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19502U - 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 Google Patents

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19502U
CN220219502U CN202321167681.1U CN202321167681U CN220219502U CN 220219502 U CN220219502 U CN 220219502U CN 202321167681 U CN202321167681 U CN 202321167681U CN 220219502 U CN220219502 U CN 2202195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outlet
outlet nozzle
liquid
gat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676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厉东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City Hua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City Hua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City Hua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City Hua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6768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195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195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195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上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包括进液组件、过渡管道及出液组件;出液组件包括连接管道、第一出液喷嘴及第二出液喷嘴,第一出液喷嘴形成有第一出液浇口,第二出液喷嘴形成有第二出液浇口,第一出液喷嘴用于穿设于模具主体的第一安装槽并用于与模具主体连接,以使第一出液浇口用于与模具主体的模具型腔连通,第二出液喷嘴用于穿设于模具主体的第二安装槽并用于与模具主体连接,以使第二出液浇口用于与模具型腔连通,第一出液喷嘴与第二出液喷嘴呈对角设置。上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使得模具型腔中成型出来的产品的表面美观度较好,同时使得模具型腔在成型产品时的成型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射模具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背景技术
注射模具是一种使胶液在模具型腔内硬化成型出产品的工业设备。注射模具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机械、船舶及汽车等领域。注射模具由动模座、定模座及注液结构等部分组成,动模座形成有动模腔,定模座形成有定模腔,动模座与定模座相连接,以使动模腔与定模腔相连通以形成模具型腔,注液结构与定模座连接,注液结构的浇口与模具型腔连通。
在现有技术中,注液结构包括相连接的进液组件及出液组件,进液组件形成有进液口,出液组件形成有出液浇口(即浇筑口),进液口与出液浇口连通,出液浇口用于与模具型腔连通。例如,传统的注射模具如专利号为CN202021658623.5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带单浇口多流道结构的注塑模具,其中,单浇口多流道结构包括浇筑口,浇筑口设置在上模的顶端,浇筑口的一侧设置有右分流道,浇筑口的另一侧设置有左分流道,浇筑口的底端设置有底分流道,通过设置右分流道、底分流道、浇筑口和左分流道,使得熔体(即胶液)从浇筑口注入,以使熔体进入后经由右分流道、底分流道和左分流道分流流入至型腔(即模具型腔)内,使得熔体在分流后进入到型腔中的应力较小。
然而,由于浇筑口的数量为单个,单个浇筑口的胶液出液量是固定的,使得胶液在右分流道、左分流道及底分流道的共同作用下分流成三份,以使每份胶液在流入到型腔时的液量较少,从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型腔中时的注液速度较慢,进而使得每份胶液在型腔中的流动性较差,使得每份胶液在型腔中流动的行程较长,导致胶液较难充满型腔,使得型腔在成型产品的过程中产品的外表面较易出现缺口或裂痕,从而使得型腔中成型出来的产品的表面美观度较差。而且,由于每份胶液在流入到型腔中时的注液速度较慢,进而使得每份胶液在型腔中的流动性较差,使得每份胶液在型腔中流动的行程较长,导致胶液较难充满型腔,从而使得型腔在成型产品时的注液时间较长,以使型腔中的产品的成型时间较长,进而使得型腔在成型产品时的成型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使得模具型腔中成型出来的产品的表面美观度较好,同时使得模具型腔在成型产品时的成型效率较高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用于与模具主体连接,所述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包括进液组件、过渡管道及出液组件,所述进液组件形成有相连通的进液口及第一流道,所述过渡管道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过渡管道的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并与所述进液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所述出液组件包括连接管道、第一出液喷嘴及第二出液喷嘴,所述连接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液喷嘴及所述第二出液喷嘴连接,所述第一出液喷嘴与所述第二出液喷嘴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管道形成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一出液喷嘴形成有第一出液浇口,所述第二出液喷嘴形成有第二出液浇口,所述第一出液浇口及所述第二出液浇口均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连接管道与所述过渡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喷嘴用于穿设于所述模具主体的第一安装槽并用于与所述模具主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液浇口用于与所述模具主体的模具型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喷嘴用于穿设于所述模具主体的第二安装槽并用于与所述模具主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出液浇口用于与所述模具型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液浇口用于位于所述模具型腔的左下方,所述第二出液浇口用于位于所述模具型腔的右上方,以使所述第一出液喷嘴与所述第二出液喷嘴呈对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组件包括相连接的进液座及安装座,所述进液口形成于所述进液座,所述第一流道形成