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2054U - 空气净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2054U
CN220552054U CN202322261460.7U CN202322261460U CN220552054U CN 220552054 U CN220552054 U CN 220552054U CN 202322261460 U CN202322261460 U CN 202322261460U CN 220552054 U CN220552054 U CN 2205520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ssembly
dust collection
dust collecting
d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6146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长林
程志喜
梁美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6146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20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包括本体、集尘组件和控制组件;集尘组件设置于本体上,集尘组件设置有至少两个集尘面,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至少两个集尘面中至少一个集尘面能够收集空气污染物;控制组件与集尘组件电连接,能够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的集尘状态。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空气净化设备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空气净化设备外部的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到空气净化设备的风道内,风道内的滤芯或集尘网在对空气进行除尘后,再由出风口流出空气净化设备,进而在空气净化设备内实现对空气的净化。滤芯和集尘网均为耗材,滤芯和集尘网需要在空气净化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定期更换,进而使得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成本较高。滤芯和集尘网还需与风机配合使用,进而使得空气净化设备外部的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到空气净化设备的风道内,但风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噪音,进而使得空气净化设备会对室内环境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
在相关技术中,空气净化设备还可通过集尘组件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收集,集尘组件设置有多个集尘面,空气中的污染物可被集尘组件吸附于多个集尘面上,但空气净化设备开启后,多个集尘面会全部处于集尘状态,进而使得空气净化设备的能耗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空气净化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包括本体、集尘组件和控制组件;集尘组件设置于本体上,集尘组件设置有至少两个集尘面,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至少两个集尘面中至少一个集尘面能够收集空气污染物;控制组件与集尘组件电连接,能够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的集尘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净化设备,包括本体和集尘组件,集尘组件设置于本体上,进而通过本体对集尘组件进行支撑和固定,提升集尘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集尘组件设置有集尘面,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能够收集空气污染物,进而实现对空气的净化。由于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集尘组件能够通过自身产生的电场将空气污染物收集于集尘面上,在收集空气污染物时空气净化设备不再需要通过风机来驱动气流运动,避免了风机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污染室内环境,进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噪声污染。并且集尘组件能够通过自身产生的电场将空气污染物收集于集尘面上,通过擦拭集尘面的方式即可实现对集尘组件的清洁,使得集尘组件无需定期更换,进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成本。
控制组件与集尘组件电连接,能够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的集尘状态进而实现对集尘组件的控制,提升集尘组件工作时的灵活性。并且通过控制组件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的集尘状态,使得集尘组件可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进而使得集尘组件的工作状态更适合空气净化设备的周围环境,提升空气净化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能耗。
进一步地,在至少两个集尘面周围的空气浓度较高时,即空气污染物较多时,可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同时开启,进而加快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速度。
在至少两个集尘面周围的空气浓度较低时,即空气污染物较少时,可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中的一个集尘面开启,进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能耗。
在至少两个集尘面中一个集尘面面向的区域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较大时,可开启该集尘面对空气进行净化,其余集尘面关闭,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控制组件能够根据空气净化设备所在的空间的空气质量控制集尘面的开启区域,进一步提升对集尘面的控制精度,提升空气净化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能耗。
在集尘面面向的区域中,局部区域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较大时,开启集尘面上与该区域相对的部分对空气污染物进行收集,集尘面上其余位置处于关闭状态,进一步提升集尘面收集空气污染物时的针对性。
空气净化设备上设置有浓度传感器,进而通过浓度传感器检测空气质量。
进一步地,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周围的空气污染物会被吸附在集尘面上,进而实现对空气污染物的收集。在集尘面周围的空气污染物被集尘面吸附后,集尘面周围的空气的浓度降低,距离集尘面更远的位置的空气浓度会高于集尘面周围的空气浓度,此时空气浓度较高的区域内的空气会向空气浓度较低的区域运动,进而使得距离集尘面较远的位置的空气会运动至集尘面的周围,集尘面持续对周围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吸附,进而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空气的循环净化,进一步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进一步地,空气污染物可为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包括灰尘、烟雾、颗粒物、细菌、病毒等。它们的直径大小不尽相同,一般可以按照直径大小分为以下几类:
可见颗粒物(PM10):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如灰尘、花粉、人体皮屑等。
