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3061U - 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3061U
CN220553061U CN202322204340.3U CN202322204340U CN220553061U CN 220553061 U CN220553061 U CN 220553061U CN 202322204340 U CN202322204340 U CN 202322204340U CN 220553061 U CN220553061 U CN 220553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coil
metal layer
array substrate
substrate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0434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忠山
王小元
刘艳
彭园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0434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3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3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30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该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包括多条栅线的栅极金属层和包括多条源极信号线的源漏金属层,其间设置的层间绝缘层,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源极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在源漏金属层上的缓冲层;设置在缓冲层上的感应金属层;源漏金属层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感应线圈;感应金属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感应线圈,第二感应线圈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栅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该实施方式的叠层结构和制备工艺简单,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屏幕集成度,提升了触摸性能和用户体验,减小了触控显示面板的边框,实现了产品的轻薄化和便利化。

Description

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触控产品的电磁感应层主要设计在背光内部,通过电磁笔发射信号和电磁板接受信号实现触控效果。然而,这种电磁板嵌入背光的设计结构存在成本高、结构冗余、工艺制作复杂、屏幕较厚和边框较大(8mm左右)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包括多条栅线的栅极金属层和包括多条源极信号线的源漏金属层,以及其间设置的层间绝缘层,所述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源极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
设置在所述源漏金属层上的缓冲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的感应金属层;
其中,所述源漏金属层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组第一感应线圈;
所述感应金属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栅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可选地,所述感应金属层与所述源漏金属层采用相同金属材料制作,且与所述源漏金属层具有相同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阵列基板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的平坦层。
可选地,每个第一感应线圈包括对应像素排布的多根第一布线,每组第一布线的第一端与第一公共电极总线电连接,每组第一布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第一引出线电连接;
每个第二感应线圈包括对应像素排布的多根第二布线,每组第二布线的第一端与第二公共电极总线电连接,每组第二布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中的邦定区;其中
所述每组第一布线的第一端和所述每组第一布线的第二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非显示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中,第一布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靠近所述邦定区的第一侧,第一布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远离所述邦定区的第二侧;
所述每组第二布线的第一端和所述每组第二布线的第二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非显示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中,第二布线的第一端和第二布线的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对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在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三侧或第四侧自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延伸至所述邦定区。
可选地,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总线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二侧分别沿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延伸至所述邦定区;
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在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三侧延伸至所述邦定区,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总线分别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四侧、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二侧和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三侧延伸至所述邦定区;
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栅极驱动信号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显示面板的公共电极线位于所述栅极驱动信号线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
可选地,所述每个第一感应线圈的宽度为4mm-8mm,所述第一布线的线宽为2.5μm-10μm;
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宽度为4mm-8mm,所述第二布线的线宽为2.5μm-10μm;
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总线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总线的线宽均为100μm-500μm。
可选地,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的线宽沿所述第二方向逐渐变化。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所述的阵列基板;
设置在所述感应金属层上的第一钝化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钝化层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层;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邦定区域,其中
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超出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侧1.0mm-1.5mm,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超出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二侧至少0.5mm;
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端分别超出所述显示区域对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至少1.0mm。
