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6444U - 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 - Google Patents
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36444U CN220236444U CN202321401909.9U CN202321401909U CN220236444U CN 220236444 U CN220236444 U CN 220236444U CN 202321401909 U CN202321401909 U CN 202321401909U CN 220236444 U CN220236444 U CN 2202364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age
- backrest
- hinged
- side plate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包括:基座;联动机构,包括支架侧板、靠背组件以及联动组件,靠背组件包括靠背安装件、第一靠背联动件以及第二靠背联动件,靠背安装件与第一靠背联动件相铰接,第一靠背联动件的下端与支架侧板相铰接,靠背安装件与第二靠背联动件相铰接,第二靠背联动件的下端与联动组件相铰接,支架侧板通过联动组件与基座相铰接,靠背安装件具有后仰位置以及回收位置;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驱动件通过支架侧板以及联动组件驱动靠背安装件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通过该方案,能够解决座椅无法兼具矮座高和零靠墙功能的问题。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23年3月24日提交至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320621748.8、发明名称为“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
背景技术
电动座椅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家具,使人们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姿态。电动座椅通常包括三种坐姿:躺姿、TV姿以及坐姿。其中,电动座椅包括腿部、座部以及靠背。在坐姿时,腿部未打开,座部处于水平状态,同时靠背处于接近直立的状态。在TV姿时,也称作电视姿势,腿部向前打开,靠背基本保持不变。在躺姿时,腿部向前打开,靠背后倾,以供人们休息。
在相关技术中,电动座椅的高度普遍较高,便于在内部设置联动结构,以实现座椅的零靠墙。同时,为了减小座椅的体积以及提高座椅的舒适性,设计了矮座高的座椅。然而,由于矮座高座椅的后部空间较小,难以实现座椅的零靠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座椅无法兼具矮座高和零靠墙功能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包括:基座;联动机构,包括支架侧板、靠背组件以及联动组件,靠背组件包括靠背安装件、第一靠背联动件以及第二靠背联动件,靠背安装件的前端与第一靠背联动件的上端相铰接,第一靠背联动件的下端与支架侧板相铰接,靠背安装件的后端与第二靠背联动件的上端相铰接,第二靠背联动件的下端与联动组件相铰接,支架侧板通过联动组件与基座相铰接,靠背安装件具有相对基座向后倾斜的后仰位置以及相对基座回收的回收位置,在坐姿状态下,靠背安装件装配靠背框架后的最高点离地高度H1为80cm至87cm;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驱动件,驱动件通过支架侧板以及联动组件驱动靠背安装件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靠背联动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第一段的下端与第二段的一端连接,第三段的上端与第二段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具有夹角,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段的上端与靠背安装件的前端相铰接,第三段的下端与支架侧板相铰接,第二段与支架侧板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以使靠背安装件保持在回收位置。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支架侧板的侧壁上的限位柱,在靠背安装件位于回收位置时,第二段能够与限位柱相贴合,在靠背安装件位于后仰位置时,第二段与限位柱相分离。
进一步地,靠背组件还包括第三靠背联动件,第三靠背联动件的前端与第二段的一端相铰接,第三靠背联动件的后端与第二靠背联动件相铰接;第三靠背联动件包括相连接的第四段和第五段,第四段和第五段之间具有夹角,第四段与第二段的一端相铰接,第五段与第二靠背联动件的中部相铰接,第五段与第二靠背联动件朝向基座延伸的部分之间的夹角小于90°。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还包括滑块以及驱动连杆,驱动件与滑块驱动连接以驱动滑块沿基座的前后方向移动,驱动连杆沿基座的前后方向延伸,滑块与驱动连杆相铰接,驱动连杆与支架侧板驱动连接,在驱动件驱动滑块滑动的过程中,滑块能够驱动驱动连杆的后端转动,以使驱动连杆的前端向前以及向上移动,驱动连杆通过支架侧板以及联动组件驱动靠背安装件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
进一步地,联动机构还包括脚凳组件,脚凳组件包括第一脚凳板和第二脚凳板,第一脚凳板的中部和第二脚凳板的中部相铰接,第一脚凳板的后端和第二脚凳板的后端均与支架侧板的前端相铰接,脚凳组件具有第一脚凳板和第二脚凳板回收至基座的收拢位置以及第一脚凳板和第二脚凳板相对基座打开的伸展位置,在驱动件驱动滑块滑动的过程中,滑块能够通过驱动连杆驱动第二脚凳板转动,以使脚凳组件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支架侧板包括相连接的前连接段和后连接段,前连接段和后连接段之间具有夹角,前连接段和后连接段均与联动组件相铰接,第一脚凳板的后端和第二脚凳板的后端均与前连接段的前端相铰接,第一靠背联动件的下端与后连接段的中部相铰接;和/或,支架侧板的座框安装面的高度H低于20cm。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杆以及脚凳连杆,驱动杆的延伸方向与驱动连杆的延伸方向垂直,驱动杆可转动地设置,驱动连杆的后端与滑块相铰接,驱动连杆的前端与驱动杆的中部相铰接,驱动杆的端部与脚凳连杆的后端相铰接,脚凳连杆的前端与第二脚凳板相铰接,滑块能够通过驱动连杆驱动驱动杆转动,以使驱动杆驱动脚凳组件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切换;支架侧板具有贯穿设置的避让孔,驱动杆穿设于避让孔,驱动连杆的前端能够驱动驱动杆向前以及向上移动,以使驱动杆驱动支架侧板向前以及向上移动并通过联动组件驱动靠背安装件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
进一步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第三联动件、第四联动件以及第五联动件,第一联动件的下端与基座相铰接,第一联动件的上端与第二联动件的前端相铰接,第二联动件的后端与支架侧板相铰接,第三联动件的前端与第二联动件的中部相铰接,第三联动件的后端与第四联动件的中部相铰接,第四联动件的前下端与支架侧板的下端相铰接,第四联动件的后下端与第二靠背联动件相铰接,第四联动件的上端与第五联动件的上端相铰接,第五联动件的下端与基座相铰接。
进一步地,支架侧板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第一铰接孔位于支架侧板的中后部,支架侧板通过第一铰接孔与第一靠背联动件相铰接,第二铰接孔位于支架侧板的中下部,支架侧板通过第二铰接孔与第四联动件相铰接,第一铰接孔的中心和第二铰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7cm至8.6cm之间。
