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2566U - 新风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82566U
CN220582566U CN202321959588.4U CN202321959588U CN220582566U CN 220582566 U CN220582566 U CN 220582566U CN 202321959588 U CN202321959588 U CN 202321959588U CN 220582566 U CN220582566 U CN 220582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support
exchange core
air conditioner
fres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595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传勇
于德彤
赵玉垒
张君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595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82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82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82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新风空调器,其包括外壳体、换热芯体以及支撑组件,外壳体内形成有安装内腔,换热芯体可拆卸连接在安装内腔中;支撑组件设置在安装内腔中,换热芯体可拆卸连接在支撑组件上,支撑组件包括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固定支撑件和活动支撑件,固定支撑件和活动支撑件上形成有相对设置的支撑位,换热芯体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支撑位内;在换热芯体拆卸过程中,可以预先将活动支撑件的部分拆卸下来,则换热芯体可以直接从两侧的支撑位中拆卸下来,拆卸过程简单,维修成本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较低。

Description

新风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空调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因此,空气净化市场的容量近年来飞速发展,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空气质量的空调系统也在不断更新进步。
新风空调器相较于传统的空调,能提供更好的空气质量,其结合 了空气净化功能且具备除湿和加湿等功效,用户体验更好,新风空调器中设置有换热芯体,室内气流和室外气流流经换热芯体的过程中,两股气流发生热交换,节约能耗且减少新风对室内温度造成的波动影响,传统的换热芯体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安装内腔中,在检修过程中,需要将固定结构完全拆除后,才能对换热芯体进行拆卸检修,这是的检修成本高,装拆费事,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高,劳动成本也较大。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芯体在新风空调器中装拆费事,换热芯体检修过程中,需要将固定换热芯体的结构完全拆除,检修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风空调器,其包括:
外壳体,其内形成有安装内腔,所述安装内腔由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位于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的周侧板围设而成;所述安装内腔包括室外进风区、室外排风区、室内送风区以及室内回风区;
换热芯体,其位于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安装内腔中;
支撑组件,其设置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换热芯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固定支撑件和活动支撑件,所述固定支撑件和所述活动支撑件上形成有相对设置的支撑位,所述换热芯体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支撑位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支撑位内设置有保护层,用于避免对所述换热芯体产生磨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芯体为棱柱形,其包括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至少两个芯体单元,所述支撑位为朝向所述芯体单元渐扩的开口结构,各所述芯体单元相对的两个棱边分别支撑在所述固定支撑件和所述活动支撑件上的支撑位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撑件包括上固定支架和下固定支架,所述上固定支架上形成有倾斜向上的上翻边,所述下固定支架上形成有倾斜向下的下翻边,所述支撑位位于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之间;
