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2740U - 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92740U
CN220192740U CN202321001048.5U CN202321001048U CN220192740U CN 220192740 U CN220192740 U CN 220192740U CN 202321001048 U CN202321001048 U CN 202321001048U CN 220192740 U CN220192740 U CN 220192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cover
draining
outer pot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010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星华
田忠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Xia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Xia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Xia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Xia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010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92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92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927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至少三种烹饪方式新型多功能电饭煲,电饭煲的外锅锅沿上具有导气孔。第一沥蒸组件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内且在锅盖盖合时第一沥蒸组件整体密封容纳于外锅内,第一沥蒸组件内的第一聚能罩和外锅之间形成与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一密封腔室。第二沥蒸组件包括沥蒸锅盖、第二内锅以及第二聚能罩,在锅盖打开状态下,第二聚能罩可分离式容纳于外锅内且与外锅之间形成与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二密封腔室,底部具有沥水孔的第二内锅密封连接于第二聚能罩且位于外锅上方,沥蒸锅盖打开或密封盖合第二内锅。调压组件设置于锅体且连通导气孔;根据烹饪模式的不同,调压组件向外锅、第一密封腔室以及第二密封腔室三者中任一者吹气或抽气。

Description

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背景技术
沥米饭的含糖量较低,非常有利于糖尿病患者使用且相比焖饭其在制作的过程中米饭的糊化程度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故烹饪后的沥米饭颗粒更加饱满、有弹性。然而,沥米饭的特殊制作工艺使得当前目前市面上的沥米饭煲功能很单一,其只能用于沥米饭的制作,而无法实现煮粥、焖饭等多种功能,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此外,现有的烹饪器具中用于盛饭食材的内胆容积单一且无法更换;当食用人口较少时采用大容量的内胆进行烹饪,内胆内的大量空气会稀薄的米层均会严重影响烹饪后米饭的口感;而食用小容量的烹饪器具则无法满足多人食用,用户使用非常不方便。
此外,现有的厨房家电多采用单电极进行水位检测以防止干烧。然而,对于沥米饭制作而言米层的充分吸水膨胀是制作沥米饭的关键,单电极的单一水位检测难以满足水量的准确控制以确保米层充分吸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电饭煲,该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具有至少三种烹饪方式,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包括锅体、锅盖、外锅、第一沥蒸组件、第二沥蒸组件、调压组件以及加热件。外锅设置于锅体内且外锅锅沿上具有导气孔。第一沥蒸组件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内且在锅盖盖合时第一沥蒸组件整体密封容纳于外锅内,第一沥蒸组件包括底部具有沥水孔的第一内锅和位于第一内锅下方的第一聚能罩,第一聚能罩和外锅之间形成与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一密封腔室。第二沥蒸组件包括沥蒸锅盖、第二内锅以及第二聚能罩,在锅盖打开状态下,第二聚能罩可分离式容纳于外锅内且与外锅之间形成与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二密封腔室,底部具有沥水孔的第二内锅密封连接于第二聚能罩且位于外锅上方,沥蒸锅盖打开或密封盖合第二内锅。调压组件设置于锅体且连通导气孔;在烹饪时,基于烹饪模式的选择,调压组件向外锅、第一密封腔室以及第二密封腔室三者中任一者吹气或抽气。