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0111U - 包装容器 - Google Patents

包装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0111U
CN220200111U CN202321524718.1U CN202321524718U CN220200111U CN 220200111 U CN220200111 U CN 220200111U CN 202321524718 U CN202321524718 U CN 202321524718U CN 220200111 U CN220200111 U CN 220200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liquid outlet
pipe section
connecting pipe
packaging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247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士春
邹福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x RL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x RL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x RL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x RL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247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0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0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0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容器,包括:内瓶,用于容装物料,内瓶由柔性材料制成,内瓶包括内瓶身和与内瓶身连接的内瓶口部;外瓶,套设于内瓶的外侧,外瓶包括外瓶身和与外瓶身连接的外瓶口部,外瓶身的周向侧壁相对地设有两个开口,以允许内瓶身面对两个开口的部分能够被按压;肩套,分别与内瓶口部和外瓶口部连接,肩套形成有与内瓶连通的中心通道;出液嘴,设置于中心通道;以及瓶盖,可拆卸地与肩套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出液嘴。本申请实施例由于外瓶身设置两个开口,使内瓶身能够通过两个开口被按压,从而使得内瓶中的物料能够经由出液嘴向外挤出。由于仅能够通过两个开口按压内瓶身,减少了按压面积,从而在按压时能够避免出液量过大。

Description

包装容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包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装容器。
背景技术
盛放液态物料的包装容器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柔性材料制作柔性瓶身,另一种是采用硬质材料制作硬质瓶身。对于硬质瓶身而言,需要通过出液泵将物料从瓶口泵出,一方面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存在使用后期部分物料残留在瓶内,不能泵出的缺陷。对于柔性瓶身,通常通过按压瓶身将物料从瓶口挤出,由于按压瓶身时通常手部与瓶身的接触面积较大,导致按压时容易出现出液量过多的情况,用户体验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容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包装容器包括:内瓶,用于容装物料,内瓶由柔性材料制成,内瓶包括内瓶身和与内瓶身连接的内瓶口部;外瓶,套设于内瓶的外侧,外瓶包括外瓶身和与外瓶身连接的外瓶口部,外瓶身的周向侧壁相对地设有两个开口,以允许内瓶身面对两个开口的部分能够被按压;肩套,分别与内瓶口部和外瓶口部可拆卸地连接,肩套形成有与内瓶连通的中心通道;出液嘴,设置于中心通道,当内瓶身面对两个开口的部分被按压时,内瓶中的物料能够通过出液嘴向外流出;以及瓶盖,可拆卸地与肩套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出液嘴。
进一步地,外瓶身与外瓶口部相对的一端为封闭端,外瓶口部的内径大于内瓶的外径,以使内瓶能够经由外瓶口部向下进入外瓶。
进一步地,内瓶身的外径自上向下逐渐减小,外瓶的内径相应地自上向下逐渐减小,以便于内瓶身经由外瓶口部向下进入外瓶。
进一步地,肩套包括:环形段,形成在中心通道的径向外侧;和第一连接管段,形成在环形段的径向外侧,其中,外瓶口部和第一连接管段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段的径向内侧表面形成第一内螺纹,外瓶口部的径向外侧表面形成与第一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外瓶口部的外径小于外瓶身的外径,当外瓶口部和第一连接管段螺纹连接时,第一连接管段的径向外侧表面基本与外瓶身的径向外侧表面平齐。
