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8361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8361U
CN220358361U CN202320871934.7U CN202320871934U CN220358361U CN 220358361 U CN220358361 U CN 220358361U CN 202320871934 U CN202320871934 U CN 202320871934U CN 220358361 U CN220358361 U CN 220358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oles
power
metal heat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719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719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8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8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83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电源触头、金属散热件,连接器壳体具有安装侧和对接侧,安装侧具有底面,底面凸设限位块,金属散热件正对底面设置,限位块抵接金属散热件上表面,金属散热件上表面与底面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电源引脚从金属散热件上表面向下穿过金属散热件的通孔,至少一电源触头的连接段与至少一通孔的内壁相固定,电源引脚的插接段与电路板插接,防止金属散热件朝向连接器壳体位移,使连接器壳体的热量通过电源触头快速导热至金属散热件,避免在连接器壳体内聚集,通过第一散热通道被快速带走,保证连接器壳体的正常温度,散热效果更好,电源引脚与电路板连接处产生的热量导热至金属散热件,避免造成电路板烧坏。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设置有金属散热件以用于散热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电源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热量,尤其是用于传输大电流的电源连接器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便产生大量热量,使得狭小的电源连接器内部的温度上升,容易造成电源连接器烧坏,电源连接器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较高的温度而引起绝缘本体的变形而损坏。中国专利CN201620509618.5公开了“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上,并与对接装置对接配合。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和若干信号端子对、用以限位固定所述信号端子对的限位块及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遮覆所述安装部顶壁的本体部和位于本体部两侧的限位部”,但上述电源连接器是通过设置在绝缘本体的安装部顶壁的所述散热件而间接散热,这种散热效果不理想,所述电源端子的一端与对配端子插接,其另一端与电路板插接,电源端子与电路板插接的位置也会产生较大的热量,而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安装部顶壁的散热件并不能及时将电源端子与电路板插接位置产生热量吸收并及时带走,使得电源端子与电路板插接位置的温度较高,极有可能由于高温而对电路板造成烧坏。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金属散热件正对连接器壳体的底面设置,限位块抵接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使得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与底面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电源引脚与金属散热件热导通,以实现散热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一安装侧和一对接侧,所述安装侧为所述连接器壳体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安装侧具有一底面,所述底面凸设有至少一限位块;
多个电源触头,所述电源触头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壳体,每一所述电源触头包括一基板部,自所述基板部一端延伸有至少一电源接触臂,自所述基板部另一端延伸有至少一电源引脚,所述电源引脚露出所述底面,所述电源引脚包括一连接段和一插接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基板部连接,所述插接段与所述连接段连接;
一金属散热件,所述金属散热件正对所述底面设置,所述限位块抵接所述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形成一第一散热通道,所述金属散热件对应所述电源引脚沿上下方向贯穿设有通孔,所述电源引脚从所述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向下穿过所述通孔,至少一所述电源触头的所述连接段与至少一所述通孔的内壁相配合固定,所述插接段与所述电路板插接。
进一步,所述金属散热件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堆叠而成的至少两层散热片,靠近所述底面的所述散热片上表面与所述限位块相抵接,所述连接段自上而下依次贯穿每一所述散热片的所述通孔,所述连接段与靠近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散热片的所述通孔内壁相配合固定。
进一步,靠近所述底面的所述散热片上的所述通孔的最大直径大于靠近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散热片上的所述通孔的最大直径,靠近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散热片的所述通孔包括多个圆形通孔及多个长形通孔,每一所述电源触头具有多个所述电源引脚,一部分所述电源引脚插设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另一部分所述电源引脚插设于对应的所述长形通孔,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圆形通孔的所述连接段的相对两侧凸设一对凸出部,一对所述凸出部抵持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的内壁,位于所述长形通孔的所述连接段与所述长形通孔的内壁间隙配合。
