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94470U - 吹风机及其风嘴 - Google Patents
吹风机及其风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494470U CN220494470U CN202321700156.1U CN202321700156U CN220494470U CN 220494470 U CN220494470 U CN 220494470U CN 202321700156 U CN202321700156 U CN 202321700156U CN 220494470 U CN220494470 U CN 2204944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diffusion
- inlet cover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06010053615 Thermal burn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126211 Hericium coralloi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及其风嘴,属于吹风机风嘴技术领域,其中,吹风机风嘴主要包括进风罩、出风壳和隔热层。出风壳具有不同的出风区域,出风壳与进风罩相连接,用于调节与进风罩的对应位置,以改变出风壳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隔热层设置于进风罩内侧。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主要由进风罩、出风壳和隔热层构成,通过隔热层实现对热风的热量和进风罩进行隔离,从而有效的避免用户与进风罩接触后烫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风机风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吹风机及其风嘴。
背景技术
吹风机直接靠电动机驱动转子带动风叶旋转,当风叶旋转时,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由此形成的离心气流再由风桶前嘴吹出。空气流经吹风机上的已通电变热的发热丝后,形成热风,热风从吹风机风嘴流出,主要用于头发的干燥和整形。
但是,吹风机风嘴会吸收热风的热量,这样会导致风嘴发烫,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或者在使用完毕后接触到风嘴,会有被烫伤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供一种吹风机及其风嘴,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吹风机风嘴会吸收热风的热量,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或者在使用完毕后接触到风嘴,会有被烫伤的风险的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风嘴,包括:进风罩;出风壳,具有不同的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壳与所述进风罩相连接,用于调节与所述进风罩的对应位置,以改变所述出风壳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以及隔热层,设置于所述进风罩内侧,以阻挡向所述进风罩传递的热量。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出风壳包括汇流区域、以及设置于所述汇流区域外侧的扩散区域;所述出风壳与所述进风罩转动连接,所述出风壳沿所述出风壳的周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出风壳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汇流区域流出汇流气流,所述扩散区域不出风。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出风壳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扩散区域流出扩散气流,所述汇流区域不出风。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隔热层上设置有第一导风筒,所述第一导风筒的侧壁上设置多个第一扩散口;所述出风壳上设置有第二导风筒,所述第二导风筒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一扩散口相配合的多个第二扩散口;所述第二导风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导风筒外侧,以形成气流通道;其中,所述出风壳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扩散口和所述第二扩散口不重叠,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汇流区域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所述汇流区域流出。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出风壳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扩散口和所述第二扩散口重叠面积最大,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扩散区域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所述扩散区域流出。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风筒的出风端和所述第二导风筒的出风端相靠近,所述第一导风筒的出风端设置有第一风孔组;所述第二导风筒的出风端设置有所述汇流区域,所述汇流区域内设置有第二风孔组;其中,所述出风壳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风孔组和所述第二风孔组的重叠面积最大,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所述汇流区域流出。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出风壳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风孔组和所述第二风孔组的不重叠,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所述扩散区域流出。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出风壳还包括常态出风区域,所述常态出风区域位于所述汇流区域内侧。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隔热层与所述进风罩卡接,且靠近所述进风罩的内壁。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包括:吹风机本体;以及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吹风机风嘴,与所述吹风机本体连接。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及其风嘴,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主要由进风罩、出风壳和隔热层形成吹风机风嘴,通过隔热层实现对热风的热量和进风罩进行隔离,从而有效的避免用户与进风罩接触后烫伤。
