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43106U - 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43106U
CN220243106U CN202322066552.XU CN202322066552U CN220243106U CN 220243106 U CN220243106 U CN 220243106U CN 202322066552 U CN202322066552 U CN 202322066552U CN 220243106 U CN220243106 U CN 2202431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vehicle
skeleton
length direct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6655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纯
周五峰
付达政
高超
方向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6655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431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431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431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涉及汽车技术领域,该中控箱用于车辆且沿车辆长度方向设置,包括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和第三骨架,第一骨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端面;第二骨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端面,第一连接端面和第二连接端面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骨架的同一侧;其中,第二骨架位于第一骨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一骨架邻近第二骨架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第二骨架邻近第一骨架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对应配合连接;第三骨架与第一连接端面和第二连接端面均连接,第三骨架与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上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该中控箱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汽车中控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使用者在驾乘汽车的过程中对汽车内部空间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汽车中控箱是汽车内部的重要部件,其一般由汽车中控台和扶手箱组成,为了满足用户储物需求,相关技术中大多采用镂空式中控箱的设计方案。
但是在中控箱的生产过程中,大多情况下会将扶手箱对应骨架与汽车中控台对应的骨架一体化生产,但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扶手箱对应的骨架以及中控台对应的骨架需要采用同一种材料进行加工生产,成本较高,并且无法在一个工位同时加工,效率较低;或者,将中控台对应的骨架分为上下两部分进行生产,而扶手箱对应骨架只与其中一个骨架连接,在这种加工方式下,扶手箱的安装不够稳固导致产品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中控箱的骨架加工成本高、效率低且连接不稳固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涉及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中控箱,该中控箱用于车辆且沿车辆长度方向设置,包括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和第三骨架,第一骨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端面;第二骨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端面,第一连接端面和第二连接端面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骨架的同一侧。
其中,第二骨架位于第一骨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一骨架邻近第二骨架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第二骨架邻近第一骨架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对应配合连接。
第三骨架与第一连接端面和第二连接端面均连接,第三骨架与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上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将中控箱的安装骨架分为第一骨架、第二骨架以及第三骨架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骨架用于安装汽车的中控台部件,第二骨架用于连接汽车底盘的纵梁,第三骨架上的第一容纳腔用于安装扶手箱。
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骨架、第二骨架以及第三骨架可选用不同材料进行生产,加工时可分别同时进行加工,以适应骨架不同用途所对应的不同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第三骨架与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均存在连接关系,保证了连接的稳固性,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骨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一容纳凹槽,第一容纳凹槽和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一骨架的同一侧,第一容纳凹槽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开口。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驾乘者可使用第一容纳凹槽来储存或者放置物品,扩大了汽车中控箱的储物空间,提高了汽车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骨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二容纳凹槽,第二容纳凹槽和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二骨架的同一侧,第二容纳凹槽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开口。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驾乘者也可使用第二容纳凹槽来储存或者放置物品,第二容纳槽与第一容纳槽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分别处在不同的位置,满足了驾乘者不同的置物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将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第一容纳凹槽与第二容纳凹槽共同构成一个较大的储物空间,可用于驾乘者放置较大的物品,保证了镂空区域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减轻了储物箱的重量,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油耗,与此同时,降低了汽车生产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二开口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一端连接,第一开口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口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另一端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