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92335U - 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92335U
CN220592335U CN202322035703.5U CN202322035703U CN220592335U CN 220592335 U CN220592335 U CN 220592335U CN 202322035703 U CN202322035703 U CN 202322035703U CN 220592335 U CN220592335 U CN 2205923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motor
plate
motor end
end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3570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利民
印超
刘学东
赵立国
翟浩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Electr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Electr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Electr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Electr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3570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923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923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923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包括基架、第一夹持结构、第二夹持结构、钻孔单元以及竖向驱动结构。第一夹持结构滑动设置在基架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第二夹持结构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基架上,与第一夹持结构间隔设置,与第一夹持结构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并对电机端盖进行夹持固定;钻孔单元用于对电机端盖进行打孔;竖向驱动结构设置在基架上,与第一夹持结构及第二夹持结构相连,用于驱动第一夹持结构及第二夹持结构沿竖直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旨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打孔装置只能针对一种规格的电机端盖进行打孔,适用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端盖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而电机端盖是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端盖是安装在电机机壳后面的一个后盖,在对端盖进行打孔加工时需要用到打孔装置。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打孔装置在对电机端盖进行打孔时,通常夹持结构只能夹持一种规格的电机端盖,不同规格的电机端盖在进行打孔时需要移动打孔机构,操作繁琐,费时费力,实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旨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打孔装置只能针对一种规格的电机端盖进行打孔,适用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包括:
基架;
第一夹持结构,包括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基架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设定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滑动方向为第一方向;
第二夹持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基架上,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间隔设置,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并对电机端盖进行夹持固定;
钻孔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基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及所述第二夹持结构的上方,用于对电机端盖进行打孔;以及
竖向驱动结构,设置在所述基架上,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及所述第二夹持结构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及所述第二夹持结构沿竖直方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驱动器及第一转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竖向驱动结构相连,所述第一驱动器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端相连,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夹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转接板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一弧形夹持板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与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板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驱动器、第二转接板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竖向驱动结构相连,所述第二驱动器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二转接板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伸缩端相连,所述第二转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夹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转接板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连杆、第二弧形夹持板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连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与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与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板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设定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电机端盖打孔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丝杆及导向杆;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基架上,所述丝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丝杆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动力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架转动连接,所述导向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与所述丝杆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钻孔单元包括滑块、伸缩结构、转动结构及钻孔刀;所述滑块与所述丝杆螺纹传动连接,且与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伸缩结构的固定端与所述滑块相连,所述转动结构与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端相连,所述钻孔刀设置在所述转动结构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结构包括驱动件及转盘,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端相连,所述转盘与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竖向驱动结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辅助杆及齿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基架上,所述辅助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辅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动力连接,所述齿轮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辅助杆上,两个所述齿轮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均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第一夹持结构滑动设置在基架上,第二夹持结构滑动设置在基架上,且第一夹持结构与第二夹持结构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从而通过调整第一夹持结构或者第二夹持结构在基架上的位置以调整放置空间的大小,从而可以夹持不同型号的电机端盖。