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6362U - 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6362U
CN220306362U CN202321348975.4U CN202321348975U CN220306362U CN 220306362 U CN220306362 U CN 220306362U CN 202321348975 U CN202321348975 U CN 202321348975U CN 220306362 U CN220306362 U CN 220306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ealing unit
cover plate
battery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489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志鹏
张悦
陈凯
李峥
冯玉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Qingt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Qingtao New Energy 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Qingtao New Energy 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Qingtao New Energy S&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489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63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6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63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ling, Topping-Up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所述电池盖板包括盖板本体和密封组件,盖板本体上开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穿盖板本体的补液孔,密封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补液孔中并能够将补液孔密封,补液孔用于向电池内注液,补液孔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密封组件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第一密封单元与第一孔可拆卸连接,第二密封单元能够在第二孔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第二孔实现过盈配合。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反复补充电解液,且容易拆解、密封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电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但是锂离子电池在长期循环过程中,由于各种副反应的发生,电芯内部的电解液会逐渐减少。随着电芯内部电解液的减少,锂离子电池在少量循环中突然失去大部分容量,发生“电池容量跳水”现象,进而导致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
为了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需要向锂离子电池中补充新鲜的电解液。现有技术中,在电池盖板上设置有注液孔,通过注液孔向电池内部注入电解液,注液完成后,通过铝片对注液孔进行密封,而铝片是通过激光焊接与电池盖板进行连接,一旦拆解就造成电池的报废,所以在这种结构下无法对电池进行拆解补液。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对电池补充电解液,通常使用螺钉密封注液孔,以实现注液孔的多次开启,但是该种方式会带来密封性差的问题。
因此,目前急需一种能够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反复补充电解液,且容易拆解、密封性好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反复补充电解液,且容易拆解、密封性好。
为解决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所述电池盖板包括盖板本体和密封组件;
所述盖板本体上开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穿所述盖板本体的补液孔,所述密封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补液孔中并能够将所述补液孔密封,所述补液孔用于向电池内注液;
其中,所述补液孔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自上而下连通设置;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与所述第一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能够在所述第二孔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所述第二孔实现过盈配合;
当注液完成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孔中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孔中以密封所述补液孔;
当需要注液时,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从所述第一孔中拧出并带动连接设置的所述第二密封单元依次从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中移出以开启所述补液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二孔为非螺纹孔,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设有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螺纹结构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能够在所述非螺纹孔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所述非螺纹孔实现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非螺纹孔包括直孔或锥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直径大于密封时所接触的所述非螺纹孔对应部分的直径。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密封单元为锥形,所述非螺纹孔为等径圆柱孔,所述锥形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非螺纹孔的直径;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密封单元为锥形,所述非螺纹孔为对应的锥形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直径大于密封时所接触的所述锥形孔对应部分的直径。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硬度。