进一步地,支架侧板上设置有第二铰接孔和第三铰接孔,第二铰接孔位于支架侧板的中下部,支架侧板通过第二铰接孔与第四联动件相铰接,第三铰接孔位于支架侧板的前部,支架侧板通过第三铰接孔与第二联动件相铰接,第二铰接孔的中心和第三铰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19cm至22cm之间。
进一步地,第三联动件与第四联动件通过第一铰接点相铰接,第四联动件与第五联动件通过第二铰接点相铰接,第五联动件与基座通过第三铰接点相铰接,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之间的连线为连线L1,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连线为连线L2,连线L1和连线L2之间的夹角B在20°至50°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靠背联动件上设置有第四铰接孔、第五铰接孔以及第六铰接孔,第四铰接孔位于第一靠背联动件的上端,第一靠背联动件通过第四铰接孔与靠背安装件相铰接,第五铰接孔位于第一靠背联动件的中部,第一靠背联动件通过第五铰接孔与第三靠背联动件相铰接,第六铰接孔位于第一靠背联动件的下端,第一靠背联动件通过第六铰接孔与支架侧板相铰接,第四铰接孔的中心和第五铰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五铰接孔的中心和第六铰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比值在1.2至2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靠背联动件和支架侧板通过第四铰接点相铰接,在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由坐姿切换至躺姿时,第一靠背联动件以第四铰接点为转动中心,第一靠背联动件的上端的转动角度在30°至35°之间,第一靠背联动件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在57mm至67mm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矮座高零靠墙座椅,矮座高零靠墙座椅包括上述提供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包括基座、联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在需要调节靠背安装件时,由于支架侧板通过联动组件与基座相铰接,驱动件能够通过支架侧板带动联动组件相对基座向前以及向上移动,联动组件带动与其相铰接的第二靠背联动件向上以及向前移动,第二靠背联动件带动与其相铰接的靠背安装件顺时针转动,以使靠背安装件由相对基座回收的回收位置移动至相对基座向后倾斜的后仰位置。并且,靠背安装件装配靠背框架后的最高点离地高度为80cm至87cm,在靠背安装件的调节过程中,联动组件向前移动的距离约等于安装在靠背安装件上的靠背向后倾倒的距离,使得靠背可以紧靠墙壁摆放,在靠背调节的过程中,靠背既不会与墙壁产生干涉,也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间隙。同时,该座椅支架的支架侧板的座框安装面的高度H低于20cm。从而可以实现矮座高座椅的零靠墙功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支架位于躺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联动组件和靠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靠背联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第三靠背联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支架侧板和靠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支架位于TV姿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支架位于TV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的联动组件和靠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支架位于坐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支架位于坐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支架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支架的三种位置的对比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基座;
20、联动机构;21、支架侧板;211、前连接段;212、后连接段;213、避让孔;214、第一铰接孔;215、第二铰接孔;216、第三铰接孔;22、靠背组件;221、靠背安装件;222、第一靠背联动件;2221、第一段;2222、第二段;2223、第三段;2224、第四铰接孔;2225、第五铰接孔;2226、第六铰接孔;2227、第四铰接点;223、第二靠背联动件;224、第三靠背联动件;2241、第四段;2242、第五段;23、联动组件;231、第一联动件;232、第二联动件;233、第三联动件;234、第四联动件;235、第五联动件;236、第一铰接点;237、第二铰接点;238、第三铰接点;24、限位结构;241、限位柱;25、脚凳组件;251、第一脚凳板;2511、第五脚凳连板;2512、第六脚凳连板;252、第二脚凳板;2521、第一脚凳连板;2522、第二脚凳连板;2523、第三脚凳连板;2524、第四脚凳连板;
30、驱动机构;31、驱动件;32、滑块;33、驱动连杆;34、驱动杆;35、脚凳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包括基座10、联动机构20以及驱动机构30,联动机构20包括支架侧板21、靠背组件22以及联动组件23,靠背组件22包括靠背安装件221、第一靠背联动件222以及第二靠背联动件223,靠背安装件221的前端与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相铰接,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与支架侧板21相铰接,靠背安装件221的后端与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上端相铰接,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下端与联动组件23相铰接,支架侧板21通过联动组件23与基座10相铰接,靠背安装件221具有相对基座10向后倾斜的后仰位置以及相对基座10回收的回收位置,在坐姿状态下,靠背安装件221装配靠背框架后的最高点离地高度H1为80cm至87cm;驱动机构30包括设置在基座10上的驱动件31,驱动件31通过支架侧板21以及联动组件23驱动靠背安装件221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包括基座10、联动机构20以及驱动机构30,在需要调节靠背安装件221时,由于支架侧板21通过联动组件23与基座10相铰接,驱动件31能够通过支架侧板21带动联动组件23相对基座10向前以及向上移动,联动组件23带动与其相铰接的第二靠背联动件223向上以及向前移动,第二靠背联动件223带动与其相铰接的靠背安装件221顺时针转动,以使靠背安装件221由相对基座10回收的回收位置移动至相对基座10向后倾斜的后仰位置。并且,靠背安装件221装配靠背框架后的最高点离地高度为80cm至87cm,在靠背安装件221的调节过程中,联动组件23向前移动的距离约等于安装在靠背安装件221上的靠背向后倾倒的距离,使得靠背可以紧靠墙壁摆放,在靠背调节的过程中,靠背既不会与墙壁产生干涉,也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间隙。同时,该座椅支架的支架侧板21的座框安装面的高度H低于20cm。从而可以实现矮座高座椅的零靠墙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座框安装面指的是,支架侧板21的侧面用于安装座椅的座部框架的安装面,其包括设置在支架侧板21的侧面的多个安装座部框架的安装挂板。
