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2011U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72011U
CN220172011U CN202321670804.3U CN202321670804U CN220172011U CN 220172011 U CN220172011 U CN 220172011U CN 202321670804 U CN202321670804 U CN 202321670804U CN 220172011 U CN220172011 U CN 220172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rod
base
electromagnetic relay
contact
magnetic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080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基圆
伍小科
刘振伟
施俊旭
董向舒
叶祖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Sanyou Aut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Sanyou Aut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Sanyou Aut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Sanyou Aut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080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72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72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72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外壳、磁路组件、推杆、基座、触点组件和底盖,磁路组件、推杆、基座和触点组件均位于外壳内,底盖盖合于外壳的开口端,磁路组件中的衔铁通过推杆与触点组件的动簧部件联动配合,其中,基座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触点组件和底盖均设于基座的第一侧,触点组件的端脚穿过底盖向外露出,推杆沿其长度方向滑设于基座的第二侧,磁路组件设于基座的第二侧,且推杆位于基座的第二侧与磁路组件之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继电器,整体结构紧凑、简单,易于安装,有利于减小继电器的尺寸。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202110697109.5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本体、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和推动卡,本体包括上壳和底座,底座具有位于动簧部分和磁路部分之间的挡墙。其中,磁路部分呈卧式安装于底座的挡墙的右侧,接触部分呈竖式安装于底座的挡墙的左侧,接触部分的端脚还需要向下穿过底座的底面向下露出,推动卡位于动簧部分的外侧。经分析,其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1)组装麻烦:组装时,需要先在底座上安装接触部分,而后再安装推动卡和磁路部分,由于底座是一体式结构,而接触部分呈竖式布置,接触部分即要安装于底座的挡墙右侧又要穿过底座的底面,因此只能在底座底面上设置由侧边向内凹陷的端脚槽,采用水平插装的方式分别安装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这会造成底座结构复杂、强度降低的状况,而且动簧部分的动簧引出片需要设置的足够长才能到达端脚槽,材料用量大,同时,由于推动卡后装于动簧部分的外侧,在安装推动卡时,推动卡的每一第一卡槽均需同时对准每一接触部分的动簧部分,对准困难,需要装配复杂的辅助夹具,效率低下,组装人工、组装设备成本高;
(2)体积大:底座需要在动簧部分的外侧留出足够的厚度空间来容纳推动卡,而且推动卡中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属于同侧设置,会造成推动卡长度过长、压缩动簧部分排布空间的情况,该电磁继电器的整体尺寸较大、空间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整体结构紧凑、简单,易于安装,有利于减小继电器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