进一步,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金属散热件凸设多个保护凸柱,所述保护凸柱的高度小于所述限位块的高度,所述保护凸柱以挡止所述金属散热件朝向所述底面过度变形。
进一步,所述底面凸设多个站脚,多个所述站脚位于所述底面的相对两侧边缘,所述金属散热件位于所述底面相对两侧边缘的多个所述站脚之间,多个所述站脚站立于所述电路板的表面,所述站脚的高度大于所述限位块的高度,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形成一第二散热通道。
进一步,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两个导引柱沿上下方向凸出于所述对接侧的两侧,每一所述导引柱靠近所述底面的一端凸出所述底面并形成所述站脚。
进一步,所述对接侧凹设为腔体结构,所述电源接触臂容设于所述对接侧的腔体,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个导引槽,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同一侧壁上的两个所述导引槽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导引槽的外壁面向下延伸并超出所述底面形成所述站脚。
进一步,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两侧壁上设有多个散热孔,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同一侧壁上的多个所述散热孔位于同一侧壁的两个所述导引槽之间,在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多个所述散热孔正对多个所述电源接触臂设置。
进一步,所述连接器壳体内还容设多个信号触头,所述信号触头包括一信号接触部、一信号引脚以及连接于所述信号接触部与所述信号引脚的一信号连接部,所述对接侧包括一第一对接部和一第二对接部,所述电源接触臂容设于所述第一对接部,所述信号接触部容设于所述第二对接部,所述信号引脚露出所述底面,所述金属散热件仅位于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的所述底面区域,所述金属散热件仅与所述电源引脚热导通。
进一步,每一所述电源触头包括两个堆叠设置的板体,每一所述板体具有多个所述电源接触臂和多个所述电源引脚,两个所述板体的多个所述电源引脚均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板体的至少一所述电源引脚的所述连接段凸设一对凸出部,两个所述板体的所述凸出部沿其板厚方向相重叠,相重叠的两个所述凸出部均与同一所述通孔的内壁干涉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底面凸设有至少一所述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抵接所述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以限位所述金属散热件,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通道,防止所述金属散热件朝向所述连接器壳体发生位移,至少一所述电源触头的所述连接段与至少一所述通孔的内壁相配合固定,所述插接段与所述电路板插接,使得所述连接器壳体内部在所述电连接器对接状态下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电源触头快速导热至所述金属散热件,避免热量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内聚集,转移到所述金属散热件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通道被快速带走,保证所述连接器壳体内的正常工作温度,散热效果更好,同时所述电源引脚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处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导热至所述金属散热件,避免其产生的热量造成所述电路板的烧坏。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局部剖视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6为图1中金属散热件的分解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8为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为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10为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和图7-8所示,一种电连接器100、100’,应用于大电流的传输,其安装于一电路板C上,包括一连接器壳体(1、1’)、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壳体1、1’的多个电源触头(2、2’)、容设于所述连接器壳体1、1’内的多个信号触头(3、3’)、以及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1、1’的一金属散热件4、4’。
如图1、图5、图7、图10所示,所述连接器壳体1、1’具有一对接侧13、13’和一安装侧12、12’。所述安装侧12、12’具有一底面121、121’,所述金属散热件4、4’正对所述底面121、121’设置,所述底面121、121’凸设有至少一限位块1211、1211’,所述限位块1211、1211’抵接所述金属散热件4、4’的上表面,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4’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121、121’之间形成一第一散热通道A、A’。多个所述电源触头2、2’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壳体1、1’,每一所述电源触头2、2’包括一基板部21、21’,自所述基板部21、21’一端延伸有至少一电源接触臂22、22’,自所述基板部21、21’另一端延伸有至少一电源引脚23、23’。所述电源引脚23、23’露出所述底面121、121’,所述电源引脚23、23’包括一连接段23a、23a’和一插接段23b、23b’,所述连接段23a、23a’与所述基板部21、21’连接,所述插接段23b、23b’与所述连接段23a、23a’连接,所述插接段23b、23b’与所述电路板C插接。所述金属散热件4、4’对应所述电源引脚23、23’沿上下方向贯穿设有通孔411、411’,所述电源引脚23、23’从所述金属散热件4、4’上表面向下穿过所述通孔411、411’,至少一所述电源触头2、2’的所述连接段23a、23a’与至少一所述通孔411、411’的内壁相配合固定。
