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2455U - 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62455U
CN220662455U CN202322411221.5U CN202322411221U CN220662455U CN 220662455 U CN220662455 U CN 220662455U CN 202322411221 U CN202322411221 U CN 202322411221U CN 220662455 U CN220662455 U CN 220662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main body
body part
limiting
moun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112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新宇
陆传飞
孟浩
宋亚东
李天奇
于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1122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624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62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624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线束连接装置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连接结构以及限位结构,第一主体部设置于安装面,第二主体部用于连接线束,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通过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以将线束安装于第一主体部,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一主体部,限位结构用于在第二主体部安装于第一主体部时,限制第二主体部绕第一主体部的轴向转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束连接装置能够实现对线束固定,提高线束的连接效率。

Description

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智能化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汽车上的电子设备不断增多,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线束也不断增加,通过对线束进行固定能够避免线束在车体内的移动。
相关技术中,需要在车体钣金上冲压安装孔,在线束的一端安装连接件,螺栓穿过连接件旋入安装孔内,以将线束通过连接件与车体进行连接固定。然而,上述相关技术中的线束安装过程中,线束会随螺栓的旋转而转动,导致线束无法固定,影响线束的安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用于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线束安装过程中,线束会随螺栓的旋转而转动,导致线束无法固定,影响线束的安装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连接结构以及限位结构;
所述第一主体部设置于安装面,所述第二主体部用于连接线束,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以将所述线束安装于所述第一主体部;
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安装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时,限制所述第二主体部绕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轴向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连接端和安装端,所述安装端用于连接安装面,所述连接端背向所述安装面延伸;
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连接板和限位凸起,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连接端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安装于所述连接端时,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抵接所述限位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多个限位件;
多个所述限位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侧,所述限位件背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侧壁延伸;
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连接端的一侧,所述限位凸起朝向所述连接端延伸;
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轴向上部分重叠,以使所述限位凸起抵接于所述限位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件包括四个,四个所述限位件绕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侧间隔且均匀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件上到所述安装面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所述连接端到所述安装面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件背向所述连接端的一端朝向所述安装面延伸,并连接所述安装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为螺杆;
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所述连接端开设有与所述螺杆相匹配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朝向所述安装端延伸,所述连接板具有通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通孔并设置于所述螺纹孔内,以将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主体部还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连接板相连,且所述卡接件用于可拆卸连接所述线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车体,以及如上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所述线束通过所述线束连接装置连接于所述车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该线束连接装置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连接结构以及限位结构,第一主体部设置于安装面,第二主体部用于连接线束,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通过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以将线束安装于第一主体部,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一主体部,限位结构用于在第二主体部安装于第一主体部时,限制第二主体部在第一主体部的轴向上转动,从而能在连接结构与第一主体部连接时,降低第二主体部随连接结构转动的几率,并能够实现对线束固定,避免线束跟随连接结构转动,提高第二主体部与第一主体部的连接效率,进而提高线束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束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束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束连接装置;
20-车体;
21-安装面;
30-线束;
100-第一主体部;
110-连接端;120-安装端;130-螺纹孔;
200-第二主体部;
210-连接板;220-限位凸起;230-通孔;240-卡接件;
300-连接结构;
400-限位结构;
