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0731U - 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0731U
CN220500731U CN202321868516.9U CN202321868516U CN220500731U CN 220500731 U CN220500731 U CN 220500731U CN 202321868516 U CN202321868516 U CN 202321868516U CN 220500731 U CN220500731 U CN 220500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iler
rod
shell
main wheel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6851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东
陈熙
王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6851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0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0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0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储能装置搬运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包括用于放置储能装置的车架,拖车还包括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两个主轮,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两个主轮均设置于车架,且第一滚轮及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平面,第二滚轮及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相交。拖车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当拖车处于平放姿态时,第一滚轮及两个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当拖车处于竖直姿态时,第二滚轮及两个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当拖车处于倾斜姿态时,两个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以改变拖车的姿态,以便于拉动拖车。

Description

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装置搬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由于重量大,不便于搬运,因此在相关技术中会设置拖车搬运储能装置。然而这类拖车通常只能以平放一种姿态行走,在实际运用中,使用场景多样复杂,只能平放行走的拖车难以满足用户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具有多种行走姿态。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拖车,包括用于放置储能装置的车架,所述拖车还包括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两个主轮,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均设置于所述车架,且所述第一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交。所述拖车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当所述拖车处于平放姿态时,所述第一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当所述拖车处于竖直姿态时,所述第二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当所述拖车处于倾斜姿态时,两个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以改变拖车的姿态,以便于拉动拖车。例如在路面平坦的路段可以让拖车处于平放姿态,第一滚轮及主轮与地面接触,拖车重心低,拖车移动稳定。当环境复杂,路面拥挤时,可以将拖车设置成竖直状态,以便于减少拖车在水平方向的占用空间。当处于斜坡时,可以将拖车设置成倾斜姿态,以便于用户拖动拖车。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括安装座、限位支架及支撑支架。所述第一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均连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限位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所述支撑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限位支架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支架背离所述限位支架的一侧,所述安装座、所述支撑支架及所述限位支架相互配合以限定所述储能装置。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当拖车处于平放姿态时,安装座支撑储能装置,限位支架以及支撑安装支架限定储能装置沿限位支架及支撑支架的间隔方向移动。当拖车处于竖直姿态时支撑支架用于支撑储能装置。当拖车处于倾斜姿态时,支撑支架与安装座共同支撑储能装置。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支架包括两根支撑杆及连杆。两根所述支撑杆呈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安装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杆。所述连杆一端与一根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另一根所述支撑杆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当拖车处于平放姿态时,用户可以推或拉支撑支架,以带动拖车移动。当拖车处于倾斜姿态或者竖直姿态时,支撑杆以及连杆均能够支撑储能装置,以保持储能装置的稳定。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壳、第二壳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二壳与所述第一壳配合,以形成内腔。