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0160U - 新风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0160U
CN220250160U CN202321971240.7U CN202321971240U CN220250160U CN 220250160 U CN220250160 U CN 220250160U CN 202321971240 U CN202321971240 U CN 202321971240U CN 220250160 U CN220250160 U CN 220250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expansion valve
auxiliary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7124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迟丽华
李川
于德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7124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0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0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0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空调器,其包括全热换热器和冷媒系统,冷媒系统中的排风换热器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冷媒支路与辅换热器连接、通过第二冷媒支路与进风换热器连接,辅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冷媒辅路与进风换热器连接;第一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第二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膨胀阀,第一冷媒辅路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该申请涉及的新风空调器,整体结构紧凑,有利于节约空间,有利于小型化改进;除此之外,根据实际的室内温度,通过调节各个膨胀阀可以进行不降温除湿和降温除湿不同模式的切换,提高用户舒适度;辅换热器设置在蒸发器和送风风机之间,还可以有效阻挡凝结水雾,有效避免风机结露,提高运行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新风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空调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因此,空气净化市场的容量近年来飞速发展,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空气质量的空调系统也在不断更新进步。
新风空调器相较于传统的空调,能提供更好的空气质量,其结合了空气净化功能且具备除湿和加湿等功效,用户体验更好,目前市面上中央除湿方案大多只有单功能除湿机、或中央空调降温除湿,其用户体验不佳;其余少部分能够实现不降温除湿、制冷、制热功能的设备(如三管制空调室内机),为保证良好的控温除湿效果需要设计较大的换热器和风机,这样无疑会使机器占地面积变大。
除此之外,现有空调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做到根据室内的湿度、温度或者机组压力等参数对工作模式进行调节,使得工作状态单一,机组压力过高的情况下,还会存在系统停机、降频等问题,影响空调器工作。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调器必须依赖储液罐,使得整个设备空间占用大,且工作模式单一,模式切换性较差,系统在高机组压力下工作,存在系统停机的风险,影响空调器正常工作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器,其包括:
全热换热器;
冷媒系统,其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路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四通阀以及换热器组,所述换热器组包括排风换热器、进风换热器以及辅换热器;
其中,所述排风换热器通过第一冷媒主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一阀口连接,所述进风换热器通过第二冷媒主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二阀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三阀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阀口连接;
所述排风换热器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冷媒支路与所述辅换热器连接、通过第二冷媒支路与所述进风换热器连接,所述辅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冷媒辅路与所述进风换热器连接;
所述第一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二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一冷媒辅路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三膨胀阀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过滤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换热器包括外壳体以及设置在外壳体中的换热芯体、排风风机以及送风风机,所述外壳体内形成有安装内腔;所述安装内腔中设置有纵向安装的换热支架,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排风换热器固定连接在所述换热支架上,所述辅换热器并排设置在所述进风换热器的气流输出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一连接件,所述辅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