通过调节出风壳与进风罩的对应位置,改变出风壳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实现不同出风状态的切换,而使得吹风机风嘴实现一个配件具备多种功能的效果,提高使用效率。
通过将卡接凸起与卡接凹部设置成形状相匹配的结构形式,并使卡接凸起与卡接凹部卡接配合,使得进风罩与出风壳能够发生相对旋转的同时可以防止脱落,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切换改变出风壳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吹风机风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吹风机风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吹风机风嘴中出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吹风机风嘴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吹风机风嘴中进风罩、隔热板、第一导风筒和出风板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及对应说明如下:
1:进风罩;
2:出风壳;21:汇流区域;22:扩散区域;23:常态出风区域;24:常态出风通孔;25:聚风凹部;26:梳齿;
3:隔热层;
4:第一导风筒;41:第一导风筒的侧壁;42:第一扩散口;
5:第二导风筒;51:第二导风筒的侧壁;52:第二扩散口;
6:第一风孔组;
7:第二风孔组;
8:出风板;
9;第三风孔组;
10: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该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
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风嘴,主要包括进风罩1、出风壳2和隔热层3。出风壳2具有不同的出风区域,出风壳2与进风罩1相连接,用于调节与进风罩1的对应位置,以改变出风壳2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隔热层3设置于进风罩1内侧,以阻挡向进风罩1传递的热量。
为了改变出风壳2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调节进风罩1和出风壳2对应位置可以采用多种实现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插拔形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旋转形式。以下实施例中以旋转形式调节出风壳2不同区域的出风量进行介绍。
进风罩1可以为喇叭状,其相对的两端具有大小不一的开口。进风罩1的小口为进风口,该进风口用于与风源连接,进风罩1的大口与出风壳2连接。进风罩1的小口和大口均为圆形开口。
出风壳2包括有圆盘状结构,该圆盘状结构的边缘可以与进风罩1大口的圆形边缘相适配连接,以围成形成风腔。出风壳2可以以圆盘状结构的轴线为旋转轴、沿圆形边缘的周向相对于进风罩1旋转,以实现出风壳2和进风罩1对应位置的调节。
出风壳2的圆盘状结构包括汇流区域21和扩散区域22。根据汇流区域21和扩散区域22的分布范围和出风量,可以将吹风机风嘴的出风分为汇流出风、扩散出风、以及介于汇流出风和扩散出风之间的过渡出风。
汇流出风为聚风,其为汇流区域21出风,扩散区域22不出风的状态,一些实施例中,此状态汇流区域21的出风量最大,扩散区域22的出风量最小、且为0;扩散出风为散风,其为汇流区域21不出风,扩散区域22出风的状态,一些实施例中,此状态扩散区域22的出风量最大,汇流区域21的出风量最小、且为0;过渡出风为汇流区域21和扩散区域22均出风的状态,其中,在过渡出风的状态下,可以通过继续旋转调节出风壳2,以调整汇流区域21和扩散区域22相对的出风量,例如,沿一周向调节进风罩1和出风壳2对应位置,使得汇流区域21的出风量减少,扩散区域22的出风量增加;又例如,沿另一周向调节进风罩1和出风壳2对应位置,使得汇流区域21的出风量增加,扩散区域22的出风量减少。
通过调节出风壳2与进风罩1的对应位置,改变出风壳2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实现不同出风状态的切换,而使得吹风机风嘴实现一个配件具备多种功能的效果。
隔热层3设置于前述风腔内,形成挡墙结构,以阻挡流经进风罩1的热风的热量向进风罩1传递。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吹风机风嘴,主要由进风罩1、出风壳2和隔热层3构成,通过隔热层3实现对热风的热量和进风罩1进行隔离,从而有效的避免用户与进风罩1接触后烫伤。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壳2包括汇流区域21、以及设置于汇流区域21外侧的扩散区域22;出风壳2与进风罩1转动连接,出风壳2沿出风壳2的周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出风壳2在第一位置时,汇流区域21流出汇流气流,扩散区域22不出风。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汇流区域21和扩散区域22沿圆盘状结构轴线的投影为均为环形,其中,扩散区域22的投影套设于汇流区域21的投影外侧。
风腔内形成有流向汇流区域21的第一风道结构,以及流向扩散区域22的第二风道结构。出风壳2相对于进风罩1旋转的过程中,调整第一风道结构和第二风道结构为封闭或者打开的状态,以调控对应出风区域是否出风;进一步调整第一风道结构和第二风道结构对应的状态开度的大小,以调控对应出风区域出风量的大小。
第一位置为出风壳2相对于进风罩1沿第一周向可旋转到的极限位置;第二位置为出风壳2相对于进风罩1沿第二周向可旋转到的极限位置;这样用户可以明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位于何处,并根据实际需求调节不同的出风状态。第一周向和第二周向相反。可选地,第一周向为顺时针,第二周向为逆时针。可选地,第一周向为逆时针,第二周向为顺时针。
