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35991U - 切口设备和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切口设备和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35991U
CN220635991U CN202321984801.7U CN202321984801U CN220635991U CN 220635991 U CN220635991 U CN 220635991U CN 202321984801 U CN202321984801 U CN 202321984801U CN 220635991 U CN220635991 U CN 2206359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cutter
shaping
edg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8480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文强
李成伟
唐晓聪
柏文基
陈维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8480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359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35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359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切口设备和生产线。其中,切口设备用以对外壳进行切边。外壳具有开口,开口的边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切口设备包括第一切边模具、第二切边模具以及整形模具。第一切边模具用以夹紧外壳,并对第一边缘进行切除。第二切边模具用以夹紧外壳,并对第二边缘进行切除。整形模具用以对切除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后的外壳的开口的边缘进行整形。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对外壳进行切边时,外壳保持夹紧状态,从而可减少毛刺的产生。并且,通过设置整形模具,且该整形模具用以对切除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后的开口进行整形,则可以对切口处因撕拉产生的毛刺进行压平整形,从而使得最终的成品毛刺较少。

Description

切口设备和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切口设备和应用该切口设备的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外壳加工中,例如动力电池的铝壳加工中或者其他冲压外壳加工中,其加工工艺通常包括拉伸工艺和切边工艺,但是传统的加工设备中的拉伸模具和切边模具通常集中为一个模具,即在拉伸的过程中同时也实现对拉伸形成的外壳的口部进行切边的动作,从而传递到切边模上的振动作用比较大,因此导致剪切精度较低,容易在切边后形成毛刺现象。
另外,在传动的切边模具中,通常采用旋切的方式切边。具体地,被加工的外壳设于下方的凹模内,上方的凸模伸入外壳内,且凸模外壁设有刀刃,下方的凹模在驱动件的驱动下左右或前后往复摆动,并同时还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外壳撞击到凸模的刀刃上,在撞击到刀刃上后刀刃剪切外壳后,外壳又在凹模的带动下反向倾斜脱离刀刃,在该过程中会使得切割完成的切边再次与刀刃刮蹭,从而也会使得切边产生毛刺。并且传统的采用旋切的方式切边时通常是将外壳相邻两个边的连接处的倒圆角的地方开始旋切,从此处旋切也容易产生毛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切口设备,旨在改善外壳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毛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该切口设备,用以对外壳进行切边。外壳具有开口,开口的边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切口设备包括第一切边模具、第二切边模具以及整形模具。第一切边模具用以夹紧外壳,并对第一边缘进行切除。第二切边模具用以夹紧外壳,并对第二边缘进行切除。整形模具用以对切除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后的外壳的开口的边缘进行整形。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得第一切边模具用以夹紧外壳并对外壳的第一边缘进行切除,则可避免在对外壳进行切边时外壳晃动而导致第一边缘的切口处出现毛刺的风险。通过使得第二切边模具用以夹紧外壳并对外壳的第二边缘进行切除,则可避免在对外壳进行切边时外壳晃动而导致第二边缘的切口处出现毛刺的风险。并且,通过对外壳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进行切边时采用不同的切口设备,则使得该切边工艺不同于旋切工艺,减少了切边设备与切口处倾斜刮擦的风险,进而减少了毛刺的产生,提高了切口处的质量。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整形模具,且该整形模具用以对切除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后的开口进行整形,则可以对切口处因撕拉产生的毛刺进行压平整形,从而使得最终的成品毛刺较少。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边模具包括第一凸模、第一固定凹模、第一定位块以及第一切刀。第一固定凹模设有用以安装外壳的第一凹槽。第一定位块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边缘。第一切刀滑动设于第一定位块背离第一凹槽的底壁的一侧,且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固定凹模内。第一凸模与第一切刀传动连接,并驱动第一切刀切除第一边缘。
如此设置,则第一固定凹模固定不动,从而使得外壳固定不动。而第一凸模运动时只是会驱动第一切刀运动,如此设置,则在能够实现第一切刀对外壳进行剪切的基础上,还可以避免因外壳晃动而与第一切刀之间相互刮擦产生的毛刺现象,进而减少了毛刺、提高了切边的精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刀朝向第一凸模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斜面。第一凸模包括与第一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一楔形部。
如此设置,则使得第一凸模与第一切刀的传动结构更加简单,且第一凸模与第一切刀的传动结构更加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斜面包括第一子斜面和第二子斜面。第一子斜面与第二子斜面错位设置。第一凸模包括与第一子斜面滑动连接的第一子楔形部和与第二子斜面滑动连接的第二子楔形部。第二子楔形部与第一子楔形部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则使得第一凸模与第一切刀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得第一凸模在驱动第一切刀切除外壳的边缘时能具有较稳定的驱动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子斜面与第二子斜面通过曲面连接,曲面的拱起方向朝向第一凹槽的底部方向。
如此设置,则进一步增大了第一凸模与第一切刀的滑动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一凸模驱动第一切刀运动的稳定性。
第二切边模具包括第二凸模、第二固定凹模、第二定位块以及第二切刀。第二固定凹模设有用以安装外壳的第二凹槽。第二定位块设于第二凹槽内,并与第二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第二边缘,第二切刀滑动设于第二定位块背离第二凹槽的底壁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固定凹模内,第二切刀与第二固定凹模共同夹持外壳。第二凸模与第二切刀传动连接,并驱动第二切刀切除第二边缘。
