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7478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7478U
CN220707478U CN202321496834.7U CN202321496834U CN220707478U CN 220707478 U CN220707478 U CN 220707478U CN 202321496834 U CN202321496834 U CN 202321496834U CN 220707478 U CN220707478 U CN 220707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ai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968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蕾
李晓宇
耿付帅
许万帅
孟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968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7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7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7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空调器中分体组装的多折式换热器存在的安装不便和拼接处影响换热效率的问题。该空调器的冷媒换热器包括冷媒管以及多个翅片,翅片为一体式的平面片状结构,多个翅片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冷媒管沿第一直线方向贯穿多个翅片并与多个翅片接触连接。翅片包括沿第二直线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沿第三直线方向,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所成的角朝向其中一侧开口,且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成的角以及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所成的角朝向另一侧开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用于简化冷媒换热器的结构并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的室内机换热器中常用的换热器翅片多为等宽矩形结构或者矩形两端带有部分异形结构,换热器翅片上的管道流路也是按照翅片的宽度规律进行均匀布置的。
由于室内机的风机送出的空气一般为非均匀的,且为了减小室内机的安装占用空间并提高热流密度,在风管机等室内机内,可以将多个平板状的换热器拼接形成V字形、Z字形或者是W形等异形结构的多折换热器。
由于多折换热器的拼接处存在缝隙和用于连接的拼接板,尤其是W形的多折换热器,存在至少三处拼接缝隙。一方面,拼接处的缝隙无法安装冷媒管,会降低此处换热器与空气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拼接形成的分体式多折换热器的组合安装操作步骤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空调器中分体组装的多折式换热器存在的安装不便和拼接处影响换热效率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壳体、风机组件以及冷媒换热器,风机组件为离心风机并安装于壳体内,冷媒换热器位于壳体内,风机组件用于带动空气流经冷媒换热器。冷媒换热器包括冷媒管以及多个翅片,翅片为一体式的平面片状结构,多个翅片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冷媒管沿第一直线方向贯穿多个翅片并与多个翅片接触连接。翅片包括沿第二直线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第二直线方向与第一直线方向相交。沿第三直线方向,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所成的角朝向其中一侧开口,且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成的角以及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所成的角朝向另一侧开口,第三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
如此,在空调器中,风机组件可以带动壳体的空气持续流经冷媒换热器并通过冷媒换热器内循环流动的冷媒加热或者冷却流经冷媒换热器的空气。基于此,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分布的一体式片状结构的多个翅片可以与穿过多个安装孔布置的冷媒管接触连接,以使多个间隔分布的翅片增加冷媒换热器中冷媒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由于每个翅片通过弯折连接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以形成一体式的三折式的片状结构,便于开孔安装冷媒管,并使多个翅片与多个冷媒管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的冷媒换热器,从而避免了分体-多折式结构的换热器组装拼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并且,在高度有限的壳体内,通过三折式结构的翅片制作的冷媒换热器可以增加冷媒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翅片还包括第五连接片、第六连接片以及第七连接片。第一连接片通过第五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连接。沿第二直线方向,第六连接片位于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之间,第六连接片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片远离第五连接片的一端连接,且第六连接片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片连接安装。第三连接片还通过第七连接片与第四连接片连接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翅片具有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是翅片在第三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且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成的角的内侧边缘为进风轮廓线的一部分,且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的形状尺寸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翅片还具有第一边缘线和第二边缘线,沿第二直线方向,翅片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边缘是第一边缘线和第二边缘线,第一边缘线为第一连接片远离第二连接片的一侧边缘,且第二边缘线为第四连接片远离第三连接片的一侧边缘。沿第二直线方向,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其中同向的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边缘线,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其中同向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边缘线。