,板簧耳座3与车架纵梁1均与前伸梁2相连,利于提高三者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提升车架前端的模态。此外通过三者之间的可拆卸相连,还能够根据车型的使用需求,对前伸梁2或板簧耳座3进行更换,以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而为提升第二外配合孔208的使用效果,各第二外配合孔208也设置在向车架纵梁1凸出的多个凸台上。
进一步的,为提高板簧耳座3和前伸梁2之间的连接效果,如图7中所示,在具有第二外配合孔208的两个凸台的朝向板簧耳座3的一侧设有定位凹槽215,对应于定位凹槽215,在板簧耳座3上设有定位凸起。通过定位凸起在定位凹槽215的插装,即可将两者进行定位,从而提升装配效率。
如图1中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沿远离后部部分的方向,中间部分的内侧面向车外一侧倾斜,且板簧耳座3连接在中间部分与车架纵梁1之间。本实施例中,前伸梁2中间部分的内侧面向车外一侧倾斜,使得前伸梁2在中间部分的横截面面积变小,这种变截面的设计可进一步增大两个前伸梁2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利于更大规格的冷却模块在两个前伸梁2之间的安装,而满足车辆的冷却需求,进而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具体实施时,通过中间部分倾斜向外设置,还可在整车左右方向上增加约200mm的宽度。当然,具体增加宽度的数值亦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确定。
结合图2和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架前端结构还包括连接在两侧前伸梁2前端之间的前横梁5。通过前横梁5使得两个前伸梁2与连接梁4之间形成环状的传力结构,从而利于提高车架前部的结构强度和对碰撞力的分散传递效果。
作为优选的,前横梁5的横截面呈矩形,并包括相连接的前横梁主体501和堵板502前横梁主体501具有槽口朝后的槽体,堵板502设于槽体的槽口处,前横梁5通过前横梁主体501与前伸梁2相连。前横梁5中槽体朝后设置的前横梁主体501与堵板502配合,不仅易于加工成型,且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为提升前伸梁2的性能,本实施例中前伸梁2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单元。第一安装单元的安装方向为整车上下方向,且第一安装单元包括前横梁安装部、前悬限位支架安装部及冷却模块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此处前伸梁2顶部的第一安装单元沿整车上下方向,便于对前横梁5、前悬限位支架及冷却模块中的至少一个的安装。具体结构上,前伸梁2的顶部同时布置有前横梁安装部、前悬限位支架安装部及冷却模块安装部,如此利于提高前伸梁2的结构集成效果。
如图6和图7中所示,前横梁安装部包括设于前伸梁2顶部前端的多个横梁安装孔203,前横梁5的两端分别通过沿整车上下方向穿经自身和横梁安装孔203的螺栓与螺母的配合而安装在两前伸梁2上。为提高连接效果,多个横梁安装孔203贯通整个前伸梁2的上下设置。
冷却模块安装部为设于中间部分顶部上的多个冷却模块安装孔205,冷却模块的底部分别通过沿整车上下方向穿经自身和冷却模块安装孔205的螺栓与螺母的配合而安装在两前伸梁2上。
前悬限位支架安装部包括前横梁安装部和冷却模块安装部之间的多个前悬限位支架安装孔204,前悬限位支架通过沿整车上下方向穿经自身和前悬限位支架安装孔204的螺栓与螺母的配合而安装在两前伸梁2上。此处,横梁安装孔203除了采用图中所示的四个,冷却模块安装孔205除了采用图6和图7中所示的两个,前悬限位支架安装孔204除了为图中所示的三个外,均可根据使用需求对各自安装孔的位置和数量进行调整。
具体实施时,横梁安装孔203、冷却模块安装孔205及前悬限位支架安装孔204三者均设于前伸梁2顶部的各凸台上,以提升三者的连接效果。另外,横梁安装孔203、冷却模块安装孔205及前悬限位支架安装孔204三者的数量和位置均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当然,还可根据使用需求仅设置横梁安装孔203、冷却模块安装孔205及前悬限位支架安装孔204三者中的至少一个。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前伸梁2的前端设有第二安装单元,第二安装单元的安装方向为整车前后方向,且第二安装单元包括灯支架安装部和/或牵引装置安装部。此处前伸梁2前端的第二安装单元沿整车前后方向,利于灯支架和/或牵引装置的安装,利于减少了安装支架,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如图6和图7中所示,前伸梁2的前端同时设有灯支架安装部和牵引装置安装部。其中,灯支架安装部包括设于前伸梁2前端顶部的灯支架安装孔201,以用于安装前大灯。牵引装置安装部包括设于前伸梁2前端底部的牵引装置安装孔202,牵引装置安装孔202的直径大于灯支架安装孔201的直径,以满足牵引装置的安装需求。此处灯支架安装孔201和牵引装置安装孔20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连接效果好。当然,具体实施时,灯支架安装部和牵引装置安装部两者仅设置一个的方案也是可行的。
