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1246U - 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包括其的成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包括其的成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661246U CN220661246U CN202322185137.6U CN202322185137U CN220661246U CN 220661246 U CN220661246 U CN 220661246U CN 202322185137 U CN202322185137 U CN 202322185137U CN 220661246 U CN220661246 U CN 2206612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e
- bottom die
- transverse
- support
- vert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Cores, Or Mand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包括其的成型系统,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包括:底模,其两侧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底模纵向连接板,所述底模纵向连接板间隔设置有多个底模纵向连接孔;侧模,其下侧边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侧模纵向连接板,所述侧模纵向连接板间隔设置有多个侧模纵向连接孔;底模纵向连接件,其穿过所述底模纵向连接孔和所述侧模纵向连接孔并紧固,使所述侧模固定在所述底模两侧。成型系统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两侧及底部的模板支撑体系。本实用新型将侧模和底模组合在一起,整个预制过程中不拆分,以此减少了箱梁预制中的侧模合模、拆模步骤,提高了箱梁预制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梁预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包括其的成型系统。
背景技术
箱梁是一种用于桥梁、建筑构造等的重要结构材料,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承受大荷载,同时减小了材料自身的重量,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箱梁分为预制箱梁和现浇箱梁,最早采用的是现浇箱梁,现浇箱梁采用施工现场浇筑的建造模式,这种模式存在施工周期长、对交通影响大、整体能耗高、现场施工人员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后出现了装配式桥梁建造的理念,即出现了预制箱梁,预制箱梁采用标准化集中预制,与桥梁下部结构同时进行施工,再由运梁车运输到指定位置,然后采用架桥机架设,这种装配式桥梁建造的模式,大大提供了施工效率。随着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发展,箱梁在制梁场集中预制已经成为主流,并逐渐由传统固定台位预制方式演化为生产线生产。
传统预制箱梁采用固定台位预制方式,从钢筋笼入模、模板合模、浇筑到初张拉完成均在一个台位上完成,目前这种预制方式技术已经成熟,但缺点明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施工成本高、机械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蒸养效率低,且多个台位同时浇筑,混凝土需采用罐车从搅拌站运输到浇筑现场,效率低,耗油大。
而目前发展起来的生产线预制方式,生产线划分为底模入模工位、合模浇筑工位、内模出入模工位、养护预张拉工位、蒸汽养护工位和初张拉工位,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生产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具体为:为了节省预制梁场的空间,还是需要多个工序同时在一个工位完成,特别是合模浇筑工位,需要完成底模入模,侧模合模、打磨,涂刷涂膜剂,钢筋笼入模,内模入模,端模合模,预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和终凝,待箱梁强度发展达到承重模板拆模强度,完成拆模后才可进入下一工位,这一工序在生产线中占据了太多时间。为充分发挥生产线的产能优势,需要对合模浇筑工位的生产工序进行改进,而减少侧模合模的步骤成为了改进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包括其的成型系统,将侧模和底模组合在一起,整个预制过程中不拆分,以此减少了箱梁预制中的侧模合模、拆模步骤,提高了箱梁预制的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包括:
底模,其两侧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底模纵向连接板,所述底模纵向连接板间隔设置有多个底模纵向连接孔;
侧模,其下侧边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侧模纵向连接板,所述侧模纵向连接板间隔设置有多个侧模纵向连接孔;
底模纵向连接件,其穿过所述底模纵向连接孔和所述侧模纵向连接孔并紧固,使所述侧模固定在所述底模两侧。