且第一边缘线与第二边缘线平行设置并沿第三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直线方向,进风轮廓线靠近第一边缘线的一端通过圆角结构与第一边缘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直线方向,进风轮廓线靠近第二边缘线的一端通过圆角结构与第二边缘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翅片包括沿第二直线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这四个连接片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连接片之间的进风轮廓线通过圆角结构或者倒角结构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翅片包括沿第二直线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第五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六连接片、第三连接片、第七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这七个连接片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连接片之间的进风轮廓线通过圆角结构或者倒角结构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直线方向,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所成的角朝向背离风机组件的出风侧开口,且第五连接片背离出风侧的边缘和第七连接片背离出风侧的边缘在第二直线方向上对齐布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翅片上设有至少一列安装孔,每列安装孔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十四个。冷媒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冷媒管与一个翅片上的多个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冷媒管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并插入对齐设置的多个安装孔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翅片包括进风轮廓线的情况下,每列中的多个安装孔沿进风轮廓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于翅片上。多个翅片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并使任意两个翅片上的安装孔沿第一直线方向对齐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翅片上设有两列安装孔,且两列安装孔沿第三直线方向间隔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三直线方向,两列安装孔的中心间距为2d,靠近进风轮廓线的一列安装孔其中心连线与进风轮廓线的间距为d,且靠近出风轮廓线的一列安装孔其中心连线与出风轮廓线的间距为d。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同一列的多个安装孔中,安装孔的数量为N个,相邻的两个安装孔的中心在对应的进风轮廓线的方向上的间距为L,且翅片沿进风轮廓线的延伸长度为N〃L。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翅片上设有多列安装孔的情况下,沿垂直于进风轮廓线的方向,在相邻的两列安装孔中,部分对应的两个安装孔的中心间距为L。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和四通阀之间安装有气液分离器和油分离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组件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室外机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7为图6中所示冷媒换热器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相关技术方案中一种风管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9为相关技术方案中的一种多折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另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翅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所示的翅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0中所示的翅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所示多个翅片沿Z方向依次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所示多个翅片沿Z方向依次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0中所示的翅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风管机;02-外壳;03-离心风机;04-多折换热器;
100-空调器;
10-压缩机; 20-四通阀;
30-换热器组件; 31-室外换热器; 32-室内换热器;
33-冷媒换热器;331-冷媒管;332-翅片;3321-第一连接片;3322-第二连接片;3323-第三连接片;3324-第四连接片;3325-第五连接片;3326-第六连接片;3327-第七连接片;3328-进风轮廓线;3329-出风轮廓线;33211-第一边缘线;33212-第二边缘线;333-安装孔;
34-分流器;35-集气管;
40-节流装置;
50-气液分离器;60-油分离器;70-壳体;80-风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在满足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方位性的描述可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设置。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如上下偏差5°)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即空气调节器,是一种可以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循环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1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10、四通阀20、换热器组件30以及节流装置40。示例性的,四通阀20可以具有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第三端口C和第四端口D,换热器组件30可以包括室外换热器31以及室内换热器32,且压缩机10可以具有回气口和出气口(图中未示出)。压缩机10的回气口可以与四通阀的第一端口A连接,压缩机10的出气口可以与四通阀的第二端口B连接。四通阀的第三端口C可以与室外换热器31的一端连接,该室外换热器3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节流装置40与室内换热器32的一端连接,且室内换热器32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第四端口D连接。
其中,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两部分,压缩机10、四通阀20和室外换热器31可以是室外机的一部分,对应室内换热器32可以是室内机的一部分。节流装置40可以是毛细管结构,也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结构,该节流装置40可以安装于室外机中,也可以安装于室内机中,还可以在室外机和室内机之间的冷媒管路中安装节流装置40,只需使节流装置40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位于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之间即可。
基于此,在压缩机10的带动下,冷媒能够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循环流动,并且产生可逆的相变,冷媒产生相变的同时能够释放或者吸收热量。例如,冷媒在室外机中能够通过室外换热器与周围的介质(如空气)换热,从而释放热量加热周围空气(或者吸收热量冷却附近的空气)。冷媒在室内机中能够通过室内换热器与周围空气换热,从而吸收热量以冷却周围空气(或者释放热量加热附近的空气)。