加热件设置于锅体以对外锅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第二沥蒸组件内第二内锅底部边缘、第二聚能罩的上边缘以及外锅锅沿三者经一密封圈密封连接,密封圈具有自由端朝向密封圈中心方向的三个唇口,第二内锅底部边缘密封于上唇口,第二聚能罩的上边缘插入于中唇口内,外锅锅沿密封于下唇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二沥蒸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沥蒸锅盖上的上耦合器和设置于锅体上的下耦合器;当沥蒸锅盖盖合于第二内锅时上耦合器接触下耦合器,将从沥蒸锅盖上输入的电信号传输至锅体内的控制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沥蒸锅盖包括锅盖顶部和从锅盖顶部向下延伸的锅盖周壁,盖合时沥蒸锅盖包覆第二内锅,上耦合器设置于锅盖周壁的下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沥蒸锅盖还包括设置于锅盖周壁靠近下缘处的扣合部,盖合时锅盖扣合部可分离式扣合于锅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锅盖和沥蒸锅盖上均设置有三个电极;三个电极分别为公共电极、第一探测电极以及第二探测电极,第一探测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用于第一探测信号,第二探测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第二探测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二探测电极套设于第一探测电极的外部且第二探测电极的探测点高于第一探测电极的检测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锅体上具有延伸至其上端面的锅体气道,锅体气道的底端连通调压组件,其顶端通过中环密封圈上的轴向气孔密封连通外锅锅沿上的导气孔;中环密封圈包括环形圈体和位于环形圈体上的两个环形密封瓣,环形圈体上具有轴向气孔,外锅锅沿抵靠于两个环形密封瓣,外锅锅沿、两个环形密封瓣以及环形圈体之间形成连通轴向气孔和导气孔且周向贯通的环形气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锅体包括底座、固定于底座的中环以及外套于中环的外罩,调压组件放置于中环和外罩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二内锅的容积大于第二内锅的容积;
在移除第一沥蒸组件和第二沥蒸组件且锅盖盖合于外锅时,调压组件向外锅内吹气或抽气,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处于焖饭或煮粥烹饪模式;
当在外锅内放置第一沥蒸组件时且锅盖盖合时调压组件向第一聚能罩和外锅之间的第二密封腔室吹气或抽气以使水流在外锅和第一内锅之间流动,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处于小容量沥米饭烹饪模式。
当放置第二沥蒸组件时锅盖打开并盖合沥蒸锅盖,调压组件向第二聚能罩和外锅之间的第二密封腔室吹气或抽气以使水流在外锅和第二内锅之间流动,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处于大容量沥米饭烹饪模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中外锅锅沿上的导气孔、可分离式的第一沥蒸组件以及可分离式设置的第二沥蒸组件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在实现传统电饭煲焖饭煮粥等烹饪方式的基础上还实现了沥米饭的制作,实现一机多用。进一步的,在制作沥米饭时还可根据食用人口数量来自助选择完全容纳于外锅内的第一沥蒸组件或第二内锅外露于外锅的第二沥蒸组件,在满足食用量的同时保证烹饪后米饭的质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处于焖饭或煮粥烹饪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中外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2中中环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处于小容量沥米饭烹饪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5处于泡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5的分解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处于大容量沥米饭烹饪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图9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9处于泡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9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具包括锅体1、锅盖2、外锅3、第一沥蒸组件4、第二沥蒸组件5、调压组件6以及加热件7。外锅3设置于锅体1内且外锅锅沿31上具有导气孔30。第一沥蒸组件4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3内且在锅盖2盖合时第一沥蒸组件4整体密封容纳于外锅3内,第一沥蒸组件4包括底部具有沥水孔的第一内锅41和位于第一内锅41下方的第一聚能罩42,第一聚能罩41和外锅3之间形成与导气孔30相连通的第一密封腔室40。第二沥蒸组件5包括沥蒸锅盖51、第二内锅52以及第二聚能罩53,在锅盖2打开状态下,第二聚能罩53可分离式容纳于外锅3内且与外锅3之间形成与导气孔30相连通的第二密封腔室50,底部具有沥水孔的第二内锅52密封连接于第二聚能罩53且位于外锅3的上方,沥蒸锅盖51打开或密封盖合第二内锅52。调压组件6设置于锅体1且连通导气孔30;在烹饪时,基于烹饪模式的选择,调压组件6向外锅3、第一密封腔室40以及第二密封腔室50三者中任一者吹气或抽气。加热件7设置于锅体1以对外锅3进行加热。