外沿,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二连接外沿,所述第一卡接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外沿上,所述第二卡接部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外沿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或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凸出所述第一连接外沿表面的卡扣,所述第二卡接部或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外沿上的豁口,安装状态下,所述卡扣卡接至对应所述豁口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风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方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二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件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三连接件上分散形成有连接孔,各所述连接孔的位置与对应所述进风换热器、所述辅换热器或所述排风换热器中的冷媒管位置相适配,用于冷媒管穿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媒支路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膨胀阀两端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相邻冷媒管路绑扎固定,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冷媒管路之间形成三角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涉及的空调器,省略了储液罐,辅换热器可以根据制冷剂输送状况作为储液罐使用,整体结构紧凑,有利于节约空间,有利于小型化改进;
除此之外,根据实际的室内温度,通过调节各个膨胀阀可以进行不降温除湿和降温除湿不同模式的切换,提高用户舒适度;
制冷状态下,辅换热器设置在蒸发器和送风风机之间,还可以有效阻挡凝结水雾,有效避免风机结露,提高运行的稳定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冷媒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4是除湿模式、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开关流程示意图;
图5是除湿模式下,冷媒流通示意图;
图6是除湿模式下,各膨胀阀开关状态流程示意图;
图7是制冷状态下,冷媒流通示意图;
图8是制冷模式下,各膨胀阀开关状态流程示意图;
图9是制热状态下,冷媒流通示意图;
图10是除热模式下,各膨胀阀开关状态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排风换热器、进风换热器和辅换热器连接示意图;
图12为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一固定件拆分示意图;
图13是第一膨胀阀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四通阀;11、第一阀口;12、第二阀口;13、第三阀口;14、第四阀口;
21、第一冷媒主路; 22、第一冷媒支路;23、第二冷媒支路;24、第一冷媒辅路;25、第二冷媒主路;26、第二冷媒辅路;
30、第一膨胀阀;40、第二膨胀阀;50、过滤器;60、第三膨胀阀;
100、外壳体;
101、室外进风口;1011、室外进风区;
102、室外排风口;1021、室外排风区;
103、室内送风口;1031、室内送风区;
104、室内回风口;1041、室内回风区;
110、上盖板;
200、换热芯体;
300、进风换热器;
310、辅换热器;
320、第一连接件;321、第一连接外沿;3211、第一卡接部;
330、第二连接件;331、第二连接外沿;3311、第二卡接部;
340、第一固定件;341、第一搭接部;
400、排风换热器;
410、第三连接件;
420、第二固定件;
500、压缩机;
600、进风风机;
700、排风风机;
800、换热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500、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冷媒介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500、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500,压缩机500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500。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500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其中,进风换热器300 和排风换热器400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10,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500工作使进风换热器300 (在进风通道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进风换热器300 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进风换热器300 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500加压后,在排风换热器400(在排风通道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排风风机700,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500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进风换热器300 (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排风换热器400(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500开始下一个循环。
