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7904U - 电池卷芯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卷芯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7904U
CN220627904U CN202322109804.2U CN202322109804U CN220627904U CN 220627904 U CN220627904 U CN 220627904U CN 202322109804 U CN202322109804 U CN 202322109804U CN 220627904 U CN220627904 U CN 220627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detection device
battery
detection
detection devi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098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晗
王娇
王子阳
刘豪
杨雅斌
王�华
苑丁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Eve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Eve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0980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7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7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7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电池卷芯和电池,电池卷芯包括本体和第一检测装置,本体,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隔膜设置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极性相反,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卷绕设置,每一圈的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均包括连接的平面结构和弧面结构;至少一圈的第二极片的弧面结构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位于对应的第二极片和与第二极片相邻的隔膜之间,第一检测装置被配置为监测对应的第二极片的弧面结构的膨胀力。克服了现有的电池膨胀力监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检测电池内部最易变形位置处的膨胀力,测试结果准确。

Description

电池卷芯和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卷芯和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随着锂离子向负极嵌入和脱出,电池的极片厚度发生变化,对外表现为电池的厚度和膨胀力也在不断变化。随着电池逐渐循环至EOL状态,电池膨胀力会显著增大。当电池膨胀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一方面可能会影响电池寿命,另一方面电池单体膨胀过大,影响电池结构强度,存在安全隐患。
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电芯和外壳之间设置传感器来监测电池膨胀力变化,监测结果不准确,无法反应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膨胀力变化,电池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电池卷芯和电池,以解决现有的电池膨胀力监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卷芯,包括:
本体,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所述隔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极性相反,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隔膜卷绕设置,每一圈的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隔膜均包括连接的平面结构和弧面结构;
多个第一检测装置,至少一圈的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弧面结构的两侧对位设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和与所述第二极片相邻的所述隔膜之间,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被配置为监测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弧面结构的膨胀力。
可选的,还包括多个第二检测装置,至少一圈的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平面结构的两侧对位设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和与所述第二极片相邻的所述隔膜之间,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被配置为监测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的所述平面结构的膨胀力。
可选的,任意一圈所述第二极片的平面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多个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分别布置于所述第一平面靠近两端的位置和中间位置上,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所述第二检测装置与所述第一平面上的第二检测装置对位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置于同一圈的所述第二极片上;
和/或,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置于不同圈的所述第二极片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探头和磁铁,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探头上,所述探头和所述磁铁均设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极片同一位置两侧的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磁铁的极性相反;
和/或,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包括探头和磁铁,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探头上,所述探头和所述磁铁均设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极片同一位置两侧的所述第二检测装置的磁铁的极性相反。
可选的,所述第二极片从内至外卷绕成多圈;其中,
靠近内侧的任意一圈所述第二极片上设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
和/或,靠近中间的任意一圈所述第二极片上设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
和/或,靠近外侧的任意一圈所述第二极片上设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
可选的,还包括:
壳体,所述本体装入所述壳体内,所述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第三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检测装置位于所述本体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三检测装置被配置为监测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本体的膨胀力。
可选的,所述本体的同一侧面上设置多个所述第三检测装置,多个所述第三检测装置分别布置于所述本体靠近两端和中间的位置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三检测装置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为涂层传感器;
和/或,所述第二检测装置为涂层传感器或探针传感器;
和/或,所述第三检测装置为涂层传感器或探针传感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卷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和电池,电池卷芯包括本体和多个第一检测装置,本体由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卷绕而成,每一卷的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均包括连接的平面结构和弧面结构,第二极片例如负极极片的弧面结构处受力不均匀,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发生析锂,通过在至少一圈的第二极片的弧面结构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检测第二极片的弧面结构处的膨胀力,克服了现有的电池膨胀力监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检测电池内部最易变形位置处的膨胀力,测试结果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设置第二检测装置的一种形式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设置第二检测装置的另一种形式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与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电池卷芯,以解决现有的电池膨胀力监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对进行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的俯视图。