可选地,所述邦定区域包括触控邦定引脚区,所述触控邦定引脚区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一虚拟引脚、多个第一感应线圈引脚、多个第二感应线圈引脚和多个第二虚拟引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通过将感应线圈集成在阵列基板上,实现了阵列基板的叠层结构和其制备工艺流程简单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提高了屏幕集成度进而有效提升了触摸性能和用户体验,可有效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边框,实现了产品的轻薄化和便利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相关技术中电磁笔触控产品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相关技术中电磁笔触控产品的电磁感应层的设计电路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的感应线圈的设计电路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的感应线圈在显示面板上的排布设计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感应线圈的走线设计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感应线圈FPC端设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中所述的“在……上”、“在……上形成”和“设置在……上”可以表示一层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也可以表示一层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即两层之间还存在其它的层。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在此用于描述各种部件、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部件、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到这些术语限制。而是,这些术语用于将一个部件、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与另一个相区分。因而,例如,下面讨论的第一部件、第一构件、第一元件、第一区域、第一层和/或第一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第二构件、第二元件、第二区域、第二层和/或第二部分,而不背离本公开的教导。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说明,所采用的术语“同层设置”指的是两个层、部件、构件、元件或部分可以通过相同制备工艺(例如构图工艺等)形成,并且,这两个层、部件、构件、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例如两个或更多个功能层同层设置指的是这些同层设置的功能层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层并利用相同制备工艺形成,从而可以简化显示基板的制备工艺。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说明,表述“构图工艺”一般包括光刻胶的涂布、曝光、显影、刻蚀、光刻胶的剥离等步骤。表述“一次构图工艺”意指使用一块掩模板形成图案化的层、部件、构件等的工艺。
目前,触控产品主要包括电容式和电磁笔触控两种。由于电磁笔触控可以更好的实现原笔迹书写,并具有较好的压力感应能力和触控精度,因此在绘图本和教育平板等领域受到广泛使用。相关技术的电磁感应层主要设计在背光内部,通过电磁笔发射信号使得电磁板接受信号,从而实现触控效果。然而,这种电磁板嵌入背光的设计结构,成本高,结构冗余,工艺制作复杂,而且使得屏幕较厚和边框较大(8mm左右)。
如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电磁笔触控产品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图1中相关技术的电磁笔触控产品的叠层结构包括衬底110、电磁板120、背光层130、液晶层140和玻璃150。相关技术中的电磁感应层单独设计在背光源上,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独立控制和接收信号。电磁笔160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信号,当电磁笔160靠近触控产品时,电磁板120上的感应线圈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越靠近电磁笔160处,感应电动势越大,由此确定电磁笔160的坐标点,从而实现报点触控。
如图2所示为相关技术中电磁笔触控产品的电磁感应层的设计电路示意图。图2中包括X方向的感应线圈121和Y方向的感应线圈122;其中X方向的感应线圈发射磁信号,Y方向的感应线圈接收磁信号。X方向的控制单元柔性线路板设计在正下方,Y方向的控制单元柔性线路板设计在左侧或右侧,由此导致显示面板的下侧和左右两侧边框都会很大,因此相关技中的叠层结构复杂且用户体验感较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如图3示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3中包括衬底基板100;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的包括多条栅线的栅极金属层(Gate)200和包括多条源极信号线的源漏金属层(SD)500,以及其间设置的层间绝缘层,所述栅线沿第一方向(Y方向)延伸且所述源极信号线沿第二方向(X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源漏金属层500上的缓冲层(Buffer)600;以及设置在所述缓冲层600上的感应金属层(Metal)800;其中,所述源漏金属层500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组第一感应线圈;所述感应金属层80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栅线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3中所述阵列基板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缓冲层600上的平坦层700。
具体的,所述层间绝缘层包括栅极绝缘层(GI)300;设置在所述栅极绝缘层300上的有源层(Active)400。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采用源漏金属层500和感应金属层800作为电磁感应层,在源漏金属层500上设置例如材料为氮化硅的缓冲层600;在缓冲层600上设置例如材料为有机膜树脂(ORG)的平坦化层700,平坦化层700的膜厚例如为用于填平栅极金属层200和源漏金属层500的段差;以及在平坦化层700上设置感应金属层800作为感应层。本示例一方面在两个感应线圈之间增加缓冲层600进行绝缘,另一方面增加平坦化层700填平栅极金属层200和源漏金属层500的段差。
本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具有叠层结构和其制备工艺流程简单化的优点,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提高了屏幕集成度进而有效提升了提高触摸性能和用户体验,可同时有效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边框,实现了产品的轻薄化和便利化。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4示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的感应线圈的设计电路示意图。图4中第一感应线圈(X向感应线圈)502共用显示端源漏金属层500,X向感应线圈设计在每个数据线(Data)501走线的旁边,以每个子像素为单元阵列排布。
进一步的,第二感应线圈(Y向感应线圈)802设计在感应金属层800,设计在栅线走线的正上方,以每个像素Y向方向为单元阵列排布。
本实施例公开的阵列基板中电磁感应层被集成设置在薄膜液晶显示屏(TFT LCD)内部的阵列(Array)基板上,共用薄膜阵列(TFT Array)的相关膜层,通过增加一层感应线圈层并进行工艺技术优化,实现低成本、窄边框、轻薄化和工艺简单等高性价比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感应金属层800与所述源漏金属层500采用相同金属材料制作,且与所述源漏金属层500具有相同的厚度。
具体的,源漏金属层500例如采用铝(Al)和铜(Cu)等金属材料,膜厚例如设计为线宽设计为2.5μm-10μm。
进一步的,感应金属层800与源漏金属层500采用同种金属材料和膜厚,线宽设计为3μm-10μ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的感应线圈在显示面板上的排布设计示意图。图5中每个第一感应线圈502包括对应像素排布的多根第一布线5022,每组第一布线5022的第一端与第一公共电极总线5020电连接,每组第一布线50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502的第一引出线5021电连接;每个第二感应线圈802包括对应像素排布的多根第二布线8022,每组第二布线8022的第一端与第二公共电极总线8020电连接,每组第二布线80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802的第二引出线8021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每个第一感应线圈502的宽度为4mm-8mm,所述第一布线5022的线宽为2.5μm-10μm;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802的宽度为4mm-8mm,所述第二布线8022的线宽为2.5μm-10μm;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总线5020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总线8020的线宽均为100μm-500μm。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单组X向感应线圈(即第一感应线圈502)的宽度A为4mm-8mm,由多跟细SD走线(即第一布线5022)在显示面板上下短接组成。