第一实施例: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插头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壳体1具有一基座11和位于所述基座11下端的所述安装侧12以及位于所述基座11上端的所述对接侧13,所述基座11的下端形成所述安装侧12,所述安装侧12为所述连接器壳体1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一侧,所述对接侧13自所述基座11的上端面向上凸出形成,所述对接侧13用于插入一插座连接器,所述安装侧12与所述对接侧13呈相对设置。所述安装侧12具有所述底面121,所述底面121凸设有多个所述限位块1211,多个所述限位块1211共同抵接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上表面以限位所述金属散热件4,防止所述金属散热件4朝向所述连接器壳体1发生位移,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12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通道A,使得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部在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状态下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导热至所述金属散热件4,避免热量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聚集,转移到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通道A被快速带走,保证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的正常工作温度,散热效果更好。所述底面121朝向所述金属散热件4凸设多个保护凸柱1212,所述保护凸柱1212的高度小于所述限位块1211的高度,多个所述保护凸柱1212均匀布置于所述底面121,在所述金属散热件4与多个所述电源引脚23插接组装时,所述金属散热件4受到所述电源引脚23插入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插入力而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朝向所述底面121一侧变形,当所述金属散热件4朝向所述底面121过度变形时,所述保护凸柱1212抵接所述金属散热件4以挡止所述金属散热件4朝向所述底面121过度变形。所述底面121凸设有多个站脚1213,多个所述站脚1213位于所述底面121的相对两侧边缘,所述金属散热件4位于所述底面121相对两侧边缘的多个所述站脚1213之间,多个所述站脚1213站立于所述电路板C的表面,所述站脚1213的高度大于所述限位块1211的高度,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与所述电路板C之间形成一第二散热通道B,以便将所述电源触头2与所述电路板C连接处产生的热量能够被所述金属散热件4吸收并散发至所述第二散热通道B能够被快速带走。所述对接侧13包括一第一对接部131和一第二对接部132,所述第一对接部131及所述第二对接部132均是由所述基座11的上表面向上凸出而形成,且所述第一对接部131与所述第二对接部132相互独立设置。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两个导引柱14,具体地,所述导引柱14沿上下方向凸出于所述对接侧13的两侧,方便所述电连接器100快速与所述插座连接器进行对接,所述导引柱14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31的两侧,且超出所述第一对接部131,每一所述导引柱14靠近所述底面121的一端凸出所述底面121并形成所述站脚1213,所述站脚1213与所述导引柱14一体成型,从而降低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成型成本,使得所述站脚1213具有更好的强度。
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触头2呈U型结构,所述电源触头2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板体。每一个所述板体包括一所述基板部21,自所述基板部21一端延伸有四个所述电源接触臂22,自所述基板部21另一端延伸有三个所述电源引脚23,所述电源接触臂22与所述电源引脚23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板体之间于所述基板部21的侧面通过一连接壁一体连接,四个所述电源接触臂22容设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31,三个所述电源引脚23露出所述底面121。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还容设多个所述信号触头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触头3具有筒状结构,所述信号触头3包括一信号接触部31、一信号引脚33以及连接于所述信号接触部31与所述信号引脚33的一信号连接部32。所述信号接触部31容设于所述第二对接部132,所述信号引脚33露出所述底面121。