一种电池卷芯,包括本体诸如本体100和多个第一检测装置诸如第一检测装置200。
本体100包括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隔膜130设置于第一极片110和第二极片120之间,隔膜130用于将第一极片110和第二极片120隔开,第一极片110与所述第二极片120极性相反,诸如第一极片110为正极极片,第二极片120为负极极片,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卷绕设置。预先将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复合,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的两侧均对齐卷绕,形成N圈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2。每一圈的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均包括两个平面结构140和两个弧面结构150,两个平面结构140相对平行设置,两个弧面结构150相对设置,两个弧面结构150设置于平面结构140的两端,两个弧面结构150与两个平面结构140连接形成跑道型。
至少一圈的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第一检测装置200位于对应的第二极片120和与第二极片120相邻的隔膜130之间,第一检测装置200被配置为监测对应的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膨胀力,包括以下各种情况:
任意一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诸如,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弧面结构150中的其中一个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或者,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第一检测装置200位于第n圈第二极片120和与第n圈第二极片120相邻的隔膜130之间,第一检测装置200被配置为监测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膨胀力;
任意两圈、三圈或更多圈的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诸如,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和第m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第n圈第二极片120与第m圈第二极片120可以位于相邻设置,也可以间隔多圈设置,其中,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弧面结构150中的其中一个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或者,位于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第一检测装置200位于第n圈第二极片120和与第n圈第二极片120相邻的隔膜130之间,第一检测装置200被配置为监测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膨胀力;第m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弧面结构150中的其中一个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或者,位于第m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第一检测装置200位于第m圈第二极片120和与第m圈第二极片120相邻的隔膜130之间,第一检测装置200被配置为监测第m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膨胀力;
每一圈的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上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每一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弧面结构150中的其中一个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或者,每一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每圈的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上均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能够监测每一圈的第二极片120的膨胀力变化,监测更全面,检测结果准确。
可以理解的,通过实时监测电池卷芯内部的膨胀力,能够识别出电池卷芯内部膨胀力表现差异,有助于仿真建模实现对膨胀力及电池寿命的预测,指导电池结构强度设计,由于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处为电池卷芯内受力最不均匀的地方和最先发生析锂的位置,通过在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处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能够实时检测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处的膨胀力,更具有指导意义,克服了现有的电池膨胀力监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检测电池内部最易变形位置处的膨胀力,测试结果准确。
参见图2、图3和图4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设置第二检测装置的一种形式的俯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设置第二检测装置的另一种形式的俯视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所示,电池卷芯还包括多个第二检测装置300,至少一圈的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第二检测装置300位于对应的第二极片120和与第二极片120相邻的隔膜130之间,第二检测装置300被配置为监测对应的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膨胀力,包括以下各种情况:
参见图1所示,任意一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诸如,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平面结构140中的其中一个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或者,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第二检测装置300位于第n圈第二极片120和与第n圈第二极片120相邻的隔膜130之间,第二检测装置300被配置为监测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膨胀力;
任意两圈、三圈或更多圈的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诸如,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和第m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第n圈第二极片120与第m圈第二极片120可以位于相邻设置,也可以间隔多圈设置,其中,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平面结构140中的其中一个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或者,位于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第二检测装置300位于第n圈第二极片120和与第n圈第二极片120相邻的隔膜130之间,第二检测装置300被配置为监测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膨胀力;第m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平面结构140中的其中一个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或者,位于第m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第二检测装置300位于第m圈第二极片120和与第m圈第二极片120相邻的隔膜130之间,第二检测装置300被配置为监测第m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膨胀力;
每一圈的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上的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每一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平面结构140中的其中一个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或者,每一圈第二极片120的两个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均对位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每圈的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上均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能够监测每一圈的第二极片120的膨胀力变化,监测更全面,检测结果准确。
