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0158U - 新风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0158U
CN220250158U CN202321970617.7U CN202321970617U CN220250158U CN 220250158 U CN220250158 U CN 220250158U CN 202321970617 U CN202321970617 U CN 202321970617U CN 220250158 U CN220250158 U CN 220250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upport
compressor
cover plate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7061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德彤
张君慧
赵玉垒
刘传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7061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01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0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01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空调器,包括外壳体和安装在外壳体内的压缩机,压缩机通过减振支撑组件连接在安装内腔中;减振支撑组件通过支撑压型固定在下盖板上,支撑压型为向上延伸的凸起,减振支撑组件和下盖板之间形成有缓冲间隙;支撑压型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安装内腔中,减振支撑组件通过支撑压型固定在下盖板上;支撑压型的设计使得外壳体的对应位置无需开设安装孔,外壳体整体的美观性和结构强度得到很大提升;减振支撑组件和下盖板之间形成有缓冲间隙,在空调器运输过程中,如果产生颠簸,缓冲间隙的设计可以避免与外壳体直接碰撞,保证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新风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空调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因此,空气净化市场的容量近年来飞速发展,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空气质量的空调系统也在不断更新进步, 新风空调器相较于传统的空调,能提供更好的空气质量,其结合了空气净化功能且具备除湿和加湿等功效,用户体验更好。
压缩机是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心脏,压缩机作为动力部件,会产生振动噪声, 传统的压缩机直接固定在外壳体的下盖板上,下盖板上对应设置有安装孔等结构,使得下盖板的外观以及结构强度都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压缩机直接与外壳体连接,压缩机产生的振动直接传递到外壳体上,其产生的噪音也直接通过外壳体向外传递,对用户生活造成影响;且在空调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颠簸还会使得压缩机和外壳体之间产生直接碰撞,影响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压缩机直接与外壳体连接,用于固定压缩机的安装孔等对外壳体的外观以及结构强度造成影响,且压缩机的振动直接传递到外壳体上,导致噪音过大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风空调器,其包括:
外壳体,其内形成有安装内腔;所述外壳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位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的周侧板;
压缩机,其设置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压缩机通过减振支撑组件连接在安装内腔中;
支撑压型,所述减振支撑组件通过支撑压型固定在所述下盖板上,所述支撑压型为向上延伸的凸起,在所述支撑压型的作用下,所述减振支撑组件和所述下盖板之间形成有缓冲间隙。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支撑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通过支架与所述压缩机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安装内腔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支架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一级减振部,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二级减振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层,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下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位于所述缓冲间隙内,所述第一缓冲层上设置有与各所述二级减振部位置相适配的避让部,所述二级减振部从对应所述避让部内穿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侧板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安装内腔中设置有纵向延伸的换热支架,所述换热支架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周侧板上,且所述换热支架的一端位于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排风口之间,另一端位于所述室内送风口和所述室内回风口之间;
所述换热支架的一侧设置有换热芯体,另一侧设置有横隔板,所述横隔板位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内送风口之间,所述换热芯体、所述换热支架以及所述横隔板将所述安装内腔分隔成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的室外进风区、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的室外排风区、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的室内送风区以及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的室内回风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的上方盖设有罩体,所述罩体的底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罩体的一侧与所述横隔板连接;所述罩体内设置有降噪层;所述罩体上开设有避让口,用于冷媒管路穿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内腔中还设置有换热器组,所述换热器组与所述压缩机之间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所述压缩机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冷媒管路包括与所述输入端连接的第一冷媒管和与所述输出端连接的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一冷媒管绕经所述压缩机的底部中间位置连接至所述压缩机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包括连接在所述换热支架上的进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所述进风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所述排风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外排风区之间;
