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10667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10667U
CN220710667U CN202322283549.3U CN202322283549U CN220710667U CN 220710667 U CN220710667 U CN 220710667U CN 202322283549 U CN202322283549 U CN 202322283549U CN 220710667 U CN220710667 U CN 2207106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using
connector
contact piece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8354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各务龙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106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106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连接器。在具有通过接触片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端子的电连接器中,取消对该接触片的部分进行保持的壳体,由此恰当地满足轻薄化的要求。在插座连接器(2)中,端子(10)具有安装于基板(100)等规定部件的安装部(11)、和与该安装部(11)连结并从该安装部(11)向短边方向X延伸且供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插入之间的一对臂部(12),该一对臂部分别具有被壳体(20)保持的被保持部(13)、和与该被保持部连结并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接触的接触片(14),端子(10)构成为:安装部(11)及一对臂部(12)分别由板状部件形成,一对臂部(12)的板厚方向(D2)与安装部(11)的板厚方向(D1)大致正交。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端子以及对该端子进行保持的壳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与具有端子以及壳体的电连接器相关的各种技术,该电连接器用于连接印刷布线基板、柔性扁平线缆等。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49013号公报)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具备:端子,该端子具有一对接触片,上述一对接触片形成为两股状,在它们之间(槽部)接受对象连接器的端子;以及壳体,该壳体具备限制部,上述限制部通过在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时与接触片的缘部抵接,而限制该接触片的位移。在该电连接器中,为了抑制接触片向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的一个方向(上方)的位移,在接触片的嵌合方向的一个方向侧(上侧)设置有壳体,并且在接触片的嵌合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侧(下侧)也设置有壳体,通过该壳体支承接触片。此外,例如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17641号公报)公开了具有与上述的专利文献1相同的结构的电连接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490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17641号公报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高功能化等,搭载于印刷布线基板的电子构件变得高密度安装化,伴随于此,也要求电连接器本身的轻薄化(低矮化)等。此处,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以及2记载的那样的电连接器中,在端子的接触片中的嵌合方向的一个方向侧以及另一个方向侧(上侧以及下侧)设置有壳体,换句话说,接触片在嵌合方向上被壳体夹持。因此,在这样的电连接器中,成为壳体-端子-壳体的3层构造,具有嵌合方向的长度变长的趋势,因此难以使电连接器轻薄化。
作为如上述那样使电连接器成为3层构造的理由之一,可举出:以接触片的板厚方向沿着嵌合方向的方式,换言之以接触片的板面与嵌合方向正交地延伸的方式构成端子。在这样构成端子的情况下,接触片的嵌合方向的长度变短,因此存在在对象连接器的端子的插入时或拔出时接触片大幅位移而产生压弯的情况。因此,为了抑制这样的端子的接触片的压弯,应该限制接触片的嵌合方向上的位移,在嵌合方向上通过壳体保持接触片。另外,典型地,这样的3层构造的电连接器具有通过将端子压入壳体来制作的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在具有通过接触片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端子的电连接器中,取消对该接触片的部分进行保持的壳体,由此恰当地满足轻薄化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具有端子以及对端子进行保持的壳体,上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端子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安装于规定的部件;和一对臂部,该一对臂部与该安装部连结,并从该安装部向与和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延伸,且供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插入之间,该一对臂部分别具有被壳体保持的被保持部、和与该被保持部连结并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片,端子构成为:安装部以及一对臂部分别由板状部件形成,一对臂部的板厚方向与安装部的板厚方向大致正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具有通过接触片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端子的电连接器中,取消对该接触片的部分进行保持的壳体,由此能够恰当地满足轻薄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插头连接器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2是从插座连接器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一个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VI-VI线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一个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一个端子的侧视图。
