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7385U - 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7385U
CN220367385U CN202321555648.6U CN202321555648U CN220367385U CN 220367385 U CN220367385 U CN 220367385U CN 202321555648 U CN202321555648 U CN 202321555648U CN 220367385 U CN220367385 U CN 220367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bridge
movable
iron core
coil
contac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556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荣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5564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7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7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7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该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包括动铁芯、套设于动铁芯外周的线圈、连接于动铁芯远离线圈的一端的动触桥、设于动触桥远离动铁芯一侧的静触桥、检测系统以及两连接件;动触桥上设有两第一触点,且两连接件的一端分别与两第一触点一一对应抵接、另一端分别与检测系统的两输入端电连接,以形成触点检测回路;检测系统用于接收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和线圈的电信号;动铁芯带动动触桥与静触桥接触,连接件和第一触点分离,触点检测回路断开。该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结构简单,能够简化装配,且不会额外占用电池包的空间。

Description

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包内的高压回路一般由继电器、熔断器、分流器、铜排和高压连接器组成。其中,因继电器与熔断器匹配的参数不合适、长期带载切断以及触点老化等因素将会导致继电器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发生粘连而造成电池包无法在正常工作,影响行车安全以及增加了维修人员带电操作的风险。因此,及时检测继电器的触点粘连情况就显得很有意义。
针对继电器触点粘连的检测,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在继电器两侧增加电压采样点,通过电池管理系统计算两侧的电压差判断继电器的动触点和静触点是否粘连。然而,现有的粘连检测装置还需要在电池包内额外增加锁接端子、高压采样线束以及在铜排上增加锁接点,这就需要在电池包内预留足够的锁接和走线空间,且制造和维护成本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该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结构简单,能够简化装配,且不会额外占用电池包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该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包括动铁芯、套设于动铁芯外周的线圈、连接于动铁芯远离线圈的一端的动触桥、设于动触桥远离动铁芯一侧的静触桥、检测系统以及两连接件;动触桥上设有两第一触点,且两连接件的一端分别与两第一触点一一对应抵接、另一端分别与检测系统的两输入端电连接,以形成触点检测回路;检测系统用于接收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和线圈的电信号;动铁芯带动动触桥与静触桥接触,连接件和第一触点分离,触点检测回路断开。该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结构简单,能够简化装配,且不会额外占用电池包的空间。
可选地,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还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线圈、动铁芯、动触桥以及静触桥分别设于容置腔内。
可选地,壳体内连接有隔板,隔板用于将容置腔分隔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线圈位于第一子腔内,动触桥和静触桥分别位于第二子腔内,动铁芯的一端位于第一子腔内、另一端穿过隔板伸入至第二子腔内。
可选地,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还包括与动触桥连接的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动触桥连接、另一端和隔板连接。
可选地,复位弹簧套设于动铁芯的外周。
可选地,复位弹簧包括两个,两个复位弹簧分别位于动铁芯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连接件的一端位于第二子腔内、另一端自第二子腔伸出至壳体之外。
可选地,线圈固定于第一子腔内。
可选地,动触桥靠近静触桥的一面设有两动触点,静触桥具有与两动触点一一对应的两静触点;两动触点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方向与动触桥和静触桥的排布方向垂直。