所述第一横梁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主轮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内腔,且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间隔方向和所述主轮与所述第一滚轮间隔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通过第一壳、第二壳、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的相互配合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安装座,加强主轮和第一滚轮与安装座的连接稳定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拖车还包括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包括壳体、滑动座、第一杆部及第二杆部。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滑动座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所述滑动座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壳体限位配合。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杆部的一端与所述滑动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杆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时,能够解除所述滑动座与所述壳体的限位。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一杆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杆部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杆部限位配合。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当拖车处于平放姿态时,由于拉杆组件位于底面,若仅将拉杆组件沿平行第一平面的方向延伸,会不便于用户抓握第二杆部,因此可以将第一杆部拉出壳体外,并且转动第一杆部,以使滑动座与壳体限位配合。此时用户可以抓握第二杆部以带动拖车移动,并且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节第二杆部相对第一杆部的位置,以便于提升用户带动拖车移动的体验。当拖车处于倾斜姿态或者竖直姿态时,可以保持第一杆部平行于第一平面,并根据需求将部分第一杆部拉出壳体外,以及调节第二杆部相对第一杆部的位置。此时第一杆部不会相对滑动座转动,用户操作拉杆组件时更加方便。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拖车还包括刹车组件,所述刹车组件设置于所述车架,并位于所述主轮和第一滚轮之间,所述刹车组件被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与所述主轮接触,以限定所述主轮的转动。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刹车组件位于主轮与第一滚轮之间,拖车在不同姿态时,用户都可以方便地控制刹车组件,通过刹车组件能够有效地控制拖车停止,以便于储能装置的装卸,还能够减少拖车移动时,由于无法及时停止导致碰撞的情况发生,通过刹车组件还能够保持拖车位置稳定,减少拖车意外移动的情况发生。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刹车组件包括壳套、限位件、驱动件及复位件。所述壳套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限位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套。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壳套连接,并被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限位件朝所述主轮移动,以使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轮接触。所述复位件与所述限位件连接,并被配置为当取消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限位件时,所述复位件推动所述限位件朝远离所述主轮方向移动。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当需要限定拖车移动时,用户可以通过脚踏驱动件,驱动件带动限位件朝主轮移动,以使限位件与主轮接触并限定主轮转动。当用户取消踩踏驱动件时,在复位件的带动下限位件与主轮分离,以使拖车能够继续移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转动杆、两个踏板及凸轮。所述转动杆与所述壳套转动连接,且转动杆的转动轴线与所述主轮的转动轴线平行。两个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转动杆的相对两端。所述凸轮设置于所述转动杆,所述凸轮被配置为随所述转动杆转动,并推动所述限位件朝所述主轮移动。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用户通过踩踏踏板,能够让转动杆转动,从而带动凸轮,凸轮推动限位件朝主轮移动,并使限位件与主轮接触以限定主轮转动。用户抬起踏板,凸轮随转动杆转动,从而限位件在复位件的作用下与主轮分离,以使拖车能够继续移动,并且由于转动杆的两端均设有踏板,用户可以踩踏任意一个踏板实现限位,能够便于用户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轮包括圆部及凸出部。所述圆部设置于所述转动杆。所述凸出部设置于所述圆部,并设有均与所述限位件配合的第一槽及第二槽,所述第一槽与所述圆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槽与所述圆部的距离,所述第一槽与所述限位件配合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轮接触,所述第二槽与所述限位件配合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轮分离。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由于第一槽与圆部的距离大于第二槽与圆部的距离,限位件位于第一槽时会比位于第二槽更靠近主轮,以使限位件能够与主轮接触。并且由于限位件能够位于第一槽或者第二槽,从而能够保持限位件的稳定,减少限位件意外移动的情况发生。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滑动杆、两个刹车片及凸伸柱。所述滑动杆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套,且所述滑动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轮的转动轴线平行。两个所述刹车片设置于所述滑动杆的相对两端,所述滑动杆朝所述主轮移动时,所述刹车片与所述主轮直接接触。所述凸伸柱设置于所述滑动杆,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套,所述复位件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凸伸柱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两个刹车片设置于滑动杆的相对两端,滑动杆朝主轮移动时,刹车片与主轮直接接触。凸伸柱设置于滑动杆,并至少部分伸出壳套,复位件一端与车架连接,另一端与凸伸柱连接,以使复位件通过推动凸伸柱让两个刹车片与主轮分离。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储能设备,包括储能装置,所述移动储能设备还包括拖车,所述储能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