所述活动支撑件包括上活动支架和下活动支架,所述下活动支架包括可拆支架和下支撑架,所述可拆支架的长度不小于任一所述芯体单元的长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支撑件和/或所述固定支撑件上形成有贯穿的走线孔,所述走线孔内设置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上形成有穿线通道,用于线束穿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撑件和/或所述活动支撑件上还分散设置有多个线夹,用于固定线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外排风区之间设置有排风换热器,所述室内送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设置有送风换热器,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送风换热器通过换热支架固定在所述安装内腔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支架沿着第一方向布设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固定支撑件和所述活动支撑件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换热支架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支架上形成有内检修口,所述内检修口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送风换热器之间,所述内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内检修盖板,所述内检修盖板上形成有穿线虚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盖板上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盖板,所述检修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正下方,且与所述换热芯体两侧的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修口上形成有向所述安装内腔方向凹陷的连接沿,所述检修盖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沿上,所述连接沿至少形成在所述检修口相对的两个边缘上,安装状态下,所述下盖板的外表面与所述检修盖板的外表面齐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涉及的新风空调器,其内的换热芯体通过相对设置的固定支撑件和活动支撑件支撑在安装内腔中,在换热芯体拆卸过程中,可以预先将活动支撑件的部分拆卸下来,则换热芯体可以直接从两侧的支撑位中拆卸下来,拆卸过程简单,维修成本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较低。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上盖板拆分示意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检修口位置示意图;
图4是换热芯体安装示意图;
图5是支撑组件示意图;
图6是固定支撑件拆分示意图;
图7是活动支撑件拆分示意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检修盖板拆分示意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芯体拆卸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下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下盖板上的翻边位置示意图;
图12为根据实施例的检修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可拆支架拆卸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换热支架位置示意图;
图15是换热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内检修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桥架组件位置示意图;
图18是桥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桥架组件拆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外壳体;
101、室外进风口;1011、室外进风区;
102、室外排风口;1021、室外排风区;
103、室内送风口;1031、室内送风区;
104、室内回风口;1041、室内回风区;
110、上盖板;
120、周侧板;
130、下盖板;131、检修口;1311、连接沿;1312、翻边;1313、;
140、检修盖板;
200、换热芯体;201、支撑位;
210、第一芯体单元;
220、第二芯体单元;
230、固定支撑件;231、上固定支架;232、下固定支架;
240、活动支撑件;241、上活动支架;242、下支撑架;243、可拆支架;
250、走线孔;
260、下翻边;
270、上翻边;
280、桥架组件;
281、线槽撑板;2811、下翻板;
282、线槽盖板;2821、上翻板;
283、中间桥架;2831、底板;2832、立板;2833、连接翻边;
284、走线豁口;
300、进风换热器;
400、排风换热器;
500、压缩机;
600、进风风机;
700、排风风机;
800、换热支架;801、内检修口;811、穿线虚部;812、手持部;
900、线夹;
1000、密封塞。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500、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冷媒介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500、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500,压缩机500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500。