于本实施例中,锅体1包括底座11、固定于底座11的中环12以及外套于中环12的外罩13。调压组件6放置于中环12和外罩13之间的容置腔内且调压组件6包括气泵61和电磁阀62;气泵61向外锅3、第一密封腔室40以及第二密封腔室50三者中任一者吹气或抽气,电磁阀62泄放外锅3、第一密封腔室40以及第二密封腔室50三者中任一者内的气体。
如图4和图8所示,锅体1上具有延伸至其上端面的锅体气道10,锅体气道10的底端连通调压组件6,其顶端通过中环密封圈8上的轴向气孔810密封连通外锅锅沿上的导气孔30。中环密封圈8包括环形圈体81和位于环形圈体81上的两个环形密封瓣82,环形圈体81上具有轴向气孔810,外锅锅沿31抵靠于两个环形密封瓣82,外锅锅沿31、两个环形密封瓣82以及环形圈体81之间形成连通轴向气孔810和导气孔30且周向贯通的环形气道800。基于环形气道800的周向贯通,外锅锅沿31上的导气孔30和轴向气孔80无需定位即可连通,从而极大方便了外锅3清洗后的装配。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锅体气道也可通过柔性气嘴连通至导气孔,此时可无需设置中环密封圈。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聚能罩42包括第一聚能内罩421和敞口的第一聚能外罩422且两者之间具有水流间隙。第一聚能内罩421的顶部具有连通第一内锅41底部沥水孔的多个蒸汽孔,第一聚能外罩422密封连接于第一内锅41的底部边缘以使第一聚能外罩422和外锅3之间形成与导气孔30相连通的第一密封腔室40。当调压组件6向第一密封腔室40内吹气时,第一密封腔室40内的水将进入第一聚能内罩421和第一聚能外罩422之间并经第一内锅41底部的沥水孔进入到第一内锅41内以淹没食材,如图7所示。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二聚能罩53的结构与第一聚能罩42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尺寸的不同;故同样的,第二聚能罩53包括第二聚能内罩531和敞口的第二聚能外罩532。在装配时,第二内锅52底部边缘、第二聚能外罩532的上边缘以及外锅锅31沿三者经一密封圈9密封连接。具体的,如图10所示,密封圈9具有自由端朝向密封圈中心方向的三个唇口,第二内锅51底部边缘密封于上唇口91,第二聚能外罩532的上边缘插入于中唇口92内,外锅锅沿31密封于下唇口93。基于单个密封圈9的三个部件统一密封,不仅极大方便了用户使用且易极大地简化了整个产品的结构,降低了成本。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沥蒸组件5还包括设置于沥蒸锅盖51上的上耦合器54和设置于锅体1上的下耦合器55;当沥蒸锅盖51盖合于第二内锅52时上耦合器54接触下耦合器55,将从沥蒸锅盖51上输入的电信号传输至锅体1内的控制板10。具体的,沥蒸锅盖51包括锅盖顶部511和从锅盖顶部511向下延伸的锅盖周壁512,盖合时沥蒸锅盖51包覆第二内锅52以实现第二内锅52的保温。上耦合器54设置于锅盖周壁512的下缘。沥蒸锅盖51还包括设置于锅盖周壁512靠近下缘处的扣合部513,盖合时锅盖扣合部513可分离式扣合于锅体1上的扣合配合部。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具有至少三种烹饪模式。
具体的,第一种为传统电饭煲的焖饭煮粥模式,如图1所示。在该模式下第一沥蒸组件4和第二沥蒸组件5均被移除且锅盖2盖合于锅体1以密封外锅3。烹饪时,位于锅体1内的调压组件6通过外锅锅沿31上的导气孔30向外锅3内注如冷空气,将加热件7对外锅3加热所产生的气泡打碎,防止发生溢锅现象。位于锅体1内的控制板10控制调压组件6和加热件7的工作状态。
第二种烹饪模式为小容量沥米饭烹饪模式,如图5至图8所示。此时,第一沥蒸组件4放置于外锅3内且锅盖2盖合于锅体1。调压组件6内的气泵61向第一聚能罩42和外锅3之间的第二密封腔室40吹气或抽气以使水流在外锅3和第一内锅41之间流动。其具体的烹饪模式可如下:
第一步:第一内锅密封圈43套于第一内锅41上,第一外罩密封圈44套到第一聚能外罩422上,第一聚能外罩422和第一聚能内罩421同时放入到外锅3,第一内锅41放入到外锅3中。通过第一内锅密封圈43和第二外罩密封圈44使内外锅3口部密封以形成第一密封腔室40,如图5和图7所示。
第二步:在第一内锅41中放入一定量食材(大米、粗粮等等),在外锅3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因为第一内锅41上有沥水孔,食材清洗时附带的水份会通过沥水孔流到外锅3内(也可以通过后面的步骤用气泵抽气形成负压,将水份抽至外锅3内),盖好锅盖2。
第三步:电磁阀62封闭,使得第一密封腔室40成密闭空间,第一内锅41通过锅盖2上的气孔连通大气。
第四步:气泵61工作,通过中环12上的锅体气道10和中环密封圈8上的环形气道800往第一密封腔室40内充入空气,由于第一密封腔室40的压强大于第一内锅41,第一密封腔室40内的水被压入第一聚能内罩421和第一聚能外罩422内并进入第一锅体41内以淹没食材一定高度。此时,可以让气泵61持续充气继续升高液面高度,也可以让气泵61停止充气保持液面高度,亦可通过调节第一密封腔室40和第一内锅41之间的压力差让液面高度产生上下浮动,使食材充分吸收水份。在食材吸水的这个过程,可以让加热件7加热,也可以不让其工作。吸水的时间为1-1440分钟,食材吸水的水温控制在0-79.9度。
