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0816A -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10816A
CN114110816A CN202110984233.XA CN202110984233A CN114110816A CN 114110816 A CN114110816 A CN 114110816A CN 202110984233 A CN202110984233 A CN 202110984233A CN 114110816 A CN114110816 A CN 1141108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lat
header
collecting pipe
lay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8423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10816B (zh
Inventor
李兆辉
李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10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0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10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08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8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换热器包括: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至少三层扁管,每层所述扁管包括多个微通道,所述至少三层扁管彼此层叠设置;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至少三层扁管中的部分所述扁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至少三层扁管中的位于外侧的扁管的端部,绕过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上述方案,缩小换热器的体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能够提高扁管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之间焊接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装置设置有经济器,经济器通过制冷剂自身节流蒸发吸收热量从而使另一部分制冷剂得到过冷。目前常用的经济器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用薄金属板压制成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换热板片,然后叠装,用夹板、螺栓紧固而成的一种换热器。相关技术中的经济器体积较大,且换热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
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至少三层扁管,每层所述扁管包括多个微通道,所述至少三层扁管彼此层叠设置;
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至少三层扁管中的部分所述扁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至少三层扁管中的位于外侧的扁管的端部,绕过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控盒,包括盒体和上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盒体上。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上述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通过连接管路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并与所述连接管路相连通。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换热器包括换热主体和集流管组件,换热主体包括至少三层扁管,每层所述扁管包括多个微通道,所述至少三层扁管彼此层叠设置;由于每层扁管包括多个微通道,微通道的特征长度变小,在与经济器的换热量相等的情况下,换热主体的长度缩短,进而缩小换热器的体积;且至少三层扁管彼此层叠设置,能够提高至少三层扁管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另外,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至少三层扁管中的部分扁管的端部与第一集流管连通,至少三层扁管中的位于外侧的扁管的端部,绕过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连通,减少扁管贯穿第一集流管,能够提高扁管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之间焊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图1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扁管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或3中单层微通道或者多层微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换热主体和集流管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集流管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换热主体和集流管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电控盒的一实施例隐去部分元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一实施例中的示意框图;
图11是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框图;
图12是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框图;
图13是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2所示,图1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扁管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换热器6包括换热主体61和集流管组件62,换热主体61包括至少三层扁管601,至少三层扁管601彼此层叠设置,例如至少三层扁管601依次层叠设置。其中,至少三层扁管601可以为三层或者三层以上的扁管601。
每层扁管601包括多个微通道612,微通道612为每层扁管601设置用于传输冷媒流的通道。可选地,微通道612的截面积比较小,例如微通道612的截面积范围为100-10000μm。
集流管组件62包括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其中至少三层扁管601中的部分扁管的端部与第一集流管621连通;至少三层扁管601中位于外侧的扁管的端部,绕过第一集流管621,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
因此,本实施例的换热器6包括换热主体61和集流管组件62,换热主体61包括至少三层扁管601,每层扁管601包括多个微通道612,至少三层扁管601彼此层叠设置;由于每层扁管601包括多个微通道612,微通道612的特征长度变小,在与经济器的换热量相等的情况下,换热主体61的长度缩短,进而缩小换热器6的体积;且至少三层扁管601彼此层叠设置,能够提高至少三层扁管601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器6的换热效率。另外,至少三层扁管601中的位于外侧的扁管的端部,绕过第一集流管621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减少扁管601贯穿第一集流管621,能够提高扁管601与第一集流管621或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焊接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微通道612垂直于扁管601的长度方向L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每个微通道612的边长为0.5mm-3mm。每个微通道612与扁管601的表面之间以及微通道612之间的厚度为0.2mm-0.5mm,以使微通道612满足耐压和传热性能的要求。在其他实施例中,微通道61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
换热器6包括三层扁管601,三层扁管601包括第一扁管602和两层第二扁管603,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扁管602位于两层第二扁管603之间,即第二扁管603、第一扁管602和第二扁管603依次层叠设置,此时两层第二扁管603作为位于外侧的扁管。