优选的,所述底模沿长度方向包括多个连接在一起的底模节段,所述底模节段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底模横向连接板;相邻的底模节段的底模横向连接板贴在一起,并通过底模横向连接件固定,拼接形成所述底模;
所述侧模沿长度方向包括多个连接在一起的侧模节段,所述侧模节段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侧模横向连接板;相邻的侧模节段的侧模横向连接板贴在一起,并通过侧模横向连接件固定,拼接形成所述侧模。
优选的,所述底模节段和所述侧模节段横向的长度相同;所述底模纵向连接件和所述底模横向连接板为螺栓和螺母组合;所述侧模横向连接件和所述底模横向连接件也为螺栓和螺母组合。
优选的,所述底模包括底模面板,所述底模面板下面间隔固定有底模支撑纵梁,所述底模支撑纵梁沿所述底模面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长度与所述底模面板的长度相匹配;所述侧模包括侧模面板,所述侧模面板外侧面间隔固定有侧模支撑纵梁,所述侧模支撑纵梁沿所述侧模面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长度与所述侧模面板的长度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底模支撑纵梁由工字钢制成;所述侧模支撑纵梁包括第一侧模支撑纵梁和第二侧模支撑纵梁,所述第一侧模支撑纵梁固定在侧模面板的腹板中部和侧模面板的上翼缘板中部,两侧间隔固定有所述第二侧模支撑纵梁,所述第一侧模支撑纵梁由工字钢制成,所述第二侧模支撑纵梁由槽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的成型系统,包括:
以上所述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
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两侧及底部的模板支撑体系,所述模板支撑体系包括:
模板支撑横梁,其可拆卸的横向等距间隔固定在所述底模下面,且向外延伸;
背肋支撑结构,其间隔设置在所述侧模外面,形状与所述侧模相匹配,一端固定在所述模板支撑横梁上面;
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其固定在所述模板支撑横梁的下面,且位于背肋支撑结构与所述模板支撑横梁连接位置的下方,包括有调整模板支撑横梁升降的升降件;
侧模支撑结构,其支撑在所述背肋支撑结构的外侧及下面,下部包括有底部横向支架与所述模板支撑横梁调整组件连接,并支撑住所述模板支撑横梁的外端;
侧模液压支撑系统,其设置在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外端下面,用于调整模板支撑横梁的升降。
优选的,所述侧模支撑结构包括多组第一竖向支架、第二竖向支架、第三竖向支架、上部横向支架、底部横向支架和加固连接单元,所述上部横向支架一端固定在位于所述侧模腹板部分外侧的所述背肋支撑结构的上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竖向支架连接;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上端与位于所述侧模上翼缘板部分外侧的所述背肋支撑结构的下面外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外端上面连接;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上端与所述上部横向支架的中部下面连接,下端与所述模板支撑横梁的外端上面连接;所述第三竖向支架上端与所述模板支撑横梁的外端下面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上面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下方;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内端与所述升降件的固定部分连接;多根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与所述上部横向支架和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连接处,分别连接有支架连接纵梁;所述背肋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之间、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上部横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底部横向支架之间可拆卸的固定有加固连接单元。
更优选的,位于所述侧模上翼缘板部分外侧的所述背肋支撑结构和所述上部横向支架之间间隔连接有竖撑。
更优选的,所述相邻的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上部横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底部横向支架之间的加固连接单元为X型连接杆结构;
所述背肋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之间的加固连接单元为一根连接对角的斜向支撑杆;
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之间的加固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形成三角形的加固结构。
优选的,所述升降件和所述侧模液压支撑系统为液压千斤顶。
