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85405U - 一种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85405U CN212485405U CN202021133759.4U CN202021133759U CN212485405U CN 212485405 U CN212485405 U CN 212485405U CN 202021133759 U CN202021133759 U CN 202021133759U CN 212485405 U CN212485405 U CN 2124854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liquid cooling
- power terminal
- liquid
- conduc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结构,包括连接器壳体、功率端子、以及液冷装置,连接器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功率端子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液冷装置设于连接器壳体,液冷装置包括用以与功率端子进行换热的液冷管,液冷管内有流通的冷却液,用来进行液冷。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散热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结构简单,散热效率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以电能为能量的电动汽车深受消费者的追捧,但是电动汽车在充电速度以及电池容量上面的不足,是其不能完全取代、超越燃油车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提高充电速度是各电动汽车厂商正在全力攻克的技术难关。充电速度越快,连接器端子对插处发热就越严重,严重时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如何降低连接器端子连接处的温度也是当前要解决难题,现有技术中,连接器上的散热结构复杂,而且散热效率低,散热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散热结构复杂且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包括:
连接器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
功率端子,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液冷装置,设于所述连接器壳体,所述液冷装置包括用以与所述功率端子进行换热的液冷管,所述液冷管内用以流通冷却液。
可选地,所述功率端子具有散热面,所述液冷管的至少部分外壁与所述散热面保持抵接。
可选地,所述功率端子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构成所述散热面;和/或,
所述功率端子沿其厚度方向贯设有安装孔,所述液冷管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内壁构成所述散热面。
可选地,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连接所述功率端子及所述液冷管。
可选地,所述功率端子的一端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导热件的一端卡置于所述卡槽内。
可选地,所述导热件呈杆状,所述液冷管沿所述导热件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绕设于所述导热件的外周。
可选地,所述导热件具有伸出至所述连接器壳体外部的伸出段,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用以将散热气流吹向所述导热件的伸出段。
可选地,所述导热件的制成材质为金属材质或者陶瓷材质。
可选地,所述液冷管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功率端子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宽度方向并行设置有多个;
所述液冷管由整管顺次连接多个所述功率端子,以在所述液冷管内流通所述冷却液时,对多个所述功率端子进行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连接器壳体内的容纳腔内设置液冷装置,液冷装置有用以对功率端子进行换热的液冷管,冷却液在液冷管内流动,带走功率端子产生的热量。相对于现有技术,结构简单,散热效率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功率端子与液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功率端子、导热件以及液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还有就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电能为能量的电动汽车深受消费者的追捧,但是电动汽车在充电速度以及电池容量上面的不足,是其不能完全取代、超越燃油车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提高充电速度是各电动汽车厂商正在全力攻克的技术难关。充电速度越快,连接器端子对插处发热就越严重,严重时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如何降低连接器端子连接处的温度也是当前要解决难题,现有技术中,连接器上的散热结构复杂,而且效率低,效果差。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结构,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散热结构复杂且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的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结构100包括:
连接器壳体101,内部形成有容纳腔;
功率端子102,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液冷装置,设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所述液冷装置包括用以与所述功率端子102进行换热的液冷管103,所述液冷管103内用以流通冷却液。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连接器壳体101内的容纳腔内设置液冷装置,液冷装置有用以对功率端子102进行换热的液冷管103,冷却液在液冷管103内流动,带走功率端子102产生的热量。液冷装置还包括储液罐、液泵,储液罐用于储存冷却液,液泵用于为冷却液在液冷管103中的流动提供动力。液冷管103将液泵、储液罐连接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回路。液泵的工作输出功率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调整,可以通过增大液泵的工作输出功率来加快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增加了,冷却液就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反之也可以在满足散热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减小液泵的工作输出功率,来避免资源浪费。相对于现有技术,结构简单,散热效率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率端子102具有散热面,所述液冷管103的至少部分外壁与所述散热面保持抵接。功率端子102与液冷管103相抵接,功率端子102与液冷管103之间的接触面称之为散热面,散热面的大小决定着散热效率的高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液冷管103与功率端子102之间的接触面不止一处,而是多处以形成多个散热面,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所述功率端子102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构成所述散热面。功率端子102与液冷管103相抵接,功率端子102与液冷管103之间的接触面称之为散热面。此外,另一种实施例是所述功率端子102沿其厚度方向贯设有安装孔104,所述液冷管103穿设于所述安装孔104,所述安装孔104的孔内壁构成所述散热面。液冷管103经安装孔104穿过功率端子102,进而液冷管103与功率端子102在安装孔104处有接触面,形成了用来传导热量的散热面。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两种方案可以同时实施,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实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导热件105,所述导热件105连接所述功率端子102及所述液冷管103。导热件105设置在功率端子102与液冷管103之间,将功率端子102上的热量吸收过来,再将热量传递给液冷管103。避免了直接将液冷管103与功率端子相接触,液冷管103破裂时冷却液流到功率端子102上产生短路或其他的安全事故,提高了散热结构100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所述功率端子102的一端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导热件105的一端卡置于所述卡槽内。导热件105通过卡槽卡接在功率端子102内,二者的连接稳定可靠,也可以将功率端子102内部的热量更高效的传导出来。