可选地,两第一触点均设于动触桥背离静触桥的一面,且两第一触点沿第二方向排布,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提供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包括动铁芯、套设于动铁芯外周的线圈、连接于动铁芯远离线圈的一端的动触桥、设于动触桥远离动铁芯一侧的静触桥、检测系统以及两连接件;动触桥上设有两第一触点,且两连接件的一端分别与两第一触点一一对应抵接、另一端分别与检测系统的两输入端电连接,以形成触点检测回路;检测系统用于接收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和线圈的电信号;动铁芯带动动触桥与静触桥接触,连接件和第一触点分离,触点检测回路断开。本申请通过设置两个连接件,且将两个连接件的一端与两个第一触点第一对应抵接,将两个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检测系统的两个输入端电连接,这样,两个连接件、动触桥和检测系统能够形成触点检测回路。如此,当检测系统能够接收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或者线圈的电信号的任意一个时说明继电器未发生触点粘连异常,当检测系统既不能接收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也不能接收到线圈的电信号时说明继电器已经发生触点粘连异常。而且,本申请设置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的检测方式简单,且其触点检测回路结构简单,只需要将两个连接件和检测系统的两个输入端插接,便可以通过检测系统的检测信号判别粘连与否,无需在继电器两侧额外设置锁接端子,且节省了线束和铜排,能够简化装配,且不会额外占用电池包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铁芯、动触桥、复位弹簧和线圈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动铁芯;20-线圈;30-动触桥;31-第一触点;32-动触点;40-静触桥;41-静触点;50-连接件;60-壳体;61-容置腔;611-第一子腔;612-第二子腔;62-隔板;70-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该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包括动铁芯10、套设于动铁芯10外周的线圈20、连接于动铁芯10远离线圈20的一端的动触桥30、设于动触桥30远离动铁芯10一侧的静触桥40、检测系统以及两连接件50;动触桥30上设有两第一触点31,且两连接件50的一端分别与两第一触点31一一对应抵接、另一端分别与检测系统的两输入端电连接,以形成触点检测回路;检测系统用于接收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和线圈20的电信号;动铁芯10带动动触桥30与静触桥40接触,连接件50和第一触点31分离,触点检测回路断开。该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结构简单,能够简化装配,且不会额外占用电池包的空间。
上述动铁芯10设于线圈20内部,且一端与动触桥30连接,这样,线圈20通电后,动铁芯10带动动触桥30运动,以使动触桥30朝向靠近静触桥40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动触桥30和静触桥40接触连接。
其中,动触桥30和动铁芯10的连接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制,其可以通过固定件固定,也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只要能够使得动铁芯10的一端与动触桥30相对固定即可,本申请对两者具体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
静触桥40位于动触桥30远离动铁芯10的一端。在初始状态时,静触桥40和动触桥30之间具有间隙,两者不接触;在线圈20通电时,动触桥30在动铁芯10的带动下与静触桥40接触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动触桥30上设有朝向静触桥40的方向的动触点32,静触桥40上设有朝向动触桥30的方向的静触点41,在动触桥30和静触桥40接触连接时,动触点32和静触点41能够接触连接。
如图3所示,连接件50具有相对的两端,其中,两个连接件50的一端均与动触桥30抵接,两个连接件50的另一端分别与检测系统的两输入端电连接,这样,一个连接件50、动触桥30、另一个连接件50和检测系统能够依次连接能够形成闭合回路,该闭合回路即为本申请的触点检测回路。
在本实施例,在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时,两个连接件50与动触桥30的第一触点31抵接,触点检测回路闭合连通,检测系统能够检测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在继电器处于闭合状态时,动触桥30的第一触点31远离两个连接件50,这样,触点检测回路将断开,检测系统无法检测到触点检测回路的(触点检测回路处于断路,无电信号输出)。
其中,上述检测系统能够接收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和线圈20的电信号。为便于理解,以下将对本申请提供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在继电器处于正常状态且未闭合时,此时,线圈20未通电,动触桥30和静触桥40分离,两连接件50均与动触桥30的第一触点31连接,触点检测回路处于闭合状态,检测系统能够接收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触点检测回路有电信号输出),但无法接收到线圈20的电信号(线圈20无功率输出);
在继电器处于正常状态且闭合时,此时,线圈20通电,动铁芯10带动动触桥30朝向静触桥40的方向运动,以使得动触桥30和静触桥40接触连接,与此同时,动触桥30的第一触点31和两个连接件50脱离,触点检测回路断开。这个过程中,检测系统无法接收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触点检测回路断路,无电信号输出),但能够接收到线圈20的电信号(线圈20通电有功率输出)。
在继电器处于异常状态(此处异常特指动触桥30和静触桥40的触点发生粘连现象),这时,线圈20断电,动触桥30无法复位,这样,动触桥30的第一触点31便不会与两个连接件50连接,触点检测回路依然处于断路状态。如此,检测系统无法接收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触点检测回路断路,无电信号输出),且无法接收到线圈20的电信号(线圈20断电无功率输出)。