可以理解的,通过实时检测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和弧面结构150的膨胀力,监测位置全面,能够综合测试出电池卷芯的膨胀力变化,监测结果更准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所示,任意一圈第二极片120诸如第n圈第二极片120,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141和第二平面142,第一平面141设有多个第二检测装置300,诸如设置三个第二检测装置300,三个第二检测装置300分别布置于第一平面141靠近两端的位置和中间位置上,第二平面142上的第二检测装置300与第一平面141上的第二检测装置300对位设置。
通过在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所在的平面内的不同位置上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实现对第二极片120不同位置的膨胀力监测,监测点越多,电池卷芯监测越全面,第二检测装置300设置于同一平面的上、中、下三处,监测点设置合理,监测结果准确。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参见图2和图3所示,第一检测装置2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0设置于同一圈的第二极片120上。诸如,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两侧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第一检测装置2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0设置于同一圈的第二极片120上,同一圈第二极片120上的监测点较多,该圈第二极片120的监测结果更准确。
作为变形的,参见图4所示,第一检测装置2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0设置于不同圈的第二极片120上。诸如,第n圈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的两侧设置第二检测装置300,第m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第一检测装置2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0设置于不同圈的第二极片120上,针对电池卷芯整体而言,合理布置第一检测装置2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0,兼顾不同圈层和不同位置的膨胀力变化,监测点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极片120从内至外卷绕成多圈,诸如N圈第二极片120,从内至外依次为第1圈第二极片120、第2圈第二极片120……第N权第二极片120。靠近内侧的任意一圈第二极片120上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诸如靠近第1圈第二极片120或者第2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设置第一检测装置。
和/或,靠近中间的任意一圈第二极片120上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诸如第N/2圈第二极片120,若N/2非整数,则选与N/2最接近的两个整数所在的第二极片120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
和/或,靠近外侧的任意一圈第二极片120上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诸如第N圈第二极片120或第N-1圈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
可以理解的,沿本体100的厚度方向,第一检测装置200间隔设置在靠近内圈、中间圈和外圈的第二极片120上,能够评估出电池卷芯的整体膨胀力变化情况,兼顾了第一检测装置200安装在本体100上的加工工艺的可操作性和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参见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卷芯与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卷芯还包括壳体500,壳体具有容纳空间,本体100装入壳体500内,壳体500采用铝材料制备而成,壳体500与本体100组成电池单体,壳体500内可以设置至少一个本体100,诸如设置两个本体100。每个本体100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第三检测装置400,第三检测装置400位于本体100和壳体500之间,第三检测装置400被配置为监测对应位置处的本体100的膨胀力。
通过在本体100的两侧设置第三检测装置400,能够监测出本体100的膨胀力变化,再结合第二极片120的膨胀力变化,监测全面,可以识别电池内外部膨胀力表现差异,有助于仿真建模实现对膨胀力及电池寿命的预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体100的同一侧面上设置多个第三检测装置400,多个第三检测装置400分别布置于本体100靠近两端和中间的位置上。
通过在本体100两侧平面的不同位置上设置第三检测装置400,实现对本体100不同位置的膨胀力监测,监测点越多,电池卷芯监测越全面,第三检测装置400设置于同一平面的上、中、下三处,监测点设置合理,监测结果准确。沿平面结构140延伸的方向,第三检测装置400还可以位于不同位置上,监测点分散,监测位置多,监测结果准确。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检测装置200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检测装置300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第三检测装置400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的压力传感器可以为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压电式压力传感器。上述的位移传感器可以为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第一检测装置200为涂层传感器,弧面结构15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弧面151和第二弧面152,涂层传感器涂覆于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第一弧面151和第二弧面152,涂层传感器可以在第一弧面151和第二弧面152的所有范围内涂覆,也可以在第一弧面151和第二弧面152的上半侧或下半侧的范围内涂覆,涂层传感器的厚度变化为微米级,涂层传感器占用空间小,与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适配度高,监测精度高。
上述的第二检测装置300为涂层传感器或探针传感器。
上述的第三检测装置400为涂层传感器或探针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装置200包括探头和磁铁,磁铁设置于探头上,探头和磁铁均设有绝缘层,位于第二极片120同一位置两侧的第一检测装置200的磁铁的极性相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装置300包括探头和磁铁,磁铁设置于探头上,探头和磁铁均设有绝缘层,位于第二极片120同一位置两侧的第二检测装置300的磁铁的极性相反。
可以理解的,第一检测装置2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0的探头的一侧涂覆有磁铁,在探头和磁铁的外表面均涂覆绝缘层,起到绝缘防护的作用,避免电池卷芯短路,设计位于第二极片120同一位置两侧的第一检测装置200或第二检测装置300的磁铁的极性相反,两个第一检测装置200或两个第二检测装置300的探头在磁力作用下相互对位吸引,固定探头防止探头错位,避免产生监测误差的情况发生,提高膨胀力监测精度。
此外,本申请的电池卷芯还可以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装置200、第二检测装置300和第三检测装置400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用于实时接收第一检测装置200、第二检测装置300和第三检测装置400发送的膨胀力参数,对膨胀力参数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并发出报警信息或提示信息。
控制器还用于根据膨胀力参数,建立极片-卷芯-膨胀力对应关系模型,并输出膨胀力预测结果。诸如,可以根据膨胀力预测结果输出电池寿命预测或者电池结构强度设计指导。
本申请实施例还一种电池,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电池卷芯。
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上述的电池卷芯包括本体诸如本体100和多个第一检测装置诸如第一检测装置200。本体100包括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隔膜130设置于第一极片110和第二极片120之间,隔膜130用于将第一极片110和第二极片120隔开,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卷绕设置。预先将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复合,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的两侧均对齐卷绕,形成N圈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2。每一圈的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均包括两个平面结构140和两个弧面结构150,两个平面结构140相对平行设置,两个弧面结构150相对设置,两个弧面结构150设置于平面结构140的两端,两个弧面结构150与两个平面结构140连接形成跑道型。至少一圈的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00,第一检测装置200位于对应的第二极片120和与第二极片120相邻的隔膜130之间,第一检测装置200被配置为监测对应的第二极片120的弧面结构150的膨胀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卷芯和电池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00),包括第一极片(110)、第二极片(120)和隔膜(130),所述隔膜(130)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110)和所述第二极片(120)之间,所述第一极片(110)与所述第二极片(120)极性相反,所述第一极片(110)、所述第二极片(120)和所述隔膜(130)卷绕设置,每一圈的所述第一极片(110)、所述第二极片(120)和所述隔膜(130)均包括连接的平面结构(140)和弧面结构(150);