所述换热器组的下方还设置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第一接水区和第二接水区,所述第一接水区位于所述进风换热器下方;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接水盘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形成有排水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区内的冷凝水排至所述第二接水区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座上形成有向下延伸的集水槽和与所述集水槽连通且一端开口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输出端延伸至所述接水盘上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盖板上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盖板,所述检修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正下方,且与所述换热芯体两侧的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连通;
所述检修口上形成有向所述安装内腔方向凹陷的连接沿,所述检修盖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沿上,所述连接沿至少形成在所述检修口相对的两个边缘上;所述连接沿上形成有密封层,安装状态下,所述下盖板的外表面与所述检修盖板的外表面齐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支架上形成有内检修口,所述内检修口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进风换热器之间,所述内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内检修盖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外壳体内设置有支撑压型,支撑压型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安装内腔中,所述减振支撑组件通过支撑压型固定在所述下盖板上;支撑压型的设计使得外壳体的对应位置无需开设安装孔,外壳体整体的美观性和结构强度得到很大提升。
所述减振支撑组件和所述下盖板之间形成有缓冲间隙, 在空调器运输过程中,如果产生颠簸,缓冲间隙的设计可以避免与外壳体直接碰撞,保证产品质量。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器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器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压缩机与罩体拆分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减振支撑组件拆分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支撑压型位置示意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罩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罩体与降噪层拆分示意图;
图8是换热器组与接水盘安装示意图;
图9是接水盘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减振支撑组件与接水盘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1是第一冷媒管和第二冷媒管安装路径示意图;
图12是第一冷媒管和第一支管、第二冷媒管和第二支管拆分示意图;
图13为根据实施例的检修口和内检修口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外壳体;
101、室外进风口;1011、室外进风区;
102、室外排风口;1021、室外排风区;
103、室内送风口;1031、室内送风区;
104、室内回风口;1041、室内回风区;
110、下盖板;111、检修盖板;
120、周侧板;
200、换热芯体;
300、进风换热器;
400、排风换热器;
500、压缩机;
510、减振支撑组件;511、支架;512、第一支撑座;5121、一级减振部;5122、集水槽;5123、导流槽;513、第二支撑座;5131、二级减振部;514、第一缓冲层;5141、避让部;515、第二缓冲层;
520、支撑压型;
530、罩体;
540、降噪层;
550、第一冷媒管;551、第一支管;
560、第二冷媒管;561、第二支管;
570、插接部;
600、进风风机;
700、排风风机;
800、换热支架;810、内检修盖板;820、横隔板;
900、接水盘;901、第一接水区;902、第二接水区;903、底部支撑;
91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500、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冷媒介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500、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500,压缩机500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500。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500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其中,进风换热器300和排风换热器400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500工作使进风换热器300(在进风通道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进风换热器300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进风换热器300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500加压后,在排风换热器400(在排风通道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排风风机700,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500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进风换热器300(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排风换热器400(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500开始下一个循环。