大小一致,驾乘者在拿放储存物品的时候不会受到约束,便于驾乘者拿取物品,提高了驾乘者的体验感,汽车的NVH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容纳凹槽包括底板、第一翻边以及第二翻边,底板形成有第二容纳凹槽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底面;底板一端与第一翻边一端连接,第一翻边另一端向邻近第一骨架弯折的翻边,且与第二骨架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个侧端表面连接;第二翻边与第一翻边相对设置,底板远离第一翻边一端与第二翻边一端连接,第二翻边另一端向邻近第一骨架弯折的翻边,且与第二骨架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个侧端表面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驾乘者在放置物品的时候将物品放置在底板上方,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在沿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物品底部进行阻挡,放弃物品意外掉落,提升了第二容纳凹槽置物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骨架设有底部开口的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在车辆长度方向上贯穿第二骨架并连通第三骨架。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二骨架通过设置第二容纳腔来固定在汽车底盘上,从而使整个中控箱可以固定在汽车底盘上,保证了中控箱安装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骨架在车身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二骨架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第二骨架在车身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骨架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第三骨架在车身宽度方向远离第一骨架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加强筋可以增强第一骨架、第二骨架以及第三骨架的承载能力,保证其性能。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白车身,包括车身底盘纵梁以及上述设有第二容纳腔的中控箱,其中,第二容纳腔与车身底盘纵梁配合。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中控箱大多沿着车辆长度方向进行安装,因此第二容纳腔用于将第二骨架安装在车身底盘纵梁上,更符合驾乘者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白车身。
由此,本申请的上述技术特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的中控箱形成镂空结构,扩大了汽车内部的储物空间,第一骨架、第二骨架与第三骨架可以同时进行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第一骨架、第二骨架与第三骨架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使用不同的材料,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降低了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对应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控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容纳凹槽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三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控箱的截面图。
其中,1-第一骨架;11-第一安装部;12-第一连接端面;13-第一容纳凹槽;131-第一开口;2-第二骨架;21-第二安装部;22-第二连接端面;23-第二容纳凹槽;231-第二开口;232-底板;233-第一翻边;234-第二翻边;24-第二连接面;3-第三骨架;31-第一容纳腔;32-第一定位凸起;33-第二定位凸起;34-第一连接面;4-第二容纳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普通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群障检测方法进行具体介绍。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控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中控箱用于车辆且沿车辆长度方向设置,包括第一骨架1、第二骨架2和第三骨架3。
参见图2以及图4,第一骨架1邻近第二骨架2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11,第一骨架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端面12,第一骨架1下表面为“︺”形的结构。
参见图3第二骨架2邻近第一骨架1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部21,第二骨架2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端面22,第一连接端面12和第二连接端面22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骨架1的同一侧。
参见图6并结合图7,第三骨架3与第一连接端面12和第二连接端面22均连接,第三骨架3与第一骨架1和第二骨架2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上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31。
其中,第二骨架2位于第一骨架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一骨架1邻近第二骨架2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11,第二骨架2邻近第一骨架1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部21,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部21对应配合连接。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连接端面1可以为第一骨架1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壁面,第二连接端面22可以为第二骨架2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壁面,第一安装部11由多个第一安装孔组成,第一连接端面12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第二安装部21由多个第二安装孔组成,第二连接端面22为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上的水平平面,第二连接端面22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孔;第三骨架3与第一连接端面12的连接面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凸起32,第三骨架3与第二连接端面22的连接面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凸起33。
其中,一个定位螺栓依次贯穿一个第一安装孔与一个第二安装孔,以此来将第一骨架1与第二骨架2连接在一起;一个第一定位凸起32与一个第一定位孔对应配合连接,一个第二定位凸起33与一个第二定位孔对应配合连接。
此外,参见图6,第三骨架3还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上与第二连接端面22的第一连接面34,参见图4,第二骨架2还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上与第三骨架3的第二连接面24,第一连接面34与第二连接面24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上抵接,以此来增强第二骨架2对第三骨架3的固定以及支撑作用。
