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7346U - 一种滤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滤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7346U
CN220257346U CN202321684256.XU CN202321684256U CN220257346U CN 220257346 U CN220257346 U CN 220257346U CN 202321684256 U CN202321684256 U CN 202321684256U CN 220257346 U CN220257346 U CN 2202573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s
supporting
adjacent
pressing ring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425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建东
程明元
柯文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8425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73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73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73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滤芯,包括第一支撑元件、第二支撑元件、深层过滤介质以及位于滤芯中心的中心通道;第一支撑元件具有第一通道,第二支撑元件具有第二通道;第一支撑元件包括多条径向设置的第一支撑筋,相邻的第一支撑筋之间形成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通液间隙;第二支撑元件包括多条径向设置的第二支撑筋,相邻的第二支撑筋之间形成与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二通液间隙;第一支撑筋的两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凸块,相邻第一支撑凸块之间形成与第一通液间隙连通的流通间隙;和/或,第二支撑筋的两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凸块,相邻第二支撑凸块之间形成与第二通液间隙连通的流通间隙。该滤芯可提供更高的过滤速率和过滤介质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滤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芯。
背景技术
深层过滤器利用具有一定厚度的特定介质类似滤饼,去除颗粒、亚微颗粒、胶质物以及可溶的物质,从而地去除污染物。流体必须通过弯曲的路径才能到达另一侧,对于深层过滤介质的密封要求较高。
在美国专利US8128824B2公开一种过滤模块,其至少包括轴向相互堆叠的原料液排放元件、过滤介质层、滤液排放元件、过滤介质层和原料液排放元件,并且,滤液排放元件与其轴向两端的原料液排放元件具有连接装置,以使得过滤介质和与其相互的原料液排放元件或滤液排放元件之间形成压缩密封。原料液排放元件、过滤介质层、滤液排放元件在中心处均形成中心通道,轴向相互堆叠后,各自的中心通道正对,原料液排放元件的外周设有原料液流入通道,滤液排放元件的中心通道的外壁设有滤液排出通道,该滤液排出通道连通中心通道,且原料液排放元件和滤液排放元件均具有多条径向延伸的导向条,用于导流液体。过滤时,过滤层介质润湿后、膨胀,过滤层介质的两端表面会分别与原料液排放元件和滤液排放元件上的导向条相接触、挤压,原料液在相邻导向条间形成的流动区域内流动,然后原液只能从流动区域内流至过滤层介质内进行过滤,然后只能从导向条之间的区域内流出至滤液排放元件,然后流入中心通道内,然后排出。当然,流体的流动方向也可以反过来。
在过滤时,由于过滤层介质进液表面和出液表面大部分被导向条所覆盖,从而导致过滤层介质的进液速率和出液速率都比较慢,从而会导致整个滤芯的过滤速率慢,过滤层介质的利用率也降低。另外,过滤介质层的上游表面非常容易形成滤饼,进一步降低过滤介质层的利用率和过滤速率。
需要对该现有的滤芯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提高过滤层介质的进液速率和出液速率,提升过滤速率,并提高过滤层介质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芯,通过在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上分别设置第一支撑凸块和第二支撑凸块,来形成供原液和滤液流通的流通间隙,在过滤时能够使得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与深层过滤介质的接触面积变少,使得原液同一时间进入量和从深层过滤介质的流出量更多,过滤速率更快,解决了现有过滤模块过滤速率慢的问题,还提高了过滤介质的利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滤芯,包括第一支撑元件、第二支撑元件、深层过滤介质以及位于所述滤芯中心的中心通道;
所述深层过滤介质夹持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具有与所述深层过滤介质的一表面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具有与所述深层过滤介质的另一表面以及所述中心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配合对所述深层过滤介质的外边缘和内边缘挤压密封;
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包括多条径向设置的第一支撑筋,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筋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通液间隙;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多条径向设置的第二支撑筋,相邻的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二通液间隙;
所述第一支撑筋的两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凸块,相邻第一支撑凸块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通液间隙连通的流通间隙。
第一支撑筋用于充当支撑元件,第一支撑筋上的第一支撑凸块用于支撑深层过滤介质,在过滤时,深层过滤介质膨胀,第一支撑凸块与深层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相接触,用于支撑深层过滤介质,保持相邻的深层过滤介质之间的距离,而且相邻的第一支撑凸块之间形成与第一通液间隙连通的流通间隙,使得原本与深层过滤介质接触、抵靠的区域,形成了流通间隙,从而在支撑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第一支撑筋与深层过滤介质的接触面积减少,而深层过滤介质对应流通间隙的区域的表面可以直接流入原液,即第一通液间隙内的流通的原液会进入相邻第一支撑凸块之间的流通间隙内,然后从流通间隙内进入深层过滤介质内,深层过滤介质未被覆盖的区域的面积增大,进液可快速分散至深层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被快速过滤,提高过滤速率,而且由于流通间隙的存在,会使得相邻近的第一通液间隙相连通,即所有第一通液间隙连成一片,使得各第一通液间隙内流通的原液均布,进一步使得原液均布在深层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提高深层过滤介质的利用率,提高过滤速率。另外,第一支撑凸块自身还起到扰流作用,其提高了原料液在深层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流动的无序程度,避免在深层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形成滤饼,也有利于提高过滤速率和深层过滤介质的利用率。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筋的两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凸块,相邻第二支撑凸块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通液间隙连通的流通间隙。
