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8928U - 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548928U CN220548928U CN202321930972.1U CN202321930972U CN220548928U CN 220548928 U CN220548928 U CN 220548928U CN 202321930972 U CN202321930972 U CN 202321930972U CN 220548928 U CN220548928 U CN 2205489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battery
- frame
- bottom plate
- r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包括并列布置的盖板和底板,盖板和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边梁,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框架和后框架,盖板和底板之间通过边梁、前框架和后框架围合成的腔体用于容纳多组电池单体。取消了传统电池箱自身的盖板、框架等部件以及间隙的结构,将电芯直接集成到整车中,使车身能够容纳的电池单元数量提升,进而增大整车续航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车身上安装有提供能源的电池包(电池箱),通常布置在车身地板的下方空间中,一方面利用电池包的重量使车身重心下降,从而提升稳定性,另一方面最大化保护电池包。
此种布置方式在将电池包装配到车身中时,需要车身预留出足够大的空间从而便于装配,而在装配完成后,车身的地板、边框与电池包之间会存在间隙,这部分间隙占用的空间无法利用,容易在车辆运行时导致电池包发生不必要的位移;并且间隙的存在会使得车身的空间没有被电池包最大化利用,造成电池单元的数量被压缩。
其次,由于电池包是集成在箱体中的多个电池单元,电池包自身的盖板、框架等部件也会占用一部分空间,则会进一步的压缩电池单元的数量,从而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在车身的两组边梁之间设置底板形成容纳多组电池单元的腔体,腔体上的盖板直接作为车身地板使用,配合边梁的强度改进,形成的车身结构能够将电芯直接集成到整车(Cell to Vehicle)中,从而取消了传统电池箱自身的盖板、框架等部件以及间隙的结构,使车身能够容纳的电池单元数量提升,进而增大整车续航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包括并列布置的盖板和底板,盖板和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边梁,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框架和后框架,盖板和底板之间通过边梁、前框架和后框架围合成的腔体用于容纳多组电池单体。
两组边梁的一端通过前框架连接,另一端通过后框架连接。
边梁、前框架和后框架连接形成口字型结构,底板位于口字型结构下底面。
前框架还设有连接架,后框架上设有与电池单元配合的高低压插接接口。
边梁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第一边梁包括截面呈矩形的箱型梁,内部具有水平布置的筋板,箱梁顶部设有顶梁;第二边梁设在第一边梁的侧部,为截面呈梯形的箱型梁;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连接在一起形成组合体。
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边梁的一侧,第一边梁的另一侧连接第二边梁,底板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前框架和后框架。
盖板的左右两侧连接在顶梁的下底面,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前框架和后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车身和多组电池单元,多组电池单元布置在车身的腔体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在车身的两组边梁、前框架和后框架之间设置并列的底板和盖板,围合的空间形成容纳多组电池单元的腔体,腔体上的盖板既作为保护电池的盖板使用,还作为车身地板使用,形成的车身结构能够将电芯直接集成到整车中,从而取消了传统电池箱自身的盖板、框架等部件以及间隙的结构,使车身能够容纳的电池单元数量提升,进而增大整车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车身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局部结构轴侧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局部结构另一轴侧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对车身结构中的电池空间占用对比效果示意图;
图1中:1.电池箱左边框;2.电池箱右边框;3.电池箱盖;4.电池箱前框架;5.电池箱;6.车身地板;
图2-图5中:7.底板;8.腔体;81.前框架;82.后框架;9.边梁;10.连接架;11.顶梁;12.第一边梁;13.第二边梁;14.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的车身中具有容纳电池箱(电池包)的空间,如图1所示,一方面该空间与电池箱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压缩了电池单元的数量,另一方面,多组电池单元位于电池箱5内部,电池箱5顶部具有电池箱盖3,底部连接后框架和前框架4,左右两侧分别具有左边框1和右边框2,电池箱5连同左、右边框,箱盖以及前、后框架形成组合件,并利用紧固件将该组合件固定在车身地板6的下方空间,现有技术的结构中电池箱5周围与车身的其他部件存在一定间隙,成为无法被电池单元利用的空间,并且边框、盖板等部件自身也会占用一定空间,进一步压缩了电池单元可利用的空间,而电池单元是整个电池箱实际发挥作用的部件,因此采用现有技术的车身结构使得续航能力受到限制。
因此以下实施例给出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在车身的两组边梁之间设置底板形成容纳多组电池单元的腔体,腔体上的盖板直接作为车身地板使用,配合边梁的强度改进,形成的车身结构能够将电芯直接集成到整车(Cell to Vehicle)中,从而取消了传统电池箱自身的盖板、框架等部件以及间隙的结构,使车身能够容纳的电池单元数量提升,进而增大整车续航能力。
实施例一:
如图2-图5所示,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包括并列布置的盖板和底板7,盖板和底板7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边梁9,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框架81和后框架82,盖板和底板7之间通过边梁9、前框架81和后框架82围合成的腔体8用于容纳多组电池单体。
两组边梁9的一端通过前框架81连接,另一端通过后框架82连接。
边梁9、前框架81和后框架82连接形成口字型结构,底板7位于口字型结构下底面。
前框架81还设有连接架10,用于与车辆其余部件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架10可以为前舱骨架,用于连接前舱副车架。
后框架82上设有与电池单元配合的高低压插接接口。
盖板发挥保护多组电池单体的作用,同时能够作为车身地板6使用。
如图3所示,边梁9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边梁12和第二边梁13;第一边梁12包括截面呈矩形的箱型梁,内部具有水平布置的筋板14,箱梁顶部设有顶梁11;第二边梁13设在第一边梁12的侧部,为截面呈梯形的箱型梁;第一边梁12和第二边梁13连接在一起形成组合体。本实施例中,边梁9可以通过整体压铸铝工艺制造得到。
