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5347U - 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5347U
CN220545347U CN202321757861.5U CN202321757861U CN220545347U CN 220545347 U CN220545347 U CN 220545347U CN 202321757861 U CN202321757861 U CN 202321757861U CN 220545347 U CN220545347 U CN 220545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ing module
cooling
cooling structur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578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斌
单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5786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5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5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53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散热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电动设备包括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包括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冷却结构、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冷却结构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第一发热模块设于所述冷却结构沿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且与所述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第二发热模块设于所述冷却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且与所述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这样,可以分别向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提供充分的冷却,改善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温度一致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功率模块、电容、电路板等发热模块在长时间使用时容易产生过热进而发生损坏,因此通常需要对发热模块进行水冷散热。
在一些情况下,当发热模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热模块之间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差,使得多个发热模块的温度一致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车辆,旨在改善多个发热模块的温度一致性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冷却结构,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
第一发热模块,设于冷却结构沿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且与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一流道;第一流道连通于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
第二发热模块,设于冷却结构沿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且与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二流道;第二流道连通于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通过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分别设置于冷却结构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以分别与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连通于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这样,冷却液可以通过进液通道分别通入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然后通过出液通道流出。即,冷却液可以分流至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分别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进行散热,从而同时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而不是冷却液依次通过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依次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进行冷却散热。如此,使得流入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温度可以大致相同,且第一流道内的冷却液对第一发热模块的冷却和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对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是单独进行、互不干扰的,从而可以分别向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提供充分、有效的冷却,可有效改善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出现温度差致使温度一致性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结构设有用于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沿第一方向分隔开的隔水件;隔水件设有分流槽和汇流槽,分流槽连通于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进液通道,汇流槽连通于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出液通道。
通过在隔水件上设置分流槽和汇流槽,便于进液通道内的冷却液通过分流槽并列地分流至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从而便于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同时实现冷却散热工作。并且,还便于冷却液在冷却结构内的循环,进而便于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通道设有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液口设于分流槽的槽壁,以连通于分流槽;
和/或,出液通道设有第一进液口,第一进液口设于汇流槽的槽壁,以连通于汇流槽。
如此设置,便于从第一出液口流动至分流槽的冷却液均衡地分流至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均衡的冷却散热工作。和/或,便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均衡地通过第一进液口汇流至出液通道,以便于冷却液的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槽和汇流槽分别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间隔分布于隔水件;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交叉,且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不在一个平面内。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冷却液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换热效率,以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水件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为方形,分流槽和汇流槽分别设置于隔水件的其中一个对角线的两个顶点位置。
如此设置,可以增大第一流道内的冷却液与第一发热模块的接触、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效果。相应地,也可以增大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与第二发热模块的接触、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通道具有多个第二出液口,其中一部分第二出液口连通于第一流道,另一部分第二出液口连通于第二流道;