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500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其中,进风换热器300和排风换热器400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810,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500工作使进风换热器300(在进风通道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进风换热器300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进风换热器300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500加压后,在排风换热器400(在排风通道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排风风机700,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500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进风换热器300(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排风换热器400(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500开始下一个循环。
新风空调器中的换热芯体200能够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热回收装置,通过回收排气中的余热对引入的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在新风进行热湿处理之前,降低或增加新风的焓值。有效降低系统的负荷、节省系统的能耗和运行费用,有效地解决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与系统节能之间的矛盾。
为了方便换热芯体200安装,且在换热芯体200维修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的对换热芯体进行拆装,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器。
参考图1-图3,新风空调器具备包括外壳体100,外壳体100包括上盖板110、下盖板130以及位于上盖板110和下盖板130之间的周侧板120。
所述周侧板120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101、室外排风口102、室内送风口103以及室内回风口104;所述室外进风口101以及所述室内送风口103之间形成有送风通道,所述室内回风口104以及所述室外排风口102之间形成有排风通道。
上盖板110、下盖板130以及周侧板120围设成安装内腔,安装内腔中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纵向隔挡,纵向隔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周侧板120内侧;纵向隔挡的一侧设置有横隔挡,另一侧设置有换热芯体200。
横隔挡、外壳体以及纵向隔挡分别将安装内腔分隔成室内送风区1031和室外排风区1021,室内送风区1031与室内送风口103连通,室内送风区1031与室外排风口102连通。
纵向隔挡、外壳体100以及换热芯体200将安装内腔分隔成室内回风区1041和室外进风区1011,室内回风区1041与室内回风口104连通,室外进风区1011和与室外进风口101连通。
室外排风区1021内安装有排风风机700,室内送风区1031内设置有进风风机600,进风风机600开启,带动室外的气流经过进风通道输送至室内,排风风机700启动,带动室内的气流经过排风风道输出至室外。
上盖板110用于与建筑屋顶连接,将新风空调器整体挂接在建筑中,下盖板130位于新风空调器的下方,检修口131设置在下盖板130上,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检修。
参考图4、图5,换热芯体200通过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安装内腔中,具体的,其两侧分别靠近室外进风区1011和室内回风区1041之间,换热芯体200的两端分别与外壳体100的内壁以及换热支架800连接。
换热支架800用于固定排风换热器400和进风换热器300,换热支架800贯穿整个安装内腔,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壳体100两端的周侧板120上。
定义换热支架80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则,支撑组件包括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固定支撑件230和活动支撑件240,固定支撑件230和活动支撑件240并行设置,且固定支撑件230和活动支撑件240上均形成有支撑位201,换热芯体200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支撑位201内,支撑位201的形状与换热芯体200两侧的形状相适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芯体200的两侧形成有渐缩的棱边,对应的支撑位201也为朝向换热芯体200渐扩的开口结构,换热芯体200的两侧插接至支撑位201内,将整个换热芯体200固定。
换热芯体200可以是多边棱柱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能实现特征截面竖直放置的换热功能均可,除此之外,在多边棱柱形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倒角等操作均在本申请所涉及的范围内。
固定支撑件230和活动支撑件240的支撑位内均设置有保护层,用于避免对所述换热芯体产生磨损。
为了减小维修口的尺寸,方便拆卸,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设计换热芯体200包括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排布的至少两个芯体单元,芯体单元的端面直接接触,形成一个换热芯体200整体。
则,检修口131沿着第一方向的宽度不必要设计成大于换热芯体200在此方向的长度尺寸,只需要保证其不小于任意一个芯体单元的长度即可,在实际拆卸的时候,各个芯体单元分别拆卸,有利于减小检修口131的尺寸,提高外壳体100的结构强度,也减小了拆卸的难度。
参考图5-图6,由于拆卸的时候,是将芯体单元从底部向外拆除,则,对应的,将固定支撑件230和活动支撑件240分别设计成上下两个组成部分,也即,固定支撑件230包括上固定支架231和下固定支架232,活动支撑件240包括上活动支架241和下活动支架。
