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4337U - 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4337U
CN220624337U CN202322328056.7U CN202322328056U CN220624337U CN 220624337 U CN220624337 U CN 220624337U CN 202322328056 U CN202322328056 U CN 202322328056U CN 220624337 U CN220624337 U CN 2206243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mounting
mount
outdoor unit
sec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2805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自然
刘武祥
罗文悦
陈港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Xiaomi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Xiaomi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Xiaomi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2805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43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43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43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该安装件包括相连接的安装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连接感温包,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安装部用于连接于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以使得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另一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能够降低设计、制造成本以及空调室外机的外壳的用料成本。

Description

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室外机是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压缩机、风扇以及换热器。空调系统的运行原理是基于液体汽化制冷原理,即利用液体汽化时的吸热效应和冷凝时的放热效应来实现制冷和制热。空调室外机在工作时需要根据外界不同的环境温度调整运行情况,例如压缩机频率、膨胀阀开度、风扇的转动频率等参数。
在空调室外机上通常设置有感温包,用于测量室外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进而对空调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相关技术中,通常将感温包固定于安装架,再将安装架安装在空调室外机的外壳上且置于换热器所在的一侧,由此,空调室外机的外壳上通常配置有与安装架相连的结构,且为了使感温包与换热器保持一定的距离,通常使得外壳在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凸出于换热器较大距离,由此造成设计较为复杂,且造成外壳用料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以使得感温包能够通过安装件连接于换热器,以降低设计、制造成本以及外科的用料成本,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安装件,包括相连接的安装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连接感温包,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安装部用于连接于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以使得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布置的第二限位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连接部;
所述安装部通过所述连接部挂接在所述换热器上,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夹持在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贴合面,所述贴合面用于至少部分地贴合于所述换热器的外周壁。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相对的两侧均构造为平面。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第一固定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感温包穿过的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构造为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部构造为弧形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弧形板构造为一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与所述弧形板位置相对的区域具有工艺孔。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的远离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构造为一体;
和/或,所述安装件为钣金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感温包组件,包括感温包和安装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换热器以及安装件或感温包组件。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外壳,所述换热器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至少一者通过所述外壳压接于所述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换热器上方的顶盖,所述连接部搭接在所述换热器的顶壁上且通过所述顶盖压接于所述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布置有第一柔性层,和/或,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外壳之间布置有第二柔性层。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室外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件通过安装部能够连接在换热器上,且通过固定部连接感温包。具体地,固定部连接于安装部并用于连接感温包,安装部连接于换热器,且安装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固定部位于换热器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一限位部位于换热器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以用于限制安装部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移动或移动不超过预设距离,进而感温包通过固定部较稳定地连接于换热器。由此,无需在室外机的外壳上另外再配置安装结构以用于安装感温包,降低设计和加工难度,另外,空调室外机的外壳在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做的更小,从而能够减少外壳的用料,降低成本。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安装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安装件挂接于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顶盖压接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感温包;2、空调室外机;21、换热器;22、外壳;221、顶盖;3、安装部;31、第一限位部;32、第二限位部;33、连接部;4、固定部;41、第一固定部;411、第一固定板;42、第二固定部;421、弧形板;43、延伸部;5、第一柔性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部与外部;“远、近”是指相应部件相对于另一部件在空间位置上的远、近。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进行说明。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参照图1至图3,本公开提供一种安装件,包括相连接的安装部3和固定部4,固定部4用于连接感温包1,安装部3包括第一限位部31,且安装部3用于连接于空调室外机2的换热器21,以使得固定部4位于换热器21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一限位部31位于换热器21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另一侧。
