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2061U - 空气净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2061U
CN220552061U CN202322261495.0U CN202322261495U CN220552061U CN 220552061 U CN220552061 U CN 220552061U CN 202322261495 U CN202322261495 U CN 202322261495U CN 220552061 U CN220552061 U CN 220552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ollection
air
assembly
mounting groove
clean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6149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长林
程志喜
梁美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6149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2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空气净化设备包括:本体,包括安装槽和窗口,窗口与安装槽连通;集尘组件,可拆卸地设于安装槽,集尘组件包括集尘面,集尘面与窗口相对,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用于通过电场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气净化设备多通过收集部件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但在长时间工作后,收集部件上会附着大量污染物,因此需要清洗或擦拭收集部件。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整机上清洗和擦拭收集部件会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并且清洗和擦拭用水可能会渗入空气净化设备内的电器结构上,导致空气净化设备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净化设备。
空气净化设备包括:本体,包括安装槽和窗口,窗口与安装槽连通;集尘组件,可拆卸地设于安装槽,集尘组件包括集尘面,集尘面与窗口相对,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用于通过电场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
本申请限定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空气净化设备用于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效果。其中,空气净化设备包括本体和集尘组件,本体用于定位、支撑和保护空气净化设备上的工作结构,本体的外表面形成空气净化设备的外轮廓。
集尘组件包括集尘面,集尘组件设置在本体中,且本体避让集尘面,以使集尘面可以暴露在空气中。集尘组件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场,该电场在集尘面前侧形成电场区域,在电场区域中的污染物会被极化,被极化的污染物在库仑力的作用下朝集尘面移动,直至污染物被吸附在集尘面上。在该吸附作用下,电场区域中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在浓度差的作用下,电场区域外的污染物向低浓度的电场区域迁移,从而降低整个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以达到空气净化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体上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形状与集尘组件的外轮廓形状适配,以使集尘组件可嵌入至安装槽内。本体上还设置有连通安装槽的窗口,在将集尘组件插入安装槽后,窗口与集尘组件上的集尘面相对,以使集尘面可以暴露在空气中,确保集尘面可以通过电场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在长时间工作后,集尘面上会附着大量污染物,以至于需要对集尘面上的污染进行清理。
在需要清理集尘面时,用户可将集尘组件由安装槽中取出,并对取出的集尘组件进行冲洗或擦拭,以去除集尘面上的污染物,在完成清洁操作后,用户可将集尘组件重新插回安装槽,以循环使用集尘组件,减少集尘组件的耗材。
由此可见,本申请通过设置可拆卸的集尘组件,使用户在需要清洗集尘组件时可将集尘组件拆下并进行单独清洗,一方面免去了搬动整个空气净化设备进行清洁的复杂操作,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对拆下的集尘组件进行单独清洗和擦拭可以避免清洁液渗入本体内的其他电器结构中,以延长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解决前述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结构,降低空气净化设备清洁难度和复杂度,降低空气净化设备故障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所提出的集尘组件通过电场收集污染物,被收集的污染物附着在集尘面上,使用后清洗或擦拭集尘面即可清除污染物,免去了频繁更换滤材的操作,以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成本。同时,通电下的集尘组件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本申请所提出的集尘组件可借助自身产生的电场主动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无需借助循环气流实现空气净化功能,从而省去了布置风道和风机的空间。并且,本申请所限定的集尘组件内嵌在本体内部,合理利用了本体内部的空间,提升了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紧凑度,为空气净化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
