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2055U - 空气净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2055U
CN220552055U CN202322261463.0U CN202322261463U CN220552055U CN 220552055 U CN220552055 U CN 220552055U CN 202322261463 U CN202322261463 U CN 202322261463U CN 220552055 U CN220552055 U CN 2205520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ollection
component
air
assembly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614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长林
程志喜
梁美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614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20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空气净化设备包括:基座,包括插槽;集尘组件,可拆卸地设于插槽,集尘组件包括集尘面,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用于通过电场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第一电连接部件,设于基座,且位于插槽内;第二电连接部件,设于集尘组件,且与第一电连接部件对接。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气净化设备多通过收集部件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但在长时间工作后,收集部件上会附着大量污染物,因此需要清洗或擦拭收集部件。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整机上清洗和擦拭收集部件会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并且清洗和擦拭用水可能会渗入空气净化设备内的电器结构上,导致空气净化设备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净化设备。
空气净化设备包括:基座,包括插槽;集尘组件,可拆卸地设于插槽,集尘组件包括集尘面,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用于通过电场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第一电连接部件,设于基座,且位于插槽内;第二电连接部件,设于集尘组件,且与第一电连接部件对接。
本申请限定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空气净化设备用于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效果。其中,空气净化设备包括基座和集尘组件,基座用于定位、支撑和保护集尘组件。
集尘组件包括集尘面,集尘组件设置在基座中,且基座避让集尘面,以使集尘面可以暴露在空气中。集尘组件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场,该电场在集尘面前侧形成电场区域,在电场区域中的污染物会被极化,被极化的污染物在库仑力的作用下朝集尘面移动,直至污染物被吸附在集尘面上。在该吸附作用下,电场区域中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在浓度差的作用下,电场区域外的污染物向低浓度的电场区域迁移,从而降低整个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以达到空气净化效果。
在此基础上,基座上设置有插槽,插槽的形状与集尘组件的外轮廓形状适配,以使集尘组件可部分插入至插槽内,完成集尘组件的装配后,底部的少部分集尘组件嵌入插槽,以对集尘组件提供限位,顶部的大部分集尘组件暴露在插槽上方,以通过将集尘面暴露在空气中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在长时间工作后,集尘面上会附着大量污染物,以至于需要对集尘面上的污染进行清理。
其中,基座的插槽内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件,集尘组件的底部对应设置有第二电连接部件,在将集尘组件插入至插槽后,第一电连接部件和第二电连接部件对接,基座中的供电部件即可通过第一电连接部件和第二电连接部件向集尘组件供电,以使集尘组件通过电场吸附污染物。对应地,将集尘组件由插槽中拔出后,第一电连接部件和第二电连接部件断开连接。
在需要清理集尘面时,用户可将集尘组件由插槽中取出,并对取出的集尘组件进行冲洗或擦拭,以去除集尘面上的污染物,在完成清洁操作后,用户可将集尘组件重新插回插槽,以循环使用集尘组件,减少集尘组件的耗材。
由此可见,本申请通过设置可拆卸的集尘组件,使用户在需要清洗集尘组件时可将集尘组件拆下并进行单独清洗,一方面免去了搬动整个空气净化设备进行清洁的复杂操作,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对拆下的集尘组件进行单独清洗和擦拭可以避免清洁液渗入基座内的其他电器结构中,以延长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解决前述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结构,降低空气净化设备清洁难度和复杂度,降低空气净化设备故障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所提出的集尘组件通过电场收集污染物,被收集的污染物附着在集尘面上,使用后清洗或擦拭集尘面即可清除污染物,免去了频繁更换滤材的操作,以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成本。同时,通电下的集尘组件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本申请所提出的集尘组件可借助自身产生的电场主动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无需借助循环气流实现空气净化功能,从而省去了布置风道和风机的空间。并且,本申请所限定的集尘组件内嵌在基座内部,合理利用了基座内部的空间,提升了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紧凑度,为空气净化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
