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7869U - 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7869U
CN220557869U CN202322158989.6U CN202322158989U CN220557869U CN 220557869 U CN220557869 U CN 220557869U CN 202322158989 U CN202322158989 U CN 202322158989U CN 220557869 U CN220557869 U CN 220557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sealing
liquid
drainage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589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旭栋
王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hangcheng District Pinmu Shangpin Household Products Firm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hangcheng District Pinmu Shangpin Household Products Firm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hangcheng District Pinmu Shangpin Household Products Firm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hangcheng District Pinmu Shangpin Household Products Firm
Priority to CN20232215898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7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7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7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盖体,包括盖体本体和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设有导入口,所述盖体本体上开有与所述导入口相通的出液口,所述盖体本体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所述盖体本体上设有密封部,所述盖体本体在转动过程中通过所述密封部封闭或者打开所述导入口,所述盖体本体上设有储液腔,用于在所述盖体本体翻转到打开状态时,收集所述密封部上残留的液体。一种壶体,包括壶身,所述壶身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的连接座与所述壶身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向壶身中添加液体时,盖提本体上的残留液体不会对其他物体造成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存放容器,具体涉及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
背景技术
壶体主要用于盛放液体,如水壶、油壶等,在厨房中,很多调味料都为液体形式,如色拉油、酱油等,特别是色拉油、花生油等作为主要的烹饪调味品,其购买时往往都是2升或者5升等大容量包装,用户需要将其分装到小的壶体内,以方便使用。
现有的壶体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8044870U名为《一种盖体组件以及具有盖体组件的壶体》,其盖体组件包括连接座和盖体,盖体组件可以封盖在壶体的开口处,拆装方便。在需要往壶体内添油时,按住按压片即可将连接座与盖体分离,但是此时盖体放置成了问题,盖体朝向连接座的端面上可能粘有油,而在盖体的顶面或者外周也可能粘有油污,将盖体随意放置将会把油污蹭的到处都是,用户如果一直手持盖体,就只能单手提着油壶往壶体内添油,操作十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能够有效解决现有壶体在添油时盖体无处放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盖体,包括盖体本体和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设有导入口,所述盖体本体上开有与所述导入口相通的出液口,所述盖体本体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所述盖体本体上设有密封部,所述盖体本体在转动过程中通过所述密封部封闭或者打开所述导入口,所述盖体本体上设有储液腔,用于在所述盖体本体翻转到打开状态时,收集所述密封部上残留的液体。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盖体本体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储液腔的出口在导入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导入口内;所述盖体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储液腔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下部。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密封部上设有环状的第一引流部,所述盖体本体翻转到封闭时,所述第一引流部与所述导入口密封连接。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盖体还包括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密封部相对间隔设置,所述阻挡部、第一引流部和密封部围成的空间形成所述储液腔。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密封部和所述阻挡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引流部的两端。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连接座上位于导入口旁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引流部的外侧壁密封连接。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第一引流部围成圆台形,所述第一引流部较小的一端与所述导入口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引流部与所述密封部之间形成所述储液腔。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导入口密封连接,所述密封部设有第二引流部,在所述盖体本体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第二引流部紧贴所述导入口的边缘;在所述盖体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引流部位于所述密封部的最低处。