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6306U - 盖体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盖体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6306U
CN220256306U CN202320363407.5U CN202320363407U CN220256306U CN 220256306 U CN220256306 U CN 220256306U CN 202320363407 U CN202320363407 U CN 202320363407U CN 220256306 U CN220256306 U CN 220256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spool
wire passing
cove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634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军
刘进
黄家建
罗江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634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6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6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6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盖体及烹饪器具,盖体包括内衬、绕线盘和顶部线圈,绕线盘设于内衬的上侧并连接至内衬,其中绕线盘构造成板状构件并间隔设有至少两个过线孔;顶部线圈缠绕于绕线盘的下侧,顶部线圈的引线经由对应的过线孔穿线至绕线盘的上侧。根据本实用新型,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的下侧横跨布线,引线穿设于过线孔内,可以避免引线被绕线盘及其相邻部件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并且顶部线圈在绕线盘的下侧整齐地绕线。

Description

盖体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盖体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有的诸如IH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其盖体会设置有绕线盘和顶部线圈,顶部线圈缠绕于绕线盘的一侧。现有的顶部线圈一般是在绕线盘的同一侧布线,其靠近绕线盘中心的内侧引线需在中心处横跨布线或从中心向外周横跨布线,以及远离绕线盘中心的外侧引线需在绕线盘的外周处横跨布线。这种布线方式使得引线容易被绕线盘及其相邻部件压住,从而出现被绕线盘压坏的现象。
因此,需要一种盖体及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的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盖体,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盖体包括:
内衬;
绕线盘,所述绕线盘设于所述内衬的上侧并连接至所述内衬,其中所述绕线盘构造成板状构件并间隔设有至少两个过线孔;以及
顶部线圈,所述顶部线圈缠绕于所述绕线盘的下侧,所述顶部线圈的引线经由对应的所述过线孔穿线至所述绕线盘的上侧。
根据本方案,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的下侧横跨布线,引线穿设于过线孔内,可以避免引线被绕线盘及其相邻部件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并且顶部线圈在绕线盘的下侧整齐地绕线。
可选地,所述过线孔包括设于所述绕线盘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相对于所述第二过线孔更靠近所述绕线盘的中心;
所述引线包括第一端引线和第二端引线,所述第一端引线经由所述第一过线孔穿线至所述绕线盘的上侧,所述第二端引线经由所述第二过线孔穿线至所述绕线盘的上侧。
根据本方案,顶部线圈的位于两端的端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的下侧横跨布线,端引线穿设于过线孔内,可以避免端引线被绕线盘及其相邻部件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
可选地,所述顶部线圈包括内环线圈和外环线圈,所述引线包括连接引线,所述内环线圈与所述外环线圈间隔开并且两者经由所述连接引线相连;
所述过线孔包括设于所述绕线盘的第三过线孔和第四过线孔,所述第三过线孔相对于所述第四过线孔更靠近所述绕线盘的中心,所述连接引线经由所述第三过线孔和所述第四过线孔穿线至所述绕线盘的上侧。
根据本方案,顶部线圈的位于中间的连接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的下侧横跨布线,连接引线穿设于过线孔内,可以避免连接引线被绕线盘及其相邻部件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
可选地,所述盖体还包括隔磁件,所述隔磁件设于所述绕线盘的上侧,所述隔磁件构造成板状构件并也间隔设有过线孔,所述顶部线圈的引线经由位置对应的所述绕线盘的过线孔和所述隔磁件的过线孔穿线至所述隔磁件的上侧。