和/或,出液通道具有多个第二进液口,其中一部分第二进液口连通于第一流道,另一部分第二进液口连通于第二流道。
可以实现进液通道内的冷却液分流至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以分别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效果。和/或,可以实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汇流至出液通道的效果,以便于实现冷却液在冷却结构内的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结构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发热模块与第一凹槽限定出第一流道,第二发热模块与第二凹槽限定出第二流道。
如此设置,使得冷却结构内能够容纳冷却液,便于冷却液在冷却结构内的流动,以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模块包括第一发热主体和多个第一散热件,多个第一散热件设置于第一发热主体沿第一方向朝向冷却结构的一侧,且与第一发热主体、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一流道;
和/或,第二发热模块包括第二发热主体和多个第二散热件,多个第二散热件设置于第二发热主体沿第一方向朝向冷却结构的一侧,且与第二发热主体、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二流道。
如此设置,能够增大第一发热模块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热模块和冷却液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第一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效果。和/或,能够增大第二发热模块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发热模块和冷却液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散热件沿多个不同的方向依次布置;
和/或,多个第二散热件沿多个不同的方向依次布置。
如此,第一流道内的冷却液流动时会围绕多个第一散热件进行绕流,产生湍流而使得冷却液流速降低,这样能够增大第一发热模块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热模块与冷却液的换热效率,以提高第一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效果。和/或,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流动时会围绕多个第二散热件进行绕流,这样能够增大第二发热模块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发热模块与冷却液的换热效率,以提高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模块和冷却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围设于第一流道的外周;
和/或,第二发热模块和冷却结构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围设于第二流道的外周。
如此,能够改善第一流道内的冷却液泄露的问题,便于冷却液在第一流道内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工作。和/或,能够改善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泄露的问题,便于冷却液在第二流道内实现对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结构包括:
冷却主体,与第一发热模块限定出第一流道,且与第二发热模块限定出第二流道;
第一管道,设于冷却主体,且设有进液通道和连通于进液通道的第三进液口;
第二管道,设于冷却主体,且设有出液通道和连通于出液通道的第三出液口;
其中,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位于冷却结构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同一侧。
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能够位于冷却结构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同一侧,从而便于冷却结构与用于供冷却液的设备、同于回收冷却液的设备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结构为一体连接结构。
如此设置,使得冷却结构的成型工艺简单,且结构简单。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器,包括散热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由于采用上述涉及的散热装置,可以充分满足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散热需求,可有效改善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出现温度差致使温度一致性差的问题,利于实现控制器的稳定的输出,尤其是高功率等极端工况下的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均为功率模块。
如此设置,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可以实现对两个电机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还包括:
第一电路板,与第一发热模块固定连接,且电连接于第一发热模块;
第二电路板,与第二发热模块固定连接,且电连接于第二发热模块。
如此设置,使得控制器能够发出对应的驱动信号,以实现对两个电机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还包括电容模块,电容模块分别设置于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且分别电连接于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
如此设置,简化了控制器的整体结构,也便于实现控制器的装配工序。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驱动系统,包括控制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驱动系统,由于采用上述涉及的控制器,可以充分满足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散热需求,尤其是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散热效果大致相同,可有效改善乃至消除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出现温度差致使温度一致性差的问题,利于控制器的高功率输出。并且,还可以实现双电机的使用,利于提高电机驱动系统的高功率输出。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设备,包括电机驱动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设备,由于采用上述涉及的电机驱动系统,具有高功率输出的优点,利于提高电动设备的动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部分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沿A-A的剖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结构的分解图;
图6为图2提供的控制器的冷却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图2提供的控制器的第一发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0-电机驱动系统;100-控制器;200-电机;300-电池;10-散热装置;11-冷却结构;1101-进液通道;11011-第一出液口;11012-第三进液口;1102-出液通道;11021-第一进液口;11022-第三出液口;1103-分流槽;1104-汇流槽;1105-第一凹槽;1106-第二凹槽;111-冷却主体;1111-隔水件;1112-框架;112-第一管道;113-第二管道;12-第一发热模块;121-第一发热主体;122-第一散热件;13-第二发热模块;131-第二发热主体;132-第二散热件;14-第一流道;15-第二流道;16-第一密封件;17-第二密封件;20-第一电路板;30-第二电路板;40-电容模块;Z-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X-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两个以上”包含两个。相应地,“多组”的含义是两组以上,包含两组。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相关技术中,功率模块、电容、电路板等发热模块在长时间使用时容易产生过热进而发生损坏,因此通常需要对发热模块进行冷却散热。