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超细颗粒物(小于0.1微米):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能够深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如病毒、细菌等。
需要注意的是,空气中的颗粒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污染源、环境等因素进行判断。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气净化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集尘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集尘板,至少两个集尘板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集尘面,至少两个集尘板与本体可拆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尘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集尘板,在至少两个集尘板分别设置至少两个集尘面,提升集尘组件对周围空气的净化领域,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效果。至少两个集尘板与本体可拆卸连接,使得至少两个集尘板可由本体上拆下单独使用,进而使得至少两个集尘板可脱离本体进行集尘,使得空气净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更灵活,也更便捷。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集尘面可分别为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至少两个集尘板可分别为第一集尘板和第二集尘板,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分别设置于第一集尘板和第二集尘板上,并且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之间具有夹角,使得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可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实现空气污染物的收集,提升集尘组件对周围空气的净化领域,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效果。
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一集尘板和第二集尘板也可具有与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之间的夹角的角度相同的夹角。
第一集尘板和第二集尘板也可平行布置或并列,但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之间具有夹角。
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可分别布置于第一集尘板和第二集尘板上,即两个集尘面位于两个集尘板上,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还可位于同一集尘板上,即同一集尘板上具有两个呈一定角度布置的集尘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至少两个集尘板呈多边形或环形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两个集尘板呈多边形或环形布置,使得分别设置于至少两个集尘板上的集尘面能够朝向多个方向,进一步提升集尘组件对周围空气的净化领域,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集尘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护板和导电部件;至少两个护板层叠布置,至少两个护板之间设置有安装腔;导电部件设置于安装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尘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护板和导电部件,至少两个护板层叠布置,至少两个护板之间设置有安装腔,导电部件设置于安装腔内,在导电部件通电后,导电部件能够产生电场,进而可通过电场将集尘组件周围空间中的空气污染物吸附于至少两个护板上,进而实现对空气净化设备周围的空气的净化。并且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护板,至少两个护板能够防止吸附的空气污染物侵蚀导电部件,进而提升导电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延长导电部件的使用寿命。并且至少两个护板之间设置有安装腔,导电部件设置于安装腔内,实现对导电部件的安装和固定,并且至少两个护板可作为导电部件外部的绝缘结构,降低导电部件漏电的概率,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导电部件为石墨烯铝丝,石墨烯铝丝按照一定的路径盘绕呈线圈,并且设置于至少两个护板之间。
至少两个护板可为二氧化硅钢化玻璃,在钢化玻璃的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时,可通过擦拭或清洗的方式对钢化玻璃表面进行清洁,使得集尘组件的清洁更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集尘组件还包括导电层,导电层布置于至少两个护板朝向安装腔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两个护板朝向安装腔的一侧设置有导电层,即在至少两个护板的内侧设置有导电层,导电层能够提升导电部件的导电效果,进而提升导电部件周围的电场强度,进一步提升集尘组件的对空气污染物的吸附效果。
进一步地,导电层可为碳酸钡涂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本体包括底座和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与底座连接,第一支架的侧壁或顶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面;集尘组件设置于至少一个安装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包括底座和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与底座连接,进而通过底座对第一支架进行支撑,提升第一支架的稳定性。第一支架的侧壁或顶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面,集尘组件设置于至少一个安装面上,进而通过第一支架对集尘组件进行安装和定位。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可为截面为多边形的支架,例如第一支架可为截面为正方形的支架,第一支架也可为截面为六边形的支架。
第一支架的侧壁可为安装面,第一支架的侧壁上也可设置凹槽,将凹槽的内壁作为安装面,集尘组件可贴设于安装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的上部设置有上盖板,上盖板能够支撑位于第一支架上部的器件。
第一支架的下部设置有下盖板,下盖板能够支撑设置于第一支架下部的器件。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安装面上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件,集尘组件设置有第二电连接部件,集尘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至少一个安装面,第一电连接部件与第二电连接部件连接,进而实现集尘组件与空气净化设备主体的电连接,使得空气净化设备可通过第一电连接部件和第二电连接部件传递信号和电能,进而实现对集尘组件的控制和供电。由于集尘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至少一个安装面,使得集尘组件可拆卸后单独进行集尘,通过第二电连接部件为集尘组件供电即可。
第一电连接部件可为端子,第二电连接部件也可为端子,第一电连接部件和第二电连接部件相插接。
