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6225U - 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6225U
CN220526225U CN202322071278.5U CN202322071278U CN220526225U CN 220526225 U CN220526225 U CN 220526225U CN 202322071278 U CN202322071278 U CN 202322071278U CN 220526225 U CN220526225 U CN 2205262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medium
heat exchanger
cond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712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社林
曹诚军
陈烈
寇晓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Chengbang Haora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Chengbang Haora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Chengbang Haora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Chengbang Haora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712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62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62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62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温度监测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换热箱,内设有换热介质和用以搅动换热介质的搅拌结构,并连通外循环液路对待换热设备换热控温;制冷循环液路,与换热箱连通并用以降低换热箱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且制冷循环液路还配合多级制冷组件用以降低制冷循环液路内介质的温度;加热循环液路,与换热箱连通并用以提升换热箱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且加热循环液路还配合加热组件并用以提升加热循环液路内介质的温度。通过对待换热设备提供制冷和加热两条换热路径,满足了换热设备的升温和降温的换热需求,同时设置换热箱和搅拌结构,加快换热介质的换热速率,提高温度转变效率,可提高过程温度控制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温度监测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革新,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部件驱动电机在往越来越高速的方向发展,普通的冷却液冷却温度覆盖范围低、电机功率损耗大,不能满足高速电机的测试技术要求。同时,常规的冷却结构在前期冷却工作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控温作用,但在长时间连续工作后其控温能力下降,导致电机的温度升高,进而导致电机功率下降,形成连锁的不良反应。
可见,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油冷方案还存在亟待改进的空间,需要进行优化以更好的满足高速电机的冷却需求。故需要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至少为克服其中一种上述内容提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通过设置多级换热结构以提高换热能力,并促进换热箱内的介质搅动以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从而提高了温度调节控制的速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温度控制系统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包括:
换热箱,内设有换热介质和用以搅动换热介质的搅拌结构,并连通外循环液路对待换热设备换热以控制温度;
制冷循环液路,与换热箱连通并用以降低换热箱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且制冷循环液路还配合多级制冷组件用以降低制冷循环液路内介质的温度;
加热循环液路,与换热箱连通并用以提升换热箱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且加热循环液路还配合加热组件并用以提升加热循环液路内介质的温度。
上述公开的温度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换热箱进行换热升温或换热降温,并通过搅拌结构对换热箱内的换热介质进行搅动,加快热量的交换,从而提高换热的效率。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采用的搅拌结构可被构造为多种形式,其结构并不被唯一限定,此处进行优化并提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搅拌结构包括搅拌杆,搅拌杆的下端设置有搅拌叶片并伸入至换热介质液面以下。采用如此方案时,搅拌杆可采用直杆或采用曲杆,而搅拌叶片的数量也可根据需求设定,在设置叶片时,叶片的倾向可使换热介质朝向换热箱的上部涌动或朝向换热箱的底部沉降。