此外,前伸梁2的侧部设有第三安装单元,第三安装单元的安装方向为整车左右方向,且第三安装单元包括设有减震器支架安装部、转向支架安装部、前悬翻转支架安装部、液压机构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设置第三安装单元,能够提高前伸梁2侧部安装空间的利用率,而第三安装单元沿整车左右方向,便于对周边部件中减震器支架、转向支架、前悬翻转支架、液压机构中至少一个的安装。
详细结构上,如图6和图7中所示,减震器支架安装部包括设于前伸梁2外侧前部的多个减震器支架安装孔206,以用于安装空气弹簧减振器支架。转向支架安装部包括沿前伸梁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列转向器支架安装孔207,各列中均设有上下间隔布置的多个转向器支架安装孔207,以用于安装转向器支架。前悬翻转支架安装部包括设于两列转向器支架安装孔207之间顶部的多个前悬翻转支架安装孔214,以安装前悬翻转支架。液压机构安装部则包括设于靠后一列转向器支架安装孔207底部的液压机构安装孔209,以安装液压机构。
本实施例中,减震器支架安装孔206的数量除了为图6中所示的两个,各列转向支架中具有三个转向支架,前悬翻转支架安装孔214除了采用图中所示的三个,液压机构安装孔209除了为图中所示的两个外,各安装孔的数量和位置还可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只要满足使用需求即可。
为提升第三安装单元中各安装孔的使用效果,各安装孔也设置在外凸于前伸梁2外侧的凸台上。另外,具体实施时,减震器支架安装部、转向支架安装部、前悬翻转支架安装部、液压机构安装部中各安装孔的数量均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选择性地设置和调整,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为便于车架前端线束的布置,如图6和图7中所示,在前伸梁2上设有过孔212,过孔212对应于车架纵梁1的线束孔设置。此处的过孔212具体设置在前伸梁2的中间部分,且沿整车左右方向贯通设置。过孔212优选呈长圆孔形,其规格应当满足线束穿过的需求,进而利于线束更加易于布置,且布置的更加整洁。另外,还可在前伸梁2上设置用于安装线束支架的线束支架安装孔,以进一步便于线束的布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前伸梁2上设置第一安装单元、第二安装单元和第三安装单元,能够对前伸梁2的顶部、前端和外侧三个部分的安装空间进行利用,使得距离前伸梁2较近的部件能够布置在前伸梁2上,相较于布置在车架纵梁1上的方案,利于简化支架的结构,而降低生产成本,还使得部件的安装更加便利,而利于提升装配效率。具体实施时,前伸梁2为就近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利于减小前伸梁2的规格,简化前伸梁2的结构,便于加工成型。
本实施例中板簧耳座3的结构如图8和图9中所示,板簧耳座3的主体部分沿整车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上述安装部分的内侧设有连接板302,连接板302包括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3021,以及沿整车上下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二板体3022。第一板体3021与车架纵梁1的底部相连,第二板体3022与连接梁4相连。此处,连接梁4连接在两侧两个第二板体3022之间,不仅利于提高车架前端的结构强度,而且还利于提高各侧板簧耳座3在整车左右方向上的连接牢固性,使得连接状态下的板簧耳座3不易于发生晃动,利于确保防护梁的使用效果,从而提高车架前端的使用效果。
此处,连接板302因第一板体3021和第二板体3022的设置而成倒置的“L”形。第一板体3021上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三连接孔3024,第一板体3021抵接在车架纵梁1的底部,且通过沿整车上下方向穿经车架纵梁1底部和第三连接孔3024的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实现第一板体3021与车架纵梁1之间的连接。如此设置利于进一步提高板簧耳座3与车架纵梁1的连接牢固性,进而提高板簧耳座3的结构可靠性。
如图1中所示,连接梁4呈向车架下方拱出的拱形。连接梁4呈向车架下方拱出的拱形,利用拱形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特点提升车架前端的结构稳定性。连接梁4的横截面呈开口朝下设置的“U”形,连接梁4两端的两侧分别扣设在第二板体3022上。为便于第二板体3022与连接梁4相连,在第二板体302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连接翻边3026。
在各连接翻边3026上设有沿整车前后方向贯通设置的第四连接孔3023。连接梁4两端的前后两侧分别经由穿经自身和同侧第四连接孔3023的螺栓与螺母的配合而连接在一起。此处连接梁4与第二板体3022的连接方式简单,便于装配。