通过将外壳安装于第二固定凹模内,将第二凸模与第二切刀传动连接,则第二固定凹模固定不动,从而使得外壳固定不动。而第二凸模运动时只是会驱动第二切刀运动,如此设置,则在能够实现第二切刀对外壳进行剪切的基础上,还可以避免因外壳晃动而与第二切刀之间相互刮擦产生的毛刺现象,进而减少了毛刺、提高了切边的精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切刀朝向第二凸模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斜面。第二凸模包括与第二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二楔形部。
如此设置,则使得第一凸模与第一切刀的传动结构更加简单,且第一凸模与第一切刀的传动结构更加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具有垂直第一切刀的运动方向的中心面,两个第一切刀关于中心面对称设置。如此设置,则使得两个第一切刀能够在第一凸模的驱动下同时朝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继而可以同时对外壳相对的两侧边进行切除,提高了切边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切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具有垂直第二切刀的运动方向的中心面,两个第二切刀关于中心面对称设置。如此设置,则使得两个第二切刀能够在第二凸模的驱动下同时朝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继而可以同时对外壳相对的两侧边进行切除,提高了切边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边模具还包括第一弹性组件,第一弹性组件设于两个第一切刀之间,且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一切刀。第二切边模具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第二弹性组件设于两个第二切刀之间,且第二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切刀。
如此设置,则第一弹性组件可以对两个第一切刀均能提供弹力,以使得两个切刀之间的间距能够回复至初始状态。第二弹性组件可以对两个第二切刀均能提供弹力,以使得两个切刀之间的间距能够回复至初始状态。
在一实施中,第二凸模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凸模的运动方向相同,第二切刀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切刀的运动方向垂直。
如此设置,则使得该切口设备可适用于流水线工作环境,即经由第一切边模具对外壳的短边进行切边后并从第一切边模具上脱落的外壳,其可以直接随流水线的传动方向传动,而不用转换外壳的摆放方向即可使得外壳沿同样的方向安装到第二凹模内,并能够基于该位置使得第二切刀能够对外壳的长边进行剪切。
在一实施例中,整形模具包括整形凹模、支撑块、上整形楔形块以及下整形楔形块。整形凹模具有用以安装外壳的凹槽。支撑块部分位于整形凹模内,并部分伸出整形凹槽的槽口,支撑块用以与整形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外壳。上整形楔形块位于整形凹模上方,并能朝靠近整形凹模的方向运动。下整形楔形块滑动设于整形凹模,并与上整形楔形块相对设置。上整形楔形块向下运动时抵持下整形楔形块,并驱动下整形楔形块朝靠近支撑块的方向运动,以抵紧外壳。
如此设置,则将上整形楔形块向下运动时驱动下整形楔形块朝靠近支撑块的方向运动时,可以使得下整形楔形块能够抵紧外壳,继而可以对外壳外缘因上述切边时产生的毛刺进行抚平,进而实现去除毛刺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整形模具还包括固定块和弹性组件,固定块固定连接于整形凹模,并位于下整形楔形块远离支撑块的一侧。弹性组件一端连接固定块,另一端连接下整形楔形块,且弹性组件的伸缩方向与下整形楔形块的滑动方向一致。
如此设置,则当上整形楔形块由抵持下整形楔形块的状态朝上方运动以脱离下整形楔形块时,下整形楔形块在弹性组件的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下整形快自动回位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生产线,包括上述的切口设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切口设备中第一切边模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切口设备中第一切边模具的第一凸模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切口设备中第一切边模具的第一切刀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切口设备中第一切边模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切口设备中整形模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切口设备所加工的外壳从拉伸后的原始状态至第一次切边、再到第二次切边后的一状态变化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生产线的工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组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领域中所提到的电池按是否可充电可以分为一次性电池和可充电电池。目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的类型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纯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用于这种用途的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相对略低,但有较大的输出、充电电流,也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但成本较高。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电池是指可充电电池。下文中将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来描述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对于其他任意适当类型的可充电电池都是适用的。本申请中公开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应用于适当的装置中来为该装置供电。
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预定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电池单体是电池中的基本单元,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可以分为:柱形电池单体、长方体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下文中将主要围绕长方体电池单体来展开。应当理解的是,下文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某些方面对于柱形电池单体或软包电池单体而言也是适用的。
电池单体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电解液和隔离膜。锂离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移动来工作。柱形电池单体中三层材料的薄膜结构被卷绕成柱形形状的电极组件,而在长方体电池单体中薄膜结构被卷绕或者叠置成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电极组件。