第一电连接部件可为插座,第二电连接部件可为插头,插头可插接于插座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离子风组件,离子风组件设置于第一支架的顶部,或设置于第一支架与底座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离子风组件,离子风组件设置于第一支架的顶部,或设置于第一支架与底座之间,进而通过第一支架对离子风组件进行支撑。离子风组件可与集成组件配合实现对空气的杀菌,进一步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并且通过设置离子风组件,离子风组件可驱动空气净化设备周围的空气流动,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周围的空气的流动性,增加了空气净化设备能够收集空气污染物的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离子风组件包括第一框架、离子发射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第一框架设置有风道;离子发射部件设置于风道内;离子接收部件设置于风道内,与离子发射部件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离子风组件包括第一框架、离子发射部件和离子接收部件,第一框架设置有风道,离子发射部件设置于风道内,离子接收部件设置于风道内,与离子发射部件相对,离子发射部件发射的离子能够向离子接收部件运动,离子能够带动空气向离子接收部件运动,实现对空气的驱动,进而使得离子风组件能够产生气流。通过离子风组件驱动空气流动,使得驱动空气流动的组件具备更低的噪音,进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噪声污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本体还包括第二框架;第二框架与第一支架连接,第二框架围设出第一容纳腔;第二框架上设置有第一网口,离子风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与第一网口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还包括第二框架,第二框架与第一支架连接,第二框架围设出第一容纳腔,离子风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进而实现对离子风组件的安装和定位,提升离子风组件在工作时的稳定性。第二框架上设置有第一网口,离子风组件与第一网口相对,使得空气净化设备外部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网口进入到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内的空气也能够通过第一网口流出容纳腔,进而使得离子风组件能够驱动空气净化设备周围的空气运动。
进一步地,第二框架的截面可为多边形,例如第二框架的截面为正方形或六边形,第二框架围绕离子风组件布置。
第二框架的截面形状与第一支架的截面形状相同。
第二框架的截也可为圆形,第二框架环绕离子风组件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放电组件,放电针朝向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能够向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放电;或放电针朝向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针能够向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放电组件,放电组件朝向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能够向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放电,使得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内的空气污染物能够带电,进而提升集尘组件对空气污染物的吸附能够,加快集尘组件吸附空气污染物的速度,提升集尘组件吸附空气污染物的效率。
放电组件朝向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组件能够向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使得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内的空气污染物能够带电,进而提升集尘组件对空气污染物的吸附能够,加快集尘组件吸附空气污染物的速度,提升集尘组件吸附空气污染物的效率。
并且通过放电组件向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或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可对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或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内的空气进行杀菌,进一步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放电组件包括第二支架和多个放电针;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连接;多个放电针沿第二支架布置,朝向空气净化设备的外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放电组件包括第二支架和多个放电针,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连接,多个放电针沿第二支架布置,朝向空气净化设备的外部,进而实现通过第二支架支撑放电针,提升放电针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本体还包括第三框架,第三框架与第一支架连接,第三框架围设出第二容纳腔,放电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中;第三框架设置有第二网口,放电针朝向第二网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还包括第三框架,第三框架与第一支架连接,进而通过第一支架支撑第三框架,提升第三框架的稳定性。第三框架围设出第二容纳腔,放电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中,进而实现对放电组件的安装和固定,并且可通过第三框架实现对放电组件的保护,避免空气净化设备外部的物体或人体与放电组件接触,进而提升放电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三框架设置有第二网口,放电针朝向第二网口,进而使得放电针能够通过第二网口向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或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净化设备包括集尘组件、离子风组件和放电组件,集尘组件、离子风组件和放电组件可沿空气净化设备的高度分布。
进一步地,空气净化设备的最下方为底座,底座可对集尘组件、离子风组件和放电组件进行支撑。
集尘组件可设置于底座上,即第一支架与底座连接,集尘组件设置于第一支架的侧壁上。
在集尘组件的上方可设置放电组件,在集尘组件的下方也可设置放电组件,还可在集尘组件的上方和下方各设置一个放电组件。集尘组件下方设置有放电组件,第一支架可通过与放电组件相对的第三框架与底座连接。
在集尘组件的上方可设置离子风组件,在集尘组件的下方也可设置离子风组件,还可在集尘组件的上方和下方各设置一个离子风组件。集尘组件下方设置有离子风组件,第一支架可通过与离子风组件相对的第二框架与底座连接。
离子风组件可设置于放电组件的上方,也可设置于放电组件的下方。
在空气净化设备的顶部也可设置一个集尘组件,集尘组件朝向上方布置。