可选地,进风罩1和出风壳2的连接处设置有凹凸配合的滑动结构。其中,出风壳2朝向进风罩1的一侧、沿边缘、且沿朝向进风罩1凸出设置连接凸起,该连接凸起设置有多个,多个连接凸起沿出风壳2边缘周向设置;每个连接凸起上设置有沿出风壳2边缘的径向凹陷的卡接凹部;进风罩1上设置有与卡接凹部配合的卡接凸部,该卡接凸出沿进风罩1大口边缘的径向凸出;连接凸起伸入进风罩1内,卡接凸部嵌入卡接凹部内;在外力的作用下,出风壳2沿周向调节与进风罩1的相对位置,卡接凸部在卡接凹部内同向滑动。当出风壳2沿第一周向转动,卡接凸部与卡接凹部相抵时,出风壳2位于第一位置;当出风壳2沿第二周向转动,卡接凸部与卡接凹部相抵时,出风壳2位于第二位置;
通过将卡接凸起与卡接凹部设置成形状相匹配的结构形式,并使卡接凸起与卡接凹部卡接配合,使得进风罩1与出风壳2能够发生相对旋转的同时可以防止脱落,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切换改变出风壳2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
当出风壳2在第一位置时,第二风道结构处于封闭状态,第一风道结构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热风只能从汇流区域21吹出,形成聚风。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壳2在第二位置时,扩散区域22流出扩散气流,汇流区域21不出风。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当出风壳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风道结构处于封闭状态,第二风道结构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热风只可以向周边扩散并从扩散区域22流出,形成散风。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壳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阶段,汇流区域21流出的汇流气流减少,扩散区域22流出的扩散气流增加。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出风壳2从第一位置可以沿第二周向相对于出风罩转动,以打开第二风道结构,并逐渐增加第二风道结构的打开程度,使得从扩散区域22流出的扩散气流增加;同时减少第一风道结构的打开程度,使得从汇流区域21流出的汇流气流减少。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壳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阶段,汇流区域21流出的汇流气流增加,扩散区域22流出的扩散气流减少。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出风壳2从第二位置可以沿第一周向相对于出风罩转动,会打开第一风道结构,并逐渐增加第一风道结构的打开程度,使得汇流区域21流出的汇流气流增加;同时减少第二风道结构的打开程度,使得扩散区域22流出的扩散气流减少。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节汇流区域21和扩散区域22流的各自出风量,例如当需要均匀出风时,可以将出风壳2调节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使得从汇流区域21和扩散区域22流出的气流风量相同。
如图2、4和5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隔热层3上设置有第一导风筒4,该第一导风筒的侧壁41上设置多个第一扩散口42;出风壳2上设置有第二导风筒5,该第二导风筒的侧壁51上设置有与多个第一扩散口42相配合的多个第二扩散口52;第二导风筒5套设于第一导风筒4外侧,以形成气流通道;其中,出风壳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不重叠,气流通道与汇流区域21连通,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汇流区域21流出。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隔热层3设置于出风壳2和进风罩1之间。隔热层3上的第一导风筒4向出风壳2方向延伸,第一导风筒4与隔热层3连接的端部作为第一导风筒4的进风端,该进风端与风源连通;第一导风筒4远离隔热层3的端部作为第一导风筒4的出风端。第一导风筒4为圆柱状结构,第一导风筒的侧壁41上开设有连通于第一导风筒4内外的第一扩散口42,多个第一扩散口42沿第一导风筒4的周向排列。
出风壳2上的第二导风筒5向隔热层3方向延伸,第二导风筒5远离出风壳2的端部作为第二导风筒5的进风端,第二导风筒5与出风壳2连接的端部作为第二导风筒5的出风端。第二导风筒5为圆柱状结构,第二导风筒的侧壁51上开设有连通于第二导风筒5内外的第二扩散口52,多个第二扩散口52沿第二导风筒5的周向排列。
第一导风筒4的出风端伸入第二导风筒5内并靠近第二导风筒5的出风端,第一导风筒的侧壁41和第二导风筒的侧壁51贴合,以形成气流通道。第二导风筒5和第一导风筒4转动连接,出风壳2沿周向旋转的过程中带动第二导风筒5相对于第一导风筒4同步旋转,第二扩散口52相对于第一扩散口42同步旋转,调整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对应位置,进而调节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的重叠面积;出风壳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的重叠面积为0,即不重叠时,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为交错状态,此时,气流通道作为第一风道结构,气流通道的进风端为第一导风筒4的进风端,气流通道的出风端为出风壳2的汇流区域21,没有气流流向扩散区域22。热风流经气流通道后从汇流区域21流出,形成聚风。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壳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重叠面积最大,气流通道与扩散区域22连通,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扩散区域22流出。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出风壳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的重叠面积最大,气流通道的内气流从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的重叠处流出,流经进风罩1内的容纳空间,流向扩散区域22,以形成第二风道结构,此时,气流通道的进风端为第一导风筒4的进风端,气流通道的出风端为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的重叠处,没有气流流向汇流区域21。气流通道内的气流都从扩散区域22流出,形成散风。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壳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时,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重叠,气流通道与扩散区域22、以及汇流区域21均连通,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扩散区域22、以及汇流区域21流出。