热交换新风机主要包括全热换热器和冷媒系统,其中,全热换热器用于实现室内排风和室外新风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冷媒系统则通过进风换热器300 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而改变室内的环境温度。
参考图1、图2,本申请所涉及的新风空调器具备包括全热换热器和冷媒系统,新风空调器可以一体结构,也可以分体设计。
以一体结构为例,全热换热器包括外壳体100以及设置在外壳体100中的换热芯体200、排风风机700以及进风风机600。
冷媒系统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500、四通阀10以及换热器组,换热器组具体包括排风换热器400、进风换热器300和辅换热器310 。
在外壳体100上,与室外连通的一侧形成有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101和室外排风口102,与室内连通的一侧形成有室内送风口103和室内回风口104。
外壳体100内形成有安装内腔,安装内腔中设置有纵向延伸的换热支架800,换热支架80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外壳体100内侧;换热支架800的一侧设置有横隔挡,另一侧设置有换热芯体200。
参考图1,进风换热器300和排风换热器400通过换热支架800固定在安装内腔中。
进风换热器300和排风换热器400纵向安装在换热支架800上,换热支架800的两端延伸至整个安装内腔的室内侧和室外侧,实现安装内腔的分区目的。
也即,换热支架800的一端连接在室内送风口103和室内回风口104之间,换热支架800的另一端连接在室外排风口102和室外进风口101之间。
横隔挡、外壳体以及换热支架800分别将安装内腔分隔成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外排风区1021,室内送风区1031与室内送风口103连通,室内送风区1031与室外排风口102连通。
换热支架800、外壳体100以及换热芯体200将安装内腔分隔成室内回风区1041和室外进风区1011,室内回风区1041与室内回风口104连通,室外进风区1011和与室外进风口101连通。。
排风风道形成在室内回风口104和室外排风口102之间,进风通道形成在室外进风口101和室内送风口103之间。
进风风机600位于进风通道内,排风风机700位于排风通道内。
进风风机600开启,带动室外的气流经过进风通道输送至室内,排风风机700启动,带动室内的气流经过排风风道输出至室外。
压缩机500位于室外进风区1011内,排风换热器400纵向设置在室外进风区1011和室外排风区1021之间,进风换热器300纵向设置在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内回风区1041之间,辅换热器310 并排设置在进风换热器300的气流输出侧。
参考图3,四通阀10具体包括第一阀口11、第二阀口12、第三阀口13以及第四阀口14,第一阀口11与排风换热器400连接,第二阀口12与进风换热器300 连接,第三阀口13与压缩机500的输入端连接,第四阀口14与压缩机500的输出端连接。
下面,将冷媒系统中的各个工作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其中,排风换热器400通过第一冷媒主路21与四通阀10的第一阀口11连接,排风换热器400的另一端延伸出两个冷媒通路,其中之一通过第一冷媒支路 22与辅换热器310 连接,另一路通过第二冷媒支路23与进风换热器300连接,辅换热器310 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冷媒辅路24与进风换热器300连接。
为了方便进风换热器300的连接,在第二冷媒支路23和第一冷媒辅路24均通过第二冷媒辅路26与进风换热器300连接。
第一冷媒支路 22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30,第二冷媒支路23上设置有第二膨胀阀40,第一冷媒辅路24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60。
进风换热器300 通过第二冷媒主路25与压缩机500的第二阀口12连接。
膨胀阀是制冷系统中常用的零件,设置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为了避免冷媒经过膨胀阀时,沉积杂质,因此,在第一膨胀阀30、第二膨胀阀40以及第三膨胀阀6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过滤器50。
辅换热器310与排风换热器400串联,在制冷状态下,可以起到冷凝器作用,实现通过加热从进风换热器300输出的低温风(回收显热冷量)达到不降温除湿的目的。
参考图4,通过当前湿度和需求湿度之间大小关系的比较,实现优先保证除湿需求,无除湿需求下情况下再考虑温度舒适性的逻辑。
除湿模式、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之间的切换,首先根据实际的室内湿度和目标湿度之间进行比较,然后通过实际的室内温度和目标室内温度之间进行比较,以开启不同的工作模式:
定义当前室内湿度为RHi,目标湿度为RHs,当RHi与RHs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湿度差a的时候,此时,开启除湿模式,否则,再判断实际室内温度Ti与目标室内温度Ts之间的温度差,若Ti与Ts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温度b,则,开启制冷模式,否则,继续判断若Ti与Ts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温度差c(b>c),则开启制热模式,否则说明室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空调不启动。
<除湿模式>
参考图5、图6,除湿模式下,冷媒系统的工作状态为:
压缩机500内的第四阀口14与第一阀口11接通,第三阀口13与第二阀口12接通,排风换热器400和辅换热器310 作为冷凝器,进风换热器300 为蒸发器。
此时第三膨胀阀60根据控制需求调控各参数,第一膨胀阀30和第二膨胀阀40作为调节辅换热器310流量的工具。
控制目标是优先保证可靠性的情况下,再考虑系统性能和舒适性。
本系统可以实现不降温除湿和降温除湿的切换,当系统高压压力正常时,需要判断出风温度To是否过高,To过高则是辅换热器310冷媒量过多导致吹过进风换热器300的风流经辅换热器310(再热器)获取热量较多导致,可通过开大第二膨胀阀40,使得更多的制冷剂流过第二膨胀阀40,同时关小第一膨胀阀30来实现辅换热器310流量的减小。