通过四通阀20的设置,可以使空调器100的运行模式在热冷工况和制热工况之间灵活调整,从而使空调器100可以应用于更多的使用场景。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或者除湿工况时,以图1中所示的实线箭头为例,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导通,并使第四端口D和第一端口A导通。如此,冷媒可以在压缩机10、四通阀20的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室外换热器31、节流装置40、室内换热器32、四通阀20的第四端口D和第一端口A以及压缩机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压缩机10压缩后的高压气态冷媒可以由出气口经四通阀20流向室外换热器31,以使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可以在室外换热器31处液化并释放热量,以加热室外换热器31附近的空气。随后,在节流装置40的作用下,流入室内换热器32处的液态冷媒压力减小,以使液态冷媒可以在室内换热器32处吸收热量并汽化,从而冷却室内换热器32附近的空气,并在室外换热器31和室内换热器32之间实现热量的交换转移。且汽化后的冷媒可以经四通阀20被吸入压缩机10的回气口内,从而实现冷媒的循环流动。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工况时,以图1中所示的虚线箭头为例,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第二端口B和第四端口D导通,并使第三端口C和第一端口A导通。如此,冷媒可以在压缩机10、四通阀20的第二端口B和第四端口D、室内换热器32、节流装置40、室外换热器31、四通阀20的第三端口C和第一端口A以及压缩机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压缩机10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可以通过四通阀20流向室内换热器32,以使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可以在室内换热器32处液化并释放热量,以加热室内换热器32附近的空气。随后,在节流装置40的作用下,流入室外换热器31处的液态冷媒压力减小,以使液态冷媒可以在室外换热器31处吸收热量并汽化,从而冷却室外换热器31周围的空气,并在室外换热器31和室内换热器32之间实现热量的交换转移。且汽化后的冷媒可以经四通阀20被吸入压缩机10的回气口内,从而实现冷媒的循环流动。
为了避免由压缩机10的进气口吸入压缩机10的气态冷媒中掺杂有液态冷媒或者杂质,如图2所示,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气液分离器50可以安装于四通阀20的第一端口A和压缩机10的回气口之间,以使第一端口A可以通过气液分离器50与压缩机10的回气口连接并导通。如此,混合有液态冷媒或者润滑油等的气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50流向压缩机10的回气口时,气液分离器50可以分离出非气态的杂质(如液态冷媒、液态润滑油或者其他杂质),以避免上述杂质进入压缩机10内影响压缩机10的稳定运行。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油分离器60,压缩机10的出气口与四通阀20的第二端口B之间也可以通过油分离器60连接并导通。如此,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中混合的润滑油在流经油分离器60的过程中可以被分离,从而避免润滑油伴随冷媒在流经室外换热器31和室内换热器32时附着于两者的内壁上,以使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当压缩机10是磁悬浮式等结构的无油压缩机时,由于压缩机10的气缸内无需使用润滑油进行润滑,即高压气态冷媒由压缩机10的出气口流出时,不会夹杂有润滑油。此时,无需在压缩机10的出气口处安装油分离器,结构简单。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无需设置四通阀。如图3所示,以压缩机10是无油压缩机为例,可以将空调器100的压缩机10的出气口与室外换热器31连通,并使压缩机10的回气口可以通过气液分离器50与室内换热器32连通,且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之间可以通过节流装置40连通。以使冷媒可以在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31、节流装置40、室内换热器32、气液分离器50和压缩机10之间循环流动。此时,室外换热器31可以用于加热附近的空气,且室内换热器32可以用于冷却附近的空气,以使空调器100以制冷工况或者除湿工况运行,即单冷模式。并且,安装于室内换热器32和压缩机10之间的气液分离器50还可以阻止用户侧的液态冷媒直接由回气口进入压缩机10,使得压缩机10可以持续稳定运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可以以单冷模式运行,此时,室外换热器31可以作为冷凝器,且室内换热器32可以为对应的蒸发器,以使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室内换热器32(即蒸发器)用于冷却附近的空气。此外,若调换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的安装位置,如在单模式的空调器100中,也可以设置室内换热器32作为冷凝器,且室外换热器31可以为对应的蒸发器,以使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室内换热器32(即冷凝器)用于加热附近的介质,具有较高的能效比。
需要说明的是,室外换热器31可以是气-液式换热器,如翅片式换热器或者扁管微通道换热器,此时,可以通过快速流动的空气或者喷淋冷却液等介质与换热器内流经的冷媒交换热量。此外,室外换热器31也可以是液-液式换热器,如管壳式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此时,可以通过快速流动的液态介质与换热器中流动的冷媒交换热量。
对于室内换热器32而言,室内换热器32可以安装于用户侧的室内,以直接冷却或者加热用户侧室内的空气。此外,也可以将图2中的室内换热器32替换为上述的液-液式换热器,并在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32和该液-液式换热器之间通过冷却液(如水)的二级循环换热支路连通,以将液-液式换热器中液态冷媒汽化的冷量转移至室内换热器32处,用于冷却靠近用户侧设置的室内换热器32附近的空气。二级循环换热支路的设置同样适用于配置有四通阀的空调器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组件30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组件30可以包括冷媒换热器33、分流器34以及集气管35。其中,冷媒换热器33作为换热器组件30的主体结构,既可以作为室外换热器31使用,也可以作为室内换热器32使用,均可以使冷媒换热器33内流动的冷媒与空气进行换热,即用于冷媒的换热流通。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分流器34和集气管35可以安装于冷媒换热器33的相对两侧,集气管35可以用于连接四通阀20或者直接连通压缩机10的出气端(单冷空调)。
在空调器100等制冷系统中,除了制冷量很小的情况,冷媒换热器33可以采用多路并联的方式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冷媒的流量,并保证冷媒可以与空气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示例性的,冷媒换热器33可以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冷媒管作为冷媒通道,冷媒管可以由导热性能较好的铜或铝等金属或者金属合金材料制成,以使多个冷媒管内流动的冷媒可以与空气快速换热。冷媒管可以是长条状的圆管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微通道结构的扁管结构等。为了增加冷媒换热器3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冷媒换热器33还可以包括多个翅片,并可以使多个翅片与多个冷媒管接触安装,用于增加多个冷媒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效率。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空调器100的室外机的一种俯视图。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壳体70(如室外机的壳体)和风机组件80,作为室外换热器31的冷媒换热器33和风机组件80均可以安装于壳体70内。如此,由于室外换热器31可以靠近壳体70的出风口或者进风口布置,当风机组件80通电转动时,可以通过风机组件80带动空气流经室外换热器31,以使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室外换热器31与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换热。其中,安装于室外机内的风机组件80可以是离心式风机或者轴流式风机等结构,以使风机组件80带动室外机附近的空气持续流经室外换热器31并进行换热。此时,壳体70内还可以安装有压缩机10和四通阀等室外机的组成构件。