以上所述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在箱梁的整个预制过程中均由运梁车载着其转移,底模和侧模不拆分,如此一来,由于在预制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侧模合模和脱模的操作,因此简化了箱梁预制施工工序,减少模板安装和浇筑工位的操作工序,进而减少对合模浇筑工位的占用时间,大大提高了箱梁预制效率。另外,由于整个预制过程中侧模和底模均不分离,则钢筋笼的安装,可以在进入合模浇筑工位之前安装,更进一步地减少了对合模浇筑工位的占用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以上包括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的成型系统,采用了稳固地模板支撑体系对底模和侧模形成支撑,使箱梁及模板自重荷载、施工作业荷载均匀地传递至地面基础上,能避免局部荷载过大,造成模板结构损坏及箱梁变形,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底模和侧模纵向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底模和侧模横向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模板支撑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右视结构示意图(示意其中一根背肋支撑结构外侧部分)。
图5是模板支撑体系、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支撑箱梁成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模板支撑体系、条形基础、运梁车、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侧模1,侧模面板101,侧模支撑纵梁102,第一侧模支撑纵梁102a,第二侧模支撑纵梁102b,侧模纵向连接板103,挡板模104,侧模横向连接板105,侧模横向连接孔106,底模2,底模面板201,底模支撑纵梁202,底模纵向连接板203,底模横向连接板204,底模横向连接孔205,模板支撑体系3,第一加固连接单元301,背肋支撑结构302,竖撑303,第二加固连接单元304,上部横向支架305,第三加固连接单元306,第四加固连接单元307,第二竖向支架308,模板支撑横梁309,第一竖向支架310,第三竖向支架311,底部横向支架312,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313,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支架连接纵梁315,第五加固连接单元316,箱梁4,工作梯5,运梁车6,运梁车千斤顶601,条形基础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如图1所示,包括底模2、侧模1和底模纵向连接件,其中:底模2的两侧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底模纵向连接板203,底模纵向连接板203即沿着纵向设置,且间隔设置有多个底模纵向连接孔;侧模1的下侧边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侧模纵向连接板103,侧模纵向连接板103也是沿着纵向设置,间隔设置有多个侧模纵向连接孔;侧模纵向连接板103和底模纵向连接板203均沿图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设置。底模纵向连接件,其穿过底模纵向连接孔和侧模纵向连接孔并紧固,使侧模1固定在底模2两侧,当然,侧模纵向连接板103和底模纵向连接板203相贴合,才能使得侧模1和底模2稳定地固定在一起,对于底模纵向连接件,即采用工程上常用的螺栓和螺母组合,螺栓穿过底模纵向连接孔和侧模纵向连接孔,另一端用螺母拧紧即可。该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在整个箱梁4的预制过程中均固定在一起,当需要运输或更换时,才拆除底模纵向连接件将底模2和侧模1分离。由于在预制过程中侧模1不需要拆除,如此可以减少模板安装和浇筑工位101的操作工序,减少对合模浇筑工位的占用时间,大大提高了箱梁预制效率。另外,由于整个预制过程中侧模1和底模2均不分离,则钢筋笼的安装,可以在进入合模浇筑工位之前安装,更进一步地减少了对合模浇筑工位的占用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另外,侧模1外侧上面还固定有挡板模104,以固定箱梁4上翼缘板外侧面的形状,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详述。
优选的,由于箱梁长度较大,为方便运输和储存,底模2沿长度方向包括多个连接在一起的底模节段(即沿纵向),结合图2所示,底模节段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底模横向连接板204;底模横向连接板204呈横向设置,即图2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相邻的底模节段的底模横向连接板204贴在一起,并通过底模横向连接件固定,拼接形成底模2,为方便安装,可以将底模2划分为多个等长的底模节段,如此可不用限制拼接顺序;同样的,侧模1沿长度方向包括多个连接在一起的侧模节段,侧模节段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侧模横向连接板105;相邻的侧模节段的侧模横向连接板105贴在一起,并通过侧模横向连接件固定,拼接形成侧模1。底模横向连接件选用工程上常用的螺栓和螺母组合,底模横向连接板204间隔穿设有底模横向连接孔205,螺栓穿过两块底模横向连接板204的底模横向连接孔205,另一端用螺母拧紧即可实现底模2前后方向的连接;侧模1前后方向亦如此,侧模横向连接板105间隔穿设有侧模横向连接孔106,也是通过螺栓和螺母来实现侧模节段的连接。优选的,底模节段和侧模节段纵向的长度相同,以方便实现每个底模节段横向与侧模节段连接完成后,再纵向实现底模和侧模节段组合之间的连接。
