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0831U -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0831U
CN218410831U CN202222415409.2U CN202222415409U CN218410831U CN 218410831 U CN218410831 U CN 218410831U CN 202222415409 U CN202222415409 U CN 202222415409U CN 218410831 U CN218410831 U CN 218410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pipe
pipe
fin group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1540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琼榕
陈海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ecial Energy Xiamen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ecial Energy Xiamen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ecial Energy Xiamen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ecial Energy Xiamen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1540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0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0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0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包括:吸热底座;第一热管,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螺旋状,以使所述第一热管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吸热段,各所述第一吸热段均与吸热底座相接;第一散热片组,设置于所述第一热管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热管的外壁相接。第一热管采用整条热管弯曲的方式加工,其可以仅有两端为封口端,其余部分均可有导热介质进行流动以进行传热,第一热管可用于传导热量的有效长度较长,第一热管的有效使用率较高,并有利于提高散热功率;第一热管数量较少,减少了热管散热装置的装配操作次数,解决装配繁琐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些散热装置配置有热管和散热片,利用热管传导热量,利用散热片将热量予以散发,从而可将热源的热量予以散发。其中,热管一般是设置为多根并依次排列,各热管均具有一部分用于吸收热源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散热片。但是,每根热管均具有封口端,封口端有一定的长度是不进行导热,使得热管可用于传导热量的有效长度较短,热管的有效使用率较低。此外,热管的数量较多,也使得散热装置的装配较为繁琐。再者,热管随着与热源的距离增加,其导热功率也随之下降,因此,热管一般不能设置为过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散热装置,能够解决热管的有效使用率较低,以及装配繁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包括:吸热底座;第一热管,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螺旋状,以使所述第一热管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吸热段,各所述第一吸热段均与吸热底座相接;第一散热片组,设置于所述第一热管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热管的外壁相接。
根据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所述第一热管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矩形螺旋状。
根据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散热片组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的两侧均具有第一折边,相邻两第一翅片中,其中一第一翅片上的第一折边与另一第一翅片连接。
根据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所述第一热管设置为多个并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各所述第一热管的内侧均具有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且各所述第一热管上的第一吸热段均与吸热底座相接,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一夹角布置。
根据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所述吸热底座包括安装座和均温热管,所述安装座的内侧具有容置腔,所述均温热管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根据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所述容置腔设置为呈上下贯通。
根据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所述热管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二热管,所述第二热管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螺旋状,以使所述第二热管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吸热段,多个所述第二吸热段与第一吸热段呈交替布置,并均与吸热底座相接。
根据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所述第二热管的高度大于第一热管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二热管的顶部与第一热管的顶部之间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二散热片组,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顶部与第二热管相接,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底部与第一热管相接。
有益效果:第一热管采用整条热管弯曲的方式加工,其可以仅有两端为封口端,其余部分均可有导热介质进行流动以进行传热,第一热管可用于传导热量的有效长度较长,第一热管的有效使用率较高,并有利于提高散热功率;第一热管数量较少,减少了热管散热装置的装配操作次数,解决装配繁琐的问题;第一热管由于其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螺旋状,使得其作为远端的顶部与吸热底座的距离也较近,能够避免出现第一热管较长而产生导热功率大幅度衰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包括吸热底座10、第一热管20和第一散热片组30。第一热管20 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螺旋状,以使该第一热管20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吸热段21,各第一吸热段21均与吸热底座10相连接或抵接,第一散热片组30设置于第一热管20的内侧,且第一散热片组30与第一热管20的外壁相接。具体的,第一散热片组30 的顶部与第一热管20的内侧顶部相连接或抵接,第一散热片组30的底部与第一热管20的内侧底部相连接或抵接。
如上述结构,吸热底座10接触于热源,第一吸热段21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第一热管20的其他部分,利用第一散热片组30将热量予以散发。其中,第一热管20采用整条热管弯曲的方式加工,其可以仅有两端为封口端,其余部分均可有导热介质进行流动以进行传热,第一热管20可用于传导热量的有效长度较长,第一热管20的有效使用率较高,并有利于提高散热功率。此外,第一热管20数量较少,减少了热管散热装置的装配操作次数,解决装配繁琐的问题。再者,第一热管20由于其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螺旋状,使得其作为远端的顶部与吸热底座10的距离也较近,能够避免出现第一热管20较长而产生导热功率大幅度衰减的问题。