图11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一个端子的板状部件的展开图。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嵌合前的侧视图。
图12B是沿着图12A中的XIIB-XIIB线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嵌合时的侧视图。
图13B是沿着图13A中的XIIIB-XIIIB线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组装体;2...插座连接器(电连接器);3...插头连接器;10...端子;11...安装部;12...臂部;13...被保持部;14...接触片;14a...倾斜面;15...接触部;15a...接触面;15b...突出部;16...限制部;20...壳体;21...第1侧壁;21a...贯通孔;21b...凹部(被卡合部);22...第2侧壁;23...内壁;26...贯通孔;27...缺口部;28...间隙;30...端子;31...安装部;33...接触部;33a...接触面;40...壳体;41...第1侧壁;41a...凸部(卡合部);42...第2侧壁;44、45...保持部;X...短边方向;Y...长边方向;Z...嵌合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原则上对同一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反复的说明。此外,各实施方式(也包括变形例)独立地说明,但不排除将相互的结构要素组合而构成电连接器。
[连接器组装体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从插头连接器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2是从插座连接器侧(与图1相反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1具有插座连接器2以及插头连接器3,且构成为上述插座连接器2以及插头连接器3嵌合。以下,在不区别插座连接器2以及插头连接器3的情况下,表述为“连接器2、3”或仅表述为“连接器”。连接器2、3安装于作为未图示的规定部件的印刷布线基板等基板。具体而言,插座连接器2以及插头连接器3在各自的底壁25(参照图2)以及底壁43(参照图1)的一侧安装于基板。此外,连接器2、3例如能够作为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中的内部构件而使用。另外,插座连接器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连接器”的一个例子。该插座连接器2除了能够安装于上述的基板以外,还能够安装于柔性扁平线缆等各种部件(规定部件),以下,列举将插座连接器2安装于基板的例子。
此处,在图1以及图2中(其他附图也相同),将连接器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表述为“X”(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1方向”),将连接器的长边方向(进深方向)表述为“Y”(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2方向”),将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下方向)表述为“Z”。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某个连接器,在嵌合方向Z上,将接受对象连接器的一侧定义为“上侧”或“表侧”,将安装于基板的一侧定义为“下侧”或“背侧”。具体而言,在插座连接器2中,在嵌合方向Z上由“Z1”表示的方向相当于“上方”,在嵌合方向Z上由“Z2”表示的方向相当于“下方”,另一方面,在插头连接器3中,在嵌合方向Z上由“Z2”表示的方向相当于“上方”,在嵌合方向Z上由“Z1”表示的方向相当于“下方”。
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2主要具有端子10和保持该端子10的壳体20。具体而言,插座连接器2具有沿着短边方向X以及长边方向Y以等间隔排列的4个端子10,上述4个端子10被壳体20保持。例如,这样的插座连接器2使用形成端子10的铜合金等导电性部件、和形成壳体20的液晶聚合物(LCP)等树脂,通过一体成形而制作。在典型的例子中,端子10相对于壳体20被插入成形。
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具有:第1侧壁21,其构成在长边方向Y上位于两侧的外壁(换言之为周壁),并且构成在短边方向X上位于两侧的外壁的一部分;第2侧壁22,其与该第1侧壁21连结,并构成在短边方向X上位于两侧的外壁的另一部分(除第1侧壁21以外的部分);3个内壁23,它们与各端子10的长边方向Y的两侧邻接设置,并在短边方向X上延伸;以及两个凹部24,它们设置于上述3个内壁23之间。此外,壳体20具有底壁25,用于通过焊接将端子10连接于基板的安装部11在该底壁25露出(参照图2)。安装部11从底壁25稍微突出。
更具体而言,第1侧壁21形成为比第2侧壁22高。此外,壳体20构成为通过第2侧壁22保持端子10的短边方向X的一端。换句话说,在壳体20中,仅保持端子10的外壁的部分由第2侧壁22形成,除此以外的外壁的部分由第1侧壁21形成。此外,第1侧壁21在其内侧形成沿嵌合方向Z延伸的贯通孔21a,该贯通孔21a包含沿短边方向X凹陷的4个凹部21b。上述4个凹部21b位于插座连接器2的4个角附近。此外,第1侧壁21在其上端形成有朝向下方Z2倾斜的倾斜面21c。另外,壳体20还具有形成为收容4个端子10各自的一部分(后述的臂部12的接触片14)的、在嵌合方向Z上延伸的4个贯通孔26(也参照图2)。
接着,如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3主要具有端子30和保持该端子30的壳体40。具体而言,插头连接器3具有沿着短边方向X以及长边方向Y以等间隔排列的4个端子30,上述4个端子30被壳体40保持。例如,这样的插头连接器3使用形成端子30的铜合金等导电性部件、和形成壳体40的液晶聚合物(LCP)等树脂,通过一体成形而制作。在典型的例子中,端子30相对于壳体40被插入成形。
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具有:第1侧壁41,其构成在长边方向Y上位于两侧的外壁(换言之为周壁);第2侧壁42,其与该第1侧壁41连结,并构成在短边方向X上位于两侧的外壁,且保持端子30的短边方向X的一端;以及保持部44,其保持端子30的短边方向X的另一端。第1侧壁41形成为比第2侧壁42高。此外,在第1侧壁41形成有沿短边方向X突出的4个凸部41a。上述4个凸部41a位于插头连接器3的4个角。另外,壳体40具有底壁43,用于通过焊接将端子30连接于基板的安装部31在该底壁43露出(参照图1)。安装部31从底壁43稍微突出。
