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0569B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0569B TWI790569B TW110109491A TW110109491A TWI790569B TW I790569 B TWI790569 B TW I790569B TW 110109491 A TW110109491 A TW 110109491A TW 110109491 A TW110109491 A TW 110109491A TW I790569 B TWI790569 B TW I79056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aforementioned
- contact
- insulating body
- pow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連接器,其具有形成有對接空間之絕緣本體、相
對設置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電源端子對,前述電源端子對包括上端子和下端子,前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均分別包括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前述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均具有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固持部和自前述固持部突伸入對接空間之接觸部;其中前述上端子之固持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排佈設置、接觸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排佈設置,前述下端子之固持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排佈設置、接觸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排佈設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能夠有效改善導電端子發熱情況之電連接器。
傳統電連接器之電源端子通常為自金屬片之前端形成一個或分割成多個接觸臂,而電連接器在傳輸電流時,其電源端子之溫度最高位置為其接觸臂之接觸點區域,因其接觸點之接觸方式僅為線接觸而對電流通道有所限制,當電源端子在傳導大電流的情況下,電源端子極易因導體通路有限,使得電流阻抗所產生之熱能過高,進而超出電連接器所能承受之溫度規範。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對傳統電連接器作進一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增加導體通路,進而有效抑制導電端子發熱之電連接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其具有形成有對接空間之絕緣本體、相對設置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電源端子對,前述電源端子對包括上端子和下端子,前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均分別包括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前述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均具有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
固持部和自前述固持部突伸入對接空間之接觸部;其中前述上端子之固持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排佈設置、接觸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排佈設置,前述下端子之固持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排佈設置、接觸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排佈設置。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在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上,前述上端子之固持部在水平面上之投影重疊,前述下端子之固持部在水平面上之投影也重疊。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上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的接觸部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均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設置於前述對接空間之上側位置處,以共同與一對接元件之一側接觸連接;前述下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的接觸部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均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設置於前述對接空間之下側位置處,以共同與對接元件的另一側接觸連接。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上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之接觸部與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前後錯位設置;前述下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之接觸部與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前後錯位設置。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上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與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於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上相鄰設置,第一端子單元之接觸部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於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上相鄰設置。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於前述上端子和下端子中,前述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相較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靠近前述對接空間之水平中心面設置,前述第二端子單元中固持部與接觸部之間之折彎數量大於第一端子