底板7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边梁12的一侧,第一边梁12的另一侧连接第二边梁13,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前框架81和后框架82。
盖板的左右两侧连接在顶梁11的下底面,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前框架81和后框架82。
传统的车身容纳电池箱的方式中,通过铝型材的腔体给电池箱体提供螺栓安装点。本实施例则是取消螺栓连接,直接通过型材截面改变,将电池箱与车身集成,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更大截面的新腔体,即将车身的一部分结构作为电池箱的结构件,以某型号的车身为例进行相关计算:
电池箱的左/右边框与车身左/右侧围集成,取消了电池箱与车身左右边框之间约32mm的间隙,能够增加电池Y向的布置空间约11%;
电池箱前、后框与车身前骨架、后舱横梁合并集成,增加电池X向布置空间约12%;
电池箱盖与车身地板合并集成,取消了车身地板与电池箱盖之间10-15mm的间隙,增加电池Z向布置空间约10%;
同一车型下,将较于传统的车身结构,可布置电量增加25%。
如图6所示,以边梁间距1250mm,车身中底板(地板)下表面距离电池底面距离179mm的某型号车身作为对比,能够得出本实施例采用集成式的车身结构能够使电池单元可布置空间的截面积更大,在车身长度不变时,能够容纳的电池单元数量更多,形成的整车续航能力更强。
实施例二:
一种电动汽车,具有车身和多组电池单元,车身结构采用实施例一的结构,多组电池单元布置在车身的腔体中。
取消了传统电池箱自身的盖板、框架等部件以及间隙的结构,使车身能够容纳的电池单元数量提升,进而增大整车续航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布置的盖板和底板,盖板和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边梁,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框架和后框架,盖板和底板之间通过边梁、前框架和后框架围合成的腔体用于容纳多组电池单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其特征在于,两组边梁的一端通过前框架连接,另一端通过后框架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前框架和后框架连接形成口字型结构,底板位于口字型结构下底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架还设有连接架,后框架上设有与电池单元配合的高低压插接接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梁包括截面呈矩形的箱型梁,内部具有水平布置的筋板,箱梁顶部设有顶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梁设在第一边梁的侧部,为截面呈梯形的箱型梁。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边梁的一侧,第一边梁的另一侧连接第二边梁,底板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前框架和后框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左右两侧连接在顶梁的下底面,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前框架和后框架。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和多组电池单元,多组电池单元布置在车身的腔体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30972.1U CN220548928U (zh) | 2023-07-20 | 2023-07-20 | 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30972.1U CN220548928U (zh) | 2023-07-20 | 2023-07-20 | 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548928U true CN220548928U (zh) | 2024-03-01 |
Family
ID=90005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930972.1U Active CN220548928U (zh) | 2023-07-20 | 2023-07-20 | 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548928U (zh) |
-
2023
- 2023-07-20 CN CN202321930972.1U patent/CN2205489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93668B (zh) | 一种电动车下车体车架及其电动车 | |
CN211765900U (zh) | 一种电动汽车下部车身结构 | |
CN113602364B (zh) | 一种门槛纵梁、电动汽车车身框架和电动汽车 | |
US11661114B2 (en) |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 |
CN106005014B (zh) | 一种轻量化中巴车的底盘模块结构 | |
CN112477999B (zh) | 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后地板碳纤维骨架结构 | |
CN112277613A (zh) | 一种电池包与车身集成结构及汽车 | |
CN213138918U (zh) | 一种大型电动客车 | |
CN113998009A (zh) | 汽车及其后地板骨架总成 | |
CN215398134U (zh) | 一种新型客车顶置电池包 | |
CN116749746A (zh) | 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电池一体化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 |
CN220548928U (zh) | 一种集成电池的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电动汽车 | |
CN212890584U (zh) | 一种中型电动客车 | |
CN219544890U (zh) | 一种电动轻卡物流车的车架 | |
CN212401376U (zh) |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 |
CN219134300U (zh) | 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 | |
CN217956030U (zh) | 分体式电池箱、动力电池、底盘及车辆 | |
CN217146144U (zh) | 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 | |
CN210101300U (zh) | 一种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2099083U (zh) | 一种下车体结构及车辆 | |
CN202480854U (zh) |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装结构总成 | |
CN218876871U (zh) | 一种电池包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7496288U (zh) | 一种集成电池包的汽车前地板结构 | |
CN221457806U (zh) | 地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4524057U (zh) | 一种纯电动专用车底盘总布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