在一些情况下,当发热模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热模块之间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差,使得多个发热模块的温度一致性较差。
例如,多个发热模块可以通过冷却液换热的方式进行散热。具体地,工作时,冷却液依次经过多个发热模块,以依次对多个发热模块进行冷却散热。冷却液在依次经过多个发热模块的过程中,冷却液的温度逐步升高,冷却散热能力逐步下降,从而使得多个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效果逐步降低。因此,多个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效果不同,使得多个发热模块之间会出现温度差,也即是多个发热模块的温度一致性较差。
基于以上考虑,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通过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分别设置于冷却结构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以分别与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连通于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这样,冷却液可以通过进液通道分别通入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然后通过出液通道流出。即,冷却液可以分流至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分别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进行散热,从而同时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而不是冷却液依次通过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依次对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进行冷却散热。如此,使得流入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温度可以大致相同,且第一流道内的冷却液对第一发热模块的冷却和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对第二发热模块的冷却是单独进行、互不干扰的,从而可以分别向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提供充分、有效的冷却,可有效改善第一发热模块和第二发热模块出现温度差致使温度一致性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散热装置可以应用于控制器,例如用于实现控制器的功率模块、电容、电路板等发热模块的冷却散热。当然,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散热装置也可用于实现除控制器以外的其他设备的发热模块进行冷却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控制器可以应用于电机驱动系统,以用于控制电机的驱动工作。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电机驱动系统可以应用于电动设备,以作为动力源。
电动设备可以为但不限于电动玩具、电瓶车、轮船、航天器等等。电动玩具可以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航天器可以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
电动设备还可以为车辆,也可以为车辆底盘。车辆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其中,可以将控制器与电机、电池、变速箱等器件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集成,以形成电机驱动系统。
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以电动设备为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示意图。车辆的内部设置有上述电机驱动系统1000,电机驱动系统1000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机驱动系统1000可以用于车辆提升动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机驱动系统1000可以包括控制器100和电机200,控制器100可用于实现对电机200的控制,以控制电机驱动系统1000的运行,从而实现对车辆的控制。例如,控制器100可以控制电机200启动,以驱动车辆启动、行驶等。控制器100还可控制电机200关闭,以驱动车辆停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机驱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电池300,控制器100可以用于控制电池300为电机200供电,例如用于车辆的启动、导航和行驶过程中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控制器100与电机200集成,以形成电机驱动系统1000。也可以将电池300与控制器100集成,以形成电机驱动系统1000。还可以将控制器100、电池300与电机200集成,以形成电机驱动系统1000。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驱动系统1000还可以集成其他结构,如变速器、冷却油路等。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100的部分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图3沿A-A的剖视图,图5为图2所示结构的分解图。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包括冷却结构11、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冷却结构11设有进液通道1101和出液通道1102。第一发热模块12设置于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其中一侧,且与冷却结构11限定出第一流道14。第一流道14连通于进液通道1101和出液通道1102。第二发热模块13设置于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且与冷却结构11限定出第二流道15。第二流道15连通于进液通道1101和出液通道1102。
冷却结构11是指用于循环冷却液,以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进行冷却散热的部件。冷却结构11上的进液通道1101和出液通道1102均是指用于通过冷却液的通道。其中,冷却液可以是水、油、用于冷却的其他溶液等介质。
第一发热模块12可以是功率模块、电容、电路板等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的电子器件。第二发热模块13可以是功率模块、电容、电路板等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的电子器件。散热装置10应用于控制器100时,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均可以是功率模块。其中,功率模块可以但不限于是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其中,功率模块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IGBT单管。
如图4所示,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分别设置于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相对两侧。具体地,第一发热模块12设置于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其中一侧,并与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对应侧限定出第一流道14。第二发热模块13设置于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并与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对应侧限定出第二流道15。基于此,使得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相对两侧分别限定出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其中,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均是指用于通过冷却液的流道。
其中,第一方向Z如图中示意的方向Z。
其中,第一流道14连通于进液通道1101和出液通道1102,使得外部的冷却液可以通过进液通道1101流动至第一流道14,然后流动至出液通道1102,以流动至外部。第二流道15连通于进液通道1101和出液通道1102,使得外部的冷却液可以通过进液通道1101流动至第二流道15,然后流动至出液通道1102,以流动至外部。