第一扁管602的端部与第一集流管621连通;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其中,一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的一侧,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另一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的另一侧,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
例如,第一集流管621设置有扁管槽,第一扁管602的端部插入第一集流管621的扁管槽,且第一扁管602的端部焊接在第一集流管621,以实现第一扁管602的端部与第一集流管621连通;第二集流管622设置有两个扁管槽,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插入对应的第二集流管622的扁管槽,且第二扁管603的端部焊接在第二集流管622,以实现第二扁管603的端部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
因此,换热器6包括三层扁管601,位于外侧的两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避免两层第二扁管603贯穿第一集流管621,能够提高第一扁管602与第一集流管621之间焊接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换热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换热器6包括五层扁管601,五层扁管601包括两层第一扁管602和三层第二扁管603。
其中,第二扁管603、第一扁管602、第二扁管603、第一扁管602和第二扁管603依次层叠设置,此时两层第二扁管603作为位于外侧的扁管。
两层第一扁管602的端部均与第一集流管621连通;位于外侧的两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其中,一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的一侧,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另一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的另一侧,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
位于两层第一扁管602之间的第二扁管603的端部贯穿第一集流管621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
例如,第一集流管621设置有三个扁管槽,两层第一扁管602的端部分别插入对应的第一集流管621的扁管槽,且两层第一扁管602的端部均焊接在第一集流管621,以实现第一扁管602的端部与第一集流管621连通。第二集流管622设置有三个扁管槽,位于外侧的两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分别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插入对应的第二集流管622的扁管槽,且位于外侧的两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均焊接在第二集流管622;位于两层第一扁管602之间的第二扁管603的端部贯穿第一集流管621的扁管槽,插入对应的第二集流管622的扁管槽,且焊接在第二集流管622,以实现三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均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
因此,换热器6包括五层扁管601,位于外侧的两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避免位于外侧的两层第二扁管603贯穿第一集流管621,能够提高第一扁管602与第一集流管621之间焊接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器6包括多层第一扁管602和多层第二扁管603,其中每层第一扁管602的端部与第一集流管621连通;位于外侧的两层第二扁管603的端部分别弯曲绕过第一集流管621,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其余的第二扁管603的端部贯穿第一集流管621与第二集流管622连通。例如,换热器6包括三层第一扁管602和四层第二扁管603。
基于上述实施例,以换热主体61设有10*10个微通道612为例,换热主体61的截面面积与常规通道的截面面积相同,相同质量和流量的冷媒流分别流过10*10个微通道612和常规通道。每个微通道612的特征长度Dh为常规通道的1/10,其中压降与L/(Dh2)成正比,保持相同的压降,则微通道612的长度L为常规通道的长度的1/100。
微通道612的有效热交换面积为常规通道的有效热交换面积的1/10。基于公式:换热系数*特征长度=常数,可得微通道612的换热系数为常规通道的换热系数的10倍;基于公式:换热量=换热系数*热交换面积,可得微通道612的换热量与常规通道的换热量相等。因此,10*10个微通道612的长度为常规通道的长度的1/100,即可满足相同的热负荷要求。
通过上述方式,换热主体61包括至少三层扁管601,每层扁管601包括多个微通道612,以使换热主体61的长度缩短,在与经济器的换热量相等的情况下,进而缩小换热器6的体积。
如图4所示,多个微通道612可以设置为单层微通道或者多层微通道。在图4中,多层微通道的横截面积为单层微通道的横截面积的4倍,单层微通道的长度为多层微通道的长度的4倍,相同质量和流量的冷媒流分别流过单层微通道和多层微通道,多层微通道的流速为单层微通道的流速的1/4。
在冷媒流的流态为层流的情况下,多层微通道的压降为单层微通道的压降的1/16,其中换热系数*特征长度=常数,特征长度不变,换热系数不变,单层微通道的传热面积和多层微通道的传热面积不变,则单层微通道的传热量和多层微通道的传热量相同。因此,在冷媒流的流速较低,且冷媒流的流态为层流的情况下,多个微通道612的截面积越大,多个微通道612的长度越短,能够减小冷媒流的流动阻力损失。
在冷媒流的流态为紊流的情况下,多层微通道的压降为单层微通道的压降的1/48,此时换热系数与冷媒流的流速具有函数关系,冷媒流的流速越大,换热系数越大,因此单层微通道的传热量高于多层微通道的传热量。综上所述,在满足传热量的要求的情况下,多个微通道612的横截面积越大,能够减少冷媒流的压力损失。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器6包括散热翅片,散热翅片设置于换热主体61,例如散热翅片设置于扁管601。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器6包括散热固定板,散热固定板设置于换热主体61,例如散热固定板设置于扁管601。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器6包括固定支架,换热主体61固定于固定支架,用于固定换热主体61。
请参见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的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扁管602包括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第二扁管603包括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第一微通道610作为换热器6的第一换热通道,第二微通道611作为换热器6的第二换热通道。因此,第一微通道610与第一换热通道使用相同的标号,第二微通道611与第二换热通道使用相同的标号。
结合图1和3所示,第一集流管621包括第一集流通道,第二集流管622包括第二集流通道。其中,第一集流通道用于向多个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第二集流通道用于向多个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以使得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与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例如,第一集流通道与第一微通道610连接,以通过第一集流通道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集流管621分别连接于第一扁管602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
例如,结合图10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端通过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经膨胀阀13与室外换热器4连接,以在制冷模式下,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二端通过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5连接,以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在制热模式下,由于第一冷媒流在第第一微通道610中的流动方向相反,则两个第一集流管621的功能相较于制冷模式发生互换。