在通常的电池单体结构中,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被容纳在电池单体的外壳中,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外壳包括外壳和端盖。外壳包括由多个壁形成的容纳腔以及开口。端盖布置在开口处以封闭容纳腔。除了电极组件之外,容纳腔中还容纳有电解液。电极组件中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包括极耳。为了使得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负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极耳通过连接构件与位于电池单体外部的电极端子电连接,电极端子一般包括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对长方体电池单体而言,电极端子一般设置在端盖部分。多个电池单体经由电极端子而被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以应用于各种应用场合。
在一些诸如电动车辆等的大功率应用场合,电池的应用包括三个层次:电池单体、电池模块和电池。电池模块是为了从外部冲击、热、振动等中保护电池单体,将一定数目的电池单体电连接在一起并放入一个框架中而形成的。电池则指的是装入电动车辆的电池系统的最终状态。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一般由盖体和箱壳组成。
箱体的边框上或箱壳中部设置有多个用于与车辆主体连接的挂载点,为提高车辆主体与电池连接的稳定性,多在挂载点设置挂载部。
在一些电池生产加工技术中,首先将多个电池单体先整合为电池模块,然后将电池模块封装于电池的箱体中,形成电池包/电池箱。
常用的电池模块一般包括两块端板,两块端板之间排布有多个电池单体。设置有电池模块输出极的端板又称输出极端板,未设置电池模块输出极的端板又称非输出极端板。
电池包内可封装一排多个电池模块,也可封装多排多个电池模块,多排多个电池模块的排列方式可以是双排多列、多排双列、多排多列等。以封装双排多列电池模块的电池包为例,每一列第一个端板一般为头部输出极端板,两排电池模块间相邻的两块端板为中部非输出极端板,每一列最后一个端板为尾部非输出极端板,头部输出极端板和其中一个中部非输出极端板属于第一排电池模块,其中一个中部非输出极端板和尾部输出极端板属于第二排电池模块。
电池模块封装入电池的箱体需要依托工装才可实现,工装上一般设置有夹持电池模块的夹持机构,如夹爪、吸盘等。当采用设置夹爪的工装封装电池模块时,一般会在端板背离电池单体一侧设置与夹爪适配的夹爪槽,以供夹爪插入实现对电池模块的夹持与转运。
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设计因素,例如,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放电容量、充放电倍率等性能参数,另外,还需要考虑电池的生产成本以及加工工艺,以提高电池的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本发明人注意到,常用的输出极端板和非输出极端板均设置有三个位置相同的夹爪槽,其只适用于挂载部位于箱体两侧的封装一排多个电池模块的电池包。对于挂载部位于箱体中部且封装双排多列电池模块的电池包而言,上述的端板并不适用。这是由于,在夹爪插入中部非输出极端板的夹爪槽时会与挂载部发生干涉。为了避免上述干涉情况的出现,位于不同排的电池模块的中部非输出极端板上的夹爪槽分布不同,不同排的电池模块封装入箱体时需要频繁调换夹爪工装来适配分布不同的夹爪槽,使生产节拍增加、人力及时间成本增加,电池的组装效率较低。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频繁调换夹爪工装导致电池的组装效率较低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电池,将头部输出极端板和尾部输出极端板的夹爪槽的数量和位置设计为相同,将两块中部非输出极端板的夹爪槽的数量和位置设计为相同,且使同一工装可通过工装旋转一百八十度的方式同时适配不同排电池模块上的夹爪槽,节省了生产节拍,使电池的组装效率提高。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电池以及使用电池的用电设备。
用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车辆、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例如,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车辆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
在上述的电池单体中,电池单体的外壳通常为铝壳。为了形成外壳结构,铝材通常通过拉伸、切边工序而形成外壳的结构,因此在铝壳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拉伸、切边的模具。但是传统的加工设备中的拉伸模具和切边模具通常集中为一个模具,即在拉伸的同时也实现对拉伸形成的外壳的口部进行切边的动作,如此,则传递到切边模上的振动作用比较大,因此导致切边模具对外壳的口部的剪切精度较低,容易在切边后形成毛刺现象。另外,在传统的切边模具中,通常采用旋切的方式对外壳进行切边。具体地,被加工的外壳设于下方的凹模内,上方的凸模伸入外壳内,且凸模外壁设有刀刃,下方的凹模在驱动件的驱动下左右或前后往复摆动,并同时还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外壳撞击到凸模的刀刃上,在撞击到刀刃上后刀刃剪切外壳后,外壳又在凹模的带动下反向并倾斜着脱离刀刃,在该过程中会使得切割完成的切边再次与刀刃刮蹭,从而也会使得切边产生毛刺。并且传统的采用旋切的方式切边时通常是将外壳相邻两个边的连接处的倒圆角的地方开始旋切,从此处旋切也容易产生毛刺。
为了改善电池外壳在拉伸、切边过程中容易产生毛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切口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图4、图5以及图6,该切口设备,用以对外壳10进行切边,外壳10具有开口,该开口的边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切口设备包括第一切边模具100、第二切边模具200以及整形模具300。第一切边模具100用以夹紧外壳10,并对第一边缘进行切除。第二切边模具200用以夹紧外壳10,并对第二边缘进行切除。整形模具300用以对切除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后的开口的边缘进行整形。
切口设备,是指用以对具有开口的外壳10的口部边缘进行切除,以使得外壳10的口部边缘光滑、减少毛刺产生的设备。
外壳10可以应用于上述的电池单体,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设有壳体的产品。外壳10具有开口,则该外壳10可以为通过拉伸工艺形成的半成品。外壳10可以为圆柱状或者棱柱状。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外壳10为棱柱状,例如可以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以下以外壳10的形状为长方体为例进行说明。外壳10的开口的边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其中第一边缘的长度可大于第二边缘的长度,或者第一边缘的长度可小于第二边缘的长度。当外壳10为长方体时,第一边缘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边缘相对设置。同样地,当外壳10为长方体时,第二边缘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二边缘相对设置。并且,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相邻设置。其中第一边缘为长边12、第二边缘为短边11。或者第一边缘为短边11,第二边缘为长边12。
第一切边模具100用以对外壳10的第一边缘进行切除。具体地,在一示例中,第一切边模具100可以在工作时仅对一个第一边缘切除,即当外壳10为长方体时,可通过第一切边模具100进行两次切边工艺实现对外壳10的两个第一边缘全部进行切除的效果。或者,在另一示例中,第一切边模具100进行一次切边工艺时即可实现对两个第一边缘同时进行切除的效果。另外,第一切边模具100在对第一边缘进行切除时,还用以夹紧外壳10。如此设置,则可以避免在切边过程中因外壳10晃动而产生毛刺的风险,进而使得第一切边模具100在切除第一边缘后使得对应第一边缘的切口处毛刺较少。具体地,当第一切边模具100对外壳10夹紧后,第一切边模具100上的切刀可以由外壳10的内部至外壳10的外部方向运动以实现切除第一边缘的效果,或者也可以由外壳10的外部至外壳10的内部方向运动以实现切除第一边缘的效果。