第二支撑筋用于充当支撑元件,第二支撑筋上的第二支撑凸块用于支撑深层过滤介质,在过滤时,深层过滤介质膨胀,第二支撑凸块与深层过滤介质的表面相接触,用于支撑深层过滤介质,保持相邻的深层过滤介质之间的距离,而且相邻的第二支撑凸块之间形成与第二通液间隙连通的流通间隙,使得原本与深层过滤介质接触、抵靠的区域,形成了流通间隙,从而在支撑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第二支撑筋与深层过滤介质的接触面积减少,而对应流通间隙区域的深层过滤介质的表面的滤液可以快速流出,深层过滤介质有更大的出液面积,会加快滤液的排出速率,提高过滤速率,而且由于流通间隙的存在,会使得相邻近的第二通液间隙相连通,使得所有第二通液间隙连成一片,互相流通,所有第二通液间隙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出现个别第二通液间隙由于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的部分由于存在堵塞,而导致此第二通液间隙得不到充分利用,及造成滤液排出速率慢的问题,进而加快整体的滤液排出速率。
本申请提供的滤芯,通过在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上分别设置第一支撑凸块和第二支撑凸块,来形成供原液和滤液流通的流通间隙,从而使得深层过滤介质两端面受到支撑面面积减小,深层过滤介质与第一支撑凸块接触,其上被覆盖的面积更小,进液面积面积更大,进液速率加快,而深层过滤介质与第二撑凸块接触,其上被覆盖的面积更小,出液面面积更大,出液速率也加快,从而二者结合进一步使得整个深层过滤介质在过滤液体利用率更高,过滤速率更高。并且,上述流通间隙还将相邻的第一通液间隙连通、相邻的第二通液间隙连通,进一步提高了原液分布的均匀程度及滤液的排出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元件还包括外边缘的第一密封环、位于所述中心通道外周的第一按压环,及多条设于所述第一密封环和所述第一按压环之间的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一连接筋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筋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三通液间隙,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筋之间形成第一流通区,若干所述第一支撑筋分为多组并对应分布在多个所述第一流通区内,所述第一连接筋的表面低于所述第一支撑凸块的表面。
第一连接筋用于连接第一密封环和第一按压环,使三者成为一个整体,在第一支撑凸块作为支撑时,第一连接筋仅做连接作用,使得第一连接筋的表面低于第一支撑凸块的表面,从而在原液过滤时,深层过滤介质润湿、膨胀后,二者可能会接触,但是不会形成紧密挤压,从而原液可轻易将二者冲开,形成通液间隙,那么深层过滤介质对应第一连接筋的区域也能够快速被原液润湿,进液面面积得到保证,保证进液速率,而且还会使得第一连接筋两侧的第三通液间隙连通,又因为第三通液间隙通过第一支撑筋上的流通间隙与第一通液间隙连通,从而使得各流通间隙和各通液间隙连成一片,使得原液能够均匀分布在第一支撑元件上,进一步使原液均布在深层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提高深层过滤介质的利用率,提高过滤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环和所述第一按压环之间设有多条第一弧形筋,多条所述第一弧形筋沿径向分布、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筋或所述第一支撑筋连接,以将所述第一流通区割成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一流通子区,由外向内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一流通子区内的所述第一支撑筋的数量逐渐减小。
第一弧形筋的端部与第一连接筋或第一支撑筋连接,具体的,第一弧形筋的两端与两侧的第一连接筋连接,而第一弧形筋两侧的第一流通子区内的第一支撑筋的端部与第一弧形筋连接,从而将第一连接筋和第一支撑筋连接起来,使第一连接筋和第一支撑筋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一支撑元件的整体强度;而通过第一弧形筋划分的多个第一流通子区内,从外到内来说,第一流通子区的面积也在逐渐减小,对应的第一流通子区内的第一支撑筋的数量也逐渐减少,使得各第一流通子区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筋之间的第一通液间隙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的进液面积得到保证,一方面保证原液在所有第一通液间隙内均匀分散,另一方面避免过多的第一支撑筋覆盖深层过滤介质靠近第一支撑元件的表面,增大深层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可直接被原液润湿、通过的区域的面积,加快过滤速率,提高深层过滤介质的利用率。
优选地,与所述第一密封环相邻的第一流通子区内,所述第一支撑筋和所述第一连接筋与第一密封环相连的端部的厚度由外向内逐渐减小,且二者的端部的表面形成有径向延伸的凹槽。
第一密封环用于与第二支撑元件的外边缘配合对对深层过滤介质的外边缘进行挤压密封,而第一支撑筋和第一连接筋与第一密封环相连的端部的厚度由外向内逐渐减小,从而在第一支撑筋与第一密封环相连的端部、第一连接筋与第一密封环相连的端部形成过渡连接,使得支撑应力不会过于集中,该端部的连接强度更好;而且该端部还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凹槽,深层过滤介质对应凹槽的区域能够被流体流动通过,起到实际的过滤功能,截留杂质,提高过滤介质的纳污容量。
优选地,与所述第一按压环相邻的第一流通子区内,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筋的端部连成一体、形成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一连接筋与第一按压环相连的端部的厚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第一按压环与第二支撑元件的内边缘配合对对深层过滤介质的内边缘进行挤压密封,一般来说,第一支撑筋的端部与第一按压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但是,本申请中把相邻的多个第一支撑筋的端部连成一体并形成第一连接块,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相对于单个的端部来说,第一连接块不存在间隙,连接强度更好,增加整个第一支撑元件的支撑强度;而且第一连接块和第一连接筋的连接端部的厚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少,呈过渡连接,使之不存在阶梯高度差,在支撑时,切向应力不会集中在连接点处,保证了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还包括外边缘的第二密封环、位于所述中心通道外周的第二按压环,及多条设于所述第二密封环和所述第二按压环之间的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二连接筋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四通液间隙,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筋之间形成第二流通区,若干所述第二支撑筋分为多组并对应分布在多个所述第二流通区内,所述第二连接筋的表面低于第二支撑凸块的表面。