基于上述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在工作时,冷却液可以通过进液通道1101分别通入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然后通过出液通道1102流出。可以理解地,冷却液可以分流至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相对两侧,即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以分别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进行散热,从而同时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散热。而并不是冷却液依次通过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以依次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进行冷却散热。如此,使得流入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的温度可以大致相同,且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对第一发热模块12的冷却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对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是单独进行、互不干扰的,从而可以分别向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提供充分、有效的冷却,可有效改善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出现温度差致使温度一致性差的问题。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冷却液可以通过进液通道1101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以分别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进行冷却散热。相比于冷却液依次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进行冷却散热的方案来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中,冷却液的压降可以得到降低,便于冷却液分别在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流动,进而提高冷却液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且结合其他附图。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的冷却结构11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冷却结构11设有隔水件1111,隔水件1111用于将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沿第一方向Z分隔开。隔水件1111设有分流槽1103和汇流槽1104。分流槽1103连通于第一流道14、第二流道15和进液通道1101,汇流槽1104连通于第一流道14、第二流道15和出液通道1102。
隔水件1111是指用于将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沿第一方向Z分隔开的部件。具体地,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分别设于隔水件1111沿第一方向Z的相对两侧,相应地,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也分别设于隔水件1111沿第一方向Z的相对两侧。
分流槽1103是指用于将进液通道1101内的冷却液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的槽。其中,分流槽1103连通于第一流道14、第二流道15和进液通道1101,使得进液通道1101内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分流槽1103并列地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汇流槽1104是指用于将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汇流至出液通道1102的槽。其中,汇流槽1104连通于第一流道14、第二流道15和出液通道1102,使得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可以并列地通过汇流槽1104汇流至出液通道1102。
通过设置隔水件1111,使得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被分隔开,进而使得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的冷却工作是分隔开、互不干扰的,从而使得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工作是分开、互不干扰的。通过在隔水件1111上设置分流槽1103和汇流槽1104,便于进液通道1101内的冷却液通过分流槽1103并列地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从而便于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同时实现冷却散热工作。并且,还便于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通过汇流槽1104汇流至出液通道1102,从而便于冷却液在冷却结构11内的循环,进而便于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散热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且结合其他附图。分流槽1103沿第一方向Z贯通隔水件1111设置。
如图5和图6所示,分流槽1103为沿第一方向Z贯通隔水件1111的通槽。
如此设置,便于冷却液通过分流槽1103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以分别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同时冷却散热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且结合其他附图。汇流槽1104沿第一方向Z贯通隔水件1111设置。
如图5和图6所示,汇流槽1104为沿第一方向Z贯通隔水件1111的通槽。
如此设置,便于第一流道14的冷却液和第二流道15的冷却液通过汇流槽1104汇流至出液通道1102,以便于实现冷却液在冷却结构11内的循环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且结合其他附图。进液通道1101设有第一出液口11011,第一出液口11011设于分流槽1103的槽壁,以连通于分流槽1103。
如图4至图6所示,分流槽1103绕第一方向Z的槽壁设有上述第一出液口11011,第一出液口11011连通于分流槽1103。
如此设置,使得进液通道1101内的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一出液口11011流动至分流槽1103,再通过分流槽1103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通过第一出液口11011设置于分流槽1103的槽壁,使得第一出液口11011沿第一方向Z位于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之间。这样,便于从第一出液口11011流动至分流槽1103的冷却液均衡地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以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均衡的冷却散热工作。当然,替代地,也可以设置第一出液口11011的形状和朝向,用以根据一定比例将流出第一出液口11011的冷却液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以此来匹配具备不同发热量和冷却需求的第一发热模块12及第二发热模块13。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且结合其他附图。出液通道1102设有第一进液口11021,第一进液口11021设于汇流槽1104的槽壁,以连通于汇流槽1104。
如图4至图6所示,汇流槽1104绕第一方向Z的槽壁设有上述第一进液口11021,第一进液口11021连通于汇流槽1104。
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可以汇流至汇流槽1104,在通过第一进液口11021流动至出液通道1102,以通过出液通道1102流动至外部。通过第一进液口11021设置于汇流槽1104的槽壁,使得第一进液口11021沿第一方向Z位于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之间。这样,便于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均衡地通过第一进液口11021汇流至出液通道1102,以便于冷却液的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且结合其他附图。分流槽1103和汇流槽1104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于隔水件1111的不同位置,且沿第三方向X间隔分布于隔水件1111的不同位置。其中,第一方向Z和第二方向Y交叉,第一方向Z和第三方向X交叉,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交叉,且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不在一个平面内。