进一步地,肩套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段,与第一连接管段同轴设置,第二连接管段的内径小于第一连接管段的内径,第二连接管段与第一连接管段远离外瓶的一端通过环形面相接,环形段在第二连接管段的径向内侧与第二连接管段的另一端相接,其中,内瓶口部向上凸出于外瓶口部,以与第二连接管段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内瓶身与内瓶口部相接的一端的外径大于第二连接管段的内径,内瓶身在环形面下方与环形面抵接。
进一步地,内瓶口部包括:第一瓶口部和连接在第一瓶口部与内瓶身之间的第二瓶口部,第二瓶口部的内径大于第一瓶口部的内径,第二瓶口部与第二连接管段螺纹连接;肩套还包括:插接管段,自环形段的面对内瓶的一侧表面朝内瓶的第一瓶口部延伸,以在第一瓶口部的径向内侧与第一瓶口部插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管段的径向外侧形成外螺纹,瓶盖的径向外侧形成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进一步地,肩套还包括:中心管段,自环形段的径向内缘朝内瓶的方向延伸,中心管段限定形成中心通道,中心管段的下端形成有至少一个沿径向贯穿管壁的侧向通道;底部端面,将中心管段的下端口封闭;以及内塞,自底部端面向上延伸进入中心通道,其中,出液嘴面对内瓶的一侧形成开口端,出液嘴的开口端与内塞插接,出液嘴邻近开口端一侧的径向内壁向内凹陷形成开槽,开槽沿轴向贯穿开口端的端面,出液嘴的开口端与底部端面之间存在间距,以使内瓶中的物料能够经由侧向通道进入开槽,从而进入出液嘴的径向内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瓶通过内瓶口部与肩套可拆卸地连接,外瓶通过外瓶口部与肩套可拆卸地连接,从而通过肩套将内瓶和外瓶组装在一起。由于外瓶身设置两个开口,使内瓶身能够通过两个开口被按压,从而使得内瓶中的物料能够经由出液嘴向外挤出。由于仅能够通过两个开口按压内瓶身,减少了按压面积,从而在按压时能够避免出液量过大。在内瓶中的物料用完之后,只需将肩套拆下,即可实现内瓶的更换,操作简单便捷。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本申请内容中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本身,本申请内容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本申请所有的、全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申请所作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申请有全面的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包装容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包装容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包装容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内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外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肩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肩套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包装容器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包装容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9所示结构的放大图,图中省略了瓶盖;
图11是图3所示出液嘴的结构示意图。
应该注意的是,附图并未按比例绘制,并且出于说明目的,在整个附图中类似结构或功能的元素通常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还应该注意的是,附图只是为了便于描述优选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本身。附图没有示出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每个方面,并且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00、包装容器;
10、内瓶;11、内瓶身;12、内瓶口部;121、第一瓶口部;1211、环形凸肋;122、第二瓶口部;1221、外螺纹;
20、外瓶;21、外瓶身;211、开口;22、外瓶口部;221、外螺纹;
30、肩套;31、第一连接管段;311、第一内螺纹;312、环形面;32、第二连接管段;321、第二内螺纹;322、外螺纹;33、环形段;34、中心通道;35、中心管段;351、凸台;36、插接管段;37、底部端面;38、内塞;39、侧向通道;
40、瓶盖;41、内塞;