根据本方案,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与隔磁件之间横跨布线,引线穿设于绕线盘与隔磁件两者的过线孔内,可以避免引线被绕线盘与隔磁件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
可选地,所述过线孔包括设于所述隔磁件的第五过线孔和第六过线孔,所述第五过线孔相对于所述第六过线孔更靠近所述隔磁件的中心;
所述第一端引线经由所述第五过线孔穿线至所述隔磁件的上侧,所述第二端引线经由所述第六过线孔穿线至所述隔磁件的上侧。
根据本方案,端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与隔磁件之间横跨布线,端引线穿设于绕线盘与隔磁件两者的过线孔内,可以避免端引线被绕线盘与隔磁件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
可选地,所述顶部线圈包括内环线圈和外环线圈,所述引线包括连接引线,所述内环线圈与所述外环线圈间隔开并且两者经由所述连接引线相连;
所述过线孔包括设于所述隔磁件的第七过线孔和第八过线孔,所述第七过线孔相对于所述第八过线孔更靠近所述隔磁件的中心,所述连接引线经由所述第七过线孔和所述第八过线孔穿线至所述隔磁件的上侧。
根据本方案,连接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与隔磁件之间横跨布线,连接引线穿设于绕线盘与隔磁件两者的过线孔内,可以避免连接引线被绕线盘与隔磁件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
可选地,所述过线孔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位于所述过线孔的用于所述顶部线圈的引线穿入的一端;
根据本方案,可以借助于导向面,使引线容易地穿入过线孔,便于顶部线圈的组装。
并且/或者所述过线孔的孔径与所述顶部线圈的单根引线的宽度相适配。
根据本方案,过线孔容纳单根引线,使得可以更好地限制引线的位置,避免引线晃动。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内衬的下侧并连接至所述内衬,所述盖板为金属构件。
根据本方案,顶部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能够作用到下方的金属的盖板上,使得盖板自身发热。盖板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内锅,以对内锅内的食物加热。
可选地,所述盖体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的构件,所述隔离件设于所述绕线盘和所述内衬之间,所述盖板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内衬。
根据本方案,当盖板拆卸下来时,用户透过隔离件看到整齐的布线结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根据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盖体和煲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以在所述盖体与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盖体的截面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盖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绕线盘和隔磁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带顶部线圈的绕线盘和隔磁件的立体截面图;
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所示的带顶部线圈的绕线盘和隔磁件的立体分解截面图;
图7为图6中B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盖体 2内衬
3面盖 4盖板
5安装台 6螺钉柱
10绕线盘 11固定部
12第一过线孔 13第二过线孔
14第三过线孔 15第四过线孔
20顶部线圈 21第一端引线
22第二端引线 23内环线圈
24外环线圈 25连接引线
30隔磁件 31第五过线孔
32第六过线孔 33第七过线孔
34第八过线孔 41隔离件
42测温组件 43蒸汽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应予以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非限制。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煲体和盖体1(如图1所示)。煲体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可以固定设置于内锅收纳部处,或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的清洗。内锅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以对内锅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且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盖体1具有与煲体基本上对应的形状。盖体1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上,具体地,其通过枢转轴枢接至煲体,并能够绕枢转轴所在的枢转轴线在相对于煲体的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自由枢转,以方便对煲体进行盖合和打开。当盖体1盖合在煲体上时,其覆盖在内锅之上,和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盖体1上通常还具有锅口密封圈,锅口密封圈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制成,其设置在盖体1和内锅之间,用于在盖体1处于盖合状态时密封烹饪空间。
