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4279U - 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4279U
CN220354279U CN202321472655.XU CN202321472655U CN220354279U CN 220354279 U CN220354279 U CN 220354279U CN 202321472655 U CN202321472655 U CN 202321472655U CN 220354279 U CN220354279 U CN 220354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compression
rings
angular contact
c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726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金杰
张健
郭成方
郭金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uzheng Bearing Hebei Co ltd
Hebei Bea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Jiuzheng Bearing Hebei Co ltd
Hebei Bea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uzheng Bearing Hebei Co ltd, Hebei Bea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Jiuzheng Bearing Heb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726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4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4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4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所述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包括内圈、外圈、保持架、第一压紧环、第二压紧环和上紧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通过设有两个相互抵靠设置的内圈。并且在内圈外侧套装有外圈,外圈上设置有安装法兰。在使用时,内圈通过内孔安装到轴芯上。外圈上的法兰与相对于轴心转动的制件连接。内圈与外圈通过保持架上的滚珠实现相对转动。本申请,通过在两个内圈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压紧环及第二压紧环,并通过上紧件将两个内圈压紧在第一压紧环与第二压紧环之间,从而使两个内圈保持相互顶紧的状态,在受到轴向作用力时,仍能保证滚珠与外圈之间间隙的稳定性,保证轴承自身精度,进而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
背景技术
角接触轴承,为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及刚度,通常会采用两套或多套单列角轴承组配使用。背对背角接触轴承通常会采用两套单列的角轴承进行组配使用,目前的角接触轴承,通常采用锁扣的方式将两个内圈顶紧在一起。但采用此种限位方式,在轴承运行过程中遇到较大的轴线力时,容易造成两个内圈位置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影响轴承自身的精度,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轴承损坏,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旨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对背角接触轴承精度低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包括:
内圈,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内圈相邻设置;
外圈,套装在两个所述内圈的外侧,所述外圈的外侧设置有安装法兰;
保持架,设置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所述保持架上设置有多个滚珠,所述滚珠分别抵靠在所述内圈及所述外圈上;
第一压紧环,抵靠在两个所述内圈的一侧;
第二压紧环,有所述第一压紧环分别抵靠在两个所述内圈的两侧;
上紧件,贯穿所述第一压紧环及所述内圈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压紧环螺纹连接,用于将两个所述内圈夹紧在第一压紧环及第二压紧环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圈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滚珠的凹槽,且所述内圈的外圈设置有便于滚珠滑入所述凹槽内部的倒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背对背角接触轴承还包括定位芯轴,所述第一压紧环、第二压紧环及所述内圈套装在所述定位芯轴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圈安装到定位芯轴上时,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与定位芯轴滑动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紧环及所述第二压紧环压紧在所述内圈上时,所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的端部分别盖设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的间隙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的端部上设置有可刃入所述外圈的内孔内部的抵靠部,所述抵靠部抵靠在所述内圈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抵靠部抵靠在所述内圈的端面上时,所述第一压紧环及所述第二压紧环的端面与所述外圈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抵靠部与所述外圈的内孔滑动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紧环上布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上紧件的过孔,所述过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过孔以所述第一压紧环的轴线为中心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一压紧环上,所述第二压紧环上设置有与所述过孔相对于的螺纹孔。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有两个相互抵靠设置的内圈。并且在内圈外侧套装有外圈,外圈上设置有安装法兰。在使用时,内圈通过内孔安装到轴芯上。外圈上的法兰与相对于轴心转动的制件连接。