其中,本申请所提及的污染物主要是固体颗粒污染物,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包括灰尘、烟雾、颗粒物、细菌、病毒等。它们的直径大小不尽相同,一般可以按照直径大小分为以下几类:
可见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如灰尘、花粉、人体皮屑等。
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能够深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如病毒、细菌等。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气净化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遮挡部件,与基座连接,遮挡部件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遮挡部件处于第一姿态时,遮挡部件盖合插槽;在遮挡部件处于第二姿态时,遮挡部件避让集尘组件,且盖合集尘组件和插槽之间的缝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设备还设置有遮挡部件,遮挡部件与基座连接,且遮挡部件能够相对基座运动,遮挡部件可通过运动来切换姿态。
其中,遮挡部件在基座上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第一姿态出现在集尘组件拆下的场景,在遮挡部件处于第一姿态时,遮挡部件能够盖合插槽,以阻值插槽外的液体和污染物进入插槽。第二姿态出现在集尘组件工作场景或拆装场景。在遮挡部件处于第二姿态时,遮挡部件避让集尘组件,且遮挡部件能够遮挡集尘组件和插槽之间的缝隙。即遮挡部件和集尘组件共同盖合插槽。
通过设置遮挡部件可以借助遮挡部件阻止液体和污染物进入插槽。例如,在基座空载时,处于第一姿态的遮挡部件能够直接阻挡污染物和液体,免去空气净化设备开启前的清洁操作。在拆装集尘组件或集尘组件工作过程中,第二姿态下的遮挡部件由插槽的开口延伸至集尘组件的周侧面,以遮挡集尘组件和插槽之间的间隙。在工作过程中,第二姿态下的遮挡部件能够阻止外部污染物随气流进入插槽,还能阻挡集尘面上脱落的污染物。在拆装过程中,第二姿态下的遮挡部件一方面能够剥离集尘面上的污染物,避免其随同拆装动作进入插槽,另一方面遮挡部件能够阻止集尘面上残留的清洁液体进入插槽。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遮挡部件,可以起到保护插槽内部清洁度,保护第一电连接部件和第二电连接部件的作用,从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出现短路故障。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结构,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空气净化设备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遮挡部件包括:第一挡板,第一挡板的第一端与基座连接;第二挡板,第二挡板的第一端与基座连接,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在插槽的开口处并排设置;遮挡部件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一挡板的第二端与第二挡板的第二端抵接;遮挡部件处于第二姿态时,第一挡板的第二端和第二挡板的第二端与集尘组件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遮挡部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在开口处并排设置。其中,在遮挡部件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一挡板的第一端与基座连接,第一挡板的第二端与第二挡板的第二端抵接,第二挡板的第一端与基座连接。在遮挡部件处于第二姿态时,第一挡板的第二端与集尘组件前侧的第一集尘面抵接,第二挡板的第二端与集尘组件后侧的第二集尘面抵接。
通过设置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可以在插槽的开口处形成类似于对开门的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分别遮挡集尘部件前后侧的间隙,另一方面对开结构与抽插拆装方式适配,能够降低集尘组件与遮挡部件卡死的概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遮挡部件还包括:弹性件,连接遮挡部件和基座,用于带动遮挡部件复位至第一姿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遮挡部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遮挡部件,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基座。在向插槽插入集尘组件的过程中,遮挡部件被迫由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切换,弹性件受力并发生形变,形变的弹性件积累弹性势能。在将集尘组件由插槽拔出后,遮挡部件与集尘组件分离,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以将遮挡部件复位至第一姿态,从而在集尘组件拆卸后自动遮挡插槽。
通过设置弹性件,使遮挡部件具备自动复位功能,可以免去遮挡部件的驱动机构,从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复杂度,并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成本和工艺复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遮挡部件为弹性遮挡部件;在未受力状态下,弹性遮挡部件处于第一姿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遮挡部件为弹性遮挡部件,即通过弹性材质制备遮挡部件。在向插槽插入集尘组件的过程中,弹性遮挡部件被迫由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切换,弹性遮挡部件受力并发生形变,形变的弹性遮挡部件积累弹性势能。在将集尘组件由插槽拔出后,弹性遮挡部件与集尘组件分离,弹性遮挡部件释放弹性势能,以使弹性遮挡部件复位至第一姿态,从而在集尘组件拆卸后自动遮挡插槽。
