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0162U - 新风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0162U
CN220250162U CN202321959639.3U CN202321959639U CN220250162U CN 220250162 U CN220250162 U CN 220250162U CN 202321959639 U CN202321959639 U CN 202321959639U CN 220250162 U CN220250162 U CN 220250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connecting piece
clamping part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5963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君慧
刘传勇
于德彤
赵玉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5963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01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0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01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空调器,其包括外壳体和换热器组,换热器组包括排风换热器、进风换热器和辅换热器,进风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一连接件,辅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与第一卡接部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安装状态下,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连接;在安装到外壳体内之前,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预先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连接成一体,然后,将预制的进风换热器和辅换热器一同固定在安装内腔中,此种安装方式,进风换热器和辅换热器相互之间的连接固定准确,安装过程中的操作空间大,误差小。

Description

新风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空调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因此,空气净化市场的容量近年来飞速发展,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空气质量的空调系统也在不断更新进步。
新风空调器相较于传统的空调,能提供更好的空气质量,其结合了空气净化功能且具备除湿和加湿等功效,用户体验更好,新风空调器中的换热器作为重要的换热除湿部件,在空调器中起到关键作用,传统的换热器,很多都是将排风换热器和进风换热器等单独固定在安装内腔中,特别是在设置有辅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器中,由于安装内腔中的空间有限,操作空间也受到限制,存在安装拆卸不便的问题,且换热器的安装位置容易存在较大偏差,影响管路对接,换热效果也容易受到影响。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换热器在空调器内单独安装,存在安装空间小,操作不方便,安装偏差较大,影响冷媒管路等的连接准确性,造成换热效率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风空调器,其包括:
外壳体,其内形成有安装内腔,所述安装内腔包括室外进风区、室外排风区、室内送风区以及室内回风区;
换热器组,其包括排风换热器、进风换热器和辅换热器,所述排风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外排风区之间,所述进风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所述辅换热器并排设置在所述进风换热器的气流输出侧;
其中,所述进风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一连接件,所述辅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外沿,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二连接外沿,所述第一卡接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外沿上,所述第二卡接部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外沿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或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凸出所述第一连接外沿表面的卡扣,所述第二卡接部或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外沿上的豁口,安装状态下,所述卡扣卡接至对应所述豁口内。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风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方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二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件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三连接件上分散形成有连接孔,各所述连接孔的位置与对应所述进风换热器、所述辅换热器或所述排风换热器中的冷媒管位置相适配,用于冷媒管穿过。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进风换热器连接在所述换热支架上,所述换热支架上形成有内检修口,所述内检修口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进风换热器之间,所述内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内检修盖板。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第一接水区和第二接水区,所述第一接水区位于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辅换热器下方,所述第一接水区的底面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接水区的底面高度。