具体地,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可依次为底座、放电组件、离子风组件、集尘组件、离子风组件、放电组件和集尘组件。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还可依次为底座、集尘组件、离子风组件、放电组件和集尘组件。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放电组件、离子风组件和集尘组件。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离子风组件、集尘组件、离子风组件和集尘组件。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放电组件、集尘组件、离子风组件和集尘组件。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放电组件、离子风组件和集尘组件,集尘组件位于顶部。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放电组件和离子风组件。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和集尘组件,集尘组件可设置在侧壁上,也可设置在顶部,还可顶部和侧壁都设置集尘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至少两个集尘面为光滑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至少两个集尘面设备为光滑面,在用户清洁集尘面时,光滑面会降低集尘面清洁后空气污染物残留的概率,进而提升用户对集尘面的清洁效果,并且光滑面使得集尘组件的清洁更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至少两个集尘面的朝向不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尘面能够朝向多个方向,使得集尘面能够朝向更大的集尘区域,集尘组件能够收集更大区域内的空气污染物,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爆炸图之一;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控制组件和集尘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爆炸图之二;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爆炸图之三;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爆炸图之四;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主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沿D-D的剖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主视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沿A-A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沿B-B的剖视图;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第一集尘面和第二集尘面的示意图;
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集尘面为曲面的示意图;
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示意图之二;
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示意图之三;
图1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示意图之四;
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示意图之五;
图2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示意图之六;
图2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示意图之七;
图2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示意图之八;
图2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尘组件工作原理示意图之一;
图2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尘组件工作原理示意图之二。
其中,图1至图2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本体,110底座,120第一支架,122安装面,160第二框架,162第一容纳腔,164第一网口,170第三框架,172第二容纳腔,174第二网口,180上盖板,190下盖板,200集尘组件,202安装腔,210集尘面,212第一集尘面,214第二集尘面,220第一集尘板,230第二集尘板,240护板,250导电部件,260导电层,270第一电连接部件,280第二电连接部件,290集尘板,300控制组件,400离子风组件,410第一框架,420离子发射部件,430离子接收部件,440风道,500放电组件,510第二支架,520放电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包括本体100、集尘组件200和控制组件300;集尘组件200设置于本体100上,集尘组件200设置有至少两个集尘面210,集尘组件200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至少两个集尘面210中至少一个集尘面210能够收集空气污染物;如图3所示,控制组件300与集尘组件200电连接,能够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210的集尘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包括本体100和集尘组件200,集尘组件200设置于本体100上,进而通过本体100对集尘组件200进行支撑和固定,提升集尘组件200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集尘组件200设置有集尘面210,集尘组件200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210能够收集空气污染物,进而实现对空气的净化。由于集尘组件200在通电的情况下,集尘组件200能够通过自身产生的电场将空气污染物收集于集尘面210上,在收集空气污染物时空气净化设备不再需要通过风机来驱动气流运动,避免了风机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污染室内环境,进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噪声污染。并且集尘组件200能够通过自身产生的电场将空气污染物收集于集尘面210上,通过擦拭集尘面210的方式即可实现对集尘组件200的清洁,使得集尘组件200无需定期更换,进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成本。
控制组件300与集尘组件200电连接,能够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210的集尘状态进而实现对集尘组件200的控制,提升集尘组件200工作时的灵活性。并且通过控制组件300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210的集尘状态,使得集尘组件200可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进而使得集尘组件200的工作状态更适合空气净化设备的周围环境,提升空气净化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能耗。
进一步地,在至少两个集尘面210周围的空气浓度较高时,即空气污染物较多时,可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210同时开启,进而加快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速度。
在至少两个集尘面210周围的空气浓度较低时,即空气污染物较少时,可控制至少两个集尘面210中的一个集尘面210开启,进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能耗。
在至少两个集尘面210中一个集尘面210面向的区域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较大时,可开启该集尘面210对空气进行净化,其余集尘面210关闭,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控制组件300能够根据空气净化设备所在的空间的空气质量控制集尘面210的开启区域,进一步提升对集尘面210的控制精度,提升空气净化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空气净化设备的能耗。
在集尘面210面向的区域中,局部区域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较大时,开启集尘面210上与该区域相对的部分对空气污染物进行收集,集尘面210上其余位置处于关闭状态,进一步提升集尘面210收集空气污染物时的针对性。
空气净化设备上设置有浓度传感器,进而通过浓度传感器检测空气质量。