第二连接筋用于连接第二密封环和第二按压环,使三者成为一个整体,第二密封环与第一密封环相对设置并对深层过滤介质的外边缘挤压密封,第二按压环和第一按压环相对设置并对深层过滤介质的内边缘挤压密封,其中第二连接筋一般作为连接元件,也做支撑元件,在过滤时,第二连接筋的端面也与深层过滤介质相接触,从而第二连接筋的端面也会覆盖深层过滤介质的进液面的一部分,从而会降低深层过滤介质的出液面的面积,降低同时间的出液量,从而降低过滤速率,因此在存在第二支撑凸块作为支撑时,使得原本起连接和支撑作用的第二连接筋仅做连接作用,特此使得第二连接筋的表面低于第二支撑凸块的表面,从而在深层过滤介质润湿、膨胀之后,二者虽然可能会接触,但是不会形成紧密挤压,滤液可轻易将二者冲开,形成通液间隙,那么深层过滤介质对应第二连接筋的区域也能够快速出液,出液面面积得到保证,保证出液速率,提高过滤速率,而且还会使得第二连接筋两侧的第四通液间隙连通,又因为第四通液间隙通过第二支撑筋上的流通间隙与第二通液间隙连通,从而使得各流通间隙和通液间隙连成一片,使得滤液能够均匀分布在第二支撑元件上,第二通液间隙得到充分利用。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环和所述第二按压环之间设有多条第二弧形筋,多条所述第二弧形筋沿径向分布、并与第二支撑筋相连,以将所述第二流通区割成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二流通子区,由外向内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二流通子区内的所述第二支撑筋的数量逐渐减小。
第二弧形筋将第二流通区划分的多个第二流通子区内,从外到内来说,第二流通子区的面积也在逐渐减小,在面积减小的情况下,对应的第二流通子区内的第二支撑筋的数量逐渐减少,能够使得各第二流通子区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筋的第二通液间隙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的出液面积得到保证,一方面保证滤液在所有第二通液间隙内均匀分散,另一方面避免过多的第二支撑筋覆盖深层过滤介质靠近第二支撑元件的表面,即下游表面,增大深层过滤介质表面可直接被滤液通过的区域的面积,加快滤液的排出速率。
优选地,与所述第二密封环相邻的所述第二流通子区内,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内壁处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间隔设于相邻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及相邻所述第二连接筋和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其与所述第二支撑筋或所述第二连接筋的相应端部的侧壁相连。
第二连接块与第二支撑筋或第二连接筋的相应端部的侧壁相连,从而变向增加了第二支撑筋或者第二连接筋的连接端部与第二密封环的连接面积,从而一定程度的增加了第二支撑筋或者第二连接筋与第二密封环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加整个第二支撑元件的支撑强度。
优选地,与所述第二按压环相邻的所述第二流通子区内,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筋的端部连成一体并形成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筋与所述第二按压环相连的端部的厚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一般来说,第二支撑筋的端部与第二按压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但是把相邻的多个第二支撑筋的端部连成一体并形成第三连接块,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相对于单个的端部来说,第三连接块不存在间隙,连接强度更好,增加整个第二支撑元件的支撑强度;而且第三连接块和第二连接筋的连接端部的厚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少,呈过渡连接,不存在阶梯高度差,支撑应力不会集中在连接处,保证了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筋至少包括两段具有厚度差的第一筋条,厚度较薄的所述第一筋条端部与所述第一密封环连接。
具有厚度差的第一筋条在过滤时,由于第一支撑凸块的支撑,第一筋条不会与深层过滤介质的表面相挤压,从而在原液的作用下,两个第一筋条与深层过滤介质的表面之间会形成不同高度的通液间隙,而厚度较薄的第一筋条与深层过滤介质之间形成的通液间隙更大,更靠近第一密封环,从而第一通道进入的原液就会通过厚度较薄的第一筋条与深层过滤介质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通液间隙快速向两侧的第三通液间隙、第一通液间隙分散,使得靠近第一密封环的原液能够快速地径向向内及周向分散,进而加快过滤速率。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筋至少包括两段具有厚度差的第二筋条,厚度较薄的所述第二筋条端部与所述第二密封环连接。
具有厚度差的第二筋条在过滤时,由于第二支撑凸块的支撑,第二筋条不会与深层过滤介质的表面相挤压,从而在滤液的作用下,两个第二筋条与深层过滤介质的表面之间会形成不同高度的通液间隙,而厚度较薄的第二筋条与深层过滤介质之间形成的通液间隙更大,且靠近第二密封环的深层过滤介质的滤液量大,滤液能够通过该此处更大的通液间隙快速向两侧的第四通液间隙、第二通液间隙分散,使得靠近第二密封环的滤液能够快速地径向向内及周向分散,进而加快过滤速率。
优选地,部分所述第二弧形筋的两端面设有厚度与第二支撑凸块的厚度相等的弧形凸块。
一方面能够增加第二弧形筋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能够增加第二支撑元件的支撑强度,在深层过滤介质润湿、膨胀后,深层过滤介质的表面与弧形凸块相抵接,从而能够在弧形凸块与相邻的第二支撑凸块也形成通液间隙,便于滤液的流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外周和与之相邻的第二密封环的外周之间形成卡接连接,以使得第一密封环的端面和第二密封环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的外边缘形成密封挤压;所述第一按压环的内侧和与之相邻的第二按压环的内侧之间形成卡接连接,以使得第一按压环的端面和第二按压环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位于中心通道外周的区域形成密封挤压。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滤芯,通过在第一支撑筋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凸块和/或在第二支撑筋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凸块,在过滤时,第一支撑元件上只有第一支撑凸块用于支撑深层过滤介质,相邻的第一支撑凸块之间形成与第一通液间隙连通的流通间隙,使得第一支撑筋原本与深层过滤介质接触、抵靠的区域,现在形成了流通间隙,从而相对于现有方案中第一支撑筋全部与深层过滤接触,增大深层过滤介质的进液面面积,进液可快速分散至深层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增加进液速率,提高过滤速率,同上所述,第二支撑筋在过滤时,第二支撑元件上只有第二撑凸块用于支撑深层过滤介质,使得第二支撑筋原本与深层过滤介质接触、抵靠的区域,形成了流通间隙,从而相对于现有方案中第二支撑筋全部与深层过滤介质的下游表面接触,增大深层过滤介质的出液面面积,会加快滤液的排出速率,提高过滤速率,从而二者单独设置或者结合使用能够相对于现有方案能够增加深层过滤介质的过滤速率,从而提高了整个滤芯的过滤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滤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滤芯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过滤单元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支撑元件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二支撑元件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的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滤芯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滤芯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过滤单元的剖面图。
图15为图14中的G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的H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滤芯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滤芯剖视图。