第二切边模具200用以对外壳10的第二边缘进行切除。具体地,在一示例中,第二切边模具200可以在工作时仅对一个第二边缘切除,即当外壳10为长方体时,可通过第二切边模具200进行两次切边工艺实现对外壳10的两个第二边缘全部进行切除的效果。或者,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切边模具200进行一次切边工艺时即可实现对两个第二边缘同时进行切除的效果。另外,第二切边模具200在对第二边缘进行切除时,还用以夹紧外壳10。如此设置,则可以避免在切边过程中因外壳10晃动而产生毛刺的风险,进而使得第二切边模具200在切除第二边缘后使得对应第二边缘的切口处毛刺较少。具体地,当第二切边模具200对外壳10夹紧后,第二切边模具200上的切刀可以由外壳10的内部至外壳10的外部方向运动以实现切除第二边缘的效果,或者也可以由外壳10的外部至外壳10的内部方向运动以实现切除第二边缘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一切边模具100与第二切边模具200中的其中之一用以与外壳10的较大的侧面相对设置,其中之另一与外壳10的较小的侧面相对设置,且第一切边模具100与第二切边模具200为相互独立的模具结构。操作工人可通过向将产品放入第一切边模具100的第一固定凹模120内进行第一次切边后,再放入第二切边模具200的第二固定凹模220内进行第二次切边工序。切口设备中的第一切边模具100、第二切边模具200单独对产品进行切边,且第一切边模具100和第二切边模具200可对外壳10不同的表面进行切边。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切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切边的最后阶段出现撕拉的情况,因此经过第一切边模具100对第一边缘切除后和经过第二切模具200对第二边缘切除后,在切口处仍会存在部分毛刺。整形模具300则是对经过切边后的外壳10的开口经过挤压抵持的模具对其毛刺进行压平以使得其能够与外壳的表面平齐的装置。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整形模具300,是指对切除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后的开口进行整形的模具。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切边模具100由外壳10内部至外壳10的外部方向切除第一边缘时,容易在外壳10的切面的外缘形成。整形模具300可以进一步对外壳10的切面的外缘提供压力,从而进一步改善外壳10的切面处的毛刺现象。若当第一切边模具100由外壳10外部至外壳10的内部方向切除第一边缘时,整形模具300在外壳10的内部对切除第一边缘后遗留的毛刺压平,以实现整形的效果。同理,当第二切边模具200由外壳10内部至外壳10的外部方向切除第二边缘时,整形模具300在外壳10的外部对切除第二边缘后遗留的毛刺压平,以实现整形的效果。若当第二切边模具200由外壳10外部至外壳10的内部方向切除第二边缘时,整形模具300在外壳10的内部对切除第二边缘后遗留的毛刺压平,以实现整形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得第一切边模具100用以夹紧外壳10并对外壳10的第一边缘进行切除,则可避免在对外壳10进行切边时外壳10晃动而导致第一边缘的切口处出现毛刺的风险。通过使得第二切边模具200用以夹紧外壳10并对外壳10的第二边缘进行切除,则可避免在对外壳10进行切边时外壳10晃动而导致第二边缘的切口处出现毛刺的风险。并且,通过对外壳10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进行切边时采用不同的切口设备,则使得该切边工艺不同于旋切工艺,减少了切边设备与切口处倾斜刮擦的风险,进而减少了毛刺的产生,提高了切口处的质量。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整形模具300,且该整形模具300用以对切除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后的开口进行整形,则可以对切口处因撕拉产生的毛刺进行压平整形,从而使得最终的成品毛刺较少。
在一示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第一切边模具100包括第一凸模110、第一固定凹模120、第一定位块140以及第一切刀130。第一固定凹模120设有用以安装外壳10的第一凹槽。第一定位块140设于第一凹槽内,并与第一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第一边缘。第一切刀130滑动设于第一定位块140背离第一凹槽的底壁的一侧,且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固定凹模120内。第一凸模110与第一切刀130传动连接,且第一切刀130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凸模110的运动方向垂直。
第一固定凹模120是指能够容纳并支撑产品(例如外壳10)的外壁的模具,且该凹模是固定不动的。第一固定凹模120具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的形状与产品的外形相适配。
第一定位块140是指可以对外壳10进行定位的块状体。外壳10可套设于第一定位块140外,其可以嵌入在外壳10内,从而实现第一定位块140与第一凹槽的槽壁共同将外壳10夹紧的效果。如此设置,则增大了外壳10被夹持的面积,在第一切刀130切除外壳10的第一边缘的废料时,可以使得外壳10被第一定位块140和第一凹槽的槽壁夹持的部分不会晃动,进而避免在第一切刀130对外壳10进行切边时,外壳10的切面上产生过多的毛刺。
第一凸模110是指能够朝靠近第一固定凹模120(或外壳10)的槽底的方向运动或者朝远离第一固定凹模120(或外壳10)的槽底的方向运动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一凸模110的外形并非与第一固定凹模120的凹槽形状相同,也不限定其必须伸进产品内,只要能够朝靠近第一固定凹模120的第一凹槽的槽底方向运动或朝背离第一固定凹模120的第一凹槽的槽底的方向运动即可。
第一切刀130为用以将外壳10的口部的废料进行切除的刀具。第一切刀130具有朝向外壳10的壁面的刀刃。例如当外壳10为长方体形状时,第一切刀130的刀刃可以朝向外壳10侧部的较大的侧面,也可以朝向外壳10侧部的较小的侧面。
通过将第一切边模具100的第一切刀130滑动设于第一定位块140,第一凸模110与第一切刀130传动连接,结合第一切刀130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固定凹模120内,且第一切刀130与第一固定凹模120共同夹持外壳10的方案,可以实现在第一凸模110运动过程中驱动第一切刀130运动以对外壳10的第一边缘的废料进行剪切的效果。为了方便说明,以下以第一凸模110在上下方向运动,第一切刀130在左右方向运动为例说明,则第一切边模具100剪切外壳10的第一边缘的工作原理为:第一凸模110向下运动并与第一切刀130传动连接,则第一凸模110驱动第一切刀130在水平面内运动,并驱动第一切刀130朝靠近第一固定凹模120的方向运动,则使得第一切刀130能够将外壳10对应第一切刀130的一侧面剪切掉。在此过程中,由于外壳10被第一固定凹模120和第一定位块140所支撑,外壳10是固定不动的,在剪切过程中外壳10不会晃动,而只有第一切刀130在运动,且第一切刀130为了实现切除第一边缘的效果,其几乎在垂直第一边缘所在的侧平面的方向上运动,因此外壳10被第一切刀130切断后能够使得较为平整的切面。另外,在第一切边模具100中,不存在冲压过程导致外壳10晃动或者冲压震动传递至凹模以至于使得外壳10振动的风险。因此通过第一切边模具100切出的切面上会产生较少的毛刺。
