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9456U -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9456U
CN220209456U CN202321348952.3U CN202321348952U CN220209456U CN 220209456 U CN220209456 U CN 220209456U CN 202321348952 U CN202321348952 U CN 202321348952U CN 220209456 U CN220209456 U CN 2202094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 joint
terminal
joint part
power connector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4895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旭辉
曾伟光
蓝宇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4895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94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9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94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对接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具有对接腔,电连接器具有绝缘本体和多个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第二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位于第一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之间,且二者的左右两侧壁分别通过分界面相互连接,两个第一端子槽及第二端子槽分别贯穿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沿上下方向上看第二端子槽的投影与任一第一端子槽部分重叠,沿左右方向上看第二端子槽的投影与任一第一端子槽不重叠;对接部的外壁面沿上下及左右方向分别凸设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且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的两侧形成有第一散热空间和第二散热空间,如此减少对接部缩水变形降低插拔力且改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降低插拔力的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习知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例如中国专利CN201620238254.1,其包括相互对接的插头和对接座,所述插头具有矩形的对接部,且所述对接部的前端设置有三个尺寸相同的插接孔,其中一个所述插接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上半部分,另外两个所述插接孔左右并排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下半部分,且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对接部的上半部分的宽度等于其下半部分的宽度,每一所述插接孔内嵌置有导电件,所述对接座开设有对接槽,电源插针伸入所述对接槽内,当所述插头和所述对接座相对接时,所述对接部伸入所述对接槽内且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对接槽的内壁面相互抵接,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电源插针相互接触导通,进而实现电源导通。
但是由于所述插头的所述对接部是矩形的,且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对接部的上半部分的宽度等于其下半部分的宽度,如此不仅使得所述对接部的体积变大,增加了所述插头的制造成本,而且由于一个所述插接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上半部分,另外两个所述插接孔左右并排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下半部分,故在注塑成型所述对接部的时候,位于所述对接部上半部分的一个所述插接孔的左右两侧的壁厚就会比位于所述对接部下半部分的两个所述插接孔四周的壁厚要厚,如此在冷却成型所述对接部的过程中,就会由于壁厚不一致而导致所述对接部散热不均匀,从而导致所述对接部会产生收缩变形,这样不仅会影响所述插座的外观,又由于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对接槽的内壁面相互抵接,故所述对接部产生缩水变形后,会增加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对接槽所需的插拔力增加,甚至还会导致所述对接部无法插入所述对接槽的情况发生,而且因为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电源插针相互接触导通会产生热量,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对接槽的内壁面相互抵接,如此产生的热量就必须通过所述对接部及所述对接槽的壁面才能散发出来,如此使得所述电源连接器组件的散热效果较差,容易导致传输电流时所述电源连接器组件过热,进而影响所述电源连接器组件电流的传递。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将第二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和第一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设置成相互平行且分别通过一个分界面相互连接以减少所述对接部缩水变形从而达到降低插拔力的效果,而且通过在对接部的外壁面或对接腔的内壁面设置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会限位在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之间,避免了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直接抵接,进一步减少了所述电源连接器和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需的插拔力,而且第一散热空间和第二散热空间的设置使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对接腔,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和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一第一对接部及于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一第二对接部,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相互平行且分别通过一分界面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于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两个第一端子槽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对接部沿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一第二端子槽,所述第二端子槽于上下方向上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相互平行且上下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槽内均收容有一个所述导电端子,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端子槽的投影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部分重叠;至少一第一凸肋自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或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沿上下方向凸设,且所述第一凸肋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一散热空间,至少一第二凸肋自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或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沿左右方向凸设,且所述第二凸肋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二散热空间,且所述第一散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均位于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二对接部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上方中部,且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底壁及所述第二对接部的顶壁于上下方向上分别凸设有所述第一凸肋,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凸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均设有一导引斜面,所述导引斜面自所述对接部的前端向后且向外倾斜延伸用以导引所述对接部插入所述对接腔内。
进一步,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向前弯折延伸有两接触弹片,两个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且沿彼此靠近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底面对应两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凸肋,且沿上下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凸肋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弹片大致正对,所述第一对接部的顶壁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凸肋,沿上下方向上一个所述第一凸肋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弹片大致正对,且每一所述第一凸肋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散热空间。
进一步,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左侧壁的投影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右侧壁的投影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且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均未设有所述第二凸肋。
进一步,沿左右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之间具有一第一掏料槽,所述第一掏料槽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向前凹设形成且未贯穿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前表面,沿从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掏料槽的尺寸逐渐减小。
