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3673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73673U
CN220173673U CN202321536196.7U CN202321536196U CN220173673U CN 220173673 U CN220173673 U CN 220173673U CN 202321536196 U CN202321536196 U CN 202321536196U CN 220173673 U CN220173673 U CN 220173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sink
heat dissipation
cold
out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361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Mingde Y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ingde Y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ingde Y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ingde Y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3619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73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73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736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散热组件和连接接口,所述外壳体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内壳体经由所述外壳体的第二端套装至所述外壳体中部,用以在所述外壳体的周壁与所述内壳体的周壁之间围合形成冷腔体,所述内壳体中部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对应所述外壳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敞开的开口,用于放置待散热设备;所述散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冷腔体内;连接接口用于与外部供电电源连接,所述连接接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且贯穿所述冷腔体设置,用于与所述待散热设备电通电。用于解决增强散热能力的问题,尤其是可插拔设备的散热问题。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服务器、电源主机、电池等待散热电气设备的功耗的不断增大,若不能够将电气设备产生的热量及时散除,不仅会导致电气设备的效能降低、影响使用寿命,还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为解决电气设备的散热问题,一般会将散热装置作为附加装置另外安装至电气设备外,但这类散热装置的散热方法大多存在散热能力差的问题,无法实现均匀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用于解决增强散热能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经由所述外壳体的第二端套装至所述外壳体中部,用以在所述外壳体的周壁与所述内壳体的周壁之间围合形成冷腔体,所述内壳体中部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对应所述外壳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敞开的开口,用于放置待散热设备;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冷腔体内;以及
连接接口,用于与外部供电电源连接,所述连接接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且贯穿所述冷腔体设置,用于与所述待散热设备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却液管、热管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却液管,所述冷却液管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冷却段和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冷却段,所述第一冷却段与所述第二冷却段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段靠近所述外壳体的第一端设置,且设置有伸出所述外壳体的冷却液接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腔体包括上、下子腔体,上子腔体和下子腔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组冷却液管组,每一所述热管组包括至少一根所述冷却液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所述热管沿所述冷腔体的至少部分空间延伸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热管沿所述第一方向在冷腔体中延伸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腔体包括上、下子腔体,上子腔体和下子腔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组热管组,每一所述热管组包括至少一根所述热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第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内壳体经由外壳体的第二端套装至外壳体中部,用以在外壳体的周壁与内壳体的周壁之间围合形成冷腔体,内壳体中部形成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对应外壳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敞开的开口,用于放置待散热设备,散热组件安装在冷腔体内,通过冷腔体的设置使容置空间整体温度均匀,用于使放置在容置空间的待散热设备散热均匀,实现充分降温散热,避免因散热不到位导致待散热设备性能损耗以及因散热效果差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优化散热效果及散热效率,实现均匀散热,增强散热能力;容置空间对应外壳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敞开的开口,方便取放及替换待散热设备,扩大散热装置的适用范围;通过在外壳体上设置贯穿冷腔体的连接接口,不仅可实现待散热设备通电,增强可插拔待散热设备的散热能力,还可确保待散热设备定位放置在容置空间内,避免发生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外壳体 300 散热组件
101 第一端 310 冷却液接口
102 第二端 311 进液口
110 冷腔体 312 出液口