以冷媒换热器33是室外机的蒸发器(即处于制热工况的室外换热器31)为例,并联设置的多个冷媒管的其中一端可以与分流器34连通,且该多个冷媒管的另一端可以与集气管35连通。集气管35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20的第三端口C连通。而分流器34的另一端可以与节流装置40连通,也可以使分流器34的另一端直接与室内换热器32连通(此时分流器34也可以作为一种节流设备使用)。基于此,气液两相态的冷媒可以通过分流器34的多个分流口均匀混合后分流至冷媒换热器33的多个冷媒管内,而冷媒经过多个冷媒管汽化吸热后可以汇聚于集气管35内,并通过四通阀20的第三端口C流入压缩机10内。通过分流器34的设置,可以使冷媒在冷媒换热器33内保持最佳流速,同时也可以将冷媒侧的压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使气液两相冷媒在冷媒换热器33内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冷媒换热器33中冷媒的换热效率。
此外,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空调器100的室内机的一种侧视图。此时,壳体70可以是室内机的机壳,对应冷媒换热器33可以作为安装于壳体70内的室内换热器32。该室内机的壳体70内同样可以安装有风机组件80,风机组件80可以是横流式风机、斜流式风机、离心式风机和轴流式风机中的一种。以吊装的风管式结构的室内机为例,安装于壳体70内的风机组件80可以是离心式风机,可以将离心式结构的风机组件80的出风口朝向室内换热器32设置,以使风机组件80可以带动室内机附近的空气持续流经室内换热器32,并通过室内换热器32内循环流动的冷媒加热或者冷却流经室内换热器32的空气。
继续参照图6,冷媒换热器33可以包括多个冷媒管331和多个翅片332,且每个翅片332设有多个安装孔333。结合图7,图7为图6中所示冷媒换热器33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多个翅片332可以沿第一直线方向(即X方向)间隔分布,以使相邻的两个翅片332之间形成可以流通空气的间隙。其中,每个翅片332上开设的多个安装孔333的位置和数量是相同的,基于此,在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多个翅片332的过程中,可以使相邻的两个翅片332上的多个安装孔333对齐设置,即相邻的两个翅片332可以近似平行布置。由于冷媒管331的数量与一个翅片332上多个安装孔333的数量相同,即可以将多个冷媒管331和一个翅片332上的多个安装孔333一一对应设置。如一个冷媒管331可以沿X方向延伸并依次穿过对齐设置的安装孔333,以使该冷媒管331可以与每个翅片332通过安装孔333的边缘接触连接。如此,多个间隔分布的翅片332可以有效增加冷媒管331与空气的接触换热面积,这样,空气在经相邻的两个翅片332之间的间隙流经冷媒换热器33的过程中,翅片332和冷媒管331都可以持续接触流动的空气,从而提高冷媒管331内的冷媒与空气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冷媒管331可以是沿X方向延伸的直管结构,在插接安装多个冷媒管331后,可以在两个冷媒管331的同一端通过连接弯头进行导通连接,以使多个冷媒管331可以通过多个连接弯头连通并在冷媒换热器33中形成一个冷媒通道或者多个并联的冷媒通道。或者,冷媒管331也可以是U形管结构,且该U形管结构的铜管可以视为两个单独的冷媒管331,该U形管结构的冷媒管只需在分离的一端通过连接弯头与其他的冷媒管331连接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媒换热器33中的多个冷媒管331连接并形成一个冷媒通道时,这一个冷媒通道可以视为由多个冷媒管331依次连接形成的通道。或者,这一个冷媒通道也可以视为一个弯折设置的冷媒管331,该弯折设置的冷媒管331其多个直线段部分同样可以沿X方向贯穿多个间隔分布的翅片332,并与该多个翅片332接触连接,用于提高冷媒换热器33与空气的换热接触面积。
以室内机是风管机为例,常用的冷媒换热器33其翅片332多为等宽的矩形结构,或者是矩形两端带有部分异形结构,且翅片332上的冷媒管331也是按照翅片332的宽度规律进行均匀布置的,即平板式结构的冷媒换热器33。以图7中所示的冷媒换热器33在第一直线方向(即X方向)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端面是左侧面和右侧面,多个翅片332可以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分布,且每个矩形翅片332的长度方向是第二直线方向(即Y方向)方向,且该矩形翅片332的宽度方向是第三直线方向(即Z方向)为例。
由于室内机的风机组件80送出的空气一般为非均匀的,且为了减小室内机的安装占用空间并提高热流密度,在风管机等室内机内,可以如图6所示将该平板状的冷媒换热器33倾斜布置。即冷媒换热器33沿第二直线方向的一端(即上端)可以向前倾斜,以使相同高度的壳体70的内部空间可以安装在第二直线方向上尺寸更大的冷媒换热器,以增加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面积。或者,也可以将多个平板状结构的冷媒换热器33拼接形成V字形或者Z字形等异形结构的多折换热器,以提高室内机中冷媒换热器33中的有效换热面积。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图8为相关技术方案中一种风管机01的侧面剖视图。该风管机01可以包括外壳02以及安装于外壳02内的离心风机03和多折换热器04。多折换热器04靠近离心风机03的出风口设置,可以由两个平板结构的换热器拼接形成V字形结构的多折换热器04,且该V字形结构的多折换热器04的开口侧沿Z方向朝向离心风机03的出风口设置。此外,如图9所示,图9为相关技术方案中的一种多折换热器04的侧视图,即可以通过四个平板结构的换热器拼接形成W字形结构的多折换热器04。在安装该W字形的多折换热器04时,可以使得同一侧的两个V字形结构的开口沿Z方向朝向离心风机03的出风口设置。
但是,在拼接的相邻两个平板式结构的换热器之间,会形成用于流通空气的缝隙,或者该缝隙处也可以用于安装连接该两个换热器的拼接板。由于相邻两个拼接的换热器之间的拼缝处无法安装冷媒管,会降低此处换热器与空气的换热效率。此外,拼接形成的分体式多折换热器在组合安装时具有较为繁琐的操作步骤。尤其是对于W形的多折换热器04,由于其拼缝结构至少有三处,使得拼接安装工序更加繁琐,且大幅影响换热效果。
为了解决该问题,结合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另一种空调器100的室内机的侧视图。在室内机的壳体70中安装W字形结构的冷媒换热器33和风机组件80时,可以设置W字形的冷媒换热器33是通过一体式结构的翅片332连接形成的整体结构。以冷媒换热器33和风机组件80可以沿Z方向(即第三直线方向或者是左右方向)间隔分布为例。可以使冷媒换热器33的第二直线方向(即Y方向)与上下方向近似平行设置。
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翅片332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翅片332可以是一体式的平面片状结构,可以包括沿Y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3321、第二连接片3322、第三连接片3323以及第四连接片3324。其中,沿Y方向,第二连接片3322的一端可以与第一连接片3321弯折连接,以使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3322之间成的角可以沿Z方向朝向风机组件80开口设置。沿Y方向,第二连接片3322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三连接片3323的一端弯折连接,以使第二连接片3322和第三连接片3323之间所成的夹角其开口方向沿Z方向与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3322之间所成的夹角的开口方向相反设置。对应的,沿Y方向,第三连接片3323的另一端可以与第四连接片3324的一端弯折连接,以使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四连接片3324之间所成的夹角沿Z方向与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3322之间所成的夹角开口方向相同设置。以形成三折且连续设置的一体式翅片结构。
