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99789U -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99789U
CN218299789U CN202221694890.7U CN202221694890U CN218299789U CN 218299789 U CN218299789 U CN 218299789U CN 202221694890 U CN202221694890 U CN 202221694890U CN 218299789 U CN218299789 U CN 2182997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tact
fan
heat dissipation
contact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9489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自辉
杨智勇
郭燕凌
马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Wen T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Wen T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Wen T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Wen T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9489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997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997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997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在使用时,外接固定组件将传热管束组固定在外部热源上,第一接触导热端通过与外部热源直接接触,进而将外部热源的热量传输至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上;散热芯体通过与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直接接触,进而并将热量吸收;最后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工作,进而形成左侧散热风道和右侧散热风道同时对散热芯体进行散热。由此可见,该双风道高效散热器通过传热管束组将产生的热量导入至散热芯体中,利用散热芯体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同时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使得散热芯体内而形成良好的空气回流,使得热量向外传输快,散热效果极佳。

Description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电子设备内所设置的电子器件(如芯片)也越来越多。一般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工作时电子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多余的热量不能快速散去并聚积起来产生高温,很可能会毁坏正在工作的设备,这时散热器便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散热器是附在发热的电子器件上的一层良好导热介质,能够对发热的电子器件进行散热。
然而,市面上的散热器都是依靠自身的特点来散热的,其散热效果差,无法快速散热,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散热器都是依靠自身的特点来散热的,其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包括:
传热管束组,所述传热管束组的中部汇集形成有第一接触导热端,所述传热管束组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形成有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
外接固定组件,所述外接固定组件包覆于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上,用于将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固定于外部热源;
散热芯体,所述散热芯体套设于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上,用于吸收所述传热管束组上的热量;
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左侧,用于形成左侧散热风道;
以及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右侧,用于形成右侧散热风道。
可选地,所述传热管束组包括多根沿着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传热铜管;多根所述传热铜管的中部相邻设置并相互接触,进而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多根所述传热铜管的左右两侧间隔设置并相互分离,进而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
可选地,所述散热芯体的左右两侧沿其高度方向贯穿设置有插接通孔,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穿插固定于所述插接通孔中。
可选地,所述散热芯体包括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并排焊接固定而形成一柱状体结构,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穿设于各所述散热片的左右两侧。
可选地,多个所述散热片沿着高度方向间隔平行排列,进而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留有排风间隙。
可选地,多个所述散热片结构相同,均包括散热平板和沿着该散热平板的左右两端向上凸起设置的连接凸起片,各相邻所述散热片中的连接凸起片相互搭靠并焊接成一体,构成所述散热芯体。
可选地,所述外接固定组件包括管束包覆座和外接臂;所述管束包覆座沿着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有管束槽,所述管束包覆座包覆于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上,同时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嵌设于所述管束槽中;两个所述外接臂对称设置于所述管束包覆座的两侧,两个所述外接臂上均开设有紧固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结构相同,均包括风扇框架和扇叶转轮;所述风扇框架内部中空形成有一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贯穿所述风扇框架并于该风扇框架的两侧具有一进风口以及一出风口;所述风扇框架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自所述导流通道边缘朝该导流通道内延伸形成有一安装支架;所述扇叶转轮装配于所述安装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结构相同,还包括散热罩网,所述散热罩网装配于所述风扇框架上并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在使用时,外接固定组件将传热管束组固定在外部热源上,第一接触导热端通过与外部热源直接接触,进而将外部热源的热量传输至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上;散热芯体通过与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直接接触,进而并将热量吸收;最后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工作,进而形成左侧散热风道和右侧散热风道同时对散热芯体进行散热。由此可见,该双风道高效散热器通过传热管束组将产生的热量导入至散热芯体中,利用散热芯体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同时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使得散热芯体内而形成良好的空气回流,使得热量向外传输快,散热效果极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热管束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接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传热管束组;110、第一接触导热端;120、第二接触导热端;130、第三接触导热端;200、外接固定组件;210、管束包覆座;211、管束槽;220、外接臂;221、紧固孔;300、散热芯体;310、插接通孔;320、散热片;330、散热平板;340、连接凸起片;400、第一散热风扇;500、第二散热风扇;600、传热铜管;700、风扇框架;710、导流通道;720、进风口;730、出风口;740、安装支架;800、扇叶转轮;900、散热罩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提供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包括:传热管束组100、外接固定组件200、散热芯体300、第一散热风扇400以及第二散热风扇500,