111 上子腔体 320 冷却液管
112 下子腔体 321 第一冷却段
120 连接接口 322 第二冷却段
200 内壳体 330 热管
210 容置空间 400 散热器
211 开口 500 待散热设备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若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若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A和/或B”的描述,则表示包含方案A或方案B,或者包含方案A和方案B。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
参照图1至5,散热装置包括外壳体100、内壳体200、散热组件300和连接接口120。
外壳体100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
内壳体200经由外壳体100的第二端102套装至外壳体100中部,用以在外壳体100的周壁与内壳体200的周壁之间围合形成冷腔体110,内壳体200中部形成容置空间210,容置空间210对应外壳体100的第二端102设置有敞开的开口211,用于放置待散热设备500。
可以理解的,外壳体100经由其第二端102套装在内壳体200外,以使内壳体200至少部分伸入外壳体100内,以外壳体100的靠近内壳体200的一侧作为内侧,以内壳体200的靠近外壳体100的一侧为外侧,冷腔体110形成于外壳体100的内周壁与内壳体200的外周壁之间。
可以理解的,于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方向指的散热装置放置状态下,以平行于放置平面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并以垂直于放置平面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参照图1至5,可以x轴所示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以y轴所示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另外,根据实际,不排除以图示的放置状态下的从左到右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并以放置状态下的从下到上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
内壳体200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内壳体200经由外壳体100的第二端102套装至外壳体100中部,作为一可选的示例,外壳体100的第二端102与内壳体200的第二端102平齐,开口211形成于内壳体200的中部,且连通内壳体200中部的容置空间210,以供放置待散热设备500。外壳体100的第二端102与内壳体200的第二端102之间封盖有挡板等围挡结构,以使冷腔体110围合在外壳体100的内周壁与内壳体200的外周壁之间。
散热组件300安装在冷腔体110内。
通过冷腔体110的设置使容置空间210整体温度均匀,用于使放置在容置空间210的待散热设备500散热均匀,实现充分降温散热,避免因散热不到位导致待散热设备500性能损耗以及因散热效果差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优化散热效果及散热效率,实现均匀散热,增强散热能力。
作为一具体的示例,外壳体100的内径大于内壳体200的外径,内壳体200经由外壳体100的第二端102套装至外壳体100中部。外壳体100与内壳体200均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外壳体100与内壳体200均呈筒状结构,具体地,外壳体100与内壳体200为截面相同或者不相同的筒状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设置外壳体100与内壳体200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状。外壳体100可由一个或者多个侧面围合而成;内壳体200亦然。进一步地,外壳体100与内壳体200同轴设置。
更进一步地,外壳体100套装在内壳体200外,外壳体100的周壁与内壳体200的周壁互不接触,以使冷腔体110环绕内壳体200设置;或者,外壳体100套装在内壳体200外,外壳体100的周壁与内壳体200的周壁至少部分接触或者重合,冷腔体110可作为一个整体绕设在内壳体200外;也可形成多个子腔体,多个子腔体分立地设置在内壳体200的至少一个侧面外。
散热组件300安装在冷腔体110,用以对收置在容置空间210内的待散热设备500进行充分降温。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可选地设置冷腔体110的位置与待散热设备500的易发热位置对应,具体地,在散热装置主要用于对某一具体类型或者具体型号的待散热设备500散热时,设置冷腔体110的位置,用于在容置空间210放置有待散热设备500时,冷腔体110的位置与待散热设备500的顶部、侧边、底部等集中设置有功率器件等发热器件的位置对应,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优化散热效果。
连接接口120用于与外部供电电源连接,连接接口120设置在外壳体100上,且贯穿冷腔体110设置,用于与待散热设备500电连接。
待散热设备500通过连接接口120与外部供电电源连接。为方便通电,可选地,连接接口120靠近开口211设置;或者,连接接口120设置在外壳体100的第一端101,且贯穿冷腔体110设置。连接接口120有一个或者多个,连接接口120可选地设置在外壳体100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位置,通过在外壳体100上设置连接接口120,避免需要另外设置电连接线导致的线缆缠绕及待散热设备500放置不便的问题。具体可根据实际设置连接接口120的数量及位置,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连接接口120可固定安装在外壳体100上,或者通过插拔等方式可拆地安装在外壳体100上。待散热设备500的取电端与连接接口120电连接,以实现通电;进一步地,连接接口120还可用于与待散热设备500的通讯端连接,用于实现待散热设备500与其他设备的信号传送。通过在外壳体100上设置贯穿冷腔体110的连接接口120,不仅可实现待散热设备500通电,如此,可增强可插拔待散热设备500的散热能力,还可确保待散热设备500定位放置在容置空间210内,避免发生位置偏移。
可选地,待散热设备500为服务器、电源主机、电池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的组合。
于本实用新型中,容置空间210对应外壳体100的第二端102设置有敞开的开口211,以便取放、替换待散热设备500,用以扩大适用范围。进一步地,散热装置还设置有盖板等封盖结构,用以在容置空间210放置有待散热设备500的时候封盖开口211,如此,可对放置在容置空间210内的待散热设备500进行防护,且方便转移、运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于本实用新型中,冷腔体110形成于外壳体100的周壁与内壳体200的周壁之间,根据实际,可选地设置散热装置包括壳体结构,壳体结构包括套装设置的外壳体100和内壳体200,外壳体100和内壳体200为组合结构,并通过焊接、套接、注塑成型等方式连接成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壳体结构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壳体结构的第二端102设置有敞开的开口211,开口211由壳体结构的第二端102延伸至其中部,用以形成适于放置待散热设备500的容置空间210,壳体结构中空,用以形成冷腔体110。具体可根据实际设置,在此不对壳体结构加以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00包括冷却液管320、热管330中的至少一项。