图19为图18中的I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支撑元件;11、第一支撑筋;111、第一支撑凸块;112、流通间隙;12、第一通液间隙;13、第一密封环;131、第一环形凸起;14、第一按压环;141、第一连接块;142、第三环形凸起;15、第一连接筋;151、第一流通区;152、第一筋条;153、第三通液间隙;16、第一弧形筋;161、第一流通子区;17、凹槽;18、第一连接部;181、第一连接段;182、卡环;
2、第二支撑元件;21、第二支撑筋;211、第二支撑凸块;212、第三连接块;22、第二通液间隙;23、第二密封环;231、第二连接块;232、第二环形凸起;24、第二按压环;241、第四环形凸起;25、第二连接筋;251、第二流通区;252、第二筋条;253、第四通液间隙;26、第二弧形筋;261、第二流通子区;262、弧形凸块;27、第二连接部;271、第二连接段;272、过渡段;273、卡耳;
3、深层过滤介质;31、第一通道;32、第二通道;
4、中心通道;41、中心支架;411、第一支架分体;412、第二支架分体;43、第三连接部;44、第四连接部;45、接头;46、第五连接部;47、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滤芯,包括第一支撑元件1、第二支撑元件2、深层过滤介质3以及位于滤芯中心的中心通道4;其中,第一支撑元件1、深层过滤介质3、第二支撑元件2、深层过滤介质3和第一支撑元件1依次轴向上下堆叠,形成一个过滤单元,多个过滤单元重叠形成滤芯,相邻的过滤单元共用一个第一支撑元件1。第一支撑元件1的中心、深层过滤介质3的中心、第二支撑元件2的中心均设有开孔,上述开孔对齐连通形成滤芯的中心通道4。
一个过滤单元中,深层过滤介质3夹持于第一支撑元件1和第二支撑元件2之间,第一支撑元件1具有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一表面连通的第一通道31,第一支撑元件1包括多条径向设置的第一支撑筋11,相邻的第一支撑筋11之间形成与第一通道31连通的第一通液间隙12;第二支撑元件2具有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另一表面以及中心通道4连通的第二通道32,第二支撑元件2包括多条径向设置的第二支撑筋21,相邻的第二支撑筋21之间形成与第二通道32连通的第二通液间隙22,且第一支撑元件1和第二支撑元件2配合对深层过滤介质3的外边缘和内边缘挤压密封,第一支撑筋11在相邻的深层过滤介质3之间起支撑作用,第二支撑筋21在另一组相邻的深层过滤介质3之间起支撑作用。
对于过滤单元来说,原液可进入第一通道31和第一通液间隙12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一表面接触并通过深层过滤介质3,经过滤后得到的滤液进入第二通道32内;原液也可进入第二通道32和第二通液间隙22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另一表面接触并通过深层过滤介质3,经过滤后得到的滤液进入第一通道31内。由此可知,原液或滤液会浸润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而深层过滤介质3在润湿后膨胀,深层过滤介质3的两个表面分别与第一支撑筋11和第二支撑筋21的轴向端面至少部分贴合,不仅造成原液和滤液的流通面积损失,也使得深层过滤介质3的两个表面大部分被第一支撑筋11和第二支撑筋21所覆盖,导致过滤单元的进液速率和出液速率降低,整个滤芯的过滤速率降低,利用率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筋11的两轴向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凸块111,相邻第一支撑凸块111之间形成与第一通液间隙12连通的流通间隙112,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支撑凸块111的端面只占据第一支撑筋11的部分端面面积,过滤时,第一支撑凸块111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3接触,并起到支撑深层过滤介质3的作用,在支撑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第一支撑筋11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接触面积减小。以第一通道31为进液通道时为例,原液不仅可以通过第一通液间隙12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接触过滤,还可流入流通间隙112,与对应深层过滤介质3的区域表面接触过滤,使得深层过滤介质3表面的实际过滤面积增大,有利于加快过滤速率;且流通间隙112与第一通液间隙12连通,使得相邻的第一通液间隙12彼此连通,连成一片,使得原液能够在第一支撑元件1上均布并流动,进一步使得原液均布在深层过滤介质3的上游表面,提高深层过滤介质3的利用率。
另外,第一支撑凸块111自身还起到扰流作用,其提高了原料液在深层过滤介质3的上游表面流动的无序程度,避免在深层过滤介质3的上游表面形成滤饼,也有利于提高过滤速率和深层过滤介质3的利用率。
如图9所示,第二支撑筋21的两轴向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凸块211,相邻第二支撑凸块211之间形成与第二通液间隙22连通的流通间隙112,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二支撑凸块211的端面只占据第一支撑筋11的部分端面面积,过滤时,第二支撑凸块211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3接触,并起到支撑深层过滤介质3的作用,在支撑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第二支撑筋21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接触面积减小。以第二通道32为出液通道时为例,滤液不仅可以通过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对应第二通液间隙22的区域流出,还可通过与流通间隙112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3区域表面流出,进入流通间隙112,使得深层过滤介质3表面的实际出液面积增大,便于快速排出滤液,也起到加快过滤速率的作用;且流通间隙112与第二通液间隙22连通,使得相邻的第二通液间隙22彼此连通,连成一片,使得滤液能够在第二支撑元件2上均布并流动,进一步使得所有滤液汇集在一起,进而快速排出。
综上,通过在第一支撑筋11上设置若干间隔的第一支撑凸块111和在第二支撑筋21上设置若干间隔的第二支撑凸块211,使得原液分散至深层过滤介质3的整个表面的进液速率、及滤液从深层过滤介质3的整个表面排出的出液速率都得到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滤芯的过滤速率,并提高深层过滤介质3的利用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仅在第一支撑元件1的第一支撑筋11的两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凸块111,或者,仅在第二支撑元件2的第二支撑筋21的两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凸块211,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滤芯的过滤速率。
具体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元件1包括外边缘的第一密封环13、位于中心通道4外周的第一按压环14,及多条设于第一密封环13和第一按压环14之间的第一连接筋15,其中,第一密封环13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外边缘对应,并对其实现压紧密封,第一按压环14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内边缘对应,并对其实现压紧密封。供原液进入的第一通道31开设于第一密封环13侧壁,第一通道31与第一流通区151连通,原液从第一通道31流入后,分散至各第一流通区151内,然后,达到深层过滤介质3的上游表面。