在本实施例中,该座椅支架的支架侧板21的座框安装面的高度H在19cm左右,座椅装配靠背框架后的离地高度超过85cm。相比于普通的电动座椅的座框安装面的高度,该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的座框安装面的高度低约50mm。
其中,在靠背安装件221由后仰位置移动至回收位置时,联动组件23、第二靠背联动件223以及支架侧板21的移动方向与上述移动方向相反,同时滑块32以及驱动连杆33的移动方向与上述移动方向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在靠背安装件221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的过程中,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相对支架侧板21发生逆时针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连杆33通过间接驱动的方式驱动支架侧板21发生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与支架侧板21的铰接点位于支架侧板21的中后部,这样设置,可以使座椅靠背的尺寸减小,使得座椅摆放时可以更加靠近墙壁。相比于采用更大尺寸的座椅靠背,可以减小座椅的体积。
如图3和图8所示,第一靠背联动件22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段2221、第二段2222以及第三段2223,第一段2221的下端与第二段2222的一端连接,第三段2223的上端与第二段222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段2221和第二段2222之间具有夹角,第二段2222和第三段2223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段2221的上端与靠背安装件221的前端相铰接,第三段2223的下端与支架侧板21相铰接,第二段2222与支架侧板21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24,以使靠背安装件221保持在回收位置。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一靠背联动件222,可以利用第二段2222和支架侧板21之间的限位结构24,使靠背安装件221在实际应用中保持稳定。
如图3和图8所示,限位结构24包括设置在支架侧板21的侧壁上的限位柱241,在靠背安装件221位于回收位置时,第二段2222能够与限位柱241相贴合,在靠背安装件221位于后仰位置时,第二段2222与限位柱241相分离。采用限位柱241与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相贴合的限位方式,具有限位结构简单,便于设置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限位柱241与第二段2222的下表面产生相对滑动,第二段2222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槽,限位柱241伸入防滑槽内。
如图2所示,靠背组件22还包括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的前端与第二段2222的一端相铰接,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的后端与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相铰接。在靠背调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第三靠背联动件224使第一靠背联动件222和第二靠背联动件223形成联动关系,进而有利于靠背安装件221在回收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的切换。
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三靠背联动件224包括相连接的第四段2241和第五段2242,第四段2241和第五段2242之间具有夹角,第四段2241与第二段2222的一端相铰接,第五段2242与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中部相铰接,第五段2242与第二靠背联动件223朝向基座10延伸的部分之间的夹角A在靠背组件22的运动过程中始终小于90°。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三靠背联动件224,可以利用第五段2242对第二靠背联动件223形成拉拽作用,使得靠背安装件221在调节过程中,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转动角度不会过大,以使靠背安装件221的后仰角度不会过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还包括滑块32以及驱动连杆33,驱动件31与滑块32驱动连接以驱动滑块32沿基座10的前后方向移动,驱动连杆33沿基座10的前后方向延伸,滑块32与驱动连杆33相铰接,驱动连杆33与支架侧板21驱动连接,在驱动件31驱动滑块32滑动的过程中,滑块32能够驱动驱动连杆33的后端转动,以使驱动连杆33的前端向前以及向上移动,驱动连杆33通过支架侧板21以及联动组件23驱动靠背安装件221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通过驱动件31驱动滑块32沿基座10的延伸方向向前滑动,驱动连杆33的后端相对滑块32转动,且驱动连杆33的前端相对滑块32向前以及向上移动,进而驱动连杆33带动与其驱动连接的支架侧板21向前以及向上移动,支架侧板21带动联动组件23相对基座10向前以及向上移动,联动组件23带动与其相铰接的第二靠背联动件223向上以及向前移动,第二靠背联动件223带动与其相铰接的靠背安装件221顺时针转动,以使靠背安装件221由相对基座10回收的回收位置移动至相对基座10向后倾斜的后仰位置。
在其它实施例中,驱动件31为电动缸,通过电动缸的推杆相对缸体的移动可以带动驱动连杆33转动,也能够实现靠背安装件221在回收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的切换。
如图7至图10所示,联动机构20还包括脚凳组件25,脚凳组件25包括第一脚凳板251和第二脚凳板252,第一脚凳板251的中部和第二脚凳板252的中部相铰接,第一脚凳板251的后端和第二脚凳板252的后端均与支架侧板21的前端相铰接,脚凳组件25具有第一脚凳板251和第二脚凳板252回收至基座10的收拢位置以及第一脚凳板251和第二脚凳板252相对基座10打开的伸展位置,在驱动件31驱动滑块32滑动的过程中,滑块32能够通过驱动连杆33驱动第二脚凳板252转动,以使脚凳组件25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切换。采用脚凳组件25,可以在其位于收拢位置时,使用户的脚部接触地面,在其位于伸展位置时,对用户的脚部进行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脚凳板251的中部和第二脚凳板252的中部的铰接,可以使得第一脚凳板251和第二脚凳板252能够相对转动。进而使脚凳组件25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10和图11所示,支架侧板21包括相连接的前连接段211和后连接段212,前连接段211和后连接段212之间具有夹角,前连接段211和后连接段212均与联动组件23相铰接,第一脚凳板251的后端和第二脚凳板252的后端均与前连接段211的前端相铰接,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与后连接段212的中部相铰接。利用支架侧板21的后连接段212的中部与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的铰接,使座椅靠背的尺寸减小,使得座椅摆放时可以更加靠近墙壁。