可选地,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沿第一导风筒4径向的投影形状和尺寸相同。
可选地,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沿第一导风筒4径向的投影为矩形。
可选地,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沿第一导风筒4径向的投影为圆形。
可选地,第一导风筒4和第二导风筒的侧壁51具有锯齿状的凹凸结构,其中,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均为凹凸结构的凹部。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导风筒4的出风端和第二导风筒5的出风端相靠近,第一导风筒4的出风端设置有第一风孔组6;第二导风筒5的出风端设置有汇流区域21,汇流区域21内设置有第二风孔组7;其中,出风壳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的重叠面积最大,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汇流区域21流出。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筒4的出风端设置有出风板8,沿出风板8的厚度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一风孔,多个第一风孔可以沿周向设置形成第一风孔组6。第二导风筒5的出风端设置有汇流区域21,沿出风壳2的圆盘状结构的厚度方向,汇流区域21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二风孔,多个第二风孔可以沿周向设置形成第二风孔组7。第一导风筒4的出风端和第二导风筒5的出风端相靠近至贴合,使得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靠近,第一导风筒4的出风端和第二导风筒5的出风端形成滑动连接。出风壳2沿周向旋转调节出风壳2与进风罩1的相对位置阶段,带动汇流区域21沿周向相对于出风板8同步旋转,第二风孔组7相对于第一风孔组6同步旋转,以调节第二风孔组7和第一风孔组6的对应位置,进而调节第二风孔组7和第一风孔组6的重叠面积。出风壳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的重叠面积最大,此时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不重叠,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全部从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的重叠处流出汇流区域21。
可选地,出风板8朝向隔热层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合部,隔热层3朝向出风板84的一侧可以设置有与第一卡合部配合的第二卡合部,以实现出风板8与隔热层3卡接。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壳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的不重叠,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扩散区域22流出。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沿出风壳2的圆盘状结构的厚度方向,扩散区域22内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三风孔,多个第三风孔可以沿周向设置形成第三风孔组9。其中,第三风孔连通于容置空间和外部环境。
出风壳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的重叠面积为0,即不重叠,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处于交错状态,无法形成通路,此时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重叠面积最大,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全部从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重叠处流向容置空间,并从容置空间通过第三风孔组9流出扩散区域22,形成散风。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壳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时,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重叠,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重叠,气流通道与扩散区域22、以及汇流区域21均连通,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扩散区域22、以及汇流区域21流出。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出风壳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重叠面积最大,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不重叠,第一风道结构打开程度最大,第二风道结构闭合;此时,汇流区域21出风、且相对于汇流区域21不同的出风状态,此时汇流区域21出风量最大;扩散区域22不出风。出风壳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旋转调节的阶段,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重叠面积减少,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开始重叠、且重叠面积增加,此阶段第一风道结构开始关闭,即第一风道结构打开程度开始减低,第二风道结构开始打开,相对的,汇流区域21出风减少,扩散区域22出风增加。出风壳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风孔组6和第二风孔组7不重叠,第一扩散口42和第二扩散口52的重叠面积最大,第一风道结构闭合,第二风道结构闭合打开程度最大,此时,汇流区域21不出风;扩散区域22出风、且相对于扩散区域22不同的出风状态,此时扩散区域22出风量最大。
