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8150U - 粘棒工装 - Google Patents

粘棒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98150U
CN220198150U CN202321608182.1U CN202321608182U CN220198150U CN 220198150 U CN220198150 U CN 220198150U CN 202321608182 U CN202321608182 U CN 202321608182U CN 220198150 U CN220198150 U CN 2201981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ttom plate
stick
hole
inver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081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海洋
贺基凯
李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081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981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981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981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anding Axle, Rod, Or Tube Structures Coupled By Welding, Adhesion, O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切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粘棒工装。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粘胶方式存在人力投入大、效率低、粘棒效果差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粘棒工装包括:底板,底板的顶面形成有用于与待粘接件配合的第一基准面;侧板,侧板连接于底板,侧板的两个侧面中朝向底板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与待切割件配合的第二基准面,侧板的下部与底板的顶面之间设置有允许待粘接件穿过的过孔。通过设置粘棒工装,可以利用粘棒工装来辅助技术人员实现待切割件与待粘接件之间的粘胶,减少人工投入,提高粘棒效率和粘棒效果。

Description

粘棒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切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粘棒工装。
背景技术
线切割是一种通过切割线的高速往复运动,并与待切割件(比如光伏硅棒、半导体、碳化硅、蓝宝石、磁材等材料)相对移动,以使切割线切割待切割工件的一种加工方法。切割前,需要将待切割件安装到进给装置上,通常的安装方式是将待切割件粘接在垫板(如树脂板或玻璃板)上,再将垫板粘接到进给装置的晶托上,最后将粘接好的晶托安装在进给装置上。
随着待切割件的尺寸越来越大,粘胶难度越来越大,现有的粘胶过程中,技术人员组合使用各种粘胶零部件来辅助粘胶。但随着待切割件尺寸的增加,这种组合使用粘胶零部件进行粘胶效果不太理想,而且还存在人工投入大、效率低、粘棒效果差等缺陷。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粘胶方式存在人力投入大、效率低、粘棒效果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粘棒工装,所述粘棒工装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面形成有用于与待粘接件配合的第一基准面;
侧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侧板的两个侧面中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与待切割件配合的第二基准面,所述侧板的下部与所述底板的顶面之间设置有允许待粘接件穿过的过孔。
通过设置粘棒工装,可以利用粘棒工装来辅助技术人员实现待切割件与待粘接件之间的粘胶,从而减少人工投入,提高粘棒效率和粘棒效果。具体地,通过底板的第一基准面来定位待粘接件,通过侧板的第二基准面来定位待切割件,从而确定待切割件与待粘接件之间的粘接位置,方便待切割件与待粘接件之间的粘胶。
在上述粘棒工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端。
在上述粘棒工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板上开设有所述过孔。
在上述粘棒工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的底面一端开设有沉头孔,所述侧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侧板的底侧面抵接于所述底板的顶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或者
所述底板的顶面一端开设有台阶面,所述底板的底面对应所述台阶面的位置开设有沉头孔,所述侧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侧板的底侧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或者
所述底板一端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侧板上对应地开设有沉头孔,所述侧板抵接于所述底板一端的侧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
在上述粘棒工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板为倒U型板,所述倒U型板与所述底板围设形成所述过孔。
在上述粘棒工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的底面一端开设有沉头孔,所述倒U型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倒U型板的底侧面抵接于所述底板的顶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或者
所述底板的顶面一端开设有台阶面,所述底板的底面对应所述台阶面的位置开设有沉头孔,所述倒U型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倒U型板的底侧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或者
所述底板一端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倒U型板上对应地开设有沉头孔,所述倒U型板抵接于所述底板一端的侧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
在上述粘棒工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板垂直于所述底板。
侧板垂直于底板的设置方式,有利于提高粘棒工装的定位精度,提高粘棒效果。
在上述粘棒工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粘棒工装还包括多个底脚,所述多个底脚安装在所述底板的底面,用于支撑所述底板。