其中,本申请所提及的污染物主要是固体颗粒污染物,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包括灰尘、烟雾、颗粒物、细菌、病毒等。它们的直径大小不尽相同,一般可以按照直径大小分为以下几类:
可见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如灰尘、花粉、人体皮屑等。
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能够深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如病毒、细菌等。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气净化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安装槽位于本体的顶面,集尘组件能够沿第一方向插入安装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和集尘组件均呈板状,且本体立设在放置平面上。安装槽的开口布置在本体的顶部,集尘组件的插入方向为第一方向,且第一方向与空气净化设备的高度方向一致。在该结构下,用户可将集尘组件自上而下插入安装槽。对应地,在需要拆卸集尘组件时,向上提拉集尘组件即可将集尘组件由安装槽中取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安装槽位于本体的周侧面,集尘组件能够沿第二方向插入安装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和集尘组件均呈板状,且本体立设在放置平面上。安装槽的开口布置在本体的左右两侧,集尘组件的插入方向为第二方向,且第而方向与空气净化设备的宽度方向一致。在该结构下,用户可将集尘组件侧插至安装槽内。对应地,在需要拆卸集尘组件时,将集尘组件由安装槽内抽出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握持部件,与集尘组件连接,且与安装槽的开口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握持部件,握持部件与集尘组件连接,在完成集尘组件的安装后,握持部件暴露在安装槽外,用户可通过抓取握持部件来执行推拉动作。通过设置握持部件,能够为用户拆装集尘组件提供便利条件,从而降低集尘组件的拆装难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握持部件的尺寸大于安装槽的尺寸,将集尘组件插入安装槽后,握持部件与安装槽的开口抵接,以对集尘组件进行限位,避免集尘组件过度插入安装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本体还包括定位槽;定位槽与安装槽连通,握持部件嵌设于定位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上还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与安装槽连通,且定位槽的形状与握持部件的外轮廓形状适配。在完成集尘组件的装配后,握持部件嵌在定位槽中。通过设置定位槽,一方面可以借助定位槽对握持部件进行限位,以避免握持部件和集尘组件错位甚至脱出。另一方面,将握持部件嵌入定位槽可以避免握持部件凸出于本体的外轮廓,从而实现握持部件的隐藏化设计,降低握持部件所带来的突兀感。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结构,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手扣槽,设于握持部件;和/或提手,设于握持部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握持部件上设置手扣槽和/或提手,手扣槽相对于握持部件的外轮廓面内凹,通过设置手扣槽使用户手部可插入至手扣槽内,以便于用户抓取和提拉握持部件。提手凸出于握持部件的外轮廓面,通过设置提手,可以为用户提供外伸的抓取结构,同样可以为用户提拉握持部件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操作难度,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实用性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可在握持部件上设置多个手扣槽,多个手扣槽在握持部件上并排设置,以便于用户双手抓取握持部件。
具体地,可在握持部件上设置多个提手,多个提手在握持部件上并排设置,以便于用户双手抓取提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清洁部件,设于本体,且位于安装槽的开口处,清洁部件与集尘面接触,清洁部件用于在拆装集尘组件的过程中剥离集尘面上的污染物。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设备还设置有清洁部件,清洁部件安装在安装槽的开口处,在将集尘组件插入安装槽后,清洁部件与集尘面的边缘接触。在通过推拉动作带动集尘组件相对本体滑动的过程中,清洁部件在集尘面上滑动,并通过接触和滑动剥离集尘面上所附着的污染物。
例如,在将集尘组件由安装槽中拆出的过程中,清洁部件接触并扫过整个集尘面,以剥离集尘面上所附着的污染物,降低后续清洗和擦拭的难度。对应地,在装配集尘组件的过程中,清洁部同样能够通过接触扫过整个集尘面,以通过清洁部件剥离集尘面所附着的灰尘,避免集尘面上的原有灰尘影响污染物吸附效果。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清洁部件,使集尘组件的拆装过程和集尘面的清洁过程能够同步执行,从而实现简化空气净化设备操作,降低集尘面清洁难度,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清洁部件包括:毛刷、橡胶条、静电条等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集尘面包括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窗口,第一窗口与第一集尘面相对;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连接,集尘组件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窗口,第二窗口与第二集尘面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本体的结构进行细化。