优选的,底模2包括底模面板201,底模面板201为常规结构,在底模面板201下面间隔固定有底模支撑纵梁202,底模支撑纵梁202沿底模面板20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长度与底模面板201的长度相匹配,底模支撑纵梁202之间互相平行,最好为等距设置;侧模1包括侧模面板101,侧模面板101外侧面间隔固定有侧模支撑纵梁102,侧模支撑纵梁102沿侧模面板10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长度与侧模面板101的长度相匹配,侧模支撑纵梁102之间也互相平行。底模支撑纵梁202和侧模支撑纵梁102,可以保证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的强度,更好地保证箱梁在浇筑和转移的过程中不出现裂纹、不发生形变等质量问题。
优选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模支撑纵梁202和侧模支撑纵梁102材料,底模支撑纵梁202由工字钢制成,底模2承受的荷载较大,采用工字钢能更好地保证支撑强度;侧模支撑纵梁102包括第一侧模支撑纵梁102a和第二侧模支撑纵梁102b,第一侧模支撑纵梁102a固定在侧模面板101的腹板中部和侧模面板101的上翼缘板中部,两侧间隔固定有第二侧模支撑纵梁102b,第一侧模支撑纵梁102a由工字钢制成,第二侧模支撑纵梁102b由槽钢制成,在侧模1承受的荷载较大的位置处固定工字钢加固,在其他位置采用槽钢加固即可。底模支撑纵梁202和侧模支撑纵梁102和采用焊接的方式分别与底模面板201和侧模面板101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的成型系统,结合图3-7所示,包括以上所述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可拆卸地固定在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两侧及底部的模板支撑体系3,其中,模板支撑体系3包括模板支撑横梁309、背肋支撑结构302、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313、侧模支撑结构和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模板支撑横梁309可拆卸的横向间隔固定在底模2下面,且向外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与底模支撑纵梁202垂直,具体来说,模板支撑横梁309呈横向设置,在底模2下面沿着纵向(即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对底模2形成支撑,在进行工位转移时,承载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在运梁车6上的外伸悬空部分的结构自重;背肋支撑结构302横向间隔设置在侧模1外面,形状与侧模1相匹配,对侧模1形成上下方向的支撑,一端固定在模板支撑横梁309上面,其与侧模支撑纵梁102垂直连接,连接的方式可采用焊接,背肋支撑结构702之间的间距和模板支撑横梁709的间距相匹配;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313固定在模板支撑横梁309的下面,且位于背肋支撑结构302与模板支撑横梁309连接位置的下方,包括有调整模板支撑横梁升降的升降件;侧模支撑结构支撑在背肋支撑结构302的外侧及下面,下部包括有底部横向支架312与模板支撑横梁调整组件连接,并支撑住模板支撑横梁309的外端;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其设置在底部横向支架312的外端下面,用于调整模板支撑横梁的升降。侧模支撑结构对侧模1形成支撑,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313和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共同对底模2和侧模支撑结构形成支撑,且二者同时顶升或回缩,调整底模2和侧模支撑结构内侧、外侧的上升和下降。在箱梁4预制作业时,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313和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顶升支撑在地面基础上,可避免出现部分结构悬空而造成模板结构的部分区域变形破坏,及内部预制箱梁4结构不符合要求的现象,结合各个施工工位设置有条形基础7,将箱梁4及模板自重荷载、施工作业荷载传递到地面基础上,保证箱梁施工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当然,由图3中明显可以看出,模板支撑体系3有两组,匹配每个侧模1各有一组,相对底模2的纵向中心线对称。
