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7307U - 换热器及集成组件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集成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7307U
CN220507307U CN202321028606.7U CN202321028606U CN220507307U CN 220507307 U CN220507307 U CN 220507307U CN 202321028606 U CN202321028606 U CN 202321028606U CN 220507307 U CN220507307 U CN 220507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port
wall
heat exchang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2860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2860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7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7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7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集成组件,包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部,所述第一流道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以及第四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四段包括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形成所述第一段的壁,所述第二端口位于形成所述第三段的壁,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段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二段,所述第四段高于所述第二段,有效降低压缩机的空吸,有利于压缩机正常运转。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集成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集成组件。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包括各个功能部件,如换热器,换热器用于不同流道的流体热交换。压缩机在停机后,换热器内的流道可能会积液,积液可能会堵塞流道;压缩机开启后,压缩机会发生空吸,可能对压缩机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及集成组件,有利于降低压缩机发生空吸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部,所述第一流道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以及第四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四段包括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形成所述第一段的壁,所述第二端口位于形成所述第三段的壁,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段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二段,所述第四段高于所述第二段。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集成组件,包括储液器以及上述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储液器限位连接或固定连接,所述储液器具有储液腔,所述储液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储液腔连通,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换热器及集成组件,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部,第一流道部具有第一流道,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以及第四段,沿重力方向,第一段的至少部分高于第二段,第三段的至少部分高于第二段,第四段高于第二段;在压缩机停机后,第二段可能会有积液,积液会减小第二段的有效流通面积;在压缩机重新开启后,部分介质会通过第四段进入第一段或第三段,其余介质会通过第二段进入第一段或第三段,有效降低压缩机的空吸,有利于压缩机正常运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换热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换热器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主体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换热器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换热器A-A剖视图;
图9为图1中换热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B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集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集成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B-B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换热器;101、第一端部;102、第二端部;103、第二孔道;
10、第一流道部;11、第一流道;111、第三端口;112、第四端口;12、第一段;13、第二段;14、第三段;141、第一单元段;142、第二单元段;143、第三单元段;15、第四段;151、第一端口;152、第二端口;
20、第二流道部;21、第二流道;22、第五端口;23、第六端口;
30、换热部;31、第一壁;32、第二壁;
40、主体部;401、第三配合面;402、第四配合面;41、第一盖板;411、第一配合面;42、第二盖板;421、第二配合面;43、第一槽;44、第二槽;45、定位柱;46、定位槽;
200、储液器;201、储液腔;202、壳体;203、第一孔道;204、过滤件;
300、集成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换热器100,换热器100包括第一流道部10、第二流道部20以及换热部30,第一流道部10具有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部20具有第二流道21。流经第一流道11的介质与流经第二流道21的介质能够通过换热部30进行热交换。流经第一流道11的介质和流经第二流道21内的介质可以是相同的介质,也可以是不同的介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换热器100的形状大致呈矩形体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100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在此不再进一步进行阐述。换热器100在空间具有一厚度方向。沿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21至少部分重叠,以能够加强第一流道11内的介质与第二流道21内的介质进行热交换。换热部30包括第一壁31与第二壁32,形成第一流道11的壁包括第一壁31,形成第二流道21的壁包括第二壁32;流经第一流道11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壁31与换热部30进行热交换,流经第二流道21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二壁32与换热部30进行热交换,以能够使第一流道11的介质能够通过换热部30与第二流道21的介质换热。