第一连接筋15有多条,均沿径向设置,第一连接筋15的第一端部与第一密封环13连接,第二端部与第一按压环14连接,使得第一连接筋15、第一密封环13和第一按压环14形成一个整体,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筋15之间形成第一流通区151,第一支撑筋11分为多组,每组中的第一支撑筋11沿径向分布在对应的第一流通区151内,而第一支撑筋11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筋15之间形成与第一通道31连通的第三通液间隙153,在第一支撑筋11的端面具有第一支撑凸块111,且第一支撑凸块111作为支撑时,第一连接筋15仅做连接作用,第一连接筋15的表面低于第一支撑凸块111的表面,指的是,第一连接筋15的朝向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相对第一支撑凸块111朝向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与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距离更远,由此,在过滤时,与第一连接筋15对应的部分深层过滤介质3向第一连接筋15膨胀,第一连接筋15的表面可能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接触,但不会形成紧密挤压,能够被原液轻易冲开,形成通液间隙,或者,第一连接筋15的表面与膨胀后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之间自然形成通液间隙,使得第一连接筋15两侧的第三通液间隙153能够彼此连通,又因为第三通液间隙153通过第一支撑筋11上的流通间隙112与第一通液间隙12连通,从而使得流通间隙112、第一通液间隙12、第三通液间隙153连成一片,使得原液能够均匀分布在第一支撑元件1上,进一步使原液均布在深层过滤介质3的上游表面,提高深层过滤介质3的利用率,提高过滤速率。
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一支撑元件1的整体强度,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元件1还具有第一弧形筋16,第一弧形筋16位于第一密封环13和第一按压环14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一第一连接筋15连接,若干第一弧形筋16将相邻第一连接筋15之间的第一流通区151分为若干沿径向分布的第一流通子区161,每个第一流通子区161内均具有多条径向分布的第一支撑筋11,通过第一弧形筋16将第一支撑筋11和第一连接筋15连接起来,使第一连接筋15和第一支撑筋11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一支撑元件1的整体强度。通过第一弧形筋16划分的多个第一流通子区161内,从外到内来说,第一流通子区161的面积也在逐渐减小,对应的第一流通子区161内的第一支撑筋11的数量也逐渐减少,使得各第一流通子区161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筋11之间的第一通液间隙12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进液面积得到保证,一方面保证原液在所有第一通液间隙12内均匀分散,另一方面避免过多的第一支撑筋11覆盖深层过滤介质3靠近第一支撑元件1的表面,增大深层过滤介质3表面可直接被原液润湿、通过的区域的面积,加快过滤速率,提高深层过滤介质3的利用率。
如图7所示,靠近第一密封环13的第一流通子区161内的第一支撑筋11的一端与第一弧形筋16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密封环13连接;与第一密封环13相邻的第一流通子区161内,第一连接筋15与第一密封环13连接的第一端部的厚度由外向内逐渐减小,呈过渡连接,其中为了加工的方便可把过渡面设置为斜面,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弧形面和凹型面,而且该端部的表面形成有凹槽17,其沿径向延伸;同样的,第一支撑筋11与第一密封环13连接的端部的厚度也由外向内逐渐减小,呈过渡连接,其中为了加工的方便可把过渡面设置为斜面,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弧形面和凹型面,而且该端部的表面形成有凹槽17,其沿径向延伸,凹槽17的槽底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隔开,可提高深层过滤介质3的利用率和纳污容量。
如图6所示,中间的第一流通子区161内的第一支撑筋11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一弧形筋16连接。
如图8所示,靠近第一按压环14的第一流通子区161内的第一支撑筋11的一端与第一弧形筋16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按压环14连接,且相邻的第一支撑筋11的与第一按压环14连接的端部连成一体并形成不具有间隙的第一连接块141,第一连接块141与第一按压环14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块141相对于单个连接端部来讲,使得多个第一支撑筋11与第一按压环14的连接强度更稳定。在实施例中,与第一按压环14相邻的第一流通子区161内,所有第一支撑筋11的端部连成一体形成第一连接块141。为了进一步增加连接强度,第一连接块141与第一按压环14相连的端部和第一连接筋15与第一按压环14相连的端部的厚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呈过渡连接。为了加工的方便可把过渡面设置为斜面。
如图6、7所示,为了进一步加快原液在第一通液间隙12均布速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筋15包括两段具有厚度差的第一筋条152,厚度较薄的第一筋条152端部与第一密封环13连接,在过滤时,厚度较薄的第一筋条152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之间的通液间隙更大,从而原液从第一通道31进入第一通液间隙12后,能够通过该此处更大的通液间隙,快速向两侧的第三通液间隙153、流通间隙112及第一通液间隙12内分散,使得靠近第一密封环13的原液能够快速地径向向内及周向分散,进而加快过滤速率。
如附图9至附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元件2包括位于外边缘的第二密封环23、位于中心通道4外周的第二按压环24、及多条设于第二密封环23和第二按压环24之间的第二连接筋25,其中,第二密封环23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外边缘对应,并与第一密封环13配合对其实现压紧密封,第二按压环24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内边缘对应,并与第一按压环14配合对其实现压紧密封。供滤液流通的第二通道32开设于第二按压环24,第二通道32与第二流通区251连通,达到深层过滤介质3的下游表面的滤液,进入第二流通区251内,然后从第二流通区251进入第二通道32内、并流至中心通道4内。
第二连接筋25有多条,均沿径向设置,第二连接筋25的第一端部与第二密封环23连接,第二端部与第二按压环24连接,使得第二连接筋25、第二密封环23和第二按压环24形成一个整体,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筋25之间形成第二流通区251,第二支撑筋21分为多组,每组中的第二支撑筋21沿径向分布在对应的第二流通区251内,而第二支撑筋21与其相邻的第二连接筋25之间形成与第二通道32连通的第四通液间隙253,第二支撑筋21的端面具有第二支撑凸块211,第二支撑凸块211已经起到了支撑作用,能够在过滤过程中达到支撑效果,第二连接筋25可只起到连接作用,同时不覆盖更多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下游表面,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连接筋25的表面低于第二支撑凸块211的表面,指的是,第二连接筋25的朝向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相对第二支撑凸块211朝向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与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距离更远,由此,在过滤时,与第二连接筋25对应的部分深层过滤介质3向第二连接筋25膨胀,第二连接筋25的表面可能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接触,但不会形成紧密挤压,能够被原液轻易冲开,形成通液间隙,或者,第二连接筋25的表面与膨胀后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之间自然形成通液间隙,使得第二连接筋25两侧的第四通液间隙253能够彼此连通,深层过滤介质3对应第二连接筋25的区域也能够快速出液,保证了深层过滤介质3的出液面的面积,保证出液速率,因而不会造成过滤速率下降,也不会造成深层过滤介质3的实际利用率下降。