优选的,侧模支撑结构包括多组第一竖向支架310、第二竖向支架308、第三竖向支架311、上部横向支架305、底部横向支架312和加固连接单元,上部横向支架305一端固定在位于侧模1腹板部分外侧的背肋支撑结构302的上部,另一端与第一竖向支架310连接;第一竖向支架310上端与位于侧模1上翼缘板部分外侧的背肋支撑结构302的下面外端连接,下端与底部横向支架312的外端上面连接;第二竖向支架308上端与上部横向支架305的中部下面连接,下端与模板支撑横梁309的外端上面连接,进行工位转移时,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713和侧模液压支撑机构714不支撑在地面上,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在运梁车6上的外伸悬空部分的结构自重传递到模板支撑横梁709上,由模板支撑横梁709提供支撑保障;第一竖向支架310支撑侧模1的外端,第二竖向支架308支撑侧模1靠近腹板的部分,使得侧模1能保证箱梁4上翼缘板的部分质量稳定;第三竖向支架311上端与模板支撑横梁的外端下面连接,下端与底部横向支架312的上面连接,且位于第二竖向支架308下方,第三竖向支架311使模板支撑横梁309与侧模支撑结构的其他部件能够连接成为一体;底部横向支架312的内端与升降件的固定部分连接,即在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313顶升或回缩时,底部横向支架312不会阻碍其活动;一根第一竖向支架310、一根第二竖向支架308、一根第三竖向支架311、一根上部横向支架305、一根底部横向支架312、一根模板支撑横梁309组成一个横向的侧模支撑结构单元,横向的侧模支撑结构单元等距设置,可避免局部荷载过大而造成的结构损坏;多根第一竖向支架310与上部横向支架305和底部横向支架312的连接处,分别连接有支架连接纵梁315,通过支架连接纵梁315可将整个模板长度方向的侧模支撑结构单元连接为整体;背肋支撑结构302与第二竖向支架308之间、第一竖向支架310与第二竖向支架308之间、相邻的第一竖向支架310之间、相邻的上部横向支架305之间、相邻的底部横向支架312之间可拆卸的固定有加固连接单元,加固连接单元可提高侧模支撑结构的整体性和支撑的稳定性。侧模支撑结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均可采用螺栓连接。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具体的加固连接单元结构,结合图7所示,相邻的第一竖向支架310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固连接单元306,为X型连接杆结构,上端设置在第一竖向支架310与位于上面的支架连接纵梁315的连接处,下端设置在第一竖向支架310与位于下面的支架连接纵梁315的连接处,可采用螺栓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形成类似于剪刀撑的结构,第三加固连接单元306可采用角钢制作。结合图3所示,相邻的上部横向支架305之间也设置有第二加固连接单元304,也为X型连接杆结构,图中可看到有第二加固连接单元304的连接杆,但未有俯视图示意,未能看到X型结构,每根杆两端分别设置在上部横向支架305与第一竖向支架310和斜对向的第二竖向支架308(相邻的另一侧模支撑结构单元的第二竖向支架308)的连接处,连接方式和材料均可参照第三加固连接单元306;相邻的底部横向支架312之间也设置有第五加固连接单元316,每根杆两端分别设置在底部横向支架312与斜对向的第二竖向支架308(相邻的另一侧模支撑结构单元的第二竖向支架308)的连接处,连接方式和材料均可参照第二加固连接单元304。在背肋支撑结构302与第二竖向支架308之间的加固连接单元,即第一加固连接单元301,为一根连接对角的斜向支撑杆,一端连接在背肋支撑结构302和模板支撑横梁309的连接位置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竖向支架308与上部横向支架305的连接位置处,可采用角钢,设置对应的连接片形成螺栓连接;第一竖向支架310与第二竖向支架308之间的加固连接单元与第二竖向支架308形成三角形的加固结构,即图中所示的第四加固连接单元307,三角形的加固结构的顶点在第一竖向支架310上,使侧模的荷载通过第一竖向支架310和模板支撑横梁309均匀地传递至地面基础上面。
更优选的,位于侧模上翼缘板部分外侧的背肋支撑结构302和上部横向支架305之间间隔连接有竖撑303,以在侧模1外侧形成更多的荷载传递点,避免箱梁4上翼缘板的部分因侧模1发生局部变形而影响产品质量。
另外,在侧模1外侧面的外侧、背肋支撑结构302的顶面,还可以设置工作平台,另外,可以在模板支撑体系3还可以设置工作梯5,如此可以从地面基础爬至工作平台。
优选的,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313的升降件和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为液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方便操作和控制,是升降结构的优选。结合图7对升降件和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的使用作出说明:在箱梁4的预制过程中,运梁车6载着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模板支撑体系3在不同的工位之间转移,当转移到位后,运梁车6上面的运梁车千斤顶601回缩,使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模板支撑体系3下落至工位的条形基础7的位置处,条形基础7为混凝土浇筑,此时,升降件和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的液压千斤顶也向下顶升,对模板支撑体系3形成支撑,箱梁4及模板自重荷载、施工作业荷载通过条形基础、升降件和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传递到地面基础上;当完成了一个工位的作业,需要将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模板支撑体系3转移至下一个工位时,升降件和侧模液压支撑系统314回缩,运梁车千斤顶601顶升,使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脱离条形基础7,即可通过运梁车6转移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模板支撑体系3。