换热器100包括第一端部101与第二端部102,沿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第一端部101与第二端部102相背设置,第一壁31与第二壁32相背设置,第一壁31与第二壁32至少部分相对重叠,有利于换热部30的第一壁31与第二壁32的换热,有利于对第一流道11内的介质与第二流道21内的介质进行热交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主体部40、第一盖板41以及第二盖板42,第一盖板41与主体部40限位连接或固定连接,第二盖板42与主体部40限位连接或固定连接,第一盖板41与主体部40围成至少部分第一流道11,第二盖板42与主体部40围成至少部分第二流道21。沿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第一盖板41、主体部40以及第二盖板42依次叠置。其中,第一端部101位于第一盖板41背向主体部40的一侧,第二端部102位于第二盖板42背向主体部40的一侧。主体部40大致呈板状;沿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第一盖板41与第二盖板42分别位于主体部40的相背两侧。主体部40为一体结构,以能够加强主体部40的结构强度,另外能够降低主体部40的加工难度。换热部30可以为主体部40的一部分;主体部40具有第一槽43以及第二槽44,第一槽43形成部分第一流道11,第二槽44形成部分第二流道21;形成第一槽43的壁包括第一壁31,形成第二槽44的壁包括第二壁32;第一盖板41和第一壁31配合形成至少部分第一流道11,第二盖板42与第二壁32配合形成至少部分第二流道21,第一盖板41封闭第一槽43的开口,第一盖板41与主体部40围成至少部分第一流道11;第二盖板42封闭第二槽44的开口,第二盖板42与主体部40围成至少部分第二流道21,有利于加工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21。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第一槽43在朝远离第二端部102的方向具有开口,第二槽44在朝远离第一端部101的方向具有开口,即沿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第一槽43的开口方向与第二槽44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槽43自第一端部101朝远离第一端部101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槽44自第二端部102朝远离第二端部102的方向凹陷形成。沿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第一槽43的横截面大致呈矩形;第一壁31为平面,第一壁31与第一槽43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二槽44的横截面大致呈矩形;第二壁32为平面,第二壁32与第二槽44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一盖板41呈板状;第二盖板42呈板状。第一盖板41通过焊接或螺栓等方式与主体部40密封固定;第二盖板42通过焊接或螺栓等方式与主体部40密封固定。第一盖板41包括第一配合面411,第二盖板42包括第二配合面421,主体部40包括第三配合面401以及第四配合面402,第一槽43的开口位于第三配合面401,第二槽44的开口位于第四配合面402;第一配合面411位于第一盖板41朝向主体面的一侧,第三配合面401位于主体面朝向第一盖板41的一侧;第一盖板41与主体面密封固定时,第一配合面411与第三配合面401相贴合;第二盖板42与主体面密封固定时,第二配合面421与第四配合面402相贴合。其中,第一配合面411为平面结构,第二配合面421为平面结构,第三配合面401为平面结构,第四配合面402为平面结构。主体部40具有多个定位柱45,第一盖板41与第二盖板42具有定位槽46,定位柱45的至少部分位于定位槽46,以能够对第一盖板41与第二盖板42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0所示,第一流道11还具有第三端口111以及第四端口112,第三端口111与第一流道11连通,第四端口112与第一流道11连通,第三端口111位于换热器100的外侧壁,第四端口112位于换热器100的外侧壁;介质可以由第三端口111进入至第一流道11,然后从第四端口112流出;当然,介质也可以由第四端口112进入至第一流道11,然后从第三端口111流出。第三端口111位于形成第一流道11的壁,第四端口112位于形成第一流道11的壁;具体的,第三端口111位于第一盖板41的外侧壁,第四端口112位于第二盖板42的外侧壁。第二流道部20还具有第五端口22以及第六端口23,第五端口22与第二流道21连通,第六端口23与第二流道21连通。介质能够由第五端口22进入第二流道21,并由第六端口23流出;或者,介质也可以由第六端口23进入第二流道21,并由第五端口22流出。第五端口22位于形成第二流道21的壁,第六端口23位于形成第二流道21的壁;具体的,第五端口22位于第二盖板42的外侧壁,第六端口23位于第二盖板42的外侧壁。其中,第一流道11的延伸路径为平滑的曲线段,能够减小介质在第二流道21内的流动阻力;第二流道21的延伸路径为平滑的曲线段,能够减小介质在第二流道21内的流动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0所示,第一流道11包括第一段12、第二段13、第三段14以及第四段15,第一段12与第二段13连通,第三段14与第二段13连通,第四段15包括第一端口151以及第二端口152,第一端口151位于形成第一段12的壁,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第三段14的壁,沿重力方向,第一段12的至少部分高于第二段13,第三段14的至少部分高于第二段13,第四段15高于第二段13;在压缩机停机后,第二段13可能会有积液,积液会减小第二段13的有效流通面积;在压缩机重新开启后,部分介质会通过第四段15进入第一段12或第三段14,其余介质会通过第二段13进入第一段12或第三段14,最终离开换热器100,有效降低压缩机的空吸,有利于压缩机正常运转;在压缩机正常运转后,压缩机可以抽吸第二段13内的积液。其中,积液可以是积油,压缩机抽吸第二段13内的积油后,积油回到压缩机。第三端口111位于形成第一段12的壁,第四端口112位于形成第三段14的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0所示,第三段14包括第一单元段141、第二单元段142以及第三单元段143,第一单元段141通过第二单元段142与第三单元段143连通,第一段12通过第二段13与第一单元段141连通,第四端口112位于形成第三单元段143的壁,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第一单元段141的壁或第二单元段142的壁,沿重力方向,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高于第一单元段141,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高于第三单元段143,沿垂直于重力方向,第一段12、第一单元段141以及第三单元段143并排设置,可以合理的利用换热器100的空间,另外还能够有利于增加第一壁31的面积。第一流道11大致呈S型设置;其中,第一段12的延伸方向大致沿重力方向,第一单元段141的延伸方向大致沿重力方向,第三单元段143的延伸方向大致沿重力方向;沿重力方向,第一段12的顶部大致与第三段14的顶部平齐;第一段12的底部通过第二段13与第一单元段141连通;第一单元段141的顶部通过第二单元段142与第三单元段143连通。第一段12的延伸路径至少部分为曲线段;第二段13的延伸路径为弧形段;第一单元段141的延伸路径至少部分为曲线段;第二单元段142的延伸路径为弧形段;第三单元段143的延伸路径至少为曲线段。沿重力方向,第三端口111高于第一端口151,第三端口111高于第二端口152,第四端口112低于第一端口151,第四端口112低于第二端口152,第四端口112低于第三端口111。沿重力方向,第三端口111与第二单元段142的大致同一高度,第四端口112与第二段13的大致同一高度。