如图1和图2所示,盖体1可以包括内衬2、位于内衬2的上侧或者说外侧的面盖3以及位于内衬2的下侧或者说内侧的盖板4。面盖3可以通过诸如卡扣或紧固件紧固等的其他合适方式连接至内衬2。盖板4可以通过诸如卡扣或紧固件紧固等的其他合适方式可拆卸地连接至内衬2,以方便将盖板4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盖体1的各个部件、部分等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朝上”、“朝下”等是相对于处于水平放置且正立状态下的盖体1而言的。如果没有其它的限定,方向术语“朝内”、“朝外”、“向内”、“向外”、“内侧”、“外侧”等中的“内”是指靠近盖体1的中心,“外”是指远盖体1的中心。
盖体1还包括绕线盘10和顶部线圈20。绕线盘10能够设于内衬2的上侧并连接至内衬2。示例性地,内衬2可以设有下凹的安装台5,绕线盘10位于且支撑于安装台5内。绕线盘10可以通过诸如卡扣或紧固件紧固等的其他合适方式连接至内衬2。示例性地,绕线盘10的外周可以间隔地设有带孔的固定部11(参见图3),固定部11沿径向凸出于绕线盘10的外周。内衬2间隔地设有螺钉柱6(参见图2)。固定部11与螺钉柱6位置一一对应。螺钉从上侧穿过固定部11的孔后拧紧至螺钉柱6。顶部线圈20缠绕于绕线盘10的下侧,顶部线圈20可以通过胶粘、卡扣等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固定至绕线盘10。
为了与顶部线圈20配合,盖板4为金属构件。由此,顶部线圈20产生的交变磁场能够作用到下方的金属的盖板4上,使得盖板4自身发热。盖板4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内锅,以对内锅内的食物加热。
盖体1还包括隔磁件30和隔离件41。隔磁件30能够设于绕线盘10的上侧,可以阻挡顶部线圈20在通电工作时产生的磁力线朝向隔磁件30的上方扩散,还具有隔热效果,避免产生的热量朝向隔磁件30的上方辐射至不耐高温的部件。隔磁件30可以通过诸如卡扣或紧固件紧固等的其他合适方式可拆卸地连接至绕线盘10。隔离件41能够设于绕线盘10和内衬2之间,具体是夹在绕线盘10和内衬2之间,以使隔离件41固定。隔离件41能够将顶部线圈20与外部隔离开,避免水、液体、蒸汽等进入盖体1内对顶部线圈20造成影响,以及避免在盖板4拆卸下来时,用户直接碰触到顶部线圈20而发生烫伤或者触电的危险。
为了配合隔离件41,内衬2设有开口,隔离件41安装在开口处。隔离件41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的构件,由此,当盖板4拆卸下来时,用户可以通过隔离件41容易地观察到顶部线圈20。隔离件41可以由耐高温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例如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或透明或半透明的塑胶。
盖体1还可以设有测温组件42和蒸汽部件43。测温组件42用于测烹饪空间顶部的温度,蒸汽部件43用于连通烹饪空间与外部环境,便于排汽。测温组件42和蒸汽部件43均穿设于隔磁件30、绕线盘10和隔离件41的通孔。蒸汽部件43例如可以是蒸汽阀。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绕线盘10可以构造成板状构件并间隔设有至少两个过线孔。顶部线圈20的引线能够经由对应的过线孔穿线至绕线盘10的上侧。具体而言,顶部线圈20的绕圈部分与其引线分别位于绕线盘10的两侧。由此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10的下侧横跨布线,引线穿设于过线孔内,可以避免引线被绕线盘10及其相邻部件压住,本实施方式是避免引线被绕线盘10和隔离件41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并且顶部线圈20在绕线盘10的下侧整齐地绕线,当盖板4拆卸下来时,用户透过隔离件41看到整齐的布线结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过线孔可以包括设于绕线盘10的第一过线孔12和第二过线孔13,第一过线孔12相对于第二过线孔13更靠近绕线盘10的中心。引线可以包括第一端引线21和第二端引线22,第一端引线21经由第一过线孔12穿线至绕线盘10的上侧,第二端引线22经由第二过线孔13穿线至绕线盘10的上侧。顶部线圈20的位于两端的端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10的下侧横跨布线,端引线穿设于过线孔内,可以避免端引线被绕线盘10及其相邻部件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本实施方式是避免端引线被绕线盘10和隔离件41压住。
顶部线圈20可以包括内环线圈23和外环线圈24。内环线圈23相对于外环线圈24更靠近绕线盘10的中心。内环线圈23与外环线圈24间隔开,由此,可以避让开测温组件42和蒸汽部件43,容易地布置呈圆形且多圈的内环线圈23和外环线圈24。测温组件42可以位于内环线圈23内,蒸汽部件43可以位于内环线圈23与外环线圈24之间。
如图4和图5所示,引线包括连接引线25,内环线圈23经由连接引线25与外环线圈24相连。过线孔包括设于绕线盘10的第三过线孔14和第四过线孔15,第三过线孔14相对于第四过线孔15更靠近绕线盘10的中心。连接引线25可以经由第三过线孔14和第四过线孔15穿线至绕线盘10的上侧。具体地,连接引线25的与内环线圈23相连的部分穿设于第三过线孔14,连接引线25的与外环线圈24相连的部分穿设于第四过线孔15。