通过选择弹性遮挡部件,使遮挡部件具备自动复位功能,可以免去遮挡部件的驱动机构,从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复杂度,并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成本和工艺复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集尘组件包括:护板,护板的数目为N个,N为大于1的整数,N个护板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护板相间隔;导电部件,设于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导电部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电场,护板背离导电部件的面为集尘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集尘组件的结构进行细化。具体地,集尘组件包括护板和导电部件。具体地,护板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护板沿基座的厚度方向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相间隔,以在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形成间隙。导电部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的间隙中,导电部件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场。多个护板上,背离导电部的面为集尘面,例如在护板的数目为两个的情况下,两个护板的外侧面形成两个集尘面,在护板的数目为三个的情况下,中间的护板两个均朝向导电部件,不形成集尘面,两侧的护板的外侧面形成两个集尘面,即增加护板的数目不会增加集尘面的数目。
具体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供电部件,供电部件设置在基座中,供电部件包括正极和负极,导电部件与正极连接,以通过供电部件向导电部件通入正直流高压。在导电部件通入正直流高压后,导电部件中可存储大量负离子,从而形成电场。污染物在移动至电场区域后,在电场的作用下极化,从而被吸附到集尘面上,在靠近集尘面的过程中,距离集尘面越近,吸附力越强,因此污染物存在向集尘面加速运动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护板朝向导电部件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层,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能够起到增强电场的作用,以强化集尘组件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具体地,第一导电层为碳酸钡涂层。
具体地,护板为二氧化硅钢化玻璃板,二氧化硅钢化玻璃板具备强度高、抗腐蚀性强、绝缘的优点,能够对内部的导电部件提供长期且有效的保护,从而提升集尘组件的可靠性,降低集尘组件的故障率。同时,绝缘特性可以避免集尘组件出现漏电问题,进而提升集尘组件的安全性。
具体地,导电部件包括导电丝和第二导电层,导电丝与供电部件电连接,第二导电层包裹在导电丝外部,通过设置第二导电层能够进一步提升导电部件的导电性能,从而提高电场的强度,以增强集尘组件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具体地,导电丝为铝丝,第二导电层为石墨烯涂层。
具体地,两个相邻的护板之间还设置有导电泡棉,导电泡棉配合导电丝和第二导电层填充相邻的两个护板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放电组件,设于基座,放电组件用于向集尘面所朝向的区域放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座上还设置有放电口,放电口与基座内的腔体连通。在此基础上,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放电组件,放电组件的放电端与放电口相对,放电组件通电后能够通过放电口向基座外部放电。
具体地,供电部件上的正极和负极一个与集尘组件连接,另一个与放电组件连接,以使集尘组件内部积累的电离子和放电组件释放的电离子极性相反。放电组件释放出的电离子会附着在空气中的污染物上,以使污染物带有与集尘组件相反的电,从而使污染物向集尘面加速移动,进而实现提升集尘组件的吸附能力,提升空气净化能力和空气净化效率的技术效果。
同时,放电组件所释放的电离子还能够起到杀菌作用,以减少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保障用户健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基座包括腔体和放电口,放电组件包括:支架,设于腔体内;放电部件,设于支架,放电口与放电部件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放电组件包括支架和放电部件,支架设置在基座内的腔体中,且与基座连接,支架用于定位和支撑放电部件。放电部件通电后即可向其朝向的放电口释放电离子。
具体地,放电组件为放电针,放电针的第一端与供电部件电连接,放电针的第二端朝向放电口,通电后放电针能够朝放电口释放电离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基座包括腔体、第一气流口和第二气流口,第一气流口通过腔体与第二气流口连通,还包括:离子风组件,设于腔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座上还开设有第一气流口和第二气流口,第一气流口通过腔体与第二气流口连通,即第一气流口、腔体和第二气流口组合成气流通路。
在此基础上,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离子风组件,离子风组件设置在腔体内,离子风组件通电后,其内部产生定向移动的电离子,电离子在定向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附近的气体流动,从而产生对应定向流动的气流。该气流一方面可以起到加速空气净化设备附近空气流动的效果,从而配合集尘组件和放电组件提升空气净化能力。另一方面,定向流动的电离子能够对带动的气流中的污染物进行杀菌,以降低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保障用户健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离子风组件包括:框架,包括风道,风道的端部与第一气流口相对;离子发射部件,设于风道内;离子接收部件,设于风道内,且与离子发射部件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离子风组件的结构进行细化,离子风组件包括框架、离子发生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框架设置在腔体中,且框架与基座连接,框架内设置有贯通的风道,风道的出口端与第一气流口相对。离子发射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设置在框架内,框架能够对离子发射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提供支撑和保护。其中,离子接收部件设置在靠近风道出口端的位置,离子接收部件设置在靠近风道入口端的位置。