具体地,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扣合连接,集尘组件装夹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该结构一方面可以使集尘组件合理利用本体的内部空间,为空气净化设备的超薄设计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包裹在集尘组件外侧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对集尘组件提供有效的保护,降低集尘组件的故障率,并降低集尘组件漏电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板状的集尘组件的两个板面对应形成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第一壳体上开设有第一窗口,第二壳体上开设有第二窗口,完成装配后,第一窗口与第一集尘面相对,第二窗口与第二集尘面相对,从而通过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使两个集尘面暴露在空气中,确保灰尘可以在库仑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两个集尘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基座,本体设于基座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基座,基座与本体连接,基座位于本体底部,且基座由本体的底部向本体的周侧延伸,基座用于对其上方的本体和集尘组件提供支撑,以降低空气净化设备因碰撞倾倒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结构,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平稳性,延长空气净化设备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集尘组件包括:护板,护板的数目为N个,N为大于1的整数,N个护板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护板相间隔;导电部件,设于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导电部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电场,护板背离导电部件的面为集尘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集尘组件的结构进行细化。具体地,集尘组件包括护板和导电部件。具体地,护板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护板沿本体的厚度方向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相间隔,以在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形成间隙。导电部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的间隙中,导电部件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场。多个护板上,背离导电部的面为集尘面,例如在护板的数目为两个的情况下,两个护板的外侧面形成两个集尘面,在护板的数目为三个的情况下,中间的护板两个均朝向导电部件,不形成集尘面,两侧的护板的外侧面形成两个集尘面,即增加护板的数目不会增加集尘面的数目。
具体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供电部件,供电部件设置在本体中,供电部件包括正极和负极,导电部件与正极连接,以通过供电部件向导电部件通入正直流高压。在导电部件通入正直流高压后,导电部件中可存储大量负离子,从而形成电场。污染物在移动至电场区域后,在电场的作用下极化,从而被吸附到集尘面上,在靠近集尘面的过程中,距离集尘面越近,吸附力越强,因此污染物存在向集尘面加速运动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护板朝向导电部件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层,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能够起到增强电场的作用,以强化集尘组件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具体地,第一导电层为碳酸钡涂层。
具体地,护板为二氧化硅钢化玻璃板,二氧化硅钢化玻璃板具备强度高、抗腐蚀性强、绝缘的优点,能够对内部的导电部件提供长期且有效的保护,从而提升集尘组件的可靠性,降低集尘组件的故障率。同时,绝缘特性可以避免集尘组件出现漏电问题,进而提升集尘组件的安全性。
具体地,导电部件包括导电丝和第二导电层,导电丝与供电部件电连接,第二导电层包裹在导电丝外部,通过设置第二导电层能够进一步提升导电部件的导电性能,从而提高电场的强度,以增强集尘组件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具体地,导电丝为铝丝,第二导电层为石墨烯涂层。
具体地,两个相邻的护板之间还设置有导电泡棉,导电泡棉配合导电丝和第二导电层填充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本体包括放电口,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放电组件,设于本体内,且与放电口相对,放电组件用于向本体外放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上还设置有放电口,放电口与本体内的腔体连通。在此基础上,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放电组件,放电组件的放电端与放电口相对,放电组件通电后能够通过放电口向本体外部放电。
具体地,供电部件上的正极和负极一个与集尘组件连接,另一个与放电组件连接,以使集尘组件内部积累的电离子和放电组件释放的电离子极性相反。放电组件释放出的电离子会附着在空气中的污染物上,以使污染物带有与集尘组件相反的电,从而使污染物向集尘面加速移动,进而实现提升集尘组件的吸附能力,提升空气净化能力和空气净化效率的技术效果。
同时,放电组件所释放的电离子还能够起到杀菌作用,以减少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保障用户健康。
具体地,放电组件包括放电针,放电针的第一端与供电部件电连接,放电针的第二端朝向放电口,通电后放电针能够朝放电口释放电离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本体包括腔体、第一气流口和第二气流口,第一气流口通过腔体与第二气流口连通,还包括:离子风组件,设于腔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上还开设有第一气流口和第二气流口,第一气流口通过腔体与第二气流口连通,即第一气流口、腔体和第二气流口组合成气流通路。