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密封单元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密封单元采用橡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主体以及第一密封单元顶盖,所述补液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孔远离所述第二孔一端的阶梯孔,所述第一密封单元顶盖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阶梯孔中,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主体以及第一密封单元顶盖,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孔中,所述第一密封单元顶盖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补液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孔远离所述第二孔一端的环形凹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环形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包括第一密封单元顶盖,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和所述第一密封单元顶盖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第一端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底面设有凸起,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对应连接形成卡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粘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本体上还开设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贯穿所述盖板本体,所述注液孔用于在电池生产时添加电解液,所述补液孔用于在电池使用过程中添加所述电解液,所述注液孔的孔径大于所述补液孔的孔径。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电芯组件、电解液、电池壳体和上述的电池盖板,所述电池壳体与所述电池盖板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电芯组件和所述电解液封装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申请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在盖板本体上开设有补液孔,密封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该补液孔中,当电芯内部电解液减少时,可以取出密封组件补充电解液,当电解液补充结束后再使用密封组件将补液孔密封,可拆卸的密封组件能够保证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补液孔对电芯进行反复补充电解液,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的电性能,增加电池的循环寿命。
进一步的,通过第一密封单元的螺纹结构可以将第一密封单元旋拧至螺纹孔中或者将第一密封单元从螺纹孔中旋出,使得拆卸或安装该第一密封单元更加方便;通过第二密封单元能够在非螺纹孔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非螺纹孔实现过盈配合,从而达到密封补液孔的目的。另外,由于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连接成一体结构后再与补液孔连接,在操作时可以同时将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插入补液孔中,进而可以同时达到容易拆解并且密封性好的效果。
进一步的,通过在第一密封单元主体与第一密封单元顶盖之间设置的密封圈可以进一步保证第一密封单元顶盖与盖板本体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在盖板本体上设置有两个孔,分别为注液孔和补液孔,注液孔用于在电池生产时添加电解液,补液孔用于在电池使用过程中补充电解液,注液孔的孔径大于补液孔的孔径。电池生产时需要添加的电解液量大,为了快速完成该阶段电解液的添加,设置注液孔的孔径较大。为了封堵后不容易漏液,设置补液孔的孔径较小,并且由于需要补充的电解液的量不会太大,因此即便补液孔的孔径较小也能快速完成电解液的补充。本申请通过在盖板本体上分别设置孔径较大的注液孔和孔径较小的补液孔,可以兼顾提高注液孔的注液效率以及提高多次补液后补液孔的密封性。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补液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一密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补液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补液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电池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背景技术所述,为了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通过注液孔向电池内部注入新鲜的电解液,当注液完成以后,一般通过铝片对注液孔进行密封,而铝片是通过激光焊接与电池盖板进行连接,一旦拆解就造成电池的报废,所以这种结构下无法对电池进行拆卸反复补充电解液。对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反复补充电解液。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
实施例一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电池盖板,能够在实现易拆卸的同时,还可以保证高密封效果,以实现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反复安全的补充电解液。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补液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同时参考图2,所述电池盖板包括盖板本体100和密封组件200。其中,盖板本体100上开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穿盖板本体100的补液孔300,用于向电池内注入电解液,密封组件200可拆卸地设置于补液孔300中并能够将补液孔300密封。
其中,密封组件200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可以通过注塑、胶黏等方式形成一体化结构。补液孔300包括自上而下连通设置的第一孔310和第二孔320,其中,第二孔320为内壁弧面无螺纹的孔。第一密封单元210与第一孔31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第一密封单元210与第一孔310之间的连接可以为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等;第二密封单元220能够在第二孔320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第二孔320实现过盈配合。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第一孔310为螺纹孔,第二孔320为非螺纹孔。第一密封单元210设有与螺纹孔配合的螺纹结构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通过螺纹结构可以将第一密封单元210旋拧至螺纹孔中或者将第一密封单元210从螺纹孔中旋出,使得拆卸或安装该第一密封单元210更加方便。其中,第一密封单元210使用金属材料制成,该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钢、铝、铝合金等,但是由于电解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要求第一密封单元210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第二密封单元22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第二密封单元220能够在非螺纹孔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非螺纹孔实现过盈配合,从而达到密封补液孔300的目的。具体的,所述第二密封单元220采用弹性耐腐蚀材料制成,例如:硅胶、橡胶、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等制成,其中,橡胶可以包括氟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或氯丁橡胶等耐电解质腐蚀的韧性好的橡胶。