离子发射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中的其中一者与供电部件的正极连接,另一者与供电部件的负极连接。通电后离子发射部件释放电离子,释放出的电离子被离子接收部件捕获,从而形成定向流动的电离子以及定向流动的气流。气流通过风道的出口端和第一气流口流出基座,以配合第二气流口形成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集尘面为平面;或集尘面为平滑曲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尘面为平面,或集尘面为平滑曲面。通过将集尘面设置为平面,能够减小集尘组件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实现集尘组件的超薄设计,为空气净化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降低在室内布置空气净化设备的难度。
通过将集尘面设置为平滑曲面,一方面可以增大集尘面的面积,以提升集尘组件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另一方面,平滑曲面可以扩大集尘组件所产生的电场区域,从而扩大集尘组件的有效吸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爆炸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设备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离子风组件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离子风组件在C-C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气净化设备,110基座,112插槽,114第一电连接部件,116放电口,117腔体,118第一气流口,119第二气流口,120集尘组件,122集尘面,123第二电连接部件,124护板,126导电部件,130遮挡部件,132第一挡板,134第二挡板,136弹性件,140放电组件,142支架,144放电部件,150离子风组件,152框架,1522风道,154离子发射部件,156离子接收部件,16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100包括:基座110,包括插槽112;集尘组件120,可拆卸地设于插槽112,集尘组件120包括集尘面122,集尘组件120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122用于通过电场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第一电连接部件114,设于基座110,且位于插槽112内;第二电连接部件123,设于集尘组件120,且与第一电连接部件114对接。
本申请限定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00,空气净化设备100用于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效果。其中,空气净化设备100包括基座110和集尘组件120,基座110用于定位、支撑和保护集尘组件120。
集尘组件120包括集尘面122,集尘组件120设置在基座110中,且基座110避让集尘面122,以使集尘面122可以暴露在空气中。集尘组件120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场,该电场在集尘面122前侧形成电场区域,在电场区域中的污染物会被极化,被极化的污染物在库仑力的作用下朝集尘面122移动,直至污染物被吸附在集尘面122上。在该吸附作用下,电场区域中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在浓度差的作用下,电场区域外的污染物向低浓度的电场区域迁移,从而降低整个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以达到空气净化效果。
在此基础上,基座110上设置有插槽112,插槽112的形状与集尘组件120的外轮廓形状适配,以使集尘组件120可部分插入至插槽112内,完成集尘组件120的装配后,底部的少部分集尘组件120嵌入插槽112,以对集尘组件120提供限位,顶部的大部分集尘组件120暴露在插槽112上方,以通过将集尘面122暴露在空气中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在长时间工作后,集尘面122上会附着大量污染物,以至于需要对集尘面122上的污染进行清理。
其中,基座110的插槽112内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件114,集尘组件120的底部对应设置有第二电连接部件123,在将集尘组件120插入至插槽112后,第一电连接部件114和第二电连接部件123对接,基座110中的控制器160即可通过第一电连接部件114和第二电连接部件123向集尘组件120供电,以使集尘组件120通过电场吸附污染物。对应地,将集尘组件120由插槽112中拔出后,第一电连接部件114和第二电连接部件123断开连接。
在需要清理集尘面122时,用户可将集尘组件120由插槽112中取出,并对取出的集尘组件120进行冲洗或擦拭,以去除集尘面122上的污染物,在完成清洁操作后,用户可将集尘组件120重新插回插槽112,以循环使用集尘组件120,减少集尘组件120的耗材。
由此可见,本申请通过设置可拆卸的集尘组件120,使用户在需要清洗集尘组件120时可将集尘组件120拆下并进行单独清洗,一方面免去了搬动整个空气净化设备100进行清洁的复杂操作,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对拆下的集尘组件120进行单独清洗和擦拭可以避免清洁液渗入基座110内的其他电器结构中,以延长空气净化设备100的使用寿命,从而解决前述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100结构,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清洁难度和复杂度,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故障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所提出的集尘组件120通过电场收集污染物,被收集的污染物附着在集尘面122上,使用后清洗或擦拭集尘面122即可清除污染物,免去了频繁更换滤材的操作,以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的使用成本。同时,通电下的集尘组件120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本申请所提出的集尘组件120可借助自身产生的电场主动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无需借助循环气流实现空气净化功能,从而省去了布置风道1522和风机的空间。并且,本申请所限定的集尘组件120内嵌在基座110内部,合理利用了基座110内部的空间,提升了空气净化设备100的结构紧凑度,为空气净化设备100的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