参考图1、图2,本申请所涉及的新风空调器具备包括外壳体100,外壳体100包括上盖板(未图示)、下盖板110以及位于上盖板和下盖板110之间的周侧板120,上盖板用于与建筑屋顶连接,将新风空调器整体挂接在建筑中,下盖板110位于新风空调器的下方,检修口设置在下盖板110上,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检修。
所述周侧板120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101、室外排风口102、室内送风口103以及室内回风口104;所述室外进风口101以及所述室内送风口103之间形成有送风通道,所述室内回风口104以及所述室外排风口102之间形成有排风通道。
上盖板、下盖板110以及周侧板120围设成安装内腔,安装内腔中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纵向隔挡,所述纵向隔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周侧板120内侧。
所述纵向隔挡的一侧设置有横隔挡,另一侧设置有换热芯体200。
横隔挡820一端与纵隔挡刚性连接固定,另一端与周侧板120的内壁通过缓冲件柔性连接,缓冲件起到减振作用,避免压缩机的振动传递到外壳体100上,避免外壳体100发生低频噪音的问题。
横隔挡、外壳体100以及纵向隔挡分别将安装内腔分隔成与室内送风口103连通的室内送风区1031和与室外排风口102连通的室外排风区1021。
缓冲件除了起到缓冲减振作用之外,还起到密封作用,使得横隔挡820两端的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外排风区1021之间密封效果更好。
纵向隔挡、外壳体100以及换热芯体200将安装内腔分隔成与室内回风口104连通的室内回风区1041和与室外进风口101连通的室外进风区1011。
室外排风区1021内安装有排风风机700,室内送风区1031内设置有进风风机600,进风风机600开启,带动室外的气流经过进风通道输送至室内,排风风机700启动,带动室内的气流经过排风风道输出至室外。
压缩机500位于室外排风区1021中,其连接在横隔挡的一侧,横隔挡将压缩机500与室内送风区1031分隔开来,有利于减少压缩机50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传输至室内,起到降噪的效果。
除此之外,横隔挡设置在压缩机500的一侧,使得压缩机500输出的冷媒管路集中在室外排风区1021中,避免冷媒管路从横隔板820上贯穿造成的冷媒管路周侧密封性差等问题。
横隔挡将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外排风区1021完全隔断,避免气流在室外排风区1021和室内送风区1031之间贯穿。
参考图3、图4,为了减小压缩机50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减小振动噪音,且避免振动损伤,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压缩机500通过减振支撑组510件连接在下盖板110上。
所述减振支撑组51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座512和第二支撑座513,第一支撑座512和第二支撑座513平行设置,第一支撑座512位于第二支撑座513上方。
所述第一支撑座512通过支架511与所述压缩机500的侧壁连接,压缩机500为卧式,压缩机500的侧壁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支架511,两个支架511分别通过间隔设置的一级减振部5121连接在第一支撑座512上。
第一支撑座512和第二支撑座513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二级减振部5131,例如,二级减振部5131可以但不限于设置在第二支撑座513的四个角上。
所述第二支撑座513的底部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安装内腔的下盖板110连接。
一级减振部5121和二级减振部5131的材料为橡胶、阻尼橡胶等弹性材料。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压缩机500在运输过程中产生上下颠簸和振动,与下盖板110之间发生碰撞,在所述第一支撑座512和所述第二支撑座513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层514,所述第二支撑座513与所述下盖板110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层515。
第一缓冲层514和第二缓冲层515由具备一定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在第一缓冲层514上还设置有避让部5141,避让部5141为通孔结构,避让部5141的位置与二级减振部5131相适配,安装时,二级减振部5131从对应避让部5141内穿过,与第一支撑座512连接。
参考图5,在下盖板110上,与压缩机50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压型520,支撑压型520为向上延伸的凸起,其通过焊接或者机械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下盖板110上。
所述减振支撑组510件通过支撑压型520固定在所述下盖板110上,支撑压型520可以起到定位和缓冲的作用,方便减振支撑组510件定位安装,减少压缩机500直接与下盖板110连接,对下盖板110的外观和结构强度造成影响,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以及整体的结构强度。
支撑压型520的形状可以是L形、U形或者口子形,除此之外,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形式,所述减振支撑组510件和所述下盖板110之间形成有缓冲间隙,第二缓冲层515设置在该缓冲间隙内,第二缓冲层515的厚度与缓冲间隙的深度相适配,安装状态下,第二缓冲层515也与第二支撑座513接触连接。
参考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降噪的效果,在压缩机500外还罩设有罩体530,罩体530的底部和罩体530与横隔挡接触的一侧为开放结构,罩体530开口的一侧直接连接固定在横隔挡上,有利于节约成本。
罩体530通过钣金一体焊接成形,当然,也可以通过紧固螺钉等机械连接的方式连接形成,所述罩体530的底部形成有向外的翻边,用于连接在所述安装内腔中。
所述罩体530内设置有降噪层540;所述罩体530上开设有避让口,用于所述冷媒管路穿过。
降噪层540具体设置在罩体530的内表面,与罩体530的形状相适配,降噪层540的材料为隔音棉、毛毡或其他纺织物等。
参考图8-图10,所述换热器组包括纵向排布的排风换热器400和进风换热器300,在工作过程中,排风换热器400和进风换热器300外壁均会形成冷凝水,在换热器组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900,用于将换热器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冷凝水收集。
具体参考图4,由于压缩机500在工作过程中,其外壁也会形成冷凝水,为了实现冷凝水及时排出,在位于压缩机500下方的第一支撑座512上形成有向下延伸的集水槽5122和与集水槽5122连通且一端开口的导流槽5123,导流槽5123的输出端延伸至接水盘900上方,从压缩机500外壁滴落的冷凝水经过导流槽5123导流至接水盘900内。
具体参考8、9,对应于换热器组中的排风换热器400和进风换热器 300,接水盘900内形成有向下延伸的接水腔,接水腔根据具体位置分为第一接水区901和第二接水区902,第一接水区901位于进风换热器 300下方,第二接水区902位于排风换热器400上方,第一接水区901的底面高度高于第二接水区902的底面高度。