当需要补充电解液时,将第一密封单元210从螺纹孔中螺旋拧出并带动连接设置的第二密封单元220依次从非螺纹孔、螺纹孔中移出以开启补液孔300,然后通过补液装置经所述补液孔300对电池进行补液,补液完成后,再将密封组件200置入补液孔300中,实现对补液孔300的密封。当注液完成时,至少部分第一密封单元210设置在螺纹孔中且第二密封单元220设置在非螺纹孔中以密封补液孔300。
本申请实施例中,密封组件200可拆卸地设置在补液孔300中并能够与补液孔300配合,工作人员可以多次拆卸该密封组件200来满足电池多次重复的注液。具体地,通过第一密封单元210的螺纹结构可以将第一密封单元210旋拧至螺纹孔中或者将第一密封单元210从螺纹孔中旋出,使得拆卸或安装该第一密封单元210更加方便;通过第二密封单元220能够在非螺纹孔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非螺纹孔实现过盈配合,从而达到密封补液孔300的目的。另外,由于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连接成一体结构后再与补液孔300连接,在操作时可以同时将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插入补液孔300中,进而可以同时达到容易拆解并且密封性好的效果。
第二密封单元220要先经过螺纹孔进入非螺纹孔中,即便考虑其弹性,第二密封单元220的直径也不能远大于螺纹孔的直径,否则无法通过螺纹孔。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单元220的直径处于微小于螺纹孔直径与微大于非螺纹孔的直径之间,非螺纹孔的直径优选不大于螺纹孔的直径。
实施例二
第二密封单元220能够在第二孔320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第二孔320实现过盈配合从而达到较优的密封效果。对于第二密封单元220与第二孔320的具体形状设置有多种可行方式。本实施例对第二密封单元220和第二孔320部分可能的结构做进一步详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单元220为锥形,第二密封单元220横截面的直径沿着远离第一密封单元210的方向逐渐减小。为了与锥形的第二密封单元220相配合,第二孔320为和锥形相对应的锥形孔,第二密封单元220的直径略大于密封时所接触的锥形孔对应部分的直径。第二密封单元220可以和锥形孔实现紧密连续的面接触从而提高了第二密封单元220对第二孔320的密封效果。
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孔320设置为等径圆柱孔,第二密封单元220为横截面的直径沿着远离第一密封单元210的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锥形的第二密封单元220的最小直径大于第二孔320的直径。借助第二密封单元220的锥形设置,可以相对容易的引导第二密封单元220在第二孔320中的运动并实现沿着靠近第一密封单元210的方向密封效果越来越好。由于等径圆柱孔的结构简单,将第二孔320设置为等径圆柱孔也有利于降低补液孔300的生产难度。
在另外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单元220和第二孔320也可以均为等径圆柱形,第二密封单元220的直径等于或优选的略大于第二孔320的直径。
在另外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单元220为等径圆柱形,第二孔320为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第二密封单元220的直径预选的略大于第二孔320最小直径,以保证任何一个接触面的密封效果。借助第二孔320的变径引导作用,可以相对容易的引导第二密封单元220在第二孔320中的运动并实现沿着靠近第一密封单元210的方向密封效果越来越好。
关于实施例二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申请中,第一密封单元210具体可选用螺钉或类似结构,以便可拆卸的与盖板本体100连接,但螺钉及类似结构的密封性较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单元210包括第一密封单元主体211以及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第一密封单元主体211设置在第一孔310中,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设置在盖板本体100上。具体地,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的横截面直径大于第一孔310的孔径,当注液完成后,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完全覆盖第一孔310,从而可以提升补液孔300被封堵后的密封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单元210可以为一个销钉,销钉的一端为具有螺纹结构的柱体,另一端为销钉盖,当补液完成以后,旋拧销钉将销钉的柱体部分旋入第一孔310中以达到密封补液孔300的目的。
关于实施例三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将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设置在盖板本体100上会增加电池盖板的厚度,另外,工作人员在操作时还会被凸出于盖板本体100上的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误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第一孔310远离第二孔320的一端设置一个阶梯孔330,将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设置在该阶梯孔330中,从而避免了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凸出于盖板本体100上。将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设置在阶梯孔330中,可以降低电池盖板的厚度,使得电池内部空间可以安装高度较大的电芯组件,进而进一步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实际产品中,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完全位于阶梯孔330中,不凸出于盖板本体100上,工作人员在操作时不会被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误伤。另外,将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设置在阶梯孔330中,使得整个电池盖板表面看起来更加整体和美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上可以设置有胶膜层,通过胶膜层的设置可以使得电池盖板表面更加光滑,并且密封性能更好。
另外,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拆装密封组件200,在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远离第一密封单元主体211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该安装槽设置为能够与安装工具相配合以安装或拆卸该密封组件200。本实施例对安装槽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其能与常用的螺丝刀、扳手等工具配合使用即可,例如:安装槽的形状为十字槽、内六角、内四角、三角形或梅花形等。