进一步地,集尘组件200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集尘面210周围的空气污染物会被吸附在集尘面210上,进而实现对空气污染物的收集。在集尘面210周围的空气污染物被集尘面210吸附后,集尘面210周围的空气的浓度降低,距离集尘面210更远的位置的空气浓度会高于集尘面210周围的空气浓度,此时空气浓度较高的区域内的空气会向空气浓度较低的区域运动,进而使得距离集尘面210较远的位置的空气会运动至集尘面210的周围,集尘面210持续对周围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吸附,进而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空气的循环净化,进一步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进一步地,空气污染物可为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包括灰尘、烟雾、颗粒物、细菌、病毒等。它们的直径大小不尽相同,一般可以按照直径大小分为以下几类:
可见颗粒物(PM10):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如灰尘、花粉、人体皮屑等。
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超细颗粒物(小于0.1微米):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的颗粒物,无法肉眼看到,但能够深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如病毒、细菌等。
需要注意的是,空气中的颗粒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污染源、环境等因素进行判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4和图5所示,集尘组件200包括至少两个集尘板290,至少两个集尘板290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集尘面210,至少两个集尘板290与本体100可拆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集尘组件200包括至少两个集尘板290,在至少两个集尘板290分别设置至少两个集尘面210,提升集尘组件200对周围空气的净化领域,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效果。至少两个集尘板290与本体100可拆卸连接,使得至少两个集尘板290可由本体100上拆下单独使用,进而使得至少两个集尘板290可脱离本体100进行集尘,使得空气净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更灵活,也更便捷。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集尘面210可分别为第一集尘面212和第二集尘面214,至少两个集尘板290可分别为第一集尘板220和第二集尘板230,第一集尘面212和第二集尘面214分别设置于第一集尘板220和第二集尘板230上,并且第一集尘面212和第二集尘面214之间具有夹角,使得第一集尘面212和第二集尘面214可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实现空气污染物的收集,提升集尘组件200对周围空气的净化领域,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效果。
第一集尘面212和第二集尘面214之间具有夹角,第一集尘板220和第二集尘板230也可具有与第一集尘面212和第二集尘面214之间的夹角的角度相同的夹角。
第一集尘板220和第二集尘板230也可平行布置或并列,但第一集尘面212和第二集尘面214之间具有夹角。
第一集尘面212和第二集尘面214可分别布置于第一集尘板220和第二集尘板230上,即两个集尘面210位于两个集尘板290上,第一集尘面212和第二集尘面214还可位于同一集尘板290上,即同一集尘板290上具有两个呈一定角度布置的集尘面21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6所示,至少两个集尘板290呈多边形或环形布置。
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两个集尘板290呈多边形或环形布置,使得分别设置于至少两个集尘板290上的集尘面210能够朝向多个方向,进一步提升集尘组件200对周围空气的净化领域,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7所示,集尘组件200包括至少两个护板240和导电部件250;至少两个护板240层叠布置,至少两个护板240之间设置有安装腔202;导电部件250设置于安装腔202内。
在该实施例中,集尘组件200包括至少两个护板240和导电部件250,至少两个护板240层叠布置,至少两个护板240之间设置有安装腔202,导电部件250设置于安装腔202内,在导电部件250通电后,导电部件250能够产生电场,进而可通过电场将集尘组件200周围空间中的空气污染物吸附于至少两个护板240上,进而实现对空气净化设备周围的空气的净化。并且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护板240,至少两个护板240能够防止吸附的空气污染物侵蚀导电部件250,进而提升导电部件250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延长导电部件250的使用寿命。并且至少两个护板240之间设置有安装腔202,导电部件250设置于安装腔202内,实现对导电部件250的安装和固定,并且至少两个护板240可作为导电部件250外部的绝缘结构,降低导电部件250漏电的概率,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导电部件250为石墨烯铝丝,石墨烯铝丝按照一定的路径盘绕呈线圈,并且设置于至少两个护板240之间。
至少两个护板240可为二氧化硅钢化玻璃,在钢化玻璃的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时,可通过擦拭或清洗的方式对钢化玻璃表面进行清洁,使得集尘组件200的清洁更方便。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6所示,集尘组件200还包括导电层260,导电层260布置于至少两个护板240朝向安装腔202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护板240朝向安装腔202的一侧设置有导电层260,即在至少两个护板240的内侧设置有导电层260,导电层260能够提升导电部件250的导电效果,进而提升导电部件250周围的电场强度,进一步提升集尘组件200的对空气污染物的吸附效果。
进一步地,导电层260可为碳酸钡涂层。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本体100包括底座110和第一支架120,第一支架120与底座110连接,第一支架120的侧壁或顶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面122;集尘组件200设置于至少一个安装面122上。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00包括底座110和第一支架120,第一支架120与底座110连接,进而通过底座110对第一支架120进行支撑,提升第一支架120的稳定性。第一支架120的侧壁或顶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面122,集尘组件200设置于至少一个安装面122上,进而通过第一支架120对集尘组件200进行安装和定位。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20可为截面为多边形的支架,例如第一支架120可为截面为正方形的支架,第一支架120也可为截面为六边形的支架。
第一支架120的侧壁可为安装面122,第一支架120的侧壁上也可设置凹槽,将凹槽的内壁作为安装面122,集尘组件200可贴设于安装面122上。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20的上部设置有上盖板180,上盖板180能够支撑位于第一支架120上部的器件。
第一支架120的下部设置有下盖板190,下盖板190能够支撑设置于第一支架120下部的器件。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安装面122上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件270,集尘组件200设置有第二电连接部件280,集尘组件200可拆卸地安装于至少一个安装面122,第一电连接部件270与第二电连接部件280连接,进而实现集尘组件200与空气净化设备主体的电连接,使得空气净化设备可通过第一电连接部件270和第二电连接部件280传递信号和电能,进而实现对集尘组件200的控制和供电。由于集尘组件200可拆卸地安装于至少一个安装面122,使得集尘组件200可拆卸后单独进行集尘,通过第二电连接部件为集尘组件200供电即可。