进一步的,外循环液路对待换热设备直接进行换热以改变待换热设备处的温度,外循环液路的组成并不被唯一限定,可被构造为多种可行的形式,此处进行优化并提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外循环液路的送液段设置有外循环送液泵,外循环送液泵用以将换热介质从换热箱送至待换热设备;外循环液路的回液段设置有外循环回液泵,外循环回液泵用以将换热介质从待换热设备送回换热箱。采用如此方案时,还可在外循环液路的端口处设置过滤结构,以及在换热箱上设置液位显示结构,从而可实时检测换热箱的液位情况,同时对减少进入外循环液路的杂质。
再进一步,可对外循环环路的结构进行调整,此处举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待换热设备处设置有承接容器,进入待换热设备并完成换热过程的换热介质进入承接容器内,所述的外循环回液泵从承接容器将换热介质输送至换热箱。采用如此方案时,外循环液路与待换热设备连通并通入换热介质,承接容器与待换热设备连通并用以承接换热介质,承接容器对换热介质进行暂存,实现了换热介质的循环管理。
进一步的,为了对外循环液路的状态进行实时检测,此处进行优化并提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外循环液路上设置有用以监测换热介质温度和压力的监测组件。采用如此方案时,监测组件可采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制冷循环液路提供冷量,对换热箱内的换热介质进行降温处理,可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其并不被唯一限定,此处进行优化并提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制冷循环液路包括制冷换热器,制冷换热器一侧的换热端通过至少一组制冷循环管路连通换热箱,且制冷换热器另一侧的换热端连接配合多级制冷组件。采用如此方案时,换热箱内的换热介质循环至制冷换热器并进行热量交换以降温,而多级制冷组件的介质则循环至制冷换热器进行换热使得换热介质温度降低。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对多级制冷组件进行优化并提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多级制冷组件包括冷水箱,所述的制冷换热器设置于冷水箱内。采用如此方案时,冷水箱内存储温度恒定的在较低温度的冷水,便于通过制冷换热器快速将换热介质的温度降低。
进一步的,多级制冷组件的结构并不被唯一限定,可通过设置更多的冷却配合结构提高冷却的效率,此处进行优化并提出其中一种可可行的选择:还包括与制冷换热器形成级联配合冷凝循环组件,所述的冷凝循环组件包括冷凝换热器和冷凝器,冷凝换热器与冷凝器之间通过冷凝循环管路连通,当冷凝循环介质从冷凝器循环至冷凝换热器,冷凝换热器对冷凝介质降温后输送至冷凝换热器。采用如此方案时,冷凝介质在冷凝换热器处继续换热,即冷凝介质在冷凝循环管路内循环,并在冷凝换热器处吸收热量升温,而使对配合连接的制冷换热器输送的制冷介质换热降温,制冷介质从循环至制冷换热器进行换热升温,使得换热介质在制冷换热器处换热降温。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循环液路对换热介质进行升温,满足待换热设备的升温需求,具体的,加热循环液路的结构并不被唯一限定,此处进行优化并提出其中一种可行的方案:所述的加热循环液路包括升温换热器,升温换热器的一侧换热端通过升温循环管路与换热箱连通,另一侧换热端配合连通加热组件。采用如此方案时,换热箱内的换热介质循环至升温换热器并获得热量以实现升温,升温后的换热介质回到换热箱,如此循环后整个换热箱的换热介质得以升温。
再进一步,加热组件可采用多种可行的结构,其并不被唯一限定,此处进行优化并提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加热组件包括热水箱,热水箱与升温换热器连通并用以向升温换热器供热水以提升温度。采用如此方案时,热水箱内的热水通过管路循环至升温换热器,并在升温换热器处与换热介质实现换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技术方案的部分有益效果包括:
通过对待换热设备提供制冷和加热两条换热路径,满足了换热设备的升温和降温的换热需求,同时设置换热箱和搅拌结构,加快换热介质的换热速率,提高温度转变效率,从而可提高过程温度控制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
1、换热箱;2、搅拌结构;3、外循环液路;4、外循环送液泵;5、外循环回液泵;6、待换热设备;7、制冷换热器;8、制冷循环管路;9、升温换热器;10、升温循环管路;11、热水箱;12、液位计;13、压力传感器;14、温度传感器;15、冷水箱;16、冷凝换热器;17、冷凝器;18、冷凝循环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释。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控温能力不足,进而影响电机功率的情况,下列实施例进行优化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用以提高电机过程温度的控制效率和控制稳定性,其结构之一包括:
换热箱1,内设有换热介质和用以搅动换热介质的搅拌结构2,并连通外循环液路3对待换热设备6换热以控制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搅拌结构2可被构造为多种形式,其结构并不被唯一限定,本实施例进行优化并采用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搅拌结构2包括搅拌杆,搅拌杆的下端设置有搅拌叶片并伸入至换热介质液面以下。采用如此方案时,搅拌杆可采用直杆或采用曲杆,而搅拌叶片的数量也可根据需求设定,在设置叶片时,叶片的倾向可使换热介质朝向换热箱1的上部涌动或朝向换热箱1的底部沉降。
优选的,所述的搅拌杆竖直并使搅拌叶片位于换热箱1的中心线上。