第五步:通过气泵61吸气或者打开电磁阀62,使第一密封腔室40的压强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内锅41。在压力差的所用下,第一内锅41内的水沥回至第一密封腔室40内。
第六步:加热件7通电加热位于第一聚能内罩421内的水以产生蒸汽,蒸汽第一聚能内罩421上的蒸汽孔和第一锅体41底部的沥水孔进入第一内锅41,蒸汽上升并穿透食材以加热食材。
第七步:气泵61再次工作,通过中环12上锅体气道10和中环密封圈8上的环形气道800再次往第一密封腔室40内充入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第一密封腔室40内的水再一次流入第一锅体41内以使食材再次吸水。
第八步:加热件7通电加热第一聚能内罩421内的水以产生蒸汽。
第九步:可以重复第七、八步的步骤直到饭熟为止。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不重复步骤七和八。
第三种烹饪模式为大容量沥米饭烹饪模式,如图9至图12所示。此时,在外锅3内依次放置第二聚能内罩531和第二聚能外罩532;将第二内锅52放置于第二聚能外罩532上且第二内锅52底部边缘、第二聚能外罩532的上边缘以及外锅锅31沿三者经一密封圈9一体式密封连接。调压组件6向第二聚能外罩532和外锅3之间的第二密封腔室50吹气或抽气以使水流在外锅3和第二内锅52之间流动以实现米层吸水。当米层吸水满足要求后加热件7加热第二聚能内罩531内的水产生蒸汽将食材蒸熟,其具体的烹饪步骤与上述小容量沥米饭烹饪模式的步骤基本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在沥米饭制作过程中米层吸水会膨胀,对于传统的单电极而言,当膨胀的米层接触到电极后导致电极误检测从而造成烹饪过程中补水程序失效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中,锅盖2和沥蒸锅盖51上均设置有三个电极。三个电极分别为公共电极201、第一探测电极202以及第二探测电极203,第一探测电极202与公共电极201之间形成用于检测低水位的第一探测信号,第二探测电极203与公共电极200之间形成用于检测高水位的第二探测信号。具体的,第二探测电极203套设于第一探测电极202的外部且第二探测电极203的探测点高于第一探测电极202的检测点。基于公共电极201的高低水位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沥米饭制作时的双水位检测。在初次泡米时,控制板10基于第一探测电极202和公共电极201之间的低水位信号控制调压组件6的工作状态。而当米层吸水膨胀后的再次补水时,控制板10基于第二探测电极203和公共电极201之间的高水位信号控制调压组件6的工作状态。而套设分布的第一探测电极202以及第二探测电极203则极大地简化了电极的分布,设计非常地巧妙。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探测电极以及第二探测电极也可分开布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中外锅锅沿上的导气孔、可分离式的第一沥蒸组件以及可分离式设置的第二沥蒸组件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在实现传统电饭煲焖饭煮粥等烹饪方式的基础上还实现了沥米饭的制作,实现一机多用。进一步的,在制作沥米饭时还可根据食用人口数量来自助选择完全容纳于外锅内的第一沥蒸组件或第二内锅外露于外锅的第二沥蒸组件,在满足食用量的同时保证烹饪后米饭的质量。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具有至少三种烹饪方式,所述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包括:
锅体和锅盖;
外锅,设置于锅体内且外锅锅沿上具有导气孔;
第一沥蒸组件,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内且在锅盖盖合时所述第一沥蒸组件整体密封容纳于外锅内,所述第一沥蒸组件包括底部具有沥水孔的第一内锅和位于第一内锅下方的第一聚能罩,第一聚能罩和外锅之间形成与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一密封腔室;
第二沥蒸组件,包括沥蒸锅盖、第二内锅以及第二聚能罩,在锅盖打开状态下,第二聚能罩可分离式容纳于外锅内且与外锅之间形成与导气孔相连通的第二密封腔室,底部具有沥水孔的第二内锅密封连接于第二聚能罩且位于外锅上方,沥蒸锅盖打开或密封盖合第二内锅;
调压组件,设置于锅体且连通导气孔;在烹饪时,基于烹饪模式的选择,所述调压组件向外锅、第一密封腔室以及第二密封腔室三者中任一者吹气或抽气;