本申请的一种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通过设置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主轮,能够让拖车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以及倾斜姿态,从而用户可以选择性地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拖车姿态,以提升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移动储能设备处于竖直姿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拉杆组件伸出时的移动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图2中移动储能设备处于倾斜姿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图1中移动储能设备处于平放姿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图4中拉杆组件伸出时的移动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图1中拖车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图6中拖车的分解图。
图8是图1中主轮、第一滚轮、拉杆组件及安装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9是图1中拉杆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0是图9中限位柱、压块及转轴的立体结构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用于展示拉杆组件缩回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中拉杆组件的第一杆部及第二杆部伸出壳体外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中拉杆组件的滑动座与壳体配合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中另个一角度的主轮、第一滚轮、拉杆组件及安装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15是图14中第一横梁、主轮及刹车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6是图15中凸轮的立体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拖车 10-车架 11-安装座
111-第一壳 112-第二壳 113-第一横梁
114-第二横梁 115-内腔 12-限位支架
121-限位杆 122-横杆 13-支撑支架
131-支撑杆 132-连杆 133-支撑板
14-定位柱 20-拉杆组件 21-壳体
211-限位孔 22-滑动座 221-滑动块
222-限位部 2221-限位柱 2222-弹性件
2223-压块 23-第一杆部 231-转轴
232-第一杆本体部 2321-第一滑动壳 23211-固定孔
2322-第一凸柱 2323-第一弹性复位件 2324-第一推块
24-第二杆部 241-第二滑动壳 242-第二凸柱
243-第二弹性复位件 244-第二推块 245-握把
30-第一滚轮 40-第二滚轮 50-主轮
60-卡扣件 61-第一配合部 62-第二配合部
70-刹车组件 71-壳套 72-限位件
721-滑动杆 722-刹车片 723-凸伸柱
73-驱动件 731-转动杆 732-踏板
733-凸轮 7331-凸出部 73311-第一槽
73312-第二槽 7332-圆部 74-复位件
S 1-第一平面 S 2-第二平面 200-储能装置
201-连接端 300-移动储能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两元件(平面、线条)平行设置时,应该理解为两元件之间的关系包括平行与大致平行两种。其中大致平行应理解为两元件之间可存在一定的夹角,夹角的角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0°。
当两元件(平面、线条)垂直设置时,应该理解为两元件之间的关系包括垂直与大致垂直两种。其中大致垂直应理解为两元件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80°且小于90°。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储能装置由于重量大,不便于搬运,因此在相关技术中会设置拖车搬运储能装置。然而这类拖车通常只能以平放一种姿态行走,在实际运用中,使用场景多样复杂,只能平放行走的拖车难以满足用户需要。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拖车,包括用于放置储能装置的车架以及设置于所述车架的拉杆组件,所述拖车还包括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两个主轮,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均设置于所述车架,且所述第一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交。所述拖车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当所述拖车处于平放姿态时,所述第一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当所述拖车处于竖直姿态时,所述第二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当所述拖车处于倾斜姿态时,两个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以改变拖车的姿态,以便于拉动拖车。例如在路面平坦的路段可以让拖车处于平放姿态,第一滚轮及主轮与地面接触,拖车重心低,拖车移动稳定。当环境复杂,路面拥挤时,可以将拖车设置成竖直状态,以便于减少拖车在水平方向的占用空间。当处于斜坡时,可以将拖车设置成倾斜姿态,以便于用户拖动拖车。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拖车100及包括该拖车100的移动储能设备300,移动储能设备300还包括储能装置200,储能装置200设置于拖车100,通过移动拖车100可带动储能装置200移动。储能装置200包括但不限于电池包、户外电源等用于存储能量并在需要的时候释放能量以供用户使用的装置。作为一种示例,储能装置200包括储能电源和储能变流器,储能电源和储能变流器层叠放置于拖车100上,拖车100在移动过程中仍然能够稳定地固定储能电源和储能变流器。