單元中固持部與接觸部之間之折彎數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形成有對接空間之絕緣本體及設置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複數電源端子,複數電源端子具有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固持部和自複數固持部同向突伸入對接空間之接觸部;其中複數電源端子形成多個端子組,每一端子組包括一固持部位於上側之第一電源端子和固持部位於下側之第二電源端子,同一端子組中之第一電源端子之接觸部和第二電源端子之接觸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排列設置,以與一對接元件之同側接觸。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在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上,前述第一電源端子之固持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疊,第二電源端子之固持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也重疊。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電源端子之接觸部相對設置於前述對接空間之水平中心面之上下兩側,以分別與對接元件相對設置之兩側接觸連接。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於同一端子組中,前述第一電源端子之固持部與第二電源端子之固持部於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上相鄰設置,第一電源端子之接觸部和第二電源端子之接觸部於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上相鄰設置。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第一電源端子和第二電源端子分別形成有複數前述接觸部,於同一端子組中,前述第一電源端子之接觸部與第二電源端子之接觸部沿橫向方向交替循環設置。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電連接器將上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和第
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沿高度方向排成一排以形成同一排接觸部、下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沿高度方向排成一排以形成另一排接觸部,可有效增加電流通道、改善電源端子之發熱情況,提高電連接器之傳輸可靠度。
100、100'、100":電連接器
1、1'、1":絕緣本體
11:安裝部
111:第一安裝面
112:第二安裝面
113:第三安裝面
12:對接部
120:對接空間
121:前端面
13、13':第一端子槽
131:通槽
132:固定槽
14:隔欄
15:間隔壁
16:第二端子槽
17'、17":頂壁
171'、171":第一散熱槽
172":缺槽
2、2'、2":電源端子對
2a、2a':上端子
2b、2b':下端子
201、201'、201":固持部
2011:干涉部
202、202":接觸部
2020、2020":接觸區
203:焊接部
2031、2031':板狀部
2032、2032":焊腳
204、204":接觸臂
205、205":連接臂
206':第二散熱槽
207':第三散熱槽
208":基體部
21、21':電源端子
211、211'、211":外端子
2112":凸部
212、212'、212":內端子
2121":定位槽
3、3":訊號端子
31:固定部
311:倒刺
32:插接部
33、33":引腳
4":定位座
41":通孔
第一圖係本發明電連接器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組裝圖。
第二圖係第一圖所示電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係第一圖所示電連接器另一視角之視圖。
第四圖係第二圖所示電連接器之絕緣本體之立體示意圖。
第五圖係第二圖所示電連接器之一組電源端子對之立體示意圖。
第六圖係第五圖所示電連接器之一組電源端子對之立體分解圖。
第七圖係第五圖所示電連接器之一組電源端子對之側視圖。
第八圖係第一圖所示電連接器之剖視示意圖。
第九圖係第一圖所示電連接器將其中一個電源端子對移除後之剖視示意圖。
第十圖係本發明電連接器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組裝圖。
第十一圖係第十圖所示電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二圖係第十一圖所示電連接器之一組電源端子對之部分分解圖。
第十三圖係第十圖所示電連接器之剖視示意圖。
第十四圖係本發明電連接器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組裝圖。
第十五圖係第十四圖所示電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六圖係第十五圖所示電連接器之一組電源端子對之部分分解圖。
第十七圖係第十五圖所示電連接器之一組電源端子對之側視圖。
請參第一圖至第九圖所示為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第一較佳實施例,前述電連接器100包括形成有對接空間120之絕緣本體1及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1之複數電源端子21,前述電源端子成對相對設置於前述絕緣本體1內,每對電源端子21於後續說明中稱為電源端子對2。為了便於說明,下文將以電連接器100之對接端視為前端、與對接端相反之另一端視為後端進行說明,也即前後方向為電連接器100與對接元件(未圖示)之對接方向,另,定義與前述前後方向垂直之一個方向為橫向方向、與前後方向垂直之另一個方向為高度方向,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絕緣本體1於橫向方向上之尺寸大於其於高度方向及前後方向上之尺寸。