在本实施例中,后连接段212的中部与第三段2223的下端相铰接。
如图6和图7所示,驱动机构30还包括驱动杆34以及脚凳连杆35,驱动杆34的延伸方向与驱动连杆33的延伸方向垂直,驱动杆34可转动地设置,驱动连杆33的后端与滑块32相铰接,驱动连杆33的前端与驱动杆34的中部相铰接,驱动杆34的端部与脚凳连杆35的后端相铰接,脚凳连杆35的前端与第二脚凳板252相铰接,滑块32能够通过驱动连杆33驱动驱动杆34转动,以使驱动杆34驱动脚凳组件25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切换。在滑块32滑动的过程中,滑块32能够带动驱动连杆33转动,进而带动驱动杆34转动,从而利用驱动杆34带动脚凳连杆35转动,以实现脚凳组件25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切换。
其中,滑块32的侧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板,驱动杆34的外周套设有防护套,防护套上连接有第二连接板,驱动连杆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相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脚凳板252包括第一脚凳连板2521、第二脚凳连板2522、第三脚凳连板2523以及第四脚凳连板2524,第一脚凳连板2521的后端与支架侧板21相铰接,第一脚凳连板2521的前端与第二脚凳连板2522的后端相铰接,第二脚凳连板2522的前端与第三脚凳连板2523的后端相铰接,第三脚凳连板2523的前端与第四脚凳连板2524的后端相铰接,脚凳连杆35的前端与第一脚凳连板2521的中部相铰接。
第一脚凳板251包括第五脚凳连板2511和第六脚凳连板2512,第五脚凳连板2511的后端与支架侧板相铰接,第五脚凳连板2511的前端与第六脚凳连板2512的后端相铰接,第六脚凳连板2512的中部与第三脚凳连板2523的中部相铰接,脚凳组件25还包括支撑脚部的前脚凳和后脚凳,第四脚凳连板2524的前端和第六脚凳连板2512的前端均与前脚凳相铰接,后脚凳设置在第三脚凳连板2523上。
如图9至图11所示,支架侧板21具有贯穿设置的避让孔213,驱动杆34穿设于避让孔213,驱动连杆33的前端能够驱动驱动杆34向前以及向上移动,以使驱动杆34驱动支架侧板21向前以及向上移动并通过联动组件23驱动靠背安装件221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利用避让孔213,能够使驱动杆34穿设在支架侧板21中,进而在驱动杆34移动时可以带动支架侧板21发生移动,进而通过联动组件23带动第二靠背联动件223发生转动。
如图2和图8所示,联动组件23包括第一联动件231、第二联动件232、第三联动件233、第四联动件234以及第五联动件235,第一联动件231的下端与基座10相铰接,第一联动件231的上端与第二联动件232的前端相铰接,第二联动件232的后端与支架侧板21相铰接,第三联动件233的前端与第二联动件232的中部相铰接,第三联动件233的后端与第四联动件234的中部相铰接,第四联动件234的前下端与支架侧板21的下端相铰接,第四联动件234的后下端与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相铰接,第四联动件234的上端与第五联动件235的上端相铰接,第五联动件235的下端与基座10相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座椅支架的左右两侧为对称结构,其两侧均设置有联动机构20和脚凳连杆35。同时,为了使座椅支架更加稳固,在两侧联动机构20之间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连接横梁。
该座椅支架的躺姿对应于脚凳组件25位于伸展位置且靠背安装件221位于后仰位置,座椅支架的TV姿对应于脚凳组件25位于伸展位置且靠背安装件221位于回收位置,座椅支架的坐姿对应于脚凳组件25位于收拢位置且靠背安装件221位于回收位置。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包括基座10、联动机构20以及驱动机构30,联动机构20包括支架侧板21、靠背组件22以及联动组件23,靠背组件22的前端通过第一铰接孔214与支架侧板21相铰接,靠背组件22的后端与联动组件23相铰接,靠背组件22具有相对基座10向后倾斜的后仰位置以及相对基座10回收的回收位置,在坐姿状态下,靠背组件22装配靠背框架后的最高点离地高度H1为80cm至87cm;驱动机构30,包括设置在基座10上的驱动件31,驱动件31通过支架侧板21以及联动组件23驱动靠背组件22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其中,支架侧板21通过联动组件23与基座10相铰接,联动组件23通过第二铰接孔215与支架侧板21的中下部相铰接,联动组件23通过第三铰接孔216与支架侧板21的前部相铰接,第一铰接孔214的中心和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7cm至8.6cm之间,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和第三铰接孔21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19cm至22cm之间。
应用该技术方案,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包括基座10、联动机构20以及驱动机构30,在需要调节靠背安装件221时,由于支架侧板21通过联动组件23与基座10相铰接,驱动件31能够通过支架侧板21带动联动组件23相对基座10向前以及向上移动,联动组件23带动靠背组件22转动,使靠背组件22由回收位置移动至后仰位置。并且,靠背组件22装配靠背框架后的最高点离地高度H1为80cm至87cm,在靠背组件22运动的过程中,联动组件23向前移动的距离约等于安装在靠背安装件221上的靠背向后倾倒的距离,使得靠背可以紧靠墙壁摆放,在靠背调节的过程中,靠背既不会与墙壁产生干涉,也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间隙。同时,该座椅支架的支架侧板21的座框安装面的高度H低于20cm。从而可以实现矮座高座椅的零靠墙功能。
其中,由于第一铰接孔214的中心和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7cm至8.6cm之间。采用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第四联动件234相对支架侧板12的运动更加顺畅,且支架侧板12受力更加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支架侧板21的中部相对于图1中的前后方向,中部位于前后之间。其中,中下部指的是支架侧板21的中部靠近图1中的下方的位置。
其中,第一铰接孔214的中心和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为7cm、7.5cm、7.9cm、8.3cm、8.6cm以及7cm至8.6cm之间的任一值。优选地,第一铰接孔214的中心和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9cm。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和第三铰接孔21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19cm至22cm之间。采用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二联动件232、第四联动件234相对支架侧板12的运动更加顺畅,且支架侧板12受力更加合理。
其中,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和第三铰接孔21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9cm、20cm、20.5cm、21cm、22cm以及19cm至22cm之间的任一值。优选地,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和第三铰接孔21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5cm。