进一步,所述电源连接器具有一固持块,所述固持块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且遮蔽所述第一端子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后端,所述固持块设有相互间隔的多个固定槽,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弹片和位于两个所述接触弹片后方且呈平板状的一焊接部,所述接触弹片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或所述第二端子槽内,每一导电端子的所述焊接部向后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且固持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内用以与一线缆相焊接。
进一步,所述电源连接器具有一第一注塑件和一第二注塑件,所述第一注塑件包覆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侧、所述固持块、所述焊接部及部分所述线缆,所述第二注塑件包覆于所述第一注塑件外侧,且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所述基部外侧壁面均向外超出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且所述基部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注塑件和所述第二注塑件在注胶时塑胶向前流动至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
进一步,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向后弯折延伸有两夹持弹片,两个所述夹持弹片沿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且沿彼此靠近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端子槽的内壁及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内壁均对应于所述夹持弹片凸设有一第一挡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挡部后方的一第二挡部,所述第一挡部被夹持于两个所述夹持弹片之间,所述第二挡部同时挡止两个所述夹持弹片的后方。
进一步,两个并列的所述第一端子槽中靠左侧的所述第一端子槽内所述导电端子为火线端子,靠右侧的所述第一端子槽内的所述导电端子为零线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槽内的所述导电端子为接地端子,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到所述第二端子槽的最小距离。
另外,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沿前后方向上相互对接的一电源连接器和一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和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对接部和一围绕部,所述围绕部包围所述对接部的四周,且所述围绕部与所述对接部之间具有一插入空间,所述对接部具有一第一对接部及于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一第二对接部,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相互平行且分别通过一分界面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于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两个第一端子槽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对接部沿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一第二端子槽,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槽内均收容有一个所述导电端子,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投影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部分重叠;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对接腔,所述对接腔用以供所述对接部对接插入;至少一第一凸肋自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或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沿上下方向凸设,至少一第二凸肋自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或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沿左右方向凸设,当所述电源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插入空间内,所述对接部插入所述对接腔内,所述第一凸肋、所述第二凸肋和所述围绕部共同限位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第一凸肋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一散热空间,所述第二凸肋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二散热空间,且所述第一散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均位于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之间。
进一步,所述插入空间具有上下连通的一第一插入空间和一第二插入空间,所述第一插入空间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一插入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外侧壁和所述围绕部之间,所述第二插入空间与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二插入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外侧壁和所述围绕部之间,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插入空间的左右两侧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左右两侧壁之间。
进一步,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多个对接端子及注塑于多个所述对接端子的一对接本体,所述对接腔自所述对接本体的后端向前凹设形成,所述对接端子伸入所述对接腔内,且所述对接腔的内底面凹设有至少两第二掏料槽,从后向前看,两个所述第二掏料槽分别位于所述对接端子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所述电源连接器具有一固持块,所述固持块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且遮蔽所述第一端子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后端,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弹片和位于两个所述接触弹片后方且呈平板状的一焊接部,所述接触部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或所述第二端子槽内,所述焊接部向后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且所述焊接部具有一通孔用以压入一电路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相互平行且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分界面相互连接,如此在保证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周围被绝缘材料包围且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之间具有相对安全的绝缘材料厚度的前提下,缩小了所述第二对接部的体积,进而缩小了所述对接部的整体体积,节约了所述电源连接器的制造成本,而且因为所述第一对接部于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两个第一端子槽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对接部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二端子槽,如此使得所述第二端子槽左右两侧的壁厚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左右两侧的壁厚大致相同,这样在注塑成型所述对接部的时候,减小所述对接部产生缩水变形的问题,进而使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对接腔的形状及尺寸相匹配,从而使用较小的插拔力就能够使得所述对接部顺利插入或退出所述对接腔,而且还因为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或者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故当所述对接部插入所述对接腔时,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会限位在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之间,避免了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直接抵接,进一步减少了所述电源连接器和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需的插拔力,而且又因为所述第一凸肋的至少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一散热空间,所述第二凸肋的至少一侧也形成有所述第二散热空间,且所述第一散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均位于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之间,如此所述导电端子对接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通过所述第一散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散热孔进行散热,这样使得所述电源连接器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有利于传输大电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在前后方向上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2在左右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去除第一注塑件和第二注塑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去除第一注塑件和第二注塑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去除第一注塑件和第二注塑件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立体组合图;
图13为图12在前后方向上的局部剖视图;
图14为图12在左右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从后向前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现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和图示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0及电源连接器组件100定义有一前后方向以及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左右方向与一上下方向。方便对附图的理解,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