410-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的线束安装过程中,线束会随螺栓的旋转而转动,导致线束无法固定,影响线束的安装效率。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件和车体冲压钣金上均没有设置限位结构,导致螺栓旋拧过程中,连接件会随着螺栓的旋转而转动,若连接件转动,则会导致线束跟随连接件的转动方向进行转动,在安装线束的过程中,无法对线束进行固定,从而影响线束的安装效率。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该线束连接装置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连接结构以及限位结构,第一主体部设置于安装面,第二主体部能够用于连接线束,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通过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以将线束安装于第一主体部,并通过第一主体部与安装面相连。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一主体部,限位结构用于在第二主体部安装于第一主体部时,限制第二主体部在第一主体部的轴向上转动,从而能在连接结构与第一主体部连接时,降低第二主体部随连接结构转动的几率,并能够实现对线束固定,避免线束跟随连接结构转动,提高第二主体部与第一主体部的连接效率,进而提高线束的安装连接效率。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连接装置10,线束连接装置10可以包括第一主体部100、第二主体部200、连接结构300以及限位结构400。第一主体部100设置于安装面21。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面21可以位于车体20上,例如安装面21为车体20后地板的表面,或者安装面21还可以位于车体20后纵梁上。需要说明的是,车体20上任何需要安装和固定线束30的地方均可以作为设置第一主体部100的安装面21。
第一主体部100可以为柱状,第一主体部100的一端设置于安装面21,另一端背向安装面21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100能够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安装面21上,或者第一主体部100与安装面2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第一主体部100与安装面21可以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
第二主体部200用于与第一主体部100背向安装面21的一端通过连接结构300进行连接。第二主体部200用于连接线束30,第二主体部200能够与线束30进行可拆卸连接,以使线束30通过第二主体部200和连接结构300与第一主体部100相连。第一主体部100和第二主体部200通过连接结构300进行连接,以将线束30安装于第一主体部100。在一些实施例中,若需要将线束30与车体20进行连接,则可以先通过线束连接装置10中的第二主体部200与线束30进行连接固定,之后将第一主体部100和第二主体部200通过连接结构300进行连接,从而能够实现将线束30安装于车体20。
参考图1,限位结构400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00,限位结构400用于在第二主体部200安装于第一主体部100时,限制第二主体部200绕第一主体部100的轴向转动。限位结构400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00的外周侧,限位结构400能够与第二主体部200进行限位连接,以限定第二主体部200绕第一主体部100的轴向转动。
限位结构400能够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00的外周侧,限位结构400还能够与第一主体部100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限位结构400与第一主体部100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限位结构400与第一主体部100可以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相较于限位结构400焊接于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限位结构400与第一主体部1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连接装置10,该线束连接装置10包括第一主体部100、第二主体部200、连接结构300以及限位结构400,第一主体部100设置于安装面21,第二主体部200用于连接线束30,第一主体部100和第二主体部200通过连接结构300进行连接,以将线束30安装于第一主体部100,限位结构400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00,限位结构400用于在第二主体部200安装于第一主体部100时,限制第二主体部200在第一主体部100的轴向上转动,从而能在连接结构300与第一主体部100连接时,降低第二主体部200随连接结构300转动的几率,并能够实现对线束30固定,避免线束30跟随连接结构300转动,提高第二主体部200与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效率,进而提高线束30的安装连接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结构300为螺杆,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端110开设有与螺杆相匹配的螺纹孔130,螺纹孔130朝向安装端120延伸,螺纹孔130的内侧壁设置有与螺杆上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连接板210具有通孔230,螺杆穿过通孔230并设置于螺纹孔130内,以将连接板210与连接端110连接。
参考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主体部100可以包括连接端110和安装端120,安装端120用于连接安装面21,连接端110背向安装面21延伸。若安装面21为车体20,则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端110背向车体20延伸。安装端120能够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安装面21连接,或者安装端120与安装面21可以为一体结构。
第二主体部200可以包括连接板210和限位凸起220,连接板210和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端110通过连接结构300进行可拆卸连接,连接板210还能够用于与线束30进行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将线束30通过线束连接装置10安装于车体20时,则可以先通过第二主体部200上的连接板210与线束30进行连接,之后将连接板210与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端110通过连接结构300进行连接。
继续参考图1,限位凸起220设置于连接板210,连接板210安装于连接端110时,限位凸起220在第一主体部100的周向抵接限位结构400。限位凸起220可以设置于连接板210的外边缘位置,连接板210与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端110相连时,限位凸起220位于第一主体部100的外周侧。当连接板210盖设于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端110,并在连接结构300的旋转作用下旋转时,限位凸起220位于第一主体部100的外周侧,且限位凸起220绕第一主体部100的轴向旋转至限位结构400处时,限位凸起220与限位结构400相抵接,从而能够通过限位结构400和限位凸起220的相互作用,限制连接板210转动。
参考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限位结构400可以包括多个限位件410,多个限位件410间隔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00的外周侧,限位件410背向第一主体部100的外侧壁延伸,限位凸起220设置于连接板210朝向连接端110的一侧,限位凸起220朝向连接端110延伸。当连接板210安装于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端110时,限位凸起220位于相邻的两个限位件410之间,且限位凸起220与限位件410在第一主体部100的轴向上部分重叠,从而能够在连接板210转动至某一限位件410时,使限位凸起220与该限位件410相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410可以为1个,或者当限位件410具有多个时限位件410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4个、5个或者更多个。多个限位件410能够间隔且均匀分布于第一主体部100的外周侧。限位件410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降低连接板210随连接结构300旋转而产生的转动角度,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线束30的安装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410可以为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00外周侧的板状结构。参考图1,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限位件410可以包括四个,四个限位件410绕第一主体部100的外周侧间隔且均匀分布。
参考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限位件410上到安装面21的最大距离H1小于等于第一主体部100的连接端110到安装面21的距离H2。通过将限位件410上到安装面21的最大距离H1设置为小于等于连接端110到安装面21的距离H2,能够避免因限位件410过高而导致连接板210与连接端110之间存在间隙,提高了连接板210与连接端110之间的连接紧密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410上到安装面21的最大距离H1可以等于连接端110到安装面21的距离H2。
