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36401U - 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36401U
CN220336401U CN202321864667.7U CN202321864667U CN220336401U CN 220336401 U CN220336401 U CN 220336401U CN 202321864667 U CN202321864667 U CN 202321864667U CN 220336401 U CN220336401 U CN 220336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caisson
framework
embedded part
operation platform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646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邓朋
周新鑫
任丽玮
张�浩
胡鑫
徐柱
赵凯儒
廖鸿铭
张建志
鲜思雄
刘满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unicip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18646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364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36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364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包括骨架、第一预埋件、第二预埋件、斜撑件、以及脚手板。第一预埋件作为骨架的主要承载结构与骨架连接;第二预埋件与斜撑件连接,斜撑件的另一端与骨架连接,使得斜撑件、骨架、井壁之间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提高了沉井作业平台结构的安全性以及承载能力;脚手板铺设在骨架上,形成可以供施工人员开展施工作业的平台。骨架的搭建以及骨架与第一预埋件、第二预埋件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可在沉井外提前搭建骨架,吊装入井安装固定,待该节沉井施工完成后,将该沉井作业平台整体吊移至沉井旁空旷区域,如此循环,直到沉井达到设计高度。

Description

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作业平台,具体涉及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沉井作为一种常见的围护结构应用于深度较大的顶管工程中。目前,在沉井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吊篮、悬臂式锚固平台、满堂支架搭设等方法搭设作业平台,该作业平台供施工人员开展移动行走、搬运材料,绑扎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等施工作业。
然而,在井筒内土方开挖、沉井下沉前,需要拆除所搭设的作业平台,待沉井下沉稳定后,重复搭设作业平台作为下一节沉井的施工作业平台供施工人员施工作业,如此循环,直至沉井达到设计深度。在此过程中,作业平台需要反复搭设和拆卸,过程繁琐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工作时间,导致沉井施工工效低且成本高。在搭设作业平台期间,施工人员处于高空作业状态,多次重复施工容易引发疲劳效应,安全隐患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沉井作业平台需要反复搭设拆卸而导致沉井施工工效低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包括骨架、以及至少两个第一预埋件,所述第一预埋件的一端预埋在沉井的内壁上、另一端为悬挑端,所述骨架水平铺设在所述第一预埋件的悬挑端上,所述骨架上铺设有脚手板。
进一步的,所述骨架包括外围件,所述外围件包括至少一个外围单元,所述外围单元通过扣件连接形成外围件。
进一步的,所述骨架还包括至少一个横向件,所述横向件在同一方向上均匀排布,所述外围件设置在所述横向件的外围,与所述横向件的两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骨架还包括至少一个纵向件,所述纵向件设置在所述横向件上,在与所述横向件垂直的方向上均匀排布,所述纵向件的两端与所述外围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骨架与所述第一预埋件之间采用扣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件与所述横向件之间采用扣件连接,所述纵向件与所述外围件之间采用扣件连接,所述横向件与所述外围件之间采用扣件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斜撑件,所述斜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骨架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沉井的内壁连接,所述斜撑件、所述骨架、以及沉井内壁形成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预埋件,所述第二预埋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埋件的下方位置,其一端预埋在沉井的内壁上并与沉井内壁形成一定角度、另一端与所述斜撑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脚手板与所述骨架通过绑扎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可在沉井外空旷区域完成该沉井作业平台的预先组装,且无需反复搭设以及拆卸,在需要使用时,使用设备将其吊入沉井内固定使用,在无需使用时,将其从沉井中吊移,提高了沉井的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的俯视图;