如图3和图5-6所示,所述金属散热件4仅位于所述底面121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131的区域,所述金属散热件4仅与所述电源引脚23热导通,如此,所述金属散热件4仅设置在所述底面121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131的区域,使得所述电源引脚23与所述电路板C连接处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电源引脚23被导热至所述金属散热件4,避免其产生的热量造成所述电路板C的烧坏,同时,所述金属散热件4就不会覆盖到所述信号触头3,保证所述金属散热件4不会将所述信号触头3短接而造成整个所述电连接器100短路,所述金属散热件4与所述电源触头2直接进行热导通也能保持与所述信号触头3之间有足够安全的爬电距离,避免从所述电源触头2流经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电流对所述信号触头3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从而保证所述信号触头3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在所述第一对接部13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132与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关系中,所述第一对接部131及所述第二对接部132均朝向远离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一侧凸出形成。所述金属散热件4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堆叠而成的至少两层散热片41,对于用于传输大电流的所述电连接器100,设置成堆叠设置的多层所述散热片41,可以更加方便使用者根据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在电路中的电流环境而设置对应数量的所述散热片41,以保证所述金属散热件4具有足够的散热能力,能够将所述电源触头2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部及所述电源引脚23与所述电路板C插接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及时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散热件4设置有两层所述散热片4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散热件4可以设置三层及以上数量的所述散热片41,在此不作限定)。靠近所述底面121的所述散热片41上表面与所述限位块1211相抵接,所述连接段23a自上而下依次贯穿每一所述散热片41的所述通孔411,所述连接段23a与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的所述通孔411内壁相配合固定。靠近所述底面121的所述散热片41上的所述通孔411的最大直径大于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上的所述通孔411的最大直径,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的所述通孔411包括多个圆形通孔411a及多个长形通孔411b,每一所述电源触头2的一部分所述电源引脚23插设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411a,每一所述电源触头2的另一部分所述电源引脚23插设于对应的所述长形通孔411b,位于所述圆形通孔411a的所述连接段23a的相对两侧凸设一对凸出部23a1,一对所述凸出部23a1抵持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411a内壁,位于所述长形通孔411b的所述连接段23a与所述长形通孔411b的内壁间隙配合。至少一所述电源触头2的所述连接段23a与至少一所述通孔411的内壁相配合固定,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电源触头2的两个所述电源引脚23的所述连接段23a分别与两个所述圆形通孔411a的内壁抵持,其余所述电源引脚23穿过每一所述散热片41的所述长形通孔411b并与所述长形通孔411b间隙配合。靠近所述底面121的所述散热片41上的所述通孔411均设置为所述长形通孔411b,与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的所述长形通孔411b不同的是,其相对较大且能够同时显露出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上与其对应的所述长形通孔411b和所述圆形通孔411a,这样,所述电源引脚23与靠近所述底面121的所述散热片41上的所述长形通孔411b的内壁呈间隙配合,降低所述连接段23a插入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插入力。
第二实施例:
如图7-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插座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壳体1’具有所述基座11’和位于所述基座11’下端的所述安装侧12’以及位于所述基座11’上端的所述对接侧13’,所述安装侧12’为所述连接器壳体1’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一侧,所述对接侧13’用于供一插头连接器插入,所述安装侧12’与所述对接侧13’呈相对设置。所述安装侧12’具有一所述底面121’,所述底面121’凸设有多个所述限位块1211’,多个所述限位块1211’共同抵接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上表面以限位所述金属散热件4’,防止所述金属散热件4’朝向所述连接器壳体1’发生位移,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12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通道A’,使得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部在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状态下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导热至所述金属散热件4’,避免热量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聚集,转移到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通道A’被快速带走,保证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的正常工作温度,散热效果更好。所述底面121’朝向所述金属散热件4’凸设多个所述保护凸柱1212’,所述保护凸柱1212’的高度小于所述限位块1211’的高度,多个所述保护凸柱1212’均匀布置于所述底面121’,在所述金属散热件4’与多个所述电源引脚23’插接组装时,所述金属散热件4’受到所述电源引脚23’插入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插入力而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朝向所述底面121’一侧变形,当所述金属散热件4’朝向所述底面121’过度变形时,所述保护凸柱1212’抵于所述金属散热件4’以挡止所述金属散热件4’朝向所述底面121’过度变形。