在此基础上,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离子风组件,离子风组件设置在腔体内,离子风组件通电后,其内部产生定向移动的电离子,电离子在定向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附近的气体流动,从而产生对应定向流动的气流。该气流一方面可以起到加速空气净化设备附近空气流动的效果,从而配合集尘组件和放电组件提升空气净化能力。另一方面,定向流动的电离子能够对带动的气流中的污染物进行杀菌,以降低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保障用户健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离子风组件包括:框架,包括风道,风道的端部与第一气流口相对;离子发射部件,设于风道内;离子接收部件,设于风道内,且与离子发射部件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离子风组件的结构进行细化,离子风组件包括框架、离子发生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框架设置在腔体中,且框架与本体连接,框架内设置有贯通的风道,风道的出口端与第一气流口相对。离子发射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设置在框架内,框架能够对离子发射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提供支撑和保护。其中,离子接收部件设置在靠近风道出口端的位置,离子接收部件设置在靠近风道入口端的位置。
离子发射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中的其中一者与供电部件的正极连接,另一者与供电部件的负极连接。通电后离子发射部件释放电离子,释放出的电离子被离子接收部件捕获,从而形成定向流动的电离子以及定向流动的气流。气流通过风道的出口端和第一气流口流出本体,以配合第二气流口形成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设备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1所示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设备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实施例中的离子风组件在C-C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5所示实施例中的离子风组件在D-D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1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气净化设备,110本体,111安装槽,112窗口,1122第一窗口,1124第二窗口,113定位槽,114第一壳体,115第二壳体,116放电口,117腔体,118第一气流口,119第二气流口,120集尘组件,122集尘面,1222第一集尘面,1224第二集尘面,124护板,126导电部件,130基座,140放电组件,150离子风组件,152框架,1522风道,154离子发射部件,156离子接收部件;160握持部件,162手扣槽,164提手,170清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空气净化设备100包括:本体110,包括安装槽111和窗口112,窗口112与安装槽111连通;集尘组件120,可拆卸地设于安装槽111,集尘组件120包括集尘面122,集尘面122与窗口112相对,集尘组件120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122用于通过电场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
本申请限定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00,空气净化设备100用于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效果。其中,空气净化设备100包括本体110和集尘组件120,本体110用于定位、支撑和保护空气净化设备100上的工作结构,本体110的外表面形成空气净化设备100的外轮廓。
集尘组件120包括集尘面122,集尘组件120设置在本体110中,且本体110避让集尘面122,以使集尘面122可以暴露在空气中。集尘组件120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场,该电场在集尘面122前侧形成电场区域,在电场区域中的污染物会被极化,被极化的污染物在库仑力的作用下朝集尘面122移动,直至污染物被吸附在集尘面122上。在该吸附作用下,电场区域中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在浓度差的作用下,电场区域外的污染物向低浓度的电场区域迁移,从而降低整个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以达到空气净化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体110上设置有安装槽111,安装槽111的形状与集尘组件120的外轮廓形状适配,以使集尘组件120可嵌入至安装槽111内。本体110上还设置有连通安装槽111的窗口112,在将集尘组件120插入安装槽111后,窗口112与集尘组件120上的集尘面122相对,以使集尘面122可以暴露在空气中,确保集尘面122可以通过电场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在长时间工作后,集尘面122上会附着大量污染物,以至于需要对集尘面122上的污染进行清理。
在需要清理集尘面122时,用户可将集尘组件120由安装槽111中取出,并对取出的集尘组件120进行冲洗或擦拭,以去除集尘面122上的污染物,在完成清洁操作后,用户可将集尘组件120重新插回安装槽111,以循环使用集尘组件120,减少集尘组件120的耗材。