参考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限位件410背向连接端110的一端朝向安装面21延伸,并连接安装面21,使限位件410能够在连接第一主体部100的外侧面时,还能够与安装面21连接,从而能够通过限位件410对第一主体部100进行支撑,提高第一主体部100与安装面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安装面21位于车体20,则通过将限位件410背向连接端110的一端朝向安装面21延伸并连接安装面21,能够使限位件410与车体20进行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限位件410、第一主体部100和车体20可以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主体部100和限位件410的连接稳定性。
参考图2,在具体实现时,第二主体部200还可以包括卡接件240,卡接件240与连接板210相连,且卡接件240用于可拆卸连接线束30。第二主体部200通过卡接件240能够实现连接板210通过卡接件240与线束30可拆卸连接,提高了第二主体部200与线束30的拆装灵活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可以包括车体20,以及如上的线束连接装置10,线束30通过线束连接装置10连接于车体20。通过上述的线束连接装置10能够提高线束30与车体20的连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束连接装置可以包括第一主体部和限位结构,第一主体部与限位结构能够与车体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主体部和限位结构的连接强度,且能够提高第一主体部和限位结构与车体的连接稳定性。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在具体实现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上”、“在……以上”和“在……之上”,以使得“在……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以上”或者“在……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连接结构以及限位结构;
所述第一主体部设置于安装面,所述第二主体部用于连接线束,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以将所述线束安装于所述第一主体部;
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安装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时,限制所述第二主体部绕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轴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连接端和安装端,所述安装端用于连接安装面,所述连接端背向所述安装面延伸;
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连接板和限位凸起,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连接端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安装于所述连接端时,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抵接所述限位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多个限位件;
多个所述限位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侧,所述限位件背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侧壁延伸;
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连接端的一侧,所述限位凸起朝向所述连接端延伸;
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轴向上部分重叠,以使所述限位凸起抵接于所述限位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四个,四个所述限位件绕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侧间隔且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上到所述安装面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所述连接端到所述安装面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背向所述连接端的一端朝向所述安装面延伸,并连接所述安装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螺杆;
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所述连接端开设有与所述螺杆相匹配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朝向所述安装端延伸,所述连接板具有通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通孔并设置于所述螺纹孔内,以将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还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连接板相连,且所述卡接件用于可拆卸连接所述线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线束,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所述线束通过所述线束连接装置连接于所述车体。
CN202322411221.5U 2023-09-05 2023-09-05 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206624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11221.5U CN220662455U (zh) 2023-09-05 2023-09-05 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11221.5U CN220662455U (zh) 2023-09-05 2023-09-05 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62455U true CN220662455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36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11221.5U Active CN220662455U (zh) 2023-09-05 2023-09-05 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624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662455U (zh) 线束连接装置及车辆
US10144371B1 (en) Grounding element including block and plate
CN103066138B (zh)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夹具
CN211507868U (zh) 一种射灯天线安装装置
CN211059495U (zh) 一种可随管路旋转的管夹
CN216617857U (zh) 用于装配汽车电子水泵的固定支架
CN209675524U (zh) 一种动力电池搭铁垫片
CN218769910U (zh) 一种安装支架及电池包
CN219487316U (zh) 一种tcu安装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206285U (zh) 螺栓组件和空调热泵机组
CN111301154A (zh) 一种电子水泵安装结构
CN220156859U (zh) 一种内部带卡合基座的机箱
CN215204750U (zh) 一种叉车用线束支架
CN21460737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dcdc线束固定支架
CN219668132U (zh) 一种线束支架
CN211314808U (zh) 一种适用于锁附安装的钣金支架
CN212500168U (zh) 车载显示设备
CN216055039U (zh) 线束支架及电池包和动力装置
CN219029331U (zh) 一种用于线束的自锁支架及线束
CN219339365U (zh) 感应部件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4477734U (zh) 用于电池包的高压连接器支架及电池包
CN215980351U (zh) 一种摩托车车架与发动机连接用螺栓
CN215436325U (zh) 一种雷达支架以及车辆
CN211351185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线束接头
CN210725311U (zh) 一种便于排线固定的汽车扬声器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