所述底面121’凸设有多个所述站脚1213’,多个所述站脚1213’位于所述底面121’的相对两侧边缘,所述金属散热件4’位于所述底面121’相对两侧边缘的多个所述站脚1213’之间,多个所述站脚1213’站立于所述电路板C的表面,所述站脚1213’的高度大于所述限位块1211’的高度,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与所述电路板C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散热通道B’,以便将所述电源触头2’与所述电路板C连接处产生的热量能够被所述金属散热件4’吸收并散发至所述第二散热通道B’能够被快速带走。所述对接侧13’包括一所述第一对接部131’和一所述第二对接部1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侧13’凹设为腔体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一对接部13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132’为由一中间壁分隔开而形成的两个相邻的腔体以供所述插头连接器插入。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个导引槽15’,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同一个侧壁上的两个所述导引槽15’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导引槽15’的外壁面向下延伸并超出所述底面121’形成所述站脚1213’,具体地,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同一个侧壁的两个所述导引槽15’,其中一个所述导引槽15’邻近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侧壁边缘设置,另一所述导引槽15’则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侧壁中部设置,仅邻近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侧壁边缘设置的所述导引槽15’的外壁面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站脚1213’,如此,所述站脚1213’与所述导引槽15’的外壁面一体成型的结构,降低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成型成本,补强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相对两侧壁的强度,保证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相对两侧壁即使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导引槽15’,也能够具有足够的强度。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相对两侧壁上设有多个散热孔16’,所述连接器壳体1’的同一侧壁的多个所述散热孔16’位于同一个侧壁的两个所述导引槽15’之间,通过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相对的两侧壁开设的多个所述散热孔16’,使得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从所述散热孔16’排出,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内的工作温度,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能够正常工作,避免温度在腔体内聚集而导致温度过高而终止电流的传输。
如图7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电源触头2’包括两个堆叠设置的板体,每一所述板体具有多个所述电源接触臂22’和多个所述电源引脚23’。多个所述电源接触臂22’容设于所述对接侧13’的腔体,多个所述电源引脚23’露出所述底面121’,所述电源接触臂22’与所述电源引脚23’呈相对设置,具体地,多个所述电源接触臂22’容设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31’。两个所述板体的多个所述电源引脚23’均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板体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源引脚23’的所述连接段23a’凸设一对所述凸出部23a1’,两个所述板体的所述凸出部23a1’沿其板厚方向相重叠。在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多个所述散热孔16’正对多个所述电源接触臂22’设置,使得所述电源接触臂22’在插接时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通过所述散热孔16’排出,避免热量在腔体内聚集。
如图10所示,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还容设多个所述信号触头3’,所述信号触头3’具有针状体结构。所述信号触头3’包括一信号接触部31’、一信号引脚33’以及连接于所述信号接触部31’与所述信号引脚33’的一信号连接部32’。所述信号接触部31’容设于所述第二对接部132’,所述信号引脚33’露出所述底面121’。