外壳、磁路组件、推杆、基座、触点组件和底盖,磁路组件、推杆、基座和触点组件均位于外壳内,底盖盖合于外壳的开口端,磁路组件中的衔铁通过推杆与触点组件的动簧部件联动配合,其中,
基座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触点组件和底盖均设于基座的第一侧,触点组件的端脚穿过底盖向外露出,推杆沿其长度方向滑设于基座的第二侧,磁路组件设于基座的第二侧,且推杆位于基座的第二侧与磁路组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继电器,推杆和触点组件分别设于基座的两相对侧,触点组件的端脚穿过底盖向外露出,推杆位于基座的第二侧与磁路组件之间,从而将磁路组件、推杆、基座、触点组件和底盖依次排列布置,利用基座与磁路组件之间的空间以容纳推杆,具体组装时,可以先将推杆安装于基座上,然后以推杆为对准基准再分别在基座上安装磁路组件和触点组件,使磁路组件中的衔铁和触点组件的动簧部件分别联动于推杆,而后再将底盖对准触点组件的端脚安装至基座的第一侧,最后再安装外壳,整体结构紧凑、简单,易于安装,有利于减小继电器的尺寸。
进一步地,基座的第二侧上设有推杆运动槽,推杆运动槽上设有贯穿基座的两相对侧的贯穿口,推杆滑设于推杆运动槽,推杆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伸入槽和第一卡接槽,伸入槽与衔铁的伸出筋相配合,第一卡接槽穿过贯穿口并与触点组件的动簧部件相配合。
进一步地,推杆远离触点组件的一侧设有两挡块,两挡块沿推杆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两挡块构成伸入槽的两个侧壁。
进一步地,两挡块之间设有分隔块,分隔块将伸入槽分隔为两个子槽,伸出筋设置有两个,不同的伸出筋分别转动设置于不同的子槽。
进一步地,至少一挡块的外侧设有加强部。
进一步地,基座的第二侧上还设有位于推杆运动槽侧边的弹性卡扣,弹性卡扣与推杆相扣合以将推杆限制在推杆运动槽上。
进一步地,推杆上设有用于与弹性卡扣相抵的第一凸筋;和/或,推杆上设有用于与推杆运动槽的底面相抵的第二凸筋。
进一步地,第一凸筋和/或第二凸筋沿推杆的宽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动簧部件包括动簧主体、动触点和压力簧,动触点和压力簧分别设于动簧主体的两相对侧,压力簧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部、连接部和形变部,固定部连接于动簧主体,形变部与动簧主体之间保有间距,且形变部的横截面沿远离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其中,动簧主体背向压力簧的一侧与推杆的第一卡接槽的一侧壁相抵,压力簧与推杆的第一卡接槽的另一侧壁相抵。
进一步地,动簧主体上设有第一铆接孔,固定部上设有第二铆接孔,动触点上设有铆接柱,铆接柱依次穿过第一铆接孔和第二铆接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推杆和触点组件分别设于基座的两相对侧,触点组件的端脚穿过底盖向外露出,推杆位于基座的第二侧与磁路组件之间,从而将磁路组件、推杆、基座、触点组件和底盖依次排列布置,利用基座与磁路组件之间的空间以容纳推杆,具体组装时,可以先将推杆安装于基座上,然后以推杆为对准基准再分别在基座上安装磁路组件和触点组件,使磁路组件中的衔铁和触点组件的动簧部件分别联动于推杆,而后再将底盖对准触点组件的端脚安装至基座的第一侧,最后再安装外壳,整体结构紧凑、简单,易于安装,有利于减小继电器的尺寸;
2)通过将伸入槽和第一卡接槽分别位于推杆的两相对侧,第一卡接槽的排列不会受到伸入槽的影响,可以充分利用推杆的整个长度来排布第一卡接槽,长度空间利用率高,而且衔铁也不会与动簧部件之间产生干涉或阻碍,确保动簧部件有足够的行程,减小继电器的长度尺寸;
3)通过在基座上设置推杆运动槽和弹性卡扣,组装时,推杆由上至下的挤开弹性卡扣后进入推杆运动槽,然后弹性卡扣复位而扣合于推杆的上侧,从而实现推杆在基座上的组装,整体装配零件少,能够有效的简化组装工序,降低整体生产成本;
4)通过在推杆中设置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并进一步形成线面接触,可以减少推杆在基座中运动过程的摩擦,提升推杆寿命,减少塑料屑的掉落;
5)利用形变部的横截面的逐渐减小,使得形变部的变形能够产生大致呈曲线变化的弹力(从小到大的曲线变化),从而使得在初始阶段时衔铁需要克服形变部的弹力较小,而在衔铁完全吸合后形变部能提供一个较大的触点压力,如此,保证电磁继电器在正常吸力的情况下,利用形变部的造型以提高触点压力,进而提高其抗短路能力,同时还能提升触点接触的一致性;
6)铆接柱依次穿过第一铆接孔和第二铆接孔,以使得动触点和压力簧一起铆接于动簧主体上,从而节省成本和简化生产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推杆、基座和触点组件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推杆、基座和触点组件相连接的爆炸示意图之一;