第二集流通道与第二微通道611连接,以通过第二集流通道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集流管6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集流管622分别连接于第二扁管603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
例如,结合图10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一端通过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与膨胀阀12连接,以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端通过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与压缩机2的吸气口22连接,以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器6沿冷媒流(第一冷媒流或第二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I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6沿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L形、U形、G形或者环绕形等。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组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中的第一微通道610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621连接,至少两组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中的第二微通道611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622连接,即换热器6的所有第一微通道610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621连接,换热器6的所有第二微通道611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622连接,避免每个微通道设置对应的集流管,降低成本。
结合图10所示的空调系统的制冷模式下,第一冷媒流(即中压中温的冷媒流)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第二冷媒流(即低压低温的冷媒流)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第一冷媒流可为液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可为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在沿第二微通道611的流动过程中从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吸热,并进一步气化,以使得第一冷媒流进一步过冷。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和下文描述的基于微通道结构的换热器并不局限于图10所示的应用场景,因此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以及第一冷媒流和第二冷媒流中的“第一”和“第二”仅是用于区分不同的微通道和冷媒流,并不应视为对微通道和冷媒流的具体应用的限定。例如,在其他实施例或工作模式下,可以是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对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进行吸热,且第一冷媒流和第二冷媒流的状态也不限于上文所限定的液相或气液两相。
结合图10所示,第一冷媒流的流动方向A1与第二冷媒流的流动方向A2相反,以使第一冷媒流的温度与第二冷媒流的温度存在较大的温差,提高第一冷媒流和第二冷媒流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冷媒流的流动方向A1可以与第二冷媒流的流动方向A2相同或者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换热主体和集流管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或3所示,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沿着换热主体61的扁管601的长度方向L设置,扁管601的长度方向L与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第一集流管621设置在第二集流管622和换热主体61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沿着扁管601的长度方向L间隔设置。其中,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为R-2R,R为第一集流管621沿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间隔方向的最大截面尺寸。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均可以为圆形,R为第一集流管621的直径或者第二集流管622的直径。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当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时,R为第一集流管621或第二集流管622外接圆的直径。
因此,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沿着扁管601的长度方向L间隔设置,通过将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设置的较大,可以使得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与换热主体61之间能够方便焊接。另外,位于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第二微通道611未与第一微通道610进行换热,通过将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设置的较小,可以缩小位于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第二微通道611的长度,能够提高第二微通道611的换热面积。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沿着扁管601的长度方向L焊接在一起,以缩小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进而缩小换热器6的体积。
请参阅图7所示,图7是本申请的集流管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图6所示的集流管组件62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集流管组件62包括总集流管623和隔流板624,隔流板624设置在总集流管623内,用于将总集流管623划分为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即将总集流管623设置成由隔流板624分隔的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
与图6所示的集流管组件62相比较:本实施例通过一条总集流管623同时实现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功能,能够降低集流管组件62的成本和体积。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隔流板624将总集流管623划分成两个第一集流管621或者两个第二集流管622。其中,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第一集流管621用于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第一集流管621用于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此时第一微通道610为U形流路。
或者,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第二集流管622用于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第二集流管622用于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此时第二微通道611为U形流路。
本申请还提供另一实施例的换热主体61,如图5所示,换热器6包括换热主体61,换热主体61包括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彼此层叠设置。第一板体631可以为上述的第一扁管602,第二板体632可以为上述的第二扁管603。
第一板体631内设有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第二板体632内设有多个第二微通道611,多个第一微通道610和多个第二微通道611均与图3所示的微通道61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因此换热主体61的长度缩短,进而缩小换热器6的体积。