此处,对插座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器3的嵌合,特别是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与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嵌合进行说明。首先,在连接器2、3嵌合的过程中,在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中形成为较高的第1侧壁21与在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中形成为较高的第1侧壁41接触。此时,在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的第1侧壁21形成的凹部21b与在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第1侧壁41形成的凸部41a引导连接器2、3嵌合时的对位。除此之外,在壳体20的第1侧壁21形成的倾斜面21c、在壳体40的第1侧壁41形成的倾斜面41b也引导嵌合时的对位。除此之外,在插座连接器2中在壳体20的第2侧壁22、内壁23、端子10等的上端形成的倾斜面、在插头连接器3中在壳体40的保持部44、端子30等的上端形成的倾斜面也引导嵌合时的对位。
而且,若连接器2、3嵌合,则插头连接器3的整体正好嵌入插座连接器2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第1侧壁41被收容于(嵌入)在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的第1侧壁21形成的贯通孔21a。此时,在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的第1侧壁21形成的凹部21b与在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第1侧壁41形成的凸部41a卡合。此外,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保持部44被收容于在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的内壁23之间设置的凹部24。
[插头连接器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3具体地进行说明。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3抽出的一部分,详细而言为一个端子30及其周边的壳体40的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从斜上方仅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3的一个端子30的立体图。另外,此处,以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结构为主进行说明。此外,此处,对与参照上述的图1以及图2说明的内容重复的内容,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3所示,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通过形成于第2侧壁42的保持部45保持端子30的短边方向X的一端,通过保持部44保持端子30的短边方向X的另一端。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具有:安装部31,其用于通过焊接将端子30连接于基板;被保持部32,其与该安装部31连结,并被壳体40的保持部45保持;接触部33,其与该被保持部32连结,并与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接触;以及被保持部34,其与该接触部33连结,并被壳体40的保持部44保持,上述结构部沿着短边方向X依次形成。
在这样的端子30中,仅除被壳体40保持的被保持部32、34之外的安装部31以及接触部33的部分露出(参照图3)。此外,更具体而言,端子30的接触部33的在长边方向Y位于两侧的侧面构成与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详细而言为后述的一对臂部12的接触片14)接触的接触面33a。另外,接触部33在其上端形成有朝向下方Z1倾斜的倾斜面33b。
[插座连接器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5~图1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具体地进行说明。图5是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的俯视图。图6是沿着图5中的VI-VI线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的剖视图。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抽出的一部分,详细而言为一个端子10及其周边的壳体20的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长边方向Y观察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抽出的一部分,详细而言为一个端子10及其周边的壳体20的部分的侧视图。图9是从斜上方仅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的一个端子10的立体图。图10是沿着长边方向Y仅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的一个端子10的侧视图。图11是将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的一个端子10的板状部件弯折之前的展开图。另外,此处,以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的结构为主进行说明。此外,此处,针对与参照上述的图1以及图2说明的内容重复的内容,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如上述那样,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具有:第1侧壁21,其在短边方向X以及长边方向Y上延伸,并形成包含凹部21b的贯通孔21a;第2侧壁22,其在长边方向Y上延伸,并保持端子10的短边方向X的一端;3个内壁23,它们与各端子10的长边方向Y的两侧邻接设置,并在短边方向X上延伸;两个凹部24,它们设置于上述3个内壁23之间,并接受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保持部44;以及4个贯通孔26,它们以收容4个端子10各自的臂部12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接触片14)的方式在嵌合方向Z上延伸。
此外,如图6所示,壳体20的第1侧壁21的嵌合方向Z的长度L11比壳体20的第2侧壁22的嵌合方向Z的长度L12以及内壁23的嵌合方向Z的长度L13长(L11>L12、L13)。换句话说,在壳体20中,第1侧壁21比第2侧壁22以及内壁23向上方Z1较长地延伸,换言之,第1侧壁21的上端位于比第2侧壁22以及内壁23各自的上端靠上方。由此,在插座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器3嵌合时,能够在插座连接器2中使壳体20的第1侧壁21比第2侧壁22以及内壁23先接触插头连接器3。作为其结果,能够在构成壳体20的主要的外壁(周壁)的第1侧壁21中大致进行嵌合时的对位之后,在壳体20的第2侧壁22以及内壁23进行细致的对位。另外,在壳体20中,第2侧壁22的嵌合方向Z的长度L12比内壁23的嵌合方向Z的长度L13稍长(L12>L13)。