其中,本申请所提及的污染物主要是固体颗粒污染物,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包括灰尘、烟雾、颗粒物、细菌、病毒等。它们的直径大小不尽相同,一般可以按照直径大小分为以下几类:
可见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如灰尘、花粉、人体皮屑等。
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能够深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如病毒、细菌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遮挡部件130,与基座110连接,遮挡部件130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遮挡部件130处于第一姿态时,遮挡部件130盖合插槽112;在遮挡部件130处于第二姿态时,遮挡部件130避让集尘组件120,且盖合集尘组件120和插槽112之间的缝隙。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100还设置有遮挡部件130,遮挡部件130与基座110连接,且遮挡部件130能够相对基座110运动,遮挡部件130可通过运动来切换姿态。
其中,遮挡部件130在基座110上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第一姿态出现在集尘组件120拆下的场景,在遮挡部件130处于第一姿态时,遮挡部件130能够盖合插槽112,以阻值插槽112外的液体和污染物进入插槽112。第二姿态出现在集尘组件120工作场景或拆装场景。在遮挡部件130处于第二姿态时,遮挡部件130避让集尘组件120,且遮挡部件130能够遮挡集尘组件120和插槽112之间的缝隙。即遮挡部件130和集尘组件120共同盖合插槽112。
通过设置遮挡部件130可以借助遮挡部件130阻止液体和污染物进入插槽112。例如,在基座110空载时,处于第一姿态的遮挡部件130能够直接阻挡污染物和液体,免去空气净化设备100开启前的清洁操作。在拆装集尘组件120或集尘组件120工作过程中,第二姿态下的遮挡部件130由插槽112的开口延伸至集尘组件120的周侧面,以遮挡集尘组件120和插槽112之间的间隙。在工作过程中,第二姿态下的遮挡部件130能够阻止外部污染物随气流进入插槽112,还能阻挡集尘面122上脱落的污染物。在拆装过程中,第二姿态下的遮挡部件130一方面能够剥离集尘面122上的污染物,避免其随同拆装动作进入插槽112,另一方面遮挡部件130能够阻止集尘面122上残留的清洁液体进入插槽112。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遮挡部件130,可以起到保护插槽112内部清洁度,保护第一电连接部件114和第二电连接部件123的作用,从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出现短路故障。进而实现优化空气净化设备100结构,提升空气净化设备100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遮挡部件130包括:第一挡板132,第一挡板132的第一端与基座110连接;第二挡板134,第二挡板134的第一端与基座110连接,第一挡板132和第二挡板134在插槽112的开口处并排设置;遮挡部件130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一挡板132的第二端与第二挡板134的第二端抵接;遮挡部件130处于第二姿态时,第一挡板132的第二端和第二挡板134的第二端与集尘组件120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遮挡部件130包括第一挡板132和第二挡板134,第一挡板132和第二挡板134在开口处并排设置。其中,在遮挡部件130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一挡板132的第一端与基座110连接,第一挡板132的第二端与第二挡板134的第二端抵接,第二挡板134的第一端与基座110连接。在遮挡部件130处于第二姿态时,第一挡板132的第二端与集尘组件120前侧的第一集尘面122抵接,第二挡板134的第二端与集尘组件120后侧的第二集尘面122抵接。
通过设置第一挡板132和第二挡板134,可以在插槽112的开口处形成类似于对开门的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挡板132和第二挡板134分别遮挡集尘部件前后侧的间隙,另一方面对开结构与抽插拆装方式适配,能够降低集尘组件120与遮挡部件130卡死的概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遮挡部件130还包括:弹性件136,连接遮挡部件130和基座110,用于带动遮挡部件130复位至第一姿态。
在该实施例中,遮挡部件130还包括弹性件136,弹性件136的第一端连接遮挡部件130,弹性件136的第二端连接基座110。在向插槽112插入集尘组件120的过程中,遮挡部件130被迫由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切换,弹性件136受力并发生形变,形变的弹性件136积累弹性势能。在将集尘组件120由插槽112拔出后,遮挡部件130与集尘组件120分离,弹性件136释放弹性势能,以将遮挡部件130复位至第一姿态,从而在集尘组件120拆卸后自动遮挡插槽112。
通过设置弹性件136,使遮挡部件130具备自动复位功能,可以免去遮挡部件130的驱动机构,从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的结构复杂度,并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的成本和工艺复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遮挡部件130为弹性遮挡部件;在未受力状态下,弹性遮挡部件处于第一姿态。
在该实施例中,遮挡部件130为弹性遮挡部件,即通过弹性材质制备遮挡部件130。在向插槽112插入集尘组件120的过程中,弹性遮挡部件被迫由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切换,弹性遮挡部件受力并发生形变,形变的弹性遮挡部件积累弹性势能。在将集尘组件120由插槽112拔出后,弹性遮挡部件与集尘组件120分离,弹性遮挡部件释放弹性势能,以使弹性遮挡部件复位至第一姿态,从而在集尘组件120拆卸后自动遮挡插槽112。
通过选择弹性遮挡部件,使遮挡部件130具备自动复位功能,可以免去遮挡部件130的驱动机构,从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的结构复杂度,并降低空气净化设备100的成本和工艺复杂度。