第一接水区901和第二接水区902的底部形成有向上的底部支撑903,底部支撑90凸出接水盘900底部一定高度,用于支撑换热器组。
为了避免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外排风区1021之间的气流从接水盘900内相互流通,在进风换热器 300和接水盘900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910。
密封件910上形成有排水通道,用于将第一接水区901内的冷凝水排至第二接水区902内。密封件910的宽度与第一接水区901的宽度相适配,密封件910将室内送风区1031密封,第一接水区901从排水通道将冷凝水排出至第二接水区902内。
参考图11、图12,在新风空调器工作过程中,冷媒系统主要经过压缩机500、换热器组、四通阀、膨胀阀、气液分离器等部件。
压缩机500将制冷系统内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压缩成为高压高温气态制冷剂,进入换热器组中的冷凝器。
冷凝器中,高压高温气态制冷剂与外界气体进行热交换,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制冷剂液化成中温高压液态制冷剂,进入膨胀阀中。
中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后成为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进入换热器组中的蒸发器中。
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经过蒸发器吸热成为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和过滤后,流入压缩机500。
换热器组与所述压缩机500之间通过冷媒管路连接,压缩机500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
所述冷媒管路包括与所述输入端连接的第一冷媒管550和与所述输出端连接的第二冷媒管560。
压缩机50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也会传递给第一冷媒管550路和第二冷媒管560路,特别是一冷媒管,在输送过程中容易受到压缩机500振动的影响。
为了减小振动的传递,将从换热器组输出的所述第一冷媒管550绕经所述压缩机500的底部中间位置连接至所述压缩机500上,减小其与压缩机500振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振动力矩,有利于将振动能量吸收,使得振动减小。
为了避免与第一冷媒管550路之间发生干涉,所述第二冷媒管560路从所述压缩机500接出后,绕经所述压缩机500任一端的底部与所述换热器组连接。
冷媒管路由多段管路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冷媒管550外接第一支管551,所述第二冷媒管560外接第二支管561,为了方便连接和加工,所述第一支管551和所述第二支管561的端部分别形成有开口方向向上的插接部570,所述第一冷媒管550和所述第二冷媒管560分别通过插接部570向下插接至所述第一支管551和所述第二支管561内,然后在插接部570和第一冷媒管550、第二冷媒管560连接的外周进行焊接。
参考图13,工作过程中,安装内腔中的工作部件或者线束等发生故障,需要检修时,一般通过预设在外壳体100上的检修口进行检修,为了方便对新风空调器内部工作部件的检修,通常需要在对应的工作部件的外壳体100上开设检修口,这就使得检修口开设位置较多,影响外壳体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本申请所涉及的新风空调器,为了减少检修口的数量,提高外壳体100的结构强度,检修口位于换热芯体200的正下方,且与换热芯体200两侧的室外进风区1011和室内回风区1041连通。
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盖板111,用于将检修口封闭。
该检修口可以作为换热芯体200的检修窗口的同时,可以同时满足室外进风区1011、室内回风区1041中的部分工作部件的检修位置。
贯穿安装内腔的换热支架800用于固定进风换热器300和排风换热器400,进风换热器300和排风换热器400预先固定在换热支架800的一侧,活动支撑件和固定支撑件固定在换热支架800的另一侧。
换热支架800作为换热器组安装基础的同时,还可以替代纵向隔挡,起到对安装内腔分区的作用。
换热支架800上形成有内检修口,内检修口位于排风换热器400和进风换热器300之间,当换热芯体200从检修口拆卸后,维修人员还可以通过内检修口对位于换热支架800另一侧的工作部件进行检修。
压缩机500的检修可以通过内检修口实现,则,在下盖板110上可以省掉用于检修压缩机500的检修位置。
具体的,内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内检修盖板810,与下盖板110类似,内检修口与内检修盖板810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对内检修板进行拆卸,在内检修板上还形成有向换热芯体200方向弯折的手持部,在拆卸内检修板的时候,操作人员通过手持部将内检修板拆除。
内检修盖板810上形成有穿线部,穿线部为穿线虚部或穿线孔,穿线孔上设置有密封塞。
与走线孔内的密封塞类似,穿线部上的密封塞也形成有贯穿的穿线通道,密封塞为橡胶材料,具备一定密封弹性,则,线束可在线束通道内穿过的同时,保证线束周侧的密封。
当穿线部为穿线虚部的时候,穿线虚部可以在检修的时候敲下,将检修后的线束从该位置穿过,敲下后的穿线虚部也形成穿线孔结构,在实际检修过程中,也为其配置密封塞,提高线束穿过后,穿线部的密封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其内形成有安装内腔;所述外壳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位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的周侧板;
压缩机,其设置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压缩机通过减振支撑组件连接在安装内腔中;
支撑压型,所述减振支撑组件通过支撑压型固定在所述下盖板上,所述支撑压型为向上延伸的凸起,在所述支撑压型的作用下,所述减振支撑组件和所述下盖板之间形成有缓冲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支撑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通过支架与所述压缩机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安装内腔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支架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一级减振部,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二级减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层,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下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位于所述缓冲间隙内,所述第一缓冲层上设置有与各所述二级减振部位置相适配的避让部,所述二级减振部从对应所述避让部内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侧板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安装内腔中设置有纵向延伸的换热支架,所述换热支架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周侧板上,且所述换热支架的一端位于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排风口之间,另一端位于所述室内送风口和所述室内回风口之间;