外循环液路3对待换热设备6直接进行换热以改变待换热设备6处的温度,外循环液路3的组成并不被唯一限定,可被构造为多种可行的形式,本实施例进行优化并采用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外循环液路3的送液段设置有外循环送液泵4,外循环送液泵4用以将换热介质从换热箱1送至待换热设备6;外循环液路3的回液段设置有外循环回液泵5,外循环回液泵5用以将换热介质从待换热设备6送回换热箱1。采用如此方案时,还可在外循环液路3的端口处设置过滤结构,以及在换热箱1上设置液位显示结构,从而可实时检测换热箱1的液位情况,同时对减少进入外循环液路3的杂质。
优选的,所述的液位显示结构包括液位计12。
可对外循环环路的结构进行调整,本实施例采用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待换热设备6处设置有承接容器,进入待换热设备6并完成换热过程的换热介质进入承接容器内,所述的外循环回液泵5从承接容器将换热介质输送至换热箱1。采用如此方案时,外循环液路3与待换热设备6连通并通入换热介质,承接容器与待换热设备6连通并用以承接换热介质,承接容器对换热介质进行暂存,实现了换热介质的循环管理。
为了对外循环液路3的状态进行实时检测,本实施例进行优化并采用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外循环液路3上设置有用以监测换热介质温度和压力的监测组件。采用如此方案时,监测组件可采用温度传感器14和压力传感器13。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结构之二包括:
制冷循环液路,与换热箱1连通并用以降低换热箱1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且制冷循环液路还配合多级制冷组件用以降低制冷循环液路内介质的温度。
制冷循环液路提供冷量,对换热箱1内的换热介质进行降温处理,可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其并不被唯一限定,本实施例进行优化并采用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制冷循环液路包括制冷换热器7,制冷换热器7一侧的换热端通过至少一组制冷循环管路8连通换热箱1,且制冷换热器7另一侧的换热端连接配合多级制冷组件。采用如此方案时,换热箱1内的换热介质循环至制冷换热器7并进行热量交换以降温,而多级制冷组件的介质则循环至制冷换热器7进行换热使得换热介质温度降低。
优选的,所述的制冷换热器7采用板式换热器。
在本实施例中,对多级制冷组件进行优化并采用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多级制冷组件包括冷水箱15,所述的制冷换热器7设置于冷水箱15内。采用如此方案时,冷水箱15内存储温度恒定的在较低温度的冷水,便于通过制冷换热器7快速将换热介质的温度降低。
多级制冷组件的结构并不被唯一限定,可通过设置更多的冷却配合结构提高冷却的效率,本实施例进行优化并采用其中一种可可行的选择:还包括与制冷换热器7形成级联配合冷凝循环组件,所述的冷凝循环组件包括冷凝换热器16和冷凝器17,冷凝换热器16与冷凝器17之间通过冷凝循环管路18连通,当冷凝循环介质从冷凝器17循环至冷凝换热器16,冷凝换热器16对冷凝介质降温后输送至冷凝换热器16。采用如此方案时,冷凝介质在冷凝换热器16处继续换热,即冷凝介质在冷凝循环管路18内循环,并在冷凝换热器16处吸收热量升温,而使对配合连接的制冷换热器7输送的制冷介质换热降温,制冷介质从循环至制冷换热器7进行换热升温,使得换热介质在制冷换热器7处换热降温。
优选的,在冷凝换热器16与冷凝器17之间还依次设置有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和油气分离器等,用以对冷凝循环介质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换热的性能。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结构之三包括:
加热循环液路,与换热箱1连通并用以提升换热箱1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且加热循环液路还配合加热组件并用以提升加热循环液路内介质的温度。
本实施例通过加热循环液路对换热介质进行升温,满足待换热设备6的升温需求,具体的,加热循环液路的结构并不被唯一限定,本实施例进行优化并采用其中一种可行的方案:所述的加热循环液路包括升温换热器9,升温换热器9的一侧换热端通过升温循环管路10与换热箱1连通,另一侧换热端配合连通加热组件。采用如此方案时,换热箱1内的换热介质循环至升温换热器9并获得热量以实现升温,升温后的换热介质回到换热箱1,如此循环后整个换热箱1的换热介质得以升温。
加热组件可采用多种可行的结构,其并不被唯一限定,本实施例进行优化并采用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加热组件包括热水箱11,热水箱11与升温换热器9连通并用以向升温换热器9供热水以提升温度。采用如此方案时,热水箱11内的热水通过管路循环至升温换热器9,并在升温换热器9处与换热介质实现换热。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热水箱11处设置有液位开关、温度传感器14、补液口和排空口等。
上述公开的温度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换热箱1进行换热升温或换热降温,并通过搅拌结构2对换热箱1内的换热介质进行搅动,加快热量的交换,从而提高换热的效率。
以上即为本实施例列举的实施方式,但本实施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方式相互任意组合得到其他多种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施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箱(1),内设有换热介质和用以搅动换热介质的搅拌结构(2),并连通外循环液路(3)对待换热设备(6)换热以控制温度;
制冷循环液路,与换热箱(1)连通并用以降低换热箱(1)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且制冷循环液路还配合多级制冷组件用以降低制冷循环液路内介质的温度;