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盖体还包括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密封部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引流部连接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阻挡部之间,所述阻挡部、第二引流部和密封部围成的空间形成所述储液腔。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密封部上设有内凹的凹腔,形成所述储液腔,所述第二引流部与所述储液腔相连,用于在所述盖体本体翻转到打开状态时,将所述密封部上残留的液体导入所述储液腔。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第二引流部在所述密封部上的投影为圆弧形,且对应的圆周角不大于180°,在所述盖体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引流部的两端均不超过所述密封部的水平中线高度。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阻挡部在所述导入口所在平面内的投影面积与所述导入口的面积比值小于1:10。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储液腔内设有导液面,在所述盖体本体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导液面的水平高度朝向所述盖体本体中心方向逐渐降低,用以将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导出。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盖体本体上开有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导入口的倒液通道,所述倒液通道朝向所述盖体本体的边缘方向倾斜。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倒液通道的轴线与所述盖体本体的竖直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盖体本体相对于所述连接座转动角度为α,90°≤α≤90°+β。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倒液通道和所述储液腔分别位于所述盖体本体相对的两端。
在上述盖体中,所述盖体本体相对于所述连接座转动角度为α,90°≤α。
一种壶体,包括壶身,所述壶身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的连接座与所述壶身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通过盖体本体与连接座转动连接,解决了目前在添油时盖体无处放置的问题。通过盖体本体与连接座转动连接,在需要添油时只要翻起盖体本体即可,操作简单方便,盖体也不会污染到台面,并且盖体本体上设有密封部,盖体本体在转动过程中通过密封部封闭或者打开导入口,这样在正常使用壶体倒油时,壶内的液体就不会从盖体本体与连接座的连接处泄漏。另外,在盖体本体上设有储液腔,当盖体本体翻起到打开状态时,密封部由于与导入口接触,密封部上会残留液体,在盖体本体翻起后,受到重力作用,密封部上的液体会向下流动,汇集后滴在导入口周边的连接座上,造成连接座被污染,因此,设置储液腔,将盖体本体翻起后密封部上的液体进行收集,避免对导入口周边的连接座造成污染,也提高了盖体的卫生标准。
进一步,所述盖体本体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储液腔的出口在导入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导入口内;所述盖体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储液腔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下部。在盖体本体处于封闭状态时,在储液腔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导入口回到壶体内,让储液腔收集的液体得以重复使用;而在盖体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储液腔位于密封部的下部,可以尽量将密封部上残留的液体都收集到储液腔内,避免密封部上的残留液体滴落到连接座上。
进一步,所述密封部上设有环状的第一引流部,所述盖体本体翻转到封闭时,所述第一引流部与所述导入口密封连接。环状的第一引流部在盖体本体处于封闭时,可以限制经过导入口流向出液口的液体,避免其向四周扩散。
进一步,所述盖体还包括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密封部相对间隔设置,所述阻挡部、第一引流部和密封部围成的空间形成所述储液腔。通过阻挡部、第一引流部和密封部形成的储液腔,可以不占用盖体本体原有的空间,并且方便根据承装液体的种类更改设计储液腔的大小。
进一步,所述密封部和所述阻挡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引流部的两端。尽量扩大储液腔的体积,并且将第一引流部引流的液体都收入储液腔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引流部围成圆台形,所述第一引流部较小的一端与所述导入口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引流部与所述密封部之间形成所述储液腔。第二种形成储液腔的结构形式,通过圆台形的第一引流部,在盖体本体翻转到打开状态时,第一引流部的下部与密封部之间形成锐角的夹角,从而在第一引流部与密封部之间形成储液腔,该结构较为简单,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引流部的高度来调整储液腔的大小。
进一步,所述连接座上位于导入口旁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引流部的外侧壁密封连接。提高了第一引流部与导入口的密封性,同时在盖体本体翻转到打开状态时,也可以避免第一引流部外侧壁上残留液体从四周滴落到连接座上。
进一步,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导入口密封连接,所述密封部设有第二引流部,在所述盖体本体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第二引流部紧贴所述导入口的边缘;在所述盖体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引流部位于所述密封部的最低处。本方案直接利用密封部与导入口对接密封,引流部只在盖体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对残留在密封部上的液体进行引导进入储液腔。