上固定支架231和下固定支架232之间上下拼接,上固定支架231上形成有倾斜向上的上翻边270,下固定支架232上形成有倾斜向下的下翻边260,上翻边270和下翻边260之间形成渐扩的支撑位201。
上活动支架241上形成有倾斜向上的上翻边270,下活动支架上形成有倾斜向下的下翻边260,活动支撑件240上的支撑位201位于上翻边270和下翻边260之间。
具体的,换热芯体200的主要接触位置位于下翻边260上,则保护层至少位于固定支撑件230和活动支撑件240与换热芯体200直接接触的下翻边260的上表面,当然,上翻边270的下表面也可以设置有保护层。
活动支撑件240在实际检修过程中需要进行部分拆除,具体的,将下活动支架的部分拆卸,以实现芯体单元向下移出安装内腔。
下活动支架包括可拆支架243和下支撑架242,可拆支架243的长度不小于任一芯体单元的长度,维修时,将可拆支架243从上固定支架231上拆卸,从维修口拿出之后,可以将各个芯体单元逐个从可拆支架243拆除后形成的装拆位置拆卸下来。
由于新风空调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工作部件,例如电器盒等需要外接很多线束,为了方便线束的连接,在活动支撑件240和/或固定支撑件230上形成有贯穿的走线孔250,线束从走线孔250上下穿行,进一步的,走线孔250内可设置有密封塞1000,密封塞1000上形成有贯穿的穿线通道,密封塞1000为橡胶材料,具备一定密封弹性,则,线束可在线束通道内穿过的同时,保证线束周侧的密封。
固定支撑件230和活动支撑件240上还布设有线夹900,线夹900可以通过卡接或者绕设固定等方式将经过的线束固定,提高线束连接的齐整度。
可拆支架243位于远离换热支架800的一端,也即靠近周侧板120的一端,以换热芯体200包括第一芯体单元210和第二芯体单元220为例,在实际拆卸过程中,可拆支架243拆卸完成之后,远离换热支架800的第一芯体单元210首先从检修口131拆卸下来,然后,靠近换热支架800的第二芯体单元220沿着支撑位201向外移动至第一芯体单元210对应位置,然后从检修口131拆卸下来即可。
此实施例中,根据换热芯体200实际的装卸位置,翻边1312的位置以及防护层的位置设置在与换热支架800平行且远离换热支架800的检修口131的一侧即可。
换热芯体200拆卸完成后,操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检修口131对位于换热芯体200旁侧的室内回风区1041、室外进风区1011内的风阀组件、电器盒等工作部件进行检修。
参考图8-图13,检修口131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盖板140,用于将检修口131封闭,为了减少检修口131的数量,提高外壳体100的结构强度,检修口131位于换热芯体200的正下方,且与换热芯体200两侧的室外进风区1011和室内回风区1041连通。
则,该检修口131可以作为换热芯体200的检修窗口的同时,满足室外进风区1011、室内回风区1041中的部分工作部件的检修位置。
具体参考图8、图9,为了方便加工和安装固定,检修口131和检修盖板140均为方形结构,检修口131的相对的两个边缘设置有向安装内腔方向凹陷的连接沿1311,连接沿1311用于与检修盖板140直接搭接,并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
连接沿1311和检修盖板的对应位置均设置有通孔,检修盖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连接沿1311上。
连接沿1311至少形成在检修口131相对的两个边缘上,连接沿1311与下盖板130一体成形,安装状态下,下盖板130的外表面与检修盖板140的外表面齐平,保证新风空调器的表面平整、美观。
当然,检修口131和检修盖板14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涉及到的方形,只要满足换热芯体200能从检修口131拆卸且与换热芯体200两侧的室外进风区1011和室内回风区1041连通即可。
参考图11-图12,检修盖板140与翻边1312对应的两个侧边分别形成有向安装内腔方向延伸的盖板卷边141,为了避免检修盖板140安装过程中,盖板卷边141损坏翻边1312上的防护层,各盖板卷边141的末端形成有相对延伸的折弯,折弯向内侧翻转,则检修盖板140安装过程中,盖板卷边141上平滑的过渡位置与防护层接触,避免在检修盖板140安装过程中,损伤防护层。
图12结合图14,由于在实际安装状态下,检修盖板140与换热芯体200之间还存在安装间隙,安装间隙的产生会影响换热芯体200两侧的室外进风区和室内回风区之间的密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各盖板卷边141上形成有卷边豁口142,检修盖板140和换热芯体200之间还安装有芯体密封部150,芯体密封部15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卷边豁口142外侧,将室外进风区和室内回风区之间密封。
由于换热芯体200需要从该检修口131位置拆卸下来进行检修,为了避免检修口131周侧锋利的内沿将换热芯体200刮伤,影响换热芯体200的使用寿命,对应的,将检修口131与换热芯体200接触的边缘上设置为向上延伸的翻边1312,翻边1312靠近检修口131的一侧设置防护层,防护层用于对换热芯体200装拆过程中进行保护。
防护层的材料为橡胶层(EPDM层等)或者绒布层,减少换热芯体200的损伤。
参考图14,贯穿安装内腔的换热支架800用于固定进风换热器300和排风换热器400,进风换热器300和排风换热器400预先固定在换热支架800的一侧,活动支撑件240和固定支撑件230固定在换热支架800的另一侧。
参考图15,换热支架800上形成有内检修口801,内检修口801位于排风换热器400和进风换热器300之间,当换热芯体200从检修口131拆卸后,维修人员还可以通过内检修口801对位于换热支架800另一侧的工作部件进行检修。
具体而言,排风换热器400和进风换热器300之间安装有压缩机500,压缩机500的检修可以通过内检修口801实现,则,在下盖板130上可以省掉用于检修压缩机500的检修位置。
具体的,内检修口801上可拆卸连接有内检修盖板140,与下盖板130类似,内检修口801与内检修盖板140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参考图16,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对内检修板进行拆卸,在内检修板上还形成有向换热芯体200方向弯折的手持部812,在拆卸内检修板的时候,操作人员通过手持部812将内检修板拆除。