1、骨架;11、外围件;12、横向件;13、纵向件;2、斜撑件;3、第一预埋件;4、第二预埋件;5、沉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目前,在沉井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搭设作业平台提供给施工人员用于移动行走、搬运材料,绑扎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等施工作业。但是,在一节沉井施工完成后,需要在井筒内土方开挖、沉井下沉前,拆除所搭设的作业平台,待该节沉井下沉稳定后,重复搭设作业平台作为下一节沉井的施工作业平台,如此循环,直至沉井达到设计深度。在此过程中,作业平台需要反复搭设和拆卸,过程繁琐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工作时间,导致沉井施工效率低且成本高。在搭设作业平台期间,施工人员处于高空作业状态,且多次重复施工容易引发疲劳效应,安全隐患较大。
所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具有可预先组装的特点。在沉井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作业平台前,可在沉井外空旷区域初步组装该沉井作业平台,使用设备将其吊入沉井内进行安装固定。在该节沉井施工完成后,将该沉井作业平台整体吊移至沉井旁空旷区域,待该节沉井下沉稳定,再使用设备将该沉井作业平台整体吊移至沉井内安装固定,如此循环,直至沉井达到设计高度。本沉井作业平台在沉井施工过程中只需要安装一次、拆卸一次即可完成沉井施工作业中对作业平台的需求,减少了现有技术中沉井作业平台需要反复搭设以及拆卸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沉井的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施工成本。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的装配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包括骨架1、以及至少两个第一预埋件3,第一预埋件3的一端预埋在沉井5的内壁上、另一端为悬挑端,骨架1水平铺设在第一预埋件3上,并与第一预埋件3的悬挑端连接,骨架1上铺设有脚手板(图中未示出),以形成沉井5内侧壁上供施工人员开展施工作业的作业平台结构。
请参见图2,在需要使用本沉井作业平台结构时,可通过设备将骨架1吊移至沉井5内,并放置在第一预埋件3上,将骨架1与第一预埋件3的悬挑端连接固定后,在骨架1上方铺设脚手板。第一预埋件3作为支撑结构,承载着骨架1、以及施工人员在其上开展施工作业的重量。
请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沉井5的井口形状为圆形,骨架1的形状同为圆形,骨架1的直径大小略小于沉井5的直径大小,以便于骨架1吊移至沉井5内。第一预埋件3的数量为10,均匀排布在沉井5的内壁的同一水平面上。第一预埋件3为钢管,其预埋在沉井5内的一端与沉井5内的井壁结构钢筋绑扎,增大了第一预埋件3的承载能力。可以理解地,骨架1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第一预埋件3的数量可根据沉井5的井口形状以及实际情况而设置;第一预埋件3可以为钢筋、铸铁等。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的搭设流程为:在第一节沉井井壁结构钢筋绑扎时,将第一预埋件3的一端与井壁结构钢筋的合适位置绑扎在一起,所有第一预埋件3需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安装好第一节沉井的模板后浇筑混凝土,使第一预埋件3与井壁结构钢筋绑扎的一端预埋在第一节沉井中。待第一节沉井下沉稳定后,在沉井旁空旷区域将进行骨架1的初步组装,将组装好的骨架1吊移至沉井中与第一预埋件3连接固定,在骨架1上铺设脚手板,形成稳定的作业平台供施工人员开展施工作业。
请参见图3,骨架1包括外围件11、横向件12、纵向件13、以及扣件(图中未示出)。其中,外围件11包括至少一个外围单元,外围单元通过扣件连接形成外围件1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骨架1的形状为圆形,故外围件11为圆形。可以由一个外围单元形成外围件11,也可以由多个弧型外围单元通过扣件连接形成外围件11。可以理解地,当骨架1的形状为矩形,需要至少四个线形外围单元通过扣件连接形成外围件11;当骨架1的形状为椭圆形时,需要至少两个半圆形外围单元以及两个线性外围单元通过扣件连接形成外围件11等。
横向件1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横向件12在同一方向上均匀排布,外围件11设置在横向件12的外围,与横向件12的两端连接。
请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横向件12为钢管,其数量设置为5。由于骨架1的形状为圆形,所以横向件12的长度不完全一致。在外围件11的中央处放置的横向件12的长度最大,横向件12的长度依次向外围件11的两边递减。可以理解地,横向件12可以为铝合金管、碳钎维管等具有足够强度和承载能力的部件。横向件12的数量以及长度可以根据沉井的形状和尺寸大小以及实际情况而设置。
纵向件13的数量至少为一个,纵向件13设置在横向件12上,在与横向件12垂直的方向上均匀排布,纵向件13的两端与外围件11连接。
请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纵向件13为钢管,其数量设置为5。由于骨架1的形状为圆形,所以纵向件13的长度不完全一致。在外围件11的中央处放置的纵向件13的长度最大,纵向件13的长度依次向外围件11的两边递减。可以理解地,纵向件13可以为铝合金管、碳钎维管等具有足够强度和承载能力的部件。纵向件13的数量以及长度可以根据沉井的形状和尺寸大小以及实际情况而设置。