所述传热管束组100的中部汇集形成有第一接触导热端110,所述传热管束组100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形成有第二接触导热端120和第三接触导热端130;所述外接固定组件200包覆于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110上,用于将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110固定于外部热源;所述散热芯体300套设于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120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130上,用于吸收所述传热管束组100上的热量;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300的左侧,用于形成左侧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300的右侧,用于形成右侧散热风道。
本实用新型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在使用时,所述外接固定组件200将所述传热管束组100固定在外部热源上,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110通过与外部热源直接接触,进而将外部热源的热量传输至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120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130上;所述散热芯体300通过与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120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130直接接触,进而并将热量吸收;最后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工作,进而形成左侧散热风道和右侧散热风道同时对所述散热芯体300进行散热。由此可见,该双风道高效散热器通过所述传热管束组100将产生的热量导入至所述散热芯体300中,利用所述散热芯体300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同时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使得所述散热芯体300内而形成良好的空气回流,使得热量向外传输快,散热效果极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传热管束组100包括多根沿着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传热铜管600;多根所述传热铜管600的中部相邻设置并相互接触,进而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110;多根所述传热铜管600的左右两侧间隔设置并相互分离,进而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120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13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管束组100采用多根所述传热铜管600沿着宽度方向并联,既强化了换热系数,又有效的增加了集热面积和集热量,使得所述传热管束组100能够与外部热源充分接触,达到了提高集热功率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散热芯体300的左右两侧沿其高度方向贯穿设置有插接通孔310,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120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130穿插固定于所述插接通孔310中。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芯体300和所述传热管束组100之间设置有拼接结构,需要将所述散热芯体300和所述传热管束组100进行拼接,从而能对所述散热芯体300进行安装固定,此时,可以利用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120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130穿插固定于所述散热芯体300左右两侧的插接通孔310中,从而实现了对所述散热芯体300固定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散热芯体300包括多个散热片320,多个所述散热片320并排焊接固定而形成一柱状体结构,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120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130穿设于各所述散热片320的左右两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芯体300通过设置多个所述散热片320来增加散热面积,进而大幅提高了散热效果。并且所述散热芯体300通过配设不同数目的所述散热片320的组合,形成不同散热性能的所述散热芯体300,适应不同功率性能的外部热源的散热,适应范围广,无需重新开模制作,尤其适应小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多个所述散热片320沿着高度方向间隔平行排列,进而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320之间留有排风间隙。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320之间设置排风间隙,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鼓出的气流能够充分到达所述散热芯体300的每个角落,无需提高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的功率即可对所述散热芯体300进行充分地散热,具有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预期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多个所述散热片320结构相同,均包括散热平板330和沿着该散热平板330的左右两端向上凸起设置的连接凸起片340,各相邻所述散热片320中的连接凸起片340相互搭靠并焊接成一体,构成所述散热芯体30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散热片320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各相邻所述散热片320中的连接凸起片340相互搭靠并焊接成一体,构成所述散热芯体300,因而所述散热芯体300的焊接质量更加稳定,减少人工干预,减轻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外接固定组件200包括管束包覆座210和外接臂220;所述管束包覆座210沿着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有管束槽211,所述管束包覆座210包覆于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110上,同时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110嵌设于所述管束槽211中;两个所述外接臂220对称设置于所述管束包覆座210的两侧,两个所述外接臂220上均开设有紧固孔22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所述外接固定组件200通过设置所述管束包覆座210能够很好地对所述传热管束组100的位置进行限位,其中通过利用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110嵌设于所述管束槽211中,进而实现对所述传热管束组100位置的定位。