图4为图2所示的推杆、基座和触点组件相连接的爆炸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推杆和基座相连接的剖视示意图;
图7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簧部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9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力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的推杆、基座和触点组件相连接的仰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外壳;2、磁路组件;21、衔铁;211、伸出筋;3、推杆;301、伸入槽;302、第一卡接槽;303、第二卡接槽;304、避让槽;31、挡块;32、分隔块;33、衔铁定位凸包;34、加强部;341、竖筋;342、斜筋;35、横筋;36、驱动块;37、第一凸筋;38、第二凸筋;4、基座;41、推杆运动槽;42、贯穿口;43、弹性卡扣;44、横梁;45、第一卡槽;46、第一延伸块;461、第二卡槽;47、第二延伸块;471、第三卡槽;48、轴孔;5、触点组件;51、动簧部件;511、动簧主体;5111、第一连接耳;5112、第一通孔;5113、第一铆接孔;5114、第一凸起;512、动触点;5121、铆接柱;513、压力簧;5131、固定部;5132、连接部;5133、形变部;5134、第二铆接孔;514、动簧引出片;5141、第二连接耳;5142、第二通孔;5143、第二凸起;515、柔性连接件;516、转轴;52、静簧部件;53、辅助动簧片;54、辅助静簧片;6、底盖;61、端脚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包括外壳1、磁路组件2、推杆3、基座4、触点组件5和底盖6,磁路组件2、推杆3、基座4和触点组件5均位于外壳1内,底盖6盖合于外壳1的开口端。
以图1所示方向为参考,具体的,基座4作为承载件,基座4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此时,基座4的第一侧即为基座4的下侧,基座4的第二侧即为基座4的上侧),磁路组件2和推杆3安装于基座4的上侧,触点组件5和底盖6安装于基座4的下侧,其中,磁路组件2包括线圈组件、轭铁、弹片和衔铁21,线圈组件卧置,轭铁连接于线圈组件的下方并与基座4插接连接,衔铁21可侧向摆动地设置在轭铁左侧的刀口处,弹片连接于轭铁和衔铁21之间而为衔铁21提供复位弹力,衔铁21与推杆3相配合,特别的,衔铁21的伸出筋211向下延伸并插入推杆3的伸入槽301中;推杆3同样卧置,推杆3沿其长度方向滑设于基座4,且推杆3位于基座4与磁路组件2之间,推杆3上还设有四个第一卡接槽302,四个第一卡接槽302沿推杆3的长度方向排列,其中,伸入槽301位于推杆3的上侧,第一卡接槽302位于推杆3的下侧;触点组件5设有四个,四个触点组件5同样沿推杆3的长度方向排列,触点组件5包括动簧部件51和静簧部件52,每一动簧部件51分别与一第一卡接槽302卡接配合,如此,实现衔铁21、推杆3与动簧部件51三者之间的联动配合;线圈组件的端脚以及触点组件5的端脚均可穿过底盖6向外露出。对线圈组件通电时,衔铁21相对轭铁逆时针摆动,通过伸出筋211与伸入槽301的配合,衔铁21摆动而驱动推杆3向左滑动,推杆3滑动并利用四个第一卡接槽302同步驱动四个动簧部件51朝向静簧部件52动作,而使得动静触点接触。另外,推杆3上还可设有第二卡接槽303,该第二卡接槽303可用于与辅助动簧片53相卡接配合,从而通过推杆3同步驱动辅助动簧片53朝向或远离辅助静簧片54动作,第二卡接槽303和第一卡接槽302位于推杆3的同一侧。
需要说明的,触点组件5和第一卡接槽302的数量还可为两个、三个、五个等,本实用新型对触点组件5和第一卡接槽302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定,满足触点组件5的动簧部件51和第一卡接槽302一一对应即可。
从上述方案可知,磁路组件2、推杆3、基座4、触点组件5和底盖6是依次由上至下布置的,然后再装入外壳1中。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继电器,推杆3和触点组件5分别设于基座4的两相对侧,触点组件5的端脚穿过底盖6向外露出,推杆3位于基座4的第二侧与磁路组件2之间,从而将磁路组件2、推杆3、基座4、触点组件5和底盖6依次排列布置,利用基座4与磁路组件2之间的空间以容纳推杆3,具体组装时,可以先将推杆3安装于基座4上,然后以推杆3为对准基准再分别在基座4上安装磁路组件2和触点组件5,使磁路组件2中的衔铁21和触点组件5的动簧部件51分别联动于推杆3,而后再将底盖6对准触点组件5的端脚安装至基座4的第一侧,最后再安装外壳1,整体结构紧凑、简单,易于安装,有利于减小继电器的尺寸。
参阅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伸入槽301和第一卡接槽302分别位于推杆3的两相对侧,具体的,伸入槽301设于推杆3的上侧,第一卡接槽302设于推杆3的下侧,推杆3的下侧还可设有第二卡接槽303和两个避让槽304。