进一步,所述盖体还包括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密封部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引流部连接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阻挡部之间,所述阻挡部、第二引流部和密封部围成的空间形成所述储液腔。利用阻挡部、第二引流部和密封部围成的空间形成储液腔,不占用原有盖体本体的空间。
进一步,所述密封部上设有内凹的凹腔,形成所述储液腔,所述第二引流部与所述储液腔相连,用于在所述盖体本体翻转到打开状态时,将所述密封部上残留的液体导入所述储液腔。第四种形成储液腔的结构形式,利用盖体本体内部空间设置储液腔,并且利用第二引流部将密封部上残留的液体引入到储液腔内进行收集,根据盖体本体内可利用的空间,可以尽量大的增加储液腔的体积。
进一步,所述第二引流部在所述密封部上的投影为圆弧形,且对应的圆周角不大于180°,在所述盖体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引流部的两端均不超过所述密封部的水平中线高度。尽量发挥第二引流部的引流作用,避免第二引流部的端部超过密封部的水平中线形成无效引流段。
进一步,所述阻挡部在所述导入口所在平面内的投影面积与所述导入口的面积比值小于1:10。阻挡部的面积尽量缩小,减少阻挡部上残留液体的量,同时避免阻挡部在倒液过程中对出液口流量的影响。
进一步,所述储液腔内设有导液面,在所述盖体本体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导液面的水平高度朝向所述盖体本体中心方向逐渐降低,用以将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导出。通过在储液腔内设置导液面,在盖体本体处于封闭状态时,能尽快将储液腔内的所有液体导出,避免液体残留在储液腔内,提高卫生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盖体本体上开有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导入口的倒液通道,所述倒液通道朝向所述盖体本体的边缘方向倾斜。倾斜设置的倒液通道可以降低用户在倒液时抬升壶体的角度,让液体更容易被倒出。
进一步,所述倒液通道的轴线与所述盖体本体的竖直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盖体本体相对于所述连接座转动角度为α,90°≤α≤90°+β。α角度小于90°,在盖体本体翻转到打开状态是可能会不稳定,盖体本体无法长期保持打开状态;α角度大于90°+β,在将盖体本体翻转到打开状态时,残留在倒液通道内的液体可能会从出液口流出,造成污染。只有将α角度保持在上述范围内,既可以保证盖体本体保持在打开状态,还可以避免倒液通道内残留的液体不会从出液口流出,倒液通道内的残留液体可以顺着密封部留下被储液腔收集。
进一步,所述倒液通道和所述储液腔分别位于所述盖体本体相对的两端。该设计更加符合人们在倒油和打开导入口时的操作,在倒液时让倒液通道处于较低的位置,在翻开盖体本体时储液腔位于较低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盖体本体相对于所述连接座转动角度为α,90°≤α。转动角度不足90°,盖体本体在翻开后容易自动合盖,在添液时造成不便。
一种壶体,包括壶身,所述壶身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的连接座与所述壶身可拆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任一方案的盖体的壶体,在倒液时不会受到限制,而在需要向壶体内补液时,也可以避免盖体本体上残留的液体造成污染,在需要清洗时可以方便你的将整个盖体拆卸下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一在封闭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一在打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一中盖体本体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一中连接座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一中盖体本体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壶体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壶体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壶体在盖体打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二中盖体本体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三中盖体本体的仰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四中盖体本体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中倒液通道设置成倾斜状态时将盖提本体翻起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五在打开状态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为:
盖体本体100、出液口110、密封部120、储液腔130、导液面131、第一引流部140、阻挡部150、第二引流部160、倒液通道170、上转接座180;
连接座200、导入口210、下转接座220、密封圈230;
壶身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盖体,包括盖体本体100和连接座200,所述连接座200上设有导入口210,所述盖体本体100上开有与所述导入口210相通的出液口110,所述盖体本体100与所述连接座200转动连接,所述盖体本体100上设有密封部120,所述盖体本体100在转动过程中通过所述密封部120封闭或者打开所述导入口210,所述盖体本体100上设有储液腔130,用于在所述盖体本体100翻转到打开状态时,收集所述密封部120上残留的液体。通过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转动连接,在需要添油时只要翻起盖体本体100即可,操作简单方便,盖体也不会污染到台面,并且盖体本体100上设有密封部120,盖体本体100在转动过程中通过密封部120封闭或者打开导入口210,这样在正常使用壶体倒油时,壶内的液体就不会从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的连接处泄漏。另外,在盖体本体100上设有储液腔130,当盖体本体100翻起到打开状态时,密封部120由于与导入口210接触,密封部120上会残留液体,在盖体本体100翻起后,受到重力作用,密封部120上的液体会向下流动,汇集后滴在导入口210周边的连接座200上,造成连接座200被污染,因此,设置储液腔130,将盖体本体100翻起后密封部120上的液体进行收集,避免对导入口210周边的连接座200造成污染,也提高了盖体的卫生标准。
具体结构参见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阅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盖体的实施例,一种盖体,包括盖体本体100和连接座200,连接座200主要用于连接在壶体和盖体本体100之间,连接座200和盖体本体100可以采用塑料等无毒无害的材料制造,连接座200上开有导入口210,用于让壶体和盖体本体100连通,在盖体本体100上开有与导入口210相通的出液口110,这样用户只要倾斜操作,壶体内的液体就可以通过导入口210从出液口110流出。