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过渡管道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座与所述安装座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过渡管道焊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还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分别与所述进液座及所述第一出液喷嘴连接,所述固定杆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出液喷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座的外周壁还形成有卡接槽,所述固定杆的一侧位于所述卡接槽内并与所述进液座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液喷嘴背离所述第一出液浇口的一侧形成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杆背离所述进液座的一侧穿设于所述固定槽并与所述第一出液喷嘴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第一出液喷嘴套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管道、所述连接管道、所述第一出液喷嘴及所述第二出液喷嘴为一体成型结构。
一种注射模具,包括模具主体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所述模具主体包括动模座及定模座,所述动模座形成有动模腔,所述定模座形成有定模腔、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所述定模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及所述第二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间隔设置,所述动模座与所述定模座相连接,以使所述动模腔与所述定模腔相连通共同形成模具型腔,所述第一出液喷嘴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并与所述定模座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液浇口与所述模具型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喷嘴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并与所述定模座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出液浇口与所述模具型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液浇口位于所述模具型腔的左下方,所述第二出液浇口位于所述模具型腔的右上方,以使所述第一出液喷嘴与所述第二出液喷嘴呈对角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第一出液喷嘴形成有第一出液浇口,第二出液喷嘴形成有第二出液浇口,即出液浇口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出液浇口及第二出液浇口均用于与模具型腔连通,使得第一出液浇口及第二出液浇口均直接用于与模具型腔连通,从而避免了每一出液浇口的胶液被多个流道分流的问题,从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时的液量较多,进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中时的注液速度较快,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中的流动性较好,同时,第一出液喷嘴与第二出液喷嘴呈对角设置,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中流动的行程较短,从而使得胶液较易充满模具型腔,进而使得模具型腔在成型产品的过程中产品的外表面较难出现缺口或裂痕,从而使得模具型腔中成型出来的产品的表面美观度较好。
2、由于第一出液浇口及第二出液浇口均直接用于与模具型腔连通,从而避免了每一出液浇口的胶液被多个流道分流的问题,从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时的液量较多,进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中时的注液速度较快,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中的流动性较好,同时,第一出液喷嘴与第二出液喷嘴呈对角设置,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中流动的行程较短,从而使得胶液较易充满模具型腔,从而使得模具型腔在成型产品时的注液时间较短,以使模具型腔中的产品的成型时间较短,进而使得模具型腔在成型产品时的成型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注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注射模具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注射模具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注射模具的B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一实施例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20a用于与模具主体10a连接,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20a包括进液组件300、过渡管道400及出液组件500,进液组件300形成有相连通的进液口311及第一流道321,过渡管道400形成有第二流道410,过渡管道400的部分穿设于第一流道321并与进液组件300连接,第一流道321与第二流道410连通;
进一步地,出液组件500包括连接管道510、第一出液喷嘴520及第二出液喷嘴530,连接管道510分别与第一出液喷嘴520及第二出液喷嘴530连接,第一出液喷嘴520与第二出液喷嘴530间隔设置,连接管道510形成有第三流道511,第一出液喷嘴520形成有第一出液浇口521,第二出液喷嘴530形成有第二出液浇口531,第一出液浇口521及第二出液浇口531均与第三流道511连通,连接管道510与过渡管道400连接,第二流道410与第三流道511连通,第一出液喷嘴520用于穿设于模具主体10a的第一安装槽220并用于与模具主体10a连接,以使第一出液浇口521用于与模具主体10a的模具型腔111连通,第二出液喷嘴530用于穿设于模具主体10a的第二安装槽230并用于与模具主体10a连接,以使第二出液浇口531用于与模具型腔111连通,第一出液浇口521用于位于模具型腔111的左下方,第二出液浇口531用于位于模具型腔111的右上方,以使第一出液喷嘴520与第二出液喷嘴530呈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模具型腔111的横截面呈方形状或圆形状,第一出液喷嘴520与第二出液喷嘴530呈对角设置,以使第一出液浇口521处流出的胶液及第二出液浇口531处流出的胶液均向模具型腔111的中部流淌,使得两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的中部交汇,以使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中流动的行程较短。