由此可见,本申请通过设置可拆卸的集尘组件120,使用户在需要清洗集尘组件120时可将集尘组件120拆下并进行单独清洗,一方面免去了搬动整个空气净化设备100进行清洁的复杂操作,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对拆下的集尘组件120进行单独清洗和擦拭可以避免清洁液渗入本体110内的其他电器结构中,以延长空气净化设备100的使用寿命,从而解决前述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100结构,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清洁难度和复杂度,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故障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所提出的集尘组件120通过电场收集污染物,被收集的污染物附着在集尘面122上,使用后清洗或擦拭集尘面122即可清除污染物,免去了频繁更换滤材的操作,以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的使用成本。同时,通电下的集尘组件120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本申请所提出的集尘组件120可借助自身产生的电场主动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无需借助循环气流实现空气净化功能,从而省去了布置风道1522和风机的空间。并且,本申请所限定的集尘组件120内嵌在本体110内部,合理利用了本体110内部的空间,提升了空气净化设备100的结构紧凑度,为空气净化设备100的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
其中,本申请所提及的污染物主要是固体颗粒污染物,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包括灰尘、烟雾、颗粒物、细菌、病毒等。它们的直径大小不尽相同,一般可以按照直径大小分为以下几类:
可见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如灰尘、花粉、人体皮屑等。
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能够深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如病毒、细菌等。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安装槽111位于本体110的顶面,集尘组件120能够沿第一方向插入安装槽111。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10和集尘组件120均呈板状,且本体110立设在放置平面上。安装槽111的开口布置在本体110的顶部,集尘组件120的插入方向为第一方向,且第一方向与空气净化设备100的高度方向一致。在该结构下,用户可将集尘组件120自上而下插入安装槽111。对应地,在需要拆卸集尘组件120时,向上提拉集尘组件120即可将集尘组件120由安装槽111中取出。
如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安装槽111位于本体110的周侧面,集尘组件120能够沿第二方向插入安装槽111。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10和集尘组件120均呈板状,且本体110立设在放置平面上。安装槽111的开口布置在本体110的左右两侧,集尘组件120的插入方向为第二方向,且第而方向与空气净化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一致。在该结构下,用户可将集尘组件120侧插至安装槽111内。对应地,在需要拆卸集尘组件120时,将集尘组件120由安装槽111内抽出即可。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握持部件160,与集尘组件120连接,且与安装槽111的开口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握持部件160,握持部件160与集尘组件120连接,在完成集尘组件120的安装后,握持部件160暴露在安装槽111外,用户可通过抓取握持部件160来执行推拉动作。通过设置握持部件160,能够为用户拆装集尘组件120提供便利条件,从而降低集尘组件120的拆装难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握持部件160的尺寸大于安装槽111的尺寸,将集尘组件120插入安装槽111后,握持部件160与安装槽111的开口抵接,以对集尘组件120进行限位,避免集尘组件120过度插入安装槽111。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本体110还包括定位槽113;定位槽113与安装槽111连通,握持部件160嵌设于定位槽113。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10上还设置有定位槽113,定位槽113与安装槽111连通,且定位槽113的形状与握持部件160的外轮廓形状适配。在完成集尘组件120的装配后,握持部件160嵌在定位槽113中。通过设置定位槽113,一方面可以借助定位槽113对握持部件160进行限位,以避免握持部件160和集尘组件120错位甚至脱出。另一方面,将握持部件160嵌入定位槽113可以避免握持部件160凸出于本体110的外轮廓,从而实现握持部件160的隐藏化设计,降低握持部件160所带来的突兀感。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100结构,提升空气净化设备100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手扣槽162,设于握持部件160;和/或提手164,设于握持部件160。
在该实施例中,在握持部件160上设置手扣槽162和/或提手164,手扣槽162相对于握持部件160的外轮廓面内凹,通过设置手扣槽162使用户手部可插入至手扣槽162内,以便于用户抓取和提拉握持部件160。提手164凸出于握持部件160的外轮廓面,通过设置提手164,可以为用户提供外伸的抓取结构,同样可以为用户提拉握持部件160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100的结构,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的操作难度,提升空气净化设备100实用性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可在握持部件160上设置多个手扣槽162,多个手扣槽162在握持部件160上并排设置,以便于用户双手抓取握持部件160。