第二膨胀阀40开大、第一膨胀阀30关小,流过辅换热器310的制冷剂变少,辅换热器310制热效果变差,出风温度To降低。
此控制可确保出风温度To的舒适性,避免过升温除湿;也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实现不降温除湿、降温除湿随时切换。
若出风温度To正常,则第二膨胀阀40全关、第一膨胀阀30全开,所有制冷剂均经过辅换热器310循环,充分利用辅换热器310,提升冷凝器总内容积和换热面积,提高除湿量。
当系统高压压力超出规定上限时,第二膨胀阀40全关、第一膨胀阀30全开,所有制冷剂均经过辅换热器310循环,增大整个制冷系统内容积利用,避免系统压力过高。
机组压力高一方面会导致停机,可能对机组造成损坏;另一方面,机组压力高时也会搭配降频开阀等等操作,这样会影响除湿量。
第二膨胀阀40全关、第一膨胀阀30全开以后,三个换热器均得到有效利用,且不会出现降频、停机等问题,除湿量得到明显提升。
本案除湿模式下,在不会损坏机组的情况下,除湿量较大,同时通过控制出风温度To保证舒适除湿。
<制冷模式>
参考图7、图8,室内无除湿需求情况下,当室内温度Ti高于设定温度Ts较多时,也即,Ti-Ts>b时,需要运行制冷模式。
此模式下,与除湿模式类似,压缩机500的第四阀口14与第一阀口11接通,第三阀口13与第二阀口12接通,开关阀开启,辅换热器310 被旁通,进风换热器300 为蒸发器,排风换热器400为冷凝器。
排风换热器400和辅换热器310做冷凝器,进风换热器300做蒸发器。
辅换热器310在风系统上位于进风换热器300的下游,如果有冷媒流过辅换热器310的话,会影响出风温度To,影响系统制冷能力和用户舒适性,所以制冷模式下辅换热器310尽量不流过冷媒。
此时第二膨胀阀40主要起到旁通和控制系统压力等参数的作用。
控制目标是优先保证可靠性的情况下,再考虑系统性能和舒适性。
如果制冷剂流过辅换热器310,对进风换热器300下游的空气进行再热,对制冷起到反作用。
因此当系统高压压力正常时,第一膨胀阀30和第三膨胀阀60均关闭,目的是截断辅换热器310冷媒的流通,避免辅换热器310进行换热,将进风换热器300下游的空气进行加热,破坏制冷效果;靠第二膨胀阀40的开关调控系统参数,以确保制冷效果。
该系统无需储液罐容存多余制冷剂、结构紧凑,当系统高压压力超出规定上限时,第一膨胀阀30、第三膨胀阀60适度开大,增大整个制冷系统内容积利用,避免系统压力过高。
机组压力高一方面会导致停机,可能对机组造成损坏;另一方面,机组压力高时也会搭配降频开阀等等操作,这样必然会影响制冷量。
第一膨胀阀30、第三膨胀阀60开大以后,辅换热器310充当临时的储液容器作用,可有效平衡系统内的高压压力,避免出现降频、停机等问题。
另一方面,流过辅换热器310的制冷剂不能太多,否则辅换热器310的换热量太多,机组的制冷效果也会变差,甚至会变成升温,因此膨胀阀之间的开度控制需要精准处理。
通过电子第一膨胀阀30和第二膨胀阀40的开度调节辅换热器310流量;同时电子第三膨胀阀60和第二膨胀阀40分别调控各个支路的压力等参数。
除此之外,辅换热器310分隔在制冷蒸发器与送风风机之间,可有效阻挡凝结水雾,避免风机结露。
<制热模式>
参考图9、图10,室内无除湿需求情况下,当室内温度Ti低于设定温度Ts较多时,制热模式运行。
制热模式下,压缩机500的第四阀口14与第二阀口12接通,第三阀口13与第一阀口11接通,第二膨胀阀40处于全开状态,对经过的冷媒不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此状态下,进风换热器300 和辅换热器310 作为冷凝器,排风换热器400作为蒸发器。
控制目标是优先保证可靠性的情况下,再考虑系统性能和舒适性。
因为辅换热器310在风系统上位于进风换热器300的下游,如果有冷媒流过辅换热器310的话,会增大进风温度To有利于制热能力的发挥;辅换热器310和进风换热器300都作为冷凝器,辅换热器310的加入增加了冷凝器的总内容积和总换热面积,制热能力会增大,可辅助制热。
所以制热模式下辅换热器310尽可能多的流过冷媒。
冷媒全部流过辅换热器310,意味着三个换热器的内容积全部充分利用,对于系统压力来说也是有利的,在不安装储液罐的情况下确保除湿、制热、制冷几个模式,系统压力都能匹配合适。无需储液罐容存多余制冷剂、结构紧凑。
同时辅换热器310的利用也能降低进风换热器300表面温度防止周边塑料件过快老化。
综上,制热模式,第二膨胀阀40关闭,第三膨胀阀60全开,仅靠第一膨胀阀30的开关大小来调控系统压力温度等参数。
偏向散热的选型与流路配置简单高效,除湿、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只要辅换热器310流过制冷剂都是做冷凝器用,且先经过排风换热器400或者进风换热器300,进入辅换热器310的都是气液两相态。此时连接分流器毛细管,会起到节流作用,且会增大系统阻力。
因此为了减小流动阻力损失,辅换热器310两端均不连接分流器毛细管,全部连接分流管。
制冷剂先经过排风换热器400或者进风换热器300冷凝后,再进入辅换热器310,因此进入辅换热器310的都是气液两相态,可考虑使用微通道换热器提效降阻力。
从压缩机500输出的冷媒经四通阀10流入排风换热器400,从排风换热器400输出的冷媒经过辅换热器310 输入融冰段内,融冰段用于对排风换热器400及接水盘内的冷凝水进行冷却,从融冰段输出的冷媒经过进风换热器300 换热后,输回至压缩机500中。
在不降温除湿模式下,经过辅换热器310 输出的冷媒冷却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此状态下的冷媒经过融冰段引入冷凝器底端,对排风换热器400底端及接水盘表面进行冷却,防止排风换热器400上部的高温冷媒直接传导到接水盘上,造成接水盘损坏。
在传统的换热器组安装过程中,一般都是将各个换热器单独固定到安装内腔中,该种安装方式,在安装过程中,受到安装空间的限制,使得操作人员安装效率低,不方便。
除此之外,换热器单独安装,还会使得相互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安装误差,误差的积累导致后续冷媒管路安装不方便,且还会形成较大的安装间隙,使得室内外气流发生泄露等问题。
参考图11、图12,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各个换热器在安装过程中的快捷程度,减小换热器之间的安装误差,本申请所提出的新风换热器在换热器组安装到安装内腔之间,先在外部进行预安装。
进风换热器300和辅换热器310 并排设置,辅换热器310 位于进风换热器300的输出端,进风换热器300的两端与辅换热器310 可拆卸连接。