請參第一圖至第四圖並結合第八圖至第九圖所示,在本發明中,前述絕緣本體1具有安裝部11、自前述安裝部11向前延伸之對接部12、複數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一端子槽13及複數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隔欄14,每兩個相鄰之第一端子槽13之間設置有一個前述隔欄14。前述第一端子槽13沿前後方向將前述絕緣本體1貫穿,前述隔欄14自前述安裝部11向前延伸至前述對接部12之前端面121。
前述對接部12具有向前開放設置以收容一對接元件之前述對接空間120,前述第一端子槽13與前述對接空間120相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絕緣本體1具有上、下兩排第一端子槽13以及形成於上排第一端子槽13與下排第一端子槽13之間的間隔壁15,前述間隔壁15沿前述橫向方向延伸形成於前述安裝部11內部,並將上、下排第一端子槽13
隔開。進一步地,前述間隔壁15向前延伸至前述安裝部11之前端面,其並未向前延伸入前述對接部12內。
前述安裝部11之後側具有沿前後方向間隔設置之第一安裝面111、第二安裝面112及第三安裝面113,其中,前述第三安裝面113、第二安裝面112及第一安裝面111沿前後方向依次排列。
請參第四圖及第九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第一端子槽13包括沿前後方向將前述安裝部11貫穿之通槽131及與前述通槽131相連通之複數固定槽132,前述固定槽132成對且對稱設置,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第一端子槽13具有沿高度方向間隔設置之兩對前述固定槽132,每對中的兩個前述固定槽132分置於前述通槽131沿橫向方向上之兩側。同一個第一端子槽13中,位於上側之固定槽132沿前後方向上之延伸長度大於位於下側之固定槽132之延伸長度。
請參第五圖至第九圖所示,前述電源端子對2包括對應收容於上排第一端子槽13中之上端子2a和對應收容於下排第一端子槽13中之下端子2b。前述上端子2a即成對設置的電源端子中位於上側的電源端子21,下端子2b為位於下側的電源端子21。
前述上端子2a和下端子2b均分別包括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前述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均具有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1之第一端子槽13內之固持部201、自前述固持部201突伸入前述對接空間120之接觸部202和延伸出前述絕緣本體1之焊接部203。前述上端子2a之固持部201沿前述絕緣本體1之高度方向排佈設置、接觸部202沿前述絕緣本體1之橫向方向排佈設置,前述下端子2b之固持部201沿前述絕緣本體1之高度方向排佈設置、接觸部202沿前
述絕緣本體1之橫向方向排佈設置。
在前述絕緣本體1之高度方向上,前述上端子2a之固持部201在水平面上之投影重疊,前述下端子2b之固持部201在水平面上之投影也重疊。
前述上端子2a中,第一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均沿前述絕緣本體1之高度方向設置於前述對接空間120之上側位置處,以共同與一對接元件之一側接觸連接;前述下端子2b中,第一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均沿前述絕緣本體1之高度方向設置於前述對接空間120之下側位置處,以共同與對接元件的另一側接觸連接。
於本發明優選之實施方式中,前述上端子2a中之接觸部202(即包括第一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均置於同一平面,以與一對接元件之同側接觸連接。當然,作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方式或於成型過程中之成型或安裝工藝受限,前述上端子2a中,第一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於高度方向上也可具有一定位置偏差,或者錯位設置,只要能與對接元件對接時,上端子2a中之接觸部202均能夠與對接元件之同一側進行穩定接觸連接,即於對接時沿高度方向處於同一水平面上即可。於本發明中,下端子2b中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202設置與上述上端子2a中之接觸部202等同設置。
前述上端子2a中,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與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於前述絕緣本體1之高度方向上相鄰設置,第一端子單元之接觸部202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於前述絕緣本體1之橫向方向上相鄰設置。
於前述上端子2a和下端子2b中,前述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相較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靠近前述對接空間120之水平中心面設置,前述
第二端子單元中固持部201與接觸部202之間之折彎數量大於第一端子單元中固持部201與接觸部202之間之折彎數量。
本發明中以上端子2a和下端子2b分別具有兩個端子單元為例,即以僅包括前述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為例進行詳細說明,於本實施例中,每一端子單元具有自前述固持部201之一端向前延伸形成之複數所述接觸部202及自前述固持部201之另一端延伸之前述焊接部203,且前述兩個端子單元之複數接觸部202沿橫向方向交替循環設置。
另,於使用習慣或命名習慣上來講,也可將每一端子單元視為一個電源端子21,此時,前述上端子2a和下端子2b也可分別稱為一個端子組,於每一端子組中,固持部201位於上側之電源端子為第一電源端子、固持部201位於下側之電源端子為第二電源端子,前述第一電源端子和第二電源端子之接觸部202沿前述絕緣本體1之橫向方向排列設置,以與前述對接元件之同側接觸。也即,前述上端子2a之第一端子單元也可稱為第一電源端子、第二端子單元可稱為第二電源端子;前述下端子2b之第二端子單元也可稱為第一電源端子、第一端子單元可稱為第二單元端子。在前述絕緣本體1之高度方向上,前述第一電源端子之固持部201和第二電源端子之固持部201在水平面上之投影重疊。
前述上端子2a和前述下端子2b沿高度方向成對設置,並且相對且間隔設置。於前後方向上,上端子2a之焊接部203位於前述第二安裝面112後側,下端子2b之焊接部位於前述第二安裝面112與第三安裝面113之間。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每個電源端子21具有自其固持部201向前延伸形成之三個接觸部202,前述固持部201為與水平面平行之片狀結構,前述接觸部202呈彎曲狀,且具有朝向前述間隔壁15突伸之接觸區2020。