内圈与外圈通过保持架上的滚珠实现相对转动。本申请,通过在两个内圈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压紧环及第二压紧环,并通过上紧件将两个内圈压紧在第一压紧环与第二压紧环之间,从而使两个内圈保持相互顶紧的状态,在受到轴向作用力时,避免两个内圈发生相对位移,仍能保证滚珠与外圈之间间隙的稳定性,保证轴承自身精度,进而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圈;11、倒角;2、外圈;3、保持架;31、滚珠;4、第一压紧环;5、第二压紧环;6、上紧件;7、定位芯轴;8、抵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进行说明。所述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包括内圈1、外圈2、保持架3、第一压紧环4、第二压紧环5和上紧件6。内圈1数量为两个,两个内圈1相邻设置;外圈2套装在两个内圈1的外侧,外圈2的外侧设置有安装法兰;保持架3设置在内圈1与外圈2之间,保持架3上设置有多个滚珠31,滚珠31分别抵靠在内圈1及外圈2上;第一压紧环4抵靠在两个内圈1的一侧;第二压紧环5有第一压紧环4分别抵靠在两个内圈1的两侧;上紧件6贯穿第一压紧环4及内圈1设置,且与第二压紧环5螺纹连接,用于将两个内圈1夹紧在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之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有两个相互抵靠设置的内圈1。并且在内圈1外侧套装有外圈2,外圈2上设置有安装法兰。在使用时,内圈1通过内孔安装到轴芯上。外圈2上的法兰与相对于轴心转动的制件连接。内圈1与外圈2通过保持架3上的滚珠31实现相对转动。本申请,通过在两个内圈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并通过上紧件6将两个内圈1压紧在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之间,从而使两个内圈1保持相互顶紧的状态,在受到轴向作用力时,仍能保证滚珠31与外圈2之间间隙的稳定性,保证轴承自身精度,进而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外圈2的内壁上凹设有两个分别用于与两个内圈1上的滚珠31滚动的滑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内圈1可以采用如图1、图2所示结构。一并参见图1、图2,内圈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滚珠31的凹槽,且内圈1的外圈2设置有便于滚珠31滑入凹槽内部的倒角11。两个内圈1设置有倒角11的一端相对设置。内圈1的一端的外侧为锥形结构。且两个内圈1抵靠在一起时,两个锥形结构相对设置。在安装保持架3及滚珠31时,可以先将保持架3上的滚珠31放置到外圈2上的滑槽内部,再通过推动内圈1向外圈2内部移动。滚珠31通过倒角11的导向滑入到凹槽内部,可以方便内圈1与外圈2之间的连接。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内圈1时,可以采用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通过上紧件6带动内圈1移动,从而实现内圈1与外圈2之间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背对背角接触轴承还包括定位芯轴7,第一压紧环4、第二压紧环5及内圈1套装在定位芯轴7上。芯轴为筒状结构。在轴承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定位芯轴7安装到轴上,再将内圈1安装到定位芯轴7上。也可以将内圈1及第一压紧环4和第二压紧环5安装到定位芯轴7上后再将定位芯轴7安装到轴上,便于轴承的组装。可以根据现场施工方式制定相关的安装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内圈1可以采用如图1、图2所示结构。一并参见图1、图2,内圈1安装到定位芯轴7上时,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与定位芯轴7滑动配合。内圈1与定位芯轴7采用过盈配合。而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与定位芯轴7之间采用间隙配合,并且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与定位芯轴7滑动配合,一方面可以方便内圈1的安装,可以采用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将内圈1挤压在轴芯上。并且能够保证内圈1在安装时周圈受力均匀。同时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与轴芯滑动配合,能够方便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可以采用如图1、图2所示结构。一并参见图1、图2,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压紧在内圈1上时,所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的端部分别盖设在内圈1与外圈2之间的间隙处。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的外径尺寸大于外圈2的内孔。从而可以使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起到防尘的作用。避免粉尘进入到内圈1与外圈2之间影响轴承的精度及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可以采用如图1、图2所示结构。一并参见图1、图2,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的端部上设置有可刃入外圈2的内孔内部的抵靠部8,抵靠部8抵靠在内圈1上。抵靠部8在抵靠到内圈1的端面上时,抵靠部8位于外圈2的内孔内部。可以在第一压紧环4与外圈2的内孔之间及第二压紧环5与外圈2的内孔之间形成L形间隙。进一步避免粉尘直接落入到内圈1与外圈2之间的间隙之间。进一步提高轴承的防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抵靠部8可以采用如图1、图2所示结构。一并参见图1、图2,抵靠部8抵靠在内圈1的端面上时,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的端面与外圈2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与外圈2的端面始终存在间隙,从而可以保证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可以将两个内圈1压紧。避免外圈2与第一压紧环4或第二压紧环5之间发生干涉而影响将两个内圈1挤压到位。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的端面与外圈2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同时可以保证外圈2相对于内圈1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抵靠部8可以采用如图1、图2所示结构。一并参见图1、图2,抵靠部8与外圈2的内孔滑动配合。抵靠部8与外圈2的内孔滑动配合,可以防止粉尘进入到内圈1与外圈2之间,同时,能够保证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的安装。