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和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辅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形成有排水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区和所述第二接水区连通,将所述第一接水区中的冷凝水排至所述第二接水区内,所述第二接水区内连接有排水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区内的冷凝水排出。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内腔中还设置有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位于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所述外壳体上还设置有检修口,其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盖板,所述检修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涉及的新风空调器,进风换热器和并排设置的辅换热器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安装到外壳体内之前,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预先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连接成一体,然后,将预制的进风换热器和辅换热器一同固定在安装内腔中,此种安装方式,进风换热器和辅换热器相互之间的连接固定准确,安装过程中的操作空间大,误差小;
类似的,进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在安装到外壳体内之前,预先固定在换热支架上,则,进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准确度高,连接完成之后,只需要将换热支架固定在安装内腔中即可完成进风换热器、排风换热器以及辅换热器的定位安装,安装效率高,安装精度高,操作空间大,劳动强度小。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组连接位置示意图;
图4为排风换热器、进风换热器和辅换热器连接示意图;
图5为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一固定件拆分示意图;
图6是压缩机和换热器组之间冷媒管组连接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与接水盘连接示意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支架与接水盘拆分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接水盘示意图;
图11是密封件位置示意图;
图12是密封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外壳体;
101、室外进风口;1011、室外进风区;
102、室外排风口;1021、室外排风区;
103、室内送风口;1031、室内送风区;
104、室内回风口;1041、室内回风区;
110、检修口;
200、换热芯体;
300、进风换热器;
310、辅换热器;
320、第一连接件;321、第一连接外沿;3211、第一卡接部;
330、第二连接件;331、第二连接外沿;3311、第二卡接部;
340、第一固定件;341、第一搭接部;
400、排风换热器;
410、第三连接件;
420、第二固定件;
430、发泡件;
500、压缩机;
510、第一管组;
520、第二管组;
530、插接段;
600、进风风机;
700、排风风机;
800、换热支架;
900、接水盘;901、第一接水区;902、第二接水区;903、支撑压型;
910、密封件;
911、安装槽;
912、切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500、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冷媒介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500、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500,压缩机500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500。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500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其中,进风换热器 300和排风换热器400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500工作使进风换热器 300(在进风通道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进风换热器 300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进风换热器 300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500加压后,在排风换热器400(在排风通道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排风风机700,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500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进风换热器 300(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排风换热器400(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500开始下一个循环。
新风空调器中的换热芯体200能够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热回收装置,通过回收排气中的余热对引入的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在新风进行热湿处理之前,降低或增加新风的焓值。有效降低系统的负荷、节省系统的能耗和运行费用,有效地解决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与系统节能之间的矛盾。
参考图1-图3,本申请所涉及的新风空调器具备包括外壳体100,外壳体100与室外连通的一侧形成有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101和室外排风口102,与室内连通的一侧形成有室内送风口103和室内回风口104。
外壳体100的安装内腔中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纵向隔挡,纵向隔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周侧板120内侧;纵向隔挡的一侧设置有横隔挡,另一侧设置有换热芯体200。