如此,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伸入槽301和第一卡接槽302分别位于推杆3的两相对侧,第一卡接槽302的排列不会受到伸入槽301的影响,可以充分利用推杆3的整个长度来排布第一卡接槽302,长度空间利用率高,而且应用至电磁继电器时衔铁21也不会与动簧部件51之间产生干涉或阻碍,确保动簧部件51有足够的行程,减小继电器的长度尺寸。
优选的,为了更好的利用推杆3的整个长度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沿推杆3的长度方向上,伸入槽301的位置介于两第一卡接槽302之间或者伸入槽301的位置与一第一卡接槽302的位置相对应。
结合图1,特别的,伸出筋211设有两个,伸入槽301包括相隔离的两个子槽,不同的伸出筋211分别转动设置于不同的子槽,从而避免或减少衔铁21在伸入槽301上的窜动。
具体的,推杆3上设有挡块31、分隔块32、衔铁定位凸包33、加强部34、横筋35、驱动块36、第一凸筋37和第二凸筋38。
以图5所示方向为参考,挡块31、分隔块32、加强部34、横筋35和第一凸筋37均设于推杆3的上侧,驱动块36和第二凸筋38设于推杆3的下侧,第一卡接槽302、第二卡接槽303和避让槽304均设于驱动块36上,如此,即挡块31、分隔块32、加强部34、横筋35和第一凸筋37均设于推杆3背向第一卡接槽302的一侧。
挡块31设有两个,两挡块31沿推杆3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每一挡块31均沿推杆3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两挡块31构成伸入槽301的两个侧壁,推杆3的上表面构成伸入槽301的底壁。
衔铁定位凸包33同样设有两个,两衔铁定位凸包33分别设于两挡块31相对的内侧,使用时,结合图2,两衔铁定位凸包33分别位于伸出筋211的两侧,优选的,衔铁定位凸包33上具有用于与伸出筋211线性相抵的弧面,衔铁定位凸包33的作用是,在衔铁21摆动以驱动推杆3时,衔铁定位凸包33与伸出筋211相抵以进行切线运动,其运动平稳。
分隔块32设有一个,分隔块32连接于两挡块31之间,分隔块32能够将伸入槽301分隔为前述的两个子槽,优选的,分隔块32的一端连接于左侧的挡块31的中部,分隔块32的另一端连接于右侧的挡块31的中部,如此,使用时,分隔块32位于两伸出筋211之间,能够限制伸出筋211沿推杆3宽度方向的窜动,而且分隔块32还能起到提高两挡块31强度的作用。
加强部34高有两个,两加强部34分别设于两挡块31的外侧,以进一步提高挡块31的强度。具体的,加强部34包括竖筋341和斜筋342,竖筋341连接于推杆3与挡块31的拐角连接处,斜筋342连接于推杆3、竖筋341以及挡块31的上端,且斜筋342的宽度延伸方向与挡块3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如此,加强部34与挡块31的连接面大致呈T型状,从而在两个方向(竖向和横向)上均可提高挡块31的强度。
当然,加强部34还可仅有一个,或者,两加强部34的结构并非完全一致,本实施例对加强部34的数量并不做限定。
横筋35设有一条,横筋35沿推杆3的长度方向延伸,横筋35与第一卡接槽302位置相对应,利用横筋35以提高推杆3的整体强度,避免推杆3的断裂。另外,横筋35的数量还可为两条、三条等,根据强度计算进行横筋35的数量或者横截面大小的选择。
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基座4上设有推杆运动槽41、贯穿口42、弹性卡扣43、横梁44、第一卡槽45、第一延伸块46、第二延伸块47和轴孔48。
其中,推杆运动槽41位于基座4的上侧(即基座4的第二侧),推杆3沿其长度方向滑设于推杆运动槽41,如此,利用推杆运动槽41来限制推杆3的滑动方向。特别的,推杆运动槽41的长度大于推杆3的长度,且推杆运动槽41长度方向的两侧壁能够用于与推杆3相抵,从而能够限制推杆3的滑动行程。特别的,结合图6,推杆3上的第二凸筋38能够与推杆运动槽41的底面相抵,具体的,第二凸筋38设有四个,四个第二凸筋38两两成对地位于驱动块36的两相对侧,第二凸筋38朝下突出从而抵接于推杆运动槽41的底面,优选的,第二凸筋38沿推杆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凸筋38上具有用于与推杆运动槽41的底面线性相抵的第二弧面,如此,可以较好的减少推杆3与推杆运动槽41之间的摩擦,提升推杆3寿命,减少塑料屑的掉落。
贯穿口42位于推杆运动槽41内并贯穿基座4的上下两侧,以使得推杆3的第一卡接槽302能从贯穿口42的下方露出而与动簧部件51卡接配合,特别的,贯穿口42包括三个子贯穿口,三个子贯穿口沿推杆3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相邻两子贯穿口之间通过横梁44相隔离(也可理解为,贯穿口42内设有两个横梁44,两个横梁44将贯穿口42分隔成三个子贯穿口),其中,横梁44与避让槽304相适配,横梁44能够起到提高基座4强度的作用,避免推杆运动槽41受力变形而影响推杆3的滑动。