拖车100可以是不包含动力源,通过人工或车等外部力量带动拖车100移动,拖车100也可以自带动力源以实现自动移动或者减轻人工移动拖车100时的负担。本申请的实施例以不包含动力源的拖车100进行举例。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拖车100包括车架10、拉杆组件20、第一滚轮30、第二滚轮40及两个主轮50。车架10用于放置储能装置200,拉杆组件20设置于车架10,用户通过拉杆组件20带动车架10移动。第一滚轮30、第二滚轮40及两个主轮50均设置于车架10,第一滚轮30及主轮50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平面S1,第二滚轮40及主轮50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二平面S 2,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 2相交。
拖车100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如图4和图5所示,当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时,第一滚轮30及两个主轮50用于与地面接触,第一滚轮30与两个主轮50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以使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晃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当拖车100处于竖直姿态时,第二滚轮40及两个主轮50用于与地面接触,通过第二滚轮40与主轮50形成稳定地支撑,以保持拖车100处于竖直姿态的稳定。
如图3所示,当拖车100处于倾斜姿态时,主轮50用于与地面接触,用户控制拉杆组件20以使拖车100的整体相对于地面倾斜,第一滚轮30与第二滚轮40不与地面接触。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以改变拖车100的姿态,以便于拉动拖车100。作为一种示例,在路面平坦的路段可以让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第一滚轮30及主轮50与地面接触,拖车100重心低,拖车100移动稳定。当环境复杂,路面拥挤时,可以将拖车100设置成竖直姿态,以便于减少拖车100在水平方向的占用空间。当处于斜坡时,可以将拖车100设置成倾斜姿态,以便于用户拖动拖车100。
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2相交应理解为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 2之间具有夹角,夹角的角度并不限定,只要拖车100能够在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之前切换即可。可选地,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 2的夹角为90°。
可选地,第一滚轮30及第二滚轮40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使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或者竖直姿态时均有四个位置接触地面,从而增加稳定性。第一滚轮30及第二滚轮40均为万向轮,以便于在拖车100移动时能够转向。主轮50为直行轮,保证拖车100直行的稳定性。第一滚轮30及第二滚轮40的直径相同,并且主轮50的直径大于第一滚轮30及第二滚轮40的直径。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7,车架10包括安装座11、限位支架12及支撑支架13。限位支架12与支撑支架13间隔设置于安装座11,并且限位支架12与支撑支架13的间隔方向与第一平面S1平行,并且垂直于第二平面S2。储能装置200放置于安装座11,并通过限位支架12与支撑支架13相互靠近的一侧配合以限定储能装置200。
当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时,安装座11支撑储能装置200,限位支架12以及支撑支架13限定储能装置200沿垂直第二平面S 2的方向移动。当拖车100处于竖直姿态时支撑支架13用于支撑储能装置200。当拖车100处于倾斜姿态时,支撑支架13与安装座11共同支撑储能装置200。
可选地,如图4所示,储能装置200设有连接端201,连接端201朝向限位支架12。当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时,连接端201位于拖车100的一侧,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当拖车100处于竖直姿态或倾斜姿态时,连接端201位于拖车100的上端,用户也能够直接使用。无论拖车100处于哪种姿态,用户均能够方便地使用连接端201。可选地,连接端201为插座和/或接口,用户可以直接将用电设备与连接端201连接,以使储能装置200对用电设备供电。
第一滚轮30及两个主轮50设置于安装座11,安装座11的底面与第一平面S1平行。第二滚轮40设置于支撑支架13背离限位支架12的一侧,以使当拖车100处于竖直姿态时第二滚轮40能够与地面接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支架13包括两根支撑杆131及连杆132,两根支撑杆131呈间隔设置于安装座11,并与安装座11可拆卸连接。两根支撑杆131的间隔方向与第一平面S1及第二平面S2平行。支撑杆13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平面S1。第二滚轮40设置于支撑杆131背离限位支架12的一侧。支撑支架13的形状大致为U形,当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时,用户除了可以通过拉杆组件20拉动拖车100外,还可以推或拉支撑支架13,以带动拖车100移动。当拖车100处于倾斜姿态或者竖直姿态时,支撑杆131以及连杆132均能够支撑储能装置200,以保持储能装置200的稳定。可选地,储能装置200至少部分能够与支撑支架13配合并伸入两根支撑杆131与连杆132围合形成的区域中,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储能装置200的限位。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10还包括定位柱14,定位柱14设置于安装座11,定位柱14的数量可以是两个,并与支撑杆131的位置对应。支撑杆131的一端能够与定位柱14配合,以实现支撑杆131的定位。