接着,如图7~图10所示,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主要具有:安装部11,其用于通过焊接将端子10连接于基板;和一对臂部12,它们与该安装部11连结,并从该安装部11向短边方向X以及上方Z1延伸,且供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插入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一对臂部12与成为一体的安装部11分别连结,换句话说,一对臂部12共用一个安装部11。此外,端子10的臂部12具有:被保持部13,其被壳体20的第2侧壁22保持;和接触片14,其与该被保持部13连结,并从该被保持部13向短边方向X延伸,且构成为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接触。
这样的端子10的接触片14构成为若在一对臂部12之间插入有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则能够在长边方向Y上弹性变形,由此,对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赋予弹力(接触压力)。作为其结果,臂部12的接触片14保持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能够确保插座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间的电连接。此外,一对臂部12当在它们之间插入有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时以能够接受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保持部45的方式分离。此外,臂部12的接触片14在其上端形成有朝向下方Z2倾斜的倾斜面14a,并且在短边方向X上与连结有被保持部13的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具有作为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接触的部分的接触部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以一对臂部12(包含被保持部13以及接触片14)各自的板厚方向D2(沿着长边方向Y)与安装部11的板厚方向D1(沿着嵌合方向Z)正交的方式构成端子10。换言之,以臂部12的板面(相当于在拉伸构成端子10的金属板等板状部件时供辊接触的面(辊面))沿着嵌合方向Z延伸的方式构成端子10。在像这样构成端子10的情况下,与上述的专利文献1以及2记载的那样的构成为接触片的板厚方向沿着嵌合方向Z的端子,换言之构成为接触片的板面与嵌合方向Z正交地延伸的端子(以下适当地称为“比较例”。)相比,接触片14的嵌合方向Z的长度变长。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比较例比较,在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向臂部12插入时或从臂部12拔出时,能够使臂部12的接触片14的嵌合方向Z上的位移量变小,能够抑制接触片14的压弯。
此外,如图9所示,在端子10的臂部12的接触片14中,向下方Z2突出的突出部15b形成于接触部15,包括形成有该突出部15b的部分在内,接触部15的长边方向Y上的内侧的侧面(面向另一方的臂部12的接触部15的侧面)构成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接触的接触面15a。通过使用这样的包含向下方Z2延伸的突出部15b的接触部15使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嵌合,能够延长端子10的与端子30的沿着嵌合方向Z的接触长度(相当于有效嵌合长度),换句话说,能够扩大端子10的与端子30接触的接触面积。
此外,接触片14中的接触部15的突出部15b的前端构成限制部16,上述限制部16用于限制在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被插入一对臂部12之间时接触片14向下方Z2的位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在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被插入一对臂部12之间时接触片14向下方Z2位移,也通过位于该接触部15的突出部15b的前端的限制部16与基板100的上表面接触(参照图10),来抑制接触片14向下方Z2进一步位移。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插入时的接触片14的压弯。特别是,将这样的限制部16设置于在嵌合时接触片14的位移最大的短边方向X上的端部(换句话说,接触部15),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接触片14的压弯。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上述那样的端子10的一对臂部12的接触片14收容于壳体20的贯通孔26,此外,在一对臂部12各自的接触片14的长边方向Y侧邻接设置有壳体20的内壁23(也参照图1、图5)。换句话说,一对臂部12被位于其长边方向Y的两侧的一对内壁23夹持。根据这样的壳体20的内壁23,当在端子10的一对臂部12之间插入了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时,能够限制该一对臂部12的长边方向Y的位移。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通过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插入而向长边方向Y扩开了的一对臂部12与相邻的端子10的臂部12接触。
此外,如图8所示,壳体20的内壁23比端子10的接触片14向上方Z1较长地延伸。换言之,内壁23的上端位于比接触片14的上端靠上方。由此,在插座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器3嵌合时,能够使壳体20的内壁23比端子10的接触片14先接触插头连接器3。因此,能够在壳体20的内壁23先引导嵌合时的对位之后(特别是形成于内壁23的上端的倾斜面23a有效地引导该对位),将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插入端子10的一对接触片14之间。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因没有适当对位的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与端子10的接触片14接触而引起的接触片14的压弯。
此外,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壳体20的内壁23形成有从其上端向下方Z2延伸的缺口部27。具体而言,该缺口部27形成于内壁23中的除与接触片14的接触部15大体对应的部分之外的部分。这样的形成于壳体20的内壁23的缺口部27在插座连接器2的插入成形中被利用。具体而言,内壁23的缺口部27为了在长边方向Y上通过插入成形的模具夹持端子10的接触片14而被利用。