横隔挡、外壳体以及纵向隔挡分别将安装内腔分隔成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外排风区1021,室内送风区1031与室内送风口103连通,室内送风区1031与室外排风口102连通。
纵向隔挡、外壳体100以及换热芯体200将安装内腔分隔成室内回风区1041和室外进风区1011,室内回风区1041与室内回风口104连通,室外进风区1011和与室外进风口101连通。
室内回风口104和室外排风口102之间形成有排风风道,室外进风口101和室内送风口103之间设置有进风通道。
室外排风区1021内安装有排风风机700,室内送风区1031内设置有进风风机600,进风风机600位于进风通道内,排风风机700位于排风通道内。
进风风机600开启,带动室外的气流经过进风通道输送至室内,排风风机700启动,带动室内的气流经过排风风道输出至室外。
安装内腔中设置有换热器组,换热器组具体包括排风换热器400、进风换热器 300和辅换热器310,排风换热器400设置在室外进风区1011和室外排风区1021之间,进风换热器 300设置在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内回风区1041之间,辅换热器310并排设置在进风换热器 300的气流输出侧。
在传统的换热器组安装过程中,一般都是将各个换热器单独固定到安装内腔中,该种安装方式,在安装过程中,受到安装空间的限制,使得操作人员安装效率低,不方便。
除此之外,换热器单独安装,还会使得相互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安装误差,误差的积累导致后续冷媒管路安装不方便,且还会形成较大的安装间隙,使得室内外气流发生泄露等问题。
为了提高各个换热器在安装过程中的快捷程度,减小换热器之间的安装误差,本申请所提出的新风换热器在换热器组安装到安装内腔之间,先在外部进行预安装。
进风换热器 300和排风换热器400通过换热支架800固定在安装内腔中,换热支架800在本申请中作为纵向隔挡,实现安装内腔分区的目的。
进风换热器 300和排风换热器400纵向安装在换热支架800上,换热支架800的两端延伸至整个安装内腔的室内侧和室外侧。
也即,换热支架800的一端连接在室内送风口103和室内回风口104之间,换热支架800的另一端连接在室外排风口102和室外进风口101之间。
进风换热器 300和辅换热器310并排设置,辅换热器310位于进风换热器 300的输出端,进风换热器 300的两端与辅换热器310可拆卸连接。
参考图4、图5,具体而言,进风换热器 300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320,辅换热器310的两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311,第一连接件320上沿着其高度方向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3211,第二连接件311上形成有与各个第一卡接部3211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3311,安装状态下,第一卡接部3211和第二卡接部3311连接。
具体的,第一连接件320上形成有向一侧延伸弯折的第一连接外沿321,第二连接件311上形成有与第一连接外沿321同向弯折的第二连接外沿331,第一卡接部3211形成在第一连接外沿321上,第二卡接部3311形成在第二连接外沿331上。
位于进风换热器 300和辅换热器310两端的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的延伸方向可以是向同一方向,也可以相对。
也即,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可以均向换热器方向延伸,盖设在换热器的两侧;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也可以均背向换热器方向延伸;或者,位于换热器一端的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向换热器方向延伸,另一端的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背向换热器方向延伸;只要保证,在安装过程中,位于两端的第一卡接部3211和第二卡接部3311能相互卡接即可。
第一卡接部3211或第二卡接部3311为凸出第一连接外沿321表面的卡扣,第二卡接部3311或第一卡接部3211为形成在第二连接外沿331上的豁口,卡扣的尺寸与豁口相适配。
卡扣可以是开口向上的结构,也可以是开口向下卡接至豁口内。
以第一卡接部3211为卡扣结构,第二卡接部3311为豁口结构为例,卡扣为开口方向向上的结构为例。
安装过程中,辅换热器310从上到下安装,随着辅换热器310的向下移动,两端的第二卡接部3311卡接在第一卡接部3211的外侧,卡扣连接到豁口内,实现辅换热器310和进风换热器 300的连接固定。
第一连接件320和第二连接件311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一固定件340,第一固定件340为钣金结构,其两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搭接部341,第一搭接部341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连接件320和第二连接件311上,进一步将进风换热器 300和辅换热器310固定。
排风换热器4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件410,第三连接件410上方设置有第二固定件420,第二固定件42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搭接部,第二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三连接件410上。
第一固定件340和第二固定件420还用于与换热支架800连接,具体的,换热支架800上形成有向进风换热器 300和排风换热器400方向延伸的连接翻边,翻边位于第一固定件340和第二固定件420的上方将进风换热器 300和辅换热器310连接固定在换热支架800上。
除此之外,第一连接件320、第二连接件311以及第三连接件410上分散形成有连接孔,各连接孔的位置与对应进风换热器 300、辅换热器310或排风换热器400中的冷媒管位置相适配,各个换热器中的冷媒管路从对应连接孔内穿过,可以实现第一连接件320与进风换热器 300、第一连接件320与辅换热器310以及第三换热器与排风换热器400之间的连接固定。
参考图9,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支架800上形成有内检修口810,内检修口810位于排风换热器400和进风换热器 300之间,内检修口810上可拆卸连接有内检修盖板,内检修口8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压缩机500和换热芯体200,压缩机500通过冷媒管路与换热器组连接。
参考图11,换热芯体200位于室外进风区1011和室内回风区1041之间,换热芯体200下方对应的外壳体100上设置有检修口110,其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盖板.