在本發明中,前述上端子2a中,第一端子單元之接觸部202與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202前後錯位設置;前述下端子2b中,第一端子單元的接觸部202與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202前後錯位設置。如此,當對接元件插入時,沿前後方向錯開呈兩列設置之接觸部202可先後分別與對接元件接觸,以實現多層次及多接觸點的接觸,使得接觸更加充分,增強其電性連接之穩定性及電流傳輸之穩定性,另,使得與對接元件之間的插拔力分佈均勻、降低接觸面之發熱量。
請參第六圖至第八圖所示,因前述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相較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靠近前述對接空間120之水平中心面設置,是故,在前述上端子2a和下端子2b中,其第一端子單元視為外端子211、第二端子單元為內端子212。其中相較於前述外端子211,前述內端子212之固持部201及接觸部202更靠近前述絕緣本體1之間隔壁15,也即更靠近前述對接空間120之水平中心面。於前後方向上,前述外端子211之接觸部202比前述內端子212之接觸部202靠前設置。前述外端子211之接觸部202先與對接元件接觸,內端子212之接觸部202後與對接元件接觸,如此以降低插拔力,使得插拔手感更好,且避免彈性接觸臂長久插拔後的變形及失效,進而保證長久之電性連接。
前述上端子2a中,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和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沿前述高度方向間隔設置,且自前述安裝部11之後側向前安裝固定於同一個前述第一端子槽13內,前述下端子2b中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設置與前述上端子2a中固持部201等同設置。每一前述固持部201沿橫向方向上之兩側分別設有向外突伸之干涉部2011,前述干涉部2011與前述第一端子槽13之對應固定槽132相干涉配合。
如第七圖所示,於從上至下的方向上,上端子2a和下端子2b之四個固持部201沿前述前後方向上的長度依次減小,也即,在上端子2a中,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沿前後方向上之長度大於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的長度;在下端子2b中,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沿前後方向上之長度亦大於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之長度。另,上端子2a中的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沿前後方向上之長度大於下端子2b中的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201之長度。
在本發明所展示之實施方式中,前述焊接部203包括自前述固持部201之後端向下彎折延伸之板狀部2031及自前述板狀部2031之底端向下延伸之複數焊腳2032,在本實施例中,前述板狀部2031與豎直面平行設置,前述焊腳2032沿豎直方向延伸以插入外接電路板(未圖示)。
每片前述電源端子21具有自其固持部201之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之複數彈性接觸臂204,前述接觸部202位於對應之接觸臂204前側以與前述對接元件相接觸,前述接觸臂204向前穿過前述第一端子槽13並且收容於前述對接部12內。
前述外端子211之接觸臂20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大於前述內端子212之接觸臂20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內端子212還具有將其接觸臂204與固持部201相連之連接臂205,前述連接臂205與前述接觸臂204之彎折延伸方向相反以使兩者之間的夾角開口朝向內側(也即朝向前述間隔壁15)。
具體地,以上端子2a為例,前述連接臂205自前述固持部201之前端向前且向上彎折延伸,前述接觸臂204自前述連接臂205之前端向前且向下彎折延伸,以使前述接觸臂204與前述連接臂205之間的夾角開口朝下。進一步地,
上端子2a之兩個固持部201及位於前述固持部201前側的部分(包括複數接觸臂204、連接臂205及接觸部202)與下端子2b的兩個固持部201及位於該固持部201前側的部分呈鏡像對稱設置。
請參第一圖至第三圖並結合第九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前述電連接器100還具有位於前述電源端子對2沿橫向方向上其中一側之複數訊號端子3,前述絕緣本體1還具有位於前述第一端子槽13一側之複數第二端子槽16。
每根訊號端子3均包括固定部31、自固定部31一端延伸之插接部32及自固定部31另一端延伸之引腳33。前述固定部31自前述安裝部11之後側插入並固定於前述第二端子槽16內,位於前述固定部31前側之前述插接部32突伸入前述對接部12內,以與對接裝置實現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固定部31之兩側分別設有倒刺311,前述倒刺311與前述安裝部11干涉配合以實現前述訊號端子3在絕緣本體1內之固定,防止在與對接裝置對接時訊號端子3晃動,提高對接穩定性。
本發明電連接器100將上端子2a中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202沿高度方向排成一排以形成同一排接觸部、下端子2b中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202沿高度方向排成一排以形成另一排接觸部,可有效增加電流通道、改善電源端子21之發熱情況,提高電連接器100之傳輸可靠度。
請參第十圖至第十三圖所示,為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第二較佳實施例,前述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及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1'之複數電源端子對2',其中絕緣本體1'及電源端子對2'之基本結構及組裝關係均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中電連接器100相同,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僅以其區別之處進行說明:
前述絕緣本體1'之頂壁17'上開設有複數第一散熱槽171',前述第
一散熱槽171'沿高度方向將前述頂壁17'貫穿,前述第一散熱槽與其內側對應之第一端子槽13'相連通。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前述頂壁17'開設有沿前後方向對齊設置之兩排前述第一散熱槽171',每排前述第一散熱槽171'沿橫向方向並排設置,且於前後方向上,位於前排之前述第一散熱槽171'沿前後方向上之長度大於位於後排之前述第一散熱槽171'沿前後方向上之長度。
每一前述電源端子對2'中至少位於上側的那片電源端子21'具有至少一第二散熱槽206',前述第二散熱槽206'開設於對應之固持部201'上,且沿高度方向將該固持部201'貫穿。在本實施例中,每一上端子2a'中的兩片電源端子21'的固持部201'上均設有前述第二散熱槽206',每一下端子2b'中的兩片電源端子21'中,僅位於上側的電源端子(也即下端子2b'中的內端子212')上開設有前述第二散熱槽206'。
由於前述固持部201'固定於相應之第一端子槽13'內,前述電源端子21'通電後所產生的熱量可藉由第二散熱槽206'、第一端子槽13'及第一散熱槽171'發散出去,避免熱量積聚在絕緣本體1'內部。
另,上端子2a'中每片電源端子21'之板狀部2031'上開設有至少一第三散熱槽207',且於高度方向上,外端子211'上之第三散熱槽207'的長度大於內端子212'上的第三散熱槽207'的長度。另,上排中的每一電源端子對2'中兩片電源端子21'上的第三散熱槽207'在豎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疊,且前述第三散熱槽207'在豎直面上的投影落入下排第一端子槽13'在前述豎直面上的投影內部,也即,前述第三散熱槽207'沿前後方向與前述下排第一端子槽13'對齊設置。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內端子212'上的第三散熱槽207'在豎直面上的投影落入前述外端子211'上的第三散熱槽207'在該豎直面上的投影內部。如此,以使外側的散
熱通道較大,以利於快速地將電源端子上的熱量散發出去。
請參第十四圖至第十七圖所示,為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第三較佳實施例,前述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1"之複數電源端子對2"及訊號端子3",其中絕緣本體1"及電源端子對2"之基本結構及組裝關係均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中電連接器100相同,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僅以其區別之處進行說明:前述絕緣本體1"之第一散熱槽171"開設於前述頂壁17"之前部且為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長條狀,前述第一散熱槽171"位於相應之前述接觸部202"上方以將該接觸部202"向外暴露。前述頂壁17"還設有位於其後部之複數缺槽172",前述缺槽172"與相應之第一端子槽相連通,前述電源端子對2"之後部突露於相應缺槽172"內。
每一前述電源端子對2"中外端子211"具有位於接觸臂204"前側之接觸部202"與基體部208",前述接觸部202"和基體部208"均自前述接觸臂204"向前延伸形成,且前述基體部208"位於前述接觸部202"於橫向方向之一側;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外端子211"之接觸部202"自前述基體部208"的側部向下撕裂形成,且呈向內側拱起之彎曲狀以使其接觸區2020"與相應內端子212"之接觸區2020"大致排成一排,又,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外端子211"之接觸區2020"與相應內端子212"之接觸區2020"於前述前後方向上錯位設置,進一步,請參第十七圖所示,於前述前後方向上,前述外端子211"之接觸部202"的接觸區2020"比前述內端子212"之接觸部202"的接觸區2020"靠後設置。
請參第十七圖所示,前述內端子212"亦具有接觸臂204"及將前述接觸臂204"與固持部201"相連之連接臂205",前述外端子211"之接觸臂204"與水
平面之間的夾角大於前述內端子212"之接觸臂20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另,前述內端子212"之接觸臂204"與連接臂205"均自前向後延伸的同時向上傾斜延伸,惟,前述內端子212"之接觸臂204"與前述連接臂205"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大小不同,且前述連接臂205"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大於前述接觸臂20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
在未與對接元件對接時,前述外端子211"之接觸區2020"位於相應內端子212"之接觸區2020"的內側;在與對接元件對接時,位於同排之電源端子對2"之接觸部202"之接觸區2020"處於同一水平面上。
另,前述電源端子對2"之內端子212"與外端子211"沿高度方向排列設置,且具有將彼此相結合之固定結構以使兩者堆疊固定,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固定結構為相互配合之凸部2112"及定位槽2121",進一步地,前述外端子211"具有朝向前述內端子212"突伸形成之至少一個凸部2112",前述內端子212"具有供前述凸部2112"插入並固定之定位槽2121"。
前述電連接器100"還具有將訊號端子3"和前述電源端子對2"同時固定於絕緣本體1"內之定位座4",前述定位座4"呈縱長狀且具有供焊腳2032"及引腳33"穿過之複數通孔41"。
特別需要指出,對於本領域之普通技藝人員來說,在本發明之教導下所作之針對本發明之等效變化,仍應包含在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主張之範圍中。
2a:上端子
2b:下端子
201:固持部
2011:干涉部
202:接觸部
203:焊接部
204:接觸臂
Claims (11)