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集尘组件120包括:护板124,护板124的数目为N个,N为大于1的整数,N个护板124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护板124相间隔;导电部件126,设于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导电部件126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电场,护板124背离导电部件126的面为集尘面122。
在该实施例中,对集尘组件120的结构进行细化。具体地,集尘组件120包括护板124和导电部件126。具体地,护板124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护板124沿基座110的厚度方向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相间隔,以在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形成间隙。导电部件126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的间隙中,导电部件126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电场。多个护板124上,背离导电部的面为集尘面122,例如在护板124的数目为两个的情况下,两个护板124的外侧面形成两个集尘面122,在护板124的数目为三个的情况下,中间的护板124两侧均朝向导电部件126,不形成集尘面122,两侧的护板124的外侧面形成两个集尘面122,即增加护板124的数目不会增加集尘面122的数目。
具体地,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供电部件,供电部件设置在基座110中,供电部件包括正极和负极,导电部件126与正极连接,以通过供电部件向导电部件126通入正直流高压。在导电部件126通入正直流高压后,导电部件126中可存储大量负离子,从而形成电场。污染物在移动至电场区域后,在电场的作用下极化,从而被吸附到集尘面122上,在靠近集尘面122的过程中,距离集尘面122越近,吸附力越强,因此污染物存在向集尘面122加速运动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护板124朝向导电部件126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层,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能够起到增强电场的作用,以强化集尘组件120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具体地,第一导电层为碳酸钡涂层。
具体地,护板124为二氧化硅钢化玻璃板,二氧化硅钢化玻璃板具备强度高、抗腐蚀性强、绝缘的优点,能够对内部的导电部件126提供长期且有效的保护,从而提升集尘组件120的可靠性,降低集尘组件120的故障率。同时,绝缘特性可以避免集尘组件120出现漏电问题,进而提升集尘组件120的安全性。
具体地,导电部件126包括导电丝和第二导电层,导电丝与供电部件电连接,第二导电层包裹在导电丝外部,通过设置第二导电层能够进一步提升导电部件126的导电性能,从而提高电场的强度,以增强集尘组件120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具体地,导电丝为铝丝,第二导电层为石墨烯涂层。
具体地,两个相邻的护板124之间还设置有导电泡棉,导电泡棉配合导电丝和第二导电层填充相邻的两个护板124之间的间隙。
如图3、图4、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放电组件140,设于基座110,放电组件140用于向集尘面122所朝向的区域放电。
在该实施例中,基座110上还设置有放电口116,放电口116与基座110内的腔体117连通。在此基础上,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放电组件140,放电组件140的放电端与放电口116相对,放电组件140通电后能够通过放电口116向基座110外部放电。
具体地,供电部件上的正极和负极一个与集尘组件120连接,另一个与放电组件140连接,以使集尘组件120内部积累的电离子和放电组件140释放的电离子极性相反。放电组件140释放出的电离子会附着在空气中的污染物上,以使污染物带有与集尘组件120相反的电,从而使污染物向集尘面122加速移动,进而实现提升集尘组件120的吸附能力,提升空气净化能力和空气净化效率的技术效果。
同时,放电组件140所释放的电离子还能够起到杀菌作用,以减少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保障用户健康。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基座110包括腔体117和放电口116,放电组件140包括:支架142,设于腔体117内;放电部件144,设于支架142,放电口116与放电部件144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放电组件140包括支架142和放电部件144,支架142设置在基座110内的腔体117中,且与基座110连接,支架142用于定位和支撑放电部件144。放电部件144通电后即可向其朝向的放电口116释放电离子。
具体地,放电组件140为放电针,放电针的第一端与供电部件电连接,放电针的第二端朝向放电口116,通电后放电针能够朝放电口116释放电离子。
如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基座110包括腔体117、第一气流口118和第二气流口119,第一气流口118通过腔体117与第二气流口119连通,还包括:离子风组件150,设于腔体117内。
在该实施例中,基座110上还开设有第一气流口118和第二气流口119,第一气流口118通过腔体117与第二气流口119连通,即第一气流口118、腔体117和第二气流口119组合成气流通路。
在此基础上,空气净化设备100还包括离子风组件150,离子风组件150设置在腔体117内,离子风组件150通电后,其内部产生定向移动的电离子,电离子在定向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附近的气体流动,从而产生对应定向流动的气流。该气流一方面可以起到加速空气净化设备100附近空气流动的效果,从而配合集尘组件120和放电组件140提升空气净化能力。另一方面,定向流动的电离子能够对带动的气流中的污染物进行杀菌,以降低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保障用户健康。