上述的板簧悬架安装部包括沿整车左右方向贯通第二板体3022和板簧耳座3设置的板簧悬架安装孔3027,以用于安装板簧悬架。此处板簧悬架安装孔3027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同时便于板簧悬架的安装,且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上述的油缸支架安装部为设于安装部分后部的两个油缸支架安装孔,两个油缸支架安装孔沿整车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沿整车左右方向贯通设置,以安装举升油缸,此处油缸支架安装孔的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安装部分的前端具有向车外一侧延伸的延伸板301,防护梁安装部包括设于延伸板301上的防护梁安装孔3011。如图8中所示,防护梁安装孔3011为沿整车前后方向贯通设置的六个或者其他数量。防护梁的两端分别经由穿经自身和同端的防护梁安装孔3011的螺栓与螺母的配合而与延伸板301相连。此处通过向车外一侧延伸的延伸板301以及设于延伸板301上的防护梁安装孔3011,便于防护梁的安装,且延伸板30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另外,在前伸梁2和板簧耳座3上还可设置多个减重结构和加强结构。减重结构可为减重孔210、减重槽等,加强结构可为加强筋211、加强肋等。具体实施时,减重结构和加强结构的具体形状和位置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即可。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减重结构和加强结构,利于前伸梁2和板簧耳座3各自材料的分布更加合理,利于降低自身重量轻,且结构强度高。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前伸梁2与板簧耳座3均一体铸造成型,如此利于满足结构造型的需求,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同时还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通过前伸梁2和板簧耳座3分别为就近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利于简化支架的结构,有效实现整车降重,同时提高装配精度提高装配效率。而通过改变板簧耳座3,可实现不同布置需求前伸梁2的通用,利于降低开模成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设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车辆优选为重型卡车,例如重型商用车。当然,车辆也可为其他车型。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与上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架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别设于车架左右两侧的前伸梁(2)和板簧耳座(3),以及设于两侧所述板簧耳座(3)之间的连接梁(4);
各侧所述前伸梁(2)均连接在同侧车架纵梁(1)的外侧,且所述前伸梁(2)向所述车架纵梁(1)的前方凸出;
各侧所述板簧耳座(3)均连接同侧的所述前伸梁(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耳座(3)包括连接在所述车架纵梁(1)的前端与所述前伸梁(2)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延伸至所述车架纵梁(1)下方的安装部分,所述连接梁(4)连接在两侧所述板簧耳座(3)的所述安装部分之间;
所述安装部分上设有用于安装板簧悬架的板簧悬架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防护梁的防护梁安装部,和/或用于安装油缸支架的油缸支架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分的内侧设有连接板(302),所述连接板(302)包括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3021),以及沿整车上下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二板体(3022);
所述第一板体(3021)与所述车架纵梁(1)的底部相连,所述第二板体(3022)与所述连接梁(4)相连;和/或,
所述安装部分的前端具有向车外一侧延伸的延伸板(301),所述防护梁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延伸板(301)上的防护梁安装孔(30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伸梁(2)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单元,所述第一安装单元的安装方向为整车上下方向,且所述第一安装单元包括前横梁安装部、前悬限位支架安装部及冷却模块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
所述前伸梁(2)的前端设有第二安装单元,所述第二安装单元的安装方向为整车前后方向,且所述第二安装单元包括灯支架安装部和/或牵引装置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伸梁(2)的侧部设有第三安装单元,所述第三安装单元的安装方向为整车左右方向,且所述第三安装单元包括设有减震器支架安装部、转向支架安装部、前悬翻转支架安装部、液压机构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
所述前伸梁(2)上设有过孔(212),所述过孔(212)对应于所述车架纵梁(1)的线束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伸梁(2)与所述板簧耳座(3)均一体铸造成型;和/或,
