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31012U - 一种深层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层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31012U
CN217431012U CN202221986670.1U CN202221986670U CN217431012U CN 217431012 U CN217431012 U CN 217431012U CN 202221986670 U CN202221986670 U CN 202221986670U CN 217431012 U CN217431012 U CN 217431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rib
pressing convex
pressing
shell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866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建东
陈玉道
张艳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31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31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层过滤器,包括:壳体,包括第一、第二壳体,具有第一、第二接头;深层过滤元件,具有通孔;第一壳体内表面具有第一按压凸筋和位于其径向内侧的第二按压凸筋,形成第一断口;第二壳体内表面具有第三按压凸筋和位于其径向内侧的第四按压凸筋,形成第二断口;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分别上下正对并相向挤压,以将深层过滤元件密封夹持,第一、第三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大于第二、第四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即缩小了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邻的深层过滤元件在通孔外周区域,与相应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也增大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向挤压作用,避免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弹开。

Description

一种深层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深层过滤器。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深层过滤器,包括壳体和过滤介质,壳体包括第一端板、筒体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上具有入口流道,第二端板上具有出口流道,第一端板还具有多条导流筋,相邻导流筋之间的间隙形成与入口流道连通的导流通道,第二端板也具有多条导流筋,相邻导流筋之间的间隙形成与出口流道连通的导流通道;该深层过滤器还包括配置在导流通道与过滤介质之间的导流层,用于将原料液分散至过滤介质的整个上游表面,以便加快过滤速率。
现有的深层过滤器中,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在外圈焊接固定,从而深层过滤器的外圈受到有效的挤压密封,但是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在中心处未相互固定连接,过滤介质润湿后膨胀,导致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在中心处存在向两端弹起的趋势,导致两端板具有弹开的风险,且深层过滤器在通孔外周区域受到的挤压作用不够,造成过滤介质在通孔外周密封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深层过滤器,其通过缩小深层过滤元件对应通孔外圈部分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表面间的轴向距离,从而深层过滤元件在通孔外周始终被按压,保证密封有效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深层过滤器,包括:
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具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
深层过滤元件,具有与第二接头连通的通孔;
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二按压凸筋,所述第二按压凸筋位于第一按压凸筋的径向内侧,且形成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第一断口;
所述第二壳体内表面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三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所述第四按压凸筋位于第三按压凸筋的径向内侧,且形成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第二断口;
所述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上下正对并相向挤压,所述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上下正对并相向挤压,以将深层过滤元件密封夹持在壳体内,且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大于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深层过滤器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表面上,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分别形成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均与通孔连通,以便将滤液导入通孔内或将通孔内的待过滤液导向深层过滤元件的上游表面,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大于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相当于缩小了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邻的深层过滤元件在通孔外周区域,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也增大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向挤压作用,避免过滤过程中,深层过滤元件由于润湿膨胀或者重力下沉而导致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弹开,有效保证通孔外周被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按压,保证深层过滤元件内圈和外圈的有效密封,尤其是确保在深层过滤元件内部,对应通孔外周区域间的挤压密封;两层过滤介质和第一间隔元件组成深层过滤元件,增加了过滤面积,过滤效率更高。