也就是说,在继电器能够正常工作时,动触桥30和静触桥40未发生触点粘连,检测系统至少能够接收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或线圈20的电信号中的任意一种;而在继电器处于触点粘连状态无法正常工作时(无法正常工作主要是无法在断电后自动复位),检测系统既不能接收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也不能接收到线圈20的电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检测系统可以使用电池包的电池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包括动铁芯10、套设于动铁芯10外周的线圈20、连接于动铁芯10远离线圈20的一端的动触桥30、设于动触桥30远离动铁芯10一侧的静触桥40、检测系统以及两连接件50;动触桥30上设有两第一触点31,且两连接件50的一端分别与两第一触点31一一对应抵接、另一端分别与检测系统的两输入端电连接,以形成触点检测回路;检测系统用于接收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和线圈20的电信号;动铁芯10带动动触桥30与静触桥40接触,连接件50和第一触点31分离,触点检测回路断开。本申请通过设置两个连接件50,且将两个连接件50的一端与两个第一触点31第一对应抵接,将两个连接件50的另一端与检测系统的两个输入端电连接,这样,两个连接件50、动触桥30和检测系统能够形成触点检测回路。如此,当检测系统能够接收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或者线圈20的电信号的任意一个时说明继电器未发生触点粘连异常,当检测系统既不能接收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也不能接收到线圈20的电信号时说明继电器已经发生触点粘连异常。而且,本申请设置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的检测方式简单,且其触点检测回路结构简单,只需要将两个连接件50和检测系统的两个输入端插接,便可以通过检测系统的检测信号判别粘连与否,无需在继电器两侧额外设置锁接端子,且节省了线束和铜排,能够简化装配,且不会额外占用电池包的空间。
如图1所示,可选地,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还包括具有容置腔61的壳体60,线圈20、动铁芯10、动触桥30以及静触桥40分别设于容置腔61内。
其中,上述线圈20可以固定于容置腔61内。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60内连接有隔板62,隔板62用于将容置腔61分隔为第一子腔611和第二子腔612;线圈20位于第一子腔611内,动触桥30和静触桥40分别位于第二子腔612内,动铁芯10的一端位于第一子腔611内、另一端穿过隔板62伸入至第二子腔612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线圈20固定于容置腔61的第一子腔611内。连接件50的一端位于第二子腔612内、另一端自第二子腔612伸出至壳体60之外。
本申请将线圈20设置于第一子腔611内,而将触点检测回路的各个部件设置于第二子腔612内,这样,线圈20和触点检测回路能够分隔开来,如此,能够避免线圈20对触点检测回路的干扰。
为便于在线圈20断电后,继电器的动触桥30和动铁芯10能够快速复位,可选地,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还包括与动触桥30连接的复位弹簧70;复位弹簧70的一端与动触桥30连接、另一端和隔板62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壳体60内未设置隔板62时,复位弹簧70的一端与动触桥30连接、另一端可以与壳体60连接。
本申请对复位弹簧7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只要其能够起到在线圈20断电后,其能够助力动触桥30和动铁芯10快速复位即可。
其中,示例地,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复位弹簧70套设于动铁芯10的外周,且一端和动触桥30连接、另一端和隔板62连接。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复位弹簧70包括两个,两个复位弹簧70分别位于动铁芯10的相对两侧,且每个复位弹簧70的一端均和动触桥30连接、另一端均和隔板62连接。当然,上述复位弹簧70也可以只设置一个(设置在动铁芯10的一侧,且一端和动触桥30连接、另一端和隔板62连接)。
在复位弹簧70包括两个设置在动铁芯10的相对两侧的复位弹簧70时,两个复位弹簧70可以对称设置于动铁芯10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动触桥30靠近静触桥40的一面设有两动触点32,静触桥40具有与两动触点32一一对应的两静触点41;两动触点32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方向与动触桥30和静触桥40的排布方向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对应至图1中则为水平方向。
可选地,两第一触点31均设于动触桥30背离静触桥40的一面,且两第一触点31沿第二方向排布,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垂直。该第二方向对应至图1中则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仅为一种示例,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也可以是图1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第二方向对应为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互换,只要两者垂直设置,且均与动触桥30和静触桥40的排布方向垂直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铁芯、套设于所述动铁芯外周的线圈、连接于所述动铁芯远离所述线圈的一端的动触桥、设于所述动触桥远离所述动铁芯一侧的静触桥、检测系统以及两连接件;所述动触桥上设有两第一触点,且两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触点一一对应抵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检测系统的两输入端电连接,以形成触点检测回路;所述检测系统用于接收所述触点检测回路的电信号和所述线圈的电信号;