上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20a,由于第一出液喷嘴520形成有第一出液浇口521,第二出液喷嘴530形成有第二出液浇口531,即出液浇口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出液浇口521及第二出液浇口531均用于与模具型腔111连通,使得第一出液浇口521及第二出液浇口531均直接用于与模具型腔111连通,从而避免了每一出液浇口的胶液被多个流道分流的问题,从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111时的液量较多,进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111中时的注液速度较快,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中的流动性较好,同时,第一出液喷嘴520与第二出液喷嘴530呈对角设置,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中流动的行程较短,从而使得胶液较易充满模具型腔111,进而使得模具型腔111在成型产品的过程中产品的外表面较难出现缺口或裂痕,从而使得模具型腔111中成型出来的产品的表面美观度较好。由于第一出液浇口521及第二出液浇口531均直接用于与模具型腔111连通,从而避免了每一出液浇口的胶液被多个流道分流的问题,从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111时的液量较多,进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111中时的注液速度较快,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中的流动性较好,同时,第一出液喷嘴520与第二出液喷嘴530呈对角设置,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中流动的行程较短,从而使得胶液较易充满模具型腔111,从而使得模具型腔111在成型产品时的注液时间较短,以使模具型腔111中的产品的成型时间较短,进而使得模具型腔111在成型产品时的成型效率较高。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液组件300包括相连接的进液座310及安装座320,进液口311形成于进液座310,第一流道321形成于安装座320,安装座320与过渡管道400连接;进液座310与安装座320为一体成型结构;安装座320与过渡管道400焊接;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20a还包括固定杆600,固定杆600分别与进液座310及第一出液喷嘴520连接,固定杆600用于固定第一出液喷嘴520;进液座310的外周壁还形成有卡接槽312,固定杆600的一侧位于卡接槽312内并与进液座310卡接;第一出液喷嘴520背离第一出液浇口521的一侧形成有固定槽522,固定杆600背离进液座310的一侧穿设于固定槽522并与第一出液喷嘴520连接;固定杆600与第一出液喷嘴520套接;过渡管道400、连接管道510、第一出液喷嘴520及第二出液喷嘴530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得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20a的结构强度得到加强,从而使得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20a的结构稳定性较好。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注射模具10,包括模具主体10a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20a,模具主体10a包括动模座100及定模座200,动模座100形成有动模腔110,定模座200形成有定模腔210、第一安装槽220及第二安装槽230,定模腔210分别与第一安装槽220及第二安装槽230连通,第一安装槽220与第二安装槽230间隔设置,动模座100与定模座200相连接,以使动模腔110与定模腔210相连通共同形成模具型腔111,第一出液喷嘴520穿设于第一安装槽220并与定模座200连接,以使第一出液浇口521与模具型腔111连通,第二出液喷嘴530穿设于第二安装槽230并与定模座200连接,以使第二出液浇口531与模具型腔111连通,第一出液浇口521位于模具型腔111的左下方,第二出液浇口531位于模具型腔111的右上方,以使第一出液喷嘴520与第二出液喷嘴530呈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动模腔110、定模腔210、模具型腔111、过渡管道400、连接管道510、卡接槽312、固定杆600、第一出液喷嘴520、第二出液喷嘴530、第一安装槽220及第二安装槽230的数量均为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第一出液喷嘴520形成有第一出液浇口521,第二出液喷嘴530形成有第二出液浇口531,即出液浇口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出液浇口521及第二出液浇口531均用于与模具型腔111连通,使得第一出液浇口521及第二出液浇口531均直接用于与模具型腔111连通,从而避免了每一出液浇口的胶液被多个流道分流的问题,从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111时的液量较多,进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111中时的注液速度较快,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中的流动性较好,同时,第一出液喷嘴520与第二出液喷嘴530呈对角设置,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中流动的行程较短,从而使得胶液较易充满模具型腔111,进而使得模具型腔111在成型产品的过程中产品的外表面较难出现缺口或裂痕,从而使得模具型腔111中成型出来的产品的表面美观度较好。
2、由于第一出液浇口521及第二出液浇口531均直接用于与模具型腔111连通,从而避免了每一出液浇口的胶液被多个流道分流的问题,从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111时的液量较多,进而使得每份胶液在流入到模具型腔111中时的注液速度较快,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中的流动性较好,同时,第一出液喷嘴520与第二出液喷嘴530呈对角设置,使得每份胶液在模具型腔111中流动的行程较短,从而使得胶液较易充满模具型腔111,从而使得模具型腔111在成型产品时的注液时间较短,以使模具型腔111中的产品的成型时间较短,进而使得模具型腔111在成型产品时的成型效率较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用于与模具主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包括进液组件、过渡管道及出液组件,所述进液组件形成有相连通的进液口及第一流道,所述过渡管道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过渡管道的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并与所述进液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所述出液组件包括连接管道、第一出液喷嘴及第二出液喷嘴,所述连接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液喷嘴及所述第二出液喷嘴连接,所述第一出液喷嘴与所述第二出液喷嘴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管道形成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