如图10所示,所述金属散热件4’仅位于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131’的所述底面121’区域,所述金属散热件4’仅与所述电源引脚23’热导通,如此,所述金属散热件4’仅设置在所述底面121’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131’的区域,使得所述电源引脚23’与所述电路板C连接处产生的热量能够被所述电源引脚23’导热至所述金属散热件4’,避免其产生的热量造成所述电路板C的烧坏,同时,所述金属散热件4’就不会覆盖到所述信号触头3’,保证所述金属散热件4’不会将所述信号触头3’短接而造成整个所述电连接器100’短路,所述金属散热件4’与所述电源触头2’直接进行热导通也能保持与所述信号触头3’之间有足够安全的爬电距离,避免从所述电源触头2’流经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电流对所述信号触头3’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从而保证所述信号触头3’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所述金属散热件4’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堆叠而成的至少两层所述散热片41’,对于用于传输大电流的所述电连接器100’,设置成堆叠设置的多层所述散热片41’,更加方便使用者可以根据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在电路中的电流环境而设置对应数量的所述散热片41’,以保证所述金属散热件4’具有足够的散热能力,能够将所述电源触头2’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部及所述电源引脚23’与所述电路板C插接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及时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散热件4’设置有两层所述散热片4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散热件4’可以设置三层及以上数量的所述散热片41’,在此不作限定)。靠近所述底面121’的所述散热片41’上表面与所述限位块1211’相抵接,所述连接段23a’自上而下依次贯穿每一所述散热片41’的所述通孔411’,所述连接段23a’与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的所述通孔411’内壁相配合固定。需要说明的是,靠近所述底面121’的所述散热片41’上的所述通孔411’的最大直径大于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上的所述通孔411’的最大直径,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的所述通孔411’包括多个所述圆形通孔411a’及多个所述长形通孔411b’,每一所述电源触头2’的一部分电源引脚23’插设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411a’,每一所述电源触头2’的另一部分所述电源引脚23’插设于对应的所述长形通孔411b’,位于所述圆形通孔411a’的所述连接段23a’的相对两侧凸设一对所述凸出部23a1’,一对所述凸出部23a1’抵持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411a’内壁,位于所述长形通孔411b’的所述连接段23a’与所述长形通孔411b’的内壁间隙配合。至少一所述电源触头2’的所述连接段23a’与至少一所述通孔411’的内壁相配合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触头2’相重叠的两个所述凸出部23a1’均与同一个所述通孔411’的内壁干涉配合,所述凸出部23a1’与所述圆形通孔411a’干涉配合,所述长形通孔411b’与其余所述连接段23a’间隙配合。靠近所述底面121’的所述散热片41’上的所述通孔411’均设置为所述长形通孔411b’,与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的所述长形通孔411b’不同的是,其相对较大且能够同时显露出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上与其对应的所述长形通孔411b’和所述圆形通孔411a’,这样,所述电源引脚23’与靠近所述底面121’的所述散热片41’上的所述通孔411’的内壁呈间隙配合了,降低所述连接段23a’插入所述金属散热件4’的插入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100、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底面121、121’凸设有至少一所述限位块1211、1211’,所述限位块1211、1211’抵接所述金属散热件4、4’的上表面以限位所述金属散热件4、4’,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4’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121、12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通道A、A’,防止所述金属散热件4、4’朝向所述连接器壳体1、1’发生位移,至少一所述电源触头2、2’的所述连接段23a、23a’与至少一所述通孔411、411’的内壁相配合固定,所述插接段23b、23b’与所述电路板C插接,使得所述连接器壳体1、1’内部在所述电连接器100、100’对接状态下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电源触头2、2’快速导热至所述金属散热件4、4’,避免热量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1’内聚集,转移到所述金属散热件4、4’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通道A、A’被快速带走,保证所述连接器壳体1、1’内的正常工作温度,散热效果更好,同时所述电源引脚23、23’与所述电路板C连接处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导热至所述金属散热件4、4’,避免其产生的热量造成所述电路板C的烧坏。
2、所述金属散热件4、4’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堆叠而成的至少两层所述散热片41、41’,设置成堆叠设置的多层所述散热片41、41’,更加方便使用者可以根据所述电连接器100、100’安装在电路中的电流环境而设置对应数量的所述散热片41、41’,以保证所述金属散热件4、4’具有足够的散热能力,能够将所述电源触头2、2’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1’内部及所述电源引脚23、23’与所述电路板C插接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及时散热。