通过该技术方案,安装件通过安装部3能够连接在换热器21上,且通过固定部4连接感温包1。具体地,固定部4连接于安装部3并用于连接感温包1,安装部3连接于换热器21,且安装部3包括第一限位部31,固定部4位于换热器21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一限位部31位于换热器21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以用于限制安装部3沿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移动或移动不超过预设距离,进而感温包1通过固定部4较稳定地连接于换热器21。由此,无需在室外机的外壳22上另外再配置安装结构以用于安装感温包1,降低了设计和加工难度,另外,空调室外机的外壳在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做的更小,从而能够减少外壳的用料,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安装部3包括与第一限位部31相对布置的第二限位部32以及连接在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之间的连接部33;安装部3通过连接部33挂接在换热器21上,和/或,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分别夹持在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在将安装件通过安装部3连接于换热器21时,安装部3可以通过连接部33挂接在换热器21上,此时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可选择地贴合或有空隙地位于换热器21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两侧。或者,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分别夹持在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此时连接部33可选择地贴合或有空隙地连接于换热器21。或者,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分别夹持在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连接部33贴合地连接于换热器21,以提高安装部3连接于换热器21的稳定性。上述连接方式均能够实现通过安装部3将安装件连接于换热器21,同时限制安装部3沿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移动或移动预设距离,例如,在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夹持在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时,能够限制安装部3沿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移动;在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中的至少一者与换热器21之间具有间隙时,能够限制安装部3沿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移动不超过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取决于第一限位部31以及第二限位部32与换热器21之间的间隙尺寸,由此,能够通过固定部4将感温包1较稳定地安装于换热器21,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部31可以包括贴合面,贴合面用于至少部分地贴合于换热器21的外周壁。
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分别作用在空调室外机2的换热器21的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连接部31连接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且连接部31包括贴合面,贴合面至少部分地贴合作用于换热器21的外周壁,进而安装部3至少三面环绕地连接在换热器21上,以使得安装件通过安装部3能够挂接在换热器21上。
例如,其中一种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部31构造为连接板,连接板连接于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之间,且连接板具有贴合面,贴合面形成于连接板的靠近换热器21的一侧,且贴合面构造为适应性地贴合于换热器21的外周壁。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连接板可以安装于换热器21的顶部,即连接板的贴合面可以贴合作用于换热器21的外周壁的顶壁部分。或者,在附图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连接板也可以安装于换热器21的侧部,例如,连接板的贴合面可以贴合作用于换热器21的外周壁的侧壁部分,本公开不限于此。其中,换热器21通常包括换热管和散热翅片,换热管的数量可以为多根且并排布置,或者换热管的数量可以为一根且呈蛇形布置,换热管穿过并排且间隔布置的多个散热翅片,从而形成换热器,其中,散热翅片可以平行于换热器的厚度布置。在本公开中,换热器21的外周壁可以理解为由多个散热翅片形成的沿周向的外轮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的相对的两侧均构造为平面。
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分别作用在空调室外机2的换热器21的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即,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可以分别自换热器21的沿厚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侧作用于换热器21,以能够限制安装部3在沿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的运动,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的相对的两侧均构造为平面,使得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与换热器21的沿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壁的作用面积尽可能的大,以提高安装部3连接于换热器21上时的平稳性,同时能够减小甚至避免对换热器21的散热翅片的损坏,例如弯曲变形等,保障换热器21的换热效果。
例如,其中一种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构造为沿换热器21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换热器21两侧的两限位板,两限位板与换热器21之间可以存在有安装间隙,或者,两限位板贴合或夹持作用于换热器21,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固定部4包括连接于安装部3的第一固定部41以及连接于第一固定部41的第二固定部42,第一固定部41与第二固定部42之间形成用于供感温包1穿过的通道。
将安装件通过安装部3挂接于换热器21,之后将感温包1穿过第一固定部41与第二固定部42之间形成的通道,需要说明的是,感温包1通常包括感温器和保护软管,感温器安装于保护软管内,通过保护软管保护感温器,由此,将保护软管穿过第一固定部41与第二固定部42之间,以通过第一固定部41和第二固定部42固定感温包1,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固定不局限于将感温包1固定于一特定位置,而是通过第一固定部41和第二固定部42使感温包1不脱离地连接于固定部4。
其中一种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固定部41构造为第一固定板411,第二固定部42构造为弧形板421,第一固定板411与弧形板421构造为一体。
将安装件通过安装部3挂接于换热器21,通道形成于第一固定板411与弧形板421之间,将感温包1穿过第一固定板411与弧形板421之间,其中,将第一固定板411构造为平板,保护软管穿设于第一固定板411和弧形板421之间,保护软管与第一固定板411或弧形板421之间可选择地存在有安装间隙,或者,第一固定板411和弧形板421至少部分地贴合于保护软管的外管壁。同时,为提高第一固定板411与弧形板42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将第一固定板411与弧形板421设置为一体构造。
其中一种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固定板411的与弧形板421位置相对的区域具有工艺孔。
为减小加工难度并节省材料,将第一固定板411的部分冲压加工以形成弧形板421,且在第一固定板411的对应部分形成工艺孔,同时,工艺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散热作用,以能够不影响换热器21的正常工作。
在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弧形板421也可以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固定板411,例如可以通过螺栓或螺钉连接的方式。或者,弧形板421也可以一端铰接于第一固定板411,另一端通过例如螺栓或螺钉连接于第一固定板411,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固定部4还包括延伸部43,延伸部43连接于第二限位部32且朝向远离第一限位部31的方向延伸,延伸部43的远离第二限位部3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部41。
第一固定部41通过延伸部43使得感温包1与换热器21之间存在有工作间隙,以能够使感温包1远离换热器21,减小换热器21影响感温包1正常工作的可能性,延伸部43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延伸部43可以构造为延伸板或延伸杆,一端连接于第二限位部32,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部41,为减小加工难度,减少加工工序,将延伸部43构造为延伸板。
其中一种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安装部3与固定部4构造为一体。
为减小加工难度并节省材料,安装部3与固定部4构造为一体,即安装件为一体成型,将单件原材料通过加工以形成安装部3与固定部4,在此过程中,无需再另外对其它材料进行加工,也无需另外的加工工序例如组装和拼接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安装件为钣金件。
安装件为钣金件,重量轻且强度高,经冲压加工一体成型,加工难度较低,同时节省材料。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参考图1至图3,提供一种感温包组件,包括感温包1和安装件。具体地,感温包1通过安装件连接于换热器21,以组成感温包组件,对室外的温度进行测量。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参考图1至图5,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2,包括换热器21以及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实施例描述的安装件或上述第二方面中任意一实施例描述的感温包组件。具体地,空调室外机2包括换热器21和安装件,或者,包括换热器21和感温包组件,感温包1通过安装件连接于换热器21,对室外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将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进而对空调室外机2的运行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空调室外机2包括外壳22,换热器21连接于外壳22,连接部31、第一限位部31以及第二限位部32中的至少一者通过外壳22压接于换热器21。