也即是,散热组件300可以仅采用冷却液管320、热管330中的任一种或者二者的组合,并安装在冷腔体110内的任意位置。具体可根据实际设置,在此不对冷却液管320、热管330的数量、组合方式、安装位置等加以限定。通过冷却液管320液冷散热以及热管330传热,在实现快速散热的同时,减少散热组件300对空间的占用,如此,还可方便组装、加工,避免采用风扇等风冷装置导致的对空间要求过高、噪音大、不便加工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组件300可通过挂接、套接、插接、卡接等任意一种适于实际使用的方式安装在冷腔体110内,在散热组件300包括有多个管路的时候,为方便安装、避免管路发生位置偏移,可在冷腔体110内设置隔板、垫件等定位结构,以使各管路定位安装在冷腔体110内。
参照图1、图2,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00包括冷却液管320,冷却液管32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冷却段321和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冷却段322,第一冷却段321与第二冷却段322连通。
第一冷却段32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冷却段321有一个或者多个,每一第一冷却段321可以设置成是一个管段,也可以设置成包括有多个分路管段。在设置有多个第一冷却段321时,多个第一冷却段321可以是分体设置,也可以是相互连通的。第二冷却段322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第一冷却段321,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冷却段321可安装在冷腔体110内的任意位置,具体可根据冷腔体110的结构、形状等设置第一冷却段321的位置,在此不加以限定。第二冷却段322亦然,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1、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冷却段322靠近外壳体100的第一端101设置,且设置有伸出外壳体100的冷却液接口310。
可选地,冷却液接口310包括进液口311、出液口312,进液口311用于进液,出液口312用于出液。需要说明的是,进液口311和出液口312的位置具体可根据实际设置和替换,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作为一具体的示例,第一方向为沿上下方向设置,进液口311靠近外壳体100的上侧设置,出液口312靠近外壳体100的下侧设置。以使冷却液通过上进下出的方式沿冷却液管320的管路流通,如此,可方便控制冷却液流向,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冷却段322设置有多个分路的时候,具体可在冷腔体110内进行分路;或者,第二冷却段322通过冷却液接口310引出外壳体100的部分进行分路。进一步地,每一分路均设置有进液端和出液端,多个第一分路首尾依次连通;也可以是,多个第一分路的进液端(或者出液端)并联。
当然,冷却液接口310也可根据实际设置在第一冷却段321或者冷却液管320的其他组成结构上,并伸出外壳体100设置,以实现进液、出液,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冷却液接口310的位置,在此不加以限定。
参照图1至5,在一实施例中,冷腔体110包括上、下子腔体112。
可以理解的,外壳体100套装在内壳体200外,在外壳体100的周壁与内壳体200的周壁之间围合形成冷腔体110,冷腔体110包括上子腔体111和下子腔体112,上子腔体111形成于外壳体100的上周壁与内壳体200的上周壁之间,下子腔体112形成于外壳体100的下周壁与内壳体200的下周壁之间,上子腔体111和下子腔体112可以是连通设置也可以是分体设置。
散热组件300包括冷却液管320、热管330,散热组件300可单独设置成冷却液管320、单独设置成热管330或者设置成冷却液管320与热管330的组合。
根据实际,可选地将冷却液管320、热管330设置在上子腔体111、下子腔体112或者冷腔体110的其他位置,具体可根据实际设置冷却液管320、热管330的位置,在此不加以限定。
上子腔体111和下子腔体11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组冷却液管组,每一所述热管组包括至少一根所述冷却液管。
可选地,多组冷却液管组中的至少一组设置在上子腔体111内,多组冷却液管320中的另外至少一组设置在下子腔体112内。
进一步地,设置在上子腔体111、下子腔体112的冷却液管320均有多组,其中,设置在上子腔体111的多组冷却液管320可选地设置成相互连通或者分体设置;设置在下子腔体112的多组冷却液管320可选地设置成相互连通或者分体设置。
作为一具体的示例,冷却液管320的第一冷却段32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冷却段321包括设置在上子腔体111的至少一组冷却液管320以及设置在下子腔体112的至少一组冷却液管320。
作为一可选的示例,冷却液管320有两组,两组中的其中一组设置在上子腔体111,另一组设置在下子腔体112。
需要说明的是,在冷却液管320仅设置有一组的时候,可选地将一组冷却液管320设置在上子腔体111、下子腔体112中的任一子腔体内,也可以设置在冷腔体110内的其他位置;在设置有多组冷却液管320的时候,多组冷却液管320可选地设置在上子腔体111、下子腔体112中的至少一子腔体内,也可以设置在冷腔体110内的其他位置。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冷却液管320的数量及位置,在此不加以限定。
参照图4、图5,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00包括热管330,热管330沿冷腔体110的至少部分空间延伸设置。
可选地,散热组件300包括一组或者多组热管组,每一热管组包括一根或者多根热管330。具体可将根据实际将热管330设置在冷腔体110内的任意位置,在此不加以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热管330沿第一方向在冷腔体110中延伸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热管330沿第一方向在冷腔体110中延伸设置的时候,也即是,热管330由热端延伸至冷端时,冷腔体110的靠近外壳体100第一端101的位置形成冷热交换区,用以将冷腔体110的热量通过外壳体100的第一端101散出。其中,冷热交换区的大小主要根据外壳体100第一端101与内壳体200第一端101之间预留的空间设置,用于将热量散出去。可以理解的,在设置有冷却液管320时,冷却液管320安装于冷热交换区内。
可选地,在热管330有多根时,每一热管330均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多根热管330相互间隔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多根热管330沿内壳体200的径向间隔设置。