-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形成有對接空間之絕緣本體、相對設置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電源端子對,前述電源端子對包括上端子和下端子,前述上端子和下端子均分別包括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前述第一端子單元和第二端子單元均具有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固持部和自前述固持部突伸入對接空間之接觸部;其中前述上端子之固持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排佈設置、接觸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排佈設置,前述下端子之固持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排佈設置、接觸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排佈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在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上,前述上端子之固持部在水平面上之投影重疊,前述下端子之固持部在水平面上之投影也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上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的接觸部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均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設置於前述對接空間之上側位置處,以共同與一對接元件之一側接觸連接;前述下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的接觸部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均沿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設置於前述對接空間之下側位置處,以共同與對接元件的另一側接觸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上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之接觸部與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前後錯位設置;前述下端子中,第一端子單元之接觸部與第二端子單元之接觸部前後錯位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上端子中, 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與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於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上相鄰設置,第一端子單元之接觸部和第二端子單元的接觸部於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上相鄰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於前述上端子和下端子中,前述第二端子單元之固持部相較第一端子單元之固持部靠近前述對接空間之水平中心面設置,前述第二端子單元中固持部與接觸部之間之折彎數量大於第一端子單元中固持部與接觸部之間之折彎數量。
-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形成有對接空間之絕緣本體及設置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複數電源端子,複數電源端子具有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固持部和自複數固持部同向突伸入對接空間之接觸部;其中,複數電源端子形成多個端子組,每一端子組包括一固持部位於上側之第一電源端子和固持部位於下側之第二電源端子,同一端子組中之第一電源端子之接觸部和第二電源端子之接觸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排列設置,以與一對接元件之同側接觸,前述電源端子之接觸部相對設置於前述對接空間之水平中心面之上下兩側,以分別與對接元件相對設置之兩側接觸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於同一端子組中,前述第一電源端子之固持部和第二電源端子之固持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於同一端子組中,前述第一電源端子之固持部與第二電源端子之固持部於前述絕緣本體之高度方向上相鄰設置,第一電源端子之接觸部和第二電源端子之接觸部於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上相鄰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電源端子和第二電源端子分別形成有複數前述接觸部,於同一端子組中,前述第一電源端子之接觸部與第二電源端子之接觸部沿橫向方向交替循環設置。
-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形成有對接空間之絕緣本體及設置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複數電源端子,複數電源端子具有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內之固持部和自複數固持部同向突伸入對接空間之接觸部;其中,複數電源端子形成多個端子組,至少一端子組包括一固持部位於上側之第一電源端子和固持部位於下側之第二電源端子,同一端子組中之第一電源端子之接觸部和第二電源端子之接觸部沿前述絕緣本體之橫向方向排列設置,以與一對接元件之同側接觸,前述電源端子之接觸部相對設置於前述對接空間之水平中心面之上下兩側,以分別與對接元件相對設置之兩側接觸連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33713 | 2018-09-26 | ||
TW107133713 | 2018-09-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0051A TW202130051A (zh) | 2021-08-01 |
TWI790569B true TWI790569B (zh) | 2023-01-21 |
Family
ID=7113041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40140A TWI762037B (zh) | 2018-09-26 | 2019-09-11 | 電連接器 |
TW108132684A TWI723536B (zh) | 2018-09-26 | 2019-09-11 | 電連接器 |
TW110109491A TWI790569B (zh) | 2018-09-26 | 2019-09-11 | 電連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40140A TWI762037B (zh) | 2018-09-26 | 2019-09-11 | 電連接器 |