除此之外,如图8所示,在嵌合方向Z上,在壳体20的缺口部27的端部(换句话说在内壁23中形成有缺口部27的部分的上端)与端子10的接触片14的下端之间形成有间隙28。这样的间隙28也在插座连接器2的插入成形中被利用。具体而言,通过使在插入成形中分别设置于插座连接器2的上侧以及下侧的模具在这样的间隙28中重叠,更详细而言,通过将下侧的模具配置于间隙28内并且将上侧的模具配置于间隙28的长边方向Y的外侧,能够适当地成形接触片14周边的壳体20用的树脂。例如,能够抑制树脂在接触片14与缺口部27之间的缝隙漏出。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通过将被切断而成形的连成一体的板状部件(金属板等)在箭头A1所示的部分弯折来制作。具体而言,板状部件以使与一对臂部12对应的部分立起的方式在箭头A1所示的部分被弯曲。此处,在端子10的一对臂部12中,被保持部13的长度L21构成为比接触片14(严格来说为除去接触部15之外的部分)的长度L22长(也参照图10)。通过这样,能够在构成为比接触片14长的被保持部13的部分有效地吸收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被插入一对臂部12之间时的接触片14的挠曲而引起的应力。作为其结果,能够恰当地确保接触片14的弹性。
另外,为了确保接触片14的弹性,考虑将接触片14的长度L22构成为较长,但若这样则无法满足轻薄化的要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采用该结构。另一方面,被保持部13被壳体20的第2侧壁22保持(实际上,被保持部13的长度L21成为与第2侧壁22的长度L12相同程度),这样包含被保持部13的第2侧壁22的部分在连接器2、3嵌合时位于连接器3的外侧,因此即便将被保持部13的长度L21构成为较长,也不会阻碍轻薄化的要求。
此外,端子10的被保持部13的上方Z1侧的上表面从壳体20的第2侧壁22暴露(参照图7以及图8)。由此,通过使检查销抵接于该被保持部13的暴露部分,能够检查端子10。
[端子的嵌合]
接下来,参照图12A、图12B、图13A、图13B,对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嵌合进行说明。图12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2、3的嵌合前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12A是沿着长边方向Y观察从连接器2、3抽出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为一个端子10以及一个端子30和它们周边的壳体20、40的部分的侧视图。此外,图12B是沿着该图12A中的XIIB-XIIB线观察到的剖视图。图13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2、3的嵌合时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13A是沿着长边方向Y观察从连接器2、3抽出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为一个端子10以及一个端子30和它们周边的壳体20、40的部分的侧视图。此外,图13B是沿着该图13A中的XIIIB-XIIIB线观察到的剖视图。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在连接器2、3的嵌合前,为了将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接触部33插入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的一对臂部12之间,具体而言插入一对接触片14之间(更详细而言为一对接触片14各自的接触部15之间),而在短边方向X以及长边方向Y上将连接器2、3对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上述那样,通过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的第1侧壁21、第2侧壁22以及内壁23、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第1侧壁41等以及形成于它们的上端的倾斜面21c、22a、23a、41b等,引导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与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嵌合用的对位。而且,在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接触部33被插入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的一对接触片14之间时,通过端子30的接触部33的倾斜面33b以及端子10的接触片14的倾斜面14a,引导该插入。
此后,若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接触部33向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的一对接触片14之间的插入结束,则成为图13A以及图13B所示那样的连接器2、3的嵌合状态。在该嵌合状态下,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的一对接触片14的每一个的位于长边方向Y的内侧的接触面15a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接触部33的位于长边方向Y的两侧的接触面33a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的一对接触片14向长边方向Y的外侧弹性变形,而且,欲恢复至该接触片14的原来的形状的力(弹力(接触压力))被赋予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接触部33,由此能够确保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电连接。此外,在这样的嵌合时,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的接触片14通过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插入而向下方Z2位移,由此具有位于接触片14的接触部15的下端的限制部16与基板100的上表面接触的趋势(也参照图10)。由此,能够限制接触片14向下方Z2的位移。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端子10具有:安装部11,其安装于基板100等规定的部件;和一对臂部12,它们与该安装部11连结,并从该安装部11向短边方向X延伸,且供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插入之间,该一对臂部12分别具有:被保持部13,其被壳体20保持;和接触片14,其与该被保持部13连结,并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接触,端子10构成为:安装部11以及一对臂部12分别由板状部件形成,一对臂部12的板厚方向D2与安装部11的板厚方向D1大致正交。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连接器2中,以臂部12的板面沿着嵌合方向Z延伸的方式构成端子10。在像这样构成端子10的情况下,与构成为接触片的板厚方向沿着嵌合方向Z(换言之构成为接触片的板面与嵌合方向Z正交地延伸)的比较例所涉及的端子相比,接触片14的嵌合方向Z的长度变长。