在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骨架1与第二骨架2之间通过多个凸起与多个卡槽的过盈配合来完成连接,第一安装部11为多个凸起与多个卡槽之间的一者,第二安装部21为多个凸起与多个卡槽之间的另一者,其中,一个凸起与一个卡槽过盈配合。
在此基础上,第一骨架1、第二骨架2与第三骨架3可以分开进行生产加工,其中,第一骨架1用于安装汽车的中控台部件,第二骨架2用于连接汽车底盘的纵梁,第三骨架3上的第一容纳腔31用于安装扶手箱,第一容纳腔31与扶手箱之间通过卡扣连接,扶手箱位于第一容纳腔31上方开口处,第一容纳腔31也可以进行储物。
因此,对于进行承重工作的第二骨架2与第三骨架3,其需选用硬度较大的材料进行加工,比如钢板、铝合金等;对于进行安装中控台部件的第一骨架1,其需选用易变型的材料进行加工,比如改性聚丙烯等,以此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节省了材料,同时,第一骨架1、第二骨架2与第三骨架3可以分别进行加工,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骨架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一容纳凹槽13,第一容纳凹槽13和第一安装部11位于第一骨架1的同一侧,第一容纳凹槽1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开口131。
在此基础上,参见图7,驾乘者可通过第一开口131向第一容纳凹槽13内部拿取或者放置物品,第一开口131设置在第一容纳凹槽1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保证了驾乘者均可进行拿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骨架2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二容纳凹槽23,第二容纳凹槽23和第二安装部21位于第二骨架2的同一侧,第二容纳凹槽2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开口231。
在此基础上,继续参见图7,驾乘者可通过第二开口231向第二容纳凹槽23内部拿取或者放置物品,第二开口231设置在第二容纳凹槽2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保证了驾乘者均可进行拿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31与第二开口231不连通。
在此基础上,第一容纳凹槽13与第二容纳凹槽23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为两个储物空间,可满足储物时的分隔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31与第二开口231连通。
在此基础上,参见图7,第一容纳凹槽13与第二容纳凹槽23共同构成一个较大的储物空间,满足了驾乘者的需要,提高了汽车的空间利用率,保证了镂空区域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减轻了储物箱的重量,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油耗,与此同时,降低了汽车生产的成本。
其中,第一容纳凹槽13与第二容纳凹槽23也可以用于安装USB接口等功能性部件,在满足驾乘者需要的同时还可以对功能性部件进行遮挡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3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二开口23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3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口23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另一端连接。
在此基础上,避免了由于第一开口131与第二开口231错位设置导致驾乘者在拿取物品时会受到第一骨架1或第二骨架2壁面的干扰,提高了驾乘者的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容纳凹槽23包括底板232、第一翻边233以及第二翻边234,底板232形成有第二容纳凹槽23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底面;底板232一端与第一翻边233一端连接,第一翻边233另一端向邻近第一骨架1弯折的翻边,且与第二骨架2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个侧端表面连接;第二翻边234与第一翻边233相对设置,底板232远离第一翻边233一端与第二翻边234一端连接,第二翻边234另一端向邻近第一骨架1弯折的翻边,且与第二骨架2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个侧端表面连接。
在此基础上,参见图5,第一翻边233、底板232以及第二翻边234构成了一个“M”形结构,第一翻边233与第二翻边234在水平上对底板232上的物品进行限位,保证其不会掉落,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骨架2设有底部开口的第二容纳腔4,第二容纳腔4在车辆长度方向上贯穿第二骨架2并连通第三骨架3。
在此基础上,第二容纳腔4用于将第二骨架2安装在汽车底盘上,可以有效固定第二骨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骨架1在车身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二骨架2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第二骨架2在车身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骨架1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第三骨架3在车身宽度方向远离第一骨架1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
在此基础上,增设加强筋可以增强第一骨架1、第二骨架2以及第三骨架3的强度和刚度,减小了其受到挤压产生变形的可能性,还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其中,第二骨架2和第三骨架3增设加强筋增强了第二容纳凹槽23和第一容纳腔31的承载能力,扩大了中控箱可以放置的物品重量限制范围,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白车身,该白车身包括车身底盘纵梁以及上述设有第二容纳腔4的中控箱,其中,第二容纳腔4与车身底盘纵梁配合连接。
在此基础上,第二容纳腔4与车身底盘纵梁进行卡接,第二骨架2与车身底盘纵梁通过多个螺栓进行固定,避免其发生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骨架2与车身底盘纵梁连接后,第二容纳腔4内留有通风通道,通风通道一端开口连接汽车空调的出风口,通风通道另一端开口连接汽车后排空调的出风口,由此可将空调产生的气流导向车辆后排,提高了后排乘客的舒适度,车辆即便安装了中控箱也不会干扰空调的使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将气体导向后排乘客,通风通道内设有通风管,通风管一端开口连接汽车空调的出风口,通风管另一端开口连接汽车后排空调的出风口,由此加快了气体的流速,保证了车内空调的使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白车身。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中提供的中控箱极大地提高了车辆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并且解决了在车辆生产中,中控箱的骨架加工成本高、效率低且连接不稳固的技术问题。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中控箱,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箱沿车辆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中控箱包括:
第一骨架(1),所述第一骨架(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端面(12);
第二骨架(2),所述第二骨架(2)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端面(22),所述第一连接端面(1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面(22)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骨架(1)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骨架(2)位于所述第一骨架(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骨架(1)邻近所述第二骨架(2)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11),所述第二骨架(2)邻近所述第一骨架(1)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部(21),所述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部(21)对应配合连接;