基于此,如图11所示,可以在翅片33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333。在使多个翅片332沿X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并对齐相邻的两个翅片332上的多个安装孔333后,可以沿X方向在一个安装孔333内插入一个冷媒管331(如图7所示),以使该冷媒管331可以沿X方向继续延伸并插入其他翅片332上对齐的多个安装孔333内,以使该冷媒管331可以与多个翅片332接触连接。相应的,可以在一个翅片332的多个安装孔333内依次插入一个冷媒管331。如此,通过多个间隔分布的翅片332可以显著增加冷媒换热器33中冷媒管33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由于每个翅片332是通过第一连接片3321、第二连接片3322、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四连接片3324形成一体式的三折结构的,近似为W字形状。基于此,通过该多个翅片332与多个冷媒管331的配合安装,可以形成近似为一体式结构的冷媒换热器33,在使冷媒管331在翅片332上无死角覆盖的同时,可以避免分体-多折式结构的换热器组装拼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并且,以风管机为例,也可以在高度(即Y方向)有限的室内机的壳体70(如图10所示)内,通过该三折式结构的翅片332可以增加翅片332的安装面积,有利于增加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该一体式的三折换热器在安装时,如使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3322之间所成的角以及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四连接片3324之间所成的角沿Y方向朝向风机组件80的出风侧开口,即该冷媒换热器33可以视为正向安装。此外,也可以使第二连接片3322和第三连接片3323之间所成的角沿Y方向朝向风机组件80的出风侧开口,此时,该冷媒换热器33可以视为反向安装,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在通过多个冷媒管331沿X方向接触连接多个翅片332时,以冷媒管331是圆形的铜管或者铝管等金属管为例,安装孔333可以是对应的圆形通孔,便于穿设冷媒管331,并使冷媒管331可以接触连接安装孔333边缘的翅片。或者,冷媒管331也可以是微通道的扁管结构,此时,安装孔333可以是对应的条形孔结构,也可以是对应的开槽结构,以便于扁管结构的冷媒管331的穿插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图12为图10中所示的翅片332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该片状结构的翅片332还可以包括第五连接片3325、第六连接片3326和第七连接片3327。示例性的,沿Y方向,第五连接片3325可以位于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3322之间。以使第一连接片3321可以通过第五连接片3325与第二连接片3322连接。如此,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3322沿Y方向连接于第五连接片3325的两端,且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3322沿Z方向可以朝向第五连接片3325的同一侧弯折,以使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3322所成的角可以沿Z方向朝向风机组件80开口设置(即正向安装)。
继续参照图12,沿Y方向,第六连接片3326可以位于第二连接片3322和第三连接片3323之间。以使第六连接片3326沿Y方向的一端可以与第二连接片3322远离第五连接片3325的一端连接,且该第六连接片3326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三连接片3323连接。如此,连接于第六连接片3326两端的第二连接片3322和第三连接片3323可沿Z方向朝向第六连接片3326的同一侧弯折设置,以使第二连接片3322和第三连接片3323之间所成的夹角沿Z方向与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之间所成的夹角开口方向相反设置。对应的,第七连接片3327可以位于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四连接片3324之间。以使第七连接片3327沿Y方向的一端可以与第三连接片3323远离第六连接片3326的一端连接,且该第七连接片3327的另一端可以与第四连接片3324的一端连接。如此,连接于第七连接片3327两端的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四连接片3324可沿Z方向朝向第七连接片3327的同一侧弯折设置,以使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四连接片3324之间所成的夹角沿Z方向与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之间所成的夹角开口方向相同设置。随后,可以通过冷媒管331(如图10所示)沿第一直线方向经安装孔333穿插连接多个间隔分布的翅片332,以形成一体状的多折冷媒换热器33,有利于提高壳体70内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面积。
基于此,在上述两种结构的翅片332中,翅片332仅需沿Y方向设置四个依次弯折连接的连接片,即可形成图11所示的一体式片状结构的翅片332,结构简单,并且可以使通过该翅片332制作的冷媒换热器33(如图10所示)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对于图12所示的翅片332而言,虽然额外设置有第五连接片3325、第六连接片3326和第七连接片3327,但是,沿Z方向,上述三个连接片的存在使得弯折连接的第一连接片3321、第二连接片3322、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四连接片3324之间可以较为平缓的进行过度,从而避免冷媒换热器33在Z方向上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形成尖端结构或者较深的夹角结构,有利于降低冷媒换热器33的风噪,并减小翅片332在Z方向两侧的毛刺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直线方向(即Z方向)可以垂直于第一直线方向(即Z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即Y方向)。第一直线方向与第二直线方向之间,可以是相交的关系,也可以是相互垂直的关系,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10中所示的翅片332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翅片332可以具有及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且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可以是翅片332在Z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以正向安装的冷媒换热器33为例,进风轮廓线3328可以是翅片332沿Z方向靠近风机组件80的一侧边缘。以翅片33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3321、第五连接片3325、第二连接片3322、第六连接片3326、第三连接片3323、第七连接片3327和第四连接片3324为例。