具体的,单组X向感应线圈由走线B=3A/Pixel pitch根组成,Pixel pitch为单个像素的尺寸,一个像素有3根走线。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区)2000外上下短接在一起组成,X向感应线圈的阻抗为≤1000Ω。
进一步的,在显示面板上侧每组X向感应线圈连接在同一根公共电极线(即第一公共电极总线5020)上,公共电极线宽100μm-500μm。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单组Y向感应线圈(即第二感应线圈802)的宽度C为4mm-8mm,由多跟细Metal走线(即第二布线8022)在显示面板左右短接组成。
具体的,单组Y向感应线圈由走线D=C/Pixel pitch根组成,Pixel pitch为单个像素的尺寸,一个像素有3根走线。在显示面板的AA区外左右短接在一起组成,感应线圈阻抗为≤1000Ω。
进一步的,在显示面板左侧或者右侧每组Y向感应线圈连接在同一跟公共电极线上(即第二公共电极总线8020),公共电极线宽100μm-50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在显示面板左侧每组Y向感应线圈连接在同一根公共电极线上为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5中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2000和非显示区6000(未在图5中示出),以及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中6000的邦定区5000(未在图5中示出);其中所述每组第一布线5022的第一端和所述每组第一布线5022的第二端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非显示区6000在所述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中,第一布线5022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非显示区6000的靠近所述邦定区5000的第一侧6001,第一布线5022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非显示区6000的远离所述邦定区5000的第二侧6002;
所述每组第二布线8022的第一端和所述每组第二布线8022的第二端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非显示区6000在所述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中,第二布线8022的第一端和第二布线8022的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非显示区6000对置的第三侧6003和第四侧6004,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802的第二引出线8021在所述非显示区6000的第三侧6003或第四侧6004自所述第二感应线圈802延伸至所述邦定区500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总线5020从所述非显示区6000的第二侧分别沿所述非显示区5020的第三侧6003和第四侧6004延伸至所述邦定区5000;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802的第二引出线8021在所述非显示区6000的第三侧6003延伸至所述邦定区5000,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总线8020分别从所述非显示区6000的第四侧6004、所述非显示区6000的第二侧6002和所述非显示区6000的第三侧6003延伸至所述邦定区5000;
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802的第二引出线8021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栅极驱动信号线靠近所述显示区2000的一侧,且显示面板的公共电极线位于所述栅极驱动信号线靠近所述显示区2000一侧。
本实施例叠层结构与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屏幕集成度高,有效提高触摸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有效减小显示面板边框,实现产品的轻薄化和便利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包括所述的阵列基板;设置在所述感应金属层800上的第一钝化层(PVX1)900;设置在所述第一钝化层900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ITO)1000;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邦定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502的第一端超出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侧1.0mm-1.5mm,所述第一感应线圈502的第二端超出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二侧至少0.5mm;所述第二感应线圈80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端分别超出所述显示区域对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至少1.0mm。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1000上的第二钝化层(PVX2)1100;设置在所述第二钝化层1100上的第二透明电极层(2ITO)1200。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X向感应线圈需超出AA区上侧1.0mm-1.5mm;X向感应线圈需超出AA区下侧≥0.5mm,本实施例有效提升Panel周边触摸精度。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Y向感应线圈需超出AA区左右两侧均≥1mm,本实施例有效提升Panel周边触摸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的线宽沿所述第二方向逐渐变化。
具体的,本实施例公开了Y向感应线圈走线详细示意图,Y1走线线宽设计为10μm-50μm,Y2走线线宽通常比Y1线宽小1μm-2μm,以此进行渐变设计。本实施例有效减小相邻两行间阻抗差异和显示面板边框。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感应线圈的走线设计示意图。图7中Y向感应线圈走线集中设计在显示面板的公共电极线(VCOM)4003和栅极驱动信号线(Gate onArray,GOA)4005信号走线内侧,以防止感应线圈受到GOA信号干扰,还可以减小显示面板左右边框。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Y向感应线圈通过走线设计绕线到显示端口(DispalyPort,DP)侧FPC 3000上,以此减小左右显示面板的边框,X向感应线圈通过走线直接连接到下方FPC 3000位置。本实施例可有效节省FPC邦定工艺和FPC成本。
进一步的,图7中还包括Y向感应线圈fan-out和公共电极4001,Y向线圈(MetalLayer)4002、VCOM 4003、GOA Area 4004、GOA Signal 4005、X向公共电极4006、SW和VCOM4007和TFT 4008。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感应线圈FPC端设计示意图。图8中所述邦定区域5000包括触控邦定引脚区(未在图8中示出),所述触控邦定引脚区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一虚拟引脚3001、多个第一感应线圈引脚3002、多个第二感应线圈引脚3003和多个第二虚拟引脚3004。
具体的,图8中引脚高度为300μm-700μm,引脚的宽度(Width)为70μm-200μm,引脚之间的间隔(Space)值同宽度值设计。
进一步的,触控邦定引脚区左右各设计3个虚拟引脚(Dummy Pin),以防止信赖性腐蚀不良。触控邦定引脚区左边设计为X向感应线圈引脚(即第一感应线圈引脚3002),右边设计为Y向感应线圈引脚(即第二感应线圈引脚3003),把X向感应线圈和Y向感应线圈都集成设计在一个FPC上,以节省FPC邦定工艺和FPC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叠层结构与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屏幕集成度高,可以有效提升触摸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有效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实现产品的轻薄化和便利化。
显然,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0)

1.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包括多条栅线的栅极金属层和包括多条源极信号线的源漏金属层,以及其间设置的层间绝缘层,所述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源极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
设置在所述源漏金属层上的缓冲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的感应金属层;
其中,所述源漏金属层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组第一感应线圈;