3、靠近所述底面121、121’的所述散热片41、41’上的所述通孔411、411’的最大直径大于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41’上的所述通孔411、411’的最大直径,靠近所述电路板C的所述散热片41、41’的所述通孔411、411’包括多个所述圆形通孔411a、411a’及多个所述长形通孔411b、411b’,每一所述电源触头2、2’的一部分电源引脚23、23’插设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411a、411a’,每一所述电源触头2、2’的另一部分所述电源引脚23、23’插设于对应的所述长形通孔411b、411b’,位于所述圆形通孔411a、411a’的所述连接段23a、23a’的相对两侧凸设一对所述凸出部23a1、23a1’,一对所述凸出部23a1、23a1’抵持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411a、411a’内壁,位于所述长形通孔411b、411b’的所述连接段23a、23a’与所述长形通孔411b、411b’的内壁间隙配合,如此,降低所述连接段23a、23a’插入所述金属散热件4、4’的所述圆形通孔411a、411a’的插入力,使得所述电源引脚23、23’与所述金属散热件4、4’的插接更加省力、方便。
4、所述底面121、121’朝向所述金属散热件4、4’凸设多个所述保护凸柱1212、1212’,所述保护凸柱1212、1212’的高度小于所述限位块1211、1211’的高度,多个所述保护凸柱1212、1212’均匀布置于所述底面121、121’,在所述金属散热件4、4’与多个所述电源引脚23、23’插接组装时,所述金属散热件4、4’受到所述电源引脚23、23’插入所述金属散热件4、4’的插入力而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4’朝向所述底面121、121’一侧变形,当所述金属散热件4、4’朝向所述底面121、121’过度变形时,所述保护凸柱1212、1212’抵于所述金属散热件4、4’以挡止所述金属散热件4、4’朝向所述底面121、121’过度变形。
5、所述底面121、121’凸设有多个所述站脚1213、1213’,多个所述站脚1213、1213’位于所述底面121、121’的相对两侧边缘,所述金属散热件4、4’位于所述底面121、121’相对两侧边缘的多个所述站脚1213、1213’之间,多个所述站脚1213、1213’站立于所述电路板C的表面,所述站脚1213、1213’的高度大于所述限位块1211、1211’的高度,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4、4’与所述电路板C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散热通道B、B’,以便将所述电源触头2、2’与所述电路板C连接处产生的热量能够被所述金属散热件4、4’吸收并散发至所述第二散热通道B、B’能够被快速带走。
6、所述对接侧13、13’包括所述第一对接部131、13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132、132’,所述电源接触臂22、22’容设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31、131’,所述电源引脚23、23’露出所述底面121、121’,所述信号接触部31、31’容设于所述第二对接部132、132’,所述信号引脚33、33’露出所述底面121、121’,所述金属散热件4、4’仅位于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131、131’的所述底面121、121’区域,所述金属散热件4、4’仅与所述电源引脚23、23’热导通,如此,所述金属散热件4、4’仅设置在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131、131’的所述底面121、121’区域,这样所述金属散热件4、4’就不会覆盖到所述信号触头3、3’,保证所述金属散热件4、4’不会将信号触头3、3’短接而造成整个所述电连接器100、100’短路,所述金属散热件4、4’与所述电源触头2、2’直接进行热导通也能保持与所述信号触头3、3’之间有足够安全的爬电距离,避免从所述电源触头2、2’流经所述所述金属散热件4、4’的电流对所述信号触头3、3’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从而保证所述信号触头3、3’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一安装侧和一对接侧,所述安装侧为所述连接器壳体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安装侧具有一底面,所述底面凸设有至少一限位块;
多个电源触头,所述电源触头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壳体,每一所述电源触头包括一基板部,自所述基板部一端延伸有至少一电源接触臂,自所述基板部另一端延伸有至少一电源引脚,所述电源引脚露出所述底面,所述电源引脚包括一连接段和一插接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基板部连接,所述插接段与所述连接段连接;
一金属散热件,所述金属散热件正对所述底面设置,所述限位块抵接所述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形成一第一散热通道,所述金属散热件对应所述电源引脚沿上下方向贯穿设有通孔,所述电源引脚从所述金属散热件的上表面向下穿过所述通孔,至少一所述电源触头的所述连接段与至少一所述通孔的内壁相配合固定,所述插接段与所述电路板插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散热件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堆叠而成的至少两层散热片,靠近所述底面的所述散热片上表面与所述限位块相抵接,所述连接段自上而下依次贯穿每一所述散热片的所述通孔,所述连接段与靠近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散热片的所述通孔内壁相配合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底面的所述散热片上的所述通孔的最大直径大于靠近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散热片上的所述通孔的最大直径,靠近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散热片的所述通孔包括多个圆形通孔及多个长形通孔,每一所述电源触头具有多个所述电源引脚,一部分所述电源引脚插设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另一部分所述电源引脚插设于对应的所述长形通孔,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圆形通孔的所述连接段的相对两侧凸设一对凸出部,一对所述凸出部抵持于对应的所述圆形通孔的内壁,位于所述长形通孔的所述连接段与所述长形通孔的内壁间隙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金