具体地,可在握持部件160上设置多个提手164,多个提手164在握持部件160上并排设置,以便于用户双手抓取提手164。
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清洁部件170,设于本体110,且位于安装槽111的开口处,清洁部件170与集尘面122接触,清洁部件170用于在拆装集尘组件120的过程中剥离集尘面122上的污染物。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100还设置有清洁部件170,清洁部件170安装在安装槽111的开口处,在将集尘组件120插入安装槽111后,清洁部件170与集尘面122的边缘接触。在通过推拉动作带动集尘组件120相对本体110滑动的过程中,清洁部件170在集尘面122上滑动,并通过接触和滑动剥离集尘面122上所附着的污染物。
例如,在将集尘组件120由安装槽111中拆出的过程中,清洁部件170接触并扫过整个集尘面122,以剥离集尘面122上所附着的污染物,降低后续清洗和擦拭的难度。对应地,在装配集尘组件120的过程中,清洁部同样能够通过接触扫过整个集尘面122,以通过清洁部件170剥离集尘面122所附着的灰尘,避免集尘面122上的原有灰尘影响污染物吸附效果。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清洁部件170,使集尘组件120的拆装过程和集尘面122的清洁过程能够同步执行,从而实现简化空气净化设备100操作,降低集尘面122清洁难度,提升空气净化设备100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清洁部件170包括:毛刷、橡胶条、静电条等结构。
如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集尘面122包括第一集尘面1222和第二集尘面1224,本体110包括:第一壳体114,包括第一窗口1122,第一窗口1122与第一集尘面1222相对;第二壳体115,与第一壳体114连接,集尘组件120位于第一壳体114和第二壳体115之间,第二壳体115包括第二窗口1124,第二窗口1124与第二集尘面1224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对本体110的结构进行细化。具体地,本体110包括第一壳体114和第二壳体115,第一壳体114和第二壳体115扣合连接,集尘组件120装夹在第一壳体114和第二壳体115之间。该结构一方面可以使集尘组件120合理利用本体110的内部空间,为空气净化设备100的超薄设计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包裹在集尘组件120外侧的第一壳体114和第二壳体115能够对集尘组件120提供有效的保护,降低集尘组件120的故障率,并降低集尘组件120漏电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板状的集尘组件120的两个板面对应形成第一集尘面1222和第二集尘面1224。第一壳体114上开设有第一窗口1122,第二壳体115上开设有第二窗口1124,完成装配后,第一窗口1122与第一集尘面1222相对,第二窗口1124与第二集尘面1224相对,从而通过第一窗口1122和第二窗口1124使两个集尘面122暴露在空气中,确保灰尘可以在库仑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两个集尘面122上。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基座130,本体110设于基座130上。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基座130,基座130与本体110连接,基座130位于本体110底部,且基座130由本体110的底部向本体110的周侧延伸,基座130用于对其上方的本体110和集尘组件120提供支撑,以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因碰撞倾倒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100结构,提升空气净化设备100平稳性,延长空气净化设备100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如图1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集尘组件120包括:护板124,护板124的数目为N个,N为大于1的整数,N个护板124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护板124相间隔;导电部件126,设于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导电部件126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电场,护板124背离导电部件126的面为集尘面122。
在该实施例中,对集尘组件120的结构进行细化。具体地,集尘组件120包括护板124和导电部件126。具体地,护板124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护板124沿本体110的厚度方向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相间隔,以在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形成间隙。导电部件126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的间隙中,导电部件126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场。多个护板124上,背离导电部的面为集尘面122,例如在护板124的数目为两个的情况下,两个护板124的外侧面形成两个集尘面122,在护板124的数目为三个的情况下,中间的护板124两个均朝向导电部件126,不形成集尘面122,两侧的护板124的外侧面形成两个集尘面122,即增加护板124的数目不会增加集尘面122的数目。
具体地,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供电部件,供电部件设置在本体110中,供电部件包括正极和负极,导电部件126与正极连接,以通过供电部件向导电部件126通入正直流高压。在导电部件126通入正直流高压后,导电部件126中可存储大量负离子,从而形成电场。污染物在移动至电场区域后,在电场的作用下极化,从而被吸附到集尘面122上,在靠近集尘面122的过程中,距离集尘面122越近,吸附力越强,因此污染物存在向集尘面122加速运动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护板124朝向导电部件126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层,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能够起到增强电场的作用,以强化集尘组件120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具体地,第一导电层为碳酸钡涂层。