多个第一检测装置(200),至少一圈的所述第二极片(120)的所述弧面结构(150)的两侧对位设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120)和与所述第二极片(120)相邻的所述隔膜(130)之间,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被配置为监测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120)的所述弧面结构(150)的膨胀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检测装置(300),至少一圈的所述第二极片(120)的所述平面结构(140)的两侧对位设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120)和与所述第二极片(120)相邻的所述隔膜(130)之间,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被配置为监测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120)的所述平面结构(140)的膨胀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任意一圈所述第二极片(120)的平面结构(1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141)和第二平面(142),所述第一平面(141)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多个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分别布置于所述第一平面(141)靠近两端的位置和中间位置上,所述第二平面(142)上的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与所述第一平面(141)上的第二检测装置(300)对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设置于同一圈的所述第二极片(120)上;
和/或,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设置于不同圈的所述第二极片(120)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包括探头和磁铁,所述磁铁设置于探头上,所述探头和所述磁铁均设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极片(120)同一位置两侧的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的所述磁铁的极性相反;
和/或,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包括探头和磁铁,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探头上,所述探头和所述磁铁均设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极片(120)同一位置两侧的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的磁铁的极性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片(120)从内至外卷绕成多圈;其中,
靠近内侧的任意一圈所述第二极片(120)上设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
和/或,靠近中间的任意一圈所述第二极片(120)上设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
和/或,靠近外侧的任意一圈所述第二极片(120)上设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500),所述本体(100)装入所述壳体(500)内,所述本体(100)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第三检测装置(400),所述第三检测装置(400)位于所述本体(100)和所述壳体(500)之间,所述第三检测装置(400)被配置为监测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本体(100)的膨胀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的同一侧面上设置多个所述第三检测装置(400),多个所述第三检测装置(400)分别布置于所述本体(100)靠近两端和中间的位置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三检测装置(400)包括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200)为涂层传感器;
和/或,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0)为涂层传感器或探针传感器;
和/或,所述第三检测装置(400)为涂层传感器或探针传感器。
1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卷芯。
CN202322109804.2U 2023-08-04 2023-08-04 电池卷芯和电池 Active CN220627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09804.2U CN220627904U (zh) 2023-08-04 2023-08-04 电池卷芯和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09804.2U CN220627904U (zh) 2023-08-04 2023-08-04 电池卷芯和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7904U true CN220627904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13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09804.2U Active CN220627904U (zh) 2023-08-04 2023-08-04 电池卷芯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7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02799B2 (en) Method of evaluating power storage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test system
US5438249A (en) Method of state-of-charge indication by measuring the thickness of a battery
JP5444762B2 (ja) 圧力測定装置及び厚み測定装置
CN107394296A (zh) 灵敏的基于应变的电池单元荷电状态和健康状态监测
KR102161028B1 (ko) 이차전지의 불량 검사 장치 및 불량 검사 방법
KR102623517B1 (ko) 대상물의 변형과 관련된 기계적 특성을 측정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WO2011101942A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849724A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损伤识别的概率成像方法
US10718816B2 (en) Method of evaluating power storage device, evaluation ji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wer storage device
CN220627904U (zh) 电池卷芯和电池
JP2015072759A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666875B1 (ko) 극판 길이 측정장치
Hendricks et al. Lithium-ion battery strain gauge monitoring and depth of discharge estimation
US20160072158A1 (en) Device for managing an accumulator
KR20210136253A (ko) 스트레인 게이지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전지의 가스 발생 거동 평가방법
CN114597337A (zh) 一种电池极片以及动力电池
KR20220138739A (ko) 상대 비교를 통한 이상 전지 검출 방법
WO2024065261A1 (zh) 电芯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JP6674636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453203B2 (ja) 蓄電デバイスの評価方法、および蓄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5535969B2 (ja) 二次電池
EP4026651A1 (en) Welding quality inspection device
WO2023155122A1 (zh) 极片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US20230087294A1 (en) Assembled battery testing method
US2024009188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specting Welded St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