所述感应金属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栅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金属层与所述源漏金属层采用相同金属材料制作,且与所述源漏金属层具有相同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的平坦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每个第一感应线圈包括对应像素排布的多根第一布线,每组第一布线的第一端与第一公共电极总线电连接,每组第一布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第一引出线电连接;
每个第二感应线圈包括对应像素排布的多根第二布线,每组第二布线的第一端与第二公共电极总线电连接,每组第二布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中的邦定区;其中
所述每组第一布线的第一端和所述每组第一布线的第二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非显示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中,第一布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靠近所述邦定区的第一侧,第一布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远离所述邦定区的第二侧;
所述每组第二布线的第一端和所述每组第二布线的第二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非显示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中,第二布线的第一端和第二布线的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对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在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三侧或第四侧自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延伸至所述邦定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总线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二侧分别沿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延伸至所述邦定区;
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在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三侧延伸至所述邦定区,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总线分别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四侧、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二侧和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三侧延伸至所述邦定区;
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栅极驱动信号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显示面板的公共电极线位于所述栅极驱动信号线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个第一感应线圈的宽度为4mm-8mm,所述第一布线的线宽为2.5μm-10μm;
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宽度为4mm-8mm,所述第二布线的线宽为2.5μm-10μm;
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总线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总线的线宽均为100μm-5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引出线的线宽沿所述第二方向逐渐变化。
9.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
设置在所述感应金属层上的第一钝化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钝化层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层;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邦定区域,其中
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第一端超出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侧1.0mm-1.5mm,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第二端超出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二侧至少0.5mm;
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第二端分别超出所述显示区域对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至少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邦定区域包括触控邦定引脚区,所述触控邦定引脚区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一虚拟引脚、多个第一感应线圈引脚、多个第二感应线圈引脚和多个第二虚拟引脚。
CN202322204340.3U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Active CN220553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4340.3U CN220553061U (zh)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4340.3U CN220553061U (zh)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3061U true CN220553061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3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04340.3U Active CN220553061U (zh)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包括电磁触控结构的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30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4526B2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panel
CN107564923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US10324571B2 (en)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2035013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4969283B (zh) 显示装置
CN103765355B (zh) 柔性电路路由
JP5483143B2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表示装置、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CN109976056B (zh) 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531559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064897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1930133A (zh)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
CN108648625B (zh) 显示面板
CN110768731A (zh) 功能面板及其制造方法、终端
US10976870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norganic film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2799332B (zh) 一种嵌入式单层电容触摸屏
CN105117069B (zh) 一种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377826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123384B (zh) 一种显示基板的测试方法及应用于显示设备的基板
CN109148485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JP2006071861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227532B2 (en)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erminal
CN114035387B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US11839018B2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display touch apparatus
CN101118325A (zh) 触摸屏液晶显示器
CN114020179A (zh) 电磁式触控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