进一步的,与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邻的过滤介质在通孔外周具有被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挤压的环形区域,所述第一断口的深度和第二断口的深度大于该环形区域被润湿前后的厚度差。
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的深度设置,避免环形区域对应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的部分由于受到的挤压作用相对较小导致厚度变大,进而导致堵塞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或者,避免环形区域对应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的部分过滤介质润湿后厚度变大,导致堵塞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从而保证流体在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的顺利流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二壳体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二壳体的间距;
所述第四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一壳体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三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一壳体的间距。
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大于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可以有多种情况,上述情形设置可以保证深层过滤元件内圈和外圈受到均匀的挤压力,密封效果更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二按压凸筋的轴向高度差为0.4-1mm,所述第三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的轴向高度差为0.4-1mm。
上述高度差设置,一方面,高度差不会过小,能确保深层过滤元件外圈被有效挤压形成密封,另一方面,高度差不会过大,也避免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邻的深层过滤元件被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过度挤压而破裂,保护深层过滤元件对应通孔外周的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二按压凸筋之间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一导流筋,相邻第一导流筋之间形成第一流道,且第一导流筋在同一径向断开,以形成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一断口的第一汇流槽;
所述第三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之间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二导流筋,相邻第二导流筋之间形成第二流道,且第二导流筋在同一径向断开,以形成连通第二流道和第二断口的第二汇流槽。
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二按压凸筋配合夹持深层过滤元件的一侧,保证深层过滤元件的过滤效果,多个第一导流筋之间形成多个第一流道,使得深层过滤元件下游的滤液被均匀分散至不同的第一流道,再经过第一汇流槽的汇集后通过第一断口流向导流间隙,保证滤液的顺利排出;第一导流筋不仅起到导流作用,而且可以对深层过滤元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深层过滤元件过度塌陷导致滤液排出不顺畅,延长深层过滤元件的使用寿命。
第三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配合夹持深层过滤元件的另一侧,保证深层过滤元件的过滤效果,多个第二导流筋之间形成多个第二流道,使得深层过滤元件下游的滤液被均匀分散至不同的第二流道,再经过第二汇流槽的汇集后通过第二断口流向导流间隙,保证滤液的顺利排出;第二导流筋不仅起到导流作用,而且可以对深层过滤元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深层过滤元件过度渡塌陷导致滤液排出不顺畅,延长深层过滤元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一汇流槽的槽底间距为2-3mm;所述第四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二汇流槽的槽底间距为2-3mm;所述第一汇流槽和第二汇流槽的数量为多条,且槽宽均为1-1.5mm。
上述第二按压凸筋和第一汇流槽之间的间距、第四按压凸筋和第二汇流槽之间的间距设置合理,尽量避免润湿、下沉的深层过滤元件堵塞第一汇流槽和第二汇流槽,保持其内滤液的流动通畅;第一汇流槽和第二汇流槽的数量为多条,保证深层过滤元件的表面滤液被均匀、快速、有效地汇集,提高过滤效率;上述间距设置也保证连通第二接头的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始终不被润湿、下沉的深层过滤元件堵塞,保持通畅,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的有效流通间隙均增加,深层过滤元件两端面的过滤速率加快。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接头设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限位杆,其可插入通孔以与所述深层过滤元件形成径向限位,且该限位杆的外周与所述通孔内壁间形成导流间隙,该导流间隙将所述第一汇流槽、第二汇流槽分别与第二接头连通。