所述动铁芯带动所述动触桥与所述静触桥接触,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触点分离,所述触点检测回路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还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所述线圈、所述动铁芯、所述动触桥以及所述静触桥分别设于所述容置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将所述容置腔分隔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内,所述动触桥和所述静触桥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内,所述动铁芯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内、另一端穿过所述隔板伸入至所述第二子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动触桥连接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动触桥连接、另一端和所述隔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动铁芯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复位弹簧分别位于所述动铁芯的相对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内、另一端自所述第二子腔伸出至所述壳体之外。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一子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靠近所述静触桥的一面设有两动触点,所述静触桥具有与两所述动触点一一对应的两静触点;两所述动触点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动触桥和所述静触桥的排布方向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触点均设于所述动触桥背离所述静触桥的一面,且两所述第一触点沿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CN202321555648.6U 2023-06-16 2023-06-16 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 Active CN220367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5648.6U CN220367385U (zh) 2023-06-16 2023-06-16 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5648.6U CN220367385U (zh) 2023-06-16 2023-06-16 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7385U true CN220367385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8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55648.6U Active CN220367385U (zh) 2023-06-16 2023-06-16 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7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12559B1 (ko) 개폐장치 배열체를 위한 그룹 보호 모듈 및 이러한 그룹보호 모듈을 갖는 개폐장치 배열체
US20140339892A1 (en) Disconnection unit for disconnecting a battery from a power system and a motor vehicle having a lithium-ion battery
CN104836210A (zh) 用于电分离的分离单元和带这样的分离单元的电池组系统
TW200300561A (en) Control and protection module of a switch device
CN220367385U (zh) 继电器粘连检测装置
CN201898051U (zh) 用于低压电路的电气开关设备
CN110774899B (zh) 一种纯电动轨道机车的接触器箱
CN218788354U (zh) 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JP2014064464A (ja) 給電制御装置
CN115714076A (zh) 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CN214583718U (zh) 电力线负荷温升在线监测装置
CN215047777U (zh) 一种电梯应急控制装置及电梯装置
CN111682134B (zh) 防盗电池、电池模组及机柜
CN214313070U (zh) 一种漏电断路器
CN220457138U (zh) 一种被配置用作开关装置的电气盒
JP2022024222A (ja) 継電器
CN111998970A (zh) 一种用于断路器的温度测量装置
CN111196159A (zh) 一种低压维修开关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
CN217507957U (zh) 防止高压开关柜二次电流回路开路运行的电路及装置
KR20160122356A (ko) 안전 스위칭 부를 갖는 차단기
US11979047B2 (en) Busbar contactor matrix module
CN217426628U (zh) 一种真空接触器
CN201300740Y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高压电保护系统
CN218769311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
CN218385029U (zh) 一种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