属散热件凸设多个保护凸柱,所述保护凸柱的高度小于所述限位块的高度,所述保护凸柱以挡止所述金属散热件朝向所述底面过度变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凸设多个站脚,多个所述站脚位于所述底面的相对两侧边缘,所述金属散热件位于所述底面相对两侧边缘的多个所述站脚之间,多个所述站脚站立于所述电路板的表面,所述站脚的高度大于所述限位块的高度,使得所述金属散热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形成一第二散热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两个导引柱沿上下方向凸出于所述对接侧的两侧,每一所述导引柱靠近所述底面的一端凸出所述底面并形成所述站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侧凹设为腔体结构,所述电源接触臂容设于所述对接侧的腔体,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个导引槽,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同一侧壁上的两个所述导引槽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导引槽的外壁面向下延伸并超出所述底面形成所述站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两侧壁上设有多个散热孔,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同一侧壁上的多个所述散热孔位于同一侧壁的两个所述导引槽之间,在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多个所述散热孔正对多个所述电源接触臂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内还容设多个信号触头,所述信号触头包括一信号接触部、一信号引脚以及连接于所述信号接触部与所述信号引脚的一信号连接部,所述对接侧包括一第一对接部和一第二对接部,所述电源接触臂容设于所述第一对接部,所述信号接触部容设于所述第二对接部,所述信号引脚露出所述底面,所述金属散热件仅位于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部的所述底面区域,所述金属散热件仅与所述电源引脚热导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源触头包括两个堆叠设置的板体,每一所述板体具有多个所述电源接触臂和多个所述电源引脚,两个所述板体的多个所述电源引脚均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板体的至少一所述电源引脚的所述连接段凸设一对凸出部,两个所述板体的所述凸出部沿其板厚方向相重叠,相重叠的两个所述凸出部均与同一所述通孔的内壁干涉配合。
CN202320871934.7U 2023-04-18 2023-04-18 电连接器 Active CN220358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1934.7U CN220358361U (zh) 2023-04-18 2023-04-18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1934.7U CN220358361U (zh) 2023-04-18 2023-04-18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8361U true CN220358361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503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71934.7U Active CN220358361U (zh) 2023-04-18 2023-04-18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83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0222B (zh) 背板連接器
JP508403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7541135B2 (en) Power contact having conductive plates with curved portions contact beams and board tails
JP3109493U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201801426A (zh) 電連接器
KR20010061996A (ko) 열 확산 단자를 구비한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JPH0883653A (ja) 面実装型i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11987497A (zh) 圆形电源连接器
US20070037416A1 (en) Matrix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1068237A (ja) 電気コネクター
CN220358361U (zh) 电连接器
TWI790569B (zh) 電連接器
TWM506398U (zh) 插頭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KR100316323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의 고정구조
TW202315229A (zh) 電連接器、製造方法以及連接器組件
US20090053913A1 (en)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WI761093B (zh) 具分流結構的電連接器及其分流裝置
TW202211563A (zh) 電連接器及其對接連接器
TWI692157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CN116505334B (zh) 电连接器及导电端子
CN220510295U (zh) 电源连接器
CN219498229U (zh) 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TWI813918B (zh) 電連接器
CN213584275U (zh) 便于焊接安装的pcie连接器
CN216896909U (zh) 一种灯条、灯条接头及灯条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