第一板体631的多个第一微通道610作为换热器6的第一换热通道610,第二板体632的多个第二微通道611作为换热器6的第二换热通道611。其中,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例如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相同。由于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彼此层叠设置,提高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的接触面积,以增大第一换热通道610和第二换热通道611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结合图10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第一冷媒流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第二冷媒流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第一冷媒流可为液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可为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在沿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流动过程中从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吸热,并进一步气化,以使得第一冷媒流进一步过冷。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冷媒流和第二冷媒流也可以采用上文描述的其他设置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板体6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第二板体632夹持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631之间,例如第一板体631、第二板体632和第一板体631依次层叠设置。通过第二板体632夹持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631之间,以使第二板体632的第二冷媒流同时对两个第一板体631的第一冷媒流进行吸热,实现两个第一板体631的第一冷媒流过冷。此外,散热元件或电子元件可以设置成与第一板体631导热连接,例如散热元件或电子元件可以设置第一板体631远离第二板体632的表面上,便于安装。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板体631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板体。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板体631也可以是呈U形一体连接,此时两个第一板体631内的第一微通道610呈U形连通,进而使得第一微通道610的入口和出口位于换热主体61的同一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板体6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第一板体631夹持设置于两个第二板体632之间。此时,散热元件或电子元件可以设置成与第二板体632导热连接。
如图8所示,换热器6还包括集流管组件62,集流管组件62包括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第一集流管621设置有第一集流通道,第二集流管622设置有第二集流通道。其中,换热器6沿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的横截面形状为I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6沿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L形、U形、G形或者圆形等。
第一集流通道与第一微通道610连接,以通过第一集流通道向多个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第一集流管6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集流管621分别连接于第一板体631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向多个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
第二集流通道与第二微通道611连接,以通过第二集流通道向多个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第二集流管6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集流管622分别连接于第二板体632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向多个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
可选地,换热主体61可以包括至少两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该至少两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沿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彼此间隔。例如,如图8所示,换热主体61包括三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三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沿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或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
该至少两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中的第一板体631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621连接,该至少两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中的第二板体632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622连接,例如换热主体61的所有第一板体631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621连接,换热主体61的所有第二板体632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622连接,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沿换热主体6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板体632贯穿第一集流管621,并插入第二集流管622内,其中第一集流管621设置在第二集流管622和换热主体61之间,第二板体632贯穿第一集流管621,并插入到第二集流管622中并焊接固定,第一板体631插入到第一集流管621中并焊接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板体631贯穿第二集流管622后与第一集流管621连接。
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为R-2R,R为第一集流管621沿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间隔方向的最大截面尺寸。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均可以为圆形,R为第一集流管621的直径或者第二集流管622的直径。进一步,如上文描述的,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时,R为为第一集流管621或第二集流管622外接圆的直径。
集流管组件62还可以为上文描述的各种集流管设置方式,例如上文描述的总集流管623和隔流板624的设置方式。此时,第一板体631连同其上的第一微通道610以及第二板体632同其上的第二微通道611均可以采用上文描述的方式与上述集流管配合,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9所示,本申请还可以将上述换热器6用作散热器(以下以散热器6进行描述),散热器6包括换热主体61和集流管组件62,并将散热器6设置于电控盒7上,以用于为电控盒7及其内部的电子元件71进行散热。值得注意的是,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此处所提及的散热器6应该包括上文描述的各种形式的换热器,而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实施例。
如图9所示,电控盒7可包括盒体72和电子元件71,盒体72设有安装腔721,电子元件71设置于安装腔721内。盒体72一般采用钣金件,设于安装腔721内的电子元件71通常可以为压缩机、风机、电容、电控以及共模电感等。