在过滤时,第二连接筋25的表面与深层过滤介质3之间能够在滤液的作用下形成通液间隙,会使得第二连接筋25两侧的第四通液间隙253连通,从而相邻第二支撑凸块211间的流通间隙112、第二通液间隙22、第四通液间隙253连成一片,使得到达深层过滤介质3的下游表面的滤液能够均匀分布在第二支撑元件2侧,提高深层过滤介质3的利用率,提高过滤速率。
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二支撑元件2的整体强度,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元件2还具有第二弧形筋26,第二弧形筋26位于第二密封环23和第二按压环24之间,若干第二弧形筋26将相邻第二连接筋25之间的第二流通区分为若干沿径向分布的第二流通子区261,每个第二流通子区261内均具有多条径向分布的第二支撑筋21,每个第二支撑筋21均至少与一个第二弧形筋26连接,将若干第二支撑筋21连接形成整体,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二支撑元件2的整体强度。通过第二弧形筋26划分的多个第二流通子区261内,从外到内来说,第二流通子区261的面积也在逐渐减小,对应的第二流通子区261内的第二支撑筋21的数量也逐渐减少,使得各第二流通子区261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筋21之间的第三通液间隙153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进液面积得到保证,一方面保证滤液在所有第三通液间隙153内均匀分散,另一方面避免过多的第二支撑筋21覆盖深层过滤介质3靠近第二支撑元件2的表面,增大深层过滤介质3表面可供滤液快速流出的区域面积,加快出液速率,提高深层过滤介质3的利用率。
如图10所示,其中靠近第二密封环23的第二流通子区261内的第二支撑筋21的一端与第二弧形筋26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密封环23连接,与第二密封环23相邻的第二流通子区261内,第二连接筋25与第二密封环23连接的第一端部的厚度由外向内逐渐减小,呈过渡连接,其中为了加工的方便可把过渡面设置为斜面,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弧形面和凹型面,而且该端部的表面形成有凹槽17,其沿径向延伸;为了增强第二支撑筋21和第二密封环23的连接强度,第二密封环23的内侧设有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块231,而第二连接块231间隔设于相邻第二支撑筋21之间及相邻第二连接筋25和第二支撑筋21之间,其中位于第二连接筋25和第二支撑筋21之间的第二连接块231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二连接筋25和第二支撑筋21的侧壁连接,位于两个第二支撑筋21之间的第二连接块231的两端部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筋21的侧壁连接,从而使得第二支撑筋21和第二连接筋25的端部间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端部连接强度更好。
如图9所示,而中间的第二流通子区261内的第二支撑筋21的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二弧形筋26连接。
如图11所示,靠近第二按压环24的第二流通子区261内的第二支撑筋21的一端与第二弧形筋26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第二支撑筋21的端部连成一体并形成不具有间隙的第三连接块212,并与第二按压环24固定连接,第三连接块212相对于单个连接端部来讲,与第二按压环24的连接强度更稳定。与第二按压环24相邻的第二流通子区261内,所有第二支撑筋21的端部连成一体形成第三连接块212,为了进一步增加连接强度,第三连接块212与第二按压环24相连的端部和第二连接筋25与第二按压环24相连的端部的厚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呈过渡连接。为了加工的方便可把过渡面设置为斜面。
为了进一步加快滤液在第二通液间隙22均布速率,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第二连接筋25包括两段具有厚度差的第二筋条252,厚度较薄的第二筋条252端部与第一密封环13连接,在过滤时,厚度较薄的第二筋条252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之间的通液间隙更大,厚度较薄的第二筋条252与第二密封环23连接,更靠近第二密封环23,而且靠近第二密封环23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滤液量大,滤液能够通过该此处更大的通液间隙快速向两侧的第四通液253、流通间隙112及第二通液间隙22内分散,使得靠近第二密封环23的滤液能够快速地径向向内及周向分散,进而加快过滤速率。
如图9所示,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二弧形筋26的连接强度和支撑强度,可使得部分第二弧形筋26的两端面设有厚度与第二支撑凸块211的厚度相等的弧形凸块262,从而在深层过滤介质3润湿、膨胀后,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与弧形凸块262相抵接,从而能够在弧形凸块262与相邻的第二支撑凸块211也形成通液间隙,并与相邻的第二通液间隙22流通。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环13的外周和与之相邻的第二密封环23的外周之间形成卡接连接,以使得第一密封环13的端面和第二密封环23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外边缘形成密封挤压;第一按压环14的内侧和与之相邻的第二按压环24的内侧之间形成卡接连接,以使得第一按压环14的端面和第二按压环24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3位于中心通道4外周的区域形成密封挤压。
具体的,第一密封环13两端面具有第一环形凸起131,第二密封环23两端面具有第二环形凸起232,深层过滤介质3的外边缘设于第一密封环13和第二密封环23之间、并被第一环形凸起131和第二环形凸起232挤压密封;第一按压环14的两端面具有第三环形凸起142,第二按压环24两端面具有第四环形凸起241,深层过滤介质3的内边缘设于第一按压环14和第二按压环24之间、并被第三环形凸起142和第四环形凸起241挤压密封,至于上述环形凸起的形状不做设定,其截面形状可为三角形、梯形等等,使得深层过滤介质3内正在过滤的液体不会泄露即可。
如图4所示,为了使第一密封环13的端面和第二密封环23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外边缘形成密封挤压,具体的,第一密封环13的外周上下两侧均具有第一连接部18,第二密封环23的外周上下两侧均具有与第一连接部18卡接的第二连接部27,第一连接部18和第二连接部27的连接使得第一密封环13和第二密封环23形成相向挤压,并使第一环形凸起131和第二环形凸起232挤压深层过滤介质3的外边缘,其中第一连接部18和第二连接部27组成的卡接组件可为现有技术中用在滤芯上的卡接组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8包括第一连接段181和卡环182,第二连接部27有多个,第二连接部27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段271、过渡段272和卡耳273,第二连接段271远离过渡段272的一端与第二密封环23的外边缘连接,在安装时,卡耳273卡接至卡环182的端面,且卡环182可为一个整体环状结构,也可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块状结构。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连接段181、卡环182以及第二连接段271、过渡段272和卡耳273位置可互换,第一连接部18和第二连接部27实现卡接即可。