具体的,第一热管20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矩形螺旋状。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热管20还可设置为横向布置的圆柱形螺旋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组30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翅片 31,第一翅片31的两侧均具有第一折边32,相邻两第一翅片31中,其中一第一翅片31上的第一折边32与另一第一翅片31连接。如此使得相邻第一翅片31之间形成有可供气流通过的风道,以利于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管20设置为多个并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各第一热管20的内侧均具有第一散热片组30,且各第一热管20上的第一吸热段21均与吸热底座10相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一夹角布置。例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呈90°的夹角布置。通过该结构能够增加吸热、传热和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吸热底座10包括安装座11和均温热管12,安装座11的内侧具有容置腔13,均温热管12设置于容置腔13内。通过均温热管12可将热量快速传导并均布于吸热底座10,以使各第一热管20和第一散热片组30均匀承载热量,提高整体的散热效率。
其中,容置腔13设置为呈上下贯通,以使均温热管12可直接与第一热管20和热源相接触以直接传热,提高传热效率。
参照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本实施例中,热管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二热管40,第二热管40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螺旋状,以使第二热管40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吸热段41,多个第二吸热段41与第一吸热段21呈交替布置,并均与吸热底座10相连接或抵接。通过该结构可使得吸热底座10上的热量能够更快地传导至第一热管20和第二热管40,有利于吸热底座10从热源吸收热量。
具体的,第一热管20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矩形螺旋状。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热管20还可设置为横向布置的圆柱形螺旋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热管40的高度大于第一热管20的高度,以使第二热管40的顶部与第一热管20的顶部之间形成有安装腔,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二散热片组50,第二散热片组50的顶部与第二热管40 相连接或抵接,第二散热片组50的底部与第一热管20相连接或抵接。通过上述结构可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有利于提高散热功率。此外,上述结构使得热管散热装置整体较为紧凑,其体积较小,便于安装布置,且能够具有较高的传热和散热效率。
其中,第二散热片组50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翅片51,第二翅片51的两侧均具有第二折边52,相邻两第二翅片51中,其中一第二翅片51上的第二折边52与另一第二翅片51连接。如此使得相邻第二翅片51之间也形成有可供气流通过的风道,以利于散热。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8)

1.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热底座;
第一热管,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螺旋状,以使所述第一热管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吸热段,各所述第一吸热段均与吸热底座相接;
第一散热片组,设置于所述第一热管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热管的外壁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矩形螺旋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组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的两侧均具有第一折边,相邻两第一翅片中,其中一第一翅片上的第一折边与另一第一翅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设置为多个并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各所述第一热管的内侧均具有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且各所述第一热管上的第一吸热段均与吸热底座相接,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一夹角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底座包括安装座和均温热管,所述安装座的内侧具有容置腔,所述均温热管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设置为呈上下贯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二热管,所述第二热管设置为呈横向布置的螺旋状,以使所述第二热管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吸热段,多个所述第二吸热段与第一吸热段呈交替布置,并均与吸热底座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管的高度大于第一热管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二热管的顶部与第一热管的顶部之间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二散热片组,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顶部与第二热管相接,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底部与第一热管相接。
CN202222415409.2U 2022-09-13 2022-09-13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Active CN218410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5409.2U CN218410831U (zh) 2022-09-13 2022-09-13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5409.2U CN218410831U (zh) 2022-09-13 2022-09-13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0831U true CN218410831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32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15409.2U Active CN218410831U (zh) 2022-09-13 2022-09-13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0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6050742A (ja) 強制風冷式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気車
CN218410831U (zh)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CN209250984U (zh) 散热装置及电器件
CN207624749U (zh) 一种电池箱散热结构
CN211019806U (zh) 一种用于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
CN210349818U (zh) 一种低流阻鳍片散热器
CN210900093U (zh) 鳍片散热器
KR200319226Y1 (ko) 방사형 방열핀을 갖는 히트파이프용 방열판
CN209299652U (zh) 一种利用铝挤式vc快速导热的风冷散热器
CN111336716A (zh) 一种制冷车下箱
CN218954826U (zh) 一种水冷散热式无极工矿灯
CN217131941U (zh) 一种递接式热管散热器
CN212627460U (zh) 一种散热性优良的电机外壳
CN216144221U (zh) 一种热管散热组件
CN219288017U (zh) 一种用于电子器件散热的散热装置
CN218299789U (zh)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CN218380614U (zh) 一种组合式内传导散热器
CN212628965U (zh) 水冷散热片组以及水冷散热器
CN216716427U (zh) 散热器
CN218039423U (zh) 电池模组及储能集装箱
CN218918062U (zh) 高效散热模组及笔记本电脑
CN217636927U (zh) 热管密排式散热器
CN217082977U (zh) 一种试剂盘散热装置
CN212341822U (zh) Cpu散热装置及cpu服务器
CN209914361U (zh) 板式热管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