加热循环液路,与换热箱(1)连通并用以提升换热箱(1)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且加热循环液路还配合加热组件并用以提升加热循环液路内介质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结构(2)包括搅拌杆,搅拌杆的下端设置有搅拌叶片并伸入至换热介质液面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循环液路(3)的送液段设置有外循环送液泵(4),外循环送液泵(4)用以将换热介质从换热箱(1)送至待换热设备(6);外循环液路(3)的回液段设置有外循环回液泵(5),外循环回液泵(5)用以将换热介质从待换热设备(6)送回换热箱(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待换热设备(6)处设置有承接容器,进入待换热设备(6)并完成换热过程的换热介质进入承接容器内,所述的外循环回液泵(5)从承接容器将换热介质输送至换热箱(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循环液路(3)上设置有用以监测换热介质温度和压力的监测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冷循环液路包括制冷换热器(7),制冷换热器(7)一侧的换热端通过至少一组制冷循环管路(8)连通换热箱(1),且制冷换热器(7)另一侧的换热端连接配合多级制冷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制冷组件包括冷水箱(15),所述的制冷换热器(7)设置于冷水箱(15)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制冷换热器(7)形成级联配合冷凝循环组件,所述的冷凝循环组件包括冷凝换热器(16)和冷凝器(17),冷凝换热器(16)与冷凝器(17)之间通过冷凝循环管路(18)连通,当冷凝循环介质从冷凝器(17)循环至冷凝换热器(16),冷凝换热器(16)对冷凝介质降温后输送至冷凝换热器(1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循环液路包括升温换热器(9),升温换热器(9)的一侧换热端通过升温循环管路(10)与换热箱(1)连通,另一侧换热端配合连通加热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组件包括热水箱(11),热水箱(11)与升温换热器(9)连通并用以向升温换热器(9)供热水以提升温度。
CN202322071278.5U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Active CN2205262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71278.5U CN220526225U (zh)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71278.5U CN220526225U (zh)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6225U true CN220526225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24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71278.5U Active CN220526225U (zh)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62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95117A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111750563B (zh) 一种白酒余热利用系统
CN108691813A (zh) 一种自循环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
CN220526225U (zh) 一种电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CN112484339B (zh) 生活热水、供冷、供热联供系统
CN111879031A (zh) 一种联碱法纯碱生产过程中溴化锂制冷装置及方法
CN102393106A (zh) 一种具有热回收及冷凝温度控制结构的双通道冷凝器
CN113465008B (zh) 耦合蒸汽调峰的循环水系统废热综合利用供热设备
CN216048500U (zh) 一种过冷型高效蒸发式冷凝器
CN113587498B (zh) 一种过冷型高效蒸发式冷凝器
CN212362486U (zh) 一种联碱法纯碱生产过程中溴化锂制冷装置
CN213119589U (zh) 一种白酒余热利用系统
CN213984115U (zh) 余热回收制冷与热泵两用机组
CN210861791U (zh) 一种自然循环产蒸汽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
CN209512584U (zh) 一种冷冻机的高效换热装置
CN215455173U (zh) 高温/超高温瞬时杀菌机冷却补偿系统
CN112811492A (zh) 一种通过热泵浓缩及干化装置组合处理产线废水的装置
CN202470548U (zh) 一种具有热回收及冷凝温度控制结构的双通道冷凝器
CN219222631U (zh) 一种工业余热供暖机组
CN220728561U (zh) 一种水制冷系统
CN206817820U (zh) 一种双级直热型污水源热泵机组
CN221036241U (zh) 压缩机冷热控温节能一体设备
CN219934340U (zh) 一种风冷、水冷两用冷凝器装置
CN220793318U (zh) 一种冷却水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CN220707776U (zh) 一种管道控温冷热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