加热件,设置于锅体以对外锅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沥蒸组件内第二内锅底部边缘、第二聚能罩的上边缘以及外锅锅沿三者经一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具有自由端朝向密封圈中心方向的三个唇口,第二内锅底部边缘密封于上唇口,第二聚能罩的上边缘插入于中唇口内,外锅锅沿密封于下唇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沥蒸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沥蒸锅盖上的上耦合器和设置于锅体上的下耦合器;当沥蒸锅盖盖合于第二内锅时上耦合器接触下耦合器,将从沥蒸锅盖上输入的电信号传输至锅体内的控制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沥蒸锅盖包括锅盖顶部和从锅盖顶部向下延伸的锅盖周壁,盖合时沥蒸锅盖包覆第二内锅,所述上耦合器设置于锅盖周壁的下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沥蒸锅盖还包括设置于锅盖周壁靠近下缘处的扣合部,盖合时锅盖扣合部可分离式扣合于锅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锅盖和沥蒸锅盖上均设置有三个电极;三个电极分别为公共电极、第一探测电极以及第二探测电极,第一探测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用于第一探测信号,第二探测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第二探测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第二探测电极套设于第一探测电极的外部且第二探测电极的探测点高于第一探测电极的检测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锅体上具有延伸至其上端面的锅体气道,锅体气道的底端连通调压组件,其顶端通过中环密封圈上的轴向气孔密封连通外锅锅沿上的导气孔;所述中环密封圈包括环形圈体和位于环形圈体上的两个环形密封瓣,环形圈体上具有轴向气孔,外锅锅沿抵靠于两个环形密封瓣,外锅锅沿、两个环形密封瓣以及环形圈体之间形成连通轴向气孔和导气孔且周向贯通的环形气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底座、固定于底座的中环以及外套于中环的外罩,调压组件放置于中环和外罩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其特征在于,第二内锅的容积大于第二内锅的容积;
在移除第一沥蒸组件和第二沥蒸组件且锅盖盖合于外锅时,调压组件向外锅内吹气或抽气,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处于焖饭或煮粥烹饪模式;
当在外锅内放置第一沥蒸组件时且锅盖盖合时调压组件向第一聚能罩和外锅之间的第二密封腔室吹气或抽气以使水流在外锅和第一内锅之间流动,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处于小容量沥米饭烹饪模式;
当放置第二沥蒸组件时锅盖打开并盖合沥蒸锅盖,调压组件向第二聚能罩和外锅之间的第二密封腔室吹气或抽气以使水流在外锅和第二内锅之间流动,新型多功能电饭煲处于大容量沥米饭烹饪模式。
CN202321001048.5U 2023-04-27 2023-04-27 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Active CN220192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1048.5U CN220192740U (zh) 2023-04-27 2023-04-27 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1048.5U CN220192740U (zh) 2023-04-27 2023-04-27 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92740U true CN220192740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0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01048.5U Active CN220192740U (zh) 2023-04-27 2023-04-27 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927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54929A (zh) 一种压力空气炸锅
CN102028398B (zh) 压力电蒸锅
CN202211578U (zh) 上下式自动排气锅盖
CN213308984U (zh) 一种真空低糖饭烹饪器具
CN106859306A (zh) 一体式多用鸳鸯电饭煲
CN220192740U (zh) 新型多功能电饭煲
KR102565401B1 (ko) 조리 기구
CN207055344U (zh) 一体式多用鸳鸯电饭煲
CN110537828A (zh) 一种降糖电饭煲
CN216454542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6007075U (zh) 自动加水食物料理机
CN205963763U (zh) 真空循环吸排式减糖电饭煲
CN2503819Y (zh) 电热饮具的防溢装置
CN210446639U (zh) 一种微压防溢的电饭锅
CN210185361U (zh) 分离组件及电饭煲
CN208551362U (zh) 蒸笼盖、蒸笼组件、烹饪厨具盖体组件和烹饪厨具
CN105816014A (zh) 真空循环吸排式减糖电饭煲
CN208905523U (zh) 一种厨用料理机
CN212382469U (zh) 一种用于蒸饭煲的排米汤结构
CN206777212U (zh) 一种食品料理机
CN215383292U (zh) 一种排气方便的烹饪器具
CN211632764U (zh) 一种电饭煲
CN218186277U (zh) 基于底部搅拌式电烹饪器的食材收拢罩
CN219846066U (zh) 一种高温速蒸锅
CN21412811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