形成第一段12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第二段13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第二段13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第一单元段141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第一单元段141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第三单元段143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以能够降低介质流经第一流道11的流动阻力。其中,重力方向为例如图6中的X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0所示,第一段12的有效流道面积为D1,第三段14的有效流通面积为D2,第四段15的有效流通面积为D3,且满足D3=(0.2-0.5)D1,D3=(0.2-0.5)D2;能够使得压缩机在正常开启后,能够保证有部分介质会从第一段12经第二段13进入至第三段14,能够将第二段13内的油体带走,另外还能够保证第二段13与第二流道21的换热。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第一单元段141的壁时,沿重力方向,第一端口151的至少部分低于第二端口152;第一段12的内的介质经第四段15进入至第一单元段141时,有利于降低介质的流阻;第四段15的延伸路径呈直线段,第四段15的延伸路径与重力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度20度-70度,进一步有利于降低介质的流阻。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第二单元段142的壁时,沿重力方向,第一端口151的至少部分高于第二端口152;第一段12的内的介质经第四段15进入至第二单元段142时,有利于降低介质的流阻;第四段15的延伸路径呈直线段,第四段15的延伸路径与重力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度20度-70度,进一步有利于降低介质的流阻。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集成组件,包括储液器200以及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0,换热器100与储液器200限位连接或固定连接,储液器200具有储液腔201,储液器200包括壳体202,壳体202具有第一孔道203,第一孔道203与储液腔201连通,换热器100具有第二孔道103,第二孔道103与第二段13连通,第一孔道203与第二孔道103连通;进入储液器200内的油体会存储在储液腔201的底部,在存储到一定时,油体会经过第一孔道203以及第二孔道103进入至第二段13内,有利于储液器200排油。其中,第二孔道103贯穿第一盖板41;换热器100与储液器200通过焊接或螺栓进行固定。第一孔道203具有第一连通口以及第二连通口,第一连通口位于形成储液腔201的壁,第二连通口位于壳体202的壁,第二孔道103具有第三连通口以及第四连通口,第三连通口位于形成第二段13的壁,第四连通口位于换热器100的外侧壁,第二连通口与第四连通口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储液器200还包括过滤件204,过滤件204与壳体201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过滤件204能够过滤经第一孔道203的积液或积油携带的杂质。其中,过滤件204为过滤网,过滤网外周通过卡接的方式与壳体202连接,过滤网覆盖第一孔道203的第二连通口。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流道部(10),所述第一流道部(10)具有第一流道(11),所述第一流道(11)包括第一段(12)、第二段(13)、第三段(14)以及第四段(15),所述第一段(12)与所述第二段(13)连通,所述第三段(14)与所述第二段(13)连通,所述第四段(15)包括第一端口(151)以及第二端口(152),所述第一端口(151)位于形成所述第一段(12)的壁,所述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所述第三段(14)的壁,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段(12)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二段(13),所述第三段(14)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二段(13),所述第四段(15)高于所述第二段(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二流道部(20)以及换热部(30),所述第二流道部(20)具有第二流道(21),所述换热部(30)包括第一壁(31)与第二壁(32),形成所述第一流道(11)的壁包括所述第一壁(31),形成所述第二流道(21)的壁包括第二壁(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0)包括第一端部(101)与第二端部(102),沿所述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端部(101)与所述第二端部(102)相背设置,所述第一壁(31)与所述第二壁(32)相背设置,所述第一壁(31)与所述第二壁(32)至少部分相对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主体部(40)、第一盖板(41)以及第二盖板(42),所述第一盖板(41)与所述主体部(40)限位连接或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盖板(42)与所述主体部(40)限位连接或固定连接,所述主体部(40)具有第一槽(43)以及第二槽(44),形成所述第一槽(43)的壁包括所述第一壁(31),形成所述第二槽(44)的壁包括所述第二壁(32),沿所述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槽(43)在朝远离所述第二端部(102)的方向具有开口,所述第二槽(44)在朝远离所述第一端部(101)的方向具有开口,所述第一盖板(41)和所述第一壁(31)配合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流道(11),所述第二盖板(42)与所述第二壁(32)配合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流道(21)。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12)的有效流道面积为D1,所述第三段(14)的有效流通面积为D2,所述第四段(15)的有效流通面积为D3,且满足D3=(0.2-0.5)D1,D3=(0.2-0.5)D2。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11)具有第三端口(111)以及第四端口(112),所述第三端口(111)位于形成所述第一段(12)的壁,所述第三段(14)包括第一单元段(141)、第二单元段(142)以及第三单元段(143),所述第一单元段(141)通过所述第二单元段(142)与所述第三单元段(143)连通,所述第一段(12)通过所述第二段(13)与所述第一单元段(141)连通,所述第四端口(112)位于形成所述第三单元段(143)的壁,所述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壁或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壁,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一单元段(141),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三单元段(143),沿垂直于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段(12)、所述第一单元段(141)以及所述第三单元段(143)并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11)具有第三端口(111)以及第四端口(112),所述第三端口(111)位于形成所述第一段(12)的壁,所述第三段(14)包括第一单元段(141)、第二单元段(142)以及第三单元段(143),所述第一单元段(141)通过所述第二单元段(142)与所述第三单元段(143)连通,所述第一段(12)通过所述第二段(13)与所述第一单元段(141)连通,所述第四端口(112)位于形成所述第三单元段(143)的壁,所述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壁或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壁,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一单元段(141),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三单元段(143),沿垂直于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段(12)、所述第一单元段(141)以及所述第三单元段(143)并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壁时,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端口(151)的至少部分低于所述第二端口(152);