一出液喷嘴形成有第一出液浇口,所述第二出液喷嘴形成有第二出液浇口,所述第一出液浇口及所述第二出液浇口均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连接管道与所述过渡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喷嘴用于穿设于所述模具主体的第一安装槽并用于与所述模具主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液浇口用于与所述模具主体的模具型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喷嘴用于穿设于所述模具主体的第二安装槽并用于与所述模具主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出液浇口用于与所述模具型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液浇口用于位于所述模具型腔的左下方,所述第二出液浇口用于位于所述模具型腔的右上方,以使所述第一出液喷嘴与所述第二出液喷嘴呈对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组件包括相连接的进液座及安装座,所述进液口形成于所述进液座,所述第一流道形成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过渡管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座与所述安装座为一体成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过渡管道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还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分别与所述进液座及所述第一出液喷嘴连接,所述固定杆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出液喷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座的外周壁还形成有卡接槽,所述固定杆的一侧位于所述卡接槽内并与所述进液座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喷嘴背离所述第一出液浇口的一侧形成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杆背离所述进液座的一侧穿设于所述固定槽并与所述第一出液喷嘴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第一出液喷嘴套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管道、所述连接管道、所述第一出液喷嘴及所述第二出液喷嘴为一体成型结构。
10.一种注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主体及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所述模具主体包括动模座及定模座,所述动模座形成有动模腔,所述定模座形成有定模腔、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所述定模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及所述第二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间隔设置,所述动模座与所述定模座相连接,以使所述动模腔与所述定模腔相连通共同形成模具型腔,所述第一出液喷嘴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并与所述定模座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液浇口与所述模具型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喷嘴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并与所述定模座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出液浇口与所述模具型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液浇口位于所述模具型腔的左下方,所述第二出液浇口位于所述模具型腔的右上方,以使所述第一出液喷嘴与所述第二出液喷嘴呈对角设置。
CN202321167681.1U 2023-05-15 2023-05-15 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Active CN2202195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7681.1U CN220219502U (zh) 2023-05-15 2023-05-15 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7681.1U CN220219502U (zh) 2023-05-15 2023-05-15 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19502U true CN220219502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71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67681.1U Active CN220219502U (zh) 2023-05-15 2023-05-15 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195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4258A (zh) 模具及其注塑流道结构
KR20040025570A (ko) 인서트 성형 제품 및 그 제조용 성형 금형
CN220219502U (zh) 双浇口对角注液结构及注射模具
CN205853245U (zh) 一种热流道模具
CN208004736U (zh) 易加工冷热水不互渗卫浴龙头主体的浇注模具组
CN209395188U (zh) 一种侧键注塑装置
JP2003039495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CN209534053U (zh) 一种注塑管件模具的多点进胶流道结构
CN219650464U (zh) 内置式双浇口注液结构及注塑模具
CN104369318A (zh) 直阀针浇口热流道喷嘴
CN206899667U (zh) 一种多型腔口注塑模具装置
CN210705772U (zh) 一种可自行切断注塑流道的快装式模胚组件
CN218803732U (zh) 注射模具
CN200998898Y (zh) 树脂浇铸试样模具
CN205853265U (zh) 一种具有双层流道的热流道模具
CN217226492U (zh) 一种分叉水口结构
CN105965776B (zh) 一种喷嘴结构
CN220741965U (zh) 一种防粘连的门框内饰条加工模具
CN109203380B (zh) 一种双唧嘴叠层模的热流道系统
CN213382745U (zh) 汽车板类零件用注塑模具
CN219968661U (zh) 一种潜胶式iml注塑模具
CN220841264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系统
CN210634046U (zh) 一种应用于双色注塑成型模具内的分流板
CN213412783U (zh) 用于汽车电池盖板的专用注塑模具
CN217169555U (zh) 一种用于注塑透明产品的模具的流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