关于实施例四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为了提高密封组件200的密封性,所述密封组件200还包括密封圈230,所述密封圈230可以提高密封组件200对补液孔300的密封效果。密封圈230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仅仅作为一种示意性的举例,而非对保护范围所作的任何限定,所述密封圈230的材料包括氟橡胶、丁腈橡胶、天然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等。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基于实施例三中第一密封单元210的结构上,如图5所示,所述密封圈230设置在盖板本体100和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之间,密封圈230的外径大于第一孔310的孔径,密封圈230能够在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下压时增加密封圈230的密封效果,使其密封性更优。
在另外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补液孔3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孔310远离第二孔320一端的环形凹槽340中,所述密封圈230设置在环形凹槽340中。所述密封圈230的大小、形状和所述环形凹槽340的大小、形状适配。将密封圈230设置在补液孔300的内部,可以避免该密封圈230长期暴露在外,减弱其老化的速度,从而保证了密封的长期可靠。
在另一种情况下,基于实施例四中补液孔300的结构上,环形凹槽340设置在阶梯孔330接近第一孔310的一端。在这种结构下,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设置于阶梯孔330中,密封圈230设置于环形凹槽340,既能减弱密封圈230老化的速度,也能避免第一密封单元顶盖212凸出于盖板本体100上。
关于实施例五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通常通过胶黏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除了该种连接方式,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的连接方式。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之间设置有连接件240,通过连接件240将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连接在一起。具体地,连接件240的第一端和第一密封单元210连接,第二端和第二密封单元220连接,其中,连接件240的第一端设置有凹槽,第一密封单元210底面设置有凸起,所述凹槽和所述凸起对应连接形成卡接,从而达到连接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的目的。
连接件240的形状可以为上下直径相同的柱体也可以为椎体,只要其能够连接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即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240通过粘结的方式与第二密封单元220进行连接以形成一体化结构。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单元210的材质为金属材料,第二密封单元220的材质为弹性材料如橡胶,两者材质硬度均不同,通过胶黏的方式将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连接在一起会存在连接强度较低的问题。本实施例通过增加一个合适材料的连接件240可以提高第一密封单元210和第二密封单元220之间的连接强度。
关于实施例六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盖板本体100上只设置了一个孔,该孔既用于在电池生产时添加电解液,也用于在电池使用过程中补充电解液。为了快速添加电解液,该孔的孔径一般要求较大,但是孔径越大漏液风险以及密封的难度也越大。如果为了提高密封性而将孔的孔径设置得较小,那么在电池生产时添加电解液的速度就比较慢,从而导致电池的生产效率比较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在盖板本体100上开设有注液孔400和补液孔300,所述注液孔400和所述补液孔300均贯穿盖板本体100,所述注液孔400用于在电池生产时添加电解液,所述补液孔300用于在电池使用过程补充所述电解液,注液孔400的孔径大于补液孔300的孔径。本实施例通过在盖板本体100上分别设置孔径较大的注液孔400和孔径较小的补液孔300,可以兼顾提高注液孔400的注液效率以及提高多次补液后补液孔300的密封性。
由于注液孔400的孔径较大,可以在电池生产时快速地进行添加电解液,在电解液添加完成以后,为了避免该注液孔400漏液,一般将其永久封堵后不再开启,所述注液孔400的孔径可以根据电池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这里不做具体的限定。补液孔300用于在电池使用过程中补充电解液,可以进行重复地开启和封闭,当电解液损耗时,可以取出密封组件200补充电解液。补液孔300的孔径越小越容易封堵,且封堵后不容易漏液,另外,由于需要补充的电解液通常量不会太大,即使补液孔300的孔径较小也能快速完成电解液的补充。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对注液孔40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注液孔400可以为圆柱形、方形,梯形等,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盖板本体100上还开设有防爆孔,防爆孔开设在盖板本体100的中间位置上,注液孔400和补液孔300分布在防爆孔的两侧。防爆孔用于在电池的电芯内部压力大于一定值时爆破,释放压力,避免了电芯爆炸,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关于实施例七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八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电芯组件、电解液、电池壳体和上述的电池盖板,所述电池壳体与所述电池盖板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电芯组件和所述电解液封装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盖板还包括正极柱和负极柱,所述正极柱与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负极柱与电池的负极相连,所述正极柱和所述负极柱的形状包括方形。
在另外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盖板为长方形,其大小与电池壳体相适配,确保两者连接后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所述电池盖板与电池壳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胶黏和卡接等。
所述电芯组件包括正极和负极,正极和电池盖板上的正极柱连接,负极和电池盖板上的负极柱连接。
本申请对电池外壳的形式和材质没有特别的要求和限定,在不违背本申请申请构思的基础上,任何已知的电池外壳均能用于本申请中。作为一种示意性地举例,所述电池外壳包括铝塑膜壳体,使用铝塑膜壳体可以有效地降低电芯的重量,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进一步的,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隔膜,所述隔膜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具有电绝缘性能和液体保持性能,用于阻断电子在电池内部传输。
当然,所述锂离子电池还不可避免地包括其他必要组件,这些组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因此,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关于实施例八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池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盖板包括盖板本体和密封组件;