如图9所示,盒体72包括顶板(图中未示出,与底板723相对设置,遮盖安装腔721的开口)、底板723和周向侧板724,顶板和底板723相对间隔设置,周向侧板724连接于顶板和底板723,进而形成安装腔721。
具体来说,在图9中,底板723和顶板呈长方形,周向侧板72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周向侧板724分别连接于底板723和顶板的对应侧边,进而与底板723和顶板围合形成长方体状的电控盒7。底板723的长边大小即为电控盒7的长度,底板723的短边大小即为电控盒7的宽度。周向侧板724的垂直于底板723的高度大小即为电控盒7的高度。如图10所示,电控盒7在X方向上的长度即为电控盒7的长度,电控盒7在Y方向上的长度即为电控盒7的高度,电控盒7在Z方向上的长度即为电控盒7的宽度。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盒体72的底板723和顶板的形状还可以为圆形、梯形、三角形等形状,周向侧板724同样环绕底板723的外周进行设置,以形成其它形状的电控盒7,电控盒7的形状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见图10所示,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器6可用于但不限于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空调系统1主要包括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5、换热器6、膨胀阀12以及膨胀阀13。膨胀阀13和换热器6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压缩机2通过四通阀3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其中,换热器6为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换热器6。
换热器6包括第一换热通道610和第二换热通道611,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端经膨胀阀13与室外换热器4连接,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5连接,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一端经膨胀阀12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与压缩机2的吸气口22连接。
当空调系统1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媒流的路径为:
压缩机2的排气口21-四通阀3的连接口31-四通阀3的连接口32-室外换热器4-换热器6-室内换热器5-四通阀3的连接口33-四通阀3的连接口34-压缩机2的吸气口22。
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的路径(主路)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端-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室内换热器5。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的路径(辅路)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膨胀阀12-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一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压缩机2的吸气口22。
例如,此时空调系统1的工作原理为:室外换热器4作为冷凝器,其经膨胀阀13输出中压中温的冷媒流(温度可以为40°,液相冷媒流),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为中压中温的冷媒流,膨胀阀12将中压中温的冷媒流转换为低压低温的冷媒流(温度可以为10°,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为低压低温的冷媒流。第二换热通道611的低压低温的冷媒流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中压中温的冷媒流吸热,进而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实现气化,以使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实现进一步过冷。气化后的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系统1的制冷能力。
其中,膨胀阀12作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节流部件,调节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的流量。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和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进行热交换,以对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实现过冷。因此,换热器6可以作为空调系统1的经济器,提升过冷度,进而提升空调系统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3的连接口31与连接口33连接,四通阀3的连接口32与连接口34连接。压缩机2经排气口21输出的冷媒流从室内换热器5流向室外换热器4,并以室内换热器5作为冷凝器。此时,室内换热器5输出的冷媒流分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换热通道610(主路),另一路经膨胀阀12流入第二换热通道611(辅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同样也可以对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实现过冷,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对压缩机2进行补气增焓,提高空调的制热能力。
与图10所示的实施例相同,换热器6包括供第一冷媒流流动的第一换热通道610以及供第二冷媒流流动的第二换热通道611。第二冷媒流在沿第二换热通道611的流动过程中从第一冷媒流吸热,以使得第一冷媒流过冷。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冷媒流在沿第一换热通道610的流动过程中从第二冷媒流吸热,以使得第二冷媒流过冷。因此,换热器6可以作为空调系统1的经济器,提升过冷度,进而提升空调系统1的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压缩机2的吸气口包括增焓进气口221和回气口222。进一步地,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进一步被输送至压缩机2的增焓进气口221或者气液分离器8的进口81,其中气液分离器8的出口82进一步连接压缩机2的回气口222,用于向压缩机2提供低压气态的冷媒流。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1还包括四通阀3、膨胀阀12和膨胀阀13。膨胀阀13和换热器6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压缩机2通过四通阀3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
四通阀3包括连接口31、连接口32、连接口33和连接口34,四通阀3的连接口32连接室外换热器4;四通阀3的连接口34连接气液分离器8;四通阀3的连接口31连接压缩机2,具体是连接压缩机2的排气口21;四通阀3的连接口33连接室内换热器5。
上述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中的四通阀31的作用是通过改变冷媒流在系统管路内的流向来实现制冷、制热之间的相互转换,以使空调系统1能够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之间切换,当空调系统1同时具备制冷和制热功能时,可使用上述四通阀31来进行换向。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也可以不使用四通阀31。当空调系统1不包括四通阀31时,压缩机2可以直接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外换热器4连接,具体地,压缩机2通过连接管路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换热器6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并与连接管路相连通。比如,空调系统1只具备制冷能力或者只具备制热能力时,空调系统1可以不使用上述四通阀31。此种方式,能够简化空调系统1的结构,节约空调系统1的生产成本。此外,在换热器6不作为经济器使用时,换热器6还可以跟其他位置的连接管路相连通。