如此设置,顶部线圈20的位于中间的连接引线25可以不需在绕线盘10的下侧横跨布线,连接引线25穿设于过线孔内,可以避免连接引线25被绕线盘10及其相邻部件压住,本实施方式是避免连接引线25被绕线盘10和隔离件41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
本实施方式的隔磁件30可以构造成板状构件并也间隔设有过线孔。顶部线圈20的引线经由位置对应的绕线盘10的过线孔和隔磁件30的过线孔穿线至隔磁件30的上侧。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10与隔磁件30之间横跨布线,引线穿设于绕线盘10与隔磁件30两者的过线孔内,可以避免引线被绕线盘10与隔磁件30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
过线孔包括设于隔磁件30的第五过线孔31和第六过线孔32,第五过线孔31相对于第六过线孔32更靠近隔磁件30的中心。第五过线孔31与第一过线孔12位置对应,第六过线孔32与第二过线孔13位置对应。第一端引线21经由第一过线孔12、第五过线孔31穿线至隔磁件30的上侧,第二端引线22经由第二过线孔13、第六过线孔32穿线至隔磁件30的上侧。由此,端引线可以不需在绕线盘10与隔磁件30之间横跨布线,端引线穿设于绕线盘10与隔磁件30两者的过线孔内,可以避免端引线被绕线盘10与隔磁件30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
过线孔包括设于隔磁件30的第七过线孔33和第八过线孔34,第七过线孔33相对于第八过线孔34更靠近隔磁件30的中心。第七过线孔33与第三过线孔14位置对应,第八过线孔34与第四过线孔15位置对应。连接引线25可以经由第三过线孔14和第七过线孔33,以及第四过线孔15和第八过线孔34穿线至隔磁件30的上侧。由此,连接引线25可以不需在绕线盘10与隔磁件30之间横跨布线,连接引线25穿设于绕线盘10与隔磁件30两者的过线孔内,可以避免连接引线25被绕线盘10与隔磁件30压住,使得其受挤压而损坏。
过线孔可以设有导向面F,导向面F可以围绕过线孔的中心线呈环形布置。导向面F位于过线孔的用于顶部线圈20的引线穿入的一端。本方案可以借助于导向面F,使引线容易地穿入过线孔,便于顶部线圈20的组装。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绕线盘10的厚度较大,设于绕线盘10的过线孔设有导向面F,具体是第一过线孔12、第二过线孔13、第三过线孔14和第四过线孔15可以设有导向面F;隔磁件30的厚度较小,设于隔磁件30的过线孔没有设导向面F。
示意性地,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端引线21从上侧穿入第一过线孔12,由此第一过线孔12的上端形成有导向面F;连接引线25的与内环线圈23相连的部分从下侧穿入第三过线孔14,由此第三过线孔14的下端形成有导向面F;连接引线25的与外环线圈24相连的部分从上侧穿入第四过线孔15,由此第四过线孔15的上端形成有导向面F;第二端引线22从下侧穿入第二过线孔13,由此第二过线孔13的下端形成有导向面F。
过线孔的孔径能够与顶部线圈20的单根引线的宽度相适配。过线孔容纳单根引线,使得可以更好地限制引线的位置,避免引线晃动。
顶部线圈20的绕线方式可以为单层缠绕、双层叠绕和多层叠绕中的至少一种,以形成单层线圈、双层线圈、多层线圈或这些层线圈的组合。顶部线圈20可以包括漆包线和包裹漆包线的外包件。外包件可以是外包胶壳、外包胶带等。外包件为绝缘构件且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构件。进一步说,外包件的材料为绝缘材料且可以为透明塑胶或半透明塑胶等合适材料。将外包件设置成透明,使得外包件也具有反射热量的效果,能够将从内锅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反射,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内锅的保温效果。
漆包线可以为呈现金属光泽的构件。例如,漆包线可以呈现金色、金黄色等任何合适金属光泽。当盖板4拆卸下来时,用户能够从隔离件41处容易地观察到漆包线呈现金属光泽,产品的视觉观感较佳,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盖体,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
内衬;
绕线盘,所述绕线盘设于所述内衬的上侧并连接至所述内衬,其中所述绕线盘构造成板状构件并间隔设有至少两个过线孔;以及
顶部线圈,所述顶部线圈缠绕于所述绕线盘的下侧,所述顶部线圈的引线经由对应的所述过线孔穿线至所述绕线盘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线孔包括设于所述绕线盘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相对于所述第二过线孔更靠近所述绕线盘的中心;
所述引线包括第一端引线和第二端引线,所述第一端引线经由所述第一过线孔穿线至所述绕线盘的上侧,所述第二端引线经由所述第二过线孔穿线至所述绕线盘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线圈包括内环线圈和外环线圈,所述引线包括连接引线,所述内环线圈与所述外环线圈间隔开并且两者经由所述连接引线相连;
所述过线孔包括设于所述绕线盘的第三过线孔和第四过线孔,所述第三过线孔相对于所述第四过线孔更靠近所述绕线盘的中心,所述连接引线经由所述第三过线孔和所述第四过线孔穿线至所述绕线盘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隔磁件,所述隔磁件设于所述绕线盘的上侧,所述隔磁件构造成板状构件并也间隔设有过线孔,所述顶部线圈的引线经由位置对应的所述绕线盘的过线孔和所述隔磁件的过线孔穿线至所述隔磁件的上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线孔包括设于所述隔磁件的第五过线孔和第六过线孔,所述第五过线孔相对于所述第六过线孔更靠近所述隔磁件的中心;