具体地,靠背组件22包括靠背安装件221、第一靠背联动件222以及第二靠背联动件223,靠背安装件221的前端与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相铰接,第一铰接孔214位于支架侧板21的中后部,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与支架侧板21相铰接于第一铰接孔214,靠背安装件221的后端与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上端相铰接,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下端与联动组件23相铰接。
具体地,联动组件23包括第一联动件231、第二联动件232、第三联动件233、第四联动件234以及第五联动件235,第一联动件231的下端与基座10相铰接,第一联动件231的上端与第二联动件232的前端相铰接,第三铰接孔216位于支架侧板21的前部,第二联动件232的后端与支架侧板21相铰接于第三铰接孔216,第三联动件233的前端与第二联动件232的中部相铰接,第三联动件233的后端与第四联动件234的中部相铰接,第二铰接孔215位于支架侧板21的中下部,第四联动件234的前下端与支架侧板21的下端相铰接于第二铰接孔215,第四联动件234的后下端与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相铰接,第四联动件234的上端与第五联动件235的上端相铰接,第五联动件235的下端与基座10相铰接。
如图2所示,第三联动件233与第四联动件234通过第一铰接点236相铰接,第四联动件234与第五联动件235通过第二铰接点237相铰接,第五联动件235与基座10通过第三铰接点238相铰接,第一铰接点236和第二铰接点237之间的连线为连线L1,第二铰接点237和第三铰接点238之间的连线为连线L2,连线L1和连线L2之间的夹角B在20°至50°之间。采用上述设置,可以在靠背后倾的过程中,使联动组件23不会过度向前伸展,使座部框架回缩时需要的力更小,且移动更加稳定。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实现座椅的零靠墙功能,联动组件23在向前伸展时,座部框架会前移,使靠背在后倾过程中不会与墙面发生干涉,致使连线L1和连线L2之间的夹角小于15°,在靠背安装件221由后仰位置移动至回收位置时,造成座部框架回移困难,或者需要驱动件31具有更大的功率,并且,造成靠背移动的过程中,座椅支架不稳定。
其中,连线L1和连线L2之间的夹角B可以为20°、30°、40°、50°以及20°至50°之间的任一值。
如图2和图3所示,靠背组件22还包括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的前端与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相铰接,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的后端与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相铰接;第一靠背联动件222上设置有第四铰接孔2224、第五铰接孔2225以及第六铰接孔2226,第四铰接孔2224位于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第一靠背联动件222通过第四铰接孔2224与靠背安装件221相铰接,第五铰接孔2225位于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中部,第一靠背联动件222通过第五铰接孔2225与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相铰接,第六铰接孔2226位于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第一靠背联动件222通过第六铰接孔2226与支架侧板21相铰接,第四铰接孔2224的中心和第五铰接孔222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五铰接孔2225的中心和第六铰接孔222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比值在1.2至2之间。通过上述设置,在靠背安装件221运动的过程中,可以使第一靠背联动件222和第三靠背联动件224形成联动,使靠背安装件221的运动更稳定。
其中,第四铰接孔2224的中心和第五铰接孔222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五铰接孔2225的中心和第六铰接孔222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比值可以为1.2、1.3、1.4、1.5、1.6、1.7、1.8、1.9、2以及1.2至2之间的任一值。具体地,第四铰接孔2224的中心和第五铰接孔222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五铰接孔2225的中心和第六铰接孔222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优选为1.5至1.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中部相对于图1中的前后方向,中部位于前后之间。
如图5所示,第一靠背联动件222和支架侧板21通过第四铰接点2227相铰接,在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由坐姿切换至躺姿时,第一靠背联动件222以第四铰接点2227为转动中心,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的转动角度在30°至35°之间,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在57mm至67mm之间。采用上述设置,在靠背安装件221运动的过程中,可以使靠背安装件221具有合适的运动角度,以使靠背能够实现零靠墙的功能。
其中,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的转动角度可以为30°、31°、32°、33°、34°、35°以及30°至35°之间的任一值。具体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相对支架侧板21的转动角度优选为32°至33°。
其中,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可以为57mm、58mm、59mm、60mm、61mm、62mm、67mm以及57mm至67mm之间的任一值。具体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为62mm左右。
下面结合座椅支架的具体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在座椅支架由坐姿切换至TV姿时,驱动件31带动滑块32向前滑动,滑块32带动驱动连杆33发生顺时针转动,进而驱动连杆33带动驱动杆34发生顺时针转动,驱动杆34推动脚凳连杆35向前以及向上移动,从而驱动第二脚凳板252相对支架侧板21逆时针转动,同时第二脚凳板252带动第一脚凳板251相对支架侧板21逆时针转动,以使脚凳组件25由收拢位置切换至伸展位置。
在座椅支架由TV姿切换至躺姿时,滑块32继续向前滑动,由于驱动连杆33和驱动杆34产生干涉,此时,驱动杆34无法继续转动,驱动连杆33的前端相对滑块32顺时针转动,进而驱动连杆33的前端相对基座10向前以及向上移动,驱动连杆33带动驱动杆34向前以及向上移动,驱动杆34带动支架侧板21向前以及向上移动,支架侧板21带动与其铰接的第二联动件232和第四联动件234均向前以及向上移动,使联动组件23整体向前以及向上移动。同时,第四联动件234带动与其铰接的第二靠背联动件223顺时针转动,以使第二靠背联动件223带动靠背安装件221顺时针转动,从而使靠背安装件221由回收位置切换至后仰位置。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矮座高零靠墙座椅,矮座高零靠墙座椅包括上述提供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在靠背安装件221的调节过程中,联动组件23向前移动的距离约等于安装在靠背安装件221上的靠背向后倾倒的距离,使得靠背可以紧靠墙壁摆放,在靠背调节的过程中,靠背既不会与墙壁产生干涉,也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间隙。同时,该座椅支架的支架侧板21的座框安装面的高度H低于20cm。从而可以实现矮座高座椅的零靠墙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座椅装配靠背框架后的最高点离地的距离可达85.2cm。在座椅支架由坐姿切换至躺姿的过程中,靠背和座框之间的转动角度达到28°。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包括:
基座(10);
联动机构(20),包括支架侧板(21)、靠背组件(22)以及联动组件(23),所述靠背组件(22)包括靠背安装件(221)、第一靠背联动件(222)以及第二靠背联动件(223),所述靠背安装件(221)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相铰接,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与所述支架侧板(21)相铰接,所述靠背安装件(221)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上端相铰接,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下端与所述联动组件(23)相铰接,所述支架侧板(21)通过所述联动组件(23)与所述基座(10)相铰接,所述靠背安装件(221)具有相对所述基座(10)向后倾斜的后仰位置以及相对所述基座(10)回收的回收位置,在坐姿状态下,所述靠背安装件(221)装配靠背框架后的最高点离地高度H1为80cm至87cm;
驱动机构(30),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的驱动件(31),所述驱动件(31)通过所述支架侧板(21)以及所述联动组件(23)驱动所述靠背安装件(221)由所述回收位置移动至所述后仰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段(2221)、第二段(2222)以及第三段(2223),所述第一段(222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段(22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段(222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段(22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段(2221)和所述第二段(2222)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段(2222)和所述第三段(2223)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段(2221)的上端与所述靠背安装件(221)的前端相铰接,所述第三段(2223)的下端与所述支架侧板(21)相铰接,所述第二段(2222)与所述支架侧板(21)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24),以使所述靠背安装件(221)保持在所述回收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24)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侧板(21)的侧壁上的限位柱(241),在所述靠背安装件(221)位于所述回收位置时,所述第二段(2222)能够与所述限位柱(241)相贴合,在所述靠背安装件(221)位于所述后仰位置时,所述第二段(2222)与所述限位柱(241)相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组件(22)还包括第三靠背联动件(224),所述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段(2222)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相铰接;
所述第三靠背联动件(224)包括相连接的第四段(2241)和第五段(2242),所述第四段(2241)和所述第五段(2242)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四段(2241)与所述第二段(2222)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五段(2242)与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五段(2242)与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朝向所述基座(10)延伸的部分之间的夹角小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0)还包括滑块(32)以及驱动连杆(33),所述驱动件(31)与所述滑块(32)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滑块(32)沿所述基座(10)的前后方向移动,所述驱动连杆(33)沿所述基座(10)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滑块(32)与所述驱动连杆(33)相铰接,所述驱动连杆(33)与所述支架侧板(21)驱动连接,在所述驱动件(31)驱动所述滑块(32)滑动的过程中,所述滑块(32)能够驱动所述驱动连杆(33)的后端转动,以使所述驱动连杆(33)的前端向前以及向上移动,所述驱动连杆(33)通过所述支架侧板(21)以及所述联动组件(23)驱动所述靠背安装件(221)由所述回收位置移动至所述后仰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20)还包括脚凳组件(25),所述脚凳组件(25)包括第一脚凳板(251)和第二脚凳板(252),所述第一脚凳板(251)的中部和所述第二脚凳板(252)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一脚凳板(251)的后端和所述第二脚凳板(252)的后端均与所述支架侧板(21)的前端相铰接,所述脚凳组件(25)具有所述第一脚凳板(251)和所述第二脚凳板(252)回收至所述基座(10)的收拢位置以及所述第一脚凳板(251)和所述第二脚凳板(252)相对所述基座(10)打开的伸展位置,在所述驱动件(31)驱动所述滑块(32)滑动的过程中,所述滑块(32)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连杆(33)驱动所述第二脚凳板(252)转动,以使所述脚凳组件(25)在所述收拢位置和所述伸展位置之间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侧板(21)包括相连接的前连接段(211)和后连接段(212),所述前连接段(211)和所述后连接段(212)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前连接段(211)和所述后连接段(212)均与所述联动组件(23)相铰接,所述第一脚凳板(251)的后端和所述第二脚凳板(252)的后端均与所述前连接段(211)的前端相铰接,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与所述后连接段(212)的中部相铰接;和/或,