也可以在安装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时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将两个内圈1压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可以采用如图1、图2所示结构。一并参见图1、图2,第一压紧环4上布置有用于安装上紧件6的过孔,过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过孔以第一压紧环4的轴线为中心均匀布置在第一压紧环4上,第二压紧环5上设置有与过孔相对于的螺纹孔。在第一压紧环4与第二压紧环5之间布置有多个上紧件6。同时在内圈1上设置有多个与过孔对应的通孔。上紧件6可以穿过过孔及通孔后与第二压紧环5上的螺纹孔连接,使两个内环夹紧在第一压环与第二压环之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圈(1),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内圈(1)相邻设置;
外圈(2),套装在两个所述内圈(1)的外侧,所述外圈(2)的外侧设置有安装法兰;
保持架(3),设置在所述内圈(1)与所述外圈(2)之间,所述保持架(3)上设置有多个滚珠(31),所述滚珠(31)分别抵靠在所述内圈(1)及所述外圈(2)上;
第一压紧环(4),抵靠在两个所述内圈(1)的一侧;
第二压紧环(5),有所述第一压紧环(4)分别抵靠在两个所述内圈(1)的两侧;
上紧件(6),贯穿所述第一压紧环(4)及所述内圈(1)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压紧环(5)螺纹连接,用于将两个所述内圈(1)夹紧在第一压紧环(4)及第二压紧环(5)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滚珠(31)的凹槽,且所述内圈(1)的外圈(2)设置有便于滚珠(31)滑入所述凹槽内部的倒角(1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对背角接触轴承还包括定位芯轴(7),所述第一压紧环(4)、第二压紧环(5)及所述内圈(1)套装在所述定位芯轴(7)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安装到所述定位芯轴(7)上时,所述第一压紧环(4)及所述第二压紧环(5)与所述定位芯轴(7)滑动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环(4)及所述第二压紧环(5)压紧在所述内圈(1)上时,所第一压紧环(4)与所述第二压紧环(5)的端部分别盖设在所述内圈(1)与所述外圈(2)之间的间隙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环(4)与所述第二压紧环(5)的端部上设置有可刃入所述外圈(2)的内孔内部的抵靠部(8),所述抵靠部(8)抵靠在所述内圈(1)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8)抵靠在所述内圈(1)的端面上时,所述第一压紧环(4)及所述第二压紧环(5)的端面与所述外圈(2)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8)与所述外圈(2)的内孔滑动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对背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环(4)上布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上紧件(6)的过孔,所述过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过孔以所述第一压紧环(4)的轴线为中心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一压紧环(4)上,所述第二压紧环(5)上设置有与所述过孔相对于的螺纹孔。
CN202321472655.XU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 Active CN220354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2655.XU CN220354279U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2655.XU CN220354279U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4279U true CN220354279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4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72655.XU Active CN220354279U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4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354279U (zh) 一种背对背角接触轴承
CN201121647Y (zh) 双列组合角接触球轴承
CN215762795U (zh) 一种带挡圈的高精度转台用重载回转支承装置
CN210461407U (zh) 一种拼接式的汽车等速传动轴承套圈
CN1152193C (zh) 双锥对称圆锥滚动体及其在圆锥滚子轴承中的应用
CN202628804U (zh) 高精度轴承
CN215596185U (zh) 一种具有减轻内摩擦力特点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CN210769863U (zh) 一种防尘轴承
CN207178473U (zh) 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CN209875728U (zh) 一种组合式轴承
CN107255121A (zh) 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CN220581497U (zh) 一种精密角接触球轴承
CN220828434U (zh) 一种新型重载圆柱滚子滚轮轴承
CN220081972U (zh) 一种一体化关节轴承
CN217926761U (zh) 一种低摩擦高润滑的推力滚子轴承
CN220769966U (zh) 一种深沟球轴承
EP2639465A1 (en) Ball bearing assembly method for low noise applications, and ball bearing assembly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ing such method
CN219197902U (zh) 一种多向承载式滚动轴承及旋转支撑组件
CN217271417U (zh) 滚轮轴承
CN220204390U (zh)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CN220268223U (zh) 一种可锁轴的圆柱滚子轴承
CN217926769U (zh) 一种双排自动调心滚子轴承
CN217421869U (zh) 一种滑动与滚动组合式转盘轴承
CN109737137A (zh) 一种双列滚子角接触轴承
CN219366578U (zh) 复合式双向承载轴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