通过设置底脚,可以对底板进行支撑,有利于提高底板的稳定性。
在上述粘棒工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脚为脚杯。
底脚为脚杯,可以通过调节脚杯来调节底板的平行度,提高粘棒效果。
在上述粘棒工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和/或所述侧板上开设有吊装孔。
通过设置吊装孔,可以方便粘棒工装的吊装和运输,提高粘棒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粘棒工装的轴测图;
图2为本申请的粘棒工装的另一视角的轴测图;
图3为本申请的粘棒工装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底板;11、沉头孔;12、台阶面;2、侧板;21、螺纹孔;3、过孔;4、螺栓;5、底脚;6、吊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是结合待粘接件为树脂板进行介绍的,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应用于其他应用场景。例如,待粘接件还可以为晶托,树脂板还可以替换为玻璃板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对本申请的粘棒工装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申请的粘棒工装的轴测图。
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现有粘胶方式存在人力投入大、效率低、粘棒效果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粘棒工装,粘棒工装包括底板1和侧板2。底板1的顶面形成有用于与待粘接件配合的第一基准面。侧板2连接于底板1,侧板2的两个侧面中朝向底板1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与待切割件配合的第二基准面,侧板2的下部与底板1的顶面之间设置有允许待粘接件穿过的过孔3。其中,上述侧板2朝向底板1的侧面指的是侧板2的正反两个大侧面中朝向底板1一侧的侧面,而非侧板2周向的侧边。
以待粘接件为垫板,且垫板选用树脂板,待切割件为晶棒为例。粘棒过程中,首先将树脂板放置在底板1的顶面,然后将晶棒放置在树脂板上侧,且晶棒一端的端面抵接在侧板2上。随后调整树脂板相对于晶棒的位置,使得树脂板与晶棒的端面重合。调整完毕后,使用粘接胶将晶棒与树脂板粘接好,待胶体固定后进行下一工序,如执行树脂板与晶托之间的粘接工序。
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粘棒工装,可以利用粘棒工装来辅助技术人员实现待切割件与待粘接件之间的粘胶,减少人工投入,提高粘棒效率和粘棒效果。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申请的粘棒工装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介绍。其中,图2为本申请的粘棒工装的另一视角的轴测图;
图3为本申请的粘棒工装的侧视图。
如图1至3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粘棒工装包括底板1、侧板2和底脚5。
底板1成矩形板,其顶面为第一基准面。底板1上开设有吊装孔6。本申请中吊装孔6开设有两个,两个吊装孔6分布在底板1的顶面靠近两个侧边处。
通过设置吊装孔6,可以方便粘棒工装的吊装和运输,提高粘棒效率。
当然,底板1的具体结构形状并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以便调整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底板1还可以为方形、长条形等。另外,吊装孔6的开设位置并非仅限于底板1,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其开设在侧板2上,并且吊装孔6的数量并非是限制性地,除了两个外,还可以开设为一个、三个或更多。当然,吊装孔6也可以不设置。
继续参照图1至图3,侧板2设置于底板1的一端,且侧板2垂直于底板1,第二基准面为侧板2朝向底板1一侧的侧面。具体地,侧板2为倒U型板,底板1的顶面一端开设有台阶面12,底板1的底面对应台阶面12的位置开设有沉头孔11,倒U型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21,倒U型板的底侧面抵接于台阶面12的底面,倒U型板的侧面抵接在台阶面12的竖直面,螺栓4穿过沉头孔11紧固于螺纹孔21,从而将倒U型板紧固在底板1上。连接好后,倒U型板与台阶面12之间围设形成过孔3。
侧板2垂直于底板1的设置方式,有利于提高粘棒工装的定位精度,提高粘棒效果。设置台阶面12,不仅方便倒U型板的连接定位,而且在粘棒过程中,还有利于通过台阶面12的竖直面实现待粘接件与待切割件之间的基准定位,提高粘棒精度。
当然,倒U型板与底板1的具体连接方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举例而言,一种替换方式中,底板1不设置台阶面12,底板1的底面一端开设有沉头孔11,倒U型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21,倒U型板的底侧面抵接于底板1一端的顶面,螺栓4穿过沉头孔11紧固于螺纹孔21。另一种替换方式中,底板1一端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21,倒U型板上对应地开设有沉头孔11,倒U型板的侧面抵接于底板1一端的侧面,螺栓4穿过沉头孔11紧固于螺纹孔21。
当然,侧板2设置为倒U型板仅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对侧板2的结构进行调整,只要侧板2与底板1之间具有过孔3即可。举例而言,侧板2上可以开设完整的过孔3。相应地,侧板2与底板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底板1的底面一端开设有沉头孔11,侧板2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21,侧板2的底侧面抵接于底板1一端的顶面,螺栓4穿过沉头孔11紧固于螺纹孔21。
第二种,底板1的顶面一端开设有台阶面12,底板1的底面对应台阶面12的位置开设有沉头孔11,侧板2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21,侧板2的底侧面抵接于台阶面12的底面,侧板2的侧面抵接于台阶面12的竖直面,螺栓4穿过沉头孔11紧固于螺纹孔21。
第三种,底板1一端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21,侧板2上对应地开设有沉头孔11,侧板2抵接于底板1一端的侧面,螺栓4穿过沉头孔11紧固于螺纹孔21。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沉头孔11还可以替换为通孔。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侧板2与底板1垂直设置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侧板2与底板1还可以以一定角度设置,该角度可以为锐角或钝角。
参照图1至图3,多个底脚5安装在底板1的底面,用于支撑底板1。具体地,底脚5在本申请中优选地采用脚杯。本申请中,脚杯设置有四个,四个脚杯分布于底板1的四个转角处。
通过设置底脚5,可以对底板1进行支撑,有利于提高底板1的稳定性。底脚5为脚杯,可以通过调节脚杯来调节底板1的平行度,提高粘棒效果。