在空调室外机2的安装过程中,将安装件通过安装部3挂接在换热器21上,之后在将换热器21连接于外壳22的过程中,外壳22可选择地压接连接部31、第一限位部31以及第二限位部32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以用于固定安装件,进而实现对感温包组件的固定。
其中一种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外壳22包括位于换热器21上方的顶盖221,连接部31搭接在换热器21的顶壁上且通过顶盖221压接于换热器21。
在空调室外机2的安装过程中,先将连接部31搭接在换热器21的顶壁上,之后安装外壳22,其中顶盖221压接作用于连接部31,进而使连接部31固定于换热器21的顶部,在附图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31也可以搭接在换热器21的侧壁上,之后再将换热器21连接于外壳22,在此过程中,外壳22压接连接部31,进而使连接部31固定于换热器21的侧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安装部3与换热器21之间布置有第一柔性层5,和/或,换热器21与外壳22之间布置有第二柔性层。
安装部3与换热器21之间布置有第一柔性层5,具体地,第一柔性层5可以布置于连接部31与换热器21之间、第一限位部31与换热器21之间以及第二限位部32与换热器21之间,第一柔性层5可选择地构造为海绵或软胶等,用以防止压倒翅片,影响换热效果,同时防止连接部31或限位部32与翅片发生碰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柔性层5填充于连接部31与换热器21之间、第一限位部31与换热器21之间以及第二限位部32与换热器21之间,为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可以在第一柔性层5与换热器21之间,第一柔性层5与连接部31之间以及第一柔性层5与限位部32之间抹胶以实现粘接固定。
同理,在换热器21与外壳22之间布置有第二柔性层,用以减小换热器21与外壳22之间相互挤压而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在第二柔性层与换热器21之间和第二柔性层与外壳22之间抹胶以实现粘接固定。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参考图1至图5,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室外机2。具体地,通过安装于空调室外机2上的感温包组件对室外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将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进而对空调室外机2的运行进行控制,以对空调系统进行调节。可以理解的是,该空调系统也包括与空调室外机2配合使用的空调室内机及相应的连接管线等,本公开不再对此作更详细地说明。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安装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安装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连接感温包,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安装部用于连接于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以使得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沿自身厚度方向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布置的第二限位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连接部;
所述安装部通过所述连接部挂接在所述换热器上,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夹持在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贴合面,所述贴合面用于至少部分地贴合于所述换热器的外周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相对的两侧均构造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第一固定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感温包穿过的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构造为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部构造为弧形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弧形板构造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与所述弧形板位置相对的区域具有工艺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的远离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安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构造为一体;
和/或,所述安装件为钣金件。
10.一种感温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感温包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安装件。
1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安装件或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温包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外壳,所述换热器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至少一者通过所述外壳压接于所述换热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换热器上方的顶盖,所述连接部搭接在所述换热器的顶壁上且通过所述顶盖压接于所述换热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布置有第一柔性层,和/或,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外壳之间布置有第二柔性层。
15.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
CN202322328056.7U 2023-08-25 2023-08-25 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Active CN2206243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8056.7U CN220624337U (zh) 2023-08-25 2023-08-25 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8056.7U CN220624337U (zh) 2023-08-25 2023-08-25 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4337U true CN220624337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16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28056.7U Active CN220624337U (zh) 2023-08-25 2023-08-25 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43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118532A1 (en) Flexible Attachment System for a Coil Heat Exchanger
US20140360222A1 (en) Outdoor unit of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6088708B2 (ja) 接続モジュール、熱交換器、および対応する熱交換アセンブリ
US9267738B2 (en) Rigid and elastic mounting for vehicle heat exchanger
WO2014132554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調装置
US20150041101A1 (en) Outdoor unit of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N220624337U (zh) 安装件、感温包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JP5724709B2 (ja) 冷媒冷却機構及び冷却ユニット
CN104729156B (zh)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JP6099500B2 (ja) 室外ユニット及びこの室外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2010181166A (ja) 熱交換器用温度センサ
CN212108919U (zh) 空调器
JP2013232519A (ja) 冷媒配管の取付構造
US11148503B2 (en) Evaporator with cool storage function
KR20120008953A (ko) 고정용 지그
JP6922414B2 (ja) 熱交換器の固定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器
WO2009036532A2 (en) Sub-cooler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unit
CN216522074U (zh) 空调室外机
KR20210039092A (ko) 열교환기용 센서홀더
CN21474611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559977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818639U (zh) 一种芯体弧形结构的汽车散热器结构
CN218112289U (zh) 车载空调和车辆
CN211261062U (zh) 窗机空调
CN218296874U (zh) 用于换热器的固定装置、换热器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