具体地,第一凸模110与第一切刀130之间可通过斜面接触,例如第一切刀130具有与第一凸模110抵持的斜面,第一切刀130的斜面由上端至下端的方向上朝右侧倾斜,第一凸模110向下运动时,能够同时在第一切刀130的斜面上滑动,进而驱动第一切刀130朝左运动,进而实现第一切刀130对外壳10左侧的侧面进行剪切的效果。或者,第一凸模110与第一切刀130之间可通过齿轮齿条传动,例如第一凸模110上设有竖直延伸的竖直齿条,第一切刀130上设有水平延伸的水平齿条,竖直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水平尺寸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连接。亦或者,第一凸模110与第一切刀130之间也可以通过连杆机构传动,只要能够限定第一凸模110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切刀130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且第一切刀130能够剪切外壳10的侧壁即可。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第一凸模110也可以相对第一固定凹模120左右运动或者前后运动,第一切刀130可以上下运动。此时工作过程与上述工作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外壳10安装于第一固定凹模120内,将第一凸模110与第一切刀130传动连接,则第一固定凹模120固定不动,从而使得外壳10固定不动。而第一凸模110运动时只是会驱动第一切刀130运动,如此设置,则在能够实现第一切刀130对外壳10进行剪切的基础上,还可以避免因外壳10晃动而与第一切刀130之间相互刮擦产生的毛刺现象,进而减少了毛刺、提高了切边的精度。
在一些示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第一切刀130朝向第一凸模11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斜面。第一凸模110包括与第一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一楔形部。
第一楔形部是指具有至少一个倾斜向上或者倾斜向下延伸的表面的部位。
以第一凸模110向下运动为例,第一切刀130朝向第一凸模11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斜面,第一凸模110包括与第一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一楔形部,则使得第一凸模110向下运动时,第一楔形部对第一斜面的压力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和垂直方向的力。水平方向的分力可以驱动第一切刀130沿水平方向运动,进而实现对第一边缘进行切除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定位块140对第一切刀130在垂直方向具有限位作用,因此垂直方向的力不会使得第一切刀130向下运动。
在一示例中,第一切刀130可以用以切除外壳10的较小的侧面,即第一切刀130用以且短边11。基于第一切刀130用以切短边11的方案,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斜面包括第一子斜面131和第二子斜面132。第一子斜面131与第二子斜面132错位设置。第一凸模110包括与第一子斜面131滑动连接的第一子楔形部111和与第二子斜面132滑动连接的第二子楔形部112。第二子楔形部112与第一子楔形部111固定连接。
第一子斜面131和第二自斜面均为第一切刀130朝向第一凸模110的一侧的表面的一部分。第一子斜面131和第二子斜面132错位设置,是指第一子斜面131与第二子斜面132不处于同一平面内,即第一子斜面131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子斜面132所在的平面不重合、而是相互错位平行的。第二楔形部211也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倾斜向上或者倾斜向下延伸的表面的部位。
通过设置两个子斜面,即第一子斜面131和第二子斜面132,且第一子斜面131和第二子斜面132错位设置,则一方面增大了第一切刀130在外壳10内的空间,从而更加便于实现第一切刀130能够与第一凹槽的槽壁将外壳10夹紧抵持的效果。另一方面,若第一切刀130是为了切除外壳10的短边11,则第一切刀130在由位于外壳10内向外壳10的短边11方向运动时,其运动行程较长。通过设置两个子斜面,即第一子斜面131和第二子斜面132,还使得第一凸模110与第一切刀130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得第一凸模110在驱动第一切刀130切除外壳10的边缘时能具有较稳定的驱动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子斜面131与第二子斜面132通过曲面133连接,曲面133的拱起方向朝向第一凹槽的底部方向。
曲面133是指非平面,其可以为弧形面或者波浪面等。
通过将曲面133的拱起方向朝第一凹槽的底部方向,则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子斜面131与第二子斜面132的面积之和,进而增大了第一凸模110与第一切刀130的滑动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一凸模110驱动第一切刀130运动的稳定性。
在一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切边模具200包括第二凸模210、第二固定凹模220、第二定位块240以及第二切刀230。第二固定凹模220设有用以安装外壳10的第二凹槽。第二定位块240设于第二凹槽内,并与第二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第二边缘。第二切刀230滑动设于第二定位块240背离第二凹槽的底壁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固定凹模220内。第二凸模210与第二切刀230传动连接,并驱动第二切刀230切除第二边缘。
第二切边模具200中的第二固定凹模220是指能够容纳并支撑产品(例如外壳10)的外壁的模具,且该模具是固定不动的。其可以与上文的第一固定凹模120的结构相同。第二固定凹模220具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的形状与产品的外形相适配。
第二切边模具200中的第二凸模210是指能够朝靠近第二固定凹模220(或外壳10)的第二凹槽的槽底的方向运动或者朝远离第二固定凹模220(或外壳10)的槽底的方向运动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二凸模210的外形并非与第二固定凹模220中第二凹槽的形状相同,也不限定其必须伸进产品内,只要能够朝靠近第二固定凹模220的第二凹槽的槽底方向运动或朝背离第二固定凹模220的第二凹槽的槽底的方向运动即可。
第二定位块240是指在第二切边模具200中可以对外壳10进行定位的块状体。第二定位块240设于第二固定凹模220的第二凹槽内,其可以嵌入在外壳10内,从而实现第一定位块140与第二凹槽的槽壁共同将外壳10夹紧的效果。如此设置,则增大了外壳10被夹持的面积,从而在第二切刀230切除外壳10的第二边缘时,可以使得外壳10被第二定位块240和第二凹槽的槽壁夹持的部分不会晃动,进而避免在第二切刀230对外壳10进行切边时,外壳10的切面上产生过多的毛刺。
第二切刀230为用以将外壳10的口部的废料进行切除的刀具。第二切刀230具有朝向外壳10的壁面的刀刃。例如当外壳10为长方体形状时,第二切刀230的刀刃可以朝向外壳10侧部的较大的侧面,也可以朝向外壳10侧部的较小的侧面。
第二凸模210与第二切刀230传动连接,第二切刀230与第二定位块240滑动连接,则第二切边模具200的工作过程为:第二凸模210朝靠近第二固定凹模220的底部的方向运动时,第二凸模210驱动第二切刀230相对第二定位块240运动,且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与第二凸模210的运动方向垂直,即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为垂直于设有第二边缘的侧面的方向,以实现切除第二边缘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切边模具200能够使得外壳10是不动的,而仅仅使得第二切刀230运动,因此减少第二切刀230剪切过的表面毛刺较少。另外,在第二切边模具200中,不存在冲压过程导致外壳10晃动或者冲压震动传递至凹模以至于使得外壳10振动的风险。因此通过第二切边模具200切出的切面毛刺较少。