如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器1000及电源连接器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沿前后方向上相互对接的一电源连接器1000与一对接连接器2000,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用以与一线缆3000相连接,且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具有一绝缘本体1和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导电端子2,一固持块3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方且固持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还具有一第一注塑件4和包覆于所述第一注塑件4外的一第二注塑件5,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用以与一电路板(未图示,下同)相连接,且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具有一对接本体1’,所述对接本体1’凹设有一对接腔11’,多个对接端子2’固持于所述对接本体1’,且每一所述对接本体1’的伸入所述对接腔11’内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对接。
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的一对接部12,且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所述基部11外侧壁面均向外超出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所述基部11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注塑件4和所述第二注塑件5在注胶时液态的塑胶向前流动至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
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沿前后方向上贯穿设有两个第一端子槽13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上方的一个第二端子槽14,两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4沿左右方向上并排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端子槽14于上下方向上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相互平行且上下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到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最小距离。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和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均收容有一个所述导电端子2,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投影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部分重叠,沿左右方向上看,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投影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不重叠。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的内壁及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内壁均凸设有一第一挡部15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挡部15后方的一第二挡部16,所述第一挡部15用以限位所述导电端子2上下位移,所述第二挡部16用以限位所述导电端子2向后位移。
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对接部12沿上下方向上的截面为“凸”字形,且所述对接部12具有一第一对接部121及于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一第二对接部122,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接部122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上方中部。即所述第二对接部122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顶面相互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对接部122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下方)。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两侧壁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两侧壁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侧壁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左右两侧壁相互平行且分别通过一分界面123相互连接。换句话说,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个侧壁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分界面123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两个侧壁,即位于左侧的所述分界面123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侧壁和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左侧壁,位于右侧的所述分界面123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右侧壁和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右侧壁。
如图1、图4、图6和图9所示,所述第一对接部121于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对接部122沿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一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4,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投影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部分重叠,且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侧壁的投影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右侧壁的投影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沿左右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之间具有一第一掏料槽124,所述第一掏料槽124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向前凹设形成且未贯穿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前表面,即所述第一掏料槽124为盲槽,且沿从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掏料槽124的尺寸逐渐减小。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至少一第一凸肋6自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沿上下方向凸设(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至少一第一凸肋6自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沿上下方向凸设),且所述第一凸肋6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一散热空间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部12上下两个所述外壁面均设有所述第一凸肋6。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底壁及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顶壁于上下方向上分别凸设有所述第一凸肋6。即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底壁向下凸设有沿左右方向上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凸肋6,且上述两个第一凸肋6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顶壁向上凸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凸肋6,且该第一凸肋6位于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正上方。每一所述第一凸肋6的左右两侧均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为所述导电端子2散热。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至少一第二凸肋7自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沿左右方向凸设(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至少一第二凸肋7自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沿左右方向凸设),且所述第二凸肋7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二散热空间7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部1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凸肋7。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左右两侧壁均向外凸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凸肋7,但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侧壁均未设有所述第二凸肋7,即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侧壁为光滑且相互平行的两个侧壁。每一所述第二凸肋7的上下两侧均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为所述导电端子2提供散热。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当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对接时,所述对接部12伸入所述对接腔11’内,所述第一凸肋6和所述第二凸肋7位于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之间,如此避免由于所述对接部12因为制造公差使其尺寸偏大或是因为所述对接部12倾斜插入所述对接腔11’或者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由于向内弯折变形时,而导致所述对接部12的整个外壁面直接与所述对接腔11’的整个内壁面相抵接的情况发生。因为一旦所述对接部12的整个外壁面直接与所述对接腔11’的整个内壁面相抵接,那么所述对接部12插入或退出到所述对接腔11’过程中所需要的插拔力就会变得很大,不利与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的对接。而因为所述第一凸肋6和所述第二凸肋7的存在,可以减小抵接面积,进而减小插拔力。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均位于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之间,如此所述导电端子2与所述对接端子2’对接时所产生的热量就可以直接从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直接散发出去,如此使所述电源连接器组件100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如图1、图5、图7和图8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凸肋6和每一所述第二凸肋7均设有一导引斜面8,所述导引斜面8自所述对接部12的前端向后且向外倾斜延伸用以导引所述对接部12插入所述对接腔11’内,如此方便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的对接。