出风壳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旋转调节的阶段,与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旋转调节的阶段相反,故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壳2还包括常态出风区域23,常态出风区域23位于汇流区域21内侧。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常态出风区域23设置于圆盘状结构的居中位置。常态出风区域23内设置有一个常态出风通孔24。吹风机启动后,无论如何调节出风壳2与进风罩1的对应位置,常态出风通孔24的出风量不变。
如图2、3和5所示,出风板8与常态出风通孔24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通风孔10。常态出风通孔24、通风孔10和进风孔相连通。可选地,常态出风通孔24、通风孔10和进风孔均为圆形孔。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隔热层3与进风罩1卡接,且靠近进风罩1的内壁。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隔热层3可以为喇叭形,其相对的两端具有大小不一的开口。隔热层3的小口与进风罩1的进风孔连接,进风罩1的大口设置于进风罩1内。进风罩1的小口和大口均可以为圆形开口。隔热层3的外壁贴合于进风罩1的内壁。隔热层3和进风罩1可以通过卡接或者螺栓连接。前述第一风道结构和第二风道结构至少大部分均设置于隔热层3内侧,即隔热层3与出风壳2之间,以隔断热风,减少热封的热量向进风罩1传递。
如图2和5所示,可选地,出风壳2具有向进风罩1凹陷的聚风凹部25,出风壳2远离进风罩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梳齿26,该多个梳齿26向相反于进风罩1的方向延伸,多个梳齿26中的部分梳齿26设置于聚风凹部25内。多个梳齿26可以沿周向均匀分布,每个梳齿26具有中空结构,即风道,通过风道,梳齿26与第二风孔一一对应连通。以便流出第二风孔的气流从梳齿26的一端流入风道,并从另一端流出,用于实现对头发的干燥和整形。其中,当形成扩散气流时,出风壳2的中部温度相对降低,此时可以将梳齿26插入刚洗过的湿头发中,从头发内部将头发吹干;当形成汇聚气流时,出风壳2的中部风温相对升高,此时可以将已经吹半干的头发放进梳齿26上,拉直头发或者盘旋做卷曲造型。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包括吹风机本体以及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吹风机风嘴,该吹风机风嘴与吹风机本体连接。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吹风机风嘴设置于吹风机本体上,吹风机本体上设置有用于产生热风的电阻和风机。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吹风机风嘴及吹风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主要由进风罩1、出风壳2和隔热层3形成吹风机风嘴,通过隔热层3实现对热风的热量和进风罩1进行隔离,从而有效的避免用户与进风罩1接触后烫伤。
通过调节出风壳2与进风罩1的对应位置,改变出风壳2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实现不同出风状态的切换,而使得吹风机风嘴实现一个配件具备多种功能的效果,提高使用效率。
通过将卡接凸起与卡接凹部设置成形状相匹配的结构形式,并使卡接凸起与卡接凹部卡接配合,使得进风罩1与出风壳2能够发生相对旋转的同时可以防止脱落,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切换改变出风壳2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水平”、“竖直”、“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吹风机风嘴,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罩(1);
出风壳(2),具有不同的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壳(2)与所述进风罩(1)相连接,用于调节与所述进风罩(1)的对应位置,以改变所述出风壳(2)上不同区域的出风量;以及
隔热层(3),设置于所述进风罩(1)内侧,以阻挡向所述进风罩(1)传递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风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壳(2)包括汇流区域(21)、以及设置于所述汇流区域(21)外侧的扩散区域(22);所述出风壳(2)与所述进风罩(1)转动连接,所述出风壳(2)沿所述出风壳(2)的周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出风壳(2)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汇流区域(21)流出汇流气流,所述扩散区域(22)不出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风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壳(2)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扩散区域(22)流出扩散气流,所述汇流区域(21)不出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风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3)上设置有第一导风筒(4),所述第一导风筒的侧壁(41)上设置多个第一扩散口(42);
所述出风壳(2)上设置有第二导风筒(5),所述第二导风筒的侧壁(51)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一扩散口(42)相配合的多个第二扩散口(52);所述第二导风筒(5)套设于所述第一导风筒(4)外侧,以形成气流通道;