第一连接片3321、第五连接片3325和第二连接片3322所成的角其开口处的内侧边缘即为进风轮廓线3328的一部分。第二连接片3322、第六连接片3326和第三连接片3323所成的角其开口处的外侧边缘即为进风轮廓线3328的一部分。且第三连接片3323、第七连接片3327和第四连接片3324所成的角其开口处的内侧边缘同样是进风轮廓线3328的一部分。
对应的,第一连接片3321、第五连接片3325和第二连接片3322所成的角其开口处的外侧边缘即为出风轮廓线3329的一部分。第二连接片3322、第六连接片3326和第三连接片3323所成的角其开口处的内侧边缘即为出风轮廓线3329的一部分。且第三连接片3323、第七连接片3327和第四连接片3324所成的角其开口处的外侧边缘同样是出风轮廓线3329的一部分。
基于此,如图14所示,可以设置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的形状和尺寸是相同的。以使进风轮廓线3328在沿Z方向平移后可以与出风轮廓线完全重合。即沿Y方向,翅片332任意位置处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是相同。对应的,第一连接片3321、第二连接片3322、第三连接片3323、第四连接片3324、第五连接片3325、第六连接片3326和第七连接片3327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是相同的。如此,在将多个翅片332沿Z方向依次分布后,可以使相邻的两个翅片332相互靠近的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完全重合,以形成在Z方向上的连续片状结构。
基于此,在生产制作翅片332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冲压或者裁剪设置,在片状原材料上沿Z方向依次冲压或者裁剪出对应形状的翅片332,在相邻的两个翅片332之间,由于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可以完全重合,即不会产生额外的废料,便于翅片332的连续切割生产,并且有利于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继续参照图13,翅片332还可以具有第一边缘线33211和第二边缘线33212。沿Y方向,翅片3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边缘可以是第一边缘线33211和第二边缘线33212,即第一边缘线33211可以是第一连接片3321远离第五连接片3325(也可以是第二连接片3322)的一侧边缘,且第二边缘线33212可以是第四连接片3324远离第七连接片3327(也可以是第三连接片3323)的一侧边缘。沿Y方向,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其中同向的一端之间可以连接有第一边缘线33211,且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其中同向的另一端之间可以连接有第二边缘线33212。基于此,可以使第一边缘线33211和第二边缘线33212平行设置并沿Z方向延伸,即第一边缘线33211(或第二边缘线33212)在Z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当于翅片332的宽度尺寸。
结合图15,在将多个翅片332沿Z方向依次分布后,可以使相邻的两个翅片332相互靠近的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完全重合,以形成在Z方向上的连续片状结构。对应的,多个翅片332的多个第一边缘线33211可以沿Z方向连接形成直线结构,且对应的多个第二边缘线33212也可以沿Z方向连接形成直线结构。基于此,在通过连续的切割工艺加工制作翅片332的过程中,以加工原料是在Z方向连续的矩形片材为例,可以设置矩形片材在Y方向上的尺寸与翅片332在Y方向上的尺寸相同。这样,沿Z方向,除开始加工时的端部和结束加工时的尾部以外,在连续切割翅片332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边角废料。可以有效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且在加工切割的过程中也不用担心边角废料影响加工切割的高精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3,进风轮廓线3328沿Y方向的两端可以是直线结构或者圆角结构,用于连接第一边缘线33211和第二边缘线33212。示例性的,进风轮廓线3328沿Y方向靠近第一边缘线33211的一端可以通过圆角结构与第一边缘线33211连接。对应的,进风轮廓线3328沿Y方向靠近第二边缘线33212的一端也可以通过圆角结构与第二边缘线33212连接。上述圆角结构可以是进风轮廓线3328的一部分。以使第一边缘线33211和第二边缘线33212可以保持沿Y方向延伸的直线结构,可以避免在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四连接片3324上具有尖端结构,有利于减少冲压或者剪切翅片332的过程中产生毛刺的概率,并且可以避免翅片332发生尖端变形的情况。
由于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的形状尺寸相同。对应的,出风轮廓线3329沿Y方向靠近第一边缘线33211的一端也可以通过圆角结构与第一边缘线33211连接。且出风轮廓线3329沿Y方向靠近第二边缘线33212的一端也可以通过圆角结构与第二边缘线33212连接。结合图14,可以使多个翅片332在Z方向可以依次无缝贴合连接。
如图16所示,图16为图10中所示的翅片332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以翅片332包括沿Y方向依次连接的七个连接片,即第一连接片3321、第五连接片3325、第二连接片3322、第六连接片3326、第三连接片3323、第七连接片3327和第四连接片3324。基于此,沿Y方向,在相邻的两个连接片之间,如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五连接片3325之间,由于进风轮廓线3328是通过弯折结构由第一连接片3321的边缘延伸至第五连接片3325的边缘上的,即可以在该弯折结构处使得两个连接片上的进风轮廓线3328可以通过圆角结构或者倒角结构连接。同样可以避免在相邻的两个连接片的进风轮廓线3328处具有尖端结构,有利于减少冲压或者剪切翅片332的过程中产生毛刺的概率,并且可以避免翅片332发生尖端变形的情况。
示例性的,如图16所示,在翅片332靠近进风轮廓线3328的一侧,圆角结构或者倒角结构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五连接片3325之间、第五连接片3325和第二连接片3322之间、第二连接片3322和第六连接片3326之间、第六连接片3326和第三连接片3323之间、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七连接片3327之间以及第七连接片3327和第四连接片3324之间的其中一处或者多处。在出风轮廓线3329处,需要使出风轮廓线3329和进风轮廓线3328的形状和尺寸保持相同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当翅片332沿Y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3321、第二连接片3322、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四连接片3324这四个连接片时。在翅片332靠近进风轮廓线3328的一侧,圆角结构或者倒角结构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片3321和第二连接片3322之间、第二连接片3322和第三连接片3323之间以及第三连接片3323和第四连接片3324之间其中一处或者多处。在出风轮廓线3329处,需要使出风轮廓线3329和进风轮廓线3328的形状和尺寸保持相同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便于冷媒换热器33(如图10所示)的安装摆放,在冷媒换热器33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七个连接片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以正向安装的冷媒换热器33中的翅片332为例,第二连接片3322和第三连接片3323所成的角可以沿Z方向朝向背离风机组件80的出风侧开口。基于此,沿Z方向,可以使第五连接片3325背离上述出风侧的边缘以及第七连接片背离上述出风侧的边缘在Y方向上对齐布置。即第五连接片3325上的出风轮廓线3329和第七连接片3327上的出风轮廓线3329沿Y方向共线设置。如此,通过连接在第一直线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翅片332所形成的冷媒换热器33,在生产、搬运以及安装过程中,可以以第五连接片3325上的出风轮廓线3329和第七连接片3327上的出风轮廓线3329基准线,并通过多个翅片332上的该基准线形成支撑面,用于稳定放置并支撑冷媒换热器33,较为方便,且无需额外设置支撑结构。