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在在盖体本体100的后部设置上转接座180,在连接座200上设置下转接座220,通过上转接座180和下转接座220之间的转轴,实现两者的转动连接。还可以通过合页结构实现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转动连接。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之间还可以设置卡扣机构,通过卡扣机构实现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的可拆卸连接,在平常倒液时防止盖提本体100与连接座200分离,而在需要向壶体内添加液体时,则可以驱动卡扣结构解锁,使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分离。除了采用卡扣机构实现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的可拆卸连接外,还可以利用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之间的摩擦力实现,也就是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之间采用紧配连接的方式。
通过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的转动连接,在需要向壶体内添注液体时,如图2所示,只要将盖体本体100相对于连接座200翻起,就可以打开导入口210;而在加注液体完毕后,如图1所示,转动盖体本体100,利用盖体本体100将导入口210封闭。这样在添加液体时,盖体本体100就不会面临无处放置的问题,既可以避免盖体本体100上残留的液体污染台面等其他物体,也可以避免以往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分离式结构,在加注液体时将盖体本体100乱放造成盖体本体100被污染。为了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盖体本体100和连接座200不会分离,可以增加一些锁扣连接装置防止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分开,也可以利用盖体本体100与连接座200之间摩擦力实现上述目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方案中盖体本体100可以相对于连接座200翻转,在将盖体本体100翻转后,盖体本体100原本与连接座200上导入口210接触进行密封的密封部120上将残留部分液体,在盖体本体100翻转成竖直状态后,这些残留在密封部120上的液体将会汇集向下流淌滴落在连接座200的导入口210周边,造成连接座200的导入口210周边被污染。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盖体本体100上设有储液腔130,当盖体本体100翻转到打开状态时,利用储液腔130收集密封部120上残留的液体。
如图1、图2、图5所示,一般要求在盖体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储液腔130位于密封部120的下部,这样从密封部120上部流下的液体将更好的被储液腔130收集;在盖体本体100处于封闭状态时,储液腔130的出口在导入口21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导入口210内,也就是在盖体本体100出月封闭状态时,储液腔130的出口可以将储液腔130内收集的液体从导入口210倒回壶体内,使得被收集的液体得以重复利用。
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密封部120上设有环状的第一引流部140,在实际制造中第一引流部140与密封部120可以一体制造,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流部140将围成圆柱形,第一引流部140在盖体本体100翻转到封闭状态时与导入口210密封连接。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导入口210上设有密封圈230,当盖体本体100翻转到封闭状态时,第一引流部140的部分插入到导入口210上设置的密封圈230内,从而实现第一引流部140与导入口210密封连接。并且,密封圈230与第一引流部140的外侧壁密封连接,还可以在盖体本体100翻起时将第一引流部140外侧壁上的液体刮下,防止第一引流部140外侧壁上残留的液体滴落,避免对导入口周边的连接座造成污染。
如图5所示,进一步,盖体还包括阻挡部150,阻挡部150与密封部120相对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阻挡部150设置成板状,设置在第一引流部140靠近上转接座180的一侧,也就是在盖体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阻挡部150与此时的第一引流部140的底部连接,这样阻挡部150、第一引流部140和密封部120就围成了储液腔130。再进一步,密封部120和阻挡部150分别位于第一引流部140的两端,也就是在盖体本体100处于密封状态时,密封部120位于第一引流部140的上端,阻挡部150位于第一引流部140的下端,可以尽量扩大储液腔130的空间,并且尽量收集粘附在密封部120和第一引流部140内壁上的液体。
为了在盖体本体100处于封闭状态时更好的让储液腔130内积攒的液体流出,在储液腔130内设有导液面131,导液面131成倾斜状态,也就是在盖体本体100处于封闭状态时,导液面131的水平高度从内向外逐渐降低,让储液腔130内的液体更好的排出,避免液体堆积在储液腔130内。
另外,由于在第一引流部140上增加了阻挡部150,如果阻挡部150面积过大,一是会影响到液体通过导入口210后进入出液口110,二是在阻挡部150上也会残留液体,当盖体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阻挡部150上残留的液体也会滴下落入到导入口210周边的连接座200上。因此,对阻挡部150与导入口210之间的面积比值进行限定,阻挡部150在导入口210所在平面内的投影面积与导入口210的面积比值小于1:10,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进一步,对于盖体本体100相对于连接座200翻转的角度也需要进行限制,在盖体本体100上开有连通出液口110和导入口210倒液通道170,当盖体本体100翻转到超过90度后,有可能残余在倒液通道170内的液体会从出液口110流出,从而造成对台面的污染。此时可以如图2、图5所示,在盖体本体100上增加翻盖,对出液口110进行阻挡,需要倒液时将翻盖翻开,在不需要倒液时将翻盖关闭,而在盖体本体100翻起超过90度时,也可以依靠翻盖阻止从出液口110流出的液体滴落到台面上。此时盖体本体100相对于连接座200转动的角度为α,只要满足90°≤α,这样就能在用户松开对盖体本体100施力后,盖体本体100依然可以保持在翻开的状态。而一般该条件下α≤100°,避免盖体本体100翻转角度过大在合盖时也要翻转较大的行程,造成无效行程过长。