所述换热支架的一侧设置有换热芯体,另一侧设置有横隔板,所述横隔板位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内送风口之间,所述换热芯体、所述换热支架以及所述横隔板将所述安装内腔分隔成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的室外进风区、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的室外排风区、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的室内送风区以及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的室内回风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的上方盖设有罩体,所述罩体的底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罩体的一侧与所述横隔板连接;所述罩体内设置有降噪层;所述罩体上开设有避让口,用于冷媒管路穿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内腔中还设置有换热器组,所述换热器组与所述压缩机之间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所述压缩机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冷媒管路包括与所述输入端连接的第一冷媒管和与所述输出端连接的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一冷媒管绕经所述压缩机的底部中间位置连接至所述压缩机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组包括连接在所述换热支架上的进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所述进风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所述排风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外排风区之间;
所述换热器组的下方还设置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第一接水区和第二接水区,所述第一接水区位于所述进风换热器下方;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接水盘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形成有排水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区内的冷凝水排至所述第二接水区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座上形成有向下延伸的集水槽和与所述集水槽连通且一端开口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输出端延伸至所述接水盘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盖板上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盖板,所述检修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正下方,且与所述换热芯体两侧的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连通;
所述检修口上形成有向所述安装内腔方向凹陷的连接沿,所述检修盖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沿上,所述连接沿至少形成在所述检修口相对的两个边缘上;所述连接沿上形成有密封层,安装状态下,所述下盖板的外表面与所述检修盖板的外表面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支架上形成有内检修口,所述内检修口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进风换热器之间,所述内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内检修盖板。
CN202321970617.7U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Active CN2202501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0617.7U CN220250158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0617.7U CN220250158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0158U true CN220250158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26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70617.7U Active CN220250158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01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1252C (zh) 一种移动式空调
CN101876465A (zh) 鞍形窗式空调器
CN106322531A (zh) 一种带新风的全室外换热空气调节装置
KR20080020766A (ko) 수냉식 공기조화기
CN220250158U (zh) 新风空调器
CN101382362A (zh) 窗式空调器卸荷阀管路结构
CN220250165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41233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52009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41234U (zh) 新风空调器
CN111457481A (zh) 空调室外机
CN101592363B (zh)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
CN220250162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250164U (zh) 新风空调器
CN101349467A (zh) 空调器室外机的冷媒管
CN220250156U (zh) 新风空调器
CN201103962Y (zh) 移动式空调
CN220250157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6942598U (zh) 驻车空调器
CN21506247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7022126U (zh) 驻车空调器
CN220552075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6942597U (zh) 驻车空调器
CN213480420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096899U (zh) 驻车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