第一电连接部件270可为端子,第二电连接部件280也可为端子,第一电连接部件270和第二电连接部件280相插接。
第一电连接部件270可为插座,第二电连接部件280可为插头,插头可插接于插座上。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8和图9所示,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离子风组件400,离子风组件400设置于第一支架120的顶部,或设置于第一支架120与底座11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离子风组件400,离子风组件400设置于第一支架120的顶部,或设置于第一支架120与底座110之间,进而通过第一支架120对离子风组件400进行支撑。离子风组件400可与集成组件配合实现对空气的杀菌,进一步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并且通过设置离子风组件400,离子风组件400可驱动空气净化设备周围的空气流动,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周围的空气的流动性,增加了空气净化设备能够收集空气污染物的区域。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0和图11所示,离子风组件400包括第一框架410、离子发射部件420和离子接收部件430;第一框架410设置有风道440;离子发射部件420设置于风道440内;离子接收部件430设置于风道440内,与离子发射部件420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离子风组件400包括第一框架410、离子发射部件420和离子接收部件430,第一框架410设置有风道440,离子发射部件420设置于风道440内,离子接收部件430设置于风道440内,与离子发射部件420相对,离子发射部件420发射的离子能够沿图14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向离子接收部件运动,离子能够带动空气向离子接收部件运动,实现对空气的驱动,进而使得离子风组件400能够产生气流。通过离子风组件400驱动空气流动,使得驱动空气流动的组件具备更低的噪音,进而降低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噪声污染。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8和图9所示,本体100还包括第二框架160;第二框架160与第一支架120连接,第二框架160围设出第一容纳腔162;第二框架160上设置有第一网口164,离子风组件40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62内,与第一网口164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00还包括第二框架160,第二框架160与第一支架120连接,第二框架160围设出第一容纳腔162,离子风组件40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62内,进而实现对离子风组件400的安装和定位,提升离子风组件400在工作时的稳定性。第二框架160上设置有第一网口164,离子风组件400与第一网口164相对,使得空气净化设备外部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网口164进入到第一容纳腔162,第一容纳腔162内的空气也能够通过第一网口164流出容纳腔,进而使得离子风组件400能够驱动空气净化设备周围的空气运动。
进一步地,第二框架160的截面可为多边形,例如第二框架160的截面为正方形或六边形,第二框架160围绕离子风组件400布置。
第二框架160的截面形状与第一支架120的截面形状相同。
第二框架160的截也可为圆形,第二框架160环绕离子风组件400布置。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5和图16所示,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放电组件500,放电针520朝向集尘组件200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能够向集尘组件200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放电;或放电针520朝向集尘组件200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针520能够向集尘组件200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设备还包括放电组件500,放电组件500朝向集尘组件200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能够向集尘组件200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放电,使得集尘组件200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内的空气污染物能够带电,进而提升集尘组件200对空气污染物的吸附能够,加快集尘组件200吸附空气污染物的速度,提升集尘组件200吸附空气污染物的效率。
放电组件500朝向集尘组件200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组件500能够向集尘组件200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使得集尘组件200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内的空气污染物能够带电,进而提升集尘组件200对空气污染物的吸附能够,加快集尘组件200吸附空气污染物的速度,提升集尘组件200吸附空气污染物的效率。
并且通过放电组件500向集尘组件200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或集尘组件200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可对集尘组件200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或集尘组件200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内的空气进行杀菌,进一步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具体地,粒子运动方向为图15和图16种箭头X所示的方向。
粒子为空气中的空气污染物。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放电组件500包括第二支架510和多个放电针520;第二支架510与第一支架120连接;多个放电针520沿第二支架510布置,朝向空气净化设备的外部。
在该实施例中,放电组件500包括第二支架510和多个放电针520,第二支架510与第一支架120连接,多个放电针520沿第二支架510布置,朝向空气净化设备的外部,进而实现通过第二支架510支撑放电针520,提升放电针520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本体100还包括第三框架170,第三框架170与第一支架120连接,第三框架170围设出第二容纳腔172,放电组件50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72中;第三框架170设置有第二网口174,放电针520朝向第二网口174。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00还包括第三框架170,第三框架170与第一支架120连接,进而通过第一支架120支撑第三框架170,提升第三框架170的稳定性。第三框架170围设出第二容纳腔172,放电组件50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72中,进而实现对放电组件500的安装和固定,并且可通过第三框架170实现对放电组件500的保护,避免空气净化设备外部的物体或人体与放电组件500接触,进而提升放电组件500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三框架170设置有第二网口174,放电针520朝向第二网口174,进而使得放电针520能够通过第二网口174向集尘组件200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或集尘组件200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7至图23所示,空气净化设备包括集尘组件200、离子风组件400和放电组件500,集尘组件200、离子风组件400和放电组件500可沿空气净化设备的高度分布。