所述引线包括第一端引线和第二端引线,所述第一端引线经由所述第五过线孔穿线至所述隔磁件的上侧,所述第二端引线经由所述第六过线孔穿线至所述隔磁件的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线圈包括内环线圈和外环线圈,所述引线包括连接引线,所述内环线圈与所述外环线圈间隔开并且两者经由所述连接引线相连;
所述过线孔包括设于所述隔磁件的第七过线孔和第八过线孔,所述第七过线孔相对于所述第八过线孔更靠近所述隔磁件的中心,所述连接引线经由所述第七过线孔和所述第八过线孔穿线至所述隔磁件的上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线孔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位于所述过线孔的用于所述顶部线圈的引线穿入的一端;并且/或者
所述过线孔的孔径与所述顶部线圈的单根引线的宽度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内衬的下侧并连接至所述内衬,所述盖板为金属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构造成透明或半透明的构件,所述隔离件设于所述绕线盘和所述内衬之间,所述盖板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内衬。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盖体和煲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以在所述盖体与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CN202320363407.5U 2023-02-24 2023-02-24 盖体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20256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3407.5U CN220256306U (zh) 2023-02-24 2023-02-24 盖体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3407.5U CN220256306U (zh) 2023-02-24 2023-02-24 盖体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6306U true CN220256306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298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63407.5U Active CN220256306U (zh) 2023-02-24 2023-02-24 盖体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63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02144A (zh) 一种多功能锅
CN220256306U (zh) 盖体及烹饪器具
CN211047282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线圈盘结构和烹饪器具
CN220327309U (zh) 盖体及烹饪器具
CN209863282U (zh) 烹饪器具
CN209863276U (zh) 烹饪器具
CN220024743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192735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JPH0510754Y2 (zh)
CN220124446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877976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08822360U (zh) 烹饪装置
CN220124447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6612561U (zh) 锅具及烹饪组件
CN220024744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039755U (zh) 烹饪器具
CN219895342U (zh) 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920815U (zh) 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20757162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877977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3909823U (zh) 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940311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09863270U (zh) 烹饪器具
CN220212620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962593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