此外,根据实际,可选地设置热管330沿其他方向延伸设置,热管330可选地设置在冷腔体110内的任意位置,具体可根据冷腔体110的结构、形状等设置热管330的位置,在此不加以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冷腔体110包括上、下子腔体112,上子腔体111和下子腔体11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组热管组,每一热管组包括至少一根热管330。
每一热管330均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设置有多根热管330时,多根热管330相互间隔平行设置。
为进一步优化散热效果,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器400,散热器400设置在外壳体100上。
可选地,散热器400可以是散热齿、散热风扇等任意一种适于实际使用的散热装置,用以实现均匀散热,优化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器400设置在外壳体100的第一端101。
在散热器400采用散热齿时,为方便加工,实现均匀散热,设置散热齿有多个,多个散热齿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在外壳体100的第一端101。用于将热量带出。
可以理解的,散热齿可设置成散热翅片,以使冷腔体110内的热量通过散热齿散出,散热齿的设置增加了与空气的换热面积,用以加强散热装置与周围环境的热传递,通过散热齿辐射传热,将冷腔体110内的热量快速导出,如此,可进一步优化散热性能,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示散热装置可根据冷腔体110的形状设置散热组件300的形状、管路流道等,散热组件300可以是冷却液管320、热管330或者二者的组合。具体可根据实际设置,在此不对散热组件300的类型、数量、设置的位置及流道等加以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经由所述外壳体的第二端套装至所述外壳体中部,用以在所述外壳体的周壁与所述内壳体的周壁之间围合形成冷腔体,所述内壳体中部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对应所述外壳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敞开的开口,用于放置待散热设备;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冷腔体内;以及
连接接口,用于与外部供电电源连接,所述连接接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且贯穿所述冷腔体设置,用于与所述待散热设备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却液管、热管中的至少一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却液管,所述冷却液管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冷却段和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冷却段,所述第一冷却段与所述第二冷却段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段靠近所述外壳体的第一端设置,且设置有伸出所述外壳体的冷却液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腔体包括上、下子腔体,上子腔体和下子腔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组冷却液管组,每一所述冷却液管组包括至少一根所述冷却液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所述热管沿所述冷腔体的至少部分空间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沿所述第一方向在冷腔体中延伸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腔体包括上、下子腔体,上子腔体和下子腔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组热管组,每一所述热管组包括至少一根所述热管。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第一端。
CN202321536196.7U 2023-06-15 2023-06-15 散热装置 Active CN220173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6196.7U CN220173673U (zh) 2023-06-15 2023-06-15 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6196.7U CN220173673U (zh) 2023-06-15 2023-06-15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73673U true CN220173673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65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36196.7U Active CN220173673U (zh) 2023-06-15 2023-06-15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736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3501B (zh) 充電連接件的散熱器以及散熱裝置和車輛
CN215683005U (zh) 车载域控制器
CN220173673U (zh) 散热装置
CN212485405U (zh) 一种散热结构
CN212786452U (zh) 一种用于高功率交换机的散热壳体结构
CN213282980U (zh) 一种医用x射线管高效散热装置
CN208402330U (zh) 电子设备散热系统
CN211265087U (zh) 电缆降温装置和降温系统
CN210900093U (zh) 鳍片散热器
CN220173674U (zh) 散热装置
CN215868895U (zh) 电抗器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CN219514391U (zh) 功率转换器
CN113141749A (zh) 一种机柜散热器及机柜
CN218410831U (zh)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CN220652221U (zh) 一种锂电池bms快装散热壳体
CN215345683U (zh) 一种线束快速冷却散热装置
CN217681965U (zh) 一种具有内置感温结构的汽车水箱散热器
CN112467170B (zh) 散热器
CN215421309U (zh) 一种防爆电箱的散热装置
CN220323817U (zh) 笔记本电脑
CN212137252U (zh) 电缆终端壳体
CN220965451U (zh) 一种防尘电源设备外壳
CN211044135U (zh) 服务器散热系统及服务器
CN218954826U (zh) 一种水冷散热式无极工矿灯
CN212627460U (zh) 一种散热性优良的电机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