进一步地,空气净化设备的最下方为底座110,底座110可对集尘组件200、离子风组件400和放电组件500进行支撑。
集尘组件200可设置于底座110上,即第一支架120与底座110连接,集尘组件200设置于第一支架120的侧壁上。
在集尘组件200的上方可设置放电组件500,在集尘组件200的下方也可设置放电组件500,还可在集尘组件200的上方和下方各设置一个放电组件500。集尘组件200下方设置有放电组件500,第一支架120可通过与放电组件500相对的第三框架170与底座110连接。
在集尘组件200的上方可设置离子风组件400,在集尘组件200的下方也可设置离子风组件400,还可在集尘组件200的上方和下方各设置一个离子风组件400。集尘组件200下方设置有离子风组件400,第一支架120可通过与离子风组件400相对的第二框架160与底座110连接。
离子风组件400可设置于放电组件500的上方,也可设置于放电组件500的下方。
在空气净化设备的顶部也可设置一个集尘组件200,集尘组件200朝向上方布置。
具体地,如图1所示,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可依次为底座110、放电组件500、离子风组件400、集尘组件200、离子风组件400、放电组件500和集尘组件200。
如图17所示,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还可依次为底座110、集尘组件200、离子风组件400、放电组件500和集尘组件200。
如图18所示,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110、放电组件500、离子风组件400和集尘组件200。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110、离子风组件400、集尘组件200、离子风组件400和集尘组件200。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110、放电组件500、集尘组件200、离子风组件400和集尘组件200。
如图19所示,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110、放电组件500、离子风组件400和集尘组件200,集尘组件200位于顶部。
如图20所示,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110、放电组件500和离子风组件400。
空气净化设备由下至上也可依次为底座110和集尘组件200,如图21所示,集尘组件200可设置在侧壁上;如图22所示,集尘组件200也可设置在顶部;如图23所示,集尘组件200还可顶部和侧壁都设置集尘组件20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至少两个集尘面210为光滑面。
在该实施例中,将至少两个集尘面210设备为光滑面,在用户清洁集尘面210时,光滑面会降低集尘面210清洁后空气污染物残留的概率,进而提升用户对集尘面210的清洁效果,并且光滑面使得集尘组件200的清洁更方便。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至少两个集尘面210的朝向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集尘面210能够朝向多个方向,使得集尘面210能够朝向更大的集尘区域,集尘组件200能够收集更大区域内的空气污染物,提升空气净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净化效果。
如图24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空气净化设备,包括集尘组件200、离子风组件400和放电组件500,集尘组件200包括护板240和导电部件250,护板240设置于导电部件250的两侧,导电部件250的材质为金属导电材质或非金属导电材质,利用大的比面积可储存大量负离子。
金属导电材质包括铜、铝、银、铁、锡、金、镍、铅、镁、锌、钼、钇、钨、钴,非金属导电材质包括石墨、石墨烯。导电部件的材质也可为金属导电材质和/或非金属导电材质的组合物或化合物。可选地,导电部件250为石墨烯铝丝层。
护板240的材质可为玻璃、塑料或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护板240可作为吸附结构,利用离子之间存在的库仑力,被吸附物体接近带负离子的“玻璃层”时,会产生吸附效果,PM2.5、粉尘、挥发性物质等空气污染物可沿箭头M所示的方向向护板240运动,进而可将空气污染物吸附于护板240的表面。
离子风组件400和/或放电组件500可沿箭头N所示的方向向集尘组件200输送负离子,并且可沿箭头O所示的方向发射离子束,通过离子束实现破膜杀菌灭毒。
进一步地,基于库仑定律,库仑力F的计算公式为:F=K×Q1×Q2/r2,其中,Q1和Q2分别是两物体的带电量,r是两物体中心间的距离(Q1和Q2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K=8.987×109,单位为牛·米2/库2(N·m2/C2)。库仑力即为静止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带电体可看作是由许多点电荷构成的,每一对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库仑定律,库伦定律为: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Q1和Q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Q1、Q2的乘积成正比,和点电荷Q1和Q2之间的距离r的平方呈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他们的连线,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引。
理想绝缘介质内部没有自由电荷,实际的电介质内部总是存在少量的自由电荷,各类物质也基本可以看成是正负电子中心重合的物体,一般情形下,未经电场作用的电介质内部的正负束缚电荷平均说来处处抵消,宏观上并不显示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束缚电荷的局部移动导致宏观上显示出电性,在电介质的表面和内部不均匀的地方出现电荷,这种现象称为极化,出现的电荷称为极化电荷。导电部件250产生电场,将在其电场中的物质(如空气污染物等)产生极化电荷,然后根据异号电荷想吸引的原理,将这些物质吸附在集尘组件200的表面。
进一步地,集尘组件200通电产生电场,颗粒物在空间内先根据浓度差运动,运动到电场区域,会被集尘组件200吸附,集尘组件200附近一直会存在低浓度区,让颗粒物运动过来。
空气污染物运动到集尘组件200的电场区域会被极化,从而被吸附到集尘组件200上,靠近集尘组件200会有个加速运动过程。
电源模块有正极和负极,正极和负极一个接集尘组件200,另一个接放电组件500,放电组件500向空气中释放电子,使空气污染物带与集尘组件200相反的电,加速吸附到集尘组件200。提高净化效率,同时放电组件500使空气污染物带电也有杀菌作用。
电源模块的正极和负极一个接离子风组件400的离子发生极,另一个接离子风组件400的离子接收极,必须要设置有气流通道,离子发生极和离子接收极安装在气流通道中,让气流流经,对气流进行杀菌。
如图25所示,图中示出了集尘组件200在通电后所产生的电场区域。
在由远及近的方向上,集尘面的前侧划分出多个扇形的子区域。
ρ1为第一子区域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值,ρ2为第二子区域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值,ρ3为第三子区域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值,ρ4为第四子区域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值。
其中,ρ1<ρ2<ρ3<ρ4。
箭头F示出了污染物的移动方向,V1为第一子区域中的污染物的移动速度,V2为第二子区域中的污染物的移动速度,V3为第三子区域中的污染物的移动速度,V4为第四子区域中的污染物的移动速度。
其中,V1>V2>V3>V4,即浓度差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本申请所提供的空气净化设备,在用户开启设备后,集尘组件200可直接上电并产生电场,集尘组件200也可在空气净化设备的传感器检测到空气中的空气污染物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再上电,进而使得集尘组件200可根据需要开始集尘。集尘组件200也可根据空气净化设备所在区域中各个区域的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来控制集尘组件200的开启区域或集尘面210的开启个数。