当需要对该新风空调器进行检修的时候,在换热芯体200拆卸后,从检修口110和内检修口810可以直接检修压缩机500及对应的冷媒管路,检修更方便,有利于减少外壳体100表面检修口110的数量,提高外壳体100的结构强度。
参考图6,排风换热器的400上方还设置有发泡件430,外壳体100的上盖板盖设在发泡件430上,用于对排风换热器400进行保温,减少热量损失。
参考图6、图7,压缩机500与换热器组之间通过冷媒管组连接,具体的,冷媒管组包括与压缩机500连接的第一管组510和与换热器组连接的第二管组520,第二管组520的端部形成有插接段530,第一管组510的端部插接至插接段530内,然后在第一管组510和第二管组520的连接处进行焊接。
参考图8 图10换热器组在工作过程中,其表面会由于温差形成冷凝水,冷凝水被收集在接水盘900内,接水盘900位于换热器组的下方,与换热支架800连接固定。
安装的时候,换热器组预先固定在换热支架800上之后,与换热支架800一同安装在安装内腔中,换热支架800与接水盘900连接固定,换热器组位于接水盘900上方。
具体参考图9,接水盘900内形成有向下延伸的接水腔,接水腔根据具体位置分为第一接水区901和第二接水区902,第一接水区901位于进风换热器 300和辅换热器310下方,排风换热器400位于第二接水区902上方,第一接水区901的底面高度高于第二接水区902的底面高度。
也即,第一接水区901的底部与第二接水区902的底部之间存在高度差,高度差的设计可以抵消进风风机600和排风风机700开启后,在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外排风区1021之间形成的压差对冷凝水排出造成的影响,避免室外排风区1021压力大于室内送风区1031内压力的时候,第一接水区901内的冷凝水不能完全排出到第二接水区902内,第一接水区901内的冷凝水排出不彻底的问题。
第二接水区902与排水组件连通,将接水盘900中的冷凝水排出。
具体参考图10,第一接水区901和第二接水区902的底部形成有向上的支撑压型903,支撑压型903凸出接水盘900底部一定高度,用于支撑换热器组。
排风换热器400、进风换热器 300以及辅换热器310的底部分别对应设置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支撑压型903,则,换热器组被支撑在接水盘900上方,避免换热器组的底部浸泡在冷凝水中。
第二接水区902内连接有排水组件,用于将第二接水区902内的冷凝水排出。
具体参考图11-图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外排风区1021之间的气流从接水盘900内相互流通,在进风换热器 300、辅换热器310和接水盘900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910。
密封件910上形成有排水通道,用于将第一接水区901内的冷凝水排至第二接水区902内。
密封件910的宽度与第一接水区901的宽度相适配,密封件910将室内送风区1031密封,第一接水区901从排水通道将冷凝水排出至第二接水区902内。
具体的,密封件910上形成有与进风换热器 300和辅换热器310相适配的安装槽911,进水换热器和辅换热器310支撑在安装槽911内。
密封件910上形成有切槽912,排水通道形成在切槽912和接水盘900之间,冷凝水从密封件910上的排水通道排出,减少气流在室外排风区1021和室内送风区1031之间的流动,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其内形成有安装内腔,所述安装内腔包括室外进风区、室外排风区、室内送风区以及室内回风区;
换热器组,其包括排风换热器、进风换热器和辅换热器,所述排风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外排风区之间,所述进风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所述辅换热器并排设置在所述进风换热器的气流输出侧;
其中,所述进风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一连接件,所述辅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外沿,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二连接外沿,所述第一卡接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外沿上,所述第二卡接部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外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接部或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凸出所述第一连接外沿表面的卡扣,所述第二卡接部或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外沿上的豁口,安装状态下,所述卡扣卡接至对应所述豁口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方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二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三连接件上分散形成有连接孔,各所述连接孔的位置与对应所述进风换热器、所述辅换热器或所述排风换热器中的冷媒管位置相适配,用于冷媒管穿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进风换热器连接在换热支架上,所述换热支架上形成有内检修口,所述内检修口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进风换热器之间,所述内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内检修盖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组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第一接水区和第二接水区,所述第一接水区位于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辅换热器下方,所述第一接水区的底面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接水区的底面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水盘和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辅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形成有排水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区和所述第二接水区连通,将所述第一接水区中的冷凝水排至所述第二接水区内,所述第二接水区内连接有排水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区内的冷凝水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内腔中还设置有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位于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所述外壳体上还设置有检修口,其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盖板,所述检修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下方。
CN202321959639.3U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Active CN2202501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59639.3U CN220250162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59639.3U CN220250162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0162U true CN220250162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72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59639.3U Active CN220250162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01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51206B1 (ko) 차량용 무시동 에어컨
CN100501252C (zh) 一种移动式空调
CN220250162U (zh) 新风空调器
CN111457481A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250156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4647436U (zh) 驻车空调
CN220250164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707524U (zh) 管道式空调室内机
CN220541234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41236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250165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52009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250158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41232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250286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41233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3480420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427597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71540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250160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977597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250163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710979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582566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250157U (zh) 新风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