第一方向Z和第二方向Y交叉,是指第一方向Z和第二方向Y可以形成大于0°且小于180°的夹角,也即是第一方向Z和第二方向Y不平行。其中,第一方向Z和第二方向Y可以相互垂直,也可以不垂直。第一方向Z和第二方向Y可以是位于同一个平面上相交的方向,也可以是分别互为异面的平面上的方向,且第二方向Y在第一方向Z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可以与第一方向Z相交。并且,第一方向Z和第三方向X交叉,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交叉的含义,均可参考上述解释,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作为一个示例,如图4至图6所示,第二方向Y如图中示意的方向Y,第三方向X如图中示意的方向X,第一方向Z与第二方向Y垂直,第二方向Y与第三方向X垂直,且第一方向Z与第三方向X垂直,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X构成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
通过分流槽1103和汇流槽1104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且沿第三方向X间隔分布,使得从分流槽1103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均可以分别沿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流动,以流动至汇流槽1104。这样,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均可大致沿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流动,使得冷却液可以流经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的大部分区域,也即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可以与第一发热模块12于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上的多个区域进行换热,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也可以与第二发热模块13于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上的多个区域进行换热,能够提高冷却液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换热效率,以提高散热装置10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且结合其他附图。隔水件1111沿第一方向Z的投影为方形,分流槽1103和汇流槽1104分别设置于隔水件1111的其中一个对角线的两个顶点位置,也即是分流槽1103和汇流槽1104被布置在隔水件1111的斜对角位置处。
隔水件1111沿第一方向Z的投影为方形,使得隔水件1111具有四个侧边。如图所示,隔水件1111的其中两个侧边分别设于隔水件1111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隔水件1111的另外两个侧边分别设于隔水件1111沿第三方向X的相对两侧。隔水件1111沿第二方向Y的其中一个侧边与隔水件1111沿第三方向X的其中一个侧边连接,且该连接位置具有分流槽1103。隔水件1111沿第二方向Y的另一个侧边与隔水件1111沿第三方向X的另一个侧边连接,且该连接位置具有汇流槽1104。如此,使得分流槽1103和汇流槽1104设置于隔水件1111的其中一个对角线的两个顶点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分流槽1103内的冷却液可以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并汇流至汇流槽1104。这样,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均可大致沿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流动,使得冷却液可以基本流经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的全部区域。以第一流道14为例,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可以充满第一流道14,从而可以增大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与第一发热模块12的接触、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发热模块12的冷却散热效果。相应地,也可以增大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与第二发热模块13的接触、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水件1111可以不设置分流槽1103,而是进液通道1101具有多个第二出液口,其中一部分第二出液口连通于第一流道14,另一部分第二出液口连通于第二流道15。
连通于第一流道14的该“其中一部分第二出液口”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连通于第二流道15的“另一部分第二出液口”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进液通道1101内的冷却液可以流动至多个第二出液口,并通过其中一部分第二出液口流动至第一流道14,且通过另一部分第二出液口流动至第二流道15。如此,可以实现进液通道1101内的冷却液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以分别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水件1111可以不设置汇流槽1104,而是出液通道1102具有多个第二进液口,其中一部分第二进液口连通于第一流道14,另一部分第二进液口连通于第二流道15。
连通于第一流道14的该“其中一部分第二进液口”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口,连通于第二流道15的“另一部分第二进液口”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其中一部分第二进液口流动至出液通道1102,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另一部分第二进液口流动至出液通道1102。如此,可以实现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汇流至出液通道1102的效果,以便于实现冷却液在冷却结构11内的循环。
通过配置对应于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的第二出液口的布置位置、数量及大小以及第二进液口的布置位置、数量及大小,能够调整流经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的冷却液的速度及流量,从而调整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且结合其他附图。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105和第二凹槽1106。第一发热模块12与第一凹槽1105限定出第一流道14。第二发热模块13与第二凹槽1106限定出第二流道15。
如图4和图5所示,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其中一侧设有第一凹槽1105,第一发热模块12设置于第一凹槽1105处,且与第一凹槽1105限定出第一流道14。如图4和图6所示,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凹槽1106,第二发热模块13设置于第二凹槽1106处,且与第二凹槽1106限定出第二流道15。
可以理解地,隔水件1111沿第一方向Z相对的两侧壁分别为第一凹槽1105和第二凹槽1106的槽底。
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105和第二凹槽1106,使得第一发热模块12与第一凹槽1105限定出第一流道14,第二发热模块13与第二凹槽1106限定出第二流道15。这样,使得冷却结构11内能够容纳冷却液,便于冷却液在冷却结构11内的流动,以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图5和图7,且结合其他附图。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的第一发热模块12的立体示意图。第一发热模块12包括第一发热主体121和多个第一散热件122,多个第一散热件122设置于第一发热主体121沿第一方向Z朝向冷却结构11的一侧,且与第一发热主体121、冷却结构11限定出第一流道14。
第一发热主体121是指第一发热模块12的主体部分,也即是第一发热模块12的主要工作部分。第一散热件122是指设置于第一发热模块12的用于进行散热的部件。
如图4所示,多个第一散热件122设置于第一发热主体121沿第一方向Z朝向冷却结构11的一侧,且与第一发热主体121、冷却结构11限定出第一流道14。