所述支架侧板(21)的座框安装面的高度H低于20c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30)还包括驱动杆(34)以及脚凳连杆(35),所述驱动杆(3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驱动连杆(33)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驱动杆(34)可转动地设置,所述驱动连杆(33)的后端与所述滑块(32)相铰接,所述驱动连杆(33)的前端与所述驱动杆(34)的中部相铰接,所述驱动杆(34)的端部与所述脚凳连杆(35)的后端相铰接,所述脚凳连杆(35)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脚凳板(252)相铰接,所述滑块(32)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连杆(33)驱动所述驱动杆(34)转动,以使所述驱动杆(34)驱动所述脚凳组件(25)在所述收拢位置和所述伸展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支架侧板(21)具有贯穿设置的避让孔(213),所述驱动杆(34)穿设于所述避让孔(213),所述驱动连杆(33)的前端能够驱动所述驱动杆(34)向前以及向上移动,以使所述驱动杆(34)驱动所述支架侧板(21)向前以及向上移动并通过所述联动组件(23)驱动所述靠背安装件(221)由所述回收位置移动至所述后仰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23)包括第一联动件(231)、第二联动件(232)、第三联动件(233)、第四联动件(234)以及第五联动件(235),所述第一联动件(231)的下端与所述基座(10)相铰接,所述第一联动件(23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232)的前端相铰接,所述第二联动件(232)的后端与所述支架侧板(21)相铰接,所述第三联动件(233)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232)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三联动件(233)的后端与所述第四联动件(234)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四联动件(234)的前下端与所述支架侧板(21)的下端相铰接,所述第四联动件(234)的后下端与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相铰接,所述第四联动件(234)的上端与所述第五联动件(235)的上端相铰接,所述第五联动件(235)的下端与所述基座(10)相铰接。
10.一种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包括:
基座(10);
联动机构(20),包括支架侧板(21)、靠背组件(22)以及联动组件(23),所述靠背组件(22)的前端通过第一铰接孔(214)与所述支架侧板(21)相铰接,所述靠背组件(22)的后端与所述联动组件(23)相铰接,所述靠背组件(22)具有相对所述基座(10)向后倾斜的后仰位置以及相对所述基座(10)回收的回收位置,在坐姿状态下,所述靠背组件(22)装配靠背框架后的最高点离地高度H1为80cm至87cm;
驱动机构(30),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的驱动件(31),所述驱动件(31)通过所述支架侧板(21)以及所述联动组件(23)驱动靠背组件(22)由所述回收位置移动至所述后仰位置;
其中,所述支架侧板(21)通过所述联动组件(23)与所述基座(10)相铰接,所述联动组件(23)通过第二铰接孔(215)与所述支架侧板(21)的中下部相铰接,所述联动组件(23)通过第三铰接孔(216)与所述支架侧板(21)的前部相铰接,所述第一铰接孔(214)的中心和所述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7cm至8.6cm之间,所述第二铰接孔(215)的中心和所述第三铰接孔(21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19cm至22c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组件(22)包括靠背安装件(221)、第一靠背联动件(222)以及第二靠背联动件(223),所述靠背安装件(221)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相铰接,所述第一铰接孔(214)位于所述支架侧板(21)的中后部,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与所述支架侧板(21)相铰接于第一铰接孔(214),所述靠背安装件(221)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上端相铰接,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的下端与所述联动组件(23)相铰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23)包括第一联动件(231)、第二联动件(232)、第三联动件(233)、第四联动件(234)以及第五联动件(235),所述第一联动件(231)的下端与所述基座(10)相铰接,所述第一联动件(23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232)的前端相铰接,所述第三铰接孔(216)位于所述支架侧板(21)的前部,所述第二联动件(232)的后端与所述支架侧板(21)相铰接于所述第三铰接孔(216),所述第三联动件(233)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232)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三联动件(233)的后端与所述第四联动件(234)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二铰接孔(215)位于所述支架侧板(21)的中下部,所述第四联动件(234)的前下端与所述支架侧板(21)的下端相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孔(215),所述第四联动件(234)的后下端与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相铰接,所述第四联动件(234)的上端与所述第五联动件(235)的上端相铰接,所述第五联动件(235)的下端与所述基座(10)相铰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联动件(233)与所述第四联动件(234)通过第一铰接点(236)相铰接,所述第四联动件(234)与所述第五联动件(235)通过第二铰接点(237)相铰接,所述第五联动件(235)与所述基座(10)通过第三铰接点(238)相铰接,所述第一铰接点(236)和所述第二铰接点(237)之间的连线为连线L1,所述第二铰接点(237)和所述第三铰接点(238)之间的连线为连线L2,所述连线L1和所述连线L2之间的夹角B在20°至50°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组件(22)还包括第三靠背联动件(224),所述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相铰接,所述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靠背联动件(223)相铰接;
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上设置有第四铰接孔(2224)、第五铰接孔(2225)以及第六铰接孔(2226),所述第四铰接孔(2224)位于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通过所述第四铰接孔(2224)与所述靠背安装件(221)相铰接,所述第五铰接孔(2225)位于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中部,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通过所述第五铰接孔(2225)与所述第三靠背联动件(224)相铰接,所述第六铰接孔(2226)位于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下端,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通过所述第六铰接孔(2226)与所述支架侧板(21)相铰接,所述第四铰接孔(2224)的中心和所述第五铰接孔(222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五铰接孔(2225)的中心和所述第六铰接孔(222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比值在1.2至2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和所述支架侧板(21)通过第四铰接点(2227)相铰接,在所述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由所述坐姿切换至躺姿时,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以所述第四铰接点(2227)为转动中心,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的转动角度在30°至35°之间,所述第一靠背联动件(222)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在57mm至67mm之间。