所述盖板本体上开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穿所述盖板本体的补液孔,所述密封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补液孔中并能够将所述补液孔密封,所述补液孔用于向电池内注液;
其中,所述补液孔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与所述第一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能够在所述第二孔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所述第二孔实现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二孔为非螺纹孔,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设有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螺纹结构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能够在所述非螺纹孔的内壁的作用下收缩变形并与所述非螺纹孔实现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螺纹孔包括直孔或锥孔;
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直径大于密封时所接触的所述非螺纹孔对应部分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主体以及第一密封单元顶盖,所述补液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孔远离所述第二孔一端的阶梯孔,所述第一密封单元顶盖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阶梯孔中,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主体以及第一密封单元顶盖,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孔中,所述第一密封单元顶盖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补液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孔远离所述第二孔一端的环形凹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环形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包括第一密封单元顶盖,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盖板本体和所述第一密封单元顶盖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第一端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底面设有凸起,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对应连接形成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本体上还开设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贯穿所述盖板本体,所述注液孔用于在电池生产时添加电解液,所述补液孔用于在电池使用过程中添加所述电解液,所述注液孔的孔径大于所述补液孔的孔径。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电芯组件、电解液、电池壳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盖板,所述电池壳体与所述电池盖板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电芯组件和所述电解液封装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CN202321348975.4U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2203063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8975.4U CN220306362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8975.4U CN220306362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6362U true CN220306362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50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48975.4U Active CN220306362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63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49348A (zh) 一种蓄电池
CN220306362U (zh) 一种电池盖板及锂离子电池
US4245014A (en) High pressure post seal for batteries
CN218783125U (zh) 一种二次电池用顶盖
CN208315622U (zh) 一种起停系统用agm蓄电池排气结构
CN217062456U (zh) 免焊接密封钉及方形铝壳电池
CN207896129U (zh) 新型锂离子电池盖板装置以及包含该装置的锂离子电池
CN209183588U (zh) 一种锂电池盖板结构
CN218677519U (zh) 注液部结构、电池盖板和电池
CN203225285U (zh) 一种防止蓄电池跑酸的蓄电池壳体
CN210403776U (zh) 一种电化学储能器件
CN216818576U (zh) 一种顶盖组件及电池
CN208507749U (zh) 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
CN112768815A (zh) 一种电池盖板以及电池补液方法
CN220604802U (zh) 一种电池壳及其电池制品
CN217956087U (zh) 连体壶及其转换装置
CN219498140U (zh)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注液口结构
CN221041490U (zh) 锂电池
CN216671861U (zh) 一种极柱组件、电池顶盖及电池
CN205122653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盖板
CN217881828U (zh) 一种注液孔密封结构
CN221080305U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密封组件
CN208045560U (zh) 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
CN220439756U (zh) 电池包密封结构及电池包
CN209344270U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电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8

Address after: Building 301, High Quality Industrial Spac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Functional Zone, No. 2 Digital Second Road, Modern Industrial Port, Pidu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Patentee after: Chengdu Qingt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No. 3, Shengxi Road,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SUZHOU QINGT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