在集尘组件200开始工作后,放电组件500和离子风组件400可根据需要开启,进而提升空气净化设备的集尘效果和杀菌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
集尘组件,所述集尘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集尘组件设置有至少两个集尘面,所述集尘组件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场,所述至少两个集尘面中至少一个集尘面能够收集空气污染物;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集尘组件电连接,能够控制所述至少两个集尘面的集尘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组件包括:
至少两个集尘板,所述至少两个集尘板分别设置有所述至少两个集尘面,所述至少两个集尘板与所述本体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集尘板呈多边形或环形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组件包括:
至少两个护板,所述至少两个护板层叠布置,所述至少两个护板之间设置有安装腔;
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
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布置于所述至少两个护板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
底座;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侧壁或顶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面;
所述集尘组件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安装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离子风组件,所述离子风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或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底座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组件包括: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设置有风道;
离子发射部件,所述离子发射部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
离子接收部件,所述离子接收部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与所述离子发射部件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包括: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框架围设出第一容纳腔;
所述第二框架上设置有第一网口,所述离子风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一网口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放电组件,所述放电组件朝向所述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能够向所述集尘组件面向粒子运动方向的区域放电;或
所述放电组件朝向所述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所述放电组件能够向所述集尘组件通电后形成的电离区域放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组件包括: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
多个放电针,所述多个放电针沿所述第二支架布置,朝向所述空气净化设备的外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包括:
第三框架,所述第三框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三框架围设出第二容纳腔,所述放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中;
所述第三框架设置有第二网口,所述放电针朝向所述第二网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集尘面为光滑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集尘面的朝向不同。
CN202322261460.7U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Active CN2205520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1460.7U CN220552054U (zh)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1460.7U CN220552054U (zh)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2054U true CN220552054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2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61460.7U Active CN220552054U (zh) 2023-08-22 2023-08-22 空气净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20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18812A1 (en) Air conditioner devices including pin-ring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with driver electrode
JP2008068164A (ja) 空気清浄機
JP2011016132A (ja) 空気清浄機
JP485360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5606756U (zh) 电离式空气净化装置
CN220552054U (zh) 空气净化设备
JP6500056B2 (ja) プラズマ浄化モジュール
KR20160101408A (ko) 전기집진용 대전장치
CN216644501U (zh) 自清洁等离子发生模块以及自清洁气体净化器
KR100774484B1 (ko) 정전 필름을 포함하는 공기 정화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213161319U (zh) 一种空气清新机
JP7196550B2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6116492A (ja) 空気清浄装置
KR20130022722A (ko) 전자방사를 이용하는 전기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CN112762560A (zh) 一种臭氧还原模块及空气净化器
CN220552055U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220552060U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209549712U (zh) 静电除油烟装置
CN220552059U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220552057U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219003375U (zh) 一种ltp片状等离子集尘模块
KR20030077156A (ko) 공기청정기의 전기식 집진장치
CN220552062U (zh) 空气净化设备
JP2007105286A (ja) 脱臭ユニットおよび脱臭集塵ユニット
CN211667939U (zh) 手持便携式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