另一方面,所述外接固定组件200通过设置所述外接臂220能够很好地将所述传热管束组100固定于外部热源上,其中所述外接固定组件200将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110压紧在外部热源上,并利用所述外接臂220上的紧固孔221,将所述外接臂220固定于外部热源上,实现所述传热管束组100与外部热源之间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结构相同,均包括风扇框架700和扇叶转轮800;所述风扇框架700内部中空形成有一导流通道710,所述导流通道710贯穿所述风扇框架700并于该风扇框架700的两侧具有一进风口720以及一出风口730;所述风扇框架700位于所述进风口720的一侧自所述导流通道710边缘朝该导流通道710内延伸形成有一安装支架740;所述扇叶转轮800装配于所述安装支架740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在工作时,所述扇叶转轮800受驱动旋转并关于所述安装支架740的中心轴线旋转,进而产生轴向气流从所述进风口720吸入,在流经所述导流通道710后,最终排向所述出风口730,进而实现对所述散热芯体300的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结构相同,还包括散热罩网900,所述散热罩网900装配于所述风扇框架700上并位于所述进风口720的一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散热罩网900的设置可以对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进行保护,既防止了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受到外界碰撞从而发生损坏的情况,也避免了工作人员不小心触碰所述第一散热风扇40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500从而被刮伤的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热管束组,所述传热管束组的中部汇集形成有第一接触导热端,所述传热管束组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形成有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
外接固定组件,所述外接固定组件包覆于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上,用于将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固定于外部热源;
散热芯体,所述散热芯体套设于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上,用于吸收所述传热管束组上的热量;
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左侧,用于形成左侧散热风道;
以及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右侧,用于形成右侧散热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束组包括多根沿着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传热铜管;多根所述传热铜管的中部相邻设置并相互接触,进而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多根所述传热铜管的左右两侧间隔设置并相互分离,进而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左右两侧沿其高度方向贯穿设置有插接通孔,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穿插固定于所述插接通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芯体包括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并排焊接固定而形成一柱状体结构,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穿设于各所述散热片的左右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片沿着高度方向间隔平行排列,进而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留有排风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片结构相同,均包括散热平板和沿着该散热平板的左右两端向上凸起设置的连接凸起片,各相邻所述散热片中的连接凸起片相互搭靠并焊接成一体,构成所述散热芯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固定组件包括管束包覆座和外接臂;所述管束包覆座沿着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有管束槽,所述管束包覆座包覆于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上,同时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嵌设于所述管束槽中;两个所述外接臂对称设置于所述管束包覆座的两侧,两个所述外接臂上均开设有紧固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结构相同,均包括风扇框架和扇叶转轮;所述风扇框架内部中空形成有一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贯穿所述风扇框架并于该风扇框架的两侧具有一进风口以及一出风口;所述风扇框架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自所述导流通道边缘朝该导流通道内延伸形成有一安装支架;所述扇叶转轮装配于所述安装支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结构相同,还包括散热罩网,所述散热罩网装配于所述风扇框架上并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CN202221694890.7U 2022-06-30 2022-06-30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Active CN2182997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4890.7U CN218299789U (zh) 2022-06-30 2022-06-30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4890.7U CN218299789U (zh) 2022-06-30 2022-06-30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99789U true CN218299789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789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94890.7U Active CN218299789U (zh) 2022-06-30 2022-06-30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997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09937B1 (ko) 열전소자가 구비된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6308713U (zh) 一种热管片式散热装置
CN215003107U (zh) 一种热管散热器
CN212786452U (zh) 一种用于高功率交换机的散热壳体结构
CN218299789U (zh)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US20230011104A1 (en)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for reactor and inverter
CN211982395U (zh) 一种t/r组件组合式散热装置
CN212628953U (zh) 一种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CN211019728U (zh) 一种高效铜铝散热器
CN218954826U (zh) 一种水冷散热式无极工矿灯
CN112739156A (zh) 散热模块、散热器及功率设备
CN209768054U (zh) 一种ip音响功率放大器
CN111556693A (zh) 一种散热器及其安装组成结构
CN216600554U (zh) 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
CN212411992U (zh) 磁控管的散热结构和具有其的磁控管、微波加热装置
CN218410831U (zh)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CN214705667U (zh) 一种新型变压器散热装置
CN217131941U (zh) 一种递接式热管散热器
CN216017540U (zh) 吹胀板管式散热模组
CN218851186U (zh) 散热器
CN21243619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高效散热器
CN217636927U (zh) 热管密排式散热器
CN220669581U (zh) 多孔板式散热器
CN215453746U (zh) 显示器及终端设备
CN212924824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