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端经膨胀阀13与室外换热器4连接,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5连接,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一端经膨胀阀12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与压缩机2的增焓进气口221连接或者与气液分离器8的进口81连接。
当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与压缩机2的增焓进气口221连接时,能够为压缩机2的喷气增焓提供中间压力的气态冷媒,提高空调系统1的制冷和/或制热能力。其中,喷气增焓的原理及作用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当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与气液分离器8的进口81连接时,对比中压位置,冷媒流的蒸发温度低,温差大,进一步提高空调系统1的换热效率。
空调系统1还可以包括切换组件,切换组件用于将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选择性地连接压缩机2的增焓进气口221和气液分离器8的进口81。即切换组件可以用于使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选择性地输送至压缩机2的增焓进气口221和气液分离器8的进口81。
在一个实施例中,切换组件可以包括电磁阀15。电磁阀15连接于压缩机2的增焓进气口221和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之间,以在压缩机2需要喷气增焓时开启电磁阀15,为压缩机2的喷气增焓提供中间压力的气态冷媒。
切换组件还可以包括电磁阀14。电磁阀14连接于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和气液分离器8的进口81之间,电磁阀14用于在压缩机2不需要喷气增焓或不适合喷气增焓时开启,以将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输出的第二冷媒流引导至气液分离器8中。
其中,电磁阀15与电磁阀14分别连接第二换热通道612的第二端。膨胀阀12作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节流部件,调节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的流量。
图13所示的空调系统1与图10所示的空调系统1的制冷和制热原理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3所示,空调系统1还包括电控盒7,换热器6与电控盒7相连,且换热器6设置成对电控盒7内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具体请见下文的描述。即,换热器6既作为空调系统1的经济器,提升过冷度,又作为散热器,为电控盒7进行散热,并具体为电控盒7内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至少三层扁管,每层所述扁管包括多个微通道,所述至少三层扁管彼此层叠设置;
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至少三层扁管中的部分所述扁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至少三层扁管中的位于外侧的扁管的端部,绕过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层扁管包括第一扁管和两层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位于两层所述第二扁管之间,所述第一扁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的端部弯曲绕过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层扁管包括两层第一扁管和三层第二扁管,两层所述第一扁管的端部均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位于外侧的两层所述第二扁管的端部弯曲绕过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两层第一扁管之间的第二扁管的端部贯穿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层扁管包括多层第一扁管和多层第二扁管,每层所述第一扁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位于外侧的两层所述第二扁管的端部弯曲绕过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扁管包括多个第一微通道,所述第二扁管包括多个第二微通道,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通道,所述第一集流通道用于向所述多个第一微通道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所述多个第一微通道的第一冷媒流,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二集流通道,所述第二集流通道用于向所述多个第二微通道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所述多个第二微通道的第二冷媒流,以使得流经所述多个第一微通道的第一冷媒流与流经所述多个第二微通道的第二冷媒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流在沿所述多个第二微通道的流动过程中从所述第一冷媒流吸热,以使得所述第一冷媒流过冷,或者所述第一冷媒流在沿所述多个第一微通道的流动过程中从所述第二冷媒流吸热,以使得所述第二冷媒流过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流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冷媒流的流动方向相同、相反或相互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的间距为R-2R,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一间隔方向,R为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一集流管沿所述间隔方向的最大截面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扁管的两端,所述两个第一集流管中的一个用于向所述多个第一微通道提供所述第一冷媒流,并且所述两个第一集流管中的另一个用于收集流经所述多个第一微通道的所述第一冷媒流;
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扁管的两端,所述两个第二集流管中的一个用于向所述多个第二微通道提供所述第二冷媒流,并且所述两个第二集流管中的另一个用于收集流经所述多个第二微通道的所述第二冷媒流。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横截面形状为I形、L形、U形、G形或者环绕形,所述横截面形状沿所述第一冷媒流和/或所述第二冷媒流在所述换热主体内的流动方向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换热主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散热固定板,所述散热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换热主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固定支架,所述换热主体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
17.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盒体和如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电控盒相连,所述换热器用于为所述电控盒进行散热。
18.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如权利要求1-17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通过连接管路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并与所述连接管路相连通。
CN202110984233.XA 2020-08-26 2021-08-25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Active CN1141108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21285 2020-08-26
CN2020218212852 2020-08-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0816A true CN114110816A (zh) 2022-03-01
CN114110816B CN114110816B (zh) 2023-04-25

Family