内检修盖板140上形成有穿线部,穿线部为穿线虚部811或穿线孔,穿线孔上设置有密封塞1000。
与走线孔250内的密封塞1000类似,穿线部上的密封塞1000也形成有贯穿的穿线通道,密封塞1000为橡胶材料,具备一定密封弹性,则,线束可在线束通道内穿过的同时,保证线束周侧的密封。
当穿线部为穿线虚部811的时候,穿线虚部811可以在检修的时候敲下,将检修后的线束从该位置穿过,敲下后的穿线虚部811也形成穿线孔结构,在实际检修过程中,也为其配置密封塞1000,提高线束穿过后,穿线部的密封性。
参考图17、图18,由于新风空调器内的很多工作部件均需要外接线束,为其提供信号或者电力传输,为了将线束的布设更加规范,在上盖板110和换热芯体200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线束穿过的桥架组件280。
安装内腔中的部分线束从桥架组件280穿过,与外界连接。
桥架组件28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壳体100和换热支架800上,桥架组件280上形成有穿线通道,线束从该穿线通道穿过,接入安装内腔中对应的工作部件上。
参考图19,具体的,桥架组件28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线槽撑板281和线槽盖板282,穿线通道形成在线槽撑板281和线槽盖板282之间,穿线通道内还分散形成有多个线夹900,用于固定线束。
由于在检修过程中,需要将位于下侧的线槽撑板281拆除,为了方便拆卸维修,避免在线槽撑板281拆卸后,线束掉落,在线槽撑板281和线槽盖板282之间还设置有中间桥架283,桥架组件280与外壳体100和换热支架800之间的连接通过中间桥架283实现。
中间桥架283包括与线槽撑板281接触连接的底板2831和形成在底板2831两侧的多个立板2832,相邻立板2832之间形成有豁口,方便线束从对应豁口接出。
底板2831与外壳体100和换热支架800接触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连接翻边2833,连接翻边2833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外壳体100和换热支架800上。
底板2831上分散形成有多个维修口,方便操作人员从维修口下方位置对线束进行检修。
线槽撑板281卡接在中间桥架283下方,具体而言,线槽撑板281上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多个下翻板2811,下翻板2811卡接在中间桥架283的立板2832外侧。
线槽盖板282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多个上翻板2821,同样的,上翻板2821分别卡接在中间桥架283的立板2832外侧,则,立板2832的高度至少大于上翻板2821和下翻板2811的高度和,避免上翻板2821和下翻板2811发生干涉。
相邻下翻板2811之间分别形成有走线豁口284,与立板2832上的走线豁口284类似,用于线束穿过。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桥架283的立板2832还与线槽盖板282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此实施例状态下,线槽盖板282的下翻板2811可与中间桥架283紧密卡接,也可以直接与线槽盖板282上的上翻板2821紧密卡接,此时,立板2832的高度小于上翻板2821和下翻板2811的高度和,保证下翻板2811可以卡接在上翻板2821外侧。
为了避免室外进风区1011和室内回风区1041之间之间的气流从桥架组件280内穿过,中间桥架283和线槽盖板282之间设置有密封件285,密封件285沿着中间桥架283的长度方向延伸,将室外进风区1011和室内回风区1041之间隔断,提高密封效果。
初次安装时,在换热芯体200安装完成后,将线槽撑板281放置在换热芯体200的上表面上,然后,将中间桥架283放置在线槽撑板281上,线槽撑板281旁侧的下翻板2811紧密配合卡接在中间桥架283外侧,将中间桥架283两端的连接翻边2833分别固定在换热之间和外壳体100上,然后将线束从中间桥架283中间接入至安装内腔的各工作部件上,接线完成之后,将线槽盖板282盖设在中间桥架283上,最后,将上盖板110盖设在表面。
检修的时候,将换热芯体200拆下之后,操作人员从检修口131位置将与换热芯体200直接接触的线槽撑板281从中间桥架283上拆卸下来,然后,从中间桥架283的维修口将对应线束检修,检修过程中,由于部分线束已经从穿线通道中脱出,很难再次接入,则对应的部分线束可以从换热支架800上的穿线部接入到对应工作部件内,完成线束检修后,将线槽撑板281从中间桥架283的下方卡接即可。
该桥架组件280的设计,除了使得线束更加规整之外,也方便维修,维修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且线束从穿线通道穿过,减少与换热芯体200之间的直接接触,有利于绝热,提高使用寿命,安全性得到很大提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其内形成有安装内腔,所述安装内腔由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位于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的周侧板围设而成;所述安装内腔包括室外进风区、室外排风区、室内送风区以及室内回风区;
换热芯体,其位于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安装内腔中;
支撑组件,其设置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换热芯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固定支撑件和活动支撑件,所述固定支撑件和所述活动支撑件上形成有相对设置的支撑位,所述换热芯体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支撑位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支撑位内设置有保护层,用于避免对所述换热芯体产生磨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芯体为棱柱形,其包括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至少两个芯体单元,所述支撑位为朝向所述芯体单元渐扩的开口结构,各所述芯体单元相对的两个棱边分别支撑在所述固定支撑件和所述活动支撑件上的支撑位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支撑件包括上固定支架和下固定支架,所述上固定支架上形成有倾斜向上的上翻边,所述下固定支架上形成有倾斜向下的下翻边,所述支撑位位于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之间;