对于冷媒换热器33而言,其串联的冷媒管331的冷媒路径越长,则冷媒可以通过更多的流动时间持续与空气换热,从而提高冷媒的换热效率。对应的,并联的冷媒管331的通路越多,则单位时间内的冷媒流量越大,即空调器100可以具有更大的制冷或者制热功率。
如图16所示,沿Z方向,位于翅片332上的多个安装孔333可以是一列、两列、三列甚至更多。示例性的,翅片332上根据需求可以设置一列或者两列安装孔333。为了使冷媒换热器33具有较好的换热效率和制冷、制热功率,可以设置每列安装孔333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十四个。基于此,结合图10,在相同高度(在Y方向上)的壳体70内,通过三折式的一体化冷媒换热器33,并配合每列大于或者等于十四个的冷媒管331,有利于提高室内机的制冷或者制热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6,每列中的多个安装孔333可以沿进风轮廓线3328(或者是出风轮廓线3329)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于翅片上。以翅片332上设有两列安装孔333为例,该两列安装孔333可以沿Z方向间隔布置。在翅片332沿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是4d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该两列安装孔333在Z方向上的中心间距可以是2d。对应的,沿Z方向,靠近进风轮廓线3328的一列安装孔333的中心与进风轮廓线3328的间距可以是d,且靠近出风轮廓线3329的一列安装孔333的中心与出风轮廓线3329的间距可以是d。如此,可以使多列安装孔333在Z方向上较为均匀地分布于翅片332上,有利于提高翅片332换热的均匀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以翅片332沿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是4d为例,若翅片332上仅设有一列安装孔333。沿Z方向,可以使该列安装孔333的中心与进风轮廓线3328和出风轮廓线3329的间距均为2d。
对应的,继续参照图16,在同一列的多个安装孔333中,以安装孔333的数量是N个为例,可以设置相邻的两个安装孔333的中心在对应的进风轮廓线3328(或者出风轮廓线3329)的方向上的间距是L,以使多个安装孔333可以沿进风轮廓线3328的延伸方向均匀且间隔分布。基于此,由于该列安装孔333在Y方向的两端与第一边缘线33211和第二边缘线33212具有间隙。可以设置翅片332沿进风轮廓线3328的延伸长度为N〃L。
在此基础上,在翅片332上设有多列安装孔333的情况下,可以调节相邻的两列安装孔333之间的安装位置,以使在垂直于进风轮廓线3328(或者是出风轮廓线3329)的方向上,在相邻的两列安装孔333之间,使得部分对应该方向上的两个安装孔333的中心间距为L。
由于多个冷媒管331在沿X方向穿插连接多个翅片332的过程中,冷媒管331的形状一般为对折的U形管(可以视为两个冷媒管)。并且,在对应的两个冷媒管331之间,还需要使用U形的连接弯头通过焊接工艺连接并导通该两个冷媒管331。基于此,通过设置同一列中的多个安装孔333的中心间距为L,且相邻的两列安装孔333中也存在中心间距为L的两个安装孔。可以使U形冷媒管331和U形连接弯头具有相同的结构尺寸,即可完成冷媒换热器33的组装工序,无需额外设置其他尺寸的U形冷媒管331或者U形连接弯头,有利于简化生产工艺,并提高冷媒换热器33的组装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由多折式翅片332组成的冷媒换热器33,可以应用于风管机、壁挂机、柜式机等空调器100的室内机中,也可以应用于特殊场景下的室外机中,还可以作为空调一体机中的蒸发器或者冷凝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为离心风机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以及冷媒换热器,所述冷媒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组件用于带动空气流经所述冷媒换热器;所述冷媒换热器包括:
冷媒管;
以及多个翅片,所述翅片为一体式的平面片状结构,多个所述翅片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冷媒管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贯穿所述多个翅片并与所述多个翅片接触连接;
所述翅片包括沿第二直线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所述第二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相交;沿第三直线方向,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所成的角朝向其中一侧开口,且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所成的角以及所述第三连接片和所述第四连接片所成的角朝向另一侧开口,所述第三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和所述第二直线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还包括:
第五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
第六连接片,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所述第六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之间,所述第六连接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远离所述第五连接片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六连接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片连接安装;
以及第七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还通过所述第七连接片与所述第四连接片连接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具有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所述进风轮廓线和所述出风轮廓线是所述翅片在所述第三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且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所成的角的内侧边缘为所述进风轮廓线的一部分,且所述进风轮廓线和所述出风轮廓线的形状尺寸相同;
所述翅片还具有第一边缘线和第二边缘线,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所述翅片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边缘是所述第一边缘线和所述第二边缘线,所述第一边缘线为所述第一连接片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侧边缘,且所述第二边缘线为所述第四连接片远离所述第三连接片的一侧边缘;
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所述进风轮廓线和所述出风轮廓线其中同向的一端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边缘线,所述进风轮廓线和所述出风轮廓线其中同向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边缘线;且所述第一边缘线与所述第二边缘线平行设置并沿所述第三直线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所述进风轮廓线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线的一端通过圆角结构与所述第一边缘线连接;和/或,