具体地,支撑杆131呈空心设置,支撑杆131的内径与定位柱14的直径适配,以使支撑杆131能够套设于定位柱14从而定位支撑杆131。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拖车100还包括卡扣件60,卡扣件60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卡扣件60包括第一配合部61及第二配合部62,第一配合部61设置于支撑杆131,第二配合部62设置于安装座11,第一配合部61与第二配合部62可拆卸地卡扣连接。通过第一配合部61与第二配合部62的作用以实现支撑杆131与安装座11的可拆卸连接。当收纳拖车100时,可以将支撑杆131从安装座11中拆卸下来,从而减少拖车100的占用空间。可选地,第一配合部61与第二配合部62为相互配合的搭扣。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支架13还包括支撑板133,支撑板133设置于两根支撑杆131之间,并位于连杆132与安装座11之间,支撑板133能够直接与储能装置200接触。从而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时,能够更稳定地限位储能装置200。拖车100处于竖直姿态或者倾斜姿态时,增加支撑储能装置200的面积,从而提升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支架13不限于包括两根支撑杆131及连杆13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包括两根支撑杆131或者仅包括一块矩形板。
限位支架12包括两根限位杆121及横杆122,两根限位杆121呈间隔设置于安装座11,并与安装座11可拆卸连接,两根限位杆121的间隔方向以及延伸方向与支撑杆131一致。横杆122一端与限位杆121远离安装座11的一端连接,横杆122的另一端与另一根限位杆121远离安装座11的一端连接。储能装置200至少部分与限位支架12配合并能够伸入两根限位杆121与横杆122所形成的区域内,以保持储能装置200稳定。可选地,限位支架12的形状与支撑支架13的形状一致,并呈对称设置。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柱14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与两根支撑杆131对应,另外两个与两根限位杆121对应。卡扣件60的数量也为四个,其中两个用于与两根支撑杆131对应,另外两个与两根限位杆121对应。
请参阅图8,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11包括第一壳111、第二壳112、第一横梁113及第二横梁114。第一壳111与第二壳112配合以形成内腔115,第一横梁113设置于内腔115,两个主轮50设置于第一横梁113的两端。第二横梁114设置于内腔115,并与第一横梁113间隔设置,第一横梁113与第二横梁114的间隔方向平行于限位支架12与支撑支架13的间隔方向。两个第一滚轮30设置于第二横梁114的相对两端。通过第一壳111、第二壳112、第一横梁113以及第二横梁114的相互配合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安装座11,结构强度高,能够稳定地放置储能装置200。
可选地,第一壳111及第二壳112沿垂直第一平面S1方向安装,由于安装座11使用过程中更多是承受压力以及平行于第一平面S1方向的力,较少出现安装座11同时承受第一壳111与第二壳112朝相互远离方向的拉力,从而第一壳111与第二壳112能够保持稳定,减少相互分离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沿垂直于第二平面S 2的方向安装座11长度大于沿垂直于第一平面S1的方向的支撑支架13的长度,从而拖车100平放姿态的重心会比竖直姿态的重心低,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时移动稳定,处于竖直姿态时,占用水平方向的空间小。
可选地,拉杆组件20设置于内腔115,并与第一横梁113及第二横梁114连接,通过拉杆组件20收纳于内腔115中,可以减少拖车100所占的空间,并且拉杆组件20还能够增加安装座11的强度。
请参阅图8和图9,拉杆组件20包括壳体21、滑动座22、第一杆部23及第二杆部24。壳体21设置于车架10的内腔115,滑动座22滑动地设置于壳体21,且滑动方向与第一平面S1平行。第一横梁113及第二横梁114分别连接于壳体21的长度方向两端,壳体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平面S 2垂直。可选地,滑动座22的滑动方向与第二平面S2垂直。滑动座22被配置为能够与壳体21限位配合。第一杆部23与壳体21滑动连接,且第一杆部23的一端与滑动座22转动连接,第一杆部23被配置为与第一平面S1平行时,能够解除滑动座22与壳体21的限位。第二杆部24与第一杆部23滑动连接,第二杆部24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与第一杆部23限位配合。
当拖车100处于平放姿态时,由于拉杆组件20位于底面,若仅将拉杆组件20沿平行第一平面S1的方向延伸,会不便于用户抓握第二杆部24,因此可以将第一杆部23拉出壳体21外,并且转动第一杆部23,以使滑动座22与壳体21限位配合。此时用户可以抓握第二杆部24以带动拖车100移动,并且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节第二杆部24相对第一杆部23的位置,以便于提升用户带动拖车100移动的体验。
当拖车100处于倾斜姿态或者竖直姿态时,可以保持第一杆部23平行于第一平面S1,并根据需求将部分第一杆部23拉出壳体21外,以及调节第二杆部24相对第一杆部23的位置。此时第一杆部23不会相对滑动座22转动,用户操作拉杆组件20时更加方便。
请参阅图9、图10及图11,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座22包括滑动块221及限位部222,滑动块221与壳体21滑动连接,限位部222可活动地设置于滑动块221。限位部222与壳体21配合,以限定滑动块221相对壳体21滑动。当第一杆部23与第一平面S1平行时,能够解除限位部222的限位,以使滑动块221能够相对壳体21滑动。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1的相对两侧设有若干个限位孔211,同一侧的限位孔211呈间隔设置,并且间隔方向与第二平面S 2垂直。限位部222包括限位柱2221、弹性件2222及压块2223,限位柱2221与滑动块221滑动连接,并且滑动方向平行于第一平面S1以及第二平面S2。弹性件2222一端与限位柱2221接触,另一端与滑动块221接触,弹性件2222能够推动限位部222伸入限位孔211,从而限定滑动块221滑动。压块2223滑动地设置于滑动块221,且与滑动块221的滑动方向平行,当第一杆部23的延伸方向与滑动块221的滑动方向平行时,第一杆部23推动压块2223朝限位柱2221移动,以使限位柱2221脱离限位孔211。
可选地,限位柱2221以及压块2223均设有相配合的斜面,以使压块2223朝限位柱2221移动时,能够推动限位柱2221脱离限位孔211。