限位杆插入通孔对深层过滤元件形成径向限位,从而在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焊接密封成一体的过程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不会相对深层过滤元件形成径向偏移,深层过滤元件朝向第一壳体侧和第二壳体侧受到的相向按压位置保持正对,一方面,确保深层过滤元件受到的相向按压作用强度足够大、以形成挤压密封,将待过滤的原料液和滤液分隔开,确保过滤效率可靠,另一方面,也避免压裂深层过滤元件,保护深层过滤元件;并且,限位杆外周与通孔内壁间形成导流间隙,该导流间隙用于将滤液导向第二接头,加快滤液的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形成环状凹槽,且该环状凹槽位于限位杆的外圈,以减小第一壳体在该处的壁厚,该环状凹槽的至少部分与第二按压凸筋上下对应。
环状凹槽的设置使得限位杆在加工成型时不会发生缩水变形,便于第一壳体的加工,而且环状凹槽与第二按压凸筋部分上下对应,也可以提高第二按压凸筋的加工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间隔元件两端面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形成内密封凸起和外密封凸起,所述内密封凸起可与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配合形成对过滤介质内圈部分的挤压密封,所述外密封凸起可与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配合形成对过滤介质外圈部分的挤压密封。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对深层过滤元件两端形成相向挤压作用,进而在过滤介质与第一壳体、过滤介质与第二壳体,及过滤介质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相应区域间形成密封,待过滤的进料流体由第一间隔元件的通液口流入后,分散至其两侧的过滤介质的整个表面,透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通过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汇入通孔,然后经过第二接头流出。上述的过滤介质直接在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一间隔元件的表面上平整叠放,整体厚度比较均匀,形状和强度稳定性好,不易发生破裂。且深层过滤元件内的两层过滤介质,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配合下、通过第一间隔元件的内密封凸起和外密封凸起挤压形成密封,一方面、整个深层过滤元件的密封结构大大简化、无需额外提供密封件,另一方面,深层过滤器整体的制造和组装操作也更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深层过滤元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深层过滤元件之间设有第二间隔元件,其具有穿孔,及贯穿通道,所述穿孔与通孔正对,所述贯穿通道用于将相邻深层过滤元件的过滤介质下游表面的滤液引导至穿孔内或者用于将穿孔内的原料流体引导至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
第二间隔元件的设计,使得多个深层过滤元件可以上下叠加使用,可以根据过滤需求选用不同数量的深层过滤元件以达到不同的过滤通量或纳污容量,使用方便,使用灵活度高,适应性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大于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缩小了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邻的深层过滤元件在通孔外周区域,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也增大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向挤压作用,避免过滤过程中,深层过滤元件由于润湿膨胀或者重力下沉而导致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弹开,有效保证通孔外周被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按压,保证深层过滤元件内圈和外圈的有效密封,尤其是确保在深层过滤元件内部,对应通孔外周区域间的挤压密封;第一断口和第二断口的深度设置避免厚度变大的过滤介质将其堵塞,保证流体的顺利流通;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配合、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配合,使得壳体对深层过滤元件的密封夹持更加有效;深层过滤元件的过滤效率提高,且使用寿命延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滤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滤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滤器的第一壳体的外侧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滤器的第一壳体的内侧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滤器的第一壳体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滤器的第二壳体的内侧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滤器的第二壳体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滤器的第一间隔元件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过滤器的第一间隔元件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过滤器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过滤器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三间隔元件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三间隔元件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过滤器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二间隔元件的立体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二间隔元件的剖视图。