如图14所示,当然,还可以将倒液通道170设置成朝向盖体本体100的边缘方向倾斜,这样倒液的时候不用倾斜过大的角度就可以将壶内的液体倒出,在盖体本体100处于封闭状态下,倒液通道170的轴线与盖体本体100的竖直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β,盖体本体100相对于连接座200转动角度为α,90°≤α≤90°+β,这样就可以确保在盖体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残留在倒液通道170内的液体也不会出出液口110流出,而是会顺着倒液通道170流到密封部120上,从而被储液腔130接住。进一步,最好倒液通道170和储液腔130分别位于盖体本体100相对的两端,这样比较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而且也便于储液腔130在盖体本体100翻起后收集残留的液体。
如图8至图10,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壶体,包括壶身300,壶身300顶部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上述方案的盖体,盖体的连接座200与壶身300可拆卸连接,一般来说连接座200与壶身300采用螺纹连接,在壶身300上设有外螺纹,在连接座200上设有对应的内螺纹,通过螺纹连接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另一方面装卸方式也较为简单,方便用户操作。采用上述方案的壶体,可以方便用户往壶身300内添加液体,在添加液体时盖体也不会对周围的台面造成污染,在加注液体完毕后,盖体也具有良好的密闭性,防止壶身300内的液体受到污染。
实施例二:
如图11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并没有采用阻挡部150形成储液腔130,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流部140依然为环状,但是其不是实施例一中的圆柱形,而是围成圆台形,并且第一引流部140较大的一端与密封部120固定连接,第一引流部140较小的一端与到入口密封连接。再将盖提本体翻起成打开状态时,第一引流部140的内壁与密封部120之间就形成储液腔130,从而对密封部120上残留的液体进行收集。该方案的结构比实施例一的更为简单,并且省去了阻挡部150后,也就不存在阻挡部150靠近导入口210的表面会残留液体的问题。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
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引流部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引流部140结构有所区别。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部160并不与导入口210密封连接,导入口210与密封部120对接进行密封,可以在密封部120上设置密封圈230或者在导入口210的口部设置密封圈230保证盖提本体与连接座200的密封性。
在盖体本体100处于封闭状态时,第二引流部160紧贴导入口210的边缘;在盖体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引流部160位于密封部120的最低处。也就是说避免残留在密封部120上的液体都能被第二引流部160进行收集。
进一步,在第二引流部160上设有阻挡部150,阻挡部150与密封部120相对间隔设置,阻挡部150、第二引流部160和密封部120围成的空间形成储液腔13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引流部160只负责将密封部120上的残留液体引入储液腔130,并不像实施例一的第一引流部140一样还具有密封连接的作用。
再进一步,由于第二引流部160只要起到将密封部120上残留液体收集的作用,而导入口210基本成圆形,密封部120对应起作用的部分也是圆形,因此,第二引流部160在密封部120上的投影为圆弧形,并且圆周角不大于180°,在盖体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引流部160的两端均不超过密封部120的水平中线高度,这样能让第二引流部160上不会产生无效的部分。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
如图13所示,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没有阻挡部150,在密封部120上设有内凹的内腔形成储液腔130,第二引流部160与储液腔130相连,用于在盖体本体100翻转到打开状态时,将密封部120上残留的液体导入储液腔130。该结构依然是靠第二引流部160将密封部120上残留的液体引入储液腔130,只是没有了阻挡部150同样可以避免在阻挡部150上残留液体。利用盖提本体上的空间内凹形成储液腔130,并不会增加盖提本体的三围尺寸,充分利用盖提本体的空间。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五:
如图15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没有阻挡部150,并且盖体本体100相对于连接座200的转动角度为α,90°≤α,这样在将盖体本体100翻开到最大角度时,环状的第一引流部140的内侧壁与密封部120之间形成储液腔130,这样在盖体本体100翻起后就可以存储附着在密封部120上残留的液体。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Claims (18)

1.一种盖体,包括盖体本体(100)和连接座(200),所述连接座(200)上设有导入口(210),所述盖体本体(100)上开有与所述导入口(210)相通的出液口(110),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本体(100)与所述连接座(200)转动连接,所述盖体本体(100)上设有密封部(120),所述盖体本体(100)在转动过程中通过所述密封部(120)封闭或者打开所述导入口(210),所述盖体本体(100)上设有储液腔(130),用于在所述盖体本体(100)翻转到打开状态时,收集所述密封部(120)上残留的液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本体(100)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储液腔(130)的出口在导入口(21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导入口(210)内;所述盖体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储液腔(130)位于所述密封部(120)的下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120)上设有环状的第一引流部(140),所述盖体本体(100)翻转到封闭时,所述第一引流部(140)与所述导入口(210)密封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阻挡部(150),所述阻挡部(150)与所述密封部(120)相对间隔设置,所述阻挡部(150)、第一引流部(140)和密封部(120)围成的空间形成所述储液腔(13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120)和所述阻挡部(15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引流部(140)的两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部(140)围成圆台形,所述第一引流部(140)较小的一端与所述导入口(210)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引流部(140)与所述密封部(120)之间形成所述储液腔(130)。