如此设置,冷却液在第一流道14内流动至可以较好地接触于多个第一散热件122。这样,第一发热主体121产生的热量会传导至多个第一散热件122,多个第一散热件122接触于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以与冷却液进行换热,从而可有效地提高第一发热模块12的散热效果。换言之,可以理解地,多个第一散热件122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一发热模块12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热模块12与冷却液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第一发热模块12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图5和图7,且结合其他附图。第二发热模块13包括第二发热主体131和多个第二散热件132,多个第二散热件132设置于第二发热主体131沿第一方向Z朝向冷却结构11的一侧,且与第二发热主体131、冷却结构11限定出第二流道15。
第二发热主体131是指第二发热模块13的主体部分,也即是第二发热模块13的主要工作部分。第二散热件132是指设置于第二发热模块13的用于进行散热的部件。
如图4所示,多个第二散热件132设置于第二发热主体131沿第一方向Z朝向冷却结构11的一侧,且与第二发热主体131、冷却结构11限定出第二流道15。
如此设置,冷却液在第二流道15内流动至可以较好地接触于多个第二散热件132。这样,第二发热主体131产生的热量会传导至多个第二散热件132,多个第二散热件132接触于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以与冷却液进行换热,从而可有效地提高第二发热模块13的散热效果。换言之,可以理解地,多个第二散热件132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二发热模块13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发热模块13和冷却液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122为金属件,如此能够提高第一发热模块12的散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散热件132为金属件,如此能够提高第二发热模块13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且结合其他附图。多个第一散热件122沿多个不同的方向依次布置。
不同的方向是指多个方向中,两两互不平行。
可以理解地,多个第一散热件122可以分为多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多个第一散热件122沿第一个方向依次布置,第二部分的多个第一散热件122沿第二个方向依次布置,第三部分的多个第一散热件122沿第三个方向依次布置……。其中,多个部分可以存在重叠的第一散热件122。例如,可以存在第一散热件122作为多个部分中的第一散热件122。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7所示,多个第一散热件122中,其中一部分第一散热件122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另一部分第二散热件132沿第三方向X依次分布。可以理解地,多个第一散热件122分为多排,每排第一散热件122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一散热件122,且多排第一散热件122沿第三方向X依次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多个第一散热件122于第一发热主体121上可以无规律地、凌乱地布置。如此,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流动时会围绕多个第一散热件122进行绕流,产生湍流而使得冷却液流速降低,这样能够增大第一发热模块12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热模块12与冷却液的换热效率,以提高第一发热模块12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且结合其他附图。多个第二散热件132沿多个不同的方向依次布置。
不同的方向是指多个方向中,两两互不平行。
可以理解地,多个第二散热件132可以分为多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多个第二散热件132沿第一个方向依次布置,第二部分的多个第二散热件132沿第二个方向依次布置,第三部分的多个第二散热件132沿第三个方向依次布置……。其中,多个部分可以存在重叠的第二散热件132。例如,可以存在第二散热件132作为多个部分中的第二散热件132。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5所示,多个第二散热件132中,其中一部分第二散热件132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另一部分第二散热件132沿第三方向X依次分布。可以理解地,多个第二散热件132分为多排,每排第二散热件132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二散热件132,且多排第二散热件132沿第三方向X依次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多个第二散热件132于第二发热主体131上可以凌乱地布置。如此,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流动时会围绕多个第二散热件132进行绕流,这样能够增大第二发热模块13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发热模块13与冷却液的换热效率,以提高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散热效果。
需要补充的是,第一散热件122和第二散热件132可以呈针状,也可以呈板状、块状等。
需要补充的是,第一散热件122沿第一方向Z伸入第一凹槽1105内。第二散热件132沿第一方向Z伸入第二凹槽1106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且结合其他附图。第一发热模块12和冷却结构11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16,第一密封件16围设于第一流道14的外周。
第一密封件16可以是橡胶圈、硅胶圈等具有密封性能的部件。
第一密封件16绕第一方向Z围设于第一流道14的外周,并且,第一密封件16沿第一方向Z的其中一端抵靠于冷却结构11,第一密封件16沿第一方向Z的另一端抵靠于第一发热模块12。如此,使得第一密封件16能够填充于第一发热模块12和冷却结构11之间的缝隙,以实现第一流道14的密封。这样,能够改善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泄露的问题,便于冷却液在第一流道14内实现对第一发热模块12的冷却散热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且结合其他附图。第二发热模块13和冷却结构1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17,第二密封件17围设于第二流道15的外周。
第二密封件17可以是橡胶圈、硅胶圈等具有密封性能的部件。
第二密封件17绕第一方向Z围设于第二流道15的外周,并且,第二密封件17沿第一方向Z的其中一端抵靠于冷却结构11,第二密封件17沿第一方向Z的另一端抵靠于第二发热模块13。如此,使得第二密封件17能够填充于第二发热模块13和冷却结构11之间的缝隙,以实现第二流道15的密封。这样,能够改善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泄露的问题,便于冷却液在第二流道15内实现对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散热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且结合其他附图。冷却结构11包括冷却主体111、第一管道112和第二管道113。冷却主体111与第一发热模块12限定出上述第一流道14,且与第二发热模块13限定出上述第二流道15。第一管道112设于冷却主体111,且设有进液通道1101和第三进液口11012,第三进液口11012连通于进液通道1101。第二管道113设于冷却主体111,且设有出液通道1102和第三出液口11022,第三出液口11022连通于出液通道1102。其中,第三进液口11012和第三出液口11022位于冷却结构11在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的同一侧。
其中,散热装置10工作时,外部的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三进液口11012进入进液通道1101,然后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可以汇流至出液通道1102,然后通过第三出液口11022流动至外部,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
通过设置第一管道112和第二管道113,以使进液通道1101和第三进液口11012设置于第一管道112,且出液通道1102和第三出液口11022设置于第二管道113。这样,能够使得第三进液口11012和第三出液口11022能够位于冷却结构11在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的同一侧,从而便于冷却结构11与用于供冷却液的设备、同于回收冷却液的设备的连接。