其中,1-壳体,11-第一壳体,111-第一按压凸筋,112-第二按压凸筋,113-第一导流筋,114-第一流道,115-第一汇流槽,116-排气口,117-环状凹槽,12-第二壳体,121-第三按压凸筋,122-第四按压凸筋,123-第二导流筋,124-第二流道,125-第二汇流槽,13-第一接头,14-第二接头,15-限位杆,2-深层过滤元件,21-通孔,211-第一断口,212-第二断口,22-第一间隔元件,221-通液口,222-内密封凸起,223-外密封凸起,224-第一通孔,225-分液流道,2251-第一分液流道,2252-第二分液流道,23-过滤介质,24-第二间隔元件,241-穿孔,242-贯穿通道,243-第一密封凸起,244-支撑凸起,2441-第三断口,25-第三间隔元件,251-第二通孔,252-镂空区域,253-第二密封凸起,3-导流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深层过滤器,包括壳体1,及密封设置在壳体1内的深层过滤元件2,壳体1具有第一接头13和第二接头14,深层过滤元件2具有通孔21,该通孔21与第二接头14连通。
为了便于装配,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接头13和第二接头14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3为料液入口,且设置在第一壳体11,在第一壳体11上还设有排气口116;第二接头14为料液出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3也可以是料液出口,而第二接头14为料液入口。
如图5、图6所示,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一按压凸筋111和第二按压凸筋112,第二按压凸筋112位于第一按压凸筋111的径向内侧,且第二按压凸筋112上形成与上述通孔21连通的第一断口211。如图7、图8所示,第二壳体12的内表面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三按压凸筋121和第四按压凸筋122,第四按压凸筋122位于第三按压凸筋121的径向内侧,且第四按压凸筋122上形成与上述通孔21连通的第二断口212。第一断口211和第二断口212用于将滤液导入通孔21内。或者,当第一接头13作为料液出口,第二接头14为料液入口时,第一断口211和第二断口212用于将通孔21内的待过滤液导向深层过滤元件2的上游表面。
如图2、图3所示,第一按压凸筋111与第三按压凸筋121上下正对,且对应深层过滤元件2的外圈位置;第二按压凸筋112与第四按压凸筋122上下正对,且对应深层过滤元件2靠近通孔21的内圈位置;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完成固定装配后,第一按压凸筋111和第三按压凸筋121相向挤压,第二按压凸筋112与第四按压凸筋122相向挤压,将深层过滤元件2密封夹持在壳体1内。
如图3所示,深层过滤元件2包括第一间隔元件22,及位于第一间隔元件22两侧的过滤介质23,过滤介质23为纤维素材质、硅藻土和树脂粘结剂构成,其相对蓬松,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的形变,通过第一按压凸筋111与第三按压凸筋121的正对挤压,于挤压的环形区域形成密封,从而将过滤介质23的上游和下游隔开,可以实现深层过滤元件2和壳体1的密封配合。
而且,第一按压凸筋111和第三按压凸筋121的端面间距大于第二按压凸筋112和第四按压凸筋122的端面间距,从而缩小了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邻的深层过滤元件2在通孔21外周区域,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也增大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相向挤压作用,避免过滤过程中,深层过滤元件2由于润湿膨胀或者重力下沉而导致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弹开,有效保证通孔21外周被第二按压凸筋112和第四按压凸筋122按压,保证深层过滤元件2内圈和外圈的有效密封,尤其是确保在深层过滤元件2内部,第一间隔元件22和其两侧的过滤介质23在通孔21外周区域间的挤压密封,因为该区域若未形成挤压密封,未过滤的料液会直接进入通孔21内,造成滤液和未滤液混合。如图3所示,第一按压凸筋111和第三按压凸筋121的端面间距为L2,第二按压凸筋112和第四按压凸筋122的端面间距为L1,则L2>L1。
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按压凸筋111和第二按压凸筋112、第三按压凸筋121和第四按压凸筋122均位于不同的水平高度。而且,第二按压凸筋112的末端面与第二壳体12的间距小于第一按压凸筋111的末端面与第二壳体12的间距;第四按压凸筋122的末端面与第一壳体11的间距小于第三按压凸筋121的末端面与第一壳体11的间距,以保证深层过滤元件2内圈和外圈受到均匀的挤压力,密封效果更佳。第一按压凸筋111的起始端位于第二按压凸筋112起始端的上方(此处定义远离第二壳体12的方向为上方),两者的厚度相同;或者,第一按压凸筋111和第二按压凸筋112的起始端相同,第二按压凸筋112的厚度大于第一按压凸筋111的厚度。第三按压凸筋121的起始端位于第四按压凸筋122起始端的下方(此处定义远离第一壳体11的方向为下方),两者的厚度相同;或者,第三按压凸筋121和第四按压凸筋122的起始端相同,第四按压凸筋122的厚度大于第三按压凸筋121的厚度。
更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按压凸筋111和第二按压凸筋112的轴向高度差为0.4-1mm,即h1=0.4-1mm,例如h1=0.4 mm,或h1=0.7 mm,或h1=1mm;第三按压凸筋121和第四按压凸筋122的轴向高度差为0.4-1mm,即h2=0.4-1mm,例如h2=0.4 mm,或h2=0.8 mm,或h2=1mm。h1和h2取值的设计可确保深层过滤元件2外圈被有效挤压形成密封,另一方面,高度差不会过大,也避免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邻的深层过滤元件2被第二按压凸筋112和第四按压凸筋122过度挤压而破裂,保护深层过滤元件2对应通孔21外周的区域。