TW108132684A TWI723536B (zh) | 2018-09-26 | 2019-09-11 | 電連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3) | TWI7620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34510B (zh) * | 2020-06-04 | 2021-07-21 |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 |
CN115275666A (zh) * | 2022-08-25 | 2022-11-01 |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TWI812428B (zh) * | 2022-08-25 | 2023-08-11 |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445819A (zh) * | 2013-05-17 | 2014-12-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連接器 |
TWI593186B (zh) * | 2016-02-24 | 2017-07-21 |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源連接器及其製備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87994A (zh) * | 2008-05-20 | 2009-11-25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源连接器的插头接触端子 |
TW201044819A (en) * | 2009-06-03 | 2010-12-16 | Ic Plus Corp | Bandwidth distribution apparatus for network switch and the constribution method thereof |
CN103904456B (zh) * | 2012-12-28 | 2016-08-03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5789950A (zh) * | 2016-04-22 | 2016-07-20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 |
TWM534908U (zh) * | 2016-06-24 | 2017-01-01 |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 電源連接器及其電源端子 |
-
2019
- 2019-09-11 TW TW109140140A patent/TWI762037B/zh active
- 2019-09-11 TW TW108132684A patent/TWI723536B/zh active
- 2019-09-11 TW TW110109491A patent/TWI790569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445819A (zh) * | 2013-05-17 | 2014-12-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連接器 |
TWI593186B (zh) * | 2016-02-24 | 2017-07-21 |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源連接器及其製備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13823A (zh) | 2020-04-01 |
TWI723536B (zh) | 2021-04-01 |
TW202130051A (zh) | 2021-08-01 |
TW202121774A (zh) | 2021-06-01 |
TWI762037B (zh) | 2022-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811627B (zh) | 背板連接器 | |
CN210517066U (zh) | 电连接器 | |
JP4885173B2 (ja) |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 |
JP4891305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TWI790569B (zh) | 電連接器 | |
US8979551B2 (en) | Low-profile mezzanine connector | |
US9735526B1 (en) | Hybrid socket connector integrated with power supply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functions | |
US1167717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creased conductive paths | |
TW201703374A (zh) |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 |
US7931503B2 (en) | RJ-type connector with secured contacts | |
TW201801427A (zh) | 電連接器 | |
TW201803220A (zh) | 插頭連接器 | |
TW201427185A (zh) | 電連接器 | |
TWM506398U (zh) | 插頭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 |
TWI775358B (zh) | 電連接器 | |
TWI723759B (zh) | 電連接器 | |
TWM588897U (zh) | 電連接器 | |
TWI692157B (zh) |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 |
TWM588902U (zh) | 電連接器 | |
TWM588896U (zh) | 電連接器 | |
CN111129830A (zh) | 电连接器 | |
TWI661616B (zh) | 電連接器 | |
CN211480352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185199B (zh) | 具有功率接触件的矩形电连接器 | |
WO2019153336A1 (zh) | 电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