如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离子风组件150包括:框架152,包括风道1522,风道1522的端部与第一气流口118相对;离子发射部件154,设于风道1522内;离子接收部件156,设于风道1522内,且与离子发射部件154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对离子风组件150的结构进行细化,离子风组件150包括框架152、离子发生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156。框架152设置在腔体117中,且框架152与基座110连接,框架152内设置有贯通的风道1522,风道1522的出口端与第一气流口118相对。离子发射部件154和离子接收部件156设置在框架152内,框架152能够对离子发射部件154和离子接收部件156提供支撑和保护。其中,离子接收部件156设置在靠近风道1522出口端的位置,离子接收部件156设置在靠近风道1522入口端的位置。
离子发射部件154和离子接收部件156中的其中一者与供电部件的正极连接,另一者与供电部件的负极连接。通电后离子发射部件154释放电离子,释放出的电离子被离子接收部件156捕获,从而形成定向流动的电离子以及定向流动的气流。气流通过风道1522的出口端和第一气流口118流出基座110,以配合第二气流口119形成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集尘面122为平面;或集尘面122为平滑曲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尘面122为平面,或集尘面122为平滑曲面。通过将集尘面122设置为平面,能够减小集尘组件12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实现集尘组件120的超薄设计,为空气净化设备100的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降低在室内布置空气净化设备100的难度。
通过将集尘面122设置为平滑曲面,一方面可以增大集尘面122的面积,以提升集尘组件120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另一方面,平滑曲面可以扩大集尘组件120所产生的电场区域,从而扩大集尘组件120的有效吸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空气净化设备100,包括集尘组件120、离子风组件150和放电组件140,集尘组件120包括护板124和导电部件126,护板124设置于导电部件126的两侧,导电部件126的材质为金属导电材质或非金属导电材质,利用大的比面积可储存大量负离子。
金属导电材质包括铜、铝、银、铁、锡、金、镍、铅、镁、锌、钼、钇、钨、钴。非金属导电材质包括石墨、石墨烯。导电部件126的材质也可为金属导电材质和/或非金属导电材质的组合物或化合物。可选地,导电部件126为石墨烯铝丝层。
护板124的材质可为玻璃、塑料或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护板124可作为吸附结构,利用离子之间存在的库仑力,被吸附物体接近带负离子的“玻璃层”时,会产生吸附效果,PM2.5、粉尘、挥发性物质等空气污染物可沿箭头M所示的方向向护板124运动,进而可将空气污染物吸附于护板124的表面。
离子风组件150和/或放电组件140可沿箭头N所示的方向向集尘组件120输送负离子,并且可沿箭头O所示的方向发射离子束,通过离子束实现破膜杀菌灭毒。
进一步地,基于库仑定律,库仑力的计算公式为:F=K×Q1×Q2/r2,其中,Q1和Q2分别是两物体的带电量,r是两物体中心间的距离(Q1和Q2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K=8.987×109,单位为牛·米2/库2(N·m2/C2)。库仑力即为静止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带电体可看作是由许多点电荷构成的,每一对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库仑定律,库伦定律为: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Q1和Q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Q1、Q2的乘积成正比,和点电荷Q1和Q2之间的距离r的平方呈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他们的连线,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引。
理想绝缘介质内部没有自由电荷,实际的电介质内部总是存在少量的自由电荷,各类物质也基本可以看成是正负电子中心重合的物体,一般情形下,未经电场作用的电介质内部的正负束缚电荷平均说来处处抵消,宏观上并不显示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束缚电荷的局部移动导致宏观上显示出电性,在电介质的表面和内部不均匀的地方出现电荷,这种现象称为极化,出现的电荷称为极化电荷。导电部件126产生电场,将在其电场中的物质(如空气污染物等)产生极化电荷,然后根据异号电荷想吸引的原理,将这些物质吸附在集尘组件120的表面。
进一步地,集尘组件120通电产生电场,颗粒物在空间内先根据浓度差运动,运动到电场区域,会被集尘组件120吸附,集尘组件120附近一直会存在低浓度区,让颗粒物运动过来。
空气污染物运动到集尘组件120的电场区域会被极化,从而被吸附到集尘组件120上,靠近集尘组件120会有个加速运动过程。
供电部件有正极和负极,正极和负极一个接集尘组件120,另一个接放电组件140,放电组件140向空气中释放电子,使空气污染物带与集尘组件120相反的电,加速吸附到集尘组件120。提高净化效率,同时放电组件140使空气污染物带电也有杀菌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包括插槽;
集尘组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插槽,所述集尘组件包括集尘面,所述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所述集尘面用于通过所述电场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
第一电连接部件,设于所述基座,且位于所述插槽内;
第二电连接部件,设于所述集尘组件,且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件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遮挡部件,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遮挡部件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
在所述遮挡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遮挡部件盖合所述插槽;