第一按压凸筋111、第二按压凸筋112、第三按压凸筋121和第四按压凸筋122均由其起始端朝向末端的方向径向宽度逐渐减小,且末端面的径向宽度为0.2-0.4mm,即图3中s1=0.2-0.4mm,例如s1=0.2 mm,或s1=0.3 mm,或s1=0.4mm,确保与深层过滤元件2形成挤压密封,同时避免压裂过滤介质23。
如图5、图6所示,第一按压凸筋111和第二按压凸筋112之间具有多条周向延伸的第一导流筋113,相邻的第一导流筋113之间形成第一流道114,且第一导流筋113在同一径向断开形成第一汇流槽115,该第一汇流槽115连通第一流道114和第一断口211,从而将所有第一流道114内的滤液都汇聚至第一汇流槽115,再流向通孔21,最终从第二接头14排出。
同样的,如图8、图9所示,第三按压凸筋121和第四按压凸筋122之间具有多条周向延伸的第二导流筋123,相邻的第二导流筋123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24,且第二导流筋123在同一径向断开形成第二汇流槽125,该第二汇流槽125连通第二流道124和第二断口212,从而将所有第二流道124内的滤液都汇聚至第二汇流槽125,再流向通孔21,最终从第二接头14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槽115和第二汇流槽125的数量均为四根,其沿周向均匀间隔布设,且第一汇流槽115和第二汇流槽125的槽宽均为1-1.5mm,即图3中s=1-1.5mm,例如s=1mm,或s=1.3 mm,或s=1.5mm。
较优地,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邻的过滤介质23在通孔21外周具有被第二按压凸筋112和第四按压凸筋122挤压的环形区域,为了在过滤介质23润湿膨胀后,或者说在过滤介质23受到挤压后,也能保证第一断口211、第二断口212的有效流通间隙内滤液或待过滤液的流通速率,第一断口211的深度大于过滤介质23在环形区域对应第一断口211的部分被润湿前后的厚度差,第二断口212的深度大于过滤介质23在环形区域对应第二断口212的部分被润湿前后的厚度差。当然,此处的过滤介质23指的是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邻的过滤介质,所说的环形区域指的是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邻的过滤介质23在通孔21外周具有被第二按压凸筋112和第四按压凸筋122挤压的环状区域,相应地,这个厚度差指的是靠近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内表面的单层过滤介质23在润湿前后,环形区域对应第一断口211的部分和对应第二断口212的部分的厚度差。例如,这个厚度差小于2mm时,第一断口211的深度和第二断口212的深度设为2.3 mm或2.6 mm。
具体的,第二按压凸筋112的末端面与第一汇流槽115的槽底间距为2-3mm,即如图5所示,第一汇流槽115的深度大于第一流道114的深度,所有第一流道114内的滤液均能汇聚至第一汇流槽115内,同时第一汇流槽115的槽底和第二按压凸筋112的末端面之间具有足够多的间距,以防止过滤介质23润湿后堵塞第一断口211;为了保证第二断口212的有效流通间隙内滤液的流通速率,第四按压凸筋122的末端面与第二汇流槽125的槽底间距为2-3mm。即如图7所示,第二汇流槽125的深度大于第二流道124的深度,使得所有第二流道124内滤液均能汇聚至第二汇流槽125内,同时第二汇流槽125的槽底和第四按压凸筋122的末端面之间具有足够多的间距,以防止过滤介质23润湿后堵塞第二断口212。
上述间距设置增加了第一断口211的有效流通间隙,或者增加了第二断口212的有效流通间隙,或者同时增加了第一断口211和第二断口212的有效流通间隙。上述有效流通间隙指的是,在过滤介质23未发生润湿膨胀之前,过滤介质23的表面与第一断口211的底面之间的空间间隙,除去过滤介质23发生润湿膨胀之后产生的体积变化,得到的实际供滤液流通的空间间隙,换句话说,是过滤介质23在发生润湿膨胀之后的表面与第一断口211的底面之间的空间间隙。
在该深层过滤器装配过程中,为了防止深层过滤元件2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相向挤压作用下发生径向相对移动,保证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对深层过滤元件2具有足够的轴向按压作用力,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也避免过滤介质23被压裂,如图2、图5所示,第一壳体11具有限位杆15,该限位杆15可以插入通孔21,从而与深层过滤元件2形成径向限位。与此同时,限位杆15的外周与通孔21内壁间形成导流间隙3,该导流间隙3通过第一断口211和第二断口212将所述第一汇流槽115、第二汇流槽125分别与第二接头14连通。
为了便于加工,在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形成环状凹槽117,如图3、图4所示,该环状凹槽117位于限位杆15的外圈,从而减小第一壳体11在该处的壁厚。更具体的,环状凹槽117的至少部分与第二按压凸筋112上下对应,即两者的垂直方向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如图9所示,第一间隔元件22的中心处具有与通孔21位置正对的第一通孔224,第一间隔元件22的侧壁具有通液口221,其两个端面的内侧边缘形成内密封凸起222,两个端面的外侧边缘形成外密封凸起223,内密封凸起222包绕在第一通孔224的外周,内密封凸起222和外密封凸起223均为封闭环状结构。
如图2、图10所示,内密封凸起222和外密封凸起223的高度大致相等,内密封凸起222与第二按压凸筋112、第四按压凸筋122正对,从而三者配合形成对过滤介质23内圈部分的挤压密封,外密封凸起223与第一按压凸筋111、第三按压凸筋121正对,从而三者配合形成对过滤介质23外圈部分的挤压密封。
第一间隔元件22还具有与通液口221相连通的分液流道225,该分液流道225用于向过滤介质23的上游表面布液,或者将过滤介质23下游表面的滤液汇集至通液口221。
为了实现均匀布液,分液流道225包括穿透第一间隔元件22厚度的第一分液流道2251,及位于第一间隔元件22上、下表面的第二分液流道2252,上述的第一分液流道2251沿着第一间隔元件22的径向布设,其位置与通液口221正对、并直接连通,上述的第二分液流道2252沿着第一间隔元件22的周向布设,且与第一分液流道2251相连通。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液流道2251的数量为四个,其与通液口221的数量对应、并一端与其直接连通,四个第一分液流道2251均匀间隔设置。第二分液流道2252的数量为多个,其自第一间隔元件22的内圈向外均匀间隔布设,且被第一分液流道2251截断,使得第二分液流道2252与第一分液流道2251相连通。