如图3、图4、图7和图9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一固持部21及自所述固持部21向前弯折延伸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两接触弹片22和自所述固持部21向后延伸的一焊接部23。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的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和所述固持部21均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3或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每一所述焊接部23呈平板状且向后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外用以与一线缆3000相焊接。
如图3、图4、图7和图9所示,所述固持部21具有一竖直部211及自所述竖直部211的上下两侧沿左右方向上弯折形成两个平行部212,且所述竖直部211的上下两侧还设有若干凸刺2111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3或所述第二端子槽14干涉固定,且所述竖直部211的前端还向前延伸有一插销213用以导引所述导电端子2插入所述第一端子槽13或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自所述固持部21的两个所述平行部212的前端向前弯折延伸有两所述接触弹片22,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沿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且沿彼此靠近的一侧弯折,每一所述接触弹片22的前侧设有一所述接触部221,两个所述接触部221相互面对。当所述对接端子2’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对接时,所述对接端子2’伸入且夹持于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之间与两个所述接触部221相接触导通。而且沿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底壁的两个所述第一凸肋6与对应收容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的两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接触弹片22大致正对,沿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对接部122顶壁的一个所述第一凸肋6与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接触弹片22大致正对。
如图3、图4、图7和图9所示,自所述固持部21的两个所述平行部212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两夹持弹片24,两个所述夹持弹片24沿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且沿彼此靠近的一侧弯折,每一所述第一挡部15被夹持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2的两个所述夹持弹片24之间,每一所述第二挡部16同时挡止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2的两个所述夹持弹片24的后方,如此不仅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限位所述导电端子2,也可以防止所述导电端子2向后退出所述第一端子槽13和所述第二端子槽14。
如图3、图4、图7和图9所示,两个并列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中靠左侧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3内所述导电端子2为火线端子,靠右侧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3内的所述导电端子2为零线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的所述导电端子2为接地端子,如此使得所述电源连接器组件100能够传递电源信号。
如图3、图5、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具有所述固持块3,所述固持块3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且遮蔽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所述第二端子槽14及所述第一掏料槽124的后端,进而避免所述焊接部23与所述线缆3000焊接时,焊料从所述第一端子槽13、所述第二端子槽14及所述第一掏料槽124进入到所述绝缘本体1内,进而导致所述接触部221被氧化,不利于所述导电端子2和所述对接端子2’的对接导通。所述固持块3还设有相互间隔的多个固定槽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槽31的数量为三个),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向后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外且固持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31内,如此方便固定所述焊接部23。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还具有所述第一注塑件4和第二注塑件5,所述第一注塑件4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注塑件5的尺寸,且在成型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的过程中需先注塑成型所述第一注塑件4,使得所述第一注塑件4包覆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侧、所述固持块3、所述焊接部23及部分所述线缆3000,在此之后再注塑成型所述第二注塑件5,使得所述第二注塑件5包覆于所述第一注塑件4外侧,且由于所述基部11在左右和上下方向的尺寸均大于所述对接部12的尺寸,故所述基部11可以挡止所述第一注塑件4和所述第二注塑件5在注胶时液体塑胶向前流动至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
如图1、图2、图3和图10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具有所述对接本体1’,所述对接本体1’自后向前凹设有所述对接腔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腔11’于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为“凸”字形,与所述对接部12在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对接腔1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或者是梯形等其它形状,但是所述对接腔11’在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无论是“凸”字形、矩形更或者是梯形,所述对接部12的尺寸均比所述对接腔11’的尺寸小,故使得所述对接部12能够匹配不同类型的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使得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可以兼容多款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增加了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的兼容性。
如图1、图2、图3和图10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的所述对接端子2’用以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对接,所述对接端子2’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所述对接端子2’沿左右方向上排成一排,另一所述对接端子2’位于一排所述对接端子2’的上方。且每一所述对接端子2’具有一对接段21’和一焊脚22’,及连接于所述对接段21’和所述焊脚22’之间的所述定位段23’,所述对接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于多个所述对接端子2’,使得所述定位段23’埋设于所述对接本体1’内,所述对接段21’伸入所述对接腔11’内用以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对接,所述焊脚22’朝远离所述对接腔11’的一侧延伸出所述对接本体1’外用以与所述电路板相插接。
如图1至图9所示,所述对接腔11’的内底壁凹设有多个第二掏料槽14’,从后向前看,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掏料槽14’分别位于所述对接端子2’的上下两侧。另外还设有三个沿左右方向上相互间隔且排成一排的所述第二掏料槽14’,从后向前看,三个所述掏料槽位于一排所述对接端子2’和另一所述对接端子2’之间。
如图11至图20所示,为所述电源连接器组件100的第二实施例,其包括,沿前后方向上相互对接的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用以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下同)相连接,且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具有一绝缘本体1和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导电端子2,一个所述固持块3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方且固持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用以与所述线缆3000相连接,且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具有所述对接本体1’,所述对接本体1’凹设有所述对接腔11’,多个所述对接端子2’固持于所述对接本体1’,且每一所述对接本体1’的伸入所述对接腔11’内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对接,所述对接本体1’的后侧还注塑有一第一注塑块12’和包覆于所述第一注塑块12’的一第二注塑块13’。
如图11、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的一对接部12和一围绕部17。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所述基部11外侧壁面均向外超出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所述围绕部17从所述基部11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形成且所述围绕部17包围所述对接部12的四周。