具体地,限位柱2221的数量为两个,位于滑动块221的相对两侧,弹性件2222的数量也为两个,每个弹性件2222与一个限位柱2221对应。弹性件2222为弹簧,造价便宜,耐用。压块2223的形状大致为U形,压块2223具有两个倾斜面,并与两个限位柱2221对应。
第一杆部23包括转轴231及第一杆本体部232,转轴231与滑动块221转动连接,第一杆本体部232的一端与转轴231连接,第二杆部24与第一杆本体部232滑动连接。
请参阅图11、图12和图13,当转轴231转动,以使第一杆本体部232的延伸方向从与第一平面S1平行转动至与第一平面S1相交时,弹性件2222推动限位柱2221,限位柱2221伸入限位孔211中,并且限位柱2221通过斜面推动压块2223朝转轴231移动。
转轴231转动,以使第一杆本体部232的延伸方向从与第一平面S1相交转动至与第一平面S1平行时,转轴231能够推动压块2223,以使压块2223朝限位柱2221移动,并推动限位柱2221,从而让限位柱2221脱离限位孔211。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杆本体部232包括第一滑动壳2321、第一凸柱2322、第一弹性复位件2323及第一推块2324。第一滑动壳2321滑动地设置于壳体21,第一凸柱2322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壳111,且滑动方向与第二平面S 2平行。第一凸柱2322能够伸入限位孔211中,以限定第一滑动壳2321滑动。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柱2322与限位柱2221的尺寸可以相同,并可以共用限位孔21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柱2322与限位柱2221的尺寸不同,壳体21设有不同的限位孔211,以便于第一凸柱2322及限位柱2221分别使用不同尺寸的限位孔211。
第一弹性复位件2323一端与第一滑动壳232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凸柱2322连接,以推动第一凸柱2322伸入限位孔211。可选地,第一弹性复位件2323为弹簧。第一推块2324与第一滑动壳2321滑动连接,并且滑动方向与第一滑动壳2321的滑动方向平行。第一推块2324及第一凸柱2322均设有相互配合的斜面,以使第一推块2324朝第一凸柱2322移动时,能够推动第一凸柱2322脱离限位孔211。控制第一推块2324的方式可以有多样,例如可以是第二杆部24设置于第一滑动壳2321中,通过第二杆部24推动第一推块2324,以使第一推块2324能够朝第一凸柱2322移动,也可以是设置有推杆,推杆一端与第一推块2324连接,另一端延伸出外部供用户操作。
第二杆部24包括第二滑动壳241、第二凸柱242、第二弹性复位件243及第二推块244。第二滑动壳241设置于第一滑动壳2321内,并与第一滑动壳2321滑动连接,并且滑动方向与第一滑动壳2321的滑动方向平行,第二滑动壳241的一端形成有握把245供用户抓握。第二凸柱242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滑动壳241,并且滑动方向与第一滑动壳2321的滑动方向垂直。第二弹性复位件243一端与第二滑动壳241接触,另一端与第二凸柱242接触。第一滑动壳2321设有多个固定孔23211,固定孔23211与第二凸柱242适配,通过第二弹性复位件243能够推动第二凸柱242伸入固定孔23211中,从而限定第二滑动壳241滑动。第二推块244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滑动壳241,并且与第二滑动壳241的滑动方向一致,第二推块244及第二凸柱242均设有相配合的斜面,以使第二推块244能够推动第二凸柱242从固定孔23211中脱离,第二滑动壳241能够相对第一滑动壳2321滑动。第二推块244可以连接推杆,推杆的一端与第二推块24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滑动壳241的握把245的按钮连接,通过按动按钮能够带动推杆移动,并让推杆推动第二推块244。
示例性举例:壳体21的相对两侧设有限位孔211,同一侧间隔设置有三个限位孔211,第一个限位孔211位于壳体21远离第一杆部23拉出方向的一端,第三个限位孔211位于壳体21的另一端,第二个限位孔211位于第一与第三个限位孔211之间,并靠近第三个限位孔211。当第一杆部23及第二杆部24收纳于壳体21时,第一杆部23的第一凸柱2322伸入第一个限位孔211内,以限定第一杆部23滑动,常在拖车100收纳时使用。当第一杆部23部分伸出壳体21外时,第一杆部23的第一凸柱2322伸入第二个限位孔211内,以限定第一杆部23滑动,此时拖车100通常处于倾斜姿态或者竖直姿态。当第一杆部23的第一杆本体部232位于壳体21外,并能够转动时,滑动座22的限位柱2221伸入第三个限位孔211内,以限定滑动座22滑动。
请结合参阅图13,根据拖车100处于不同的姿态,调节拉杆组件20,以使拉杆组件20能够拉动拖车100。拖车100除了需要移动外,在很多时候也需要保持稳定,以便于将储能装置200放在拖车100或者将储能装置200从拖车100取下。
请参阅图14和图15,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拖车100还包括刹车组件70,刹车组件70设置于车架10,并位于主轮50和第一滚轮30之间,刹车组件70被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与主轮50接触,以限定主轮50的转动。
刹车组件70位于主轮50与第一滚轮30之间,拖车100在不同姿态时,用户都可以方便地控制刹车组件70,通过刹车组件70能够有效地控制拖车100停止,以便于储能装置200的装卸,还能够减少拖车100移动时,由于无法及时停止导致碰撞的情况发生,通过刹车组件70还能够保持拖车100位置稳定,减少拖车100意外移动的情况发生。
刹车组件70包括壳套71、限位件72、驱动件73及复位件74,壳套71设置于车架10,并位于第一壳111与第二壳112之间,限位件72滑动地设置于壳套71,并且滑动方向垂直于第二平面S 2。驱动件73与壳套71连接,并被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驱动限位件72朝主轮50移动,以使限位件72与主轮50接触,从而能够限定主轮50转动。复位件74与限位件72连接,并被配置为当取消驱动件73驱动限位件72时,复位件74推动限位件72朝远离主轮50方向移动。
当需要限定拖车100移动时,用户可以通过脚踏驱动件73,驱动件73带动限位件72朝主轮50移动,以使限位件72与主轮50接触并限定主轮50转动。当用户取消踩踏驱动件73并向上抬起驱动件73时,在复位件74的带动下限位件72与主轮50分离,以使拖车100能够继续移动。
驱动件73包括转动杆731及两个踏板732及凸轮733,转动杆731与壳套71转动连接,且转动杆731的转动轴线与主轮50的转动轴线平行。转动杆731的两端伸出壳套71外,两个踏板732设置于转动杆731的相对两端。凸轮733设置于转动杆731,并相邻于限位件72。