具体地,护板124为二氧化硅钢化玻璃板,二氧化硅钢化玻璃板具备强度高、抗腐蚀性强、绝缘的优点,能够对内部的导电部件126提供长期且有效的保护,从而提升集尘组件120的可靠性,降低集尘组件120的故障率。同时,绝缘特性可以避免集尘组件120出现漏电问题,进而提升集尘组件120的安全性。
具体地,导电部件126包括导电丝和第二导电层,导电丝与供电部件电连接,第二导电层包裹在导电丝外部,通过设置第二导电层能够进一步提升导电部件126的导电性能,从而提高电场的强度,以增强集尘组件120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具体地,导电丝为铝丝,第二导电层为石墨烯涂层。
具体地,两个相邻的护板124之间还设置有导电泡棉,导电泡棉配合导电丝和第二导电层填充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的间隙。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本体110包括放电口116,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放电组件140,设于本体110内,且与放电口116相对,放电组件140用于向本体110外放电。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10上还设置有放电口116,放电口116与本体110内的腔体117连通。在此基础上,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放电组件140,放电组件140的放电端与放电口116相对,放电组件140通电后能够通过放电口116向本体110外部放电。
具体地,供电部件上的正极和负极一个与集尘组件120连接,另一个与放电组件140连接,以使集尘组件120内部积累的电离子和放电组件140释放的电离子极性相反。放电组件140释放出的电离子会附着在空气中的污染物上,以使污染物带有与集尘组件120相反的电,从而使污染物向集尘面122加速移动,进而实现提升集尘组件120的吸附能力,提升空气净化能力和空气净化效率的技术效果。
同时,放电组件140所释放的电离子还能够起到杀菌作用,以减少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保障用户健康。
具体地,放电组件140包括放电针,放电针的第一端与供电部件电连接,放电针的第二端朝向放电口116,通电后放电针能够朝放电口116释放电离子。
如图11、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本体110包括腔体117、第一气流口118和第二气流口119,第一气流口118通过腔体117与第二气流口119连通,还包括:离子风组件150,设于腔体117内。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10上还开设有第一气流口118和第二气流口119,第一气流口118通过腔体117与第二气流口119连通,即第一气流口118、腔体117和第二气流口119组合成气流通路。
在此基础上,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离子风组件150,离子风组件150设置在腔体117内,离子风组件150通电后,其内部产生定向移动的电离子,电离子在定向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附近的气体流动,从而产生对应定向流动的气流。该气流一方面可以起到加速空气净化设备100附近空气流动的效果,从而配合集尘组件120和放电组件140提升空气净化能力。另一方面,定向流动的电离子能够对带动的气流中的污染物进行杀菌,以降低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保障用户健康。
如图15、图16、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离子风组件150包括:框架152,包括风道1522,风道1522的端部与第一气流口118相对;离子发射部件154,设于风道1522内;离子接收部件156,设于风道1522内,且与离子发射部件154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对离子风组件150的结构进行细化,离子风组件150包括框架152、离子发生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156。框架152设置在腔体117中,且框架152与本体110连接,框架152内设置有贯通的风道1522,风道1522的出口端与第一气流口118相对。离子发射部件154和离子接收部件156设置在框架152内,框架152能够对离子发射部件154和离子接收部件156提供支撑和保护。其中,离子接收部件156设置在靠近风道1522出口端的位置,离子接收部件156设置在靠近风道1522入口端的位置。
离子发射部件154和离子接收部件156中的其中一者与供电部件的正极连接,另一者与供电部件的负极连接。通电后离子发射部件154释放电离子,释放出的电离子被离子接收部件156捕获,从而形成定向流动的电离子以及定向流动的气流。气流通过风道1522的出口端和第一气流口118流出本体110,以配合第二气流口119形成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安装槽和窗口,所述窗口与所述安装槽连通;
集尘组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安装槽,所述集尘组件包括集尘面,所述集尘面与所述窗口相对,所述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所述集尘面用于通过所述电场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本体的顶面,所述集尘组件能够沿第一方向插入所述安装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本体周侧面,所述集尘组件能够沿第二方向插入所述安装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握持部件,与所述集尘组件连接,且与所述安装槽的开口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还包括定位槽;