所述活动支撑件包括上活动支架和下活动支架,所述下活动支架包括可拆支架和下支撑架,所述可拆支架的长度不小于任一所述芯体单元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支撑件和/或所述固定支撑件上形成有贯穿的走线孔,所述走线孔内设置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上形成有穿线通道,用于线束穿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支撑件和/或所述活动支撑件上还分散设置有多个线夹,用于固定线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外排风区之间设置有排风换热器,所述室内送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之间设置有送风换热器,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送风换热器通过换热支架固定在所述安装内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支架沿着第一方向布设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固定支撑件和所述活动支撑件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换热支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支架上形成有内检修口,所述内检修口位于所述排风换热器和所述送风换热器之间,所述内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内检修盖板,所述内检修盖板上形成有穿线虚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盖板上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盖板,所述检修口和所述检修盖板均为方形结构,所述检修口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正下方,且与所述换热芯体两侧的所述室外进风区和所述室内回风区连通。
CN202321959588.4U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Active CN220582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59588.4U CN220582566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59588.4U CN220582566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2566U true CN220582566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21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59588.4U Active CN220582566U (zh) 2023-07-25 2023-07-25 新风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825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60869B1 (ko) 폐쇄 밸브 취부 구조 및 이것을 구비하는 공기 조화 장치의실외 유닛
KR101251206B1 (ko) 차량용 무시동 에어컨
US10808950B2 (en) Filter track assembly for HVAC units
KR100760419B1 (ko) 버스용 에어컨 시스템
WO200400580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11457481B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582566U (zh) 新风空调器
KR100954492B1 (ko) 열차용 냉방장치
CN220250163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41232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41236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250155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8514733U (zh) 空调装置
CN212901780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552075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41318U (zh) 新风空调器
US11162692B2 (en) Fan assembly for an HVAC unit
CN220250157U (zh) 新风空调器
KR101893846B1 (ko) 복합 대공화기 냉방용 실외기 장치
CN220250162U (zh) 新风空调器
CN103528127B (zh) 机械设备及其空调系统
CN220541235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250161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135612U (zh) 一种压缩机余热回收型空调箱
CN220250154U (zh) 新风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