Claims (10)
1.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模,其两侧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底模纵向连接板,所述底模纵向连接板间隔设置有多个底模纵向连接孔;
侧模,其下侧边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侧模纵向连接板,所述侧模纵向连接板间隔设置有多个侧模纵向连接孔;
底模纵向连接件,其穿过所述底模纵向连接孔和所述侧模纵向连接孔并紧固,使所述侧模固定在所述底模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模沿长度方向包括多个连接在一起的底模节段,所述底模节段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底模横向连接板;相邻的底模节段的底模横向连接板贴在一起,并通过底模横向连接件固定,拼接形成所述底模;
所述侧模沿长度方向包括多个连接在一起的侧模节段,所述侧模节段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侧模横向连接板;相邻的侧模节段的侧模横向连接板贴在一起,并通过侧模横向连接件固定,拼接形成所述侧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模节段和所述侧模节段横向的长度相同;所述底模纵向连接件和所述底模横向连接板为螺栓和螺母组合;所述侧模横向连接件和所述底模横向连接件也为螺栓和螺母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模包括底模面板,所述底模面板下面间隔固定有底模支撑纵梁,所述底模支撑纵梁沿所述底模面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长度与所述底模面板的长度相匹配;所述侧模包括侧模面板,所述侧模面板外侧面间隔固定有侧模支撑纵梁,所述侧模支撑纵梁沿所述侧模面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长度与所述侧模面板的长度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模支撑纵梁由工字钢制成;所述侧模支撑纵梁包括第一侧模支撑纵梁和第二侧模支撑纵梁,所述第一侧模支撑纵梁固定在侧模面板的腹板中部和侧模面板的上翼缘板中部,两侧间隔固定有所述第二侧模支撑纵梁,所述第一侧模支撑纵梁由工字钢制成,所述第二侧模支撑纵梁由槽钢制成。
6.一种包括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的成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
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两侧及底部的模板支撑体系,所述模板支撑体系包括:
模板支撑横梁,其可拆卸的横向等距间隔固定在所述底模下面,且向外延伸;
背肋支撑结构,其间隔设置在所述侧模外面,形状与所述侧模相匹配,一端固定在所述模板支撑横梁上面;
模板支撑横梁调节组件,其固定在所述模板支撑横梁的下面,且位于背肋支撑结构与所述模板支撑横梁连接位置的下方,包括有调整模板支撑横梁升降的升降件;
侧模支撑结构,其支撑在所述背肋支撑结构的外侧及下面,下部包括有底部横向支架与所述模板支撑横梁调整组件连接,并支撑住所述模板支撑横梁的外端;
侧模液压支撑系统,其设置在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外端下面,用于调整模板支撑横梁的升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模支撑结构包括多组第一竖向支架、第二竖向支架、第三竖向支架、上部横向支架、底部横向支架和加固连接单元,所述上部横向支架一端固定在位于所述侧模腹板部分外侧的所述背肋支撑结构的上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竖向支架连接;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上端与位于所述侧模上翼缘板部分外侧的所述背肋支撑结构的下面外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外端上面连接;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上端与所述上部横向支架的中部下面连接,下端与所述模板支撑横梁的外端上面连接;所述第三竖向支架上端与所述模板支撑横梁的外端下面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上面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下方;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内端与所述升降件的固定部分连接;多根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与所述上部横向支架和所述底部横向支架的连接处,分别连接有支架连接纵梁;所述背肋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之间、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上部横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底部横向支架之间可拆卸的固定有加固连接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型系统,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侧模上翼缘板部分外侧的所述背肋支撑结构和所述上部横向支架之间间隔连接有竖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邻的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上部横向支架之间、相邻的所述底部横向支架之间的加固连接单元为X型连接杆结构;