16.一种矮座高零靠墙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矮座高零靠墙座椅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4/080181 WO2024198860A1 (zh) | 2023-03-24 | 2024-03-05 | 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217488 | 2023-03-24 | ||
CN202320621748 | 2023-03-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36444U true CN220236444U (zh) | 2023-12-26 |
Family
ID=89229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401909.9U Active CN220236444U (zh) | 2023-03-24 | 2023-06-02 | 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36444U (zh) |
WO (1) | WO202419886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98860A1 (zh) * | 2023-03-24 | 2024-10-03 | 德沃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41277B2 (en) * | 2008-01-02 | 2010-01-05 | L & P Property Management Co. | Zero-wall clearance linkage mechanism for a high-leg seating unit |
CN103549782B (zh) * | 2013-09-24 | 2015-10-28 | 浙江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及其功能架 |
US10420422B2 (en) * | 2016-07-29 | 2019-09-24 |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 Recliner chair having improved wall clearance and recline linkage with projected back pivot point |
CN212815406U (zh) * | 2019-12-27 | 2021-03-30 | 顾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沙发的防抖动结构 |
KR20240004776A (ko) * | 2021-05-31 | 2024-01-11 | 레마크로 머시너리 앤드 테크놀로지(우지앙)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등받이 간격 제로를 위한 연동 장치, 브라켓, 좌석 유닛 및 좌석 |
EP4368066A4 (en) * | 2021-08-18 | 2025-03-12 | Remacro Mach & Tech Wujiang Co Ltd | DEVICE FOR RETRACTING A SEAT LEG FORMING AN ANGLE, SEAT SUPPORT AND SEAT UNIT |
CN220236444U (zh) * | 2023-03-24 | 2023-12-26 | 德沃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 |
-
2023
- 2023-06-02 CN CN202321401909.9U patent/CN220236444U/zh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3-05 WO PCT/CN2024/080181 patent/WO2024198860A1/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98860A1 (zh) * | 2023-03-24 | 2024-10-03 | 德沃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198860A1 (zh) | 2024-10-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97512B2 (en) | Recliner drive mechanism for a rocker chair | |
US5788329A (en) | Fold-down seat for a motor vehicle | |
US8029062B2 (en) | Seating system | |
CN109393818B (zh) | 电动功能沙发 | |
CN110623452B (zh) | 智能家用沙发座椅 | |
CN209950818U (zh) | 一种机械伸展支架及沙发 | |
CN220236444U (zh) | 矮座高零靠墙的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矮座高零靠墙座椅 | |
US7373675B2 (en) | Convertible sofa bed | |
WO2022000968A1 (zh) | 多功能休闲椅框架结构及其支撑就坐方法 | |
US5054850A (en) | Shiftable carriage mechanism for incliner chair | |
AU2016217514A1 (en) | Furniture member with legrest extension | |
CN217885539U (zh) | 一种沙发 | |
CN215652136U (zh) | 手扶组件、靠扶组件及轮椅 | |
CN218127658U (zh) | 一种防夹手的搁脚折叠机构 | |
CN116211093A (zh) | 一种坐具及其联动装置 | |
CN215502079U (zh) | 座面倾角调节结构以及休闲椅 | |
CN214341237U (zh) | 翻转阻尼调节装置 | |
US20250064211A1 (en) | Medical rehabilitation chair with sitting and reclining angle adjustment mechanism | |
CN221242215U (zh) | 座椅支架及具有其的座椅 | |
US20250064656A1 (en) | Medical rehabilitation chair with sitting and reclining angle adjustment mechanism | |
CN221469490U (zh) | 座椅架 | |
CN113208336A (zh) | 座面倾角调节结构以及休闲椅 | |
CN218127733U (zh) | 一种机械伸展装置 | |
CN222517184U (zh) | 一种电动轮椅及轮椅扶手机构 | |
CN220917010U (zh) | 一种座椅的坐垫靠背联动调节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