具体地,第二凸模210与第二切刀230之间可通过斜面接触,例如第二切刀230具有与第二凸模210抵持的斜面,第二切刀230的斜面由上端至下端的方向上朝右侧倾斜,第二凸模210向下运动时,能够同时在第二切刀230的斜面上滑动,进而驱动第二切刀230朝左运动,进而实现第二切刀230对外壳10左侧的侧面进行剪切的效果。或者,第二凸模210与第二切刀230之间可通过齿轮齿条传动,例如第二凸模210上设有竖直延伸的竖直齿条,第二切刀230上设有水平延伸的水平齿条,竖直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水平尺寸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连接。亦或者,第二凸模210与第二切刀230之间也可以通过连杆机构传动,只要能够限定第二凸模210的运动方向与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且第二切刀230能够剪切外壳10的侧壁即可。
通过将外壳10安装于第二固定凹模220内,将第二凸模210与第二切刀230传动连接,则第二固定凹模220固定不动,从而使得外壳10固定不动。而第二凸模210运动时只是会驱动第二切刀230运动,如此设置,则在能够实现第二切刀230对外壳10进行剪切的基础上,还可以避免因外壳10晃动而与第二切刀230之间相互刮擦产生的毛刺现象,进而减少了毛刺、提高了切边的精度。
在一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切刀230朝向第二凸模210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斜面231。第二凸模210包括与第二斜面231滑动配合的第二楔形部211。
第二楔形部211是指具有一个倾斜向上或者倾斜向下延伸的表面。
第二切刀230朝向第二凸模210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斜面231,第二凸模210包括与第二斜面231滑动配合的第二楔形部211,则若设定第二凸模210向下运动时,第二楔形部211对第二斜面231的压力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和垂直方向的力,从而水平方向的力可以驱动第二切刀230沿水平方向运动。由于第二定位块240限定第二切刀230朝下运动,因此第二切刀230不会只会在水平方向运动以实现切割外壳10的第二边缘的效果。
如图4和图6所示,基于上述第二切刀230朝向第二凸模210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斜面231,第二凸模210包括第二斜面231滑动配合的第二楔形部211的方案,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凸模210设有多个,多个第二凸模210沿垂直第二切刀230的滑动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楔形部211可以为第二凸模210的一部分,第二凸模210还可以包括与第二楔形部211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以与驱动件连接,以使得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二凸模210朝靠近第二凹槽的槽底方向或远离第二凹槽的槽底的方向运动。
基于第一切刀130用以切除外壳10的短边11的方案,第二切刀230可用以切除外壳10的长边12,此时第二切刀230的长度较长。其中,第二切刀230的长度方向,即为垂直于第二切刀230的滑动方向,并垂直于第二凸模210的运动方向。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凸模210,多个第二凸模210沿垂直第二切刀230的滑动方向排布为了使得第二凸模210运动能够驱动第二切刀230在长度方向上的各个部位运动一致,从而避免第二切刀230倾斜切除外壳10长边12,进而进一步减少毛刺的产生。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切刀130设有两个,第一凹槽具有垂直第一切刀130的运动方向的中心面,两个第一切刀130关于中心面对称设置。
第一凹槽的垂直第一切刀130的运动方向的中心面,是指垂直第一凹槽的底面并穿过第一凹槽的底面的中心的表面。
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切刀130,两个第一切刀130关于中心面对称设置,则使得两个第一切刀130能够在第一凸模110的驱动下同时朝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继而可以同时对外壳10相对的两侧边进行切除,提高了切边效率。
如图4所示,第二切刀230也可设有两个,第二凹槽具有垂直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的中心面,两个第二切刀230关于中心面对称设置。
第二凹槽的垂直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的中心面,是指垂直第二凹槽的底面并穿过第二凹槽的底面的中心的表面。
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切刀230,两个第二切刀230关于中心面对称设置,则使得两个第二切刀230能够在第二凸模210的驱动下同时朝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继而可以同时对外壳10相对的两侧边进行切除,提高了切边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切边模具100还包括第一弹性组件(未图示),第一弹性组件设于两个第一切刀130之间,且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一切刀130。
第一弹性组件,是指能够提供弹力的组件。第一弹性组件设于两个第一切刀130之间,则第一弹性组件可以对两个第一切刀130均能提供弹力,以使得两个切刀之间的间距能够回复至初始状态。
具体地,第一弹性组件可以包括第一弹簧。为了使得更好的导向效果,第一弹性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导向杆,第一导向杆可以设于任意一个第一切刀130上,或者第一导向杆设有两个,两个第一导向杆分别设于两个第一切刀130上,且两个第一导向杆相对设置,第一弹簧套设于导向杆外。通过设置第一弹性组件,且将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一切刀130,则当第一凸模110朝靠近第一凹模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凸模110驱动两个第一切刀130由初始位置朝相背离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第一弹性组件拉伸;当第一凸模110朝远离第一凹槽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切刀130可在第一弹性组件的的弹性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
第二切边模具200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未图示),第二弹性组件设于两个第二切刀230之间,且第二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切刀230。
第二弹性组件,也是指能够提供弹力的组件。第二弹性组件设于两个第二切刀230之间,则第二弹性组件可以对两个第二切刀230均能提供弹力,以使得两个切刀之间的间距能够回复至初始状态。
具体地,第二弹性组件可以包括第二弹簧。为了使得更好的导向效果,第二弹性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二导向杆,第二导向杆可以设于任意一个第二切刀230上,或者第二导向杆设有两个,两个第二导向杆分别设于两个第二切刀230上,且两个第二导向杆相对设置,第二弹簧套设于导向杆外。通过设置第二弹性组件,且将第二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切刀230,则当第二凸模210朝靠近第二凹模的方向运动时,第二凸模210驱动两个第二切刀230由初始位置朝相背离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第二弹性组件拉伸;当第二凸模210朝远离第二凹槽的方向运动时,第二切刀230可在第二弹性组件的的弹性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