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比较例比较,在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向臂部12插入时或从臂部12拔出时,能够使臂部12的接触片14的嵌合方向Z上的位移量变小,能够抑制接触片14的压弯。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如比较例那样,在嵌合方向Z上通过壳体20保持端子10的接触片14,具体而言不需要通过壳体20夹着接触片14的上侧以及下侧而形成壳体-端子-壳体的3层构造,能够使端子10轻薄化。除此之外,如比较例那样,当在嵌合方向Z上通过壳体20保持接触片14的情况下,将壳体20设置于长边方向Y上的接触片14的两侧,但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使用这样的壳体20,因此也能够减小插座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Y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壳体20具有在嵌合方向Z上延伸的贯通孔26,端子10的接触片14收容于该贯通孔26内。通过像这样将端子10的接触片14设置于在其上侧以及下侧不存在壳体20的贯通孔26内,能够有效地使端子10轻薄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端子10的接触片14在其下端部具有限制部16,上述限制部16用于限制在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被插入一对臂部12之间时接触片14向下方Z2的位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接触片14因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插入而向下方Z2位移,也能够通过该接触片14的下端部与限制部16接触,而抑制接触片14向下方Z2进一步位移。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插入时的接触片14的压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端子10的接触片14在短边方向X上的与连结被保持部13的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具有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接触的接触部15,该接触部15形成为向下方Z2突出,在该突出的部分(突出部15b)的前端具有限制部16。通过使用包含这样的突出部15b的接触部15使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与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嵌合,从而能够延长端子10的与端子30的沿着嵌合方向Z的接触长度(相当于有效嵌合长度),换句话说能够扩大端子10的与端子30接触的接触面积。此外,将上述的限制部16设置于接触片14的接触部15,换句话说设置于在嵌合时接触片14的位移最大的短边方向X上的端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接触片14的压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端子10的被保持部13的嵌合方向Z上的长度L21比端子10的接触片14的嵌合方向Z上的长度L22长。由此,能够在构成为比接触片14长的被保持部13的部分有效地吸收因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被插入一对臂部12之间时的接触片14的挠曲而产生的应力。作为其结果,能够恰当地确保接触片14的弹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端子10的接触片14在其上端具有倾斜面14a。通过这样的形成于接触片14的倾斜面14a,能够恰当地引导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向臂部12之间的插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端子10的一对臂部12在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被插入该一对臂部12之间时以能够接受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一部分(保持部45)的方式分离。由此,在连接器2、3的嵌合时,能够恰当地抑制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的臂部12与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一部分干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端子10的一对臂部12与成为一体的安装部11分别连结。通过像这样在一对臂部12中共用一个安装部11,能够简化端子10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壳体20在其缘端附近具有供在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形成的凸部41a卡合的凹部21b。通过使用这样的在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形成的凹部21b和在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形成的凸部41a,能够恰当地引导插座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器3的嵌合,特别是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与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的嵌合用的对位。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具有沿着嵌合方向Z以及长边方向Y排列的多个端子10,壳体20具有一对内壁23,上述一对内壁23相对于端子10的一对臂部12分别在长边方向Y侧邻接地设置,并在短边方向X上延伸。根据这样的壳体20的内壁23,即便一对臂部12通过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插入而在长边方向Y上位移,也能够通过该一对臂部12与内壁23接触,来抑制一对臂部12在长边方向Y上进一步位移。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的插入而在长边方向Y上扩开了的一对臂部12与相邻的端子10的臂部12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在壳体20的内壁23的一部分形成有在嵌合方向Z上延伸的缺口部27,在嵌合方向Z上的缺口部27的端部与端子10的接触片14的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28。通过这样的形成于壳体20的内壁23的缺口部27,能够将端子10恰当地插入成形于壳体20。此外,通过在壳体20的内壁23的缺口部27与端子10的接触片14之间设置间隙28,能够通过插入成形,适当地形成接触片14周边的壳体20用的树脂。