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所述进风轮廓线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线的一端通过圆角结构与所述第二边缘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翅片包括沿第二直线方向依次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和所述第四连接片这四个连接片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片之间的所述进风轮廓线通过圆角结构或者倒角结构连接;或者,
在所述翅片包括沿第二直线方向依次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片、第五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第六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第七连接片和所述第四连接片这七个连接片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片之间的所述进风轮廓线通过圆角结构或者倒角结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直线方向,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所成的角朝向背离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侧开口,且所述第五连接片背离所述出风侧的边缘和所述第七连接片背离所述出风侧的边缘在所述第二直线方向上对齐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片上设有至少一列安装孔,每列所述安装孔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十四个;
在所述翅片包括进风轮廓线的情况下,每列中的多个所述安装孔沿所述进风轮廓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于所述翅片上;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并使任意两个所述翅片上的所述安装孔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对齐设置;
所述冷媒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媒管与一个所述翅片上的多个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所述冷媒管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延伸并插入对齐设置的多个所述安装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翅片上设有两列所述安装孔,且两列所述安装孔沿所述第三直线方向间隔分布;
沿所述第三直线方向,两列所述安装孔的中心间距为2d,靠近所述进风轮廓线的一列所述安装孔其中心连线与所述进风轮廓线的间距为d,且靠近出风轮廓线的一列所述安装孔其中心连线与所述出风轮廓线的间距为d。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列的多个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安装孔的数量为N个,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孔的中心在对应的所述进风轮廓线的方向上的间距为L,且所述翅片沿所述进风轮廓线的延伸长度为N〃L。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翅片上设有多列所述安装孔的情况下,沿垂直于所述进风轮廓线的方向,在相邻的两列所述安装孔中,部分对应的两个所述安装孔的中心间距为L。
CN202321496834.7U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20707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6834.7U CN220707478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6834.7U CN220707478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7478U true CN220707478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4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96834.7U Active CN220707478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74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30456B1 (en) Flat tube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and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with same
US20110030932A1 (en)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fins
US20150033789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with heat exchanger
EP2972037B1 (en) Heat exchanger for air-cooled chiller
US20130306285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9312991B (zh) 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EP2998680B1 (e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19052784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A2779517A1 (en) Microchannel coil manifold system
CN220707478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4110816A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EP3578913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20262699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19713482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2005074B (zh)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空调机
EP3789697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219713699U (zh) 一种空调器
JPWO2014199484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7170881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JP3423981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
JP2019158215A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熱交換器
JP2000241094A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システム
CN221076741U (zh) 一种风管机
EP4063750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20083746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