同时在基架上还设置有钻孔单元,钻孔单元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基架上,且位于第一夹持结构及第二夹持结构的上方,从而可以根据第一夹持结构及第二夹持结构的位置调整钻孔单元的位置,以完成对不同电机端盖的打孔,操作便捷,省时省力,实用性好。在基架上还设置有竖向驱动结构,竖向驱动结构与第一夹持结构及第二夹持结构相连,从而驱动第一夹持结构及第二夹持结构沿竖直方向移动,以完成对不同型号电机端盖的稳固夹持固定,适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的第一夹持件与第一转接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架;20、第一夹持结构;21、第一连接板;22、第一驱动器;23、第一转接板;24、第一夹持件;241、第一连杆;242、第一弧形夹持板;243、第一弹性件;30、第二夹持结构;31、第二连接板;32、第二驱动器;33、第二转接板;34、第二夹持件;341、第二弧形夹持板;342、第二弹性件;40、钻孔单元;41、滑块;42、伸缩结构;43、转动结构;431、转盘;44、钻孔刀;50、竖向驱动结构;51、第二驱动电机;52、辅助杆;53、齿轮;60、驱动组件;61、第一驱动电机;62、丝杆;63、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进行说明。所述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包括基架10、第一夹持结构20、第二夹持结构30、钻孔单元40以及竖向驱动结构50。第一夹持结构20包括第一夹持件24,第一夹持件24滑动设置在基架10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设定第一夹持件24的滑动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夹持结构30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基架10上,与第一夹持结构20间隔设置,与第一夹持结构20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并对电机端盖进行夹持固定。钻孔单元40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基架10上,且位于第一夹持结构20及第二夹持结构30的上方,用于对电机端盖进行打孔。竖向驱动结构50设置在基架10上,与第一夹持结构20及第二夹持结构30相连,用于驱动第一夹持结构20及第二夹持结构30沿竖直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第一夹持结构20滑动设置在基架10上,第二夹持结构30滑动设置在基架10上,且第一夹持结构20与第二夹持结构30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从而通过调整第一夹持结构20或者第二夹持结构30在基架10上的位置以调整放置空间的大小,从而可以夹持不同型号的电机端盖。同时在基架10上还设置有钻孔单元40,钻孔单元40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基架10上,且位于第一夹持结构20及第二夹持结构30的上方,从而可以根据第一夹持结构20及第二夹持结构30的位置调整钻孔单元40的位置,以完成对不同电机端盖的打孔,操作便捷,省时省力,实用性好。在基架10上还设置有竖向驱动结构50,竖向驱动结构50与第一夹持结构20及第二夹持结构30相连,从而驱动第一夹持结构20及第二夹持结构30沿竖直方向移动,以完成对不同型号电机端盖的稳固夹持固定,适用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夹持结构20还包括第一连接板21、第一驱动器22以及第一转接板23。第一连接板21与竖向驱动结构50相连。第一驱动器22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第一驱动器22的固定端与第一连接板21相连,第一转接板23与第一驱动器22的伸缩端相连,第一转接板23与第一连接板2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夹持件24设置在第一转接板23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21与竖向驱动结构50相连,从而竖向驱动结构50带动第一连接板21沿竖直方向移动。第一夹持件24设置在第一转接板23上,第一转接板23与第一驱动器22的伸缩端相连,从而第一驱动器22驱动第一夹持件24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便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22可以是气缸或者液压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第一夹持件24包括第一连杆241、第一弧形夹持板242及第一弹性件243。第一连杆241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连杆241一端与第一转接件滑动连接。第一弧形夹持件与第一连杆241另一端相连,第一弹性件243套设在第一连杆241上,第一弹性件243一端与第一弧形夹持板242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转接板23相连。本实施例中,在不夹持电机端盖时,第一弹性件243处于自然状态。在夹持电机端盖的过程中,第一弧形夹持板242压缩第一弹性件243,在第一弹性件243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一弧形夹持板242始终有对电机端盖夹紧的趋势,保证对电机端盖的夹持固定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43可以是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第二夹持结构30包括第二连接板31、第二驱动器32、第二转接板33以及第二夹持件34。第二连接板31与竖向驱动结构50相连,第二驱动器32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第二驱动器32的固定端与第二连接板31相连,第二转接板33与第二驱动器32的伸缩端相连,第二转接板33与第二连接板3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夹持件34设置在第二转接板33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31与竖向驱动结构50相连,从而竖向驱动结构50带动第二连接板31沿竖直方向移动。第二夹持件34设置在第二转接板33上,第二转接板33与第二驱动器32的伸缩端相连,从而第二驱动器32驱动第二夹持件34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便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器32可以是气缸或者液压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第二夹持件34包括第二连杆、第二弧形夹持板341及第二弹性件342。第二连杆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连杆一端与第二转接板33滑动连接,第二弧形夹持板341与第二连杆另一端相连,第二弧形夹持板341与第一弧形夹持板242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第二弹性件342套设在第二连杆上,第二弹性件342一端与第二弧形夹持板34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转接板33相连。本实施例中,在不夹持电机端盖时,第二弹性件342处于自然状态。在夹持电机端盖的过程中,第二弧形夹持板341压缩第二弹性件342,在第二弹性件342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二弧形夹持板341始终有对电机端盖夹紧的趋势,同时,第二弧形夹持板341与第一弧形夹持板242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从而通过第一弧形夹持板242及第二弧形夹持板341进行夹持,保证对电机端盖的夹持固定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342可以是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设定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为第二方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端盖打孔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60。驱动组件60包括第一驱动电机61、丝杆62及导向杆63。第一驱动电机61设置在基架10上,丝杆62沿第一方向设置,丝杆62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61动力连接,另一端与基架10转动连接。导向杆63沿第一方向设置,且与丝杆6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丝杆62与第一驱动电机61动力连接,从而第一驱动电机61驱动丝杆62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钻孔单元40包括滑块41、伸缩结构42、转动结构43以及钻孔刀44。滑块41与丝杆62螺纹传动连接,且与导向杆63滑动连接。伸缩结构42的固定端与滑块41相连,转动结构43与伸缩结构42的伸缩端相连,钻孔刀44设置在转动结构43上。本实施例中,滑块41与丝杆62螺纹传动连接,且与导向杆63滑动连接,从而丝杆62带动滑块41沿第一方向移动。滑块41带动钻孔刀44沿第一方向移动。伸缩结构42的伸缩端与转动结构43相连,从而伸缩结构42带动钻孔刀44沿竖直方向移动。同时钻孔刀44设置在转动结构43上,转动结构43带动钻孔刀44转动以对电机端盖的不同位置进行钻孔,操作便捷,实用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转动结构43包括驱动件及转盘431,驱动件与伸缩结构42的伸缩端相连,转盘431与驱动件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转盘431与驱动件转动连接,驱动件用于驱动转盘431转动,转盘431转动,进而带动钻孔刀44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竖向驱动结构50包括第二驱动电机51、辅助杆52及齿轮53。第二驱动电机51设置在基架10上,辅助杆52沿第一方向设置。辅助杆52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51动力连接,齿轮53设有两个,两个齿轮53设置在辅助杆52上,两个齿轮53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齿轮53与第一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31对应设置。第一连接板21及第二连接板31上均设有与齿轮53啮合的齿条。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驱动电机51带动辅助杆52转动,两个齿轮53设置在辅助杆52上,辅助杆52带动齿轮53转动,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31上均设有齿条,齿条与对应的齿轮53啮合,从而带动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31沿竖直方向移动,保证对不同型号电机端盖的夹持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架;