弹性卡扣43同样位于基座4的上侧(即基座4的第二侧),弹性卡扣43邻近推杆运动槽41,弹性卡扣43能够与推杆3相扣合以将推杆3限制在推杆运动槽41上。具体的,弹性卡扣43设有四个,四个弹性卡扣43两两成对地设置于推杆运动槽41宽度方向的两相对侧。组装时,推杆3由上至下的挤开弹性卡扣43后进入推杆运动槽41,然后弹性卡扣43复位而扣合于推杆3的上侧,从而实现推杆3在基座4上的组装。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方案中,节省了U型插锁件,解决了推杆3拆装麻烦的问题,整体装配零件少,能够有效的简化组装工序,降低整体生产成本。特别的,结合图6,推杆3上的第一凸筋37能够与弹性卡扣43相抵,具体的,第一凸筋37设有四个,四个第一凸筋37两两成对地位于不同的弹性卡扣43的下方,第一凸筋37朝上突出从而抵接于弹性卡扣43,优选的,第一凸筋37沿推杆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凸筋37上具有用于与弹性卡扣43线性相抵的第一弧面,如此,可以较好的减少推杆3与弹性卡扣43之间的摩擦,进一步提升推杆3寿命,减少塑料屑的掉落。
需要说明的,第一凸筋37以及弹性卡扣43的数量还可为两个、三个、五个、六个等,每一第一凸筋37分别对应一弹性卡扣43;第二凸筋38的数量还可为两个、三个、五个、六个等。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凸筋37、弹性卡扣43和第二凸筋38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卡槽45设有四个,四个第一卡槽45两两成对地设置于基座4的上侧,第一卡槽45可用于与轭铁插接配合,以实现磁路组件2在基座4上的安装。当然,第一卡槽45的数量还可为两个、三个、五个、六个等,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卡槽45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或者,磁路组件2还可采用螺钉等其他方式固定于基座4上,本实用新型对磁路组件2在基座4的具体安装方式不做限定。
第一延伸块46、第二延伸块47和轴孔48均设有四个,每一第一延伸块46、每一第二延伸块47和每一轴孔48组成一组以分别对应一触点组件5,其中,第一延伸块46用于安装静簧部件52,第二延伸块47用于安装动簧部件51,轴孔48的作用是为动簧部件51的摆动提供轴线参考。第一延伸块46和第二延伸块47还有另一个作用,第一延伸块46和第二延伸块47能够与底盖6相抵或者贴近以形成隔离壁,增加相邻两触点组件5之间的爬电距离,避免拉弧。
需要说明的,第一延伸块46、第二延伸块47、轴孔48和触点组件5的数量还可为两个、三个、五个、六个等,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延伸块46、第二延伸块47、轴孔48、触点组件5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参阅图7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动簧部件51包括:动簧主体511、动触点512、压力簧513、动簧引出片514和柔性连接件515。其中,动簧引出片514用于安装至基座4上,动簧主体511转动连接于动簧引出片514,柔性连接件5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动簧主体511与动簧引出片514以实现电性连接;动触点512和压力簧513安装于动簧主体511的两相对侧上,动触点512能够用于与静簧部件52的静触点相抵,动簧主体511朝向动触点512的一侧能够用于与推杆3的第一卡接槽302的一侧相抵,压力簧513能够用于与推杆3的第一卡接槽302的另一侧相抵。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动簧引出片514的安装及向外导电,参阅图4和图10,具体的,动簧引出片514插设于第二延伸块47的第三卡槽471上,且动簧引出片514的端脚穿过底盖6的端脚穿孔61向外露出。
在本实施例中,动簧主体511的第一端设有转动部,安装时,转动部可以转动设于动簧引出片514上。参阅图8,具体的,转动部包括由动簧主体511折弯形成的两第一连接耳5111,第一连接耳5111上设有第一通孔5112,动簧引出片514上设有第二连接耳5141,第二连接耳5141上设有第二通孔5142,一转轴516穿过第一通孔5112和第二通孔5142,以实现动簧主体511与动簧引出片514之间的铰接,特别的,转轴516还可转动的插设于基座4的轴孔48上,从而便于定位动簧主体511的摆动轴线,提高其性能、动作精度等。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动簧主体511还可通过转动部直接铰接于基座4。