ID=784470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51577.2U Active CN214676255U (zh) 2020-08-26 2021-02-08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02110984233.XA Active CN114110816B (zh) 2020-08-26 2021-08-25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51577.2U Active CN214676255U (zh) 2020-08-26 2021-02-08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14676255U (zh)
WO (1) WO20220425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86419A (zh) * 2022-03-25 2022-07-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导风罩及电子设备
CN116367520B (zh) * 2023-05-31 2023-08-25 浙江德塔森特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3d可视化的机房、温度调节机柜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2549A (zh) * 2011-02-15 2011-05-18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扁管热交换器
CN102095283A (zh) * 2011-01-25 2011-06-15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CN202188697U (zh) * 2011-07-08 2012-04-11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US20130292098A1 (en) * 2011-01-21 2013-11-07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3574969A (zh) * 2013-11-04 2014-02-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3837025A (zh) * 2012-11-23 2014-06-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CN103994608A (zh) * 2013-02-19 2014-08-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制冷装置
US20160059666A1 (en) * 2013-04-27 2016-03-03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CN205939467U (zh) * 2016-08-19 2017-02-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7883801A (zh) * 2017-11-02 2018-04-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扁管和微通道换热器
CN108613437A (zh) * 2018-05-03 2018-10-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81602A (ja) * 2008-05-20 2009-12-03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6196337A (zh) * 2016-08-31 2016-12-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8076185A1 (zh) * 2016-10-25 2018-05-03 孙海潮 一种制冷热泵型无霜空调室外机
CN106440101A (zh) * 2016-11-07 2017-0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9959084A (zh) * 2019-04-15 2019-07-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10320359U (zh) * 2019-07-22 2020-04-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92098A1 (en) * 2011-01-21 2013-11-07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2095283A (zh) * 2011-01-25 2011-06-15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CN102062549A (zh) * 2011-02-15 2011-05-18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扁管热交换器
CN202188697U (zh) * 2011-07-08 2012-04-11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CN103837025A (zh) * 2012-11-23 2014-06-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CN103994608A (zh) * 2013-02-19 2014-08-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制冷装置
US20160059666A1 (en) * 2013-04-27 2016-03-03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CN103574969A (zh) * 2013-11-04 2014-02-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5939467U (zh) * 2016-08-19 2017-02-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7883801A (zh) * 2017-11-02 2018-04-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扁管和微通道换热器
CN108613437A (zh) * 2018-05-03 2018-10-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0816B (zh) 2023-04-25
WO2022042597A1 (zh) 2022-03-03
CN214676255U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66230A (en) Serpentine fin, round tube heat exchanger
US9651317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4666271U (zh) 换热器、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CN114110816B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US20190120556A1 (en) Outdoor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20230375218A1 (en) Electric Control Box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7702382B (zh) 微通道蒸发器
WO2022166238A1 (zh) 空调系统
CN211552123U (zh)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CN216347190U (zh)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JPH0933138A (ja) 冷媒蒸発器
CN215523717U (zh) 空调系统
CN215570858U (zh) 空调室外机以及空调系统
WO2022166223A1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WO2022166234A1 (zh) 换热器、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WO2022166235A1 (zh) 换热器、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CN115823776A (zh) 过冷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CN114126277B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114111390B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CN115823777A (zh) 一种过冷器
EP4080150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15808032A (zh) 一种过冷器
JPH10300270A (ja) 冷媒蒸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