如图11、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沿前后方向上贯穿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上方的一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4,两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4沿左右方向上并排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端子槽14于上下方向上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相互平行且上下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到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最小距离。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和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均收容有一个所述导电端子2,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投影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部分重叠,沿左右方向上看,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投影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不重叠。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的内壁及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内壁均凸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挡部15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挡部15后方的一个所述第二挡部16,所述第一挡部15用以限位所述导电端子2上下位移,所述第二挡部16用以限位所述导电端子2向后位移。
如图11、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对接部12沿上下方向上的截面为“凸”字形,且所述对接部12具有所述第一对接部121及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上方中部的一个所述第二对接部12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对接部122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下方)。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两侧壁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两侧壁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侧壁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左右两侧壁相互平行且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分界面123相互连接。换句话说,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个侧壁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分界面123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两个侧壁,即位于左侧的所述分界面123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侧壁和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左侧壁,位于右侧的所述分界面123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右侧壁和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右侧壁。
如图11、图13、图14、图15、图16和图18所示,所述第一对接部121于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对接部122沿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一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4,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投影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部分重叠,且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侧壁的投影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右侧壁的投影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沿左右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掏料槽124,所述第一掏料槽124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向前凹设形成且未贯穿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前表面,即所述第一掏料槽124为盲槽,且沿从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掏料槽124的尺寸逐渐减小。
如图11、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对接部12上下两个所述外壁面均设有所述第一凸肋6。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底壁及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顶壁于上下方向上分别凸设有所述第一凸肋6。即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底壁向下凸设有沿左右方向上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凸肋6,且上述两个第一凸肋6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顶壁向上凸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凸肋6,且该第一凸肋6位于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正上方。每一所述第一凸肋6的左右两侧均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为所述导电端子2散热。
如图11、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对接部1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凸肋7。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左右两侧壁均向外凸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凸肋7,但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侧壁均未设有所述第二凸肋7,即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侧壁为光滑且相互平行的两个侧壁。每一所述第二凸肋7的上下两侧均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为所述导电端子2提供散热。
如图11、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围绕部17与所述对接部12之间具有一插入空间18,于前后方向上所述插入空间18的横截面的形状大致呈“凸”字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插入空间18于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也可以设置成梯形或者是矩形)。所述插入空间18具有上下连通的一第一插入空间181和一第二插入空间182,所述第一插入空间181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一插入空间181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外侧壁和所述围绕部17之间,所述第二插入空间181与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二插入空间181位于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外侧壁和所述围绕部17之间,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插入空间181的左右两侧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左右两侧壁之间。
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当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对接时,所述对接部12伸入所述对接腔11’内,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插入所述插入空间18内,所述第一凸肋6、所述第二凸肋7和所述围绕部17共同限位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进而避免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在上下方向上及左右方向上产生位移。而且所述第一凸肋6和所述第二凸肋7位于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之间,如此避免由于所述对接部12因为制造公差使其尺寸偏大或所述对接部12倾斜插入所述对接腔11’或者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由于向内弯折变形时,而导致所述对接部12的整个外壁面直接与所述对接腔11’的整个内壁面相抵接的情况发生。因为一旦所述对接部12的整个外壁面直接与所述对接腔11’的整个内壁面相抵接,那么所述对接部12插入或退出到所述对接腔11’过程中所需要的插拔力就会变得很大,不利与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的对接。而因为所述第一凸肋6和所述第二凸肋7的存在,可以减小抵接面积,进而减小插拔力。
如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均位于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之间,如此所述导电端子2与所述对接端子2’对接时所产生的热量就可以直接从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直接散发出去,如此使所述电源连接器组件100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如图11和图15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凸肋6和每一所述第二凸肋7均设有一个所述导引斜面8,所述导引斜面8自所述对接部12的前端向后且向外倾斜延伸用以导引所述对接部12插入所述对接腔11’内,如此方便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的对接。
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8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所述固持部21及自所述固持部21向前弯折延伸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和自所述固持部21向后延伸的所述焊接部23。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的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和所述固持部21均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3或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每一所述焊接部23具有一通孔231,所述焊接部23呈平板状且向后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外,所述焊接部23的所述通孔231用以压入所述电路板,所述通孔231使得所述焊接部23具有弹性或者用以供焊料伸入。