冷却主体111包括框架1112和设置于框架1112的上述隔水件1111。第一管道112和第二管道113均设置于框架1112。
其中,冷却结构11设置有上述第一出液口11011或第二出液口时,第一出液口11011或第二出液口可以设置于框架1112,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管道112。冷却结构11设置有上述第一进液口11021或第二进液口时,第一进液口11021或第二进液口可以设置于框架1112,也可以设置于第二管道113。
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框架1112和隔水件1111围合形成上述第一凹槽1105,且框架1112和隔水件1111围合形成上述第二凹槽1106。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结构11为一体连接结构。
可以理解地,冷却主体111、第一管道112和第二管道113一体连接设置。
其中,冷却结构11可以采用压铸、注塑等工艺实现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使得冷却结构11的成型工艺简单,且结构简单。
基于上述构思,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且结合其他附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器100,控制器100包括散热装置10。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散热装置10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10相同,具体可进行参考,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100,通过采用了以上各实施例涉及的散热装置10,使得流入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的温度可以大致相同,且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液对第一发热模块12的冷却工作和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液对第二发热模块13的冷却工作是单独进行、互不干扰的,从而充分满足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散热需求,可有效改善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出现温度差致使温度一致性差的问题,利于实现控制器100的稳定的输出,尤其是高功率等极端工况下的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且结合其他附图。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均为功率模块。
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均为功率模块的情况下,控制器100可以通过第一发热模块12电性连接于一个电机200,以实现对一个电机200的控制;控制器100还可以通过第二发热模块13电性连接于另一个电机200,以实现对另一个电机200的控制。
如此设置,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100可以实现对两个电机200的控制。并且,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共同一个冷却结构11来实现冷却散热工作,使得控制器100的结构十分简单,零件少,装配简单,并且,还使得控制器100的体积和重量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且结合其他附图。控制器100还包括第一电路板20和第二电路板30。第一电路板20与第一发热模块12固定连接,且第一电路板20电连接于第一发热模块12。第二电路板30与第二发热模块13固定连接,且第二电路板30电连接于第二发热模块13。
第一电路板20用于给第一发热模块12发送控制和驱动信号,以实现控制器100通过第一发热模块12实现对一个电机200的控制。第二电路板30用于给第二发热模块13发送控制和驱动信号,以实现控制器100通过第二发热模块13实现对另一个电机200的控制。
如此设置,使得控制器100能够发出对应的驱动信号,以实现对两个电机200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且结合其他附图。控制器100还包括电容模块40,电容模块40分别电连接于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
可以理解地,连接第一发热模块12的电容器件和连接第二发热模块13的电容器件设置成一个整体器件,以形成上述电容模块40,简化了控制器100的整体结构,也便于控制器100的装配工序。
其中,电容模块40可以电性连接于电池300,使得电池300给电机200供电。
基于上述构思,请参阅图1,且结合其他附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驱动系统1000,电机驱动系统1000包括控制器100。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控制器100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控制器100相同,具体可进行参考,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驱动系统1000,通过采用了以上各实施例涉及的控制器100,满足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散热需求,尤其是对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的散热效果大致相同,可有效改善乃至消除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出现温度差致使温度一致性差的问题,利于控制器100的高功率输出。并且,还可以实现双电机200的使用,利于提高电机驱动系统1000的高功率输出。
基于上述构思,请参阅图1,且结合其他附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设备,电动设备包括电机驱动系统1000。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电机驱动系统1000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电机驱动系统1000相同,具体可进行参考,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设备,通过采用了以上各实施例涉及的电机驱动系统1000,具有高功率输出的优点,利于提高电动设备的动力。
作为本申请的其中一种实施例,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散热装置10包括冷却结构11、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冷却结构11设置有进液通道1101和出液通道1102,第一发热模块12和第二发热模块13分别设置于冷却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相对两侧。第一发热模块12与冷却结构11于第一方向Z的其中一侧限定出第一流道14,第二发热模块13与冷却结构11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限定出第二流道15。冷却结构11设有隔水件1111,隔水件1111将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沿第一方向Z分隔开,隔水件1111设置有分流槽1103和汇流槽1104。隔水件1111沿第一方向Z的投影呈方形,分流槽1103和汇流槽1104分别设置于隔水件1111的其中一个对角线的两个顶点位置。分流槽1103连通于进液通道1101、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汇流槽1104连通于出液通道1102、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
基于此,外部的冷却液可以先流入进液流道,然后通过分流槽1103分流至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第一流道14的冷却液和第二流道15的冷却液可以通过汇流槽1104汇流至出液通道1102,并流动至外部,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结构,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
第一发热模块,设于所述冷却结构沿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且与所述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
第二发热模块,设于所述冷却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且与所述冷却结构限定出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分隔开的隔水件;所述隔水件设有分流槽和汇流槽,所述分流槽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进液通道,所述汇流槽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出液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设有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设于所述分流槽的槽壁,以连通于所述分流槽;