用户通过踩踏踏板732,能够让转动杆731转动,从而带动凸轮733,凸轮733推动限位件72朝主轮50移动,并使限位件72与主轮50接触以限定主轮50转动。用户抬起踏板732,凸轮733随转动杆731转动,从而限位件72在复位件74的作用下与主轮50分离,以使拖车100能够继续移动,并且由于转动杆731的两端均设有踏板732,用户可以踩踏任意一个踏板732实现限位,能够便于用户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请结合参阅图16,凸轮733包括圆部7332及凸出部7331,圆部7332设置于转动杆731,用于随转动杆731转动。凸出部7331设置于圆部7332,并设有均与限位件72配合的第一槽73311及第二槽73312,第一槽73311与圆部7332的距离大于第二槽73312与圆部7332的距离,第一槽73311与限位件72配合时,限位件72与主轮50接触,第二槽73312与限位件72配合时,限位件72与主轮50分离。当第一槽73311与限位件72配合时,第一槽73311的中心点与圆部7332圆心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一平面S1,即限位件72和凸轮733相互接触产生的作用力平行于第一平面S1,从而能够保持在刹车状态,无需用户持续踩住踏板。
由于第一槽73311与圆部7332的距离大于第二槽73312与圆部7332的距离,限位件72位于第一槽73311时会比位于第二槽73312更靠近主轮50,以使限位件72能够与主轮50接触。并且由于限位件72能够位于第一槽73311或者第二槽73312,从而能够保持限位件72的稳定,减少限位件72意外移动的情况发生。可选地,凸轮733的数量为两个,并位于壳套71的相对两端。
限位件72包括滑动杆721、两个刹车片722及凸伸柱723。滑动杆721滑动地设置于壳套71,滑动杆721的滑动方向与第二平面S2垂直,且滑动杆721的延伸方向与主轮50的转动轴线平行,滑动杆721能够伸入凸出部7331的第一槽73311或者第二槽73312中。
两个刹车片722设置于滑动杆721的相对两端,滑动杆721朝主轮50移动时,两个刹车片722分别与两个主轮50一一对应的直接接触。凸伸柱723设置于滑动杆721,并至少部分伸出壳套71,复位件74一端与第一横梁113连接,另一端与凸伸柱723连接,以使复位件74通过推动凸伸柱723让两个刹车片722与主轮50分离。
通过设置两个刹车片722与两个主轮50对应,滑动杆721能够同时带动两个刹车片722移动,从而限定两个主轮50转动,能够提升刹车组件70的刹车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拖车100及移动储能设备300,通过设置第一滚轮30、第二滚轮40及主轮50,能够让拖车100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以及倾斜姿态,从而用户可以选择性地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拖车100姿态,以方便用户使用,提升用户的体验。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拖车,包括用于放置储能装置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还包括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两个主轮,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均设置于所述车架,且所述第一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交;
所述拖车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当所述拖车处于平放姿态时,所述第一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当所述拖车处于竖直姿态时,所述第二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当所述拖车处于倾斜姿态时,两个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
安装座,所述第一滚轮及两个所述主轮均连接于所述安装座;
限位支架,所述限位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
支撑支架,所述支撑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限位支架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支架背离所述限位支架的一侧,所述安装座、所述支撑支架及所述限位支架相互配合以限定所述储能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支架包括:
两根支撑杆,两根所述支撑杆呈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安装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杆;
连杆,所述连杆一端与一根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另一根所述支撑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
第一壳;
第二壳,所述第二壳与所述第一壳配合,以形成内腔;
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主轮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
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内腔,且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间隔方向和所述主轮与所述第一滚轮间隔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还包括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车架;
滑动座,所述滑动座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所述滑动座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壳体限位配合;
第一杆部,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杆部的一端与所述滑动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杆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时,能够解除所述滑动座与所述壳体的限位;
第二杆部,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一杆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杆部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杆部限位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还包括刹车组件,所述刹车组件设置于所述车架,并位于所述主轮和第一滚轮之间,所述刹车组件被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与所述主轮接触,以限定所述主轮的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组件包括:
壳套,所述壳套设置于所述车架;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套;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壳套连接,并被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限位件朝所述主轮移动,以使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轮接触;
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限位件连接,并被配置为当取消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限位件时,所述复位件推动所述限位件朝远离所述主轮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
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所述壳套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杆的转动轴线与所述主轮的转动轴线平行;
两个踏板,两个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转动杆的相对两端;
凸轮,所述凸轮设置于所述转动杆,所述凸轮被配置为随所述转动杆转动,并推动所述限位件朝所述主轮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包括:
圆部,所述圆部设置于所述转动杆;
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置于所述圆部,并设有均用于与所述限位件配合的第一槽及第二槽,所述第一槽与所述圆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槽与所述圆部的距离,所述第一槽与所述限位件配合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轮接触,所述第二槽与所述限位件配合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轮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
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套,且所述滑动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轮的转动轴线平行;
两个刹车片,两个所述刹车片设置于所述滑动杆的相对两端,所述滑动杆朝所述主轮移动时,所述刹车片与所述主轮直接接触;
凸伸柱,所述凸伸柱设置于所述滑动杆,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套,所述复位件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凸伸柱连接。
11.一种移动储能设备,包括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储能设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拖车,所述储能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
CN202321868516.9U 2023-07-14 2023-07-14 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Active CN220500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8516.9U CN220500731U (zh) 2023-07-14 2023-07-14 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8516.9U CN220500731U (zh) 2023-07-14 2023-07-14 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0731U true CN220500731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67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68516.9U Active CN220500731U (zh) 2023-07-14 2023-07-14 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07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057035A1 (en) Infant wagon having improved convenience of use
US7032922B1 (en) Stroller with a detachable seat member
US10414422B2 (en) Infant wagon having improved convenience of use
CN204473026U (zh) 踏板车和组合
US20060160666A1 (en) Universal roller unit for a treadmill
US9174661B2 (en) Armrest folding device for a foldable stroller
CN212195646U (zh) 搬运车辆及其底盘组件
CN220500731U (zh) 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CN109641651B (zh) 脚架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US20130309938A1 (en) Toy vehicle having variable heights
US6260867B1 (en) Child walker
US20110227304A1 (en) Shock-proof drag wheel
EP3795453A1 (en) Unlocking device with pause function
CN215436746U (zh) 一种儿童滑步车结构
CN220500792U (zh) 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CN109987033A (zh) 用于交通工具内的载物装置
US7163020B2 (en) Walking stick mounted with casters
CN113397844B (zh) 助行器
CN212047542U (zh) 车架机构及推车
CN204387594U (zh) 用于电子装置的支架
CN111746701B (zh) 滑板车
CN205480104U (zh) 一种夹持装置及无人机云台
TWI790908B (zh) 車輪機構及兒童載具
CN212473777U (zh) 一种踏板车
JP3005535U (ja) キャスター付トランクにおけるハンドル伸縮調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