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8和图9,动触点512设于动簧主体511的第二端,具体的,动触点512上设有铆接柱5121,动簧主体511上设有用于与铆接柱5121相连接的第一铆接孔5113;压力簧513位于动簧主体511背对动触点512的一侧,具体的,压力簧513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部5131、连接部5132和形变部5133,固定部5131连接于动簧主体511,重要的,形变部5133与动簧主体511之间保有间距,且形变部5133的横截面沿远离连接部5132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上述方案中,磁路组件2的线圈组件通电后,衔铁21被吸合摆动,衔铁21驱动推杆3滑动,推杆3通过第一卡接槽302推动压力簧513运动,使动触点512与静簧部件52的静触点闭合,同时通过行程设计,压力簧513的形变部5133在触点闭合后继续变形,以利用压力簧513为触点接触提供触点压力,并利用形变部5133的横截面的逐渐减小,使得形变部5133的变形能够产生大致呈曲线变化的弹力(从小到大的曲线变化),从而使得在初始阶段时衔铁21需要克服形变部5133的弹力较小,而在衔铁21完全吸合后形变部5133能提供一个较大的触点压力,如此,保证电磁继电器在正常吸力的情况下,利用形变部5133的造型以提高触点压力,进而提高其抗短路能力,同时还能提升触点接触的一致性。
优选的,形变部5133大致呈梯形状,特别的,形变部5133呈等腰梯形状,形变部5133的斜边与其延长方向的夹角C为15℃~25℃,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夹角C为18℃,以更好的控制形变部5133的弹力曲线趋近于衔铁21的电磁吸合力。
再优选的,形变部5133的末端的宽度H1与形变部5133的连接端的宽度H2的比值介于0.35~0.5之间,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宽度H1为3mm,宽度H2为6.5mm。
当然,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形变部5133还可能呈喇叭展开面的内弧形状或者外弧形状等。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8,为了简化压力簧513的安装,特别的,固定部5131上设有用于与铆接柱5121相连接的第二铆接孔5134,安装时,铆接柱5121依次穿过第一铆接孔5113和第二铆接孔5134,从而使得动触点512和压力簧513一起铆接于动簧主体511上,以节省成本和简化生产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7,为了柔性连接件515能够更好的实现电性连接,动簧主体511上设有对应焊接柔性连接件515的第一凸起5114和/或动簧引出片514上设有对应焊接柔性连接件515的第二凸起5143,特别的,第一凸起5114和/或第二凸起5143采用冲压的方式形成,从而方便动簧主体511和/或动簧引出片514的生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继电器,其组装过程如下:
步骤1,安装推杆3:推杆3由上至下的挤开弹性卡扣43后进入推杆运动槽41,然后弹性卡扣43复位而扣合于推杆3的上侧,以实现推杆3在基座4上的安装;
步骤2,安装磁路组件2:将线圈组件、轭铁、弹片和衔铁21相互组装以形成磁路组件2,使衔铁21的伸出筋211对准推杆3的伸入槽301,将轭铁的四个卡脚按压入基座4的四个第一卡槽45上,以实现磁路组件2在基座4上的安装;
步骤3,安装触点组件5:分别将动簧部件51的动簧引出片514插设于第二延伸块47的第三卡槽471上,将静簧部件52的静簧引出片插设于第一延伸块46的第二卡槽461上,并使动簧主体511和压力簧513嵌于推杆3的第一卡接槽302中,同时,还可将辅助动簧片53和辅助静簧片54安装于基座4,并使辅助动簧片53嵌于推杆3的第二卡接槽303中;
步骤4,安装底盖6:使安装底盖6的多个端脚穿孔61分别对准动簧引出片514的端脚、静簧引出片的端脚、辅助动簧片53的的端脚、辅助静簧片54的端脚以及线圈组件的端脚,将安装底盖6朝向基座4按压,以实现底盖6相对基座4的安装;
步骤5,安装外壳1:最后,将外壳1套入组装好的各部件外,完成该电磁继电器的整体安装。
在上述步骤中,步骤2和步骤3可以顺序调换。
参阅图1和图1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继电器,其工作过程如下:以图1的方向为参考,对线圈组件通电,衔铁21相对轭铁逆时针摆动,通过伸出筋211与伸入槽301的配合,衔铁21摆动而驱动推杆3向左滑动;推杆3滑动并利用四个第一卡接槽302同步驱动四个动簧部件51朝向静簧部件52动作,具体为,以图10的方向为参考,推杆3的第一卡接槽302推动压力簧513向左运动,压力簧513弹力作用于动簧主体511并使动簧主体511顺时针旋转,直至动触点512与静簧部件52的静触点相闭合,衔铁21继续摆动,推杆3继续向左滑动,第一卡接槽302继续推动压力簧513运动而变形,压力簧513提供曲线变化的弹力作用于动触点512;线圈组件断电后,各部件开始复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如下效果:
1)推杆3和触点组件5分别设于基座4的两相对侧,触点组件5的端脚穿过底盖6向外露出,推杆3位于基座4的第二侧与磁路组件2之间,从而将磁路组件2、推杆3、基座4、触点组件5和底盖6依次排列布置,利用基座4与磁路组件2之间的空间以容纳推杆3,具体组装时,可以先将推杆3安装于基座4上,然后以推杆3为对准基准再分别在基座4上安装磁路组件2和触点组件5,使磁路组件2中的衔铁21和触点组件5的动簧部件51分别联动于推杆3,而后再将底盖6对准触点组件5的端脚安装至基座4的第一侧,最后再安装外壳1,整体结构紧凑、简单,易于安装,有利于减小继电器的尺寸;
2)通过将伸入槽301和第一卡接槽302分别位于推杆3的两相对侧,第一卡接槽302的排列不会受到伸入槽301的影响,可以充分利用推杆3的整个长度来排布第一卡接槽302,长度空间利用率高,而且衔铁21也不会与动簧部件51之间产生干涉或阻碍,确保动簧部件51有足够的行程,减小继电器的长度尺寸;
3)通过在基座4上设置推杆运动槽41和弹性卡扣43,组装时,推杆3由上至下的挤开弹性卡扣43后进入推杆运动槽41,然后弹性卡扣43复位而扣合于推杆3的上侧,从而实现推杆3在基座4上的组装,整体装配零件少,能够有效的简化组装工序,降低整体生产成本;
4)通过在推杆3中设置第一凸筋37和第二凸筋38,并进一步形成线面接触,可以减少推杆3在基座4中运动过程的摩擦,提升推杆3寿命,减少塑料屑的掉落;
5)利用形变部5133的横截面的逐渐减小,使得形变部5133的变形能够产生大致呈曲线变化的弹力(从小到大的曲线变化),从而使得在初始阶段时衔铁21需要克服形变部5133的弹力较小,而在衔铁21完全吸合后形变部5133能提供一个较大的触点压力,如此,保证电磁继电器在正常吸力的情况下,利用形变部5133的造型以提高触点压力,进而提高其抗短路能力,同时还能提升触点接触的一致性;
6)铆接柱5121依次穿过第一铆接孔5113和第二铆接孔5134,以使得动触点512和压力簧513一起铆接于动簧主体511上,从而节省成本和简化生产工艺。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磁路组件、推杆、基座、触点组件和底盖,所述磁路组件、所述推杆、所述基座和所述触点组件均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底盖盖合于所述外壳的开口端,所述磁路组件中的衔铁通过所述推杆与所述触点组件的动簧部件联动配合,其中,
所述基座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触点组件和所述底盖均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侧,所述触点组件的端脚穿过所述底盖向外露出,所述推杆沿其长度方向滑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侧,所述磁路组件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侧,且所述推杆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二侧与所述磁路组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第二侧上设有推杆运动槽,所述推杆运动槽上设有贯穿所述基座的两相对侧的贯穿口,所述推杆滑设于所述推杆运动槽,所述推杆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伸入槽和第一卡接槽,所述伸入槽与所述衔铁的伸出筋相配合,所述第一卡接槽穿过所述贯穿口并与所述触点组件的动簧部件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远离所述触点组件的一侧设有两挡块,两所述挡块沿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两所述挡块构成所述伸入槽的两个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两所述挡块之间设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将所述伸入槽分隔为两个子槽,所述伸出筋设置有两个,不同的所述伸出筋分别转动设置于不同的所述子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挡块的外侧设有加强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第二侧上还设有位于所述推杆运动槽侧边的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推杆相扣合以将所述推杆限制在所述推杆运动槽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弹性卡扣相抵的第一凸筋;和/或