50、出液嘴;51、开口端;52、端面;53、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多个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方法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如前所述,对于成本低的柔性瓶身,按压时容易出现出液量过多的情况。此外,当包装容器内部容装的物料用完之后,用户会将整个包装容器丢弃,造成材料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十分不利于环保。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容器。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包装容器100包括:内瓶10,外瓶20,肩套30,出液嘴50以及瓶盖40。内瓶10用于容装物料。当物料为化妆品时,该包装容器100为化妆品容器。内瓶10由柔性材料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瓶10例如可以由软胶制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瓶10也可以由本领域常用的其他柔性材料制成。
参见图4,内瓶10包括内瓶身11和与内瓶身11连接的内瓶口部12。容易理解,当内瓶身11的周向侧壁被按压时,内瓶身11的周向侧壁向内挤压发生变形,从而将内瓶10中容装的物料从内瓶口部12向外挤出。
外瓶20套设于内瓶10的外侧。参见图5,外瓶20包括外瓶身21和与外瓶身21连接的外瓶口部22。外瓶身21的周向侧壁相对地设有两个开口211,以允许内瓶身11在两个开口211的位置被按压。肩套30分别与内瓶口部12和外瓶口部22可拆卸地连接。
参见图6和图7,肩套30形成有与内瓶10连通的中心通道34。出液嘴50设置于中心通道34,当内瓶身11面对两个开口211的部分被按压时,内瓶10中的物料能够通过出液嘴50向外流出。瓶盖40可拆卸地与肩套30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出液嘴5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瓶10通过内瓶口部12与肩套30连接,外瓶20通过外瓶口部22与肩套30连接,从而通过肩套30将内瓶10和外瓶20组装在一起。由于外瓶身21设置两个开口211,使内瓶身11能够通过两个开口211被按压,从而使得内瓶10中的物料能够经由出液嘴50向外挤出。由于仅能够通过两个开口211按压内瓶身11,减少了按压面积,从而在按压时能够避免出液量过大。在内瓶10中的物料用完之后,只需将肩套30拆下,即可实现内瓶10的更换,操作简单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瓶身11的周向侧壁可以设有向外凸出的两个凸起部,两个凸起部可以分别面对外瓶身21的两个开口211,以分别位于相应的开口211内。通过按压两个凸起部,即可将物料从内瓶10中挤出,从而既便于用户的按压操作,又增加了包装容器100整体的美观性。
外瓶身21与外瓶口部22相对的一端为封闭端。外瓶口部22的内径大于内瓶10的外径,以使内瓶10能够经由外瓶口部22向下进入外瓶20。外瓶20可以为敞口结构,其通过与肩套30连接共同形成能够将内瓶10封闭在内的腔体。
具体地,外瓶20可以包括底壁和自底壁的周缘向上延伸的周向侧壁,周向侧壁的顶部形成外瓶口部22,周向侧壁的其余部分和底壁共同形成外瓶身21。外瓶身21的内壁与外瓶口部22的内壁光滑过渡。
内瓶身11的外径自上向下逐渐减小,外瓶20的内径相应地自上向下逐渐减小,以便于内瓶身11经由外瓶口部22向下进入外瓶20。内瓶身11与外瓶20之间可以为间隙配合。
肩套30可以包括:环形段33和第一连接管段31。环形段33形成在中心通道34的径向外侧,第一连接管段31形成在环形段33的径向外侧,外瓶口部22和第一连接管段31螺纹连接。
第一连接管段31的径向内侧表面形成第一内螺纹311,外瓶口部22的径向外侧表面形成与第一内螺纹311配合的外螺纹221。外瓶口部22的外径小于外瓶身21的外径,当外瓶口部22和第一连接管段31螺纹连接时,第一连接管段31的径向外侧表面基本与外瓶身21的径向外侧表面平齐,以增加包装容器100的整体美观性。
肩套30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管段32,与第一连接管段31同轴设置,第二连接管段32的内径小于第一连接管段31的内径,第二连接管段32与第一连接管段31远离外瓶20的一端通过环形面312相接,环形段33在第二连接管段32的径向内侧与第二连接管段32的另一端相接。内瓶口部12向上凸出于外瓶口部22,以与第二连接管段32螺纹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接管段32的径向内侧表面形成第二内螺纹321,内瓶口部12的径向外侧表面形成与第二内螺纹321配合的外螺纹1221。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外瓶口部22与第一连接管段31螺纹连接,内瓶口部12与第二连接管段32螺纹连接,从而在更换内瓶10时,仅需要通过转动肩套30,即能够将肩套30和内瓶10与外瓶20分离,然后将内瓶10从外瓶20取出,再转动肩套30,即能够将肩套30和内瓶10分离,实现内瓶10的更换。
参见图8和图9,内瓶身11与内瓶口部12相接的一端的外径大于内瓶口部12的外径,即,大于第二连接管段32的内径,且小于外瓶口部22端面处的内径。内瓶身11在环形面312下方与环形面312抵接。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内瓶身11在环形面312下方与环形面312抵接,以及内瓶口部12与第二连接管段32螺纹连接,使得内瓶10能够稳定地安装在外瓶20内,而不发生晃动。
内瓶身11与内瓶口部12相接的一端可以与外瓶口部22的端面基本平齐。
内瓶口部12包括:第一瓶口部121和连接在第一瓶口部121与内瓶身11之间的第二瓶口部122,第二瓶口部122的内径大于第一瓶口部121的内径,第二瓶口部122与第二连接管段32螺纹连接。即,外螺纹1221形成在第二瓶口部122。肩套30还包括:插接管段36,自环形段33的面对内瓶10的一侧表面朝内瓶10的第一瓶口部121延伸,以在第一瓶口部121的径向内侧与第一瓶口部121插接。第一瓶口部121的径向外侧形成环形凸肋1211,以提高第一瓶口部121的强度。插接管段36位于中心通道34径向外侧,且位于第二连接管段32的径向内侧,插接管段36与第二连接管段32同轴。通过设置插接管段36,可以在内瓶10的第二瓶口部122与肩套30的第二连接管段32螺纹连接时,肩套30的插接管段36进入内瓶10的第一瓶口部121中与第一瓶口部121插接,从而将第一瓶口部121密封,避免从第一瓶口部121流出的物料依次经过第二连接管段32与第二瓶口部122之间的间隙流至内瓶10外部。
参见图6、图7、图9以及图10,肩套30还可包括:中心管段35,底部端面37以及内塞38。中心管段35自环形段33的径向内缘朝内瓶10的方向延伸,中心管段35限定形成中心通道34。中心管段35的下端形成有至少一个沿径向贯穿管壁的侧向通道39。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中心管段35的下端形成有两个沿径向贯穿管壁的侧向通道39。
底部端面37将中心管段35的下端口封闭,以使内瓶10中的物料仅能够经由侧向通道39进入中心通道34。
参见图10和图11,出液嘴50面对内瓶10的一侧形成开口端51,出液嘴50的开口端51与内塞38插接。出液嘴50邻近开口端51一侧的径向内壁向内凹陷形成开槽53,开槽53沿轴向贯穿开口端51的端面52,出液嘴50的开口端51与底部端面37之间存在间距,以使内瓶10中的物料能够经由侧向通道39进入开槽53,从而进入出液嘴50的径向内侧。
出液嘴50背对内瓶10的一端为出液端。出液嘴50的径向内侧为出液通道。出液端的出口小于出液通道。由于内瓶10中的物料经由侧向通道39进入开槽53,再经由开槽53进入出液嘴50的出液通道,从而通过出液嘴50和肩套30在内瓶10与出液端之间形成供物料流动的通路,在流经该通路时,物料的流动方向发生多次改变,且通路的横截面积较小,使得从出液端流出的物料的流量基本能够被调控。例如,物料能够一滴一滴地从出液端流出,从而便于用户掌握物料的使用量。
开槽53的上端可以高于内塞38的上端,以使进入开槽53的物料能够进入出液嘴50的径向内侧。侧向通道39可以向下贯穿底部端面37,以利于内瓶10中的物料进入侧向通道39。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管段35下端周缘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凸台351,侧向通道39沿径向贯穿凸台351,出液嘴50的开口端51的端面与凸台351接触,以保证出液嘴50的开口端51与底部端面37之间存在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段32的径向外侧形成外螺纹322,瓶盖40的径向外侧形成与外螺纹322配合的内螺纹。
肩套30、内瓶10、外瓶20分别为一体成型件。肩套30、外瓶20均由硬质材料制成。例如,肩套30、外瓶20可由塑料制成。
瓶盖40可以形成有与出液嘴50相适配的凹槽,凹槽内部形成内塞41,以将出液嘴50封闭。
对于本申请的实施例,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瓶,用于容装物料,所述内瓶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内瓶包括内瓶身和与所述内瓶身连接的内瓶口部;
外瓶,套设于所述内瓶的外侧,所述外瓶包括外瓶身和与所述外瓶身连接的外瓶口部,所述外瓶身的周向侧壁相对地设有两个开口,以允许所述内瓶身面对所述两个开口的部分能够被按压;
肩套,分别与所述内瓶口部和所述外瓶口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肩套形成有与所述内瓶连通的中心通道;
出液嘴,设置于所述中心通道,当所述内瓶身面对所述两个开口的部分被按压时,所述内瓶中的物料能够通过所述出液嘴向外流出;以及
瓶盖,可拆卸地与所述肩套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出液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瓶身与所述外瓶口部相对的一端为封闭端,
所述外瓶口部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瓶的外径,以使所述内瓶能够经由所述外瓶口部向下进入所述外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瓶身的外径自上向下逐渐减小,所述外瓶的内径相应地自上向下逐渐减小,以便于所述内瓶身经由所述外瓶口部向下进入所述外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套包括:
环形段,形成在所述中心通道的径向外侧;和
第一连接管段,形成在所述环形段的径向外侧,
其中,所述外瓶口部和所述第一连接管段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段的径向内侧表面形成第一内螺纹,所述外瓶口部的径向外侧表面形成与所述第一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所述外瓶口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瓶身的外径,当所述外瓶口部和所述第一连接管段螺纹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管段的径向外侧表面基本与所述外瓶身的径向外侧表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套还包括:
第二连接管段,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段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段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段的内径,所述第二连接管段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段远离所述外瓶的一端通过环形面相接,所述环形段在所述第二连接管段的径向内侧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段的另一端相接,
其中,所述内瓶口部向上凸出于所述外瓶口部,以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段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瓶身与所述内瓶口部相接的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管段的内径,所述内瓶身在所述环形面下方与所述环形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瓶口部包括:第一瓶口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瓶口部与所述内瓶身之间的第二瓶口部,所述第二瓶口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瓶口部的内径,所述第二瓶口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段螺纹连接;
所述肩套还包括:插接管段,自所述环形段的面对所述内瓶的一侧表面朝所述内瓶的第一瓶口部延伸,以在所述第一瓶口部的径向内侧与所述第一瓶口部插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段的径向外侧形成外螺纹,所述瓶盖的径向外侧形成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套还包括:
中心管段,自所述环形段的径向内缘朝所述内瓶的方向延伸,所述中心管段限定形成所述中心通道,所述中心管段的下端形成有至少一个沿径向贯穿管壁的侧向通道;
底部端面,将所述中心管段的下端口封闭;以及
内塞,自所述底部端面向上延伸进入所述中心通道,
其中,所述出液嘴面对所述内瓶的一侧形成开口端,所述出液嘴的开口端与所述内塞插接,所述出液嘴邻近所述开口端一侧的径向内壁向内凹陷形成开槽,所述开槽沿轴向贯穿所述开口端的端面,所述出液嘴的开口端与所述底部端面之间存在间距,以使所述内瓶中的物料能够经由所述侧向通道进入所述开槽,从而进入所述出液嘴的径向内侧。
CN202321524718.1U 2023-06-14 2023-06-14 包装容器 Active CN220200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4718.1U CN220200111U (zh) 2023-06-14 2023-06-14 包装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4718.1U CN220200111U (zh) 2023-06-14 2023-06-14 包装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0111U true CN220200111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3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24718.1U Active CN220200111U (zh) 2023-06-14 2023-06-14 包装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01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86754B2 (en) Wine and liquor aerator fitment
US20210061527A1 (en) Dispensing closure
US7229229B2 (en) Liquid dispenser
CN220200111U (zh) 包装容器
US20240051714A1 (en) Container cap and container having same coupled thereto
JP6775873B2 (ja) 注出容器
CN204038079U (zh) 一种瓶子
JP6351470B2 (ja) スクイズ容器用キャップ
US7334705B2 (en) Container
CN212465248U (zh) 一种替换装膏霜瓶
JP2009083879A (ja) 二剤混合容器
CN210556213U (zh) 一种双层化妆品瓶
CN218355010U (zh) 化妆品容器
CN201864155U (zh) 一种节能溶液瓶灌液口的结构装置
JP3795216B2 (ja) 注出容器のキャップ
JP2008162633A (ja) 容器
JP4916667B2 (ja) 注出容器
CN211593539U (zh) 一种瓶盖及一种瓶子
JP7330629B2 (ja) スポイト容器
JP3120768U (ja) 化粧水用容器
CN220702019U (zh) 高密封按压真空瓶
CN210479540U (zh) 一种可伸缩侧撕的盖组件
JP6012985B2 (ja) チューブ容器
CN212048625U (zh) 液体瓶
CN221024754U (zh) 一种瓶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