单个过滤单元中,第一支撑元件1、深层过滤介质3、第二支撑元件2、深层过滤介质3第一支撑元件1轴向上下堆叠,位于中心的第二支撑元件2外周的两个第二连接部27分别向上、向下卡接相邻第一支撑元件1外周的第一连接部18。
为了使得第一按压环14的端面和第二按压环24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3位于中心通道4内边缘的区域形成密封挤压,在滤芯的中心孔处设置有中心支架41,如图2所示,中心支架41包括具有中心孔的第一支架分体411和第二支架分体412,第一支架分体411的端部抵接滤芯的一端,其中心端穿入中心通道4内,第二支架分体412的端部抵接滤芯的另一端,其中心端穿过从中心通道4,而且第一支架分体411和第二支架分体412在中心通道4内相靠近的一端相卡接,从而使得第一按压环14和第二按压环24相向靠近,并使第三环形凸起142和第四环形凸起241挤压深层过滤介质3的内边缘,其中第一支架分体411和第二支架分体412的其余结构不做限定,其二者的端部只要具有能够卡接即可,而且不遮挡第二通道32。
实施例二
如图12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筋15的整体厚度一致,且与第一密封环13和第一按压环14的连接端部的厚度也不变,均小于第一支撑筋11上的第一支撑凸块111的厚度,同样的,第一弧形筋16的整体厚度也与第一连接筋15的厚度一致,小于第一支撑凸块111的厚度,且第一连接筋15直接与第一密封环13和第一按压环14固定连接,靠近第一密封环13的第一支撑筋11直接与第一密封环13固定连接,由此,第一连接筋15、第一弧形筋16以及第一支撑筋11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的距离较大,供原液流通的空间更多,膨胀后的深层过滤介质3可能与第一连接筋15、第一弧形筋16接触但不会形成紧密挤压,使得原液在第一支撑元件1上的分布更均匀;另一方面,靠近第一按压环14的第一支撑筋11的端部厚度不变并直接与第一按压环14固定连接,从而相邻的第一支撑筋11的端部之间仍然具有一定宽度的第一通液间隙12进行通液,从而相对于实施例一,靠近第一按压环14的第一通液间隙12的通液体积更大及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进液面积更大,保证第一按压环14端部深层过滤介质3的进液速率。
同理,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撑元件2,其第二连接筋25的整体厚度一致,且与第二密封环23和第二按压环24的连接端部的厚度也不变,均小于第二支撑筋21上的第二支撑凸块211的厚度,同样的,第二弧形筋26的整体厚度也与第一连接筋15的厚度一致,小于第二支撑凸块211的厚度,由此,第二连接筋25、第二弧形筋26以及第二支撑筋21与深层过滤介质3的表面的距离较大,供滤液流通汇集的空间更多,膨胀后的深层过滤介质3可能与第二连接筋25、第二弧形筋26接触但不会形成紧密挤压,从而提高滤液的排液速率;另一方面,靠近第二按压环24的第二支撑筋21的端部厚不变并直接与第二按压环24固定连接,从而相邻的第二支撑筋21的端部之间仍然具有一定宽度的间隙进行滤液的流通,从而相对于实施例一,靠近第二按压环24的第二通液间隙22的通液体积更大及对应的深层过滤介质3的出液面积更大,保证第二按压环24端部深层过滤介质3的出液速率。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密封环13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8,第二密封环23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7,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8包括第一连接段、过渡段和卡耳,第一连接段远离过渡段的一端并与第一密封环13的外边缘连接,第二连接部27包括第二连接段和卡环,在安装时,卡耳卡接至卡环的端面,且卡环可为一个整体环状结构,也可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块状结构。
单个过滤单元中,第一支撑元件1、深层过滤介质3、第二支撑元件2、深层过滤介质3第一支撑元件1轴向上下堆叠,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一支撑元件1外周的第一连接部18分别向上、向下卡接至中间的第二支撑元件2外周的第二连接部27。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按压环14和第二按压环24可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卡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为了使得第一按压环14的端面和第二按压环24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3位于中心通道4内边缘的区域形成密封挤压,本实施例中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具体如下:
第一按压环14的内周上下两侧均具有第三连接部43,第二按压环24的内周上下两侧均具有可与第三连接部43卡接的第四连接部44,第一按压环14的第三连接部43和第二按压环24的第四连接部44相卡接,使得第一按压环14和第二按压环24连接,并使第三环形凸起142和第四环形凸起241挤压深层过滤介质3的外边缘,其中,第三连接部43和第四连接部44可以采用现有的卡接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18、19所示,第三连接部43与第二连接部27的结构类似,均包括第二连接段、过渡段和卡耳,第四连接部44与第一连接部18的结构类似,均包括第一连接段和卡环,在安装时,卡耳卡接至卡环的端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的具体结构可互换,第三连接部包括卡环,第四连接部包括卡耳,使第一按压环与第二按压环彼此卡接即可。
为了保证滤芯端部的密封,滤芯上下端部均安装有中空的接头45,接头45的端部和滤芯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垫片47,其中心端插入中心通道4内,其中心端端部具有第五连接部46,第五连接部46与第三连接部43卡接,且第五连接部46的结构与第四连接部44的结构类似,完成滤芯端部的密封。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滤芯,包括第一支撑元件、第二支撑元件、深层过滤介质以及位于所述滤芯中心的中心通道;
所述深层过滤介质夹持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具有与所述深层过滤介质的一表面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具有与所述深层过滤介质的另一表面以及所述中心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配合对所述深层过滤介质的外边缘和内边缘挤压密封;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包括多条径向设置的第一支撑筋,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筋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通液间隙;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多条径向设置的第二支撑筋,相邻的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二通液间隙;