此外,骨架1与第一预埋件3之间、纵向件13与横向件12之间、纵向件13与外围件11之间、横向件12与外围件11之间均采用扣件连接。采用扣件连接使得骨架1与第一预埋件3、纵向件13与横向件12、纵向件13与外围件11、横向件12与外围件11之间具有可拆卸的特点,使得本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安装便捷。在沉井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作业平台时,在沉井5外提前组装骨架1,然后将骨架1吊移至井内与第一预埋件3连接固定;在沉井施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作业平台时,拆卸骨架1与第一预埋件3连接使用的扣件,即可将骨架1吊移出沉井;待沉井施工结束后,将骨架1内连接使用的扣件拆卸,使得占地空间减少的同时还可以重复利用骨架1,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请参见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还包括斜撑件2。斜撑件2设置在骨架1的下方位置,其一端与骨架1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沉井5的内壁连接,斜撑件2、骨架1、以及沉井5内壁形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是相较于矩形等其他形状的结构而言比较稳定的结构,使用斜撑件2在骨架1的下方位置与骨架1、沉井5内壁形成三角形结构,用于承载部分骨架1以及施工人员在骨架1上开展施工作业的重量,使得沉井作业平台结构更为牢固、安全性更高。
请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斜撑件2为钢管,其数量设置为4。斜撑件2均匀的设置在骨架1的下方位置,斜撑件2与骨架1之间同样采用扣件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斜撑件2与沉井5的内壁之间可以采用固定钉等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还包括第二预埋件4,第二预埋件4设置在第一预埋件3的下方位置,其一端预埋在沉井5的内壁上并与沉井5内壁形成一定角度、另一端与斜撑件2连接。
请参见图1至图2,第二预埋件4与沉井5的内壁呈一定角度,其一端预埋在沉井5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斜撑件2连接,使得斜撑件2与骨架1、沉井5的内壁形成三角形结构,形成更为牢固、安全性更高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斜撑件2与沉井5的内壁连接使用第二预埋件4,第二预埋件4为钢管,其数量设置为4。其预埋在沉井5内的一端与沉井5内的井壁结构钢筋绑扎,增大了第二预埋件4的承载能力。可以理解地,第二预埋件4还可以为钢筋、对拉螺杆等;第二预埋件4的数量可以根据斜撑件2的数量以及实际情况而设置。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的搭设流程为:在第一节沉井井壁结构钢筋绑扎时,将第一预埋件3的一端与井壁结构钢筋的合适位置绑扎在一起,将第二预埋件4的一端与井壁结构钢筋的合适位置绑扎在一起。其中,所有第一预埋件3的位置需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有第二预埋件4的位置需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有第二预埋件4与沉井5内壁所形成的角度需一致,第二预埋件4处于第一预埋件3的下方位置。安装好第一节沉井的模板后浇筑混凝土,使第一预埋件3与井壁结构钢筋绑扎的一端、第二预埋件4与井壁结构钢筋绑扎的一端预埋在第一节沉井中。待第一节沉井下沉稳定后,在沉井旁空旷区域将进行骨架1的初步组装、以及斜撑件2与骨架1的组装,将组装好的沉井作业平台平稳地吊移至沉井中,使用扣件将沉井作业平台与第一预埋件3连接固定,使用扣件或焊接等形式将斜撑件2与第二预埋件4连接,在骨架1上铺设脚手板,脚手板与骨架1之间通过绑扎固定,必要时辅以点焊固定,以形成稳定的作业平台供施工人员开展施工作业。当第一节沉井施工完成,拆卸脚手板,解除骨架1与第一预埋件3、斜撑件2与第二预埋件4之间的连接,将骨架1以及与骨架1连接的斜撑件2吊移至沉井5旁的空旷区域。在第二节沉井井壁结构钢筋绑扎时,将第一预埋件3的一端以及第二预埋件4的一端与井壁结构钢筋的合适位置绑扎在一起,安装好第二节沉井的模板后浇筑混凝土。待第二节沉井下沉稳定后,将骨架1以及与骨架1连接的斜撑件2吊至沉井5中进行安装固定。如此循环,直至沉井达到设计高度。本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在沉井施工过程中只需要安装一次、拆卸一次即可完成沉井施工作业中对作业平台的需求,减少了现有技术中沉井作业平台需要反复搭设以及拆卸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沉井的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施工成本。