显然,本设计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能起到相同的设计目的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105呈杆状,所述液冷管103沿所述导热件105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绕设于所述导热件105的外周。导热件105的直径为4cm-8cm,长度为16cm-25cm。导热件105一部分穿插在功率端子102的卡槽内,另一部分显露出来,显露出的这一部分长度为10cm左右,供冷液管103缠绕在导热件105的表面。冷液管103缠绕在导热件105的表面上能最大程度增加冷液管103与导热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的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105具有伸出至所述连接器壳体101外部的伸出段;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用以将散热气流吹向所述导热件105的伸出段。散热风扇用来加快导热件105伸出段周围的气流流动,从而加快散热。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105的制成材质为金属材质或者陶瓷材质。对导热件105材料的选择,要满足经济实惠并且导热性能好条件。金属和陶瓷作为上述导热件105的材料,满足上述条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10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液冷管103采用的是半径为1cm的圆形管,液冷管103细长更有利于里面的冷却液进行吸热。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功率端子102沿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宽度方向并行设置有多个;所述液冷管103由整管顺次连接多个所述功率端子102,以在所述液冷管103内流通所述冷却液时,对多个所述功率端子102进行换热。在本实施中一根细长的液冷管103由上到下从多个功率端子102上依次缠绕着穿过,对功率端子102进行冷却散热,多个功率端子102共用一个冷却循环回路。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每一个冷液管103对应一个功率端子102,每一个功率端子102享用一个独立的冷却循环回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地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器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
功率端子,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液冷装置,设于所述连接器壳体,所述液冷装置包括用以与所述功率端子进行换热的液冷管,所述液冷管内用以流通冷却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端子具有散热面,所述液冷管的至少部分外壁与所述散热面保持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端子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构成所述散热面;和/或,
所述功率端子沿其厚度方向贯设有安装孔,所述液冷管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内壁构成所述散热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连接所述功率端子及所述液冷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端子的一端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导热件的一端卡置于所述卡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呈杆状,所述液冷管沿所述导热件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绕设于所述导热件的外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具有伸出至所述连接器壳体外部的伸出段;
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用以将散热气流吹向所述导热件的伸出段。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的制成材质为金属材质或者陶瓷材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端子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宽度方向并行设置有多个;
所述液冷管由整管顺次连接多个所述功率端子,以在所述液冷管内流通所述冷却液时,对多个所述功率端子进行换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33759.4U CN212485405U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一种散热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33759.4U CN212485405U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一种散热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85405U true CN212485405U (zh) | 2021-02-05 |
Family
ID=74412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33759.4U Active CN212485405U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一种散热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8540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85608A (zh) * | 2021-04-30 | 2021-07-09 |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端子的液冷结构 |
CN113119774A (zh) * | 2021-05-28 | 2021-07-16 |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加工的端子的液冷结构 |
-
2020
- 2020-06-17 CN CN202021133759.4U patent/CN21248540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85608A (zh) * | 2021-04-30 | 2021-07-09 |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端子的液冷结构 |
CN113119774A (zh) * | 2021-05-28 | 2021-07-16 |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加工的端子的液冷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485405U (zh) | 一种散热结构 | |
CN102544619A (zh) | 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单元的散热器以及使用该散热器的电池单元模块 | |
CN212161576U (zh) | 一种散热快的电容器 | |
CN110014946B (zh) | 充电装置、车辆和充电系统 | |
CN113410538B (zh) | 一种开孔泡沫铝散热流道的液冷电池包结构 | |
CN209786146U (zh) | 一种电池模组热管理系统 | |
CN211530133U (zh) | 浸没式散热系统 | |
CN210092148U (zh) |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锂电池 | |
CN216213702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装置 | |
CN211182281U (zh) | 一种电芯模组结构 | |
CN211405324U (zh) | 一种电力通信高速散热通讯管 | |
CN216752619U (zh) | 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0233310B (zh) | 便于长期使用的电池结构 | |
CN218548552U (zh) |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及大容量电池组 | |
CN214757575U (zh) | 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极柱壳体 | |
CN214313324U (zh)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新能源储能电池组 | |
CN218586787U (zh) | 连接器组件、冷却系统和用电装置 | |
CN210326297U (zh) | 端子防水散热系统和充电枪 | |
CN216058059U (zh) | 一种具有高温报警模块和散热模块的智能电源 | |
CN212487038U (zh) | 一种连接器散热结构 | |
CN215008908U (zh) | 一种紧凑型水冷式保偏光纤激光器 | |
CN216159138U (zh) | 一种散热器 | |
CN216982250U (zh) | 一种高压电源变频器的防护装置 | |
CN215680784U (zh) | 具有散热功能的二次电池及其电池组 | |
CN213878104U (zh) | 一种含有esd保护结构的vdmos器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