第三骨架(3),所述第三骨架(3)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面(1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面(22)均连接,所述第三骨架(3)与所述第一骨架(1)和所述第二骨架(2)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上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控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骨架(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一容纳凹槽(13),所述第一容纳凹槽(13)和所述第一安装部(11)位于所述第一骨架(1)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容纳凹槽(1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开口(131);和/或,
所述第二骨架(2)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第二容纳凹槽(23),所述第二容纳凹槽(23)和所述第二安装部(21)位于所述第二骨架(2)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容纳凹槽(2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开口(2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31)与所述第二开口(23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3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23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口(13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231)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另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凹槽(23)包括:
底板(232),所述底板(232)形成有所述第二容纳凹槽(23)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底面;
第一翻边(233),所述底板(232)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233)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翻边(233)另一端向邻近所述第一骨架(1)弯折的翻边,且与所述第二骨架(2)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个侧端表面连接;
第二翻边(234),所述第二翻边(234)与所述第一翻边(233)相对设置,所述底板(232)远离所述第一翻边(233)一端与所述第二翻边(23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翻边(234)另一端向邻近所述第一骨架(1)弯折的翻边,且与所述第二骨架(2)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个侧端表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骨架(2)设有底部开口的第二容纳腔(4),所述第二容纳腔(4)在车辆长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骨架(2)并连通所述第三骨架(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1)在车身高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骨架(2)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第二骨架(2)在车身高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骨架(1)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第三骨架(3)在车身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第一骨架(1)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
8.一种白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底盘纵梁以及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中控箱,其中,所述第二容纳腔(4)与所述车身底盘纵梁配合连接。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白车身。
CN202322066552.XU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 Active CN2202431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66552.XU CN220243106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66552.XU CN220243106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43106U true CN220243106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35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66552.XU Active CN220243106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431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05843U (zh)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JP4175107B2 (ja) 車両用フロアパネル
CN114269637B (zh) 机动车组
US10988014B2 (en) Frame support assembly
CN110435774B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
CN213138918U (zh) 一种大型电动客车
CN220243106U (zh) 一种中控箱、白车身以及车辆
CN212242936U (zh) 电池包和汽车
CN212890584U (zh) 一种中型电动客车
US20040150209A1 (en) Structural member for vehicle body and frame assembly including internal air tank
CN205638737U (zh) 空滤器壳体固定结构及空滤器壳体
CN210912602U (zh) 车架纵梁、后纵梁以及c柱的多功能接头及汽车
US11780314B2 (en) Hybrid vehicle having improved arrangement structure
CN217496040U (zh) 一种新型线束插件固定支架
CN219770018U (zh) 皮卡后围结构
CN221188110U (zh) 发动机悬置及车辆
CN212796764U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器的安装结构
CN220076262U (zh) 空间可变式双层储物行李箱
CN209366283U (zh) 后部上梁及车辆
CN210027613U (zh) 前舱支架总成、前舱总成结构及车辆
CN217917832U (zh) 一种纯电动重卡的电控联合支架
CN217073926U (zh) 一种模块式门式驱动桥系统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6684059U (zh) 一种汽车架构平台
CN220973895U (zh) 车身和车辆
CN218229163U (zh) 一种车辆的后地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