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以及至少两个第一预埋件,所述第一预埋件的一端预埋在沉井的内壁上、另一端为悬挑端,所述骨架水平铺设在所述第一预埋件的悬挑端上,所述骨架上铺设有脚手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外围件,所述外围件包括至少一个外围单元,所述外围单元通过扣件连接形成外围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包括至少一个横向件,所述横向件在同一方向上均匀排布,所述外围件设置在所述横向件的外围,与所述横向件的两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包括至少一个纵向件,所述纵向件设置在所述横向件上,在与所述横向件垂直的方向上均匀排布,所述纵向件的两端与所述外围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与所述第一预埋件之间采用扣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件与所述横向件之间采用扣件连接,所述纵向件与所述外围件之间采用扣件连接,所述横向件与所述外围件之间采用扣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撑件,所述斜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骨架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沉井的内壁连接,所述斜撑件、所述骨架、以及沉井内壁形成三角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预埋件,所述第二预埋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埋件的下方位置,其一端预埋在沉井的内壁上并与沉井内壁形成一定角度、另一端与所述斜撑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作业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手板与所述骨架通过绑扎固定。
CN202321864667.7U 2023-07-14 2023-07-14 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Active CN2203364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4667.7U CN220336401U (zh) 2023-07-14 2023-07-14 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4667.7U CN220336401U (zh) 2023-07-14 2023-07-14 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36401U true CN220336401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48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64667.7U Active CN220336401U (zh) 2023-07-14 2023-07-14 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364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7883A (zh) 锁口钢管桩围堰及其施工方法
CN210439705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吊装装置
CN210066493U (zh) 一种用于栈桥吊模施工的抱箍模具
CN108755439B (zh) 适用于v型桥墩的万向可伸缩支撑架及安装方法
CN105019645B (zh) 逆作法中取土口处构建混凝土结构的模板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13773394U (zh) 新型装配式矩形钢管混凝土桁架支撑系统
CN107558483B (zh) 一种安装墙板的建筑基础的施工方法
CN220336401U (zh) 一种沉井作业平台结构
CN109881702B (zh) 塔吊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CN210216478U (zh) 一种沉井施工作业平台
CN111561071A (zh) 一种装配式剪力墙连接装置及安装方法
WO2023173676A1 (zh) 用于超深地下连续墙的空间桁架支撑平台、系统及方法
CN213267906U (zh) 一种圆形基坑浇筑用拼装式钢模板
CN212642113U (zh) 模板支撑系统和施工结构
CN110118014B (zh) 一种免外脚手架的外墙模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11974390U (zh) 适用于钢板剪力墙结构的装配式焊接平台
CN209686833U (zh) 操作平台支撑架及操作平台
CN209760799U (zh) 一种应用于装配式现浇段无支撑工具化模板体系
CN211006748U (zh) 一种具有拼装塔机基础的塔机
CN110424721A (zh) 一种模板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05063300U (zh) 一种用于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墙板施工的操作平台
CN211183281U (zh) 一种可拆卸式吊杆
CN213204915U (zh) 超高层住宅转换层超重外挑悬空构件支撑系统
CN215441392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栈道
CN220814906U (zh) 一种现浇楼梯用脚手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2001, building 2, chuangxiang building, Oct, North Station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unicipal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2001, building 2, chuangxiang building, Oct, North Station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