例如,能够抑制树脂在接触片14与缺口部27的缝隙漏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壳体20的内壁23比端子10的接触片14向上方Z1较长地延伸。换句话说,内壁23的上端位于比接触片14的上端靠上方。由此,在插座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器3嵌合时,能够使壳体20的内壁23比端子10的接触片14先接触插头连接器3。因此,在通过壳体20的内壁23引导了嵌合时的对位之后,能够使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与端子10的接触片14接触。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因没有适当对位的插头连接器3的端子30与端子10的接触片14接触而引起的接触片14的压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2中,壳体20具有第1侧壁21,上述第1侧壁21设置于内壁23的外侧,且比内壁23向上方Z1较长地延伸。换句话说,第1侧壁21的上端位于比内壁23的上端靠上方。由此,在插座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器3嵌合时,能够在插座连接器2中使壳体20的第1侧壁21比内壁23先接触插头连接器3。作为其结果,能够在构成壳体20的主要的外壁(周壁)的第1侧壁21中大致地进行嵌合时的对位之后,在壳体20的内壁23中进行细致的对位。
[变形例]
接下来,对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中,一对臂部12与成为一体的安装部11分别连结,换句话说一对臂部12共用一个安装部11,但在变形例中,也可以设置两个分离的安装部,而使一对臂部12分别与各自的安装部连结。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两个安装部构成为同电位即可。
此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形成作为被卡合部的凹部21b,在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形成作为卡合部的凸部41a,在连接器2、3的嵌合时使凸部41a卡合于凹部21b,但在变形例中,也可以在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20形成凸部等卡合部,在插头连接器3的壳体40形成凹部等被卡合部,在连接器2、3的嵌合时使它们卡合。此外,作为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不限定于使用凸部以及凹部。
此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中,一对臂部12的板厚方向D2与安装部11的板厚方向D1正交,但不限定为使一对臂部12的板厚方向D2相对于安装部11的板厚方向D1严格地正交。换句话说,也可以以一对臂部12的板厚方向D2与安装部11的板厚方向D1大致正交的方式(换言之以板厚方向D2与板厚方向D1所成的角度从90度稍错开几度的方式)构成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10。
此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示出通过一体成形(插入成形)制作插座连接器2的例子,但在变形例中,也可以通过压入来制作插座连接器2。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则能够以各种形式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连接器能够在进行电信号的高速传输的智能手机、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中利用扁平线缆将基板之间连接等用途中利用。

Claims (14)

1.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端子以及对所述端子进行保持的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于规定的部件;和一对臂部,所述一对臂部与该安装部连结,并从该安装部向与和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延伸,且供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插入之间,
该一对臂部分别具有:被保持部,所述被保持部被所述壳体保持;和接触片,所述接触片与该被保持部连结,并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
所述端子构成为:所述安装部以及所述一对臂部分别由板状部件形成,所述一对臂部的板厚方向与所述安装部的板厚方向大致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嵌合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片收容于该贯通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片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与供所述对象连接器插入的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用于限制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被插入所述一对臂部之间时所述接触片向所述嵌合方向的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片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与连结所述被保持部的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具有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形成为向所述嵌合方向上的与供所述对象连接器插入的一侧相反一侧突出,在该突出的部分的前端具有所述限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被保持部的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片的所述嵌合方向上的长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片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供所述对象连接器插入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一对臂部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被插入该一对臂部之间时以能够接受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壳体的一部分的方式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一对臂部与成为一体的所述安装部分别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其缘端附近具有供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壳体形成的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或与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壳体形成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具有沿着与所述嵌合方向以及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端子,