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8所示,所述固持部21具有所述竖直部211及自所述竖直部211的上下两侧沿左右方向上弯折形成两个所述平行部212,且所述竖直部211的上下两侧还设有若干所述凸刺2111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3或所述第二端子槽14干涉固定,且所述竖直部211的前端还向前延伸有所述插销213用以导引所述导电端子2插入所述第一端子槽13或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自所述固持部21的两个所述平行部212的前端向前弯折延伸有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沿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且沿彼此靠近的一侧弯折,每一所述接触弹片22的前侧设有一所述接触部221,两个所述接触部221相互面对。当所述对接端子2’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对接时,所述对接端子2’伸入且夹持于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之间与两个所述接触部221相接触导通。而且沿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底壁的两个所述第一凸肋6与对应收容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的两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接触弹片22大致正对,沿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对接部122顶壁的一个所述第一凸肋6与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接触弹片22大致正对。
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8所示,自所述固持部21的两个所述平行部212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两个所述夹持弹片24,两个所述夹持弹片24沿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且沿彼此靠近的一侧弯折,每一所述第一挡部15被夹持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2的两个所述夹持弹片24之间,每一所述第二挡部16同时挡止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2的两个所述夹持弹片24的后方,如此不仅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限位所述导电端子2,也可以防止所述导电端子2向后退出所述第一端子槽13和所述第二端子槽14。
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8所示,两个并列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中靠左侧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3内所述导电端子2为火线端子,靠右侧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3内的所述导电端子2为零线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的所述导电端子2为接地端子,如此使得所述电源连接器组件100能够传递电源信号。
如图15、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具有所述固持块3,所述固持块3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且遮蔽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所述第二端子槽14及所述第一掏料槽124的后端,进而避免所述焊接部23与所述电路板焊接时,焊料从所述第一端子槽13、所述第二端子槽14及所述第一掏料槽124进入到所述绝缘本体1内,进而导致所述接触部221被氧化,不利于所述导电端子2和所述对接端子2’的对接导通。所述固持块3还设有相互间隔的多个固定槽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的数量为三个),所述固定槽31可以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限位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向后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外和所述固持块3,使得所述焊接部23能够与所述电路板插接。
如图11、图12、图13、19和图20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具有所述对接本体1’,所述对接本体1’自后向前凹设有所述对接腔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腔11’于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为“凸”字形,与所述对接部12在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对接腔11’和所述对接部12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或者是梯形等其它形状)。而且所述对接腔11’的外壁面的形状于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也是呈“凸”字形,这样就能够保证所述对接腔11’的外壁面能够插入所述插入空间18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对接腔11’的外壁面在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或者是梯形等其它形状,只要所述插入空间18的形状能与其保持匹配即可)。
如图11、图12、图13、19和图20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的所述对接端子2’用以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对接,所述对接端子2’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所述对接端子2’沿左右方向上排成一排,另一所述对接端子2’位于一排所述对接端子2’的上方。每一所述对接端子2’具有一对接段21’和一焊脚22’,及连接于所述对接段21’和所述焊脚22’之间的所述定位段23’。所述对接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于多个所述对接端子2’,使得所述定位段23’埋设于所述对接本体1’内,所述对接段21’伸入所述对接腔11’内用以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对接。所述对接段21’呈平板状且夹持于一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之间,所述焊脚22’也呈平板状且朝远离所述对接腔11’的一侧延伸出所述对接本体1’外(即向前伸出所述对接本体1’)用以与所述线缆3000相互焊接。如此即使所述对接端子2’的焊脚22’通过焊料与所述线缆3000相焊接的时候,所述对接本体1’的所述对接腔11’的内底壁会挡止所述焊料,进而避免所述焊料伸入所述对接腔11’内而氧化所述对接段21’。所述对接本体1’对应每一所述对接端子2’的所述焊脚22’的左右两侧还设有两个定位孔(未标号,下同),在注塑所述对接本体1’治具可以通过所述定位孔定位所述对接端子2’。
如图11、图12、图13、19和图20所示,所述对接腔11’的内底壁凹设有两个第二掏料槽14’(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掏料槽14’的数量可以是三个等),从后向前看,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掏料槽14’分别位于所述对接端子2’的上下两侧。而且本实施例中,位于一排的两个所述对接端子2’和另一所述对接端子2’之间未设有所述第二掏料槽14’。
如图11、图12、图13、19和图20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还具有所述第一注塑块12’和所述第二注塑块13’,所述第一注塑块12’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注塑块13’的尺寸,且在成型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的过程中需先注塑成型所述第一注塑块12’,使得所述第一注塑件4块包覆并固定于所述对接本体1’的后侧、所述焊脚22’及部分所述线缆3000,在此之后再注塑成型所述第二注塑块13’,使得所述第二注塑块13’包覆于所述第一注塑块12’外侧;如此相较于仅一次注塑成型一个大的注塑块而言,分两次注塑成型,不仅可以避免一次注塑时塑胶过厚而使得塑胶缩水变形的情况发生,还由于分两次注塑,每次注塑成型的注塑块的体积较小,使得冲胶射出压力可控,让所述第一注塑块12’的成型材料能被更好地冲胶填充至多个所述对接端子2’的所述焊脚22’和所述线缆3000的周围,进而使得所述焊脚22’和所述线缆3000之间的接触更为牢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0及电源连接器组件100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侧壁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左右两侧壁相互平行且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分界面123相互连接,如此在保证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周围被绝缘材料包围且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具有相对安全的绝缘材料厚度的前提下,缩小了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体积,进而缩小了所述对接部12的整体体积,节约了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的制造成本,而且因为所述第一对接部121于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两个第一端子槽13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对接部122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4,如此使得所述第二端子槽14左右两侧的壁厚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3左右两侧的壁厚大致相同,这样在注塑成型所述对接部12的时候,减小所述对接部12产生缩水变形的问题,进而使所述对接部12与所述对接腔11’的形状及尺寸相匹配,从而使用较小的插拔力就能够使得所述对接部12顺利插入或退出所述对接腔11’,而且还因为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或者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凸肋6和所述第二凸肋7,故当所述对接部12插入所述对接腔11’时,所述第一凸肋6和所述第二凸肋7会限位在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之间,避免了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直接抵接,进一步减少了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对接时所需的插拔力,而且又因为所述第一凸肋6的至少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所述第二凸肋7的至少一侧也形成有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且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71均位于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11’的内壁面之间,如此所述导电端子2对接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通过所述第一散热空间61和所述第二散热孔进行散热,这样使得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有利于传输大电流。