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握持部件嵌设于所述定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手扣槽,设于所述握持部件;和/或
提手,设于所述握持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清洁部件,设于所述本体,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开口处,所述清洁部件与所述集尘面接触,所述清洁部件用于在拆装所述集尘组件的过程中剥离所述集尘面上的所述污染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面包括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所述本体包括:
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窗口,所述第一窗口与所述第一集尘面相对;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集尘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窗口,所述第二窗口与所述第二集尘面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座,所述本体设于所述基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组件包括:
护板,所述护板的数目为N个,N为大于1的整数,N个所述护板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护板相间隔;
导电部件,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护板之间,所述导电部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所述电场,所述护板背离所述导电部件的面为所述集尘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放电口,所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
放电组件,设于所述本体内,且与所述放电口相对,所述放电组件用于向所述本体外放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腔体、第一气流口和第二气流口,所述第一气流口通过所述腔体与所述第二气流口连通,所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
离子风组件,设于所述腔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组件包括:
框架,包括风道,所述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气流口相对;
离子发射部件,设于所述风道内;
离子接收部件,设于所述风道内,且与所述离子发射部件相对。
CN202322261495.0U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Active CN220552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1495.0U CN220552061U (zh)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1495.0U CN220552061U (zh)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2061U true CN220552061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3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61495.0U Active CN220552061U (zh)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20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90343A (e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machine for charging dust particles contained in air and capturing dust particles with coulomb force
KR880002676B1 (ko) 공기 청정기
CA2659198C (en) Air cleaner conductor system
US20180015482A1 (en) Electrostatic air filter design and assembly
CN220552061U (zh) 空气净化设备
EP1025895B1 (en) Air cleaner
CN220552062U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220900676U (zh) 集尘组件和空气净化设备
CN220552055U (zh) 空气净化设备
JP3019961B2 (ja) 電気集塵機
CN220552058U (zh) 空气净化设备
JP2007167799A (ja) 空気清浄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200303120Y1 (ko) 공기청정기의 음이온발생 장치
JPH1094739A (ja) 空気清浄機
CN219965183U (zh) 分步式静电除尘器
CN212179107U (zh) 一种负离子空气净化器
KR200284245Y1 (ko) 착탈식 전기 집진판과 방전판을 갖는 공기청정기
CN211964593U (zh) 一种静电除尘式净化装置
JP3286558B2 (ja) 空気清浄器
WO2021107399A1 (ko) 흡입형 집진 장치
CN217235856U (zh) 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器
CN212214949U (zh) 一种空气滤芯外壳以及具有该外壳的空气净化器
JP3426873B2 (ja) 空気清浄機
JP3343596B2 (ja) イオン式空気清浄器
JPH08108028A (ja) 空気清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