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200)上位于导入口(210)旁设有密封圈(230),所述密封圈(230)与所述第一引流部(140)的外侧壁密封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120)与所述导入口(210)密封连接,所述密封部(120)设有第二引流部(160),在所述盖体本体(100)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第二引流部(160)紧贴所述导入口(210)的边缘;在所述盖体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引流部(160)位于所述密封部(120)的最低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阻挡部(150),所述阻挡部(150)与所述密封部(120)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引流部(160)连接在所述密封部(120)与所述阻挡部(150)之间,所述阻挡部(150)、第二引流部(160)和密封部(120)围成的空间形成所述储液腔(130)。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120)上设有内凹的凹腔,形成所述储液腔(130),所述第二引流部(160)与所述储液腔(130)相连,用于在所述盖体本体(100)翻转到打开状态时,将所述密封部(120)上残留的液体导入所述储液腔(130)。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部(160)在所述密封部(120)上的投影为圆弧形,且对应的圆周角不大于180°,在所述盖体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引流部(160)的两端均不超过所述密封部(120)的水平中线高度。
12.如权利要求5或9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150)在所述导入口(210)所在平面内的投影面积与所述导入口(210)的面积比值小于1:10。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130)内设有导液面(131),在所述盖体本体(100)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导液面(131)的水平高度朝向所述盖体本体(100)中心方向逐渐降低,用以将所述储液腔(130)内的液体导出。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本体(100)上开有连通所述出液口(110)与所述导入口(210)的倒液通道(170),所述倒液通道(170)朝向所述盖体本体(100)的边缘方向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液通道(170)的轴线与所述盖体本体(100)的竖直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盖体本体(100)相对于所述连接座(200)转动角度为α,90°≤α≤90°+β。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液通道(170)和所述储液腔(130)分别位于所述盖体本体(100)相对的两端。
1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本体(100)相对于所述连接座(200)转动角度为α,90°≤α。
18.一种壶体,包括壶身(300),所述壶身(300)的顶部设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处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的连接座(200)与所述壶身(300)可拆卸连接。
CN202322158989.6U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 Active CN220557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58989.6U CN220557869U (zh)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58989.6U CN220557869U (zh)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7869U true CN220557869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87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58989.6U Active CN220557869U (zh)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7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20002065B1 (ko) 정수장치
KR100298990B1 (ko) 계량컵, 깔때기 및 스트레이너 겸용 기구
KR100213804B1 (ko) 액체용기의 밀폐용 플러그
US6109487A (en) Container with dispensing assembly
CN220557869U (zh) 一种盖体及采用该盖体的壶体
WO2020147706A2 (zh) 一种倒转定量容器
US6158610A (en) Two component fluid draining pan
JPH08230920A (ja) 注出キャップ
US5511700A (en) Table pot for liquid seasoning
JPS604931Y2 (ja) 液体注出容器
JPH0627576Y2 (ja) 注出容器
JP2941183B2 (ja) 定量振出し用中栓
JP7477445B2 (ja) 回転式計量ポンプ
JP4036505B2 (ja) 定量排出キャップ
CN211108851U (zh) 一种防泄漏的棕榈油箱
JPS5827721Y2 (ja) 液体容器の注出装置
CN221060292U (zh) 水壶
CN211443371U (zh) 一种自动开闭封盖
JPH0348048Y2 (zh)
CN218432660U (zh) 一种翻盖式瓶盖
JP7485637B2 (ja) 吐出キャップ
CN221044705U (zh) 一种三饮杯
JPH0213314Y2 (zh)
JPS5849949Y2 (ja) 注出栓
JPS636067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