在所述遮挡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遮挡部件避让所述集尘组件,且盖合所述集尘组件和所述插槽之间的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件包括:
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
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在所述插槽的开口处并排设置;
所述遮挡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一挡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二端抵接;
所述遮挡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第一挡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二端与所述集尘组件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件还包括:
弹性件,连接所述遮挡部件和所述基座,用于带动所述遮挡部件复位至所述第一姿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部件为弹性遮挡部件;
在未受力状态下,所述弹性遮挡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组件包括:
护板,所述护板的数目为N个,N为大于1的整数,N个所述护板叠设,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护板相间隔;
导电部件,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护板之间,所述导电部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所述电场,所述护板背离所述导电部件的面为所述集尘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放电组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放电组件用于向所述集尘面所朝向的区域放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腔体和放电口,所述放电组件包括:
支架,设于所述腔体内;
放电部件,设于所述支架,所述放电口与所述放电部件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腔体、第一气流口和第二气流口,所述第一气流口通过所述腔体与所述第二气流口连通,还包括:
离子风组件,设于所述腔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组件包括:
框架,包括风道,所述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气流口相对;
离子发射部件,设于所述风道内;
离子接收部件,设于所述风道内,且与所述离子发射部件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面为平面;或
所述集尘面为平滑曲面。
CN202322261463.0U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Active CN2205520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1463.0U CN220552055U (zh)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1463.0U CN220552055U (zh)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2055U true CN220552055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4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61463.0U Active CN220552055U (zh)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20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201354B2 (en) Electronic air cleaner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KR100859840B1 (ko) 토출구측에 이온발생기가 장착된 전기집진방식의공기정화장치
KR101199554B1 (ko) 멀티크로스핀 이오나이저를 이용한 유도전압 전기집진장치
KR100724556B1 (ko) 유도전압을 이용한 전기집진장치
CN101357351A (zh) 一种无臭氧可清洗静电集尘器
JP2011016132A (ja) 空気清浄機
CN202336389U (zh) 集尘板组件及带有该组件的静电空气净化器
CN220552055U (zh) 空气净化设备
KR101180035B1 (ko) 멀티크로스핀 이오나이저를 이용한 유도전압 전기집진장치
KR101287913B1 (ko) 멀티크로스핀 이오나이저를 이용한 양방향 유도전압 정전필터
EP1025895A1 (en) Air cleaner
CN105737267A (zh) 电离式空气净化装置
CN101934250B (zh) 双极式空气除尘器
KR20130022722A (ko) 전자방사를 이용하는 전기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US11833464B2 (en) Conductive filter unit, conductive filter module including conductive filter unit, and fine dust removal system including conductive filter module
CN220552059U (zh) 空气净化设备
KR200410985Y1 (ko) 유도전압을 이용한 전기집진장치
CN220552054U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220900676U (zh) 集尘组件和空气净化设备
KR102308868B1 (ko) 전기 집진기
CN220552056U (zh) 空气净化设备
JP2007107805A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552057U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220552060U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220552062U (zh) 空气净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