第一夹持结构,包括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基架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设定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滑动方向为第一方向;
第二夹持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基架上,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间隔设置,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并对电机端盖进行夹持固定;
钻孔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基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及所述第二夹持结构的上方,用于对电机端盖进行打孔;以及
竖向驱动结构,设置在所述基架上,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及所述第二夹持结构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及所述第二夹持结构沿竖直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驱动器及第一转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竖向驱动结构相连,所述第一驱动器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伸缩端相连,所述第一转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夹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转接板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一弧形夹持板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与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板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驱动器、第二转接板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竖向驱动结构相连,所述第二驱动器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二转接板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伸缩端相连,所述第二转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夹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转接板上,用于夹持固定电机端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连杆、第二弧形夹持板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连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与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与所述第一弧形夹持板围合形成容纳电机端盖的放置空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夹持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板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定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电机端盖打孔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丝杆及导向杆;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基架上,所述丝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丝杆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动力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架转动连接,所述导向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与所述丝杆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单元包括滑块、伸缩结构、转动结构及钻孔刀;所述滑块与所述丝杆螺纹传动连接,且与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伸缩结构的固定端与所述滑块相连,所述转动结构与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端相连,所述钻孔刀设置在所述转动结构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包括驱动件及转盘,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端相连,所述转盘与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驱动结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辅助杆及齿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基架上,所述辅助杆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辅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动力连接,所述齿轮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辅助杆上,两个所述齿轮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均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
CN202322035703.5U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 Active CN2205923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5703.5U CN220592335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5703.5U CN220592335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92335U true CN220592335U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65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35703.5U Active CN220592335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923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604077A (zh) 一种用于电机加工的电机壳打孔装置
CN220592335U (zh) 一种电机端盖打孔装置
CN110370836B (zh) 一种穿线财务装订机
CN211516118U (zh) 侧孔加工机
CN216505629U (zh) 全自动打靶机
CN211075230U (zh) 一种穿线财务装订机
CN211089377U (zh) 一种防爆电机工装夹具
CN214517846U (zh) 一种冰箱背板裁切设备
CN220901934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打孔装置
CN219805411U (zh) 一种端盖加工用打孔装置
CN111688040A (zh) 一种用于穿墙套管的自动打孔安装装置
CN106341955B (zh) 收废膜装置及贴膜机
CN213530867U (zh) 一种机箱机柜加工用多功能钻孔设备
CN217193955U (zh) 一种汽车变速器盖开孔用夹紧装置
CN211727636U (zh) 一种翅片管剥离机
CN220407160U (zh) 一种汽车金属配件加工打孔装置
CN220613112U (zh) 一种用于铝制品加工的可调节定位装置
CN216884325U (zh) 一种砂纸生产用冲孔装置
CN213226389U (zh) 波纹管切割用夹持装置
CN215614732U (zh) 一种集成线束裁切装置
CN219254212U (zh) 一种控制机柜生产用打孔设备
CN220636364U (zh) 一种铝合金散热器侧部打孔设备
CN220330046U (zh) 一种汽车配件加工用双工位打孔设备
CN214520394U (zh) 一种笔记本内芯裁切装置
CN218363521U (zh) 一种手机外壳打孔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