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是,待过滤液体从第一接头13进入壳体1内,由通液口221进入第一间隔元件22,并通过第一间隔元件22的分液流道225均匀分布至两侧的过滤介质23,经过过滤介质23的过滤之后,分别流向第一壳体11内表面的多个第一流道114,再经过第一汇流槽115的汇集后,通过第一断口211流向导流间隙3,最终从第二接头14排出;同样的,部分滤液流向第二壳体12内表面的多个第二流道124,再经过第二汇流槽125的汇集后,通过第二断口212流向导流间隙3,最终从第二接头14排出。
实施例二
上述实施例一中,深层过滤元件2的过滤介质23为一组,本实施例中每个深层过滤元件2设置了两组过滤介质23,即在第一间隔元件22的同一侧有两个过滤介质23。
如图11-14所示,第一间隔元件22同一侧的相邻过滤介质23之间设有第三间隔元件25,该第三间隔元件25具有与通孔21位置正对的第二通孔251和连通两个过滤介质23的镂空区域252,且两端面的内侧边缘和外边缘均形成第二密封凸起253,该第二密封凸起253为封闭环状结构,且内、外圈的第二密封凸起253的位置分别与第一间隔元件22的内密封凸起222和外密封凸起223上下正对,从而第二密封凸起253与上述内密封凸起222、第二按压凸筋112、第四按压凸筋122、外密封凸起223、第一按压凸筋111、第三按压凸筋121配合形成挤压密封。
待过滤液体由第一间隔元件22的通液口221流入,经过第一分液流道2251和第二分液流道2252后流向与第一间隔元件22相邻的过滤介质23的上游表面,经该过滤介质23过滤后,得到的初级滤液穿过第三间隔元件25的镂空区域252,到达远离第一间隔元件22的过滤介质23的上游表面,经该过滤介质23过滤后,得到的次级滤液再通过第一断口211、第二断口212流向导流间隙3,最终从第二接头14排出,滤液后续的流动路径与实施例一所述的类似,不再赘述。
上述两个过滤介质可以是相同过滤精度的过滤介质,也可以是不同过滤精度的过滤介质,当过滤精度不同时,通常靠近第一间隔元件22的过滤介质的过滤精度较低。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间隔元件22的同一侧设置两个以上的过滤介质23,此时相邻第三间隔元件25的第二密封凸起253正对形成挤压密封。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实施例二中深层过滤元件2的数量为一个,而本实施例中深层过滤元件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相邻的深层过滤元件2之间设有第二间隔元件24,如图15-17所示,第二间隔元件24具有穿孔241,及多个贯穿通道242,穿孔241与深层过滤元件2的通孔21位置正对,贯穿通道242用于将相邻深层过滤元件2的过滤介质23的下游表面的滤液引导至穿孔241内,或者也可以用于将穿孔241内的原料流体引导至过滤介质23的上游表面。
第二间隔元件24的两端外圈均形成封闭环状的第一密封凸起243,其与第一间隔元件22的外密封凸起223正对,也用于与过滤介质23的外边缘形成挤压密封;第二间隔元件24的两端面上、穿孔241的外圈形成支撑凸起244,其用于对过滤介质23的内边缘形成支撑和固定作用,该支撑凸起244具有与连通穿孔241的第三断口2441,第三断口2441也与贯穿通道242连通。
完成装配后,第一密封凸起243分别与两侧深层过滤元件2的第一间隔元件22的外密封凸起223一起与过滤介质23的外边缘形成挤压密封,支撑凸起244分别与两侧深层过滤元件2的第一间隔元件22的内密封凸起222正对形成挤压作用。
待过滤液体从各深层过滤元件2的第一间隔元件22的通液口221流入,流向两侧过滤介质23的上游表面,经过过滤介质23的过滤之后,也得到滤液。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三中得到的滤液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一个支路,即还得到位于相邻深层过滤元件2的两个过滤介质23的下游表面间的第三支路滤液,该第三支路滤液位于贯穿通道242,再经过第二间隔元件24的第三断口2441进入穿孔241,直接进入通孔21,后续的流动路径与实施例一类似,不再赘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流路也可以反向流动,从穿孔241内的原料流体引导至过滤介质23的上游表面。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深层过滤器,包括:
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具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
深层过滤元件,包括侧壁具有通液口的第一间隔元件,及位于第一间隔元件相对两侧的过滤介质,该第一间隔元件和过滤介质具有正对的通孔,其与第二接头连通;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二按压凸筋,所述第二按压凸筋位于第一按压凸筋的径向内侧,且形成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第一断口;
所述第二壳体内表面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三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所述第四按压凸筋位于第三按压凸筋的径向内侧,且形成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第二断口;
所述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上下正对并相向挤压,所述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上下正对并相向挤压,以将深层过滤元件密封夹持在壳体内,且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大于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的端面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深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邻的过滤介质在通孔外周具有被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挤压的环形区域,所述第一断口的深度和第二断口的深度大于该环形区域被润湿前后的厚度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深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二壳体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二壳体的间距;