,所述推杆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推杆运动槽的底面相抵的第二凸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筋和/或所述第二凸筋沿所述推杆的宽度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件包括动簧主体、动触点和压力簧,所述动触点和所述压力簧分别设于所述动簧主体的两相对侧,所述压力簧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部、连接部和形变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动簧主体,所述形变部与所述动簧主体之间保有间距,且所述形变部的横截面沿远离所述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其中,所述动簧主体背向所述压力簧的一侧与所述推杆的第一卡接槽的一侧壁相抵,所述压力簧与所述推杆的第一卡接槽的另一侧壁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主体上设有第一铆接孔,所述固定部上设有第二铆接孔,所述动触点上设有铆接柱,所述铆接柱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铆接孔和第二铆接孔。
CN202321670804.3U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20172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0804.3U CN220172011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0804.3U CN220172011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72011U true CN220172011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66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0804.3U Active CN220172011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72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71859B2 (ja) 電磁継電器
CN220172011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117095987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EP1298690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6928406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继电器
CN220172018U (zh) 一种动簧部件以及电磁继电器
CN109003866B (zh) 一种运动平顺可靠的电磁继电器
CN213401025U (zh) 一种转动式磁保持继电器
CN220172005U (zh) 一种推杆与基座的连接结构以及电磁继电器
CN2391300Y (zh) 超小型高耐压电磁继电器
CN2383205Y (zh) 低高度小型大功率电磁继电器
CN218039037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9979461U (zh) 一种抗冲击的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CN214226833U (zh) 一种板式吸附式多触头电磁继电器
CN220172012U (zh) 一种衔铁和推杆的连接结构以及电磁继电器
CN218101113U (zh)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CN218957642U (zh) 接触器电磁驱动机构的弹簧的安装结构
CN220672451U (zh) 一种滑动开关
CN213583646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4505389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8385045U (zh) 一种耐大负载的电磁继电器
CN218996624U (zh) 一种减小体积的继电器
CN218957639U (zh) 快速安装的触头支架
CN218631826U (zh) 一种触头壳体组件及接触器
CN219321257U (zh) 一种交直流继电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