所述连接梁(4)呈向车架下方拱出的拱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在两侧所述前伸梁(2)前端之间的前横梁(5);和/或,
所述前伸梁(2)与所述车架纵梁(1)可拆卸相连,所述板簧耳座(3)与所述前伸梁(2)和所述车架纵梁(1)均可拆卸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横梁(5)的横截面呈矩形,并包括相连接的前横梁主体(501)和堵板(502);
所述前横梁主体(501)具有槽口朝后的槽体,所述堵板(502)设于所述槽体的槽口处,所述前横梁(5)通过所述前横梁主体(501)与所述前伸梁(2)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伸梁(2)包括与所述车架纵梁(1)连接的后部部分,与所述前横梁(5)连接的前部部分,以及设于所述后部部分与所述前部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
沿远离所述后部部分的方向,所述中间部分的内侧面向车外一侧倾斜,且所述板簧耳座(3)连接在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车架纵梁(1)之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前部结构。
CN202322334500.6U 2023-08-29 2023-08-29 车架前部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207211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34500.6U CN220721194U (zh) 2023-08-29 2023-08-29 车架前部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34500.6U CN220721194U (zh) 2023-08-29 2023-08-29 车架前部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21194U true CN220721194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526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34500.6U Active CN220721194U (zh) 2023-08-29 2023-08-29 车架前部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211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51839B2 (en) Side-by-side all-terrain vehicle
CN111391920B (zh) 电动非承载式车体
US20220250685A1 (en) All-terrain vehicle and body thereof
CN211685323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CN216943300U (zh)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16833939U (zh) 车身前端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11634248A (zh) 用于安装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各零部件的悬置结构及装置
CN220721194U (zh) 车架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01534567U (zh) 一种汽车车身框型前部结构
CN217778770U (zh) 前端模块以及车辆
CN217804902U (zh) 安装支架、车架前端总成及车辆
CN216783629U (zh) 一种车架前悬组合支架
CN212529814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17435922U (zh) 全地形车
CN217705744U (zh) 一种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
CN211543692U (zh) 全地形车及其第一副车架
CN212637663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17969361U (zh) 车辆前大灯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969669U (zh) 商用车底盘的前端组合模块和商用车
CN211617508U (zh) 一种汽车中央扶手支架
CN217515306U (zh) 全地形车
CN213008413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3472786U (zh) 车用支架总成及车辆
CN219948111U (zh) 一种电动汽车驾驶室下方组合支架
CN211442491U (zh) 全地形车及其顶棚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