参考图、图,具体而言,进风换热器300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320,辅换热器310的两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330,第一连接件320上沿着其高度方向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3211,第二连接件330上形成有与各个第一卡接部3211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3311,安装状态下,第一卡接部3211和第二卡接部3311连接。
具体的,第一连接件320上形成有向一侧延伸弯折的第一连接外沿321,第二连接件330上形成有与第一连接外沿321同向弯折的第二连接外沿331,第一卡接部3211形成在第一连接外沿321上,第二卡接部3311形成在第二连接外沿331上。
位于进风换热器300和辅换热器310 两端的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的延伸方向可以是向同一方向,也可以相对。
也即,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可以均向换热器方向延伸,盖设在换热器的两侧;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也可以均背向换热器方向延伸;或者,位于换热器一端的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向换热器方向延伸,另一端的第一连接外沿321和第二连接外沿331背向换热器方向延伸;只要保证,在安装过程中,位于两端的第一卡接部3211和第二卡接部3311能相互卡接即可。
第一卡接部3211或第二卡接部3311为凸出第一连接外沿321表面的卡扣,第二卡接部3311或第一卡接部3211为形成在第二连接外沿331上的豁口,卡扣的尺寸与豁口相适配。
卡扣可以是开口向上的结构,也可以是开口向下卡接至豁口内。
以第一卡接部3211为卡扣结构,第二卡接部3311为豁口结构为例,卡扣为开口方向向上的结构为例。
安装过程中,辅换热器310 从上到下安装,随着辅换热器310 的向下移动,两端的第二卡接部3311卡接在第一卡接部3211的外侧,卡扣连接到豁口内,实现辅换热器310 和进风换热器300的连接固定。
第一连接件320和第二连接件330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一固定件340,第一固定件340为钣金结构,其两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搭接部341,第一搭接部341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连接件320和第二连接件330上,进一步将进风换热器300和辅换热器310固定。
排风换热器4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件410,第三连接件410上方设置有第二固定件420,第二固定件42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搭接部,第二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三连接件410上。
第一固定件340和第二固定件420还用于与换热支架800连接,具体的,换热支架800上形成有向进风换热器300和排风换热器400方向延伸的连接翻边,翻边位于第一固定件340和第二固定件420的上方将进风换热器300和辅换热器310 连接固定在换热支架800上。
除此之外,第一连接件320、第二连接件330以及第三连接件410上分散形成有连接孔,各连接孔的位置与对应进风换热器300、辅换热器310 或排风换热器400中的冷媒管位置相适配,各个换热器中的冷媒管路从对应连接孔内穿过,可以实现第一连接件320与进风换热器300、第一连接件320与辅换热器310 以及第三换热器与排风换热器400之间的连接固定。
参考图13、图14,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减小压缩机500工作过程中对冷媒管路振动的影响,将距离压缩机500较近的第一膨胀阀30连接的管路与其他管路进行固定连接。
第一冷媒支路 22包括连接在第一膨胀阀30两端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相邻冷媒管路绑扎固定,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冷媒管路之间形成三角形,第一管路相邻的冷媒管路通过扎带绑扎在一起,第二管路与相邻冷媒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扎带绑扎在一起,则,有利于提高第一冷媒支管与相邻管路之间的稳定性,减少振动的产生。
本申请所涉及的新风空调器,可以针对室内温度和湿度,对各个工作模式进行切换,特别是不降温除湿和降温除湿的过程,以提高用户舒适度。
辅换热器310在辅助制冷、制热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储液罐的功能,有利于减小安装空间,降低制造成本,制冷状态下,辅换热器310设置在蒸发器和送风风机之间,还可以有效阻挡凝结水雾,有效避免风机结露,提高运行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全热换热器;
冷媒系统,其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路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四通阀以及换热器组,所述换热器组包括排风换热器、进风换热器以及辅换热器;
其中,所述排风换热器通过第一冷媒主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一阀口连接,所述进风换热器通过第二冷媒主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二阀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三阀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阀口连接;
所述排风换热器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冷媒支路与所述辅换热器连接、通过第二冷媒支路与所述进风换热器连接,所述辅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冷媒辅路与所述进风换热器连接;