在整个切口设备中,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切边模具100与第二切边模具200并排设置。在一示例中,第二切边模具200中的第二凸模210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切边模具100中的第一凸模110的运动方向相同,且第二切边模具200中的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切边模具100中的第一切刀130的运动方向垂直。
第二凸模210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凸模110的运动方向相同,是指第一凸模110的运动方向为上下方向运动时,第二凸模210的运动方向也为上下方向;第一凸模110的运动方向为左右方向时,第二凸模210的运动方向也为左右方向。
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切刀130的运动方向垂直,是指基于第一凸模110和第二凸模210的运动方向均为上下方向时,若第一切刀130的运动方向为左右方向,则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则为前后方向;基于第一凸模110和第二凸模210的运动方向均为上下方向时,若第一切刀130的运动方向为前后方向,则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则为左右方向。
通过将第一切刀130与第二切刀230的运动方向设置成垂直的,则使得该切口设备可适用于流水线工作环境,即经由第一切边模具100对外壳10的短边11进行切边后并从第一切边模具100上脱落的外壳10,其可以直接随流水线的传动方向传动,而不用转换外壳10的摆放方向即可使得外壳10沿同样的方向安装到第二凹模内,并能够基于该位置使得第二切刀230能够对外壳10的长边12进行剪切。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切刀130或第二切刀230剪切外壳10边缘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剪切时外壳10中待分离的废料部分与需要保留的部分之间出现撕拉的现象,撕拉的现象进而会导致出现毛刺问题。该毛刺会随第一切刀130和第二切刀230的剪切方向凸出。基于上述第一切刀130和第二切刀230均由外壳10内部向外壳10外剪切,因此毛刺形成于外壳10的外部。
基于此,在一示例中,如图5所示,整形模具300包括整形凹模310、支撑块320、上整形楔形块330以及下整形楔形块340。整形凹模310具有用以安装外壳10的凹槽。支撑块320部分位于整形凹模310内,并部分伸出整形凹槽的槽口,支撑块320用以与整形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外壳10。上整形楔形块330位于整形凹模310上方,并能朝靠近整形凹模310的方向运动。下整形楔形块340滑动设于整形凹模310,并与上整形楔形块330相对设置。上整形楔形块330向下运动时抵持下整形楔形块340,并驱动下整形楔形块340朝靠近支撑块320的方向运动,以抵紧外壳10。
整形凹模310,是指用以容纳并支撑待整形的外壳10的模具。该整形凹模310开设有与产品(例如电池外壳10)的外形相适配的整形凹槽。以下以产品为电池外壳10进行说明,将电池外壳10放置于整形凹槽内。
支撑块320是指用以支撑电池外壳10不向内坍塌的快状体。将支撑块320嵌入电池外壳10的腔体内,该支撑块320与整形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电池外壳10的壳壁,从而避免在对电池外壳10进行挤压过程中使得外壳10发生变形的风险。
上整形楔形块330,是指位于整形凹模310上方的具有斜面的块状体。下整形楔形块340是指位于整形凹模310下方的具有斜面的块状体。
下整形楔形块340滑动设于整形凹模310,并与上整形楔形块330相对设置,则上整形楔形块330向下运动时能够抵持到下整形楔形块340。通过将上整形楔形块330向下运动时驱动下整形楔形块340朝靠近支撑块320的方向运动,则可以使得下整形楔形块340能够抵紧外壳10,继而可以对外壳10外缘因上述切边时产生的毛刺进行抚平,进而实现去除毛刺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整形模具300还包括固定块350和第三弹性组件360,固定块350固定连接于整形凹模310,并位于下整形楔形块330远离支撑块320的一侧。第三弹性组件360一端连接固定块350,另一端连接下整形楔形块340,且第三弹性组件360的伸缩方向与下整形楔形块340的滑动方向一致。
固定块350是指固定不动的块状体。固定块350固定连接于整形凹模310,则进一步使得固定块350的稳定性。第三弹性组件360,是指能够驱动下整形楔形块340在不受上整形楔形块330的驱动作用时能够恢复至初始位置的组件。具体地,第三弹性组件360可以包括第三弹簧361,第三弹簧36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块350和下整形楔形块340。为了使得更好的导向效果,第三弹性组件360还可以包括第三导向杆362,第三导向杆362可以一端连接固定块350,另一端连接下整形楔形块340,且第三弹簧361套设于第三导向杆362外。
通过将第三弹性组件360一端连接固定块350,另一端连接下整形楔形块340,则使得第三弹性组件360的一端能够保持不动,进而才使得下整形楔形块340运动时带动第三弹性组件360的另一端伸缩。具体地,当上整形楔形块330向下运动并抵持下整形楔形块340时,上整形楔形块330能够驱动下整形楔形块340朝靠近支撑块320的方向运动,此时下整形楔形块340可挤压外壳10的外部,从而可以对外壳10外缘的毛刺抚平,继而实现减少毛刺的风险。与此同时,下整形楔形块340朝靠近支撑块320的方向运动时,下整形楔形块340还带动第三弹性组件360伸长。而当上整形楔形块330由抵持下整形楔形块340的状态朝上方运动以脱离下整形楔形块340时,下整形楔形块340在弹性组件的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下整形快自动回位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生产线,如图7所示,该生产线包括切口设备,该切口设备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生产线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生产线还可以包括拉伸设备。拉伸设备是指可以对外壳10进行拉伸成型的设备。具体地,原材料可以为片状板材,片状板材在拉伸设备中进行拉伸成型为立方体的外壳10或者圆柱状的外壳10。拉伸设备与切口设备独立设置,则可以避免拉伸过程中的拉伸冲头震动时对后续切边工序中对外壳10进行定位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切口设备,用以对外壳进行切边,所述外壳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的边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设备包括:
第一切边模具,用以夹紧所述外壳,并对所述第一边缘进行切除;
第二切边模具,用以夹紧所述外壳,并对所述第二边缘进行切除;以及
整形模具,用以对切除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后的所述开口进行整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边模具包括:
第一凸模;
第一固定凹模,所述第一固定凹模设有用以安装所述外壳的第一凹槽;
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边缘;以及
第一切刀,所述第一切刀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块背离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的一侧,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凹模内,所述第一凸模与所述第一切刀传动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切刀切除所述第一边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刀朝向所述第一凸模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凸模包括与所述第一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一楔形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包括第一子斜面和第二子斜面,所述第一子斜面与所述第二子斜面错位设置;所述第一凸模包括与所述第一子斜面滑动连接的第一子楔形部和与所述第二子斜面滑动连接的第二子楔形部,所述第二子楔形部与所述第一子楔形部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斜面与所述第二子斜面通过曲面连接,所述曲面的拱起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方向。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边模具包括:
第二凸模;
第二固定凹模,所述第二固定凹模设有用以安装所述外壳的第二凹槽;
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所述第二边缘;以及
第二切刀;所述第二切刀滑动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块背离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凹模内;所述第二凸模与所述第二切刀传动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二切刀切除所述第二边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刀朝向所述第二凸模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凸模包括与所述第二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二楔形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垂直所述第一切刀的运动方向的中心面,两个所述第一切刀关于所述中心面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切刀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凹槽具有垂直所述第二切刀的运动方向的中心面,两个所述第二切刀关于所述中心面对称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边模具还包括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切刀之间,且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切刀;
所述第二切边模具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切刀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切刀。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模具包括:
整形凹模,所述整形凹模具有用以安装所述外壳的整形凹槽;
支撑块,所述支撑块部分位于所述整形凹模内,并部分伸出所述整形凹槽的槽口,所述支撑块用以与所述整形凹槽的槽壁共同夹持所述外壳;
上整形楔形块,所述上整形楔形块位于所述整形凹模上方,并能朝靠近所述整形凹模的方向运动;
下整形楔形块,所述下整形楔形块滑动设于所述整形凹模,并与所述上整形楔形块相对设置;所述上整形楔形块向下运动时抵持所述下整形楔形块,并驱动所述下整形楔形块朝靠近所述支撑块的方向运动,以抵紧所述外壳。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切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模具还包括:
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于所述整形凹模,并位于所述下整形楔形块远离所述支撑块的一侧;
第三弹性组件,所述第三弹性组件一端连接所述固定块,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整形楔形块,且所述第三弹性组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下整形楔形块的滑动方向一致。
12.一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切口设备。
CN202321984801.7U 2023-07-26 2023-07-26 切口设备和生产线 Active CN2206359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84801.7U CN220635991U (zh) 2023-07-26 2023-07-26 切口设备和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84801.7U CN220635991U (zh) 2023-07-26 2023-07-26 切口设备和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35991U true CN220635991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93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84801.7U Active CN220635991U (zh) 2023-07-26 2023-07-26 切口设备和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359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57096B1 (ko) 전지 극판 가공 절단장치
US6327774B1 (en) Assembling machine for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for Ni-MH batteries and assembly process thereof
KR101691937B1 (ko) 이격된 금형 사이로 유입되는 전지 극판의 절단장치
US11858332B2 (en) Battery, power consump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battery
JP2010157451A (ja)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KR100908573B1 (ko)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용 리튬 이온 폴리머 전지의 극판가공유닛
KR102078863B1 (ko) 파우치 케이스 성형 장치 및 파우치 케이스 성형 방법
CN220635991U (zh) 切口设备和生产线
CN205900681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耳弯折和裁切装置
CN205159408U (zh) 一种新型三并电芯block结构
KR20220140628A (ko) 배터리, 전기 장치 및 배터리 제조 방법
CN217334238U (zh) 外壳、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KR20220112216A (ko) 배터리용 버스 바의 연속 자동화 제조장치
CN213559396U (zh) 一种对锂电池极耳的裁切模具
WO2022120848A1 (zh) 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电池的方法
KR20230043586A (ko) 2차전지 극판용 가변성 타발기
CN116964859A (zh) 极片、电极组件、电池、用电装置及极片的制作方法
CN114171781A (zh) 一种具有快速夹持功能的储能材料加工用裁切装置
CN218310336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极片的冲切模具
CN218591590U (zh) 一种电池外壳的冲切装置
KR102535239B1 (ko) 배터리용 버스 바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로써 제조된 배터리용 버스 바
CN218925885U (zh) 一种提升模具寿命的模具结构
CN218080682U (zh) 切割机构及极片加工系统
CN217292641U (zh) 一种极片空箔区的冲切装置
CN220761108U (zh) 铣削装置及电池生产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