所述第四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一壳体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三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一壳体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深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二按压凸筋的轴向高度差为0.4-1mm,所述第三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的轴向高度差为0.4-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深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二按压凸筋之间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一导流筋,相邻第一导流筋之间形成第一流道,且第一导流筋在同一径向断开,以形成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一断口的第一汇流槽;
所述第三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之间具有周向延伸的第二导流筋,相邻第二导流筋之间形成第二流道,且第二导流筋在同一径向断开,以形成连通第二流道和第二断口的第二汇流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深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一汇流槽的槽底间距为2-3mm;所述第四按压凸筋的末端面与第二汇流槽的槽底间距为2-3mm;所述第一汇流槽和第二汇流槽的数量为多条,且槽宽均为1-1.5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深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设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限位杆,其可插入通孔以与所述深层过滤元件形成径向限位,且该限位杆的外周与所述通孔内壁间形成导流间隙,该导流间隙将所述第一汇流槽、第二汇流槽分别与第二接头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深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形成环状凹槽,且该环状凹槽位于限位杆的外圈,以减小第一壳体在该处的壁厚,该环状凹槽的至少部分与第二按压凸筋上下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深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两端面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形成内密封凸起和外密封凸起,所述内密封凸起可与第二按压凸筋和第四按压凸筋配合形成对过滤介质内圈部分的挤压密封,所述外密封凸起可与第一按压凸筋和第三按压凸筋配合形成对过滤介质外圈部分的挤压密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深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层过滤元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深层过滤元件之间设有第二间隔元件,其具有穿孔,及贯穿通道,所述穿孔与通孔正对,所述贯穿通道用于将相邻深层过滤元件的过滤介质下游表面的滤液引导至穿孔内或者用于将穿孔内的原料流体引导至过滤介质的上游表面。
CN202221986670.1U 2022-05-05 2022-07-29 一种深层过滤器 Active CN2174310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607627 2022-05-05
CN202221060762 2022-05-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31012U true CN217431012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25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86670.1U Active CN217431012U (zh) 2022-05-05 2022-07-29 一种深层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310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3287505A (ja) 流動媒体を案内するための間隔要素
WO2008035593A1 (fr) Module de membranes à fibres creuses
CN104302377B (zh) 模块化的叠片式过滤装置
CN217431012U (zh) 一种深层过滤器
CN204034572U (zh) 板框式平板膜过滤单元
WO2008039377A1 (en) Filter media arrangement, filter cartridge, and methods
CN217888500U (zh) 涂布垫片及涂布模头
CN217431013U (zh) 一种实验室用深层过滤器
CN220257346U (zh) 一种滤芯
CN220257327U (zh) 一种滤芯
CN216170190U (zh) 一种过滤组件及过滤器
CN217068405U (zh) 一种深层过滤组件及过滤系统
CN209411856U (zh) 净水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9440965U (zh) 一种深层过滤器及过滤系统
CN110538498A (zh) 一种折叠滤芯
CN220070889U (zh) 一种滤芯及其构成的过滤器
CN213790377U (zh) 一种滤芯及包括该滤芯的过滤器
CN217472825U (zh) 一种深层过滤组件
CN220715010U (zh) 一种过滤面积大的叠片式过滤器
CN212832964U (zh) 反渗透膜滤芯及带有反渗透膜滤芯的净水器
CN110980838A (zh) 一种滤芯装置和过滤设备
CN216825550U (zh) 一种过滤组件
CN220513627U (zh) 一种深层过滤组件
CN216825173U (zh) 一种深层过滤器
CN221131350U (zh) 一种过滤组件及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