和/或,所述出液通道设有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设于所述汇流槽的槽壁,以连通于所述汇流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槽和所述汇流槽分别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隔水件;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交叉,且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不在一个平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为方形,所述分流槽和所述汇流槽分别设置于所述隔水件的其中一个对角线的两个顶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具有多个第二出液口,其中一部分所述第二出液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另一部分所述第二出液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流道;
和/或,所述出液通道具有多个第二进液口,其中一部分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另一部分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发热模块与所述第一凹槽限定出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发热模块与所述第二凹槽限定出所述第二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模块包括第一发热主体和多个第一散热件,多个所述第一散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发热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冷却结构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发热主体、所述冷却结构限定出所述第一流道;
和/或,所述第二发热模块包括第二发热主体和多个第二散热件,多个所述第二散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热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冷却结构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发热主体、所述冷却结构限定出所述第二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散热件沿多个不同的方向依次布置;
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散热件沿多个不同的方向依次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模块和所述冷却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围设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外周;
和/或,所述第二发热模块和所述冷却结构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围设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外周。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
冷却主体,与所述第一发热模块限定出所述第一流道,且与所述第二发热模块限定出所述第二流道;
第一管道,设于所述冷却主体,且设有所述进液通道和连通于所述进液通道的第三进液口;
第二管道,设于所述冷却主体,且设有所述出液通道和连通于所述出液通道的第三出液口;
其中,所述第三进液口和所述第三出液口位于所述冷却结构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同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为一体连接结构。
13.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模块和所述第二发热模块均为功率模块。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包括:
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发热模块固定连接,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模块;
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发热模块固定连接,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发热模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包括电容模块,所述电容模块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模块和所述第二发热模块。
17.一种电机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
18.一种电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机驱动系统。
CN202321757861.5U 2023-07-05 2023-07-05 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Active CN220545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7861.5U CN220545347U (zh) 2023-07-05 2023-07-05 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7861.5U CN220545347U (zh) 2023-07-05 2023-07-05 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5347U true CN220545347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6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57861.5U Active CN220545347U (zh) 2023-07-05 2023-07-05 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53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9939B1 (ko) 구동 장치
US20200280239A1 (en) Cooling system for vehicle motor drive
KR100689940B1 (ko) 구동 장치
EP1538731B1 (en) Drive device
JP4770490B2 (ja) パワー半導体素子の冷却構造およびインバータ
US20100326750A1 (en) Cooling device and electric vehicle using cooling device
TW201732214A (zh) 水冷散熱裝置
US20240116326A1 (en)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rmal manager thereof
CN104247229A (zh) 电机
JP6683779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冷却構造
JP5983340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3812070A (zh) 智能动力生成模块
KR20130131603A (ko) 냉각유로를 공유하는 인휠시스템용 파워모듈
JP7172579B2 (ja) 電気機器
CN211630683U (zh) 散热装置及电动汽车控制器
CN220545347U (zh) 散热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JP6821803B2 (ja) 電気キャビネット用冷却板アセンブリ
JP2015149825A (ja) 積層冷却ユニット
CN114285297A (zh) 逆变器、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216626481U (zh) 电机控制器液冷结构及电机控制器
JP2019170064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20240244802A1 (en) Vehicle-mounte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vehicle
CN22027343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水冷电机壳体
JP2015082950A (ja) 冷却器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7314706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