其中,所述出风壳(2)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扩散口(42)和所述第二扩散口(52)不重叠,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汇流区域(21)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所述汇流区域(21)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风机风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壳(2)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扩散口(42)和所述第二扩散口(52)重叠面积最大,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扩散区域(22)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所述扩散区域(22)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风机风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筒(4)的出风端和所述第二导风筒(5)的出风端相靠近,所述第一导风筒(4)的出风端设置有第一风孔组(6);
所述第二导风筒(5)的出风端设置有所述汇流区域(21),所述汇流区域(21)内设置有第二风孔组(7);
其中,所述出风壳(2)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风孔组(6)和所述第二风孔组(7)的重叠面积最大,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所述汇流区域(21)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风机风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壳(2)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风孔组(6)和所述第二风孔组(7)的不重叠,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从所述扩散区域(22)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风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壳(2)还包括常态出风区域(23),所述常态出风区域(23)位于所述汇流区域(21)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吹风机风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3)与所述进风罩(1)卡接,且靠近所述进风罩(1)的内壁。
10.一种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吹风机本体;以及
本申请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吹风机风嘴,与所述吹风机本体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00156.1U CN220494470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吹风机及其风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00156.1U CN220494470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吹风机及其风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494470U true CN220494470U (zh) | 2024-02-20 |
Family
ID=89870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00156.1U Active CN220494470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吹风机及其风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494470U (zh)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21700156.1U patent/CN22049447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437076B2 (ja) | ヘアドライヤ | |
CN115606924A (zh) | 卷发用卷发头及具有其的头发造型装置 | |
KR20200116277A (ko) | 헤어 드라이어 | |
CN111134435A (zh) | 手持式吹风机 | |
CN220494470U (zh) | 吹风机及其风嘴 | |
CN113384057B (zh) | 调节组件及吹风机 | |
CN113598507A (zh) | 吹风机 | |
CN212465230U (zh) | 一种风机及电吹风 | |
CN220494469U (zh) | 吹风机及其风嘴 | |
CN110680069A (zh) | 一种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吹风 | |
CN217695532U (zh) | 出风嘴及电吹风 | |
CN211932984U (zh) | 调节组件及吹风机 | |
CN215837547U (zh) | 吹风机 | |
CN108420174B (zh) | 一种电吹风机 | |
CN208708850U (zh) | 一种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吹风 | |
JP3225005U (ja) | 多機能加湿電気ヒータ | |
CN216998969U (zh) | 风机装置及晾衣机 | |
CN112648239A (zh) | 送风装置 | |
CN112336039A (zh) | 一种便携式双层风道吹风机 | |
CN108451138B (zh) | 吹风机 | |
CN220045149U (zh) | 吹风机附件 | |
CN111374429A (zh) | 一种风机及电吹风 | |
CN214630571U (zh) | 一种电吹风 | |
JPS6370030A (ja) | 熱風循環式調理器 | |
CN218527972U (zh) | 一种风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