所述第一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二冷媒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一冷媒辅路上设置有第三膨胀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三膨胀阀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过滤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换热器包括外壳体以及设置在外壳体中的换热芯体、排风风机以及送风风机,所述外壳体内形成有安装内腔;所述安装内腔中设置有纵向安装的换热支架,所述进风换热器和所述排风换热器固定连接在所述换热支架上,所述辅换热器并排设置在所述进风换热器的气流输出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一连接件,所述辅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卡接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外沿,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二连接外沿,所述第一卡接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外沿上,所述第二卡接部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外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接部或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凸出所述第一连接外沿表面的卡扣,所述第二卡接部或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外沿上的豁口,安装状态下,所述卡扣卡接至对应所述豁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方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二搭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三连接件上分散形成有连接孔,各所述连接孔的位置与对应所述进风换热器、所述辅换热器或所述排风换热器中的冷媒管位置相适配,用于冷媒管穿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媒支路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膨胀阀两端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相邻冷媒管路绑扎固定,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冷媒管路之间形成三角形。
CN202321971240.7U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Active CN220250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1240.7U CN220250160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1240.7U CN220250160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0160U true CN220250160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65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71240.7U Active CN220250160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01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83342B2 (en) Multiform gas heat pump typ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4269397B2 (ja) 冷凍装置
CN107089113A (zh) 车辆空调设备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3395606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4427760B (zh) 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257710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317012A (ja) エアコン
CN220250160U (zh) 新风空调器
CN107449130B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KR100528292B1 (ko) 히트펌프식 공기조화기
JP4610688B2 (ja) 冷暖房給湯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CN110207417B (zh) 空调系统
CN112432379A (zh) 空调系统
EP2137467A1 (en) Multi-un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N220250164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8269311U (zh) 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20038639U (zh) 一种多功能调温型制冷除湿系统
CN215892609U (zh) 冷热空调系统和单冷空调系统
CN21390125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039030U (zh) 空调系统
CN213841114U (zh) 空调器
EP3974745A1 (en) Multi-air conditioner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CN220250162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5637633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541253U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