所述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壁时,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端口(151)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二端口(15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壁时,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端口(151)的至少部分低于所述第二端口(152);
所述第二端口(152)位于形成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壁时,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端口(151)的至少部分高于所述第二端口(152)。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段(15)的延伸路径呈直线段,所述第四段(15)的延伸路径与重力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20度-70度。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段(12)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二段(13)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所述第二段(13)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三单元段(143)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段(12)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二段(13)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所述第二段(13)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三单元段(143)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段(12)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二段(13)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所述第二段(13)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单元段(141)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单元段(142)的至少部分壁与形成所述第三单元段(143)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
14.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器(200)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100),所述换热器(100)与所述储液器(200)限位连接或固定连接,所述储液器(200)具有储液腔(201),所述储液器(200)包括壳体(202),所述壳体(202)具有第一孔道(203),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储液腔(201)连通,所述换热器(100)具有第二孔道(103),所述第二孔道(103)与所述第二段(13)连通,所述第一孔道(203)与所述第二孔道(103)连通。
CN202321028606.7U 2023-04-28 2023-04-28 换热器及集成组件 Active CN220507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8606.7U CN220507307U (zh) 2023-04-28 2023-04-28 换热器及集成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8606.7U CN220507307U (zh) 2023-04-28 2023-04-28 换热器及集成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7307U true CN220507307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65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28606.7U Active CN220507307U (zh) 2023-04-28 2023-04-28 换热器及集成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7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79410A (en) Integral evaporator and accumulator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11624565B2 (en) Header box and heat exchanger
KR101291034B1 (ko) 열교환기
US10337808B2 (en) Condenser
JP4190289B2 (ja) 熱交換器
CN220507307U (zh) 换热器及集成组件
JP2017166347A (ja) リザーブタンク
WO2009117885A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N111981876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17129634U (zh) 膨胀水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741194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EP3396292B1 (en) Gas cooler
CN210292453U (zh) 一种储液器
EP3734195A1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20041970U (zh) 化成负压杯及化成设备
CN113686061B (zh) 压缩机储液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WO2023092991A1 (zh) 分离装置、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N219865228U (zh) 集成式水壶除气结构及热管理系统
CN213472711U (zh) 驻车空调外机
CN217275746U (zh) 一种换热组件
CN220380025U (zh) 气液分离器
CN218827456U (zh) 接头组件、电池换热器组件、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20322135U (zh) 板式换热器
WO2024104214A1 (zh) 用于车辆的雨刷盖板总成及车辆
CN215724325U (zh) 油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