所述壳体具有一对内壁,所述一对内壁相对于所述端子的所述一对臂部分别在所述第2方向侧邻接设置,并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内壁的一部分形成有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的缺口部,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的所述缺口部的端部与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片的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内壁与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片相比,在所述嵌合方向上向供所述对象连接器插入的一侧较长地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侧壁,所述侧壁设置于所述一对内壁的外侧,并且与所述内壁相比,在所述嵌合方向上向供所述对象连接器插入的一侧较长地延伸。
14.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端子以及对所述端子进行保持的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于规定的部件;和一对臂部,所述一对臂部与该安装部连结,并从该安装部向与和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延伸,且供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插入之间,
该一对臂部分别具有:被保持部,所述被保持部被所述壳体保持;和接触片,所述接触片与该被保持部连结,并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嵌合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片收容于该贯通孔内。
CN202322283549.3U 2022-09-05 2023-08-24 电连接器 Active CN2207106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0575A JP2024035934A (ja) 2022-09-05 2022-09-05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2-140575 2022-09-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10667U true CN220710667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140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83549.3U Active CN220710667U (zh) 2022-09-05 2023-08-24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88596A1 (zh)
JP (1) JP2024035934A (zh)
KR (1) KR20240033641A (zh)
CN (1) CN220710667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5386A (en) 1991-11-18 1992-09-08 Molex Incorporated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259658B2 (ja) 2010-08-27 2013-08-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35934A (ja) 2024-03-15
US20240088596A1 (en) 2024-03-14
KR20240033641A (ko) 202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76737B1 (en) Connector
KR100942681B1 (ko) 전기 커넥터
EP1846990B1 (en)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241686B1 (ko) 보드간 컨넥터
US717912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US6964573B2 (en) Electronic part-mounting socket
US7651372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shields on mating housings
KR20060005401A (ko) 커넥터
WO2012033913A2 (en) Circuit board-circuit board connector
CN101584086A (zh) 具有预载荷盖的边缘连接器
KR20140096943A (ko) 메모리카드용 커넥터
KR101326395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장치
KR20200067083A (ko) 기판 접속 커넥터를 위한 단자,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제조 방법
JP5457888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及びカー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220710667U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19B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US20090298345A1 (en) Connector
CN220934443U (zh) 电连接器
US20240022024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O2023243443A1 (ja)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JP556788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4830450A (zh)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
KR20130116893A (ko) 가요성 인쇄회로기판 커넥터
JP2019114500A (ja) コネクタ
KR20160128540A (ko) 케이블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