所述第一支撑筋的两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凸块,相邻第一支撑凸块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通液间隙连通的流通间隙;和/或,所述第二支撑筋的两端面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凸块,相邻第二支撑凸块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通液间隙连通的流通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还包括外边缘的第一密封环、位于所述中心通道外周的第一按压环,及多条设于所述第一密封环和所述第一按压环之间的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一连接筋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筋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三通液间隙,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筋之间形成第一流通区,若干所述第一支撑筋分为多组并对应分布在多个所述第一流通区内,所述第一连接筋的表面低于所述第一支撑凸块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环和所述第一按压环之间设有多条第一弧形筋,多条所述第一弧形筋沿径向分布、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筋或所述第一支撑筋连接,以将所述第一流通区割成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一流通子区,由外向内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一流通子区内的所述第一支撑筋的数量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密封环相邻的第一流通子区内,所述第一支撑筋和所述第一连接筋与第一密封环相连的端部的厚度由外向内逐渐减小,且二者的端部的表面形成有径向延伸的凹槽;和/或;
与所述第一按压环相邻的第一流通子区内,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筋的端部连成一体、形成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一连接筋与所述第一按压环相连的端部的厚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还包括外边缘的第二密封环、位于所述中心通道外周的第二按压环,及多条设于所述第二密封环和所述第二按压环之间的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二连接筋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四通液间隙,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筋之间形成第二流通区,若干所述第二支撑筋分为多组并对应分布在多个所述第二流通区内,所述第二连接筋的表面低于所述第二支撑凸块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环和所述第二按压环之间设有多条第二弧形筋,多条所述第二弧形筋沿径向分布、并与第二支撑筋相连,以将所述第二流通区割成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二流通子区,由外向内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二流通子区内的所述第二支撑筋的数量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二密封环相邻的所述第二流通子区内,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内壁处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间隔设于相邻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及相邻所述第二连接筋和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其与所述第二支撑筋或所述第二连接筋的相应端部的侧壁相连;和/或;
与所述第二按压环相邻的所述第二流通子区内,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筋的端部连成一体并形成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筋与所述第二按压环相连的端部的厚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筋至少包括两段具有厚度差的第一筋条,厚度较薄的所述第一筋条端部与所述第一密封环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筋至少包括两段具有厚度差的第二筋条,厚度较薄的所述第二筋条端部与所述第二密封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第二弧形筋的两端面设有厚度与第二支撑凸块的厚度相等的弧形凸块。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外周和与之相邻的第二密封环的外周之间形成卡接连接,以使得第一密封环的端面和第二密封环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的外边缘形成密封挤压;所述第一按压环的内侧和与之相邻的第二按压环的内侧之间形成卡接连接,以使得第一按压环的端面和第二按压环的端面与深层过滤介质位于中心通道外周的区域形成密封挤压。
CN202321684256.XU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滤芯 Active CN2202573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4256.XU CN220257346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滤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4256.XU CN220257346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滤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7346U true CN220257346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300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4256.XU Active CN220257346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滤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73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3083C (zh) 采用从外向内流的发动机和变速器滤油器及其方法
CN220257346U (zh) 一种滤芯
CN210612992U (zh) 一种进水过滤装置及洗涤设备
CN110860206A (zh) 流道板及采用该流道板的膜片、膜组件和膜装置
CN217431012U (zh) 一种深层过滤器
CN220257327U (zh) 一种滤芯
CN214512937U (zh) 一种双进料快速高效滤板组合
CN214634426U (zh) 一种新型可再生过滤元件
CN212758063U (zh) 一种滤芯
US10807045B2 (en) Central tube for filter cartridge and filtering device having same
CN213790377U (zh) 一种滤芯及包括该滤芯的过滤器
CN113413672B (zh) 一种过滤器
CN210993221U (zh) 一种滤芯
CN210195913U (zh) 一种燃油滤清器及其滤芯
CN218944769U (zh) 一种盒式过滤组件
CN218962032U (zh) 一种流体过滤器结构
CN219308043U (zh) 一种深层过滤器
CN220939389U (zh) 一种堆叠式深层过滤器及过滤组件
CN110538498A (zh) 一种折叠滤芯
CN216170190U (zh) 一种过滤组件及过滤器
CN217472825U (zh) 一种深层过滤组件
CN219549004U (zh) 一种可防错装滤芯的燃油滤清器
CN220125578U (zh) 一种新型进料通道的滤板
CN220513548U (zh) 一种囊式过滤器
CN217430929U (zh) 高干度脱水压滤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