(2)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侧壁的投影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右侧壁的投影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且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左右两侧壁均未设有所述第二凸肋7;如此使所述第二对接部122沿左右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尺寸,这样减小了所述第二端子槽14在左右方向上的壁厚,进而避免了所述第二对接部122在注塑成型的过程由于壁厚过厚而产生缩水的情况发生,而且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设置还能够使得整个所述对接部12的尺寸减小,从而使得所述对接部12不仅能够与本实施例中凸形的所述对接腔11’相互匹配对接,还能够兼容呈矩形或者梯形形状等其他形状的所述对接腔11’,这样增加了所述对接部12的兼容性,如此,使一款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就能匹配多款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节省了所述电源连接器组件100的制造成本。
(3)沿左右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掏料槽124,如此不仅保证了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内的所述零线端子和所述火线端子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进而避免了由于二者距离过近而产生点火花的情况产生,而且所述第一掏料槽124的设置还可以避免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之间的塑胶厚度过厚在注塑时在此处产生严重缩水的情况发生;所述第一掏料槽124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向前凹设形成且未贯穿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前表面,如此能够加强所述对接部12的前表面的塑胶强度,不仅避免由于所述对接部12的前表面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多次对接时受到撞击而产生破裂的情况发生,而且还可以使得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外观更加美观;沿从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掏料槽124的尺寸逐渐减小.如此方便将定位在第一逃料槽处的模具进行脱模。
(4)所述固持块3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且遮蔽所述第一端子槽13和所述第二端子槽14的后端,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接触弹片22和位于两个所述接触弹片22后方且呈平板状的所述焊接部23,所述接触弹片22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3或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向后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外且固持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31内用以与所述线缆3000相焊接;不仅较大幅度的减小了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的焊线位置的体积,而且所述固持块3遮蔽所述第一端子槽13和所述第二端子槽14,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设置在所述线缆3000和所述焊接部23之间的所述焊料向前流入所述第一端子槽13和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而导致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接触弹片22产生氧化影响所述接触弹片22的导电性能的情况发生,而且所述固持块3还能够挡止所述第一注塑件4和所述第二注塑件5在注塑成型时的液态的塑胶自后向前流入所述第一端子槽13和所述第二端子槽14内,避免影响所述接触弹片22和所述对接端子2’的对接;所述固持块3设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所述固定槽31,如此可以使得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相互隔离,避免两个所述导电端子2通过所述焊接部23接触导通而造成短路的情况发生。
(5)所述第一注塑件4包覆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侧、所述固持块3、所述焊接部23及部分所述线缆3000,所述第二注塑件5包覆于所述第一注塑件4外侧,且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所述基部11外侧壁面均向外超出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如此,相较于两个塑胶件相互组装扣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而言,直接注塑所述第一注塑件4和所述第二塑胶件不仅可以减小整个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的整体尺寸,而且还增加了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的防水性能,更因为所述第一注塑件4和所述第二注塑件5是分两次注塑成型的,相较于仅一次注塑成型一个大的注塑件而言,分两次注塑成型,不仅可以避免一次注塑时塑胶过厚而使得塑胶缩水变形的情况发生,还由于分两次注塑,每次注塑成型的注塑件的体积较小,使得冲胶射出压力可控,让所述第一注塑件4的成型材料能被更好地冲胶填充至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和所述线缆3000的周围,进而使得所述焊接部23和所述线缆3000之间的接触更为牢固;而且由于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所述基部11外侧壁面均向外超出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故还使得所述基部11可以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注塑件4和所述第二注塑件5在注胶时塑胶向前流动至所述对接部12的外壁面,进而使得所述对接部12能够顺利的插入所述对接腔11’内。
(6)所述对接腔11’自所述对接本体1’的后端向前凹设形成,所述对接端子2’伸入所述对接腔11’内,且所述对接腔11’的内底面凹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掏料槽14’,从后向前看,两个所述第二掏料槽14’分别位于所述对接端子2’的上下两侧,如此,可以减小所述对接腔11’的内底面的厚度,避免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在所述对接腔11’的内底面处产生严重缩水变形的情况发生,进而避免多个所述对接端子2’的所述定位段23’由于所述对接腔11’的内底面产生较大程度的缩水而向内偏移,进而导致所述对接端子2’的所述对接段21’向外朝彼此远离的一侧偏移的情况发生。
(7)所述插入空间18具有上下连通的所述第一插入空间181和所述第二插入空间182,所述第一插入空间181位于所述第二插入空间182的下方,所述第一插入空间181围绕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的外围,所述第二插入空间182围绕于所述第二对接部122的外围,且所述第二插入空间182的左右两侧壁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左右两侧壁的内侧;如此使得所述插接空间的尺寸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的所述对接本体1’相匹配,当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相对接时,所述插接空间的外壁面能够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限位所述对接本体1’,使得所述电源连接器10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0对接得更加稳定。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对接腔,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和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一第一对接部及于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一第二对接部,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相互平行且分别通过一分界面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于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两个第一端子槽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对接部沿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一第二端子槽,所述第二端子槽于上下方向上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相互平行且上下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槽内均收容有一个所述导电端子,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端子槽的投影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部分重叠;
至少一第一凸肋自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或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沿上下方向凸设,且所述第一凸肋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一散热空间,至少一第二凸肋自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或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沿左右方向凸设,且所述第二凸肋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二散热空间,且所述第一散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均位于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部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上方中部,且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底壁及所述第二对接部的顶壁于上下方向上分别凸设有所述第一凸肋,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凸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均设有一导引斜面,所述导引斜面自所述对接部的前端向后且向外倾斜延伸用以导引所述对接部插入所述对接腔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向前弯折延伸有两接触弹片,两个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且沿彼此靠近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底面对应两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凸肋,且沿上下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凸肋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弹片大致正对,所述第一对接部的顶壁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凸肋,沿上下方向上一个所述第一凸肋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弹片大致正对,且每一所述第一凸肋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散热空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左侧壁的投影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右侧壁的投影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左右两侧壁面的投影之间,且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均未设有所述第二凸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左右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之间具有一第一掏料槽,所述第一掏料槽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向前凹设形成且未贯穿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前表面,沿从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掏料槽的尺寸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具有一固持块,所述固持块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且遮蔽所述第一端子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后端,所述固持块设有相互间隔的多个固定槽,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弹片和位于两个所述接触弹片后方且呈平板状的一焊接部,所述接触弹片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或所述第二端子槽内,每一导电端子的所述焊接部向后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且固持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内用以与一线缆相焊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具有一第一注塑件和一第二注塑件,所述第一注塑件包覆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侧、所述固持块、所述焊接部及部分所述线缆,所述第二注塑件包覆于所述第一注塑件外侧,且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所述基部外侧壁面均向外超出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且所述基部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注塑件和所述第二注塑件在注胶时塑胶向前流动至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向后弯折延伸有两夹持弹片,两个所述夹持弹片沿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且沿彼此靠近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端子槽的内壁及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内壁均对应于所述夹持弹片凸设有一第一挡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挡部后方的一第二挡部,所述第一挡部被夹持于两个所述夹持弹片之间,所述第二挡部同时挡止两个所述夹持弹片的后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并列的所述第一端子槽中靠左侧的所述第一端子槽内所述导电端子为火线端子,靠右侧的所述第一端子槽内的所述导电端子为零线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槽内的所述导电端子为接地端子,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到所述第二端子槽的最小距离。
10.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沿前后方向上相互对接的一电源连接器和一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和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对接部和一围绕部,所述围绕部包围所述对接部的四周,且所述围绕部与所述对接部之间具有一插入空间,所述对接部具有一第一对接部及于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一第二对接部,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两侧壁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左右两侧壁相互平行且分别通过一分界面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于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两个第一端子槽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槽于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对接部沿前后方向上贯穿有一第二端子槽,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槽内均收容有一个所述导电端子,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对接部的投影与任一所述第一端子槽部分重叠;
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对接腔,所述对接腔用以供所述对接部对接插入;
至少一第一凸肋自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或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沿上下方向凸设,至少一第二凸肋自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或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沿左右方向凸设,当所述电源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插入空间内,所述对接部插入所述对接腔内,所述第一凸肋、所述第二凸肋和所述围绕部共同限位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第一凸肋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一散热空间,所述第二凸肋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一第二散热空间,且所述第一散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散热空间均位于所述对接部的外壁面和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空间具有上下连通的一第一插入空间和一第二插入空间,所述第一插入空间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一插入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外侧壁和所述围绕部之间,所述第二插入空间与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二插入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外侧壁和所述围绕部之间,且沿上下方向上看,所述第二插入空间的左右两侧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左右两侧壁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多个对接端子及注塑于多个所述对接端子的一对接本体,所述对接腔自所述对接本体的后端向前凹设形成,所述对接端子伸入所述对接腔内,且所述对接腔的内底面凹设有至少两第二掏料槽,从后向前看,两个所述第二掏料槽分别位于所述对接端子的上下两侧。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具有一固持块,所述固持块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且遮蔽所述第一端子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槽的后端,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弹片和位于两个所述接触弹片后方且呈平板状的一焊接部,所述接触弹片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或所述第二端子槽内,所述焊接部向后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且所述焊接部具有一通孔用以压入一电路板。
CN202321348952.3U 2023-05-30 2023-05-30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202094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8952.3U CN220209456U (zh) 2023-05-30 2023-05-30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8952.3U CN220209456U (zh) 2023-05-30 2023-05-30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9456U true CN220209456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1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48952.3U Active CN220209456U (zh) 2023-05-30 2023-05-30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94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7870B (zh) 電連接器以及電連接器組件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09361096B (zh) 线缆连接器
CN210350162U (zh) 电连接器
CN112886340A (zh) 电连接器
WO2022135541A1 (zh) Usb插座及其制造方法
US6926562B1 (en)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pacer
CN107017501B (zh) 电连接器
TW201618390A (zh) 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CN220209456U (zh)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CN109687224B (zh) 电连接器
CN107039828B (zh) 电连接器
CN109449660B (zh) 线缆连接器
CN110416829B (zh) 电连接器
CN109301544B (zh) 电连接器
CN114784548A (zh) 电连接器
CN110323600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0299644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1038440Y (zh) 连接器组合结构
CN216563594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4379039U (zh) Usb防水插接座
CN220873873U (zh) 电连接器
CN215184673U (zh) 电连接器
CN220692351U (zh) 改进的插入式6pin连接器
CN110474193B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