所述背肋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之间的加固连接单元为一根连接对角的斜向支撑杆;
所述第一竖向支架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之间的加固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架形成三角形的加固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件和所述侧模液压支撑系统为液压千斤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5137.6U CN220661246U (zh) | 2023-08-15 | 2023-08-15 | 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包括其的成型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5137.6U CN220661246U (zh) | 2023-08-15 | 2023-08-15 | 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包括其的成型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661246U true CN220661246U (zh) | 2024-03-26 |
Family
ID=90339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185137.6U Active CN220661246U (zh) | 2023-08-15 | 2023-08-15 | 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包括其的成型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661246U (zh) |
-
2023
- 2023-08-15 CN CN202322185137.6U patent/CN2206612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94119B (zh) | 一种提篮式钢箱系杆拱临时支撑系统及吊装方法 | |
CN114214920B (zh) | 大跨度双层合建钢桁架拱桥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9881587B (zh) | 一种大风环境下主塔上横梁支架整体安装方法 | |
CN110700119A (zh) | 一种组装式贝雷梁挂篮上走行系统及其设计工法 | |
CN104831632A (zh) | 一种桥梁索塔上横梁与下横梁施工方法 | |
CN211420881U (zh) | 钢混叠合梁悬挑翼板混凝土施工用移动模架 | |
CN114263114A (zh) | 大截面钢箱梁的施工体系及施工方法 | |
CN114351584A (zh) | 一种异形钢包混凝土上塔柱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3914223A (zh) | 一种高墩弧形上横梁轻体量支架体系及其安装方法 | |
CN220661246U (zh) | 一种预制箱梁的底模和侧模组合体系及包括其的成型系统 | |
CN109267439B (zh) | 一种高效、稳定型三层高架桥及其施工工艺 | |
CN218912214U (zh) | 一种超长附墙转换支座 | |
CN115075143B (zh) | 一种桥梁塔柱施工方法 | |
CN217151958U (zh) | 一种隧道中心水沟浇筑台车 | |
CN111172856B (zh) | 中承式纵向分块预制箱梁 | |
CN112012473B (zh) | 污水池扶臂肋梁型墙身一体成型钢模板 | |
CN210395127U (zh) | 一种组装式贝雷梁挂篮上走行系统 | |
CN115653285A (zh) | 一种模板支架预拼装平移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 |
CN210195036U (zh) | 槽型叠合梁 | |
CN114351927A (zh) | 一种型钢混凝土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2695650A (zh) | 一种浅滩变曲线宽幅现浇梁下行式移动模架法施工方法 | |
CN220661288U (zh) | 一种预制箱梁生产线 | |
CN222275991U (zh) |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装配式楼梯 | |
CN217352141U (zh) | 大截面钢箱梁的施工体系 | |
CN114855624B (zh) | 一种悬浇连续箱梁横隔板的内模吊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