当然,底脚5的形式和数量本申请中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底脚5可以选择不可调底脚5,数量还可以为三个、五个、六个或更多。当然,本申请是结合设置底脚5为例进行介绍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底脚5。
下面对本申请的粘棒工装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在粘棒前,将粘棒工装吊装运输至粘棒工位,并调节底脚5,使得底板1呈水平状态。粘棒过程中,首先将树脂板放置在底板1的顶面,然后将晶棒放置在树脂板上侧,且晶棒一端的端面抵接在侧板2上。随后调整树脂板相对于晶棒的位置,使得树脂板与晶棒的端面重合,也即与台阶面12的竖直面重合。调整完毕后,使用粘接胶将晶棒与树脂板粘接好,待胶体固定后进行下一工序,如执行树脂板与晶托之间的粘接工序。
当然,上述工作原理仅为示例性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的粘棒工装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棒工装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面形成有用于与待粘接件配合的第一基准面;
侧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侧板的两个侧面中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与待切割件配合的第二基准面,所述侧板的下部与所述底板的顶面之间设置有允许待粘接件穿过的过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开设有所述过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底面一端开设有沉头孔,所述侧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侧板的底侧面抵接于所述底板的顶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或者
所述底板的顶面一端开设有台阶面,所述底板的底面对应所述台阶面的位置开设有沉头孔,所述侧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侧板的底侧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或者
所述底板一端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侧板上对应地开设有沉头孔,所述侧板抵接于所述底板一端的侧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为倒U型板,所述倒U型板与所述底板围设形成所述过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底面一端开设有沉头孔,所述倒U型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倒U型板的底侧面抵接于所述底板的顶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或者
所述底板的顶面一端开设有台阶面,所述底板的底面对应所述台阶面的位置开设有沉头孔,所述倒U型板的底侧面对应地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倒U型板的底侧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或者
所述底板一端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倒U型板上对应地开设有沉头孔,所述倒U型板抵接于所述底板一端的侧面,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紧固于所述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垂直于所述底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棒工装还包括多个底脚,所述多个底脚安装在所述底板的底面,用于支撑所述底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脚为脚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棒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或所述侧板上开设有吊装孔。
CN202321608182.1U 2023-06-21 2023-06-21 粘棒工装 Active CN2201981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8182.1U CN220198150U (zh) 2023-06-21 2023-06-21 粘棒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8182.1U CN220198150U (zh) 2023-06-21 2023-06-21 粘棒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98150U true CN220198150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7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08182.1U Active CN220198150U (zh) 2023-06-21 2023-06-21 粘棒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981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26299A (en) Method of attaching guideways to a machine tool bed
CN110578654B (zh) 叶片成型方法以及叶片
CN109317996B (zh) 一种用于加工中心的有色金属薄网格件平面加工装夹模块
CN220198150U (zh) 粘棒工装
CN202528331U (zh) 一种用于蓝宝石晶棒c轴定向粘接装置
CN220198149U (zh) 粘棒工装
CN211921335U (zh) 一种玻璃粘合工装
CN208772651U (zh) 应用于烧结钕铁硼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置
CN201603878U (zh) 一种车床刀座
CN210232662U (zh) 一种镜片磨边机夹持装置
CN209999009U (zh) 一种抛光垫开孔装置
CN217035609U (zh) 一种具有辅助定位机构的晶圆划片设备
CN211978560U (zh) 适用于密封胶短期剪切强度检测的工装
CN203228032U (zh) 铣凸台端面夹具
CN207954006U (zh) 用于蜂窝纸板的锯斜边装置
CN213714875U (zh) 一种植筋胶拉伸抗剪强度制样装置
KR20120084859A (ko) 받침대 고정용 고정지그 및 이를 이용한 실리콘 인고트 절단장치
CN110774547A (zh) 膜片取放夹具
CN211361068U (zh) 一种批量加工带沉孔pcbn刀片毛坯的夹具
CN213660380U (zh) 一种精确度高的半导体芯片切割装置
CN211492298U (zh) 一种用于闪烁陶瓷材料加工的划片机工装夹具
CN214871805U (zh) 用于切割坯料的夹紧装置
CN219336582U (